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

构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

构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
构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

第4期2011年7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4Jul.2011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1.04.010

构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

———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思考

袁勇麟1,李薇2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省侨办,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命名至今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目

前,已经到了对它进行学术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从命名意义、关键概念和研究范式等几个方面来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已经跨过了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正进入学科深入的发展阶段。在“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融合”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不应再安居一隅,而应具有更敞亮的空间与更开阔的视野,汇聚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命名意义;关键概念;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1)04-0033-04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研究”(编号:91100)

[作者简介]袁勇麟(1967-),男,福建柘荣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宁德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华文文学,新闻传播学;李薇(1981-),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省侨办,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世界华文文学。

袁:从1993年8月25—28日在江西庐山召开的第六届华文文学会议正式使用“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名称至今,“世界华文文学”已经走过了

18年的风风雨雨了,从最初的命名争议,到逐渐经

过调整而接受,再到追求多元发展,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已经到了对这一学科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

李:是的,回顾这一过程不能不令人感慨,这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华文文学如何从“无名”状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以自身的意义获得学科价值。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最初还是从台港澳文学研究发轫的,1979年3月,《上海文学》刊载了聂华苓的小说《爱国奖券———台湾轶事》,并附上张葆莘的评介性文章《聂华苓二三事》;1979年4月创刊的《花城》刊载了阮朗的小说《爱情的俯冲》以及曾敏之的《港澳及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1979年6月创刊的《当代》刊载了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由于白氏的“台湾作家”和“海外作家”的双重身份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引起了大陆学界关注,部分学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区域,当然首先是较为亲近与熟悉的台港地区,确切的说是台湾地区,这从1982年6月10—16日在暨南大学召开的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收入的16篇研究论

文即可看出,学界在接受了“台湾文学”、“香港文学”等新的研究名类时,也越发感到这种明确的区域性划分的局限,于是开始思考更广阔更涵容的研究可能。1984年汕头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的筹建及次年《华文文学》的问世,便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1986年12月底在深圳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华文文学会议便更名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它一方面在原来台港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海外华文文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术界对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性认知,这种认知中隐含的仍是一种区域性研究理念,虽然在强调区域特征方面占有优势,但对独特性的过分关注也使其离真正的世界视野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因此,1991年7月10—

13日在广东中山市召开的第五届研讨会仍沿用“台

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名称,所不同的只是比上一届多了一个“澳”字,也就是开始关注澳门文学。一直到1993年在庐山召开的第六届会议上,才正式使用“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名称,但即使这样,学术界对这个名称仍有争议,比如《四海》杂志1994年第1期组织了一个关于华文文学的“热门话题”,里面的四位作者对“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理解就颇多分歧,而1994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七届会议上,仍有人主张沿用“台港澳暨海外华

文文学”的旧名,理由是无论是第六届还是第七届会议,都没有把“世界华文文学”的主体——

—中国大陆文学列入研讨范围,因此不足以构成“世界性”格局,关于这一概念的存疑直至21世纪仍然存在,比如刘俊教授就提出应该以“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新概念取代原来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并将其与“世界华文文学”进行划分。总之,“世界华文文学”一路走来真是很不容易,而它之所以引起这么多讨论的原因,也许正如陈思和教授所说的:“‘世界华文文学’这个学科的名称从逻辑上讲没有错误,也不会发生什么歧义,但从学科内涵来说,还是存在着不够确切之处。”[1]

袁:一个学科要成立,命名是关键,它不仅关系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甚至直接影响到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命名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确立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会引起那么多争论,这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我认为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源于学术界的文学价值定位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按照时间区隔文学历史阶段,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文学定位为“中国当代文学”,虽然这其中不乏一些横向比较,但基本上是以中国大陆文学为主体的衍射性参照,在这样的前提下,打开世界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创作门窗,无疑好似映射出一道强烈刺眼的光线,不免让人觉得错综迷乱,当《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海外华文文学概观》、《海外华文文学史》等著作相继出现,当饶芃子、刘登翰、杨匡汉教授等一批研究者陆续投身的时候,人们不仅要追问:为什么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增添这样的命名,它到底是从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是独立其外?它的研究方法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样,抑或是别有可能?……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困惑,也着实反映了文学研究理念更新的内在挣扎和矛盾,毕竟,一下子要打破原有的研究程式,重新建立一个涵纳多元、兼容多向的研究框架是很不容易的,虽然理论上说很简单,只要接受和关注就可以了,但是从实际操作上来说,既要时刻警惕原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带来的“大中原”文化心态,关注不同华人区域的独特特征,又要注意区域研究最常具有的地方性偏狭问题,使其真正融入世界文学潮流,以达到彰显汉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特殊意义的目的,这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李:这正反映了文学研究从区域独立走向世界整体格局的过程。

袁:当然了,“世界华文文学”之所以遭到这么多质疑,引起这么多争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其自身复杂纠缠的属性特征,文学主体是流动的,相应的带来文学创作的灵活性和不定性,比如你前面说到的白先勇,他既可以算是“台湾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以算是“海外作家”,就是因为他辗转于台湾和海外等地,我们很难简单以其时的创作地域来指认他的创作身份,这种现象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简直太普遍了,比如聂华苓、陈若曦、欧阳子、於梨华、赵淑侠等,尤其是到了新一代移民时,他们的交通往来更自由、身份更游离、感受也更为涵容,你很难确认某人是属于什么地方的作家,因为他可能今天在美国创作,明天就奔赴新加坡创作了,即使他这一阶段一直在美国,也可能创作内容都是关于他之前在大陆的生活经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认同饶芃子和费勇两位教授所说的:“‘海外华文文学’的主旋律是由‘流动性’形成的,而‘流动’的原因总不外是战争、经济、政治等,不外是财富或和平的梦想,甚或是逃避式的对于世外桃源的追寻,或者只是随波逐流式的偶然因素;可能是被迫的,也可能是自愿的。海外写作的心态之异于本土,几乎完全可从他们的‘流动性’中找到原因。‘流动性’包容了一系列关键的语词如放逐、怀乡、冲突等,成为海外作家笔下,或评论家评论海外作家时常用的词汇。”[2]

李:“流动性”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独特现象,也是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早期的华文文学研究似乎更加关注这种流动性中的归属性和认同感,在反复强调中华文化记忆的研究中,透露出的是“文学的母体渊源和历史的特殊际遇”明确主题,这种研究范式最初当然有利于熟悉与亲近的华文文学,但随着冷战的终结和经济/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人员、资本、信息和视象的跨国界、跨文化和跨语际的自由流动,在众声喧哗的全球文化兴起和当代人国族、阶级、种族和性别的多元身份差异建构的背景中,这一研究理念显然已经不能很好地深入透视和描述华文文学的真实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图亚特·霍尔从后殖民立场提出的“族裔散居”观点得到了学界的关注,最终以“流散”概念引入华文文学研究界,说到底,其实这一概念就是前面提到的华文文学“流动性”的诠释。

袁:就威廉·萨朗姆对“流散者”、“流放国外者、开除国籍者、政治避难者、侨居他国者、移民和并非全是‘少数民族的种类’”的定义来看,“流散”确实是对“流动性”的演绎,只是“流散”问题更加突出华族在迁移、越界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身份建构,这种身份建构当然不忽视新族裔所本有的祖源文化记忆,但同时也重视他们在流散经历中所产生的多元文化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概念倒有点类似于霍米·巴巴所说的“第三空间”,即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模糊性和临界状态以外,更强调它对于构建新型的文化和身份政治的意义,世界华文文学就像是一个由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所形成的话语场,通过对多种文化符号的“挪用”、“重新解读”、“重新构建”和“重新历史化”而失去“统一性”和“稳定性”,从而使自己处在不间断的对话、谈判和调和中,也正是这样,世界华文文学才能够既与本土文化对话,又与世界文化交流。

李:这里有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我就想到他对“边界写作”的论述,其主体就是那些生活在远离祖国或者出生地的具有多重的“族性”的人们,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流散者”,霍米·巴巴将他们跨越族群、文化和语际边界的

“游走”体验的创作视为一种“无法调和的、杂揉的边缘文化”,那么是不是说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就属于一种“边界写作”式的“边缘文学”呢?如果这样的话,是否容易让人将华文文学当成一种奇异、另类的存在呢?

袁: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在非汉语国家,华文文学往往被视为边缘。我们看美华文学、马华文学、菲华文学……它们都不能算作是当地的主流文学,只能说是以一种少数族裔参与文化建构,但是我们不能轻视这种文化参与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的20世纪末,世界文化早已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区隔划分,中心和边缘、主流和支流的二元分界也逐渐消泯,每一个文化个体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那么,华文文学显然就不是什么“异质另类”,而是一种积极活跃的文化因素,它们已经超越了中心和边缘、都市主义和边际状态、东方与西方等两极对立而获得特殊的眼光和胸怀,它们拒绝任何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和超越民族一国家的多重位置性和异质性恰恰可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启发,你看现在东南亚、欧美澳洲的华文作品涌入内地,中国内地作家的作品也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传播,创作、交流、期刊、网络的传播流通如此畅通频繁,一切都在反复证明着华文文学的特殊作用和影响,这一切正如周宁教授所说:“现实是一个世界,文学是另一个世界。”[3]

李:对这样一种文学文化的研究同样需要辽阔的视野,显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介绍和赏析、作家论和作家评传等研究方法已经不够用了,我们需要透过现象作出深刻阐释,需要结合母族文化和他族文化切实考察分析。

袁:这点也是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难点,由于华文文学资料的不易得到,田野调查十分有限,因此研究大多还是以现象罗列为主,当然了,经过众多研究者多年努力的探索,华文文学研究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研究开始阶段的传统印象式批评,到适当借鉴西方新批评分析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再到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考察文学与历史变迁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作家生平对作品的影响、作品版本的甄别考订、作品的接受反映等问题,应该说华文文学的研究还是有长足进步的。但是总体而言,对文学现象、思潮、流派归纳总结的研究仍然是大陆研究者惯常采用的研究方式,难怪朱文斌博士要说“……总的来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比,在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显得陈旧、单一而滞后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之所以说以前的研究侧重于作品赏析和现象罗列等,其实除了资料有限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文化中国”的理念,这就是刘小新研究员指出的,以前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4],他将这种研究范式和路径称之为华文文学的“大同诗学”/“共同诗学”(commonpoet-ics),在对这一研究范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刘小新提出可以建立一种从特殊性、具体性和“情境论”出发的研究范式,即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与“大同诗学”试图建立全球华文文学共同的美学成规和诗学体系不同的是,“地方诗学”更侧重于关注国别、区域的差异美学,其研究重心在于分析不同国别与区域的华文文学与所在国的国家文学与文化的结构关系,探讨其美学取向、生命形态、演变轨迹以及文化认同的“情境性”。很显然,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流散”文化状态的强调是协调的,因为“流散”,所以不再强调单向度的归属,所以尊重多元选择,所以关注差异、重视个别,实际上这也是现代性和所谓后现代性文化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不管是德里达提出的“延异”、“增补”(supplement)和“踪迹”(trace),还是德勒兹的“块茎”(rhizome)概念或“差异逻辑”,亦或是利奥塔激活差异,向总体开战的高声疾呼,都在反复强调差异的重要性,差异、多元、局部和个体已经成为现代性的重要内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研究方法确实值得吸取。

袁:除了“地方诗学”之外,我也很赞成饶芃子教授一再强调的比较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学术视野,在历时的历史线索和共时的文化场域中把握世界华文文学流动的状态,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文化身份、文化旨归、文化冲突和文化调和等一系列问题。比较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这种比较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横向或者纵向比较方面,在2005年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会议上,王润华教授就引用了《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所提出的后殖民文学的四种比较的模式来拓展海外华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一是关于区域性或国家性的比较模式(national or regional models),二是基于族群的比较(race-based models),三是建立更复杂性的比较模式(comparatire models of complexity),四是植根于混杂性与本土性(hybridity and syncretic-ity)的批评模式,王润华教授提出的比较方法从地理区域、文化属性和国族认同等方面,拓宽和深化了华文文学的研究,值得借鉴。

李:王聿早在《世纪的检阅与沉思——

——

—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述略》就说过:“如何把研究对象放在历史的、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把散乱无序的文学现象放入世界性的华文写作的格局下来审视,用整体的理性的把握去代替孤立的感性的描述,从而使研究进入更加宏阔谨严的学术境界,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5]我认为,作为一门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方法理应多种多样,可以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视角进行考察,综合运用文本解读、符号分析、社会批评等方法进行阐释,关键不在于运用什么方法,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立场、什么姿态去把握和理解华文文学的多重文化身份。

袁:我们今天从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研究的历史

简要回顾开始,谈到了命名意义、关键概念和研究范式,华文文学研究已经跨过了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进入到学科深入的发展阶段,注意到这点很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电子、多媒体互动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发现都将成为透视全球化问题的有效手段,这就是王岳川教授所说的:“全球化导致许多新的、跨国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社会组织和各种新的社会群体,并走向新的政治组合形式——

—‘后政治’(post-politics)”[6],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族群正在以文学的方式集合成令人瞩目的文化大军,他们通过文学不仅表达了个体的生存处境和生命体验,还参与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在“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融合”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不应再独自擎着烛光,安居一隅,而应具有更敞亮的空间与更开阔的视野,汇聚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意义,也是学术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

—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2]饶芃子,费勇,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J].文学评论,1996(1).

[3]周宁.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与问题[J].比较文学,2008(3).

[4]刘小新.大同诗学想象与地方知识的建构——

—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及其整合[J].东南学术,2004(3).

[5]王聿.世纪的检阅与沉思——

—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述略[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6(2).

[6]王岳川.全球化与中国[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136.

[责任编辑:王金茹]

(上接第21页)识到必须把人的意识包括在它对世界的描述中。近代物理学已经达到把宇宙看成是物质与精神相互关联的网络。东方神秘主义的宇宙观跟近代物理学的宇宙观非常相似,也许前者比后者对精神与物质的一元论说得更好。最后我们用密宗佛教徒噶文达(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2748756.html,inda)喇嘛的话来结尾:“佛家不相信独立或孤立存在的外在世界,不相信自己能加入到外在世界能动的力量中去。对于他来说,外在世界和自己的内在世界只是一块布的两面。在其中,各种力量和各种事件,各种形式的意识和它们的对象,都被织入一张不可分割、没有尽头、相互制约的关系网中。”[11]

物质和精神是同一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参考文献]

[1]卡普拉.物理学之道[M].朱润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ROBERT S.Shankland,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M].

Second Edition.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5.[3]HENRY P.STAPP.Mind,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 [M].3rd Edition.Berlin.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09.[4]W.HEISENBERG.Physics?and?Philosophy[M].New York: Harper&Brothers,1958.

[5]海森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社会[M].马名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JAGDISH MEHRA.The physicist’s Conception of Nature [M].New York: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58.

[7]SWAMI VENKATESANANDA.The Supreme Yoga[M].New York,: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1.

[8]MURTI T.R.V..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a study of the Mādhyamika system[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55.

[9] E.ROER,B.A.UPANISHAD,J.ThOMASAT.The Baptist[M].

Zambia:Mission Press,1849.

[10]CHUANG TZU,TRANS.James Leg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

[11]G.A.BRAHMACARI.Foundations of Tibetan mysticism[M].

London:Rider,1959.

[12]宋仲夏.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当代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责任编辑:徐兴祥]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目录 概念介绍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由于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以及影响扩散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探讨某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难点。通常一个区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近年来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如瑞典的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等,应用归纳模式和随机模式分析预测文化扩散的概率和传布规律,为深入认识文化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传播过程 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把文化传播过程分为 3个阶段:①接触与显现阶段。一种或几种外来的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中显现出来,被人注意。②选择阶段。对于显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批评、选择、决定采纳或拒绝。③采纳融合阶段。把决定采纳的文化元素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从地理空间看,文化传播是由文化中心区向四周扩散,根据传播途中信息递减的一般规律,离文化中心区越远的地方,越不能保持文化元素的原形。当一种文化元素传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企业以文化传播增强职工思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企业以文化传播增强职工思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的文化力量。本文从实践与思考的角度,阐述了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教育深入融合,挖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传播优势,将文化软实力转变成了凝聚人心、促进生产、推动发展的硬实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播职工思想教育 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近年来,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充分发挥文化传播优势,以”企业发展我成长”为行为目标,深入构塑“我们采掘的是奇迹”的文化价值观,将文化传播与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凝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科学发展。 一、文化传播与职工思想教育相融合,建设一流职工队伍 中原油田采油四厂运用文化传播方式,使职工思想教育由“软”变“硬”、由“虚”转“实”,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营造了团结一心、文明健康、积极进取的和谐氛围。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红旗采油厂”、“环境工程建设优胜单位”、“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是塑造阳光理念凝聚人。以“采掘奇迹,超越梦想”为文化精髓,确立了“人文关怀,和谐四厂;缤纷活力,魅力四厂;创新创业,激情四厂”的企业发展思路。启动职工旋律、成长、阳光三项

计划,塑造了“每个你都很重要,一切从你开始”、“让我们共同打造精彩”、“凝聚起更大的智慧和力量”等24条阳光文化理念。为每一项文体活动赋予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了“众志成城”拔河比赛、“缤纷活力”排球比赛、“同心帮扶”送温暖活动等12项文体赛事,激励全体员工创业、创新、创效。 二是注重体系建设启迪人。建立“让每名员工都成为优秀员工”的优秀员工培养选树体系、“职工每一条建议都有价值的”职工献计献策体系、“来自职工的创新想法总是最多的”职工创新成果绿色通道等工作体系。通过工作职责体系化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观念,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为企业的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是运用信息平台教育人。开通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职工心灵网站、廉洁从业网站、共青团“联动空间”网站,;创办《角度》、《纪录》、《今日四厂》、《平安365》专刊,开辟职工文化长廊、职工创新创业橱窗,举办小型多样的文艺汇演,展示职工的创业、创新、创效风采,打造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职工精神家园。 四是丰富文体活动引领人。坚持运用文化舞台促进思想教育。成立了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围棋、音乐、摄影、文学等32 个文体协会。设立业余体育指导员,建立文体赛事制度,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实施“成就,从今天开始”的成长计划,举办安全技能擂台赛、职业技能比赛,开展“十大职业道德模范”、“美丽人生魅力人物”等评选,聚拢人才树立榜样。

关于促进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

关于促进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委发 2017 33号),完善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促进 科技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转化,提升文化创意领域产品设备的科技水平,力争将上海打造成为在国际具有影响力二在国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装备研发集成高地,现就促进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三 一二加强产业科技创新 1.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三加强文化装备领域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三提前布局前沿技术领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组织实施广播影视设备二数字印刷技术二舞台演艺设备二新型影院系统二文物监测系统二智慧博物馆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三推动文化装备新兴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动智能制造二增材制造二人工智能二机器人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文化创意内容生产三 2.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深度对接高校二科研机构及全球文化装备创新团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产业化三健全文化企业需求导向机制,突破制约文化装备技术向产业转化瓶 4

颈三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装备企业共建研发设计中心,集中力量研发20项具有前沿性二引领性二基础性的高科技 文化装备重要成果,推动制定试行若干行业标准三 3.加大产业区域联动力度三全面实施文化装备领域技术创新计划,加强跨领域合作机制,推动传统文化制造领域迸发活力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成果,提供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推动文化科技装备生产向柔性化二智能化二精细化转变三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及相关区域产业协调联动,推进产业分工协作三二二推动重点领域设备研发 1.推进广播影视设备研发三鼓励行业领军机构参与国家广电行业标准制定三推动智慧型融合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二全媒体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二基于I P技术架构的下一代广播和电视总控播出系统的建设三加速整合互联网二数字电视广播二移动通讯渠道资源,支持4G网络电视广播,试点实施4K二8K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推动开展广播网的高效文化内容分发三 2.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三鼓励在智能家居二智能穿戴设备二智能服务节点设备二传感器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新型人机交互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二大数据与云计算二物联网相融合三支持数字媒体技术和二次开发企业发展壮大三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撑型企业三 3.推动数字印刷设备研发三发挥上海在3D打印二新型功能性材料等领域工业基础优势,系统开展全链条材料基因工程研 5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绪言 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其目的无非是促进企业发展生产力。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准绳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企业广告语;四、企业价值观体系;五、企业心理意识;六、步骤、方法与途径;七、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职能与运作机制;八、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九、企业文化建设配套措施与环境氛围;十、结结语。 一、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1、企业文化建设引擎: 合理、切实、宏大的企业抱负及其慎密的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做深圳最好,创行业一流”。那么,我们对物业管理市场状况的认识是什么?WTO对物业市场的冲击如何?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抢占市场?全国物业市场饱和状态如何?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想进入国际市场,那我们自己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公司提供的《物业市场发展与我们的策略》所提供的对物业管理市场的深刻分析与公司所议定的明晰、科学的发展战略,为我们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市场前景,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市场定位,理想远大的宏伟蓝图和坚定信心,大胆、新颖、细密、审慎的战略措施与步骤。对国际国内市场风云变幻的敏锐把握、为实现理想而拟定的科学策略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构成企业文化

建设的广阔背景与动力引擎。 2、企业文化建设向标: 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指向是:“继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新机制、新模式、新格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深化企业品牌的文化底蕴,带动公司管理机制与模式创新,为公司的市场发展战略提供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支持。 3、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总目标: 形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并随着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调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并具备相当技能的**物业人,建设创新力强、凝聚力强、竞争力强、事业心强的核心团队,创造一流的品牌文化,将**物业塑造成“中国物业王”。 分目标: 1、形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并随着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调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 2、建立以企业价值观与物业专业技能为框架的培训体系; 3、配合办公室继续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性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4、确立公司在物业管理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5、建设一支物业管理理念模式研究创新的专家顾问队伍; 6、建设一支符合企业价值观与物业管理技能要求的员工队伍; 7、建设一支“创新力强、凝聚力强、竞争力强、事业心强”的

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

专题三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 ●高考趋势展望 本专题主要包括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近现代的科技文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等。从近年的高考来看,文化方面命题的能力倾向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并从政治、经济、地理、社会等各方面挖掘其成因。从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考查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思想也有所涉及。如选择题有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2001年全国)、代表作品(2000年广东)、启蒙思想的主张(2000年广东)(2001年全国)(2001年上海)(2004年上海)、罗斯福新政的内容(2001年上海)、作用(2003年广东)、凯恩斯的基本主张(2002年上海)、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2000年全国春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2002年全国)、特点(2004年天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的科研成果(2002年上海)、牛顿理论的指导作用(2000年全国春季)、东西方科技特点的比较(2003年全国)。主观题考查过的有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评述(2002年全国春季)、对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分析(2004年江苏)、评述美国总统杰斐逊的主张、启蒙科技对经济发展、劳动力构成、产业结构的影响(2001年全国)、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格局及国家经济结构的作用(2003年北京春季)等。 在“3+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文化史的命题将突出对文化概念、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地理等各种社会现象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文化现象极易成为跨学科综合的考查切入点,因而文化专题在命题中具有持续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考查角度的灵活设计。在复习中注意:(1)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传承、比较及与中国历史相关问题的比较,形成学科内综合;(2)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理解文化各领域的成果,运用图表、时间线索、比较等方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主干知识整合 1.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突出强调人性、人文主义,其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因而被称为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宗教神学控制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促进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力量还比较弱小,这一时期的斗争仍披着古典文化或宗教的外衣。 思考讨论 启蒙运动在内容方面比文艺复兴运动有哪些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提示:主要发展在于强调理性,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原因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有关。 (2)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去驱散封建教会的黑暗,它猛烈抨击腐朽落后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完整的政治构想——议会制度、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启蒙运动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19世纪初~19世纪末,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政治方面的三大思潮。19世纪中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的工人运动和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思考讨论

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特征

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特征 对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我国来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动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管理学大师彼 得·德鲁克以前忠告美国投资者:“在中国,最大的商机不是在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德鲁克的忠告至少能够说明两点:(1)服务市场商 机无限;(2)未来服务市场必将竞争惨烈。本文认为,企业文化是服务 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服务行业企业 文化构建问题。 一、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通俗地说,就是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 中心的服务文化。它是企业在对顾客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点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包括服务标准、服务理念、服务宗 旨和服务效果等方面。“服务文化不但是一种经济文化、管理文化、 组织文化,更是一种关系文化。”我国著名企业文化研究专家贾春蜂 认为,服务文化在一个企业是服务理念与服务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如 果用公式表达,那就是:服务文化一服务理念+服务行为规范。芬兰著 名营销学家格罗鲁斯(Gronroos)认为,服务文化是一种鼓励优质服务 的存有,给予内部和外部最终顾客优质服务,并把这种文化当做自不 过然的生活方式和每个人最重要的行为标准。这个定义强调:(1)只有 存有对优质服务的鼓励,才能形成服务文化;(2)优质服务既对外部顾客,也对内部员工;(3)在服务文化中优质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自不过然产生的,因为它是组织最重要的标准。 二、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和内容 企业文化是服务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 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点和行为准则。特定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性质为 基础,又有着深刻的行业烙印。所以,讨论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需要和生产性企业实行比较。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差别:

文化传播大作业

《文化传播》 大作业 :王浩 班级:1001班 学号:201017066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联系方式:

西方服饰的传播及影响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而服饰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类型。人们生活中最常涉及到的就是吃、穿、住、用、行,穿排在第二位,可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容易从生活中得到表现。 翻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下大街上人们的装束。我们会发现,现在西方服饰已经是我们穿衣的主流。不管是上身穿的衬衫,T恤衫,西装。还是下身穿的牛仔裤,运动裤,又或者是脚上穿的篮球鞋,板鞋,高跟鞋。无一不属于西方服饰,中国的服饰已经开始慢慢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先分析一下中西方服饰的差别中国服饰艺术不是突出人体美,而是充分调动艺术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种装饰美,即一种超越形体的精神空间。从中国清朝以前的服装款式来看,遮蔽人体的宽抱大油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流。既使某些人的形体很美,这种服装也不去展现这个美的形体。而西方服饰则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而且先比中国的服饰,西方的服饰更加的实用和平民化。比如现在无处不在的牛仔裤,衬衫都是从一种工作服演变出来的,最初都是以结实耐用,舒适为

标准发明的,就连风行世界的西服,据说是法国一个叫菲利普的贵族从渔民和马车夫那里学来的。而服饰必须与具体的人体结合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性,既供穿戴者欣赏,又供旁观者欣赏,同时,服饰这一艺术品只有实现了同日常生活的统一才能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这样一来,服饰的质料、形制、款式、色彩无不体现出穿着者本人和周围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体现出一定的礼乐制度。换种说法就是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也会左右服饰文化的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已发展自己。中国人民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经济发展运动,并逐渐与国际接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人就开始追求和他人建立友情,让自己归属于某个社会团体,或者得到某个社会团体的认同。服饰往往是表示认同和归属感的主要方式,成为群体中组织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而西方服饰文化就是在这种社会心态下进入了中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服饰的主流。 西方服饰文化侵入中国的另外一点原因是由于中国服 饰文化缺乏象伊斯兰一样的观念的制约,所以很难抵卸西方突出人体美的服饰审美价值观的侵蚀。近代的旗袍和现代都市女性的各种扭四人体的服装便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西方服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三个历史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阐述了西学东渐在思想文化观念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关键词】西学东渐,思想观念,革新,影响 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近代文化的东传。近代以来,已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名词。所谓西学即西方文化,在16~19世纪的特定时代包括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西方的社会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迥异,是典型的西学。这里主要以对中国的影响为例。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东西方的距离,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历史地相遇了。17世纪欧洲基本完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又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完成了自身近代化,开始向东方大规模扩张,西学东渐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关注。

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 一、洋务运动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主要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也反映出在西学东渐初级阶段国人对于科技、工业、军事等物质方面的渴求与重视。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对于先进技术和近代工厂的渴求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洋务运动期间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70年代

“互联网 ”给文化产业带来什么

“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什么 核心提示: 互联网不仅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还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 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 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生》中提出“互联网+”的新概念。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与多种行业结合产生了新的变化,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契机。2014年,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互联网+”将给文化产业生态带来哪些新变化?文化产业应如何抓住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互联网+文化”该如何“+”好? 服务升级:互联网激发文化消费意愿 2014年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主办方整合演出场所、电影院线、电商平台、知名书店,推出了低票价演出、电影展映、图书阅读、动漫游戏等诸多活动。两个月期间,累计消费金额达101.4亿元,消费者通过网络订票、文惠卡等方式获得的优惠低至5折。其中,网上惠民文

化消费季参与的网站数量增加到13家,电商公司围绕各类 文化产品和服务展开促销活动,引导市民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 从电子阅读的逐渐普及到剧场、影院的网络低价售票,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广泛深入到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购票、购书的优势一是快捷便利,二是价格便宜。”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金元浦指出,电商的发展不仅培养了新一代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习惯,而且也使人们在知识、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激发起人们的文化消费意愿。 同时,互联网对于文化产品商业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互联网以其传播优势,正在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在第一届互联网文化产业论坛上,北京合润德堂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一飞提出,品牌和内容营销的方式是大势所趋。“例如《来自星星的你》,剧中的1DO多套衣服在电商都可以找到,理论上讲,上午看了,下午你在网上买了就可以穿上。”他说。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作为兼容性极强的主流平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和很多行业广泛合作。很多文化企业开始与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经理张元林指出,互

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构建

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构建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近20年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我国来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忠告美国投资者:“在中国,最大的商机不是在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德鲁克的忠告至少可以说明两点:(1)服务市场商机无限;(2)未来服务市场必将竞争惨烈。本文认为,企业文化是服务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构建问题。 一、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通俗地说,就是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它是企业在对顾客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包括服务标准、服务理念、服务宗旨和服务效果等方面。“服务文化不仅是一种经济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更是一种关系文化。”我国著名企业文化研究专家贾春蜂认为,服务文化在一个企业是服务理念与服务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如果用公式表达,那就是:服务文化一服务理念+服务行为规范。芬兰著名营销学家格罗鲁斯(Gronroos)认为,服务文化是一种鼓励优质服务的存在,给予内部和外部最终顾客优质服务,并把这种文化当做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和每个人最重要的行为标准。这个定义强调:(1)

只有存在对优质服务的鼓励,才能形成服务文化;(2)优质服务既对外部顾客,也对内部员工;(3)在服务文化中优质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因为它是组织最重要的标准。 二、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和内容 企业文化是服务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特定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性质为基础,又有着深刻的行业烙印。因此,讨论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需要和生产性企业进行比较。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差别: 1、生产性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有形产品,服务性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服务。产品是有形的,服务通常是无形的; 2、生产性企业所提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性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是同时进行的,生产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 3、生产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境相对稳定,而服务的提供往往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由谁提供服务、在何时何地提供服务、服务对象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4、服务性企业具有高参与性,而生产性企业以产品为载体,虽然也有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人员需要与顾客接触,但与服务性企业仍然大为不同。 由此可见,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具有不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为什么世界各国至今仍称中国人为“唐人”,而不称“清人”呢? 答:唐朝的对外开放使社会高度繁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发展的潮流。 ◆你认为唐朝的开放与清朝的“闭关锁国”的结局对我国今天有何启示? 答: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人类的不同文明总是在交流中前进的,若是“闭关锁国”,就会被世界潮流抛弃。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1、青铜器、华佗、张仲景、李时珍(识记) 商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称为“青铜时代”。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研制成“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全身麻醉药剂(比欧洲早1600多年);创有一套医疗保健操“五禽戏”。被人们誉为“神医”。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被后人誉为“医圣”。 李时珍,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有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2、都江堰、赵州桥、长城北京故宫(理解)P指南17 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你认为李冰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 ①他巧妙地设计最值得我们纪念。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②他“绿色环保”的治水特点最值得我们纪念。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③他治水的经验最值得我们纪念。形成了一套科学治水和管水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④他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值得我们纪念。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区域竞争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2748756.html,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区域竞争力 作者:吴家淼乐忆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4期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新兴产业,被视为21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不断创造“文化引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链条,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并以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优势。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提升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厘定总体思路,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目前,从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正逐步向着更注重于产业的集约化、科学化和国际化方向的转型,更注重于文化内容向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文化元素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文化,以“文化+”的手段创新业态。以文化创意、创新为导向,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核心,从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战略布局和产业链建设三个方面,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战略布局上,要吸引资金、项目、人才等优势资源向文化产业聚集。以人才为根本,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以品牌为龙头,发挥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以产业资本为保障,提高企业的造血功能;以文化、科技为基础,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的知识内涵;以技术为手段,以先进技术带动高端文化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民营为主,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层次开发的市场格局,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产业壮大。要以大项目为抓手,引领产业方向。通过大项目建设构筑大平台,以大平台吸引与培育大企业;做好大项目之间的产业配套,强化其产业内涵,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与带动作用。要突出自身特色,加强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明确文化产业定位。在产业链建设上,要多举措整合本土产业链,改变动产业链当前两头轻、中间重的现状。在技术环节,要成立产业研究机构,吸引并聚集产业专家、学者等上游资源。 二、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自身作用 完善包括文化消费、文化流通、文化要素、文化服务在内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市场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发挥文化市场自我管理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和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的文化要素流动市场,完善文化创意精品创作的激励机制,激发文化市场的发展活力。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印刷、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等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发展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要健全知识和技术产权、著作权交易、投融资服务、专利经营体系、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防范体系。要整合文化市场监管部门,注重疏堵结合,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对文化服务进行细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强化文化市场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

企业文化建设案例:优质服务“四大板块”提升工程

优质服务“四大主题”提升工程 一、工作主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总体要求,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深化“你用电我用心”大 力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的意见》,溧阳市供电公司开展了“智慧苏电、 幸福民生”优质服务主题活动,进一步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 动,完善管理模式,构建全面服务体系,积极设计实践载体,进一 步拓展服务内涵,从“群众满意在电力”“业扩直通助发展”“节能 环保净蓝天”“智能互动享快捷”四个板块,把优质服务与企业文化 紧密结合,在公司营销服务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实施过程和措施 一是统一领导、明确提升方向。今年来,溧阳市供电公司积 极思考“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的生命线”的深刻内涵,牢固良好的 服务意识,继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 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大营销”体系建设中,始终将“五统一” 企业文化贯穿其中,通过“群众满意在电力”“业扩直通助发展” “节能环保净蓝天”“智能互动享快捷”四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供电 服务提升工程,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积极践行“智慧苏电、幸福 民生”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品质,彰 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 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宗旨,把优质服务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使客户更加满意、政府更加放心,“国家电网”品牌得到了大力提

升。 二是拓宽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涵。以“智慧苏电、幸福民 生”为主题,组织全体员工通过主题大讨论、征文、辩论会、演讲 等多种形式,形成对利益共同体服务理念的广泛认知和认同,努力 打造溧阳地区优质服务典范,切实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首先对窗口 营业人员开展了“看”、“听”、“笑”、“说”、“动”五项修炼活动,提倡用“细心、虚心、耐心、热心、爱心”“五心”为客户服务,推行“不让工作延迟、不让工单积压、不让差错出现、不让客 户冷落、不让违纪行为发生、不让企业形象受损”六个不让服务, 践行“你用电、我用心”的大众传播口号。其次,公司认真贯彻落 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生态优先,努力建设美丽溧阳”的总要求, 全面投身“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公司研究制定八项工作举措, 从“建设苏南一流电网,确保重点项目安全可靠供电”、“公司领导挂钩服务,统筹保障重点项目用电”、“推进业扩直通车工程,缩短业扩接电时间”、“开展政企互动活动,主动对接工业园区”、“主动让利于客户,减少客户工程投资费用”、“开展重点企业用电分析诊断服务,指导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开展电力设备检查,消除故障 停电隐患”、“快速反应,确保电力设备故障及时修复”等八个方 面,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落实全程跟踪服务责任,公司安排 每一个重点项目与一位公司领导挂钩服务,并配备一位责任心强、 业务水平高的客户经理全程协调,主动上门走访服务,协调解决项

思想文化建设方案

思想文化建设方案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中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正因为如此班级文化建设显出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我们班主任应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上好这门隐性课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环境育人、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创建优良的人文环境使班级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建设富有眉县中学特色的和谐班级使班级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班级文化建设逐步构建具有眉中特色的班级文化体系不断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为班集体注入生机和活力使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三、工作重点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本学期工作着重完成以下任务: 1、加强学生前途理想教育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3、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排除隐患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5、加强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 四、具体内容: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和集体荣誉感 2、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文化墙发挥其作用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3、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评比制度、值日生制度、宿舍公约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 4、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5、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6、班风建设学法指导至关重要 严肃班级纪律加强课间纪律、自习、课堂、就餐和住宿纪律的管理突出班级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全班形成齐抓共管、“班级有我”的氛围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加强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经常组织学习专题交流养成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学习课后认真巩固复习的习惯养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制定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计划并激励他们成功完成

《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加强对行业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

《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加强对行业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 《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加强对行业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化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行业组织,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行业组织党的建设缺失,党的领导弱化,有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内部治理不规范,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党对文化领域行业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正确发展方向。 要加强对行业组织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文化领域行业组织要牢固

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及时向全行业传递党和政府声音。适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做好政府有关职能转变的承接工作,参与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和授权开展资质认证、人才评价、等级评定等工作。做好参谋助手,向党委和政府反映行业组织的重大事项、行业发展情况和行业诉求,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发挥行业组织党组织当好桥梁纽带,畅通党委、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联系。做好参谋助手,向党委和政府反映行业组织的重大事项、行业发展情况和行业诉求,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要加强对行业组织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推动党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覆盖。凡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的行业组织,都要成立党的组织;不足三名的,可本着行业相近和地域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等途径开展党的工作,条件成熟时及时建立党组织。按照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原则,组织暂未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参加行业组织党组织活动,探索建立“功能型”、“复合式”等党组织。 要加强对行业组织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鼓励党组织结合行业组织特点和职工群众需求开展活动,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行业组织党组织要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绪言 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其目的无非是促进企业发展生产力。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准绳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广告语; 四、企业价值观体系; 五、企业心理意识; 六、步骤、方法与途径; 七、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职能与运作机制; 八、企业文化建设制度; 九、企业文化建设配套措施与环境氛围; 十、结结语。 一、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1、企业文化建设引擎: 合理、切实、宏大的企业抱负及其慎密的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做XX最好,创行业一流”。那么,我们对物业管理市场状况的认识是什么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抢占市场全国物业市场饱和状态如何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想进入国际市场,那我们自己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公司提供的《物业市场发展与我们的策略》所提供的对物业管理市场的深刻分析与公司所议定的明晰、科学的发展战略,为我们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市场前景,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市场定位,理想远大的宏伟蓝图和坚定信心,大胆、新颖、细密、审慎的战略措施与步骤。对国际国内市场风云变幻的敏锐把握、为实现理想而拟定的科学策略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广阔背景与动力引擎。 2、企业文化建设向标: 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指向是:“继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新机制、新模式、新格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深化企业品牌的文化底蕴,带动公司管理机制与模式创新,为公司的市场发展战略提供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支持。” 3、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总目标: 形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并随着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调整的企业核心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