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间接灸之隔姜灸

间接灸之隔姜灸

间接灸之隔姜灸
间接灸之隔姜灸

艾堂:间接灸—隔姜灸

上篇文章讲述的的灸法中的:瘢痕灸与非瘢痕灸。我们来说一说隔物灸,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间接灸或者隔物灸。隔物灸又能延伸出很多种灸法(如下图),每一种隔物灸的治疗效果又不一样,今天就先来说说隔姜灸。

定义:

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间接灸隔物灸的临床运用特点

1、操作安全系数高,不易发生烫伤

2、因施灸时作用部位小而精确,有利于提高效果

3、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酌情添加辅助药物,以便达到治疗的效果

实用工具:

艾绒、线香、镊子、灭火桶、姜块

具体操作:

1、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2、将艾绒揉成锥形艾炷,每次准备的数量根据施灸的时间和长短来自行决定

3、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4、将时先准备好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用线香点燃艾炷的顶端,进行施灸

5、艾炷燃尽,移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注意:为了保证施灸温度的持续性,在患者身上的艾炷将要燃尽的时候,提前把预备艾炷点燃,等患者身上的艾炷燃尽后,立即将时先点燃好的艾炷放到姜片上即可。

隔姜灸使用病症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

注意事项:

1、面部、五官、阴部和大血管处不宜用本灸法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用本灸法

3、有严重高血压和糖尿病者慎灸

4、过饥过饱、醉酒、精神不正常着慎灸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

针灸治疗面瘫

针灸治疗面瘫 ㈠治疗 1.处方选穴 体针基本方:①阳白、四白、地仓、頬车、翳风、合谷。②备用穴:阳白、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頬车、太阳、颧髎、风池、足三里、内庭。随症配穴: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口禾髎;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加廉泉;而后痛加完骨;眼裂增大加丝竹空透瞳子髎;气滞血瘀,面瘫经久难愈加下关、听会;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 2.选穴说明 以局部腧穴、手阳明经血为主。阳白穴为足少阳、手足阳明、百维脉之会,可疏调额部经气;以翳风、合谷祛风散害,舒经通络。地仓、四白、頬车同用,以疏导面颊经气。备用方以攒竹、地仓透穴为主,增加舒经活络作用;以风池、太阳、颧髎疏调经气;远取足三里、内庭穴以调补阳明经气。 3.操作方法 发病初期2周内取①组穴,头部腧穴针法宜较浅,合谷用泻法,同时可增加配穴。病程2周以上取②组穴,头面腧穴针刺用泻法,足三里、内庭针用补法。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4.根据病情,选用或配合下列方法 灸法:取阳白、四白、頬车、下关、风池。用隔姜灸法,每穴3壮,以有温热感为佳。每周2次,6次为1疗程。辅助用于陈旧性面瘫。

电疗:取地仓与頬车、阳白与瞳子髎。通电10~15min,用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舒适为度,面部肌肉微微跳动为宜。适用于病程已有2周以上的治疗。 刺血拔罐: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地仓、口禾髎、夹承浆、頬车、下关、阳白、太阳、翳风。配用小口径火罐拔吸5~10min。隔日一次。适用于难治性“面瘫”和面部有“倒错现象”。 穴位敷贴:取阳白、颧髎、下关、听宫、翳风。以蓖麻仁50g、朱砂2g研成粉,每穴贴约1×1cm,用橡皮膏固定。 ㈡相关病症 面肌痉挛 治疗要点:针刺常用穴与面瘫相同,以攒竹、四白、地仓、翳风、合谷等为主。 针刺手法较强,常用透穴,或用15~30枚毫针浅刺痉挛频发部位的皮部,但留针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15min,每次1~2次,抽搐减少后可以每周治疗2次。还可以在四白、下关、翳风、做隔姜灸。

隔物灸操作规范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隔物灸属艾炷灸法中的间接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 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步骤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

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隔姜灸

隔姜灸 定义及适应症: 隔姜灸就是将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姜片而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借助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以达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效果。隔姜灸疗法的特点是用姜,利用姜的药性,加上灸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腹痛、风寒湿痹、痛经等。姜的性味及功效 姜,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心、脾、胃之经,具有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等作用。 一、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服装、鞋帽整齐,态度和蔼,,护士洗手,戴口罩。 二、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评估室内环 境。 三、用物准备:弯盘艾炷(炷底直径为0.8cm,炷高1cm) 姜片(新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 2-3cm,厚0.2-0.3cm的薄片,厚薄均匀,中间以针刺数孔)棉签火机洗手液艾香治疗巾纱布两块小口瓶镊子刮板 四、施灸: 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至床旁 2、核对床号、姓名,核对腕带 3、关闭门窗,遮挡窗幔 4、取穴同身寸,取合适体位 5、取穴(酸麻胀痛最明显处) 6、施灸时,将其放在相应的穴位上,点燃,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 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潮湿红润为度 7、施灸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 肤 8、施灸结束,将艾灰投入小口玻璃瓶,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用物、床单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10、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若为面部较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点,而急性的,姜片可适当薄一点 3、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应注意防止感染 4、艾灸前关闭门窗,避免冷风吹,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艾灸是不可过饱或过饥,饭 后1小时才可以灸,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 缓 5、艾灸结束后多饮温开水,利于排毒 6、艾灸结束后3小时内,不可以洗澡,避免冷风吹,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 受风寒 7、注意休息,不必劳累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

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 发表时间:2015-01-15T15:49:12.5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胡天燕[导读]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面部穴位均采用透刺法,进针0.5-1寸,进针后平补平泻。 胡天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15000) 【关键词】隔姜灸电针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258-02 周围性面瘫,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或者“贝尔麻痹”,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到病邪感染,导致神经水肿,局部神经缺血,受压或血液循环受阻,循环障碍而发生。本病在祖国医学属于“口眼喎斜”、“口僻”的范畴。患者患此病后,因为面部活动的各种障碍,严重影响面部表情美观和正常生活,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有后遗症,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给患者 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严重的影响。祖国医学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以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为主。笔者以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均来自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病程在1周之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4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 2 诊断标准 参考卫生部教材《神经病学》[1]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部分:1.起病突然,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2.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继发性面瘫。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2]:风寒证:面部有受凉史,口眼歪斜,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3 治疗方法 3.1 取穴: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水沟、承浆、合谷、翳风、牵正。3.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面部穴位均采用透刺法,进针0.5-1寸,进针后平补平泻。选取攒竹、鱼腰、地仓、承浆穴连接电针,选取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出针后,治疗者患者选取牵正、翳风穴施隔姜灸,每穴3壮,以皮肤潮红为度。隔天进行治疗,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评定疗效,标准如下:痊愈:面部外观、运动功能恢复正常,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 级;显效:仔细观察才能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I级。有效: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用力可移动口角,口明显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II级。无效:上额不动,眼不能完全闭合,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V、VI级。 5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32例患者中痊愈17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治愈率53.13%,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9例,治愈率34.38%,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X2检验后,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电针治疗。 6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循行在面神经管中的神经由于受凉、感染等因素发生水肿后,在茎乳突孔处受压,导致面部各种症状的发生,因此,西医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炎症发展、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的水肿和变形,改善神经营养状况等方面。中医学则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局部经络不通,气血闭阻,筋经功能失调,失于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灵枢·官能》[3]曰“针所不为,灸之为宜”,隔姜灸是在局部穴位通过艾火的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且相较于一般的艾灸,效力更强。通过温热的灸法刺激,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也与西医的治疗原则相符合,且隔姜灸更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毒的特色。选取翳风、牵正两穴位进行隔姜灸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亦相吻合,位于面神经主干,可减轻面神经在茎乳突孔的受压状况,消除炎症水肿,改善神经血管痉挛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临床的治疗中,隔姜灸多应用在面瘫治疗后期,而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在面瘫发生的早期运用隔姜灸治疗,可以极大程度上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负担,更快的帮助患者恢复疾病,回归正常生活。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6版:336.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3]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一版:46.

隔姜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经验

10 以实验为指导 针麻肺切除术开始时针刺穴位多达100多个上海第一医学院莫浣英等进行了的实验研究,发现了对胸部镇痛有效的穴位,于是选用的穴位逐步减少,直至5对。又如实验研究发现病人在针刺20分钟后痛阈与耐痛阈最高,于是把手术的针刺诱导期由60分钟缩短为30分钟。 11 以机制探索为目标 1963年神经生理学专家张香桐在参观针麻后问:“捻针多少时间可以切皮?”裘德懋回答:“30到60分钟。”张香桐说:“其中不但有神经生理作用,可能还有神经生化作用质?”于是神经生化工作者顾天爵、曾益涛、王寒贞等进行了兔子的“交叉循环”实验,获得成功。瑞典科学家重复这一实验,亦取得成功,并且测出了脑啡肽。从此针灸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 12 不宜拔苗助长 出于政治原因,针麻的成果在“文化革命”中正式对外公布,并被强行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使针麻到处泛滥,出现了大量问题。这样的急于求成,强行推广,则如拔苗助长,反而产生了不利影响。 路玫教授隔姜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经验 范家英玄亨涉于东东路玫#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摘要] 目的:总结导师路玫教授临床诊治甲状腺功能低下经验。方法:通过阐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尤其是中医针灸诊治本病的要点,分析路玫教授善用隔姜灸治疗甲低综合症的取穴依据和作用机理并附典型病案。结果:通过临床观察与疗效分析,发现以隔姜灸为主治疗甲低综合症疗效显著,无副作用,价格低廉,依从性强。结论:隔姜灸为主治疗甲低综合症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经济的绿色疗法,值得推广普及,更多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隔姜灸;甲状腺功能低下;路玫;临床经验 #通信作者:路玫,女,教授,博士,河南中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隔物灸法

隔物灸法操作规范 【概念】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适应症】 1、颈腰椎疼痛、肌肉酸胀、腰肌劳损、肩周炎、痛经、软组织挫伤疼痛。 2、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的慢性疾病。 3、慢性肠胃炎、体虚易感冒、口腔顽固性溃疡等。 【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药饼(如附子片、盐、姜片、蒜片等)、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纱布,黑色中性笔。 【操作步骤】 1、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臵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

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臵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臵一薄姜片,上臵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4、隔附子片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臵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术中观察】 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隔姜灸肚脐的功效

隔姜灸肚脐的功效 隔姜灸不仅能够去除风寒还可以治疗一些妇科疾病,尤其适合体虚体寒之人。艾灸可以排出身体的毒素,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艾灸多在炎热的夏季,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艾灸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切不可烫伤皮肤。平时还要注意饮食清淡,多运动,多喝白开水,经常保持心情愉悦。 艾为纯阳之物,艾叶苦辛,性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可以达到以下作用:1、以热引热,借热助阳,透热散邪;2、艾草入肝脾经,肝藏血,脾统血,所以可温经止血还可以活血化淤,散寒止痛。尤善调经,可以治疗寒症月经不调、痛经、腹部冷痛、崩漏等妇科病,3、艾可以令气血通畅消瘀散结。不通则痛,气血瘀滞而肿,艾灸之法,破结化坚,以通为用,引毒外出。5、灸感能够沿经络穴位走窜。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所以艾灸的经络穴位疗法疗效显著。 在驱寒温阳方面,隔姜灸往往比单纯的温和灸要更有效。因为隔姜灸时起作用的不仅有艾叶的药效,还有额外的生姜药效。《名医别录》中记载:“生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姜具有祛风、解表、和胃、温经止痛的功效,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还有镇静、止吐、抗过敏的作用。将新鲜姜和艾灸结合起来,既可以益脾胃,又能温中降逆、止呕吐,除湿消痞,止咳祛痰。姜的存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者结合,

让艾的作用不再单一,作用直接翻倍!由于取材方便,隔姜灸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隔姜灸的温阳驱寒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分享几个真实病历: 1、黄某,男,广州某大学学生,因吃错东西出现腹痛腹泻现象,现浑身无力,有腹痛、排便感,来我处进行艾灸治疗。肚脐隔姜灸,黄某治疗过程中感觉症状有所缓解,有一股气在身体里走,有往上走的也有往下走的,感觉身体很舒服,治疗结束后诸症消失,且精力有所恢复。第二天回访表示没有腹泻腹痛的感觉了。 2、电信工作人员罗某,腹痛、腹泻,自述是前一天晚上肚子着凉了,早上起来就开始拉肚子,上班都没法上了,在家休息,吃饭都不敢吃,吃了马上肚子就会有反应,只能喝粥,走路都不敢挺直,整个人都很虚弱。我们听闻他这种情况后,马上叫他过来治疗,开始罗某也是抱着怀疑的的态度,来我处治疗用的是隔姜灸,开始感觉温温的,后面慢慢觉得有一股暖

艾灸治疗大全(超全)

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 艾灸说明 1、艾灸总的原则是哪里不舒服就灸那里,再配合灸一些常用的穴位。 2、艾灸无需精准的穴位定位,艾灸中只要知道大概的位置即可 艾灸方法 1、使用艾条直接灸。(此方法不推荐,艾条燃烧的灰烬不小心会掉在身上烫伤皮肤,而且长时间拿着艾条手臂易抖动也容易烫伤皮肤。) 2、使用艾灸器具配合艾条、艾绒、艾粒艾灸。(强烈推荐!方便、安全!) 艾灸时间 每个穴位20-30分钟 内科艾灸篇 感冒 凤池,大椎,风府,合谷 急性支气管炎 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 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 咳嗽 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 支气管哮喘 定喘,肺腧,膻中 支气管扩张 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 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 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 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急性胃肠炎 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 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胃下垂 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 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 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 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 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 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 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 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 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 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 糖尿病 关元,太溪 脱肛 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 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 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 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 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 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 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 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 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 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中风偏瘫 1,上肢瘫痪—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2,下肢瘫痪—伏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癫痫 鸠尾,风府,筋缩,内关,丰隆 风湿性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血海,肝腧 类风湿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八风,八邪 妇科艾灸篇 月经不调 中极,关元,太溪 月经后期 关元,三阴交,气海 痛经 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 闭经 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血海 经期头痛 百会,凤池,太阳,合谷,血海,三阴交 带下病 白环俞,气海,三阴交,带脉 慢性盆腔炎 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归来,肾俞,关元俞 乳腺增生病 乳根,阳陵泉,膺窗,膻中 乳腺炎 肩井,少泽,膻中,乳根,期门 功能性子宫出血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 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 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 说明针刺:刺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 行针法. 补泻法. 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二、操作方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操作步骤 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

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刺法灸法学试题带答案(1)

刺法灸法学试题带答案 一、单选题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 ◆“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 逆乱、经气失

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 心欲吐,面苍 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 明针刺:刺 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教学教材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一、单选题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 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 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明针刺:刺

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临床一般病症的毫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 ◆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或出针困难,如果强行操作,病人感到疼痛难忍,此称滞针◆为防止“煮沸消毒法”对针具的损耗常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配成…2%的重碳酸钠溶液◆纸垫练针的主要内容为:指力和捻针法 ◆一般进针角度为15o时称:横刺 ◆应用刺激性中药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的方法称:天灸 ◆属于直接艾灸的方法是:A雀啄灸 ◆穴位注射在操作时最重要的步骤是:针下得气后,回抽一下无血,再将药液推入 ◆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 ◆下面那种规格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规格:长25─75mm 粗28─32号 ◆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进行拔罐的方法称:针罐法

隔物灸法

隔物灸法 【目的】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体虚易感冒、风寒痹证、痛经、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药饼(如附子片、盐、姜片、蒜片等)、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纱布,黑色中性笔。 【操作步骤】 1、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4、隔附子片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5.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6.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几种常用的艾灸基本操作方法

几种常用的艾灸基本操作方法 艾灸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基本操作方法: 1、艾条灸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艾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一般叫药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 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 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 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化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 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3、深层行气。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 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2、透天凉法:是一种凉泻法,由多种单式泄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近现代医家刺灸经验-刺法灸法学

第九章近现代医家刺灸经验 刺法灸法是针灸操作技术的核心,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刺法灸法的临床运用。刺灸技术的流派也异彩纷呈,擅长刺法灸法之名医不乏其人,当代针灸界更是名家辈出。从刺灸技术来讲,各有所长,或家承相传,或秉承传统有所发挥,或手法针具有所创新,可谓百花齐放,为刺灸技术增添了新的篇章。本章精选了十五位近现代针灸名家之刺灸经验,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刺灸技术。 一、任作田 任作田(1886—1950),辽宁省辽阳县人,著名针灸医家。八法神针和经验十法是任老施术心得之精华,前者偏于行针,后者偏于补泻。 (一)八法神针 所谓八法神针,即搓、捻、弹、燃、扪、循、揉、按八种手法。搓即如搓绳状,拇指向前进,与示指合起来,用力搓针柄9次,再后退6次,如此连续行之。捻即如捻线状,手法同搓法,但动作轻微。弹即如针柄动作紧沉,不易转动时,用右示指弹针柄数次,松动针身以便行针。撚即是用拇、示指左右旋捻,待针尖活动自由后,再按常法深进。针下如有凝滞,可用旋捻法使之流畅,然后再深进直至目的层。 扪即行补泻手法,及出针后用左示指按压针孔。循即在进针过程中,因气滞而针不能深入时,左示指可在臉穴附近从上向下点划,使气自上向下行动,促使针尖

顺利到达预定的部位。揉即在进针前,用两手中指或示指在针穴上揉数下。按即在进针前,用两手中指或示指在针穴上深按。揉按两法同时施行,以使针穴部位气血散开,减少疼痛。 (二)经验十法 所谓经验十法,包括进、伸、退、提、卧、捣、摇、拔、扩、复十种手法。每种手法各有深意,可相互结合操作。 ①进即拇指前进9次,同时针尖向下用力; ②伸即伸展之意,指进针时针尖向下用力,有探索“天、人、地”三层之虚实和病情的轻重,而定补泻之法; ③退即拇指后退6次,同时将针柄微提; ④提即提起针柄,用进九退六之平补平泻法或左右旋撚法将针提起; ⑤卧取其“静”义,针至深层得气且行平补平泻法后,欲使病势镇静,将针静置10~60分钟; ⑥捣即微捣法,针至浅层得气后,旋撚针柄一上一下,如捣米状,使针下虚状转实状,或凝滞状转流通状,再分别进至中、深层,行相同手法,待病势平和即出针; ⑦摇即当针尖、针身过紧过沉时,可微摇针柄以使针身流利; ⑧拔即出针时用轻微之力将针提出; ⑨扩即将针尖向四周探刺,并施以旋撚法,使针下得气感扩大范围;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也叫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炷和穴位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操作技术。隔物灸可以避免灼伤皮肤,还能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炷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以取得更佳效果。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证属虚寒性的各类疾病。 一、灸材与基本操作方法 (一)艾炷制备 1.艾绒制备: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拣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棉,即称为艾绒。 2.艾炷制备:艾绒做成圆锥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二)间隔物制备 根据病情制作不同的间隔物,如姜片、蒜片、食盐及药饼等,并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 (三)基本操作方法 1.隔姜灸 选取整块新鲜生姜,纵切成2~3mm厚度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施灸时,将一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放置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在旁边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注意艾灸过程中要不断地移动姜片,以局部出现大片红晕潮湿,患者觉热为度。常用于呕吐、泻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病症。 2.隔蒜灸 取独头大蒜切成2~3m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施灸时,将一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放置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在旁边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注意艾灸过程中要不断地移动蒜片,以局部出现大片红晕潮湿,患者觉热为度。常用于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对疔疮疖毒、乳痈等急性炎症,未溃者也可灸之。也可用于治疗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或无名肿毒。 3.隔盐灸 一般用于神阙穴灸,用食盐填平脐孔,上放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再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腹腔觉热为度。常用于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以及寒证腹痛、虚寒性痢疾、中风脱证的四肢厥冷及虚脱休克等,可有救急之效。 4.隔附子饼灸 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粉或面粉少许,再用水调和捏成薄饼,底面直径约20mm,厚度约2~5mm,待稍干,用针刺小孔若干。施灸时,将一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放置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在旁边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患者觉热为度。常用于虚寒性病症及外科术后疮疡亏后久不收口,可去腐生肌,促使愈合。 二、常见疾病的隔物灸治疗技术 (一)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可按照200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进行诊断。 【治则】温经通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