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理论

1 三因素理论: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内在因素、市场营销因素。

2霍金斯模型:外部影响(文化、亚文化、人口环境、社会地位、参照群体、家庭、营销活动);内部环境(知觉、学习、记忆、动机、个性、情绪、态度);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决策过程(情境、问题识别、信息搜索、评价与选择、经销商选择与购买、购后过程)。

3两个模型的不同是强调了消费者购后反应的两条反馈:对营销策略和消费者。

4 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五阶段模型:认知问题、搜寻信息、评价备选方案、选择与决策、购后评价。七阶段模型:需求确认、搜集信息、购买前评估、购买、使用、用后评估、处置。

5 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型:不知晓、知晓、掌握知识、喜欢、偏好、确信、购买。

6 文化的三要素:价值观、行为规范、图腾象征。

7 需要是个体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的状态。它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当消费者希望满足的需要被激活时,产生了动机。

8 需要到动机到行为。

9 希曼夫的动机过程模式:为满足的需要—紧张—动机加学习、认知过程—行动—目标,减少紧张到目标。将动机理解为:个人内部作出的行动驱动力,动机因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以满足未得到的需求。

10布莱思的动机形成模式:未满足的需求—动力加学习—动机加期望—目标—动力产生的行为。

11价值:指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有用性或有用程度。任何产品都必须有价值。消费者价值:消费者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

12 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五种核心消费价值:.功能价值:如有用;2.情感价值:如喜欢、炫耀;3.认知价值:有助于满足认知需要,如新闻;4.社会价值:如归属于某一群体,雅皮士;5.条件价值:如限量版、限购。五种价值观共同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13 MEC模型:从产品属性到消费者价值:手段—目的链模型:从产品属性出发推演出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

14 体验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性事件。体验通常是由于对事件的亲身参与或是直接观察造成的,不论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15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

16 体验营销的构架:感官营销:刺激消费者的感官;情感营销:打动人的情感;思考营销:触发人的思维;行动营销:do it yourself;关联营销:车展:看、摸、试驾

18 生活形态又称生活方式,它对应选择某种消费模式,包括消费观念、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等。

19 生活形态的营销意义:描述目标市场;创造出关于市场的新看法;对产品进行定位;更好地传播产品特征;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20 消费者购买决策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理性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21 信息加工:与计算机接收信息的过程一样,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储存、保持与提取信息的学习认知理论。

22影响消费者信息搜索行为的主要因素:产品或品牌的认知;消费者特征,介入度;市场特征及情景,网上信息搜素;在决策过程中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23消费者“傻瓜”假设:(1)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大脑的有限性;大脑的憎恨混乱;大脑的不可靠性;大脑不会改变;大脑不能丧失焦点。(2)消费者信息行为中的“傻瓜”假设如下:懒惰而无耐性;之游常识而无知识;健忘而无记性;感觉直觉优先理性居后;喜欢悠闲讨厌说教;三心二意喜新厌旧;从众跟随以保安全。

24买决策类别——R.布莱克韦尔的分类:复杂决策EPS;有限决策LPS;习惯决策RPS。

25 购买类型的过渡:RPS常规习惯型反应;LPS解决有限型问题;EPS解决扩展型问题。低成本产品,高成本产品;不频繁的购买,频繁的购买;消费者高度介入,消费者低度介入;不熟悉的产品类别和品牌,熟悉的产品类别和品牌;广泛地思考、调查与花费,对于购买很少思考、调查与花费。

26 态度是以一种一贯的喜爱或不喜爱的方式对一个事物发生反应的习惯倾向

27 态度ABC要素模型:认知、情感、意动。

28劝说是通过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劝说的中心路径,二是劝说的边缘路径。当介入度高时,消费者将会选择包含着重要信息的中心路线;而介入度不高时,将会选择另一条外围路线。31购物行为的相关因素模型:背景因素:需求及价值、购买限制力、购买者情绪使用后的评价;购买情景。现场因素:购物体验、销售互动、销售刺激.

购后冲突消费者怎么反应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购后冲突的程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购买的预期、购买的代价和重要性、购买决策的难度、介入度和付出的努力、替代可能性以及消费者个性都有关系。通常,高介入度的购买引发的购后冲突更严重。

32情境分为5种类型: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时间观,购买任务和先前状态。

33消费者对商场的感知和认知,主要看两个变量:商场形象和商场氛围。

34购后行为的基本问题是:购后的行为分析; 购后冲突; 不满意的反应类别。

35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36消费者行为中最重要的终端购物行为的基本理论,包括终端购物行为的基本模型;购物地点选择;购物情境与冲动性购买行为,以及购后行为。

37 影响消费者终端购买决策的三个现场情境因素是:购物体验、售点刺激和销售互动。而影响购买的背景因素包括五个方面: 购物者的需求及价值、购买限制、购物环境情景、购物者的情绪和使用后评价

38购买情境在终端非常有影响力,并可能产生出好的消费者体验和冲动性购买行为。

.购后行为的分析的重点是购后冲突和不满意的反应类别。重视消费者的购后行为,对争取重复购买、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建立忠诚度都有积极作用

39如何把握生活形态与消费趋势?大众生活观察;消费者的记录;消费者的语言;了解社会趋势;产品所处市场;产品关联市场。

40 全球消费趋势的具体变化:更加追求消费便利性;更加注重价值导向的理性消费;消费个性化;更加关注自我、寻求身心的健康与满足;在全球化中寻找自己的“根文化”消费。41更追求消费便利性:加快步伐,在“快车道”中前进;提高消费的技术含量,渴望及时启动的消费;消费综合化;更多使用专家咨询。

42更加注重价值导向的理性消费:为未来节流;质量与价值并重的“明智消费”;为价值而寻求信息。

43更加追求自我,寻求身心的健康满足:健康食品成为潮流;追求精神健康,在消费中寻求消费的安定与满足。

44消费全球化的表现:无国界的全球性品牌和公司;消费时差大大缩短;全球共同的消费趋势。

45推动消费全球化力量:跨国公司的推动;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力;新技术扩散及应用;年轻消费群的推动。

46中国消费者行为过程差异表现:对未来的防范于保守花钱;购买决策比西方人慎重的多;产品的象征意义不同;价格敏感程度强;购买者与使用者更强大分离。

47面子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象征消费。关系消费:个人感情消费、社交情感消费、个人功力型、商务功利型。

48面子消费的营销策略:开辟送礼市场;以个人化礼品突现尊贵体面或地位;用礼品包装争取更多的销售和利润;开拓礼品大市场;广告投放集中在节日;礼品市场打假重点。

49中国人的根消费:教育消费;仪式消费和节庆消费;崇拜消费。

50消费特征:自主选择;量身订做;消费多样化——品牌忠诚度下降;消费自主权——先试后买;选择效用性——注重功能而非形式;渴望体验的感觉。

51在零花钱上,中外有什么区别?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区别:中日韩以及越南四国当中,中国城市青少年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最多,中国同龄孩子间零花钱差额过大,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方式比较随意,孩子对零花钱的支配权也偏小特点:1按实际购买力换算,中国孩子的零花钱绝对额最高。2中国孩子零花钱的“贫富差异”让人吃惊,3中国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最随意4中国孩子支配零花钱自主权小

52区域消费差异是指不同的地理区域而表现出的消费价值观、消费模式和群体消费者行为的差别。

53区域消费差异的基本类型(TOFA)(1)高S: 追逐新潮、变化快, 乐于接受外部文化、崇尚品牌, 重视品牌的象征价值,群体影响大;(2)低S: 对外来文化谨慎至抗拒,崇尚经典与传统价值,保守稳定,注重长远功能;(3)高R: 决策快, 敢冒消费风险,勇于尝试新品,主张享乐主义、及时行乐;(4)低R: 对价格和SP敏感,追求性价比,忧虑未来、安全感低,跟随与后动。

54中国市场的区域营销策略:准确抓住区域的基本消费特征;选择流行引爆点;区域产品策略;选择适合价格和促销工具;通路差别。

55影响消费者问题认知营销策略:引发紧张,突现问题;免费试用策略;争夺消费者注意力;提高紧迫性;提升消费者介入度;危机公关调整认知;消费者学习。

56劝说消费者的策略:精确定位聚焦一点;提升信息源的说服力;使用意见领领袖;使用参照群体;优化广告创意;选择更有效的媒体及媒体策略;整合营销传播;根据消费者介入状态选择广告正确的劝说路线;调整决定消费者态度的相关属性。

57如何进行顾客关系营销:搜集顾客数据,建立顾客数据库;识别、挑选顾客;与顾客接触联系;维系巩固顾客关系。

58维系和发展顾客关系的策略:确立具有顾客价值的核心业务;区分不同类型关系的顾客;优质顾客策略;消费者满意度策略;为顾客提供附加利益;管理承诺;会员制锁定顾客;品牌忠诚度策略;基于忠诚的顾客管理;建立顾客抱怨处理中心;危机公关。

59增进关系策略:提升顾客感知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顾客关系强度;赢得顾客忠诚顾客关系长度;实现顾客关系盈利能力。

60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求偿权、其他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61脑白金营销策略成功在哪?针对消费者这一点怎么样?产品策略;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知识产权;产品包装;市场策略;市场定位;目标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终端销售策略;促销策略;(1)广告策略;(2)公共关系策略;(3)品牌策略;脑白金营销策略的借鉴意义:(1)目标市场明确。根据保健品市场做出细分,选择属于自己的市场。(2)市场定位突出。经过大量调查后决定将自身定位于礼品,区别于以往的保健品。脑白金做送礼市场主要原因有两条:一、送礼送健康的观念正在形成。送礼实质上送的是祝福,送健康类产品更能表达对长辈健康的祝福。近年,城市中送烟酒的人越来越少,脑白金正好补上这个空档。二、脑白金对每个老年人都实用,的确有效果,具备市场做大的条件。事实证明,当初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目前脑白金已成为健康礼品的第一品牌。(3)促销策略

突出。从广告、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准确把握时机,加大对资金的投入,积极分销,大力促销。(4)营销策略推陈出新,在不同的阶段注重不同的营销重点与宣传策略以及相应的广告语。(5)脑白金品牌的策划,完全遵守“721原则”,即花70%的精力服务于消费者,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投入20%的精力做好终端建设与管理;只花10%的精力用来处理经销商关系。在战略上实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这是脑白金品牌营销的核心所在。

62案例:星巴克味道的营销之道,成功在哪?

1.体验式消费

2.“第三空间”的品牌定位

3.重视员工的核心理念

4.极品咖啡的品质追求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体验式消费”(体验营销)在“星巴克”这一成功案例中的运用:

⑴星巴克认为,他们的产品不但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

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视同客户之间的沟通。

⑵另外,星巴克更擅长咖啡之外的“体验”,如气氛管理、个性化的店内设计、暖色灯光、柔和音乐等。

“以顾客为本”:

⑶星巴克还极力强调美国式的消费文化,顾客可以随意谈笑,甚至挪动桌椅,随意组合。这样的体验也是星巴克营销风格的一部分。

63把梳子卖给和尚,如果是你,你怎么去营销?

让和尚把梳子放在寺院里做赠品,凡有过来烧香拜佛的人,达到一定的档次,都送他一把梳子,梳子上刻有寺院名字和佛经.这样,既有纪念意义,又是增加香客的好办法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二)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论爱情三角理论

论爱情三角理论 姓名:郑艺蕾 专业:动物医学13-2班 学号: 20130538 摘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为我们研究爱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在“爱情三角理论”里,指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爱情的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承诺。他将爱情分为了其中不同的类型并系统的阐述了他们的定义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大学生恋爱 正文: 爱情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文学歌颂的主题,而不是科学的研究对象。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说,在她进斯坦福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对浪漫爱开始感兴趣,但她的同学们都在研究老鼠,热衷于建立老鼠学习的数学模型。并警告她说,爱情是社会心理学的禁区和陷阱,根本不可能研究。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把严密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感情爱与同情爱、强烈的感情,性问题等。 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在上世纪70年代给出一个关于爱的定义,他提出一种将爱二分的爱情态度理论:浪漫关系分为爱和喜欢,爱和喜欢是不同的情感。这对以后爱情对的分类研究有巨大的影响。虽然鲁宾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他对爱情的探讨仅聚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提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在“爱情三角理论”里,他将爱情分为了其中不同的类型,并系统的阐述了他们的定义和相互影响。 爱情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爱情的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承诺。 亲密成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是指爱情关系中那些

促进双方亲近、志同道合和不分彼此的感情,能给人带来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亲密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频繁的和各种方式的相互联系。亲密感的养成不一定需要靠身体的接触,也就是不一定要靠性接触来维系,这是亲密与激情的最主要的区别。 激情主要指对对方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的一种热情因素。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模式。此外,自尊、养育、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欲望和需要的表达方式。 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主动维持这种情感。即爱情中的责任与义务,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爱情三角形的形状代表爱情三种成分的相对关系。哪个顶点到中心的距离最长,说明这个顶点对应的成分在爱情中主导作用就越强。反之即这种成分在爱情中的主导作用越弱。 如果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它表示一种平衡的爱情,即完美之爱。 不平衡三角形就存在哪种成分占主导的分类: 喜欢式爱情:亲密感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时,就会产生喜爱。表现为当你对另一方感到亲切、和谐和温暖,但没有强烈的激情或长期的责任承诺。 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这种热情因素,除此之外对对方了了解甚少,也没有对未来的承诺。 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这种理性因素,缺乏亲密和激情。一些社会中的包办婚姻就是很好地体现。 浪漫式爱情:有亲密和激情两个因素,但是没有承诺。这种关系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如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见的关于浪漫爱情的观点。 友谊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缺乏激情。它的本质是一种长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友谊。这种友谊常常出现在身体的吸引力已经衰退的婚姻中。 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是生理上的冲动,亲密是需要花时间建立,但激情是旋风般的,所以在这种冲动下做出的承诺也是不可信的。 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

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指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入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

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对方。情人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人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在艰难时刻能够依靠对方。在患难时刻爱方仍感到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5).跟被爱方互相理解。情侣应互相理解。他们知道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对方的感情和情绪心领神会,懂得以相应的方式互相作出反应。 (6).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务,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7).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配偶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8).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10).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合理情绪理论

合理情绪理论及其应用 合理情绪理论既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首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首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首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这种理论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特别强调认知在其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下面举我的一个实例:某天我和A同学在上课回来的路上,迎面走来的是我们的某科任课老师,A同学很热情的向老师打招呼,而我觉得老师没有向我这个方向看,索性也假装没看到,扭头就走过去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这件事却对我的情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边走边想,老师会不会是已经看到我了,或者老师想起我在课堂上表现很一般就索性不看重我了,这件事会不会加深我在老师心目中的不良形象……于是这件小事是我久久不能心安。这种本没必要的多虑甚至使我对这个老师的课产生了某种惧怕感与逃避情绪,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了我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这个实例很具有代表性。按照合理情绪理论,在这个

事件中与老师的偶然碰面时激发事件,但很显然,这并不是引起后来我的各种想法的直接原因。作为经历事件的个体,我在事后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与明显错误的观念,从而引发了消极情绪和某种程度上的行为障碍。在特定的认知情绪与行为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我的这种不合理的情绪和不合理的行为。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树立合理的理念,减少不良影响,通过改变以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减少或排除已有的情绪障碍。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很快发现自己在此事中不合理的理念与错误的思维方式,完全是通过自我理念支配着自己的思维,让某种不合理的想法延续良久,甚至想到不切实际的后果,使自己无端陷于某种忧虑,细细想来时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经常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再说一个很实际的例子,集体生活的共同生活秩序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但是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难免产生某些小摩擦。但有些人由于不能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想法,有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例如,高中时我们宿舍由于人数比较多,成员之间经常因为某些小事发生不必要的争吵。B同学和C同学因为某事闹矛盾了,而原因很可笑也很可悲,竟然是因为B不经意的说话影响了C睡觉,两人起初也只是轻微斗嘴,可到后来互不相让,愈演愈烈,直至不可开交。很显然,两人的表现都是不合理的行为,而且都是受到不合理情绪与信念的驱使。按照合理情绪理论,C同学在此事发生后很显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开始与B争吵,而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爱情”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对此做出了解答,他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是理解“爱”的另一扇窗。 在文学中人们总是努力构建一些理想爱情的模式,然后力图在现实世界里还原。但很少有人能填平文学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我们终归还是需要生活在这个充满冷静和理性的世界里,与其充因为充满理想而受到挫伤害,倒不如老老实实坐下来研究一会理性世界中的“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当文学和哲学都对这个问题力不从心时,心理学家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理解“爱”的窗户,我们来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说的。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为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元素组成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 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很明显,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不等于爱。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第二种是迷恋式爱情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和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活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剧烈的心跳、双手发抖。这也许是因为恐惧、焦虑或喜悦。从生理学来看它们都是类似的情绪体验。当我们处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我们将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喜悦;而当我们处于充满危险与敌意的环境中时,我们将这种胜利唤醒体验为恐惧或愤怒;而加入我们正处在一个浪漫的情景中时,那么我们把这种体验叫做“激情之爱”。 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 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

情绪的相关理论

1.詹姆士(James)—兰格(bnge)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由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因此,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connan)—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牛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铬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o3.巴甫洛夫(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厂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入学4、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当客观事物符合我们的动力定型时,其刺激所引起的皮质神经过程就会按原来的轨道运行,产生满意的倩绪和情感。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动人定型,就会使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人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两个系统。 由具体事物的影响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一佰号系统,内语言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二倍号系统。人们不仅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也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己的情绪怎么也平静不下

来,如果这时候有人用言语劝告几句,就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族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行为主义的莫圣人华生认为,情绪是—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括整个的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系统的深刻变化。在他之后,操作条件反射论者斯金纳特别注意从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习得行为研究情绪,发展了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引发倩绪的方法,并把挫折效应作为研究情绪的一个标难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弗格伊镕提出,人有客观件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这三种焦虑,它们分别代表白我在对待现实、本我、超我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时采取的软弱态度。客观性焦虑源于人的“诞生创伤”——新生儿诞生时被来自新环境的大量则激所掩没,是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它是以后个人生活中继发的焦虑反应的原型。当”‘个人面临一种创伤的可能性时.就会有一种与诞生创伤相联系的倩绪的复现。例如人在焦虑时出现的紧张急促的呼吸、肌肉的颤抖、加快的心跳等特征都是模拟和重复新生儿的情绪特征。神经症焦虑产牛十害怕自己的本能行为的客观后果,害怕从事被禁止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这种焦虑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由漂浮”式焦虑,指个人不断地预料会有最坏的结果.把偶然的事件看成厄运的先兆,特别害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

爱情三元素量表

爱情三元素量表 一,亲密 1 我非常的为他的幸福指数着想 2 我跟他有很温馨的关系 3 有需要时,我可以信赖、倚重他的援手 4 有需要时他可以倚重我。5我很乐意让他分享我自己及我的财物。6 我从他那里得到相当大的支持。7 我对他有相当大的支持。8 我跟他的沟通良好。9 我非常珍惜他出现在我的人生里。10 我跟他感到很亲近。11 我跟他有一种很自在的关系。12 我感到自己真的很了解他。13 我感到他真的很了解我。14 我感自己真的可以信赖他。1 5 我跟会互吐心事。 二,激情 1 仅是见到他就会让我兴奋起来。 2 我发现自己白天经常想着他。 3 我跟他的关系非常浪漫。 4 我发现他非常有个人魅力。 5 我把他想的很美好。 6 我无法想象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让我快乐。 7 我情愿跟他在一起,而不是跟别人在一起。 8 对我来说,他和我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9 我尤其喜欢和他有身体接触。10 我跟他的关系有点神奇的感觉。11 我对他非常倾心。12 我无法想象人生没有了他。13 我和他的关系充满了激情。14 每当我看浪漫电影或小就时, 就会想起他。15 我对他充满幻想。 三,承诺 1 我知道自己很关心他。 2 我承诺要维护我和他的情缘。 3 由于我对他许下的承诺,所以绝不会让第三者有可乘之机。 4 我对自己和他的关系的稳定很有信心。 5 我不会让任何事妨碍我对他的承诺。 6 我期望自己对他的爱此生永不渝。 7 我永远都会对他有强烈的责任感。 8 我视自己对他的承诺是真心真意。并非空口白话。 9 我无法想像跟他会结束关系。10 我很确定自己对他所负出的爱。11 我视自己和他的情缘会天长地久。12 我视自己和他的情缘是明智的决定。13 我感到对他有责任。14 我打算要让自己和他的情缘继续下去。15 就算他很难相处,我也会信守自己对这段情缘的承诺。 亲密达到多少,激情达到多少,承诺达到多少,亲密加激情是浪漫之爱,亲密加承诺是同伴之爱,激情加承诺是发昏之爱。只有亲密是喜欢,只有激情是醉心,吸有承诺是空洞之爱。三项相加是完美之爱。15项元素达到几点,就是那一元素达到百分比。15项,达到百分之几?

三因素理论

1 三因素理论: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内在因素、市场营销因素。 2霍金斯模型:外部影响(文化、亚文化、人口环境、社会地位、参照群体、家庭、营销活动);内部环境(知觉、学习、记忆、动机、个性、情绪、态度);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决策过程(情境、问题识别、信息搜索、评价与选择、经销商选择与购买、购后过程)。 3两个模型的不同是强调了消费者购后反应的两条反馈:对营销策略和消费者。 4 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五阶段模型:认知问题、搜寻信息、评价备选方案、选择与决策、购后评价。七阶段模型:需求确认、搜集信息、购买前评估、购买、使用、用后评估、处置。 5 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型:不知晓、知晓、掌握知识、喜欢、偏好、确信、购买。 6 文化的三要素:价值观、行为规范、图腾象征。 7 需要是个体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的状态。它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当消费者希望满足的需要被激活时,产生了动机。 8 需要到动机到行为。 9 希曼夫的动机过程模式:为满足的需要—紧张—动机加学习、认知过程—行动—目标,减少紧张到目标。将动机理解为:个人内部作出的行动驱动力,动机因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以满足未得到的需求。 10布莱思的动机形成模式:未满足的需求—动力加学习—动机加期望—目标—动力产生的行为。 11价值:指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有用性或有用程度。任何产品都必须有价值。消费者价值:消费者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 12 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五种核心消费价值:.功能价值:如有用;2.情感价值:如喜欢、炫耀;3.认知价值:有助于满足认知需要,如新闻;4.社会价值:如归属于某一群体,雅皮士;5.条件价值:如限量版、限购。五种价值观共同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13 MEC模型:从产品属性到消费者价值:手段—目的链模型:从产品属性出发推演出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 14 体验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性事件。体验通常是由于对事件的亲身参与或是直接观察造成的,不论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15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 16 体验营销的构架:感官营销:刺激消费者的感官;情感营销:打动人的情感;思考营销:触发人的思维;行动营销:do it yourself;关联营销:车展:看、摸、试驾 18 生活形态又称生活方式,它对应选择某种消费模式,包括消费观念、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等。 19 生活形态的营销意义:描述目标市场;创造出关于市场的新看法;对产品进行定位;更好地传播产品特征;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20 消费者购买决策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理性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21 信息加工:与计算机接收信息的过程一样,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储存、保持与提取信息的学习认知理论。 22影响消费者信息搜索行为的主要因素:产品或品牌的认知;消费者特征,介入度;市场特征及情景,网上信息搜素;在决策过程中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23消费者“傻瓜”假设:(1)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大脑的有限性;大脑的憎恨混乱;大脑的不可靠性;大脑不会改变;大脑不能丧失焦点。(2)消费者信息行为中的“傻瓜”假设如下:懒惰而无耐性;之游常识而无知识;健忘而无记性;感觉直觉优先理性居后;喜欢悠闲讨厌说教;三心二意喜新厌旧;从众跟随以保安全。 24买决策类别——R.布莱克韦尔的分类:复杂决策EPS;有限决策LPS;习惯决策RPS。

斯腾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亲密(Intimacy)

6.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务,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7.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配偶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8.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10.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激情 激情(passion) 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激情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由于意识控制减弱,身体的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细微的动作由于高度紧张而发生紊乱。人的行为服从于所体验着的情感。②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这些动作在事后回想起来会感到羞耻和后悔。③出现在激情爆发之后,此时会出现平静和某种疲劳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都抱着不关心的态度,有时还会精神萎靡,即所谓激情休克。 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正常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极的激情。 承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2009-08-20 11:32 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爱情三角理论-理论概述 社会心理学家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只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爱情三角理论-亲密

第一要素:亲密(Intimacy) “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 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入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对方。情人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人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在艰难时刻能

爱情的种类-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的种类: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构成爱情的是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元素。根据这三种元素的不同组合情况和程度,构建成一种不同形状的“爱情三角”,以这三元素的所占不同程度进行组合,斯滕伯格将爱情归结为下列八种情形: 无爱: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都缺失,爱就不存在。则两个人也许仅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便的、肤浅的、没有承诺的。 喜欢: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会产生喜爱。喜爱发生在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不会激发激情和你会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一个朋友确实激起了激情、他/她离开的时候会被强烈的思念,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爱,变成了别的。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亲密因素时,相处的双方在交往中会感觉亲切,轻松,有很强的信赖感,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两性之间真诚的友谊。严格地说,此种关系还不能纳入到爱情之中。喜欢和爱的区别被现代男女严格区分,所以,他们常常固执地要求明确的答复:你究竟是喜欢我还是爱我?当然,这种关系的稳定会因为二者中任何一方情感因素微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人们常常怀疑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友谊的原因。 迷恋:迷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当

人们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时会有这种体验。只有热情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热情因素时,双方有强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当然,更没有发展到承诺的阶段。处于迷恋中的个体相信:爱不需要理由。也常常无奈的地吟唱:为何偏偏爱上你?迷恋开始于生活中的一见钟情,这种刹那间绚烂如夏花的情绪是否有生命力,发展为稳定的情感,取决于是否会有亲密和承诺因素的形成。 空爱:即空洞的爱,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爱。只有承诺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热情时,表明二者只有责任和义务,是高度道德化的或价值高度异化的两性伙伴关系。就爱情而言,是没有爱情成分的空洞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见于激情燃尽的关系中,既没有温暖也没有激情,仅仅存在着留下的决定。然而,在其他包办婚姻的关系中,空爱是配偶们共同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末一个阶段。 浪漫之爱:当程度高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人们体验的就是浪漫的爱。亲密和热情两因素的结合。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和热情两个因素,双方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被认为是一种最轻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爱,所谓“没有承诺,却被你抓得更紧”。浪漫之爱,若是缺乏承诺的意愿或能力,则与婚姻无缘,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对浪漫爱的一种看法是它是喜爱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浪漫关系做出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不是浪漫的爱的典型特征。

爱情三元理论

含义及组成 A亲密(intimacy) 亲密是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的情感表现,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点。 B激情(passion) 激情则必然伴随有彼此间性的吸引,以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激情的形式常常是对性的渴望,但是从伴侣处得到满足的任何强烈的情感都属于这一类别。 C承诺(commitment) 承诺是内化为个体心灵需求的一种责任和约定,包括将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力。 承诺主要是认知的,亲密是感情性的,而激情是动机性的。这三个成分程度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三元理论下的两性关系 无爱 无爱: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都缺失,爱就不存在。则两个人也许仅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便的、肤浅的、没有承诺的。 喜欢 喜欢: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会产生喜爱。喜爱发生在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不会激发激情和你会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一个朋友确实激起了激情、他/她离开的时候会被强烈的思念,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爱,变成了别的。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亲密因素时,相处的双方在交往中会感觉亲切,轻松,有很强的信赖感,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两性之间真诚的友谊。严格地说,此种关系还不能纳入到爱情之中。喜欢和爱的区别被现代男女严格区分,所以,他们常常固执地要求明确的答复:你究竟是喜欢我还是爱我?当然,这种关系的稳定会因为二者中任何一方情感因素微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人们常常怀疑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友谊的原因。 迷恋 迷恋:迷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当人们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时会有这种体验。只有热情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热情因素时,双方有强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当然,更没有发展到承诺的阶段。处于迷恋中的个体相信:爱不需要理由。也常常无奈的地吟唱:为何偏偏爱上你?迷恋开始于生活中的一见钟情,这种刹那间绚烂如夏花的情绪是否有生命力,发展为稳定的情感,取决于是否会有亲密和承诺因素的形成。 空爱 空爱:即空洞的爱,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爱。只有承诺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热情时,表明二者只有责任和义务,是高度道德化的或价值高度异化的两性伙伴关系。就爱情而言,是没有爱情成分的空洞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见于激情燃尽的关系中,既没有温暖也没有激情,仅仅存在着留下的决定。然而,在其他包办婚姻的问换中,空爱是配偶们共同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末一个阶段。 浪漫之爱 浪漫之爱:当程度高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人们体验的就是浪漫的爱。亲密和热情两因素的结合。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和热情两个因素,双方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被认为是一种最轻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爱,所谓“没有承诺,却被你抓得更紧”。浪漫之爱,若是缺乏承诺的意愿或能力,则与婚姻无缘,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对浪漫爱的一种看法是它是喜爱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浪漫关系做出承诺,但斯腾伯格认

情绪的理论

情绪化行为研究平台(群号170941219,)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指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变化,乃是激丨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中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1927)首先反对这一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如肾上腺素)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情绪。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准备状态。例如,某人遇到一只老虎,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经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处,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同时发出两种冲动:一是经过体干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到达骨骼肌和内脏,引起生理应激准备状态。二是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老虎的出现。这时某人的大脑中可能有两种意识活动:其一,认为老虎是驯养动物,并不可怕。因此,大脑即将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并转而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应激生理状态受到压抑,恢复平衡;其二,认为老虎是可怕的,会伤害到人,大脑对丘脑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应激生理反应,并采取行动尽快逃避,于是产生了恐惧,随着逃跑时生理变化的加剧,

305 情绪调节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375~38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侯瑞鹤俞国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2) 摘要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调节看作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题;情境观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过程观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 关键词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理论。 分类号 B842;R395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中国传统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西方文化中诸如“保持头脑冷静的人才能成功”,“让你的情绪作你的向导”等古老谚语,反映了西方哲学家们对情绪调节所持的两种相反观点。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仅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1]。向前追溯,情绪调节进入心理学的视野要数精神分析理论了,该理论是当代情绪调节研究的先驱,它否定情绪的积极作用,认为情绪如洪水猛兽,而个体情绪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消极情绪所左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出现精神问题是由于两类焦虑的调节出现困难:一种是基于现实的焦虑,它是由于自我难以达到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个体对焦虑的调节就是尽量避开某种情境或者过分抑制个体的行为。另一种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矛盾而体验到的焦虑,个体对其的调节就是降低受超我所审视的本我冲动,然而却可能因此导致未来更高水平的焦虑。而自我防御则是基于调节这两类焦虑以及其它消极情绪而提出来的术语[2],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标志性的概念。在这里,情绪调节仅仅作为降低消极情绪体验的防御机制,情绪调节的困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但是,它却难以解释人们有意识地主动调节情绪困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能解释有些人因为积极情绪调节不当,为什么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收稿日期:2005-03-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70614)。通讯作者:俞国良,E-mail: yugllxl@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2795880.html, 弗洛伊德的情绪调节理论是基于他治疗精神病人的临床实践而提出的,所以,只重视消极情绪调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后来的研究者[3]基于正常人群经验和有关实证研究,提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以通过主动调节,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情绪调节不再仅仅作为个体被动防御机制,而强调主动进行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尤其是随着智力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面对不同情绪刺激,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与心理或精神问题关系密切,尤其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共识对情绪调节研究的深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后的研究者对于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如果需要调节,到底该怎样调节,调节多少等问题的展开了争论与探讨,尽管不同的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所不同,但多多少少是基于其对个体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认知决策等的关系而展开的。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把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切入口,围绕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由对立到统一,由被当作单纯与个体心理健康相排斥的内容到被看成既可以破坏,也可以建立个体内部情绪环境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