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月腹痛护理常规

12月腹痛护理常规

12月腹痛护理常规
12月腹痛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而导致气机淤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不为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急慢性胰腺炎出现以腹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的性质、不为、时间、伴发症状、诱发因素。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内阻证、湿热壅滞证、中虚脏寒证、饮食停滞证、气滞血瘀

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腹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伴发症状、诱发因素。

2)注意管擦呕吐物的量和性质。

3)腹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在尚未明确诊断前,不宜盲目使用止痛剂。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酒,禁忌辛辣、肥腻之品。

(2)腹痛发作时应禁饮食。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

情绪。

5、临症护理

(1)寒邪内阻与中虚脏寒证时,可用针刺止痛或艾灸。

(2)湿热壅滞、饮食停滞、气滞血瘀者针刺用泻法,忌用温热疗法。

6、并发症护理

(1)对剧烈疼痛或疼痛不止者,应特别加强观察;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脉微者,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症。

(三)辩证施护

1.寒邪内阻证

(1)病室宜温暖,腹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缓解期适当活动。

(2)注意腹部保暖,可热敷腹部。

(3)腹痛发作时暂禁饮食,缓解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温热清淡饮

食。忌生冷瓜果。

(4)汤药宜热服。

(5)针刺止痛,取穴中脘、足三里等。艾灸神阙、关元等穴。

2、湿热壅滞证

(1)病室温度略低,清爽通风,空气新鲜。

(2)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腹症、脱证等危急征象。

(3)腹痛发作时暂禁饮食,缓解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温热清淡饮食。

(4)汤药宜温服。

(5)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以泻法为主,忌用温热疗法。

3、中虚脏寒证

(1)病室应温暖,腹部保暖,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注意增加营养,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之品,宜少食多餐。

(3)保持心情舒畅。

(4)汤药宜温热服。

(5)针刺: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补法和灸法为主。

4、饮食停滞证

(1)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卧床休息。

(2)加强饮食调护,腹痛发作时,暂禁饮食,缓解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宜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

(3)汤药宜温服。

(4)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以泻法为主,忌用温热疗法。

5、气滞血瘀证

(1)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卧床休养。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产气食物。

(3)调摄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4)汤药宜温服。

(5)针刺:取穴中脘、内管、足三里等穴,以泻法为主。

(四)健康指导

1、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腐败食物,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禁忌辛辣、肥腻、酒浆之品。

2、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3、饭后勿急跑,或作其他剧烈活动。

4、指导患者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注意防止胆道蛔虫。

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灸法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 7.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8.遵医嘱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1.按痛症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中。 (2)伴有发热、急腹症、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3)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以免加重疼痛。 (4)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或慎用麻醉止痛剂。 (5)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诱因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的症状、药物疗效、毒副反应并应详细记录。 (6)饮食宜清淡素食及瘦肉类、蛋类等营养丰富食物。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心痛、胸胁痛忌肥厚油腻饮食;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7)稳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尽快地为患者实施恰当的处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自觉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8)汤药一般宜温服,中西成药宜坐起服,使药物尽快溶解、发挥药效。 2.观察腹部三大症候群(腹膜刺激症、肠梗阻症、腹腔内出血),如有发生应立 即报告医师。 3.临证(症)施护: (1)按按外科有痛症应急处理。 (2)虚寒型腹痛,腹痛遇寒则发,宜保暖避寒,腹部可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3)腹内有痈脓者,取半坐位,以防毒邪上壅。 (4)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针刺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寒症可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内服生姜糖水或用莱服子、生姜葱炒热慰腹部。 (5)腹胀痛者可耳穴埋籽大肠、小肠、交感穴,或针刺气海、足三里穴,也可行肛管排气。 (6)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大黄30g煎水保留灌肠,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4.安慰体贴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烦躁、恼怒不安等不 良情绪,积极配合查体和治疗。 5.饮食有节、宜清淡,勿恣饮酒浆、肥腻辛辣。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6.做好卫生宣教:养成饮食有节,温寒适宜的良好习惯。避免腹部受凉,注意 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酒精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按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实施相应有效 的急救措施。

慢性盆腔炎患者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的可行性研究周杨菊

慢性盆腔炎患者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的可行性研究周杨菊 发表时间:2019-07-01T11:40:53.21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7期作者:周杨菊 [导读] 研究分析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的可行性。 周杨菊 (武胜县中医医院;四川武胜638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10月间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8例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8.6%,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不同采取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综合护理;临床效果;可行性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疾病在育龄女性中多发,多为急性盆腔炎发展而来,当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或过度劳累后会导致炎症再次发作,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腹部疼痛、白带异常严重的会发生不孕,给患者生理和心理均带来巨大痛苦,为了研究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护理服务的可行性,现进行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分析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10月间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4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36.2岁,病程7-40个月,平均病程23.2个月,生育过女性28例,未生育过女性16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2-48岁之间,平均年龄38.2岁,病程8-37个月,平均病程22.8个月,生育过女性27例,未生育过女性1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女性患者比较临床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性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干预下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干预,根据湿热瘀结症的病症表现为少腹不疼痛,按压疼痛加剧,疼痛蔓延到腰骶部,存在低热情况,白带量增多,颜色偏黄,舌发红舌苔黄腻,脉弦数,可给予化瘀止痛、清热利湿中药治疗,在中药方剂治疗同时对患者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2】,可适当进行运动避免使用凉食,建议患者食用流质食物可适当增加健脾利湿的中药,并给予利湿清热药剂灌肠进行治疗,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鼓励患者增加治疗成功的信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并叮嘱家属多于患者交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让患者注意日常卫生,特别是经期卫生,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尽量减少劳累以防过度劳累和湿邪加重患者病情;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少腹部疼痛在行经后加重,婚久不孕,白带量增加,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色暗红有瘀点,脉弦涩,给予患者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中药口服治疗,叮嘱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经期个人卫生,可给予患者热敷,保持温度适宜,对于脾虚患者应禁止食用油腻生冷食物;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表现为校服冷痛,得热缓解,行经后腹痛加重,经血量偏少,舌色暗红舌苔白腻,脉沉迟,可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中药治疗,叮嘱患者保暖避免坐湿地,防止寒湿邪侵入体内,饮食上应禁止食用油腻生冷食物,可在食物中加入苍术、茯苓等驱寒除湿中药,保持患者生活环境舒适,房间内空气清新,增加适当的体能锻炼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主要证候为下腹疼痛、腰骶疼痛、迁延不愈、月经血量增多且血块明显,伴有食少纳呆、精神不振、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涩,应给予益气健脾、化瘀散结中药口服治疗,中药应在饭后服用,同时保持营养充足,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食物,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充足的睡眠。 1.3疗效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3】,痊愈标准: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经妇科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标准: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妇科检查结果趋于正常;有效标准: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妇科检查指标无变化;无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如P<0.05则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29例,无效0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19例,无效5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不孕”“妇人腹痛”的疾病范畴,多因为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周围组织发生慢性炎症导致的疾病,患者多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治疗发展为慢性炎症疾病。中医病机中多于产后行经、胞门未闭、风寒入侵有关,导致体内冲任气血之气相搏,耗上气血导致疾病绵延不愈。西医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但临床效果不理想,并且会发生长期炎症刺激,最终导致盆腔内组织发生粘连,使药物更难到达病灶部位。中医治疗采用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对于疾病治疗具有特殊性,并且在综合辩证护理干预中能有效综合患者资料,对于患者疾病性质、部位、病因等进行总很分析,中医护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护理形式,因人而异同时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不同采取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效

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妇人腹痛

盆腔炎诊疗方案 (2013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 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2)寒湿瘀滞证 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1.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淤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或大便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1、概念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2、临床表现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6、并发症护理 1)胃出血:胃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镇静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病人出现呕血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及时清理口腔内容物。病人出现呕血或黑便,应马上停止进食或饮水。 2)胃溃疡:活动性溃疡或大便潜血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注意劳逸结合。指导病人有规律的进餐,提倡少量多餐。避

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及饮料,以清淡饮食为主。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营养指标。 7、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8、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得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得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得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与大便得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与家属了解本病得性质,掌握控制疼痛得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与精神压力。

12月腹痛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而导致气机淤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不为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急慢性胰腺炎出现以腹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的性质、不为、时间、伴发症状、诱发因素。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内阻证、湿热壅滞证、中虚脏寒证、饮食停滞证、气滞血瘀 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腹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伴发症状、诱发因素。 2)注意管擦呕吐物的量和性质。 3)腹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在尚未明确诊断前,不宜盲目使用止痛剂。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酒,禁忌辛辣、肥腻之品。 (2)腹痛发作时应禁饮食。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 情绪。 5、临症护理 (1)寒邪内阻与中虚脏寒证时,可用针刺止痛或艾灸。 (2)湿热壅滞、饮食停滞、气滞血瘀者针刺用泻法,忌用温热疗法。 6、并发症护理 (1)对剧烈疼痛或疼痛不止者,应特别加强观察;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脉微者,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症。 (三)辩证施护 1.寒邪内阻证 (1)病室宜温暖,腹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缓解期适当活动。 (2)注意腹部保暖,可热敷腹部。 (3)腹痛发作时暂禁饮食,缓解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温热清淡饮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身高。 2、手术当天及术后3天、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3、体温39℃以上时,每4小时应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测3天平稳后改测1次。 4、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每天4次或遵医嘱执行。 5、一般病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五、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病情观察。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做好标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天更换引流袋。 3、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二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了解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6、根据病情指导幷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九、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宣教。 十、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十一、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二、给予或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十三、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术中配合,介绍同种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病人的顾虑,安心幷积极配合手术。 3、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戒烟;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根据疾病种类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幷告知其目的。 4、备皮 (1)备皮范围 手部手术:全手,上界肘关节,臂丛麻须包括腋毛。 前臂手术:全手,上界至肩关节,包括腋毛。 肘部手术:上界腋窝,下界全手,包括腋毛。 肩、上臂手术:上界过颈部,下界全手,前后过胸、背中线,包括腋毛。 足部手术:全脚,上界大腿上1/3。 小腿、膝部手术:上界髋关节,下界包括整个肢体。 大腿、髋部手术: 上界平弓肋沿,下界包括整个肢体,前后过躯干中线,并剃阴毛。(2)备皮:手术前一天下午或晚上备皮幷保护手术区皮肤,防止刮伤。如皮肤有水泡、过敏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5、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如发现病人发热、咳嗽,女病人阴经来潮等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6、督促检查或帮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洗头、修剪指(趾)甲、沐浴等。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李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意义: 《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近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有生。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情志护理 何为七情?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急性胰腺炎) 腹痛(急性胰腺炎)是因六淫外感、内外损伤,火、食、石类痹阻,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所致,以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痛或窜痛,嗳气频作或干呕,甚或便秘,得矢气痛减,或寒热往来。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2、脾胃实热证腹满痛拒按,痛如刀割,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或燥结、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高热或兼寒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3、蛔虫上扰证持续性腹痛伴陈发性钻顶样痛,痛时汗出肢冷,通后如常,多有吐蛔、有白斑。舌红苔白或微黄而腻,脉弦紧或弦细。 4、肝胆湿热证胁腹剧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身重倦怠,胸闷心烦,口干、口渴而饮不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做好口腔护理。 2、病情观察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等,做好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面色、生命体征等变化及伴随症状,并详细记录。 (3)若出现休克、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左腰肋部肿胀、上腹部肿块、黄疸或脐周及两侧腰部蓝棕色瘀斑等,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并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 3、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4、饮食护理 (1)禁食,进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 (2)可以进食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戒烟酒。 (3)肝郁气滞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或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马铃薯、红薯、南瓜等,多食萝卜,橙子等,以理气消胀。 (4)肝胆湿热证,多饮清凉饮料,如各种果汁,多食蔬菜。 5、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 (2)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或胃管注入。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或慎用麻醉、镇痛药。 6、临床辨证(症)护理 (1)高热都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密切

-胃脘痛护理常规

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1.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2.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2.2.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3.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4.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2.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2.6临证(症)施护 2.6.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6.2胃痛发作时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6.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3.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3.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中医护理常规测试题

中医护理常规测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100分) 1、消渴的病理有标本之分,具体是指:(A) A阴虚为本,燥热为标B燥热为本,阴虚为标C津伤为本,湿热为标D津伤为本,痰饮为标E脾虚为本,胃火为标 2、痛痹的治法应为:(D) 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B清热通络,祛风除湿C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D温经散寒,祛风除湿E祛风除湿,疏利经络 3、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夹有血块,苔黄,脉滑数,应诊断为:(C) A尿血B气淋C血淋D癃闭E膏淋 4、呕吐的病位在:(A) A胃B咽C食道D肠E肾 5、下列哪项不属于阴虚火旺型心悸的主证?(D) A心悸不宁B头晕目眩C心烦少寐D下肢浮肿E腰酸耳鸣 6、癃闭的主证无:(C) A排尿困难B小便闭塞不通C尿量正常D小腹胀痛E小便点滴不畅 7、下列哪项不是癫狂病的主证:(E) A语无伦次B躁妄打骂C神志痴呆D喜怒无常E流涎抽搐 8、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胸痹的护治法则:(B) A活血化瘀B滋阴润肺C辛温通阳D通阳泄浊E益气通阳 9、咳嗽的辨证首先应区别:(B) A实证与虚证B外感与内伤C阴证与阳证D在气与在血E寒证与热证 10、护理吐血病人时,下列哪项不相宜?(E)

A静卧少动B情绪安定C忌辛辣食物D食易消化食物E多饮热水11、石淋排尿困难的特征是:(D) A小便涩滞,少腹满痛B迫切余沥,少腹坠胀C热涩刺痛,疼痛满急D突然中断,刺痛窘迫E淋沥不已,时作时止 12、消渴病的预防调养不包括:(E) A戒嗜欲B节喜怒C减滋味D适当锻炼E限制饮水 13、哮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D) A呼吸急促、张口抬肩B咳嗽咳血、潮热盗汗C气急喘促、咳吐浊唾D呼吸急促、喉中痰鸣E以上均不是 14、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症状:(E) A胃脘灼痛B病势急迫C心烦易怒D口干口苦E舌红少苔 15、下列为内伤发热的表现,除外:(E) A低热B手足心热C自觉发热D潮热E阵寒阵热 16、下列哪项为诊断为黄疸病的重要依据:(D) A齿垢黄B爪甲上黄C小便黄D目黄E身黄 17、肾虚头痛的特点是:(C) A头痛且胀B头痛且晕C头痛且空D头痛昏蒙E头痛如刺 18、痛痹遇何邪气而加剧:(C) A风B湿C寒D热E燥 19、消渴的主要病变脏腑是:(B) A肺肝肾B肺胃肾C心脾肾D肝脾肾E心肝肾 20、反复感冒的小儿预防可按摩穴位( B ) A大椎B合谷C迎香D足三里E人中

痛经的中医护理常规

痛经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情志损伤,六淫为害或气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至。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冲任二脉、胞宫,与肝、肾有关。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年龄、经行腹痛病史,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程度,有无伴随症状。 1.2起居环境,卫生习惯,心理社会影响及饮食嗜好。 1.3婚育史,妇科手术史,有无妇科慢性疾病。 1.4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1.5辩证:气血瘀滞证、寒湿凝滞证、肝郁湿热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损证。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行经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寒保暖。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经痛发作时,注意观察面色、汗出、脉搏等情况,以免发生昏厥。 2.2.2如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脉细等情况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要温服或热服。 2.3.2掌握服药时间。原发性痛经可于经前5~7日开始服药。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2.4.2经前、经期忌食生冷、酸醋等食物,以免收敛、凝滞气血。 2.5.情志护理: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调达,气血调和。 2.6临症施护 2.6.1经痛发作教剧,采取平卧位、保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6.2寒湿凝滞证应遵医嘱按摩或热敷小腹部。 3、健康指导 3.1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经期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运动。 3.2行经时少食生冷瓜果,勿涉冷水,忌坐卧潮湿之地;注意下腹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3注意个人卫生及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垫及内裤。 3.4行经期间绝对禁止房事。 3.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异位妊娠中医护理常规.doc

异位妊娠中医护理常规 【定义、病因】因脏腑虚弱、气血劳伤,或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或风、湿、热邪损伤冲任,而致孕后凝聚于少腹,不达子宫。以停经、少腹疼痛、阴道出血、腹部膨大,甚则痛剧、血脱、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受精卵着床部位的不同,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子宫间质部妊娠。临床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 【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 1、未破损期:停经后有早孕反应,或下腹一侧有隐痛,尿妊娠试验为阳性。脉弦滑。治以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2、已破损期 (1)休克型(气虚血脱):突发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有时烦燥不安。舌质淡,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治以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2)不稳定型: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痛 (3)包块型(瘀血阻滞):腹痛逐渐减轻,可有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逐渐停止。舌质淡紫,脉细涩。治以破瘀消癥。 【病情观察要点】 (1)观察腹痛腹胀、阴道出血、阴道排泄物、肛门有无堕胀感以及面色、神志、血压、汗出等情况,做好阴道后隆穿刺的准备。(2)出现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阙冷、血压下降时,应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3)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症状护理要点】 1、按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3、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5、不稳定者,禁止腹部热敷和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6、体克型者,按厥脱护理常规。 7、需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中药使用护理要点】 (1)中药汤剂宜饭前温服,如有恶心呕吐者,中药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 (2)包块型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散剂,促进包块吸收。 (3)服用活血化瘀药时,观察腹痛、阴道出血及有无胚胎组织物排出。 (4)使用药物杀伤胚胎时,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饮食护理要点】饮食宜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1)不稳定型、体克型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 (2)气虚血脱:不可服补酒,如麻油鸡酒、人参、当归药酒都宜在术后1周才食用,因为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增加出血的问题。(3)瘀血阻滞:行经紊乱者,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醋、胡椒、姜等,这类食品均能刺激性器官充血,增加月经量,也忌食螃蟹、田螺、河蚌等寒性食物。不吃或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健康宣教】 (1)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味证等,预防异味壬辰的发生。(2)注意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减少炎症发生。 (3)指导患者选择避孕方法,做好避孕工作,减少人工流产及引产次数。 (4)定期门诊复查,特别是术后和包块型患者。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

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