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面对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只有经过思考,求同存异才能让这两种思想、两种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周王室逐渐呈弱势,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所处的社会,还是生产力很不发达、产品很不丰富的一个社会。同时,为争夺财富,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烽烟四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拯救人民苦难,就必须要有象周公、姜尚、管仲这样的英雄人物。所以,在《论语》中,对诸如尧、舜、禹所造就的“大同”时代和周公、管仲等英雄人物,孔子始终都充满了敬仰。主张以“仁、礼”治国的孔子就此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从这两者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谓时势遭英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分别提出了“大同世界”和“理想国”。“大同世界”里所描绘的社会设想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局面,社会上得每个人都仁义、正直。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道德和政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

应关系。理想国论证,最完美的理想国,最深刻的标准是“正义”。从根本上可以看出两者有相同的理想社会目标,大同社会里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各得其乐,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平安祥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理想国” 由治国者、战士和劳动者三个阶层组成,三个阶层之间因“天赋”的差别而在国家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管理国家、保卫国家、供养国家。整个国家的内部结构有条不紊,各阶层之间既界限分明,又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国家的“正义”,当三者分工协作、互不干扰时,便形成了正义城邦。其二,两者有相同的统治者人选,大同社会要求“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即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统治者必须是由大家选举产生的贤能之士,其继任者也同样要通过选举,决不能世袭传子,以此保证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理想国中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王,既不是终身制,更不是世袭制,必须实行轮换制。那些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哲学王的佼佼者,在轮到他们执政时开始治理城邦,带领理想国人民走上和谐社会的道路。最后,两者也有相似的社会分工。大同社会首先按照年龄对整个社会进行合理的安排,老人可以安享天年,青壮年者可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职位,少年儿童可以得到社会的精心哺育和培养。而社会弱势的群体,即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都可以得到适当安排和充分的供养。根据性别进行合理的分工,“男有分,女有归”,充分体现出一种秩序社会的思想。理想国由三部分人组成:护国者、卫国者和供养者。理想国的公民应具备四种品德,即智慧、勇武、节制、正义,但这四种品德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每个公民只须具有其中的一种品德,从事一份职业,专心做好一件事即可。二者有关社会和谐的构想, 都坚持社会成员的等级划分, 强调内部的有序与统一, 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一致的国家。

所谓求同存异,即面对不同的思想,我们可以结合其文化背景与环境找出两者的差异。大同社会重德治而理想国重智治。大同社会主张“选贤与能”,“贤”在先,“能”在后,并且特别指出“讲信修睦”。理想国强调“知识治国论”,通过知识或智慧来统治城邦。大同社会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理想国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礼记·礼运》的大同和谐观,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以儒家为代

表的中国文化是以追求善为目的的仁义价值观, 是伦理文化。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谐观,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文化以追求真为目的的功利价值观, 属于宗教文化。这些不同一方面导致了中西早期和谐观在后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孔子与柏拉图的思想光辉是无论如何也淹没不了的,尽管过去经常被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而刻意利用;尤其是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必将永远作为一盏明灯,点亮后人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幸福而不懈探索的激情,以及乌托邦工程是一个使人沉思而不是使人行动的超历史的范型,不是一种对未来的规定但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引领着人类思维及实践不断地走向理性化和科学化,促进了西方科学和民主的产生和发展。总之, 对“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分析, 可以引导我们追索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 进而彻悟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质和精髓。东西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趋同性和趋异性并存。认真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成因, 积极发掘深潜其中的现代意蕴, 并加以批判继承和吸收, 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西方文明东方起源

西方文明东方起源 只有后来者,才急于寻找身份确证。根本上说,世界文明东西方的分化,首先是欧洲确证自身的需要造成的,也成为后来帝国主义的张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借助于伊斯兰威胁论,欧洲完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自我构建。基督 教从此成为欧洲的一个精神支柱,它的发端就是为了针对异己的穆斯林进行普世福音的圣战,不可否认,日后同样针对东方的帝国主义扩张与此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嫡传关系。欧洲中心论者所阐扬的欧洲15世纪大发现时代,不过是夜郎自 大式的文明标榜。亚非之间的航海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不需待欧洲人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6世纪对东方 经济的主宰也是吹嘘,它们不过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亚洲贸易体系当中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期,东方并没有因为欧洲对 它同时期的专制堕落想象而沦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着对西方的绝对优势,中国明清时代的海军实力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欧洲的总和。作者着力说明的是,欧洲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东方文明的滋养积渐而成,但也不能否认近代欧洲自身的能动性,近代文明的承载者。欧洲启蒙运动的裂变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构建成为一个否定东方的全新知识体系。正如中国所谓正朔承传的观念一样,欧洲历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传灯

录》——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和工业革命,仿佛这就是欧洲精神、欧洲文明的衣钵正道,然而,所有后设的传承有序的谱系本身都透着可疑。“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创造一个“永恒的西方”,虚构了历史上东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腊本身就是出于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构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体亦非民主。文艺复兴,更是在东方尤其伊斯兰教影响下产生,欧洲抹杀了此前曾大量译介伊斯兰科学文艺著作的史实。启蒙运动,则更多直接和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资源,是真正据为已有的拿来主义。亚当·斯密所阐发的英国经济自发放任的原则,实际渊源则来自于中国道家治国“无为”的思想。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经由全球化商路悄悄传到欧洲,甚至包括蒸汽机原理,都更早的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西方,欧洲的发展是被东方推动的,西方文明是后来者,它的真正起源在东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径直成为西化程度的代名词。西方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悄悄掩盖了东方的历史。许多东方包括非洲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种族,被后起的西方指认为“无历史的人”。欧洲文明凌驾于万国,自居优宠地位,根本都是欧洲的自大、残暴与贪婪。欧洲身份的塑造和变化,使欧洲的自我膨胀和帝国主义成为可能。作者尤其比较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什么是近代? 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西方思想的入侵,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进行的。换句话说,此次的思想冲突是激烈的,是冰与火一样的碰撞。 旧秩序的崩溃,使得中国人急切地寻求一个“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在这种亡国情绪下,中国人一改传统的中庸之道,反而更为偏激地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这种否定和西化,都是两方面的。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故步自封;或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接受西化。譬如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以及惟洋是从者推行的全盘西化论,都是这段时期中国人的摇摆心理所产生的消极且错误的思想。自近代开始,大批思想家在对比中西文化时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导致更多的只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糟粕和劣根性,从而进入了一个越发自卑的时代。 我们可以从两次近代中国主要的运动作对比,即“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以改良为主,后者以改革为主。但从根本上说,两次运动所要解决的,都是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对于“救国救民”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伪西式的共和国体制。但袁世凯的一意孤行,使得共和国名存实亡“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这正是当时中国人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接触,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运动”。

教育的理想和现实问题

教育的理想和现实问题 钟继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教育也因此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在众多的关注中,有一种关注令人深思和反省,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今天的教育表示了深深的遗憾和不满意,其焦点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上。 那么现实的教育与理想的教育之间,究竟有没有差距?如果说有,那差距有多大? 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也许多数人会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教育离我们的理想似乎是越来越远? 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今天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理想的缺失。作为老师,当我们把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形成文字,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交流时,许多老师就表达出对这种教育理想主义的欣赏,但是却又大都表示自己必须要适应现实的教育体制,在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中只好放弃理想。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不能适应现实的人往往面临被边缘、被淘汰的艰难境地。但是,我一直也在思考,为什么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内心深处却始终不能放弃对理想的那种渴望与向往。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为什么千百年来,人类从来就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或许,一个理想主义者是痛苦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他常常感到失望与绝望,但是如果放弃这理想,那不如让他去死。或许,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幸福的,他永远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激情,使他的内心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丰富的感受。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而现在我们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相信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社会里,失落的是受伤的理想主义。在忙乱无序的生活中,失落的是一往无前的信念。于是,总有一道风景,看上去很美,味道却是苦涩的,这就是理想。 事实上,中国从来就不乏理想主义者,庄子,墨子,竹林七贤,禅者们,徐渭以及近代谭嗣同们,但跟实用主义者比,他们寥若晨星,其光彩不足以返照我们亘古的长夜。 但是,我们坚信,人类不可能没有理想的,它在着,仍然在着,永远是人类

西方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要想剖析西方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那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西方文化.了解大学生眼中的中西方文化。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这三大源流才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西方文化确有不尽的生命力,更适应这个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我国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对此,我们既要看到我们青年学生热情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我们缺乏人生经验,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缺乏识别和抵制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存续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都遗弃了.就等于自取灭亡。 二、西方文化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节日时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社会习俗,也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庆祝时必然的。那么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但是时下,没到这些西方节日的日子里,总能看见许多外语类院校的大学生们庆祝的身影,这些几乎已成大家必过的节日。为什么我们的涉外院校大学生们如此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西方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当代大学生所喜好观看的电影上。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世界电影业的“首都”美国好莱坞目前处于事业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而美国文化睡着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涉外院校大学生对西方影片尤其是对美国影片的喜爱反映出西方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涉外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美国文化正随着其电影逐渐被涉外院校大学生所认同,成为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 还有就是在音乐方面,音乐是全人类“无国界”的共同语言,对于不同音乐的选择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趣味,也能够说明一种音乐的母体文化的渗透能力,在大多数涉外院校里,由其像我们天津外国语这样的外语类院校里,喜欢欧美流行音乐的相对于喜欢中国音乐的人数来说占多数,可见欧美文化队中国涉外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 在对教育体制的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外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和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下,应该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适应中国的国情。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也不妨适当采取“拿来主义”,借鉴和接受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和一些带有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如提倡民主自由,增强竞争意识,遵守社会公德,提升礼仪水准,提高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适应将来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更加有利于融入世界的大环境中,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游刃有余,胜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专题四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专题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考点导图】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人文因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4.历史评价 (1)意义: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2)局限:仅“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重 要原因。 二、罗马法 1.演变历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影响 (1)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4)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三、奴隶制经济繁荣发达 1.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达到了典型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为古希腊辉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古罗马经济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为基础,后随帝国对外征战,获得大量奴隶,出现奴隶经济发展繁荣的局面。 四、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思想主张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为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主题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时段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犹如璀璨的明珠,为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苏联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 宣告了1945 年雅尔塔会议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冷战对立政治局面的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不甘落后,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拓展国际空间, 积极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国际政治舞台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 对话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同时, 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短时没有战争威胁, 西方阵营内部也在积极进行力量重组, 出现种种分化。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 虽然冷战结束、西方阵营内部矛盾重重, 但是冷战思维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并没有消亡, 相反, 冷战思维在西方对华策略上表现仍十分明显。 一、冷战后西方对华战略的转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以经济、政治、军事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对华策略也相应作了一些调整, 但是无论怎样调整, 其对华策略中的冷战遏制思维丝毫没有减弱, 他们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形式上的调整, 由单纯遏制策略调整为接触中遏制、进而实现和平演变的策略。这种形式上的调整,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 从历史经验看, 单纯的封锁对抗是行不通的。在

西方在进行文化渗透活动中, 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和宗教是最重要的渠道和工具。经济文化交流是西方对华渗透的主渠道。近年来, 在游说国会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时, 美国政府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要在对华接触过程中, 传播西方文明和西方价值观, 进行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 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另一方面, 在同我国的交流过程中, 他们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也带了进来,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造成冲击。 宗教是西方对华进行文化渗透活动的重要工具。二战期间, 梵蒂冈教廷就曾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教皇和其手下的大主教成为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政治帮凶。当前, 宗教更是成为西方国家反华的心战工具。2000 年10 月1 日, 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 梵蒂冈教廷一味迎合台湾当局的政治需要, 无视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把他们封为圣人, 再一次成为西方国家反华的政治工具。宗教也是宣扬西方价值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华文化渗透的工具。近年来, 西方利用我国对外交流增多和我国对宗教活动管理上的某些疏漏, 积极加强对华的宗教宣传, 进行文化殖民。西方国家为加强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 制定了详细的渗透步骤和计划。我国的非法传教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融合西方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下面由我做这次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细细看来对方辩友存在不少漏洞。 1、我们今天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即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 2、我方所讲融合西方文化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文化趋于西化,当然我方也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只是保持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异议。 下面就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个相斥的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其中一个中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经历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变迁,然而依旧保持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未收到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乎缺了一段)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时代在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相协调。 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之频繁与密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需要经过不断的“扬弃”“审视”来保持其纯粹性,但是融合西方文化,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 最后,不管今天我们辩论双方站在何种立场,但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这一问题。 我方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取舍有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难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课件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1.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 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2.上述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 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b ) a.该亚 b.厄瑞斯忒 c.汉谟拉比 d.胡夫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雅典城邦的繁荣 1.希腊的早期文明为什么被称作“爱琴文明”?(运用课件播放《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 地理位置,强调指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2.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 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2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与交融 ——从宏观角度理解、驾驭人教版《历史·必修1》 广州市东圃中学朱家鼎 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九个专题讲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核心就是国家或地方管理体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而贯穿这一核心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根据这一理念,本文对九个专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梳理,以祈帮助教师从宏观角度理解、整合、驾驭新教材,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有一个新的思路深入对新教材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必修1》东西方文明专题内容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进入教学实际,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的研究日趋广泛。多方面的探索,多思路的交织,有困难和困惑,又有开拓和创新。就人教版《历史·必修1》而言,当前许多的探索,主要着眼于对教材进行不同角度、不同线索或不同方式的整合,以求理顺教材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 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应当肯定。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是专题式的,与过去编年式的完全不同,所以教师更应该以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或前后贯通的线索,理解编写者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为,新教材本身就给教师的创新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其九个专题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正确地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但在对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到无论如何整合,九个专题中的某些专题总是游离于外,难于整合,造成教学的困惑。 若教师能跳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教材的显性框框,从更高层次审视教材,则可发现:政治制度的演变、生产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一种国家或地方的管理制度的变化,管理制度的不断趋于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是“必修1”的核心思想,而贯穿这一核心思想的,则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形成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并且各自都促进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发生碰撞、冲突;在冲突中又互相吸取各自的长处,产生交融,使世界在不断走向一体化的情况下,出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从这一角度感悟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就能较好地解决新课标知识与能力集中、古今中外历史贯通、知识点规模有所扩大等教学的难题,从而轻松把握教材,明确指导学生,真正体会新课标的丰厚内涵。 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霍桂桓 【专题名称】文化研究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 识到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 政策。在加入WTO、文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 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 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关键词】第二次现代化/全球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转型/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美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已经全面市场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且灵活多样;而其文化政策重点则是,一方面,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使硬件生产归于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国外文化资源),在使“文化资源

理想国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

西方文化渗透

西方的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中外文化的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天朝向番邦各国的文化传播,借鉴各国的文化艺术到近代中国学习先进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再到当代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解放,更多的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思。 在当代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国与国之间的比拼不单单是硬实力的较量,更多的软实力,特别是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以及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之间的较量。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我国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与此同时,我们既要看到青年学生热情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缺乏人生经验,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缺乏识别和抵制的一面,应着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作为涉外类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和文科类院校生,他们不仅仅学习的是西方的语言和文学,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与思想。 据光明网在7月十四日的光明观察中写到笔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的松江校区开展的专项调研。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仿佛是等各方面的认同,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

高。 外语学习在上外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在被问及“对你而言,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是哪种”时,有64.8%的学生选择英语,选择汉语的占29.4%,选择其他的占5.8%。课件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这与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强势息息相关。在语言使用的习惯上,大学生也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15.6%的学生在说汉语时,经常夹杂着使用外语单词,偶尔会的占70.1%,不会的仅占14.3%。说明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渗透到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西方的文化对大学生对待节日庆祝的态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被问及“一年里你必然要庆祝的节日”时,多数学生表示以庆祝中国的节日居多,但仍有40.6%的学生表示以西方的节日居多。节日时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社会习俗,也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庆祝时必然的。那么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为什么大学生们还热衷于庆祝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文科类、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还体现在娱乐方面。调研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最细化看的影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