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__“1.2《结构的强度》.pdf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__“1.2《结构的强度》.pdf

通用技术必修 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第二节探究结构

------结构强度一、教学课时:

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结构强度的概念。

(2) 能够掌握分析影响简单结构强度的主要原因。

(3) 学会做简单的技术试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技术试验,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探究欲望,以及培养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态度。通过试验能够总结出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一结论。

三、教学重点:

1. 分析影响一个简单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2. 如何技术试验,并由试验结果总结出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五、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的准备:1、收集、拍摄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2、筷子若干、2个纸杯、1个塑料杯、1双金属筷子、A4纸若干、正方形框架台、钩码若干等。

七、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视频:2015年6月贵州省发生的3起房屋坍塌事件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住房事故会频发呢?为什么建筑的寿命会如此之短呢?

【教师引导】中国日报网报道: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

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在建筑中对于普通住房建筑要求建筑

物的使用寿命是50年。

【师生互动】为什么住房事故会频发呢?为什么建筑的寿命会如此之短呢?

【学生】建筑物的强度不达标稳固

【多媒体展示】结构的强度: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断与不断塌与不塌)

【课堂小游戏】问题接龙

拔河的绳子断裂

广告牌被台风吹倒

广告牌支撑柱被台风吹断

鸡蛋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承受很大的力

汽车外壳在撞击下变形

挂在天花板上的日光灯被风吹的摇摇晃晃

【师生互动】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结构的强度呢?

【课堂小试验1】(一)结构强度和横截面积(应力)

【提问】如何理解结实这个概念?

【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4页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内力?

2、什么应力?

【多媒体展示】应力:构件单位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σ=N/A

【师生互动】N(定值)=σ*A

当N为一个定值时,σ与A成反比,要使构件不到达σ的最大值,就要扩大构件的截面积,那么就会应力越小,被破坏的危险性就越小。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结

构强度与它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小试牛刀1】试一试那个比较容易打开(注:左图不允许沿小的切口打开。)

【课堂展示试验】当N(定值)时σ与A关系

当N为一个定值时,σ与A成反比,要使结构不被破坏,就不可以使结构达到它所能够承受的极限应力,那么就要扩大构件的截面积A。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结构强度与它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多媒体展示】(二)结构强度和材料

课堂展示试验:猜猜谁先断

【一个学生进行展示试验】

【学习任务一】看书上17页,知识窗的内容,结合下表,你发现什么?

【师生互动讨论】

【小结】钢筋抗拉,混凝土抗压。

【学习任务二】阅读书上16-17页,并且结合前面学习任务一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下图回答,对于简易承重梁来说加固钢筋主要在混凝土的那个部位?

2、为什么?请做简要说明。

【师生互动讨论】

【知识应用一】如图,楼板和阳台的加固钢筋位置都正确的是( A )

【提问】你知道火车站的符号表示吗?

【小知识】型钢之工字钢

【课堂小试验3】(三)结构强度和结构形状

课堂展示试验:凳子的稳固性

【学生探究性试验】探究纸张的造型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前后同桌4人为一个小组

试验材料:钩码一盒(50g一个共计10个)、棉线(用于悬挂钩码,放置于结构位置的中间)、三张A4

试验要求:三张A4白纸,折叠成横截面不同的形状,放置在课桌中间(两课桌相距分开

20cm),悬挂钩码,看看变形情况,并且记录下发现形变最大时所悬挂钩码的数量,完成试

验报告。

【课程小结】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1、横截面积

2、材料

3、形状

八、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就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得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得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就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得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得习惯与自主学习得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得获取者就是刚刚升入高中得学生,按照人得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得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得认识,可以让她们从大量存在得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她们应该获得得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得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得各种信息,感受信息得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得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学习得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得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得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得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得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就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您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瞧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得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得信息。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得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得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得身体内部得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得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得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得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得特性,也就有相同得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得信息,找出它们共同得特性。

通用技术必修二思维导图

通用技术必修二思维导图 《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1、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 2、影响稳定性:重心位置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3、影响强度:结构的形状、材料、连接方式。

1、时序: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就是时序。 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不可颠倒的,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如:先切种→再布种→后掩种(种土豆) 2、环节:完成某个具体目标、组成某项生产或某个活动过程的若干阶段或小的过程称为环节。 任何流程都反映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3、工序: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并行投入较大。 4、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流程的优化:在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期取得最佳效果的过程。流程优化的意义或者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条件: ⑴内部条件:对流程内在机理的深入了解。比如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⑵外部条件:设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或完善。比如,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 ⑶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1、组成条件: ①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②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③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基本特性: 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1)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观察和分析系统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2)相关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是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对于复杂的系统,目标有多个,往往用一个指标体系来描述系统的目标。 (4)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5)环境适应性:系统只有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的特性。3、系统优化的目的: 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 4、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指对系统的目标函数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可以认为调节的因素。 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不能人为调节);影响因素(可以人为调节)。

高一数学必修1课本大纲

高一数学必修1目录_高一数学必修1课本大纲 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多练习。数学:课本上讲的定理,你可以自己试着自己去推理。这样不但提高自己的证明能力,也加深对公式 的理解。还有就是大量练习题目。基本上每课之后都要做课余练习 的题目(不包括老师的作业)。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小的细节注意起,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把数学学好。到了高中,数学跟初中数学是有很多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 求高了,对数学思维的要求也高了,凭以前的方法是不行了。高中 数学学习方法一般来讲还是以上课认真听讲为主,抓住课本典型例 题理解透了掌握透了才是王道,千万别只顾着看参考书了,那是本 末倒置的方法;另外与老师交朋友经常与老师沟通,问问题、请教学 习方法都很重要。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是杀手锏的一招。总之,是 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 己的方法。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 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 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代数 学可以说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数学"。 可以说每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学数数起,最先接触到的数学就是代数学。而数学作为一个研究"数"的学科,代数学也是数学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何学则是最早开始被人们研究的数学分支。直 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当时完全分 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从那以后,我们终于可以用计算 证明几何学的定理;同时也可以用图形来形象的表示抽象的代数方程。而其后更发展出更加精微的微积分。

最新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书名价格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 7.6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 7.1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 8.70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 8.70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必修5 8.70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1-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6.0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1-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5.60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2-2)*外国小说欣赏 4.8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2-1)*中国小说欣赏 6.0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2-3)*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6.4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3-2)*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7.10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4-1)*语言文字应用 9.2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5-1)*先秦诸子选读 5.60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新闻阅读与实践 4.8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7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5.90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影视名作欣赏 8.4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演讲与辩论 3.9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文章写作与修改 4.55 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民俗文化 4.7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1 7.25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2 8.7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3 8.9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4 8.9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5 6.7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1-1 7.05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1-2 5.7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2-1 7.45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2-2 7.3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2-3 6.5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3-1*数学史选讲 7.4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3.90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3-4*对称与群 3.85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3.85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4-2*矩阵与变换 5.05 人教版课标高中数学(A版)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3.45

浙江省高中通用技术知识点汇总.-高中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a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关系:b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a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b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三、技术的未来 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b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理性地看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的内涵:b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b 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例:白色污染和可降解餐具)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③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例:早在16世纪达芬奇就设计了飞行器,但当时技术水平不够,导致飞行器难以实现) ④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电灯发明之后,人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灯泡) ⑤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例:计算机、打印机的发展改变了设计的手段)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工艺等,艺术设计侧重于色彩、造型、审美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人机关系的含义:b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机”是指计算机、机器、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等。在人机关系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方面关系。不一定要有接触。(例:开门、乘电梯)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a 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 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 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如:安全帽、安全带、课桌角等 3.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a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首先应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此外还就注意处理以下方面的关系: ①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例: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考虑不同人种的身体差异) ②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例:宾馆床位之间距离的设计) ③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生理需求(例:咖啡屋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办公空间一般应以冷色调为主) ④信息的交互(例: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案例:汽车的颜色) 三、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1.技术试验的重要性:b 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技术实验。(例:技术试验卫星) 重要性: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例: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青霉素皮试试验)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技术试验可以分为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 2.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a ①优选试验法:例:不同品种水稻的对比试验等。 ②模拟试验法:例:汽车碰撞试验;大坝水利试验(缩小比例模拟)等。 ③虚拟试验法:例:计算机虚拟火星探测器模拟登陆动画等(用计算机模拟)。 ④强化试验法:例:砖块等施工材料的抗压试验、耐火试验、水管抗压试验 ⑤移植试验法:如:橘子从长江以南移植到长江以北的种植试验。许多生物领域的试验。 3.简单的技术试验:c 技术试验的实施与报告的写作 技术试验的实施步骤: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试验试验报告项目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 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设计的发展。特别是在设计的后期,对设计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试验,可以为设计的评价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 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1.设计的一般过程: a 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模型或原型、④测试、评估及优化、⑤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方案优化可以对三种典型人群,即专家、潜在客户、用户进行征求意见。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循环,不能将 科学是通过各种方法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理论,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居里夫人发现镭等。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恩格尔巴特发明鼠标、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 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更多地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1.1信息系统的组成-【新教材】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学案

1.1 信息系统的组成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问题需求合理的选用信息系统。 2.通过对典型信息系统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组成。 3.初步了解信息系统对信息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 教学难点:人、数据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 1、案例分析 有一句很火的话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假设有一个去北京旅游的机会,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如怎么去?如何预先了解当地有哪些特色或景点)。 (提示:以车票预订、查路线、查天气(12月15日~17日)、订房间、购买旅游手册为例,体验如何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 学生活动:根据项目学习的要求,分小组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初步了解不同的信息系统,并思考问题,做出回答。 从活动1:车票预订 A.乘坐车次? B.出发时间、到达时间? C.乘坐的车次类型? D.票价? 活动2:购买旅游手册 A.购买书籍的名字? B.购买书籍的价格? C.生成订单的截图。 活动3:天气查询 A.查询时间。(信息的时效性)

B.每天的天气情况、温度、风力等,并记录在表格中 2、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1)信息系统以人为主导。 2)信息系统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 信息系统的运行依托于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系统和网络技术。 3)信息系统处理的是数据。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是通过加工和处理数据实现的。 结论: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或软件、数据和通信方式组成的。 实践活动 在活动1中我们订购了火车票,如何在网上订购的火车票取票呢?根据之前亲身体验或观看取票视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附表1内容并提交,以“组号”命名(参照取票过程)附表1 订票、取票的过程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通用技术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通用技术试卷 一、选择题(共33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下列产品不属于标准件的是 A、 B、 C、 D、 2、()公共场所中,常有人忘记关闭水龙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部分公共场所安装了具有红外线感应装置的水龙头,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下列对该设计的分析恰当的是 A、设计是一种创新,应该不受任何限制 B、该设计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 C、设计时要强调多功能,功能越多越好 D、该设计主要反映水龙头使用时候的某些限制条件 3、()在发现与明确问题的基础上,紧接着制定设计方案为 A、收集信息-方案构思-设计分析-方案呈现-方案筛选 B、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 C、设计分析-收集信息-方案构思-方案筛选-方案呈现 D、收集信息-方案构思-方案筛选-设计分析-方案呈现 4、()没有采用方案构思方法中的模仿法的是 A、根据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B、根据苍蝇的结构,制作出了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C、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 D、人们利用红外敏感材料造出夜视镜。

5、( )U 盘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外形发生了一系列的更新修改,金士顿品牌下的一款U 盘,其与传统U 盘在外观造型上有所差别,手握处做了一个凹陷处理,且尾部是一个可传入钥匙孔的圆环,从而使此款U 盘在使用时更加方便,那么,设计中的凹陷处理和尾部圆环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什么目标? A 、舒适、健康 B 、舒适、高效 C 、安全、健康 D 、舒适、安全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技术语言是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 B 、技术语言有图样、图标、模型、符号等种类,但具有言简意赅、通俗直观的共性。 C 、各种技术语言的灵活应用构成了对设计的完美表达。 D 、人的肢体语言不属于技术语言。 7、( )下列四个立体图形中哪个是正等轴测图 8、( )不同的技术语言适用于不同的应用范围,具有不同的功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口头语言在交流各自的设计想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时最常用。 B 、技术图样能克服普通语言的障碍,直接明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它包括表格、草图、效果图等。 C 、网络语言实现了远程的设计交流。 D 、必要的文字说明能弥补图样的不足。 9、( )三视图中完整的尺寸标注应包括 A 、尺寸界线 B 、尺寸线 C 、尺寸数字 D 、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数字 10、( )在图纸上绘制物体的三视图,其中能反映出物体长和宽的视图是 A B C D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性 ◇时效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略) 第2章知识要点 1. 信息需求的确定 信息需求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字、声音、图、视频等。所以,人们在确定信息需求时,可以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确定信息内容。 (2)确定信息的类型。 2. 信息来源的确定 按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这些信息来源有其特点,在考虑从什么渠道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一般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可用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2)哪些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3. 信息获取的方法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图书、资料获取信息的阅读法;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文献法;通过与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访谈法;通过广播、电视、影视资料获取信息的视听法;通过实验研究获取信息的实验法;通过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的调查法;

人教版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课后习题及答案整理汇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练习(第5页) 1.(1)中国∈A ,美国?A ,印度∈A ,英国?A ; 中国和印度是属于亚洲的国家,美国在北美洲,英国在欧洲. (2)1-?A 2{|}{0,1}A x x x ===. (3)3?B 2{|60}{3,2}B x x x =+-==-. (4)8∈C ,9.1?C 9.1N ?. 2.解:(1)因为方程290x -=的实数根为123,3x x =-=, 所以由方程29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3,3}-; (2)因为小于8的素数为2,3,5,7, 所以由小于8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为{2,3,5,7}; (3)由326y x y x =+??=-+?,得14x y =??=? ,即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为(1,4),所以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为{(1,4)}; (4)由453x -<,得2x <, 所以不等式453x -<的解集为{|2}x x <.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练习(第7页) 1.解:按子集元素个数来分类,不取任何元素,得?; 取一个元素,得{},{},{}a b c ; 取两个元素,得{,},{,},{,}a b a c b c ; 取三个元素,得{,,}a b c ,

即集合{,,}a b c 的所有子集为,{},{},{},{,},{,},{,},{,,}a b c a b a c b c a b c ?. 2.(1){,,}a a b c ∈ a 是集合{,,}a b c 中的一个元素; (2)20{|0}x x ∈= 2{|0}{0}x x ==; (3)2{|10}x R x ?=∈+= 方程210x +=无实数根,2{|10}x R x ∈+==?; (4){0,1} N (或{0,1}N ?) {0,1}是自然数集合N 的子集,也是真子集; (5){0}2{|}x x x = (或2{0}{|}x x x ?=) 2{|}{0,1}x x x ==; (6)2{2,1}{|320}x x x =-+= 方程2320x x -+=两根为121,2x x ==. 3.解:(1)因为{|8}{1,2,4,8}B x x ==是的约数,所以A B ; (2)当2k z =时,36k z =;当21k z =+时,363k z =+, 即B 是A 的真子集,B A ; (3)因为4与10的最小公倍数是20,所以A B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练习(第11页) 1.解:{3,5,6,8}{4,5,7,8}{5,8}A B == , {3,5,6,8}{4,5,7,8}{3,4,5,6,7,8}A B == . 2.解:方程2450x x --=的两根为121,5x x =-=, 方程210x -=的两根为121,1x x =-=, 得{1,5},{1,1}A B =-=-, 即{1},{1,1,5}A B A B =-=- . 3.解:{|}A B x x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 B x x =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解:显然{2,4,6}U B =e,{ 1,3,6,7}U A =e,则(){2,4}U A B = e,()(){6}U U A B = ee. 1.1集合

高中通用技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教案 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通用技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和模型制作过程。对于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不要求学生能形成详细的设计方案,只需形成初步方案,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设计的过程,知道怎样通过分析被控对象的基本特性,确定被控量、控制量,从而形成控制系统的设计框图,对于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制作和实施,课标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开环要求能制作一个完整的简单的控制装置,对于闭环控制系统,只要求学生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案进行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本课要解决的重点是:亲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和模型制作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使用过设计的技术语言对设计的过程和方案进行描述; (2)经历了几个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熟悉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模型或原型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3)设计制作中具体技术和专业知识(如电子、电路及机械控制知识等)有所欠缺,给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简单的被控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采用逆推法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案。 2. 能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案进行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四、教学重点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应明确的问题,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应明确的问题的分析,控制系统设计的思想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小组合作。 七、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资料、技术试验工具、材料等。

1.2 信息系统的功能-【新教材】2020-2021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案

第1单元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信息系统的功能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并知道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了解典型的事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和专家系统的功能特点与工作原理。 关于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不要求掌握太深,能够知道大概的功能特点、了解工作原理概念图即可。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数字化学习与生活中应用到的各种信息处理需求,结合具体的信息系统进行体验与领悟,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在理解信息系统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 教材中提及的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为: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可以通过“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表”的调查完成,来进行初步感受,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来初步归纳出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教材中提及的信息系统的功能分类为: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可以通过分组学习、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各类信息系统的体验、分享,而不必每个人都全面深入学习所有的信息系统,能够在交流讨论中达成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功能特点的认知目标即可。 学习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分类,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选择信息系统、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优势。利用事务处理、管理信息、决策支持、专家咨询的不同应用,为学校提供教学、科研、后勤等信息管理的建议等,形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意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身心健康方面相关问题的恰当评估与合理决策等,养成良好的信息生活态度、信息意识及相关的计算思维。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实际的信息系统,知道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 理解不同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3. 体验不同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 2、信息犯罪 3、信息污染 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十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一、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二、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三、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AND” 、“OR”、“NOT”、“+”、“-”、“&” 、“^”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音频(.mp3) 2、视频(.avi)

高中通用技术《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案 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通用技术《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技术与设计2》的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包括“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两部分内容。功能模拟方法是以功能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建立模型,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一种方法。教材首先以“加热炉温度的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比对案例来说明功能模拟方法。温度能自动控制的加热炉系统在上一课时是已经分析探讨过的案例。在这里重提就可以很好的与“手工控制加热炉”配对比较。但考虑到“加热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所以在上课时不采用这个案例,而是改用“人工驾驶与自动驾驶汽车”的案例做比对。教材在后面又举了根据模型与人脑在功能行为上相似而实现对人脑的模拟的“国际象棋人机对弈”案例,从而使功能模拟方法更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黑箱方法”部分教材使用“中医看病”“挑西瓜”等贴切生活的案例把黑箱方法分析得非常的清晰明了。教材引用这些生活化的案例就一子就把理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陌生感也没有了。利用黑箱方法事物进行分析,可使许多繁杂的问题简单化,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材内容的顺序编排也是比较合理的。在前几课时分别介绍了“控制”“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干扰因素”“反馈”等内容,而这些都是学习探讨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的前提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此前,学生学过了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对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历都是学习本节的前提基础。“人工驾驶汽车”“中医看病”“挑选西瓜、椰子、电视机”以及“机器人”都是学生熟悉的案例,正是以这些熟悉的案例做分析铺垫,才有可能降低理解难度。本课主要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的思想的,但对于功能模拟方法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实施教学时需要想办法去突破。 三、教学目标 通过“汽车全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的类比分析理解功能模拟方法和“挑椰子”“判别计算机性能”等案例的分析,了解黑箱方法的应用。知道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都是研究控制系统的常用方法,了解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懂得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领域的重要作用;将功能模拟方法特别是黑箱方法有意识的渗透到今后的问题分析当中。 四、教学重点 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应用。 五、教学难点 1. 功能模拟方法的理解。 2. 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应用。。 六、教学方法 教授、案例分析、任务驱动。 七、设计思想 1. 设计理念 功能模拟方法是仿生学中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在控制领域应用广泛,它也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提供了科学方法。在平时进行方案构思时采用的模仿法与本课探讨的功能模拟法很相近,模仿法的范畴更大一些,这一点在上课时是一定要学生清楚的。本节教学的主体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种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思想方法,最终能对两种方法做简单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就必须尽可能的多使用案例,且是学生熟悉的案例,案例既有文字性也有图片式的。 2.教学策略设计 先以“人工驾驶汽车”的方向控制问题做导入,分析汽车的行驶方向是如何受到控制的,接着投影“全自动驾驶汽车”案例,比较前后两种行驶方向的控制,知道“全自动驾驶汽车”中控制器代替了人脑的转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知识点新人教版

名校联盟]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知识点新人 教版 1、结构: (1)结构的含义 ①从力学角度讲: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应力的物体形态,结构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②从理解上讲,结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物体中,不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来描述。 ③从广义的上讲: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结构决定物体的性质和形态。 (2)两个概念 ①构件(member):工程中把组成结构的部件和零件称为构件。 ②变形(deformation):工程中把结构的形状和大小的改变称为变形,又叫形变。 (3)五种不同的力:①拉力、②压力、③扭曲力、④弯曲力、⑤剪切力。 (4)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 ①实体结构:利用自身来承受自身的荷载,主要承受压力。 ②框架结构: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既可承受压力又能够承受拉力。 ③壳形结构: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壳顶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2、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载荷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形式的能力。 决定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结构的稳定性与几何形状、支撑面积的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 一个结构要稳定,它的几何形状科学、支撑面积大和重心位置低。 3、结构的强度:构件和材料具有的抵抗破坏的能力。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 构件的强度与构件的横截面积、材料和材料的形状有关。 (1)应力 ①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构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改变,这种作用力的改变称为内力。内力是构件由于要抵抗外力的破坏而产生的力。 强度越大,构件能承载的外力就越大,构件能产生的内力就越大。 ③应力:构件单位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用符号σ表示。 a.计算公式:N σ=,其中N表示内力,A表示横截面积。 A b.单位:帕(Pa)。 c.应力与压强:应力是属于压强。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应力具体指构件横截面上受到内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d.常见的应力:正应力或反应力,与截面垂直的应力; 剪应力或切应力,与截面相切的应力。 e.理解:在内力不变的情况下,构件的截面越大,应力就越小。构件就越不容易被破坏,强度就越大。 ④应力应用例子:a、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样承受压力的? 越往底部,支柱承受的压力越大,利用增大横截面积的方法减小应力,以保证支柱不被破坏。 b、纽绞的绳子为什么不容易拉断? 在绳子产生的内力(称为“张力”)一定时,增加横截面积,减小应力。 (2)结构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材料本身的形状、结构的连接。 ①结构的强度与材料有关:混凝土加入钢筋以后既能承受压力,又耐拉力。 ②结构的强度与材料本身的形状有关:“工”型结构、薄板通过折叠改变结构来加固。 刚度: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刚度大的构件变形小,刚度小的构件变形大。 ③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连接有关: 结构的连接:通过一定的连接物将构件组成整体结构。

高中通用技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教案 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通用技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教案新 人教版 教材分析 数据库的设计在高中阶段,都是会考和高考的常考题,题目不会很难,比较易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界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且较 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学生了解设计数据库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创建数据库的方法步骤 通过操作演示,学生掌握设置字段属性的方法和握在表之间建立关系的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学生感觉到数据库的实用价值,感觉到他的魅力,增强学习数据库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创建数据库 在数据表视图中创建表 通过导入数据创建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Access 2003中创建一个空数据库,命名为“学生成绩”。 实现步骤启动Access 2003,从“文件”菜单中选择“新建”命令。 在“新建文件”任务窗格中单击“空数据库”链接。 在“文件新建数据库”对话框中,选择目标文件夹中,指定文件名,单击“创建”。创建一个文件名为“学生成绩.mdb”的数据库。 主题探究 在数据表视图中创建表 通过在“数据表”视图中输入一些系别编号和系别名称信息,将表命名为“系别”。 实现步骤 1.打开“学生成绩”数据库。 2.在“数据库”窗口中单击“对象”下面的“表”,双击“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 3.在“字段1”下方输入系别名称信息。 4.从“文件”菜单中选择“保存”命令,在“另存为”对话框中将表名称指定为“系别”,单击“ 保存”。 5.询问是否创建主键时,单击“是”。此时将在数据表中添加一个“编号”字段作为表中的主键,这是一个自动编号字段。 6.对字段进行重命名。 7.保存对表的修改。 强化巩固 通过导入数据创建表 例:将Excel电子表格中数据导入到“学生成绩”数据库中,以创建“课程”表。 实现步骤: 在Excel 2003中创建一个工作簿,输入课程名称、课程类别以及考试类别等信息。 打开“学生成绩”数据库。 选择“文件”→“获取外部数据”→“导入”命令。定位到包含外部数据的文件夹,选择 Xls文件,导入数据表向导”提示下操作,通过导入数据创建“课程”表。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案-1.2信息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新教材】教科版(2019)

1.2 信息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不同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体验不同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 3.理解计算机、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4.树立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咨询、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思考:事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很强,但并不聪明,怎样让信息系统更智能呢? (使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专家系统解决问题) 二、使用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寻找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功能测试 测试活动:使用心理检测网站进行心理素质的测试,寻找调节心理的方法。

学生活动: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心理素质测式,并寻找调节心理的方法。 教师引导: 六种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 (1)呼吸放松调节法 (2)音乐调节法 (3)合理宣泄调节法 (4)理智的调节法 (5)暗示调节法 (6)升华

总结: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科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知识拓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自从20世纪70年代决策支持系统概念被提出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1980年Sprague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三部件结构(对话部件、数据部件、模型部件),明确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极大地推动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决策的进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 (1)发现问题并形成决策目标,包括建立决策模型、拟定方案和确定效果度量,这是决策活动的起点; (2)用概率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结局的可能性; (3)决策人员对各种结局进行定量评价; (4)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以最后决定方案的取舍,有时还要对方案作灵敏度分析,研究原始数据发生变化时对最优解的影响,决定对方案有较大影响的参量范围。 决策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迭代过程。决策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来完成,即用计算机来辅助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分析评价以及模拟验证等工作。在此过程中,可用人机交互方式,由决策人员提供各种不同方案的参量并选择方案。 学生活动2:探讨专家系统的智能特征 活动选题1:使用植物识别APP或网站,体验专家系统的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