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单元检测

选题细目表

) 1.(2017·长沙模拟)“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缓慢,如1954年,因为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A.农业生产关系的加速调整

B.工业生产计划的放弃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解析:由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可知,所以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实现“一五”计划来开展的,而农业影响了“一五”计划的进程,必然对农业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超额完成,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因为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可见与城市化的进程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广州模拟)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 )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

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

解析:国家禁止农民随意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和禁止城市公司企业自行招雇农民工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公私企业劳动力流动的管控,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6·揭阳模拟)新中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则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

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解析:1958年对于人口居住于迁徙的规定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对于户口登记的一种规定,故A项正确。

答案:A

4.(2016·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解析:材料中“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这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造成农业破坏,故A、C、D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时代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时代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

答案:B

5.(2016·临沂模拟)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解析: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项错误;决议规定体现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下保障农民利益,这是对当时追求单一公有制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但结合所答可知这一决议未能让人民公社化运动停止,故C项正确,B、D项错误。

答案:C

6.(2016·焦作模拟)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解析:“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是现象,而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单干模式妨碍了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故B项正确;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表格反映现象,错误。

答案:B

7.(2017·河南中原名校模拟)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标志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始

B.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员的交流

C.解放了个体劳动者活跃了市场

D.建立了市场经济新格局

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故A项错误;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的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而非人员交流,故B项错误;允许个体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冲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必然有利于市场的活跃,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出现在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6·邯郸模拟)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

解析:材料中“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B、D两项与时间不符“1985年”,排除。

答案:C

9.(2016·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经济体制目标,故C项正确。

答案:C

10.(2016·资阳三模)1976至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以欧洲为主。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这些访问( )

A.宣告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

B.预示着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

C.标志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

D.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

解析:题干中提到“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说明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要进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答案:B

11.(2016·南京、盐城二模)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所示时间“1996、2000年”可知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飞跃性发展,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

答案:C

12.(2016·南阳模拟)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

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故A项错误;题干并不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的影响力提升,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成熟,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摘编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

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材料二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

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材料三下面是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表。

(1)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

所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依据“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概括特点。第(2)问,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周边国际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分析趋向;第二小问从国民经济农轻重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调整日趋合理的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1)特点: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行业发展不平衡。

(2)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3)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

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14.(2016·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刚开始取消粮票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8分)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12分)

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可判断此项决定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分析意义时需要依据“香港招商局”“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等信息回答;第(2)问可从政策保障、制度创新方面说明条件,影响可以从价格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新体制的促进方面回答;第(3)问要先阐述“南方谈话”对“改革”和“开放”的影响,然后结合“南方谈话”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来回答,注意要史论结合。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完整word版,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推荐文档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地理:1-11 36 37 43 44 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 政治:12-23 38 39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要求的。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比

中外历史大事时间对照表时间中国世界 距今约五千年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约4000多年 前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 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夏(禹)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 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 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 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 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 地先后建立城邦 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 造就了雅典新型的工商业者阶层 公元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公元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 表法》 公元前443-公元前429伯里克 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 时代 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 马公民法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公元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西汉 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 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 官营制度 手工业: 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官” 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 商业:商运活跃 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公元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25年到220年 东汉 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耦犁——牛挽犁; 王景治黄河; 陶瓷业:青瓷器 商业: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220年到 280年 三国 265年到 316年 西晋 317年到 420年 东晋 420年到589年 南北朝 农业: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超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高考历史图片和数据图表类试题汇编

——致2018届高考考生 【历有秘诀,尽心则无悔;史无捷径,功到自然成】附:2010-2017年图片和数据图表类试题 图片类 1、(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29题)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 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D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D 图4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2题)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D

图5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4、(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34)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C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5、(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D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图6

D.欧盟扩大 6、(201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C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7、(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 时 D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8、(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二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 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B

2015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2018年高考备考建议

《2015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2018年高考备考建议》 摘要:2014年,全国I卷第41题以1960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抗日战争一课目录摘编切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修改建议,题目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一般都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陈述性知识,它提倡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反对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 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第41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道题,似乎很多人把该题看做了改革的 一个风向标。2011年在全球史观下评析西方崛起、2012年正确评析中国近代化冲击反应模 式的争论,都体现了学术前沿与中学教育衔接的期望,但中学界似乎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此题的评分方式,较多地研究solo能力层次评分标准,说明了该命题的指导思想没有影响或 者没有深刻影响中学历史教学。 2013年,本题为了解决难度系数问题,从形式看跟简洁,貌似考生均有话可说,但事实是某 高考大省本题评分居然在2.0分以下,究其原因在于中学历史教学与命题者思维和高度的差异,学生所学与所考的差异,考生所答与标准答案的差异。显然,这样的试题也没有成功引导中学教学,中学界更多的模仿了图片对比的形式。2014年,全国I卷第41题以1960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抗日战争一课目录摘编切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修改建议。此题立意高远,落点较低,命题者吸取了近年来地方卷的亮点,本题借鉴了广东卷和四川卷近两年来主观题的闪光点,将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融入到基本的历史意识中,体现了素养立意的风格。本题既可以从历史教科书编排的体例上切入,有可以从抗日战争的基本事实和评价切入,将历史素养和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基本实现了命题与教学的同步。 注意到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试题中体现出追溯文化源头,关注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但是仍具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历史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独立性,埋没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的时候,甚至日韩很多国家想从根源上窃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就非常有必要。可以说这既是考察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将是之后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地方。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

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1、突出三条主线:即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近现代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文明)。突破一个难点: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2、强化三个意识:“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 3、从“四情”(“四情”是指考情、学情、材情、轮情,是设计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实际出发,明确复习内容设计的要求,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依据“考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二、备考基本策略与措施 (一)内容设计策略 内容设计要解决好复习专题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次、重点、数

量以及呈现形式、课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基础知识的范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为此,要依托山东省《考试说明》与教材,逐步细化高考考试知识的范围,即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处理复习知识“面”的具体内容时,应主要依据人教版教材来进行,对岳麓版、人民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但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 2.要保障复习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结构、训练题目、方法技巧三方面。二轮复习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另外还应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隐性的知识。 3.要适度拓展复习内容。适度拓展复习内容,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第一,要找准热点,范围适当,要与政治、地理学科结合,联系当前社会和世界上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来选取。 第二,要找准切入口,特别是要有历史知识的依托,否则就等同于政治学科的时政热点,就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第三,热点专题的知识结构要全面,要有相关背景材料,要有相

2018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计划

富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历 史 互 研 组 2017年8月

富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和《2017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及《2017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历史全国卷及其他省份的高考试题,及时关注高考改革的新动态,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我校近年来高考复习备考的经验,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 2018届我校高三文科共8个班,2个实验班,2个年标准班,4个普通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史实识记不到位,基础知识夯的不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浪费时间现象严重,导致基本史实识记不到位,基础知识夯的不实。 2、学习方法欠佳,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 3、学生的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运用知识),总结概括等能力普遍较差。 4、学生答题不规范。答题书写潦草,不能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不能利用历史术语组织答案等。 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做到低起点,严要求,努力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考意识和和各种解决问题的考试能力。 三、总体安排: 第一阶段:第一轮复习(时间: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 阶段目标:落实考点、突出重点、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所以安排复习时间比较长。复习要紧扣课标和考纲,依据考纲,按教材进行专题复习,适当穿插小专题,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力求“全面、细致、系统,扎实”。通过第一轮复习,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构建学科知识树,逐渐形成知识网络;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得分的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的做法: 1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近5年全国1卷考点分析

一 2013——2017年五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卷分析 26 自然经济的解体 君主立宪制特点

二依据频率的高低概括常考知识点(不变) 题分封制的作用

2015 三 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特点趋势分析(变) 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2017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符合考纲要求,主体鲜明,重点突出。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2.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考察 例如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例如第42题,主要考察学生学生时空观念,14-17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活动等。 3.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 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24、27、28、29、30、31、32、35),又有表格(第25、26、33),还有漫画(第34题)。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 4.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升到发现问题的能力。 5.显性考查热点问题,重视学科能力的考察。 从35、41、42题来看,我们不难窥测到试题暗含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国外交变化、区域化的挫折、反全球化的论调等,都是需要拨开迷雾探寻实质的内容。试题没有受制于时政,而是以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试题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选择题彰显“客观试题主观化”的设计思路 选择题的测量功能由考查客观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试题通过呈现对历史事物或问题的新认识、新思想或新观点,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已有的历史思维定式,力求检验考生对正确选项的理解和认同,体现了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客观试题主观化”的命题思路在2017年三套综合卷和海南卷中体现的更加充分。例如: Ⅰ卷第24题,将分封制的影响从政治影响转换到文化层面。第33题,通过比较表格中呈现的两种历史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