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课题:走进分子世界

主备:张步青课型:新授编号:070101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课前准备】

1.我们把称为分子.

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间有.

2.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3. 大量实验证明:①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中.

②分子间既存在着力,又存在着力。

【学习过程】

活动1 :分子模型

1、用木炭在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

2、实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实验

a器材:高锰酸钾颗粒、水、

b实验步骤:把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c现象:紫色的高锰酸钾在水中蔓延开来,一段时间后,水都变成。

3、水与酒精的混合

a器材:一根玻璃管,水与加入一滴红墨水的酒精。

b实验步骤:

①在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

②再注入带红墨水的酒精,并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

③用手指按住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

c现象: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d结论::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___.(增大/减小),说明了

把称为分子.

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间有.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活动2:分子运动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实验:如图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

..空气密

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会儿,看到.

;说明了

2、实验:墨水滴在水中的实验

现象:.

结论:.

红墨水同时滴在冷水和热水中

现象:.

结论:.

3、实验:有人曾经做过: 将打磨光滑的铝片与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了5年,5年后发现它们彼此渗入对方1毫米,说明了

结论:大量实验证明分子一直处在不停地.

活动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实验::如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皂液薄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

请你分析此实验产生的原因

2、实验:取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使之紧密接触,铅块就能结合在一起,在它下面还可以挂一个较重的物体

呢!

【小结】:上面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力.

平时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又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力.

【当堂训练】

1.物理学中,把能称为分子.分子是非常小的,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例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填上合适的单位)。

2.下面四个用来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例子,其中不正确

...的是:()A.为了杀死空气中的细菌预防感冒,常在屋子里加热醋,不久整个屋子都会嗅到醋味B.把一匙盐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咸了

C.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如果是在没有洒水的情况下用笤帚扫地,就会在射进的阳光照射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D.放在室外的一盆水,慢慢地会蒸发完

3.分析下列各种现象,能证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是:()

A.气体会无限地扩散B.气体很容易压缩

C.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D.玻璃摔碎后很难拼凑复原

4.向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

A.水有流动性B.水的对流性

C.水的蒸发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5.两块光滑、表面干净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不能结合成一整块,原因是()

A.两块玻璃分子间的距离较大,作用力太小

B.两块玻璃分子间不存在作用力

C.两块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太小,表现为斥力

D.两块玻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太小

6.如图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会儿,看到上面的瓶于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

化氮。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分子有一定的质量B.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有一定大小D.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7.下列各种现象中,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A.气体容易被压缩B.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C.铁棒被折断后很难再合成一个整体D.气体会无限地扩散

【课后提升】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句中“花气袭人”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发生扩散现象,这一现象表明芳香油分子处在____运动中。

2.两滴水银相接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

3.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有____。压缩物体时要用力,说明分子间有____,拉伸物体时也要用力,说明分子间有____。

4.某同学举了四个例子用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不适当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B.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C.把糖块放人一杯开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甜了

D.将樟脑丸放在箱子里,过几天后整个箱子里都充满了樟脑味

5.棉线一拉就断,而铜丝却不容易拉断,这是因为()

A.棉线的分子间没有引力,而铜丝的分子间有引力

B.棉线的分于间有斥力,而铜丝的分子间没有斥力

C.棉线、铜丝的分子间都有引力,只是铜丝分于间的引力比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大D.棉线分子间的斥力比引力大,而铜丝分于间的引力比斥力大

6.如图所示,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慢地倒满酒精。

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

这个实验直观地说明了,又间接地说明

了.

7.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

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魔似的不停地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撞击而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

(1)布朗运动是的运动。

A.分子B.原子C.小颗粒

(2)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一切分子在运动.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随堂练习

7、1走进分子世界 基础知识训练 1、在量筒的下半部分盛有蓝色的浓硫酸铜溶液,再在硫酸铜溶液上方缓缓地注入一些 淸水,几天后,整个量筒内的液4本都变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 _____________ 、(题型一) 2、 纳米技术就是高新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纳米就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若一个分子的直径为1O-,O /H ,则我过科学家制造的那么碳纤维管的直径就是33m“,相当于 ______ 个分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 3、一根铁棒很难压缩就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_________ ,又很难被拉长就是因为分子间存 在着 __________ 。(题型二) 4、 l g 食盐中约有1、04X 10::个分子,把lg 食盐投入一个水库中,已知水库的 蓄水量为4X10V,如果食盐分子均匀分布在水库的水中,那么每立方厘米的就是中 约含 有 _____________ 个食盐分子、 5、 如图7-1所示,下而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 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瞧到上而的瓶子里也岀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 氮,这种现象主要表明()(题型一) A 、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 、分子间有相同作用力 C 、分子有一定大小 D 、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6、 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就是( )(题型 -) A 、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洒飘香歌「声飞 C 、墙里开花墙外香 D 、亲戚远来香 7、下列实例冲,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就是( )(题型一) A 、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B 、「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咸味 C 、扫地时灰尘飞扬 D 、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 8、 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的内部也会变黑、说明其原因、(题型一) 9、 把1升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 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 综合提高训练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就是 _____________ ,分子间 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就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花气袭人知昼暧,鹊声穿树喜新睛",这就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 的两句诗,对于第一句,以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的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一) 3、 如图7—2所示,将一表而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而,手持弹簧秤的上端 将 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秤,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而时弹簧秤 的示数比离开水而后的示数_________ ,其原因就是 ____________ 、(题型二) 4、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 C 、物质的分子结构 D 、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5、“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就是( )(题型二) A 、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A 、物质的温度 B 、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图7-1 仰毬3 图7?2

苏科版物理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柳堡镇中心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 《走进分子世界》 【学习目标】 1、 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预习过程】 1、分子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模型:物质是由大量__ _____组成的,分子间有_____ ___;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 中;分子间不仅存在 ,而且还存在 。 3、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4、分子是由 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如 ;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如 。 5、原子还可以再分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 开始的。 【课前准备】 1、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2、 比如水分子H 2O 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 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学习过程】一、摩擦起电 活动:用自带的塑料纸摩擦塑料尺,或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去吸引碎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___ ____________ 二、两种电荷 思考: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物体所带的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呢? 实验:a 、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b 、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c 、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根据以上现象:对摩擦起电的电荷种类有什么看法?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______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_______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两类:__ __和______ 同种电荷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 班级 姓名 试场号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卷 ………………………………………………装………………订…………………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12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 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重 点、难点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个性设 计 教学后 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 直接展 示图片, 列举身 边常见 的组成 物质的 物体。 学生注 引入方 式上再 加以改 进 在模型

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 【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演示】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意观察 实验现 象 通过列 数据进 一步说 明分子 太小 现象是 的构建 上还应 该加以 讲解 让学生 感受到 分子的 大小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苏科版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设计说明] 通过对引言及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 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组织学生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分子运动的资料。 2、组织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及能体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现象。 3、用放大镜看电视机的屏幕,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走进分子世界》这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物质结构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课教学旨在带领学生沿科学家探究物质结构的路径进行微观世界的研究,在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并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应用这种方法去研究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并能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想象和收集证据.密切联系生活,展望未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分子概念,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会用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方法.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微观世界的美妙与和谐,激发学生探究更小微粒的兴趣.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初二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讲解(带答案解析)【精品】

走进分子世界 撰稿:史会娜审稿:雒文丽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分子模型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要点诠释: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要点二、分子运动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4、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要点诠释: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4、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要点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分子动理论:分子、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认识称为分子动理论。 要点诠释: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九年级物理全册热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内能的利用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2、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 问题的意识。 5、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6、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说本单元教材: 本章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机主要是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之后自然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是很多的,充分发挥学生来自于经验或兴趣方面的知识,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会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部分学生的带动下,大多数学生也会受到触动而更多地关注技术关注社会的发展。作为教师,也应该做出表率。 热机:教材首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热机的特点和种类,引出内燃机,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配合插图,先介绍汽油机的四个工作冲程及特点,然后介绍柴油机,重点是二者在结构和工作特点上的不同。开学世界栏目介绍了“现代汽车”。 热机的效率:各种热机都要靠燃烧燃料来获得能量,得到动力,教材首先介绍了燃料的热值,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反应燃料放热本领的大小。燃料燃烧室放出的能量,不能全部被热机利用来获得机械能,自然引出热机的效率,教材有一幅内燃机的能流图,岷县指出了燃料燃烧时能量的去向。教材还介绍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STS栏目介绍了“从火车到火箭”。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材通过四组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能量的转化方式,引出各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教材“想想议议”小球的机械能减少了,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并指出“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插图和模型。如内燃机剖面图、四冲程汽油机剖面图和模型、内燃机能流图等要充 分利用。 2、加强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汽油机、柴油机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学生对之也比较熟悉, 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自学指导。 3、重视科学世界、STS等栏目的学习。 (二)评价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应该注意以新的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学进行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的课程目标,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要求“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内容和标准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要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在评价中,就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地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途径、采

走进分子世界同步练习

走进分子世界同步练习 1.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 2.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且它们的体积很小,一般直径的数量级为 m。组成物质的分子处在中,分子间存在力和力。 3.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的距离为液体分子间的距离的 倍以上,每个分子能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也没有固定的。 4.将200mL的水和200mL的酒精倒在一起,混合后的总体积为( ) A.大于400mL B.等于400mL C.小于400mL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5.任何物体都能分割成极小微粒,这是物质的可分性,如果将一块糖进行 若干次对分,但要保持其独特的甜味,能够分成的最小微粒是( ) A.原子B.分子C.小糖块D.多个分子组成的颗粒6.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其主要原因是( ) A.分子间没有空隙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分子间没有引力 7.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香水瓶打开盖子后,满屋充满香味 B.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水都变甜了 C.太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 D.衣箱内的卫生球不断变小,衣服充满卫生球的味道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天,我们看到的空气中及小的水珠就是分子 C.用挫挫铁块时,被挫下的铁粉就是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眼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9.关于分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是组成物体的最小颗粒 B.分子是物体中不能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C.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D.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像出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7.1《磁是什么》教案

2、马蹄形磁体吸引铁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不一样,两端最强,中部最弱。 师: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师:由刚才实验可知磁性都有几个磁极? 生:2个。 师:告诉学生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提问:如何来区别这两个磁极? 演示:让大磁针或条形 磁铁在水平位置转动,引导学生观察大磁 针静止时的指向。(演示前告诉大家北方、南方)、可做2次增加说服力。 1、北极(N ) 教师:由实验可知,大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固定指北,一端指南。因此人们规定:磁铁静止时指北的一端称为北极。 2、南极(S ):指南的一端称为南极。 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磁极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学生实验:(先讨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提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类似? 鉴定它是否是纯 铜。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体上各部分磁性都一样,通过实验观 察就能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知道磁铁有2个磁极:北极和南极。但不知道怎样知道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由旋转的磁体静止时,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是南极。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 引。 六、磁化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人造磁体是怎样制 造出来的吗? 演示: 教师:铁块本来能不能吸引铁沙? 学生:不能。 教师:这说明铁块本来有没有磁性? 七、磁场 提问:磁体未靠近铁、钉就能够把铁钉吸 引起来,这是为什么? 师:告诉学生,那是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 磁场。 磁体就是通过磁场对铁钉(磁性物质)产 生磁力的作用。 1、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书,得出:磁场是有方向: 磁场的方向跟该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 向一致。 1、磁感线: 学生实验:用磁感线演示板或玻璃板、铁 沙,让学生观察条形磁铁与U形磁铁的磁 感线形状。 学生通过实 验,可能没办法 一下子就观察 到铁屑或磁针 排列有一定的 规律性。 教师可指导实 验技巧。首先铁 屑的分布应均 匀且不能太厚, 再次,当磁铁放 在玻璃板背面 以后,可以轻轻 敲击玻璃板,这 样铁屑分布就 会出现一条条 优美的曲线。

八年级物理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1 苏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5-苏科版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粉笔、放大镜、水、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等. 四、设计说明 通过播放视频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既有宏观的天体又有微观的分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物质结构模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模型去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通过隧道扫描显微镜再次来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五、教学过程

《走进分子世界》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规则运动。 (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经历探究分子的模型、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的过程。 (6)体会抽象思维及类比方法的应用。 (7)养成乐于从生活中的可直观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事实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分子的热运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热水、冷水、烧杯、墨水、量身、黄豆、小米、水、酒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情境引入】花园香气怡人.mp4》。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情境引入】东坡肉香气四溢.mp4》。 教师口述:当我们走进花园时,会闻到花香。在吃饭时,会闻到食物的味道。这是为什么?

讲授新课 一、分子模型 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研究发现,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了。人们将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例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 m,氢气分子的直径约为2.3×10-10 m。 教师活动:设问100 mL的酒精与100 mL的清水混合后,其体积为多少? 教师活动:演示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实验。 将100 mL的酒精与100 mL的清水混合,搅拌。然后测量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应有实现现象: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小于200 mL。 教师活动: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活动:用绿豆和小米演示分子间存在间隙。 将100 mL的黄豆和小米混合,然后测量混合后的总的体积。 应有实现现象:黄豆和小米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0 mL。 用黄豆与小米相混合的实现现象来猜想水和酒精混合后分子间的情况,这种方法是类比法。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分子间存在间隙.mp4》。 二、分子的运动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气体的扩散.mp4》。 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教师活动:解释人们可以闻到花香、菜香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能够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的有香味的分子进入到了我们鼻子的缘故。 教师设问:为什么菜热时我们更容易闻到香味?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扩散快慢跟温度的关系.mp4》。 教师活动:总结分子的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知到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让学在脑海中能形成物质的结构模型;了解分子的相关知识;懂得分子的热运动;通过学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懂得固液气不同性质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走进分子世界。 一、建立物质结构模型 1、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往一块海绵和一块玻璃砖上加水); 让学生分析海绵能吸住水的原因? 2、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的现象; 结合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提出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如何排列的猜想。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4、活动二: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加入一半的水,再换用酒精慢慢地将其加满,封闭关口将玻璃管翻转几次,观察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有何变化? 5、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6、以上是我们探究物质结构模型的方法,那么,科学家们在研究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时,用什么方法呢?

7、练习,选出正确的物物质结构模型。 引入: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没有间隙,我们直接用肉眼看看不就知道了吗,还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的做实验呢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得见呢 二、分子动理论 物质的组成 1、介绍电子显微镜及其拍摄的图片。 2、自学关于分子的相关知识。 3、问:当老师擦黑板时,坐在前排的你透过阳光看见空气中飘满了粉笔的粉尘,你是否曾觉得你看到了构成粉笔的分子了呢你能想象的出需要有多少个分子构成的微粒才能被你看的到吗 4、举例介绍分子数量级有多小。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创设情境: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盒子,开一个小孔,让里面的气体分子以每秒1亿个的速度出去,需要多久小盒子里的气体分子可以全部放出来?让学生猜测。 5、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结论。 分子运动 1、活动三: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问:你看到红墨水分子运动了吗那我们是怎样得到分子在运动的呢(运用了推理的'方法) 2、应用:鉴别酱油和醋。(推理) 3、练习(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1)

7.1 走进分子世界 基本 环节 基本内容组织教学 知识梳理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智慧碰撞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为 ⑵一切物体的分子 ①扩散:。 ②扩散现象说明:A 。B 。 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 ④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 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⑶分子间有。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 难被压缩是因为: 。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 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拓 展 延 伸 1、镇江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以下描绘能说明分子在作 无规则运动的是() A.塔影湖,湖面波光闪烁 B.南山林,林中雾霭弥漫 C.恒顺醋,醋香阵阵扑鼻 D.锅盖面,面汤上下翻滚 2、下列现象,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运动引起的是() A、春天,柳絮纷飞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落叶 飘零 D、冬天、雪花飘飘 3、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情 感 升 华 1、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 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 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左/ 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2、小明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 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所 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 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 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 填标号)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 实验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如果小明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