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议汽车产业集群现象

浅议汽车产业集群现象

浅议汽车产业集群现象
浅议汽车产业集群现象

浅议汽车产业集群现象

我国在1978年给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2002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在这两个决定的影响下,我国慢慢成为全球化产业转移的地区之一,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并且我国珠江山三角洲和长江三三角洲以及东三省,纷纷出现了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规模宏大,发展良好。

汽车产业在整个世界上制造业的发展中,属于一个发展较快的产业,被人们称之为“工业中的工业”,当下人们在衡量一个渔区的工业发展程度时,汽车产业发展程度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准。汽车产业中的产业链非常长,并且整个产业链中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上游包括冶金、电子、橡胶、石油、机械、化工和纺织等这些工业,下游包括销售、维修服务、保险和通信等这些领域。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汽车产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推动将近一百个产业获得飞快发展。(刘世锦:《汽车业三大预言》,《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9月19日)一个汽车生产企业的就业机会可以衍生造就8至9个就业机会。(沈军:《汽车行业比其它行业更能够带动就业》,《新浪财经》2009年6月10日)。从理论的立场上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发现汽车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权特征,针对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中,汽车产业在发展上,开始出现产业集群的现象。着名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域有: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德国的斯图加特、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都灵等。

在最近的十年时间内,整个世界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出现转变,亚太地区市场上成功销售的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欧洲和美国这些汽车销售市场。其中中国汽车销售数量增速最快,在2003年我国实现的汽车销售量为444.37万辆,在2014年,我国实现的汽车销售量为2349.19万辆。时间到2014年为止,我国汽车销售量已经在连续的六年时间里,位居冠军,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在国际上的汽车销售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并且在当下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汽车销售国家之一。中国当下拥有的汽车企业在数量上达到一千家,这个规模属于德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整车数量的总和,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上出现产业集群,有效的推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

上海市属于我国的一个经济中心,在六大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是其中的一个产业,并且我国拥有的上汽集团,属于全球十大汽车集团之一。2014年,上汽集团的汽车销量更是首次突破500万辆,达到创纪录的558.37万辆,在全国各大汽车企业中拔得头筹。在最近的十几年中,上海市汽车产业获得了一系列有效发展,并且当地政府为了给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空间,给出了很多优惠性政策,并且给予一定的资产构建起嘉定安亭国际汽车城,并且在浦东金桥成立了汽车产业园区,这促使大量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和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前来投资。

最早对集群现象进行研究的是英国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他在对英国谢菲尔德市的刀具业以及西约克郡的毛纺织业进行长期观察后,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针对“产业区”进行了解释。马歇尔产业区属于一个产业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与大型企业相对立存在,在这种组织模式中,中小型企业能够相互作用,企业群体与周围的社会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产业区内,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各个企业可以逐渐地掌握很多行业秘密。优良的工作能够得到正确的赏识,新思想能被他人所采纳,并能够与他人的意见相融合,从而激发产业区内的创新。产业区的企业可以通过:区域内技术的扩散和信息的交换、共享中间投入品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资源而获得“外部经济”,在“外部经

济”影响下,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前来投资生产和谋取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

阿尔弗雷德·韦伯( Alfred 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属于工业区位理论的建立者,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中,第一次就“区位要素”展开探讨,在他的观念中,给工业区位带来影响的因素包括两方面,分别是位置因素和区域因素,并且借助于等差费用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程度。学者韦伯站在微观企业工业区位的选择立场上,指出产业集群属于一种独立于政府,企业按照经济集聚的需求,按照自身利益的要求对集聚的好处以及成本进行对比判断后自发形成的经济现象。在韦伯的观点中,集群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可以好处可以相互融合或者运费提升的时候,便可能产生产业迁移的现象。

巴卡蒂尼( Becattini,1990)等学者针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这些企业集群展开探讨,进一步给出了“新产业区”这个概念。所谓的“新产业区”,指的是有密切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的中小型企业称之为“新产业区”。在新产业区,各个企业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另外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合同和投入产出联系,还包括各种不具有正式性的沟通与交流等,各个企业在发展上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还需要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在新产业区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创新性、社会文化性和机构稠密性以及学习型。上面的学者针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但是并没有就“产业集群”这个词汇上给出准确性的定义。第一个提出产业集群的学者为美国哈佛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波特(Michael E. Porter),他针对十几个工业程度较高的国家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中的产业集群是同工业化共同产生的,它的发展并非是无组织的自然分散,而是趋于地理上的集中。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让针对产业集群属于一个领域或者区域中,在发展上存在联系的供应商、协会或者关联产业在地域上出现集中。并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论》中,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性的分析,在他的观点中: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产业空间组织。这些企业包括:提供服务或者生产产品的厂商,设备及其或者零部件的供应商,提供培训和研究等支持性产业的商家。

J.A.Theo,Roelandt和Pimden Hertog(1998)也提出了他们的产业集群概念:为了能够得到新的技术,在互补资产中获取经济收益,减少学习流程,控制交易费用,减少市场壁垒,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小幅度内,发展上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机构、知识生产机构和客户,借助于增值链形成一个网络系统,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我国学者分析了西方学者研究成果,也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展开了一系列探究。仇保兴(1999)在对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现象展开探讨后发现,小企业集群,是多个在生产经营中相互独立并且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域上集成一个体系,这些企业之间有着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

我国北大学者王辑慈(2001)在对波特的理论进行研究时发现,波特所给出的产业集群理论中,将产业集群视为经济体系中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没有分析区域系统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对集群范围之外的其他企业间的依赖性展开分析,没有对产业集群在个别区域或者地方经济中,以其他方式发展予以关注。她在《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指出:标准的产业集群,指的是具备创新性的集群。一些在地理位置上很近,并且在价值观念上统一,有着互补优势的

公司、组织、机构等联系在一个系统中,集群区域中有着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专业化。

盛世豪、郑燕伟(2004)站在空间产业组织的立场上,针对产业集群给出这样的概念:产业集群属于一种区域性的生产体系,或者属于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主体是中小企业,支柱是特色产业,基础是网络系统。

虽然我国学者在产业集群上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有着如下的共同性:第一,产业集群有着明显的空间相近性和地域性,各个产业集群中,均有着独有的特殊性;第二,产业集群中的每个组织之间有着关联性,一方面这些组织存在着合作:

生产企业同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采购商,以及提供各类支持性服务的机构存在着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竞争:产业集群区域内,生产相关类似产品的企业,通过竞争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利润等的同时又为集群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③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要达到一定的量,区域内企业必须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可能表现出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

2.1.2 产业集群的分类

学者在研究时候,所侧重的内容有所不同,并且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探讨的,因此在对产业集群这个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给出的分析结果也有所差异。

马库森(Ann Markusen,1996)站在公司结构上和对内外的关系上进行了分析,将产业集群在类别上划分为四类,即卫星平台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马歇尔式产业区和凭借国家部门发展起来的产业区,(见表2-1)

表2-1中为马裤森观点中的产业集群类别和具备的基本特点

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

主要特征规模小;

区域中企业管理密切,不予区外企业存在密切关联;

区域内自成一个生产——消费的完整体系区域内以一个或多个大型企业为轴心,供应商在外围;

中心企业和外围供应商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其集群为生产性集群;

总部在区域之外的大型企业;

区域内部的企业之间缺乏上下游关系,缺乏与外围供应商的长期契约关系以国家机构为核心;

区域中的企业有着合作,这种合作是短暂的;

支持服务缺乏专业性;

长期发展依赖于国家

实例早期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日本丰田城、美国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业东莞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美国的军工、国防企业以及高等院校聚集区域

资料来源:Ann Markusen.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 72(3):293-313.

诺尔英格( Peter Knorringa,1998)和斯塔默( Jorg 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应用了马裤森分类模式,把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分类后的产业集群包括卫星式产业集群、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

林恩( Lynn Mytella,2000)和法里内拉( Fulvia Farinelli,2000)按照产业集群的兴起模式,兴起特点和相关规则,把产业集群分为两种,分别是企业在自发模式下产生的产业集群和在相关政策下产生的产业集群。另外他们针对自发

模式下产生的产业集群进行了细分,细分后的产业集群包括制度性的产业集群、非正式产业集群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见表2-2)

表2-2 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具体种类和具体特征

项目非正式产业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关键参与者参与度低低到高高

企业规模个体、小企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大企业

创新几乎没有有些持续

技术低中中

关联有些有些广泛

合作几乎没有有些,不持续高

竞争高高中到高

产品创新几乎没有有些持续

资料来源:杨建文:《产业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312

仇保兴(1999)根据林恩如以及法理内拉的分类模式,将中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分成三种,分别是混合网络型、锥形以及中卫型。

张明龙(2008)按照产业集群产生的各种途径,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种,分别是引导孵化型、诱致生成型和强制培育型。(见表2-3)

表2-3张明龙的产业集群分类及主要特征

类型成因实例

诱致生成型市场的特殊需求形成以色列灌溉设备产业集群

关键企业衍生而形成温州柳州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形成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集群

继承本地工商业传统形成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

引导孵化型招商引资形成东莞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

专业市场推动产业发展形成鄂尔多斯羊毛制品产业集群

强制培育型战略规划导向形成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

大企业的分拆形成日本丰田汽车城

资料来源:张明龙《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198

汽车产品在门类上有很多,比如整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等,是一个和石油、煤炭、冶金、钢铁、机械、电子、橡胶、塑料、化学、纺织、销售、保险、通信、运输、维修服务等众多产业有着高关联度的产业。在产业链中,上下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汽车产业是否获得有效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是否得以顺利发展,存在一定关联。并且汽车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行业内的准入规则尤为详细。按照当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度,我国汽车制造业一共包括六个类型。

汽车产业集群,即在产业集群中,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汽车产业的发展能够将其它相关产业联系起来,共同在一个经济圈内发展。在产业集群中,汽车产业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着产业集群发展中相同的特征:①空间相近性和地域性尤为明显。大量的整车制造企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生产企业、配套的科研机构以及专业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在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内聚集。不同汽车集群区域因自然条件、政府行为的不同而存在地区性差异;②产业集群中的各个组织联系密切。在所有产业中,产业链最长的非汽车产业莫属,该产业在上下游的要求上非常严谨;③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往往由一家最大的汽车企业为主导,引领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亚当斯密在1776年,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强调了在劳动生产力中,分工的不可或缺性,并且将别针制造业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了集群经济现象。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在1890年,出版了名为《经济学原理》的书籍,他在这本书中,针对集群现象展开了深入性的探讨,这部书被专家视为产业集群研究的首例。在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进入热潮,在研究上,不仅有着经济性的探讨,还有着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同时还有很多学者将实际发展案例引入到研究中去,在这些研究中,有着对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带动方面的探讨。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科斯(1937)站在交易费用上进行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他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到:产业集群领域中,因为有很多生存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多次交易的方式来降低区位成本,保持交易对象和空间领域的稳定发展,进一步能够将每个企业的交易费用水平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企业可以将节约下来的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法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s,1945)在他的增长极理论中,就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展开了系统性分析。佩鲁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在区域中独有的增长极,带动着区域中各个组织的发展,并且增长极的产生,源于区域,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辐射到周边经济体,推动着的周边经济体的兴起和发展。

波特(Michael E.Porter,1998)针对竞争优势展开系统性研究,接着对产业集群中的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在他的观点中,国家在国际发展上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和产业是否具备竞争力存在密切联系。而产业是否能够具备竞争力,是以各个国家中是否存在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波特在对十几个国家中的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后,指出在工业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得以产生和发展,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在信息获取发面有着其它经济体不具备的优势,进一步促使产业集群在发展上,具备竞争优势。

麦考米克(Dorothy McCormick,1999)针对非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就其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发现随着工业化的出现,劳动力使用效率得到了提升,这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且作用于工业化。贫穷地区在发展工业的时候,一般通过两个方式:一是依靠当地中小企业;二是吸引外地大企业。大企业在工业化进展中发挥着主推力的作用,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型企业在数量上很少,并且这些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只依靠这些大型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因为这类企业不具备较高的生产水平,所生产的产品很少用于出口,没有现金的设备,在发展上无法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产业集群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实现工业化发展上提供了可能,产业集群能够将一定的资源汇聚在一起,扩大生产规模,促使各个企业克服发展上的缺陷,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王缉慈(2001)是我国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第一批学者中的一位,她对梯队推移、地域生产综合体和增长极等各方面的概念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区域经济要想实现有效发展,就要在分工上实现合理化,同时更

应该发挥集群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优势,特别是应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区域内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魏守华、赵雅沁(2002)针对企业群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指出了产业集群的出现能够更好的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认为企业群的存在,不仅能够促使个体企业的发展能力得以提升,还能够借助于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等这些因素,企业群可以发展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在该区域内,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企业生产费用,提升区域经济中各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企业群注重区域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中小企业在集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放大“乘数效应”,通过群体效应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周兵和蒲勇键(2003)针对世界中的产业集群展开探究,认为在产业集群中,可以更好的发挥竞争优势以及聚集经济优势来控制这个区域中在生产上的平均成本,推动该区域中无形资产价值的提高,进一步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他们在结合Solow经济增长模型与企业集群出现的根本原因,借助于定量分析的模式更好的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联系。

沈正平(2004)借助于区域乘数理论来针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双方的联系展开了探讨,认为市场经济在发展的时候,区域经济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在收入、生产和就业方面的发展,均会给其它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上发生供求变动,会影响到其它企业的供求变动,进一步给整个供应链带来影响,这便是连锁反应,在连锁反应的作用下,区域经济总量会出现一个正的增加值。

吴勤堂(2004)站在人口集聚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耦合效应展开了分析,在他的观点中,产业集群的出现势必会引起人口在空间上的汇聚,人口的汇聚,会将大量的劳动力汇聚在一起,并且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这样企业不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来聘任劳动人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惠宁和谢攀(2009)在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框架下,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他们构建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产业集群的产生确实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他们指出:因为消费者在当下呈现出多样性的消费需求,企业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有着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并且在消费需求越多样化的背景下,这种特点越明显,鉴于此,产业集群属于一个内生的发展过程。

上海市属于对外贸易的城市,有着深水港区,西面为江苏和浙江两省,路网非常便利,有着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963.405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上拥有超过2500万的常住人口。上海市在2014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为23560.94亿元,这个数字在我国各个城市中位居冠军。在上海市,六大发展产业中,其中一大产业为汽车产业,占据整个城市产业总值的百分之十五点六一,在整个上海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3.1 上海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在几十年之前,上海市的汽车产业便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上海市在1958年,汽车装备厂中成功的装配了第一辆轿车,这是上海整车制造的标志性事件,自此,上海正式迎来汽车批量生产的时代。从1963年至1979年,上海汽车制造厂共生产了17000余辆“上海牌”轿车,在当时全国轿车产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时我国公务员用车为“上海牌”轿车。其中,1975年上海汽车制造厂已经达到5000辆的年生产能力,上海在那时便成为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我国在1978

年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上海汽车制造行业开始面对国外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专门发展汽车行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车共恶意总公司先后被成立,在2004年,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上市。上海逐渐形成了以上汽集团为核心,以整车制造为主,汽车零部件制造为辅的汽车工业体系,并建成了嘉定安亭和浦东金桥两大汽车生产基地。截止2013年,上海市共有550家汽车制造企业,23.16万的相关从业人员,比2012年增加了0.47万人。

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近十年整车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如图3-1所示。上海汽车生产量在2014年为247.45

万辆,销售量为247.06万辆。根据上海汽车行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列入该协会统计范围的125家企业201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309.17亿元。创造了高达5547.44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百分之九点九九。

3.2 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的测度

根据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汽车制造企业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整车制造企业高达306家。该小节选取我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以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主要分析指标,其中包括30个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省市汽车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工业总产值。按照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模式,来核算我国每个省市的空间基尼系数。[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汽车产业分布广泛,相关汽车生产企业为数众多,但在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坏渤海地区、河南、安徽和湖南为中心的整部地区以及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这六大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相对较高,在汽车产业上形成了相对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2011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位列第二,仅次于吉林省,可以说上海市的汽车产业集群程度较高。但从纵向来看,近几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虽有所提高,但数值依旧偏低。

文章上一届针对上海市的汽车产业集群展开了测试,本节开始站在行业的立场上,针对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的具体状况展开探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选择上海市中的三十一个行业作为探讨的对象,将上述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作为分析标准,这些分析标准包括:上海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上海市31个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全国31个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根据区位熵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上海市2013年31个制造业行业的区位熵指数,结果如下表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3年上海市制造业范围中共有17个行业区位熵指数大于1,分别为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烟草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航天航空等运输;计算机等通信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印刷以及记录媒介复制业;服装业;电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为2.80,位列第三,仅次于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以及烟草制品业,说明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集群程度较高。

3.3 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1.以上汽集团为依托,产业实力雄厚

上汽集团属于上海市汽车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在当下已经发展成为A股市场中规模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根据2013年《财富》杂志中公布可以得知,该企业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一名,位居第八十五名,较之2012年上升了18个名次。上汽集团控股国内最大的两家乘用车制造商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拥有荣威、名爵、上汽大通、跃进、五菱汽车、宝骏等自主品牌。同时,上汽集团的业务线也非常长,目前已涵盖整车(乘用车和商务车)的制造、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汽车服务贸易以及汽车金融服务。

在最近的几年中,上汽集团的发展一直呈现出高涨的态势。从2010年至今,上汽集团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是持续性上升的,在2013年实现的整车销售量为510.6万辆,历史性的突破了全国市场占有率百分之二十的大关,为百分之二十点四,在四大汽车集团中位居第一位。(见表3-3)

2.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良好的市场优势

汽车产业在上海存在较高的集群程度,在全市31个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达到2.80,这个数据仅仅次于机械、金属制品以及设备修理业和烟草业。

在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上海市2013年的汽车产量在该区域内所占比重接近60%;在全国范围内则达到10%,接近广东、福建两省的产量总值。

3.政府大力扶持,汽车产业支柱地位突出

早在1986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时候,便明确指出了要在嘉定区的安亭集中发展汽车工业。2001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嘉定安亭地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随后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完善国际汽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关于加快上海国际汽车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财税、金融、土地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2009年出台的《关于嘉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上海市政府将对注册资本在五千万元及以上的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制造以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设计机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单位、汽车质量认证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贴的优惠,并给予购房和租赁的补贴。上海市在2011年召开了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汽车产业竞争力要想得到提高,其主要途径便是掌握关键零部件这些核心技术,打造拥有自主权的品牌。并且将新能源汽车基地的打造列为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目标。

政府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上,给出了大量的资金扶持,这为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空间。上海市在2013年汽车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高达4884.08亿元,在六大产业中所占据的比重为百分之二十二点六三,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为百分之十五点二,属于上海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4.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明显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坐拥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境内有洋山港、外高桥港等大型港口,是2014年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强大的水上运输能力是四川、重庆等内陆地区难以匹及的。(见表#)上海有着我国两个国际机场,在2013便航空推图量高达8279万人次,是我国第二大航空推图量城市。

上海的直接腹地为长江三角洲,较之广州的直接腹地——珠江三角洲而言,腹地面积更为广阔,且境内绝大部分区域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大型厂区的建设。

上海不仅是长三角中的一个核心城市,并且还是中国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当地的汽车产业发展能够获得很多金融机构的支持。另外,上海还汇聚了中国名牌院校,比如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知名学府,能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3.4 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汽车产销量在前后五年的时间里,一直属于全国第一,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尤为快。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产业在专利技术、人才储备、品牌影响力、研发投入、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汽车产业存在明显差距,在这些问题中,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在上海汽车产业发展上,这个问题也无法幸免。

虽然上汽集团一直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也一直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作为国内最早推出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拥有诸如:双离合自动变速器、Start/Stop 数字智能启停节能系统以及inkaNet 车联网等先进技术,但上汽集团的研发支出却不增反减,呈现出下降趋势。2013年,上汽集团的研发支出为27.90亿元,折合美元不足5亿,比2011年的37.22亿元减少了近三成。和世界上五大汽车产业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进行对比,上汽集团所投入的研发费用非常低。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得知,国际五大整车制造业在2013年在研发上投入的资产为当年实现的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五,上汽集团在研发上所投入的资金,与这五大整车制造业研发投入资金最少的丰田汽车进行对比,前者所投入的资金要少百分之八十七。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研发能力的关键指标,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上汽集团不仅在研发投入总额上又很大差距,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中也明显偏低,这对于上汽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汽车检测站设计文献综述

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汽车检测站设计 姓名徐金权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号 7 指导教师郭磊魁 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设计 一、前言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它具有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能在室检测出车辆的各种参数,并诊断出可能出现的故障,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依据。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提高维修效率,并对维修质量进行监管,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设计建造在汽车运输行业来说是一项投资比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何建好、管好汽车综合性能汽车检测站,这是摆在广大汽车运输行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检测站的设计规划阶段,应着眼于国成熟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检测站将要面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变化,拿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

汽车检测站的发展历史 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50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形成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的单项检测技术和生产单项检测设备。6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的汽车检测试验设备有美国的发动机分析仪、英国的发动机点火系故障诊断仪和汽车道路试验速度分析仪等,这些都是国外早期发展的汽车检测设备。6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大量应用电子、光学、理化与机械相结合的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车速仪、前照灯检测仪、车轮定位仪、排气分析仪等都是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的检测设备。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车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汽车管理、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汽车检测站和检测线,使汽车检测制度化。 国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为满足汽车维修需要,当时交通部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气缸漏气量检测仪,点火正时灯等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单台检测设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交通部自1980年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以上的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到2004年底,全国公路运输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约1400余个。同时公安部门建成了数百个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站,部队,石油,冶金,外贸等系统和部分大专院校也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汽车检测站。因此,目前我国以基本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络。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维修企业使用的检测诊断设备也日益增多。汽车检测站的蓬勃发展,对保证在用汽车技术状况良好,监督维修质量,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我国珠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状况分析(2018.4)

我国珠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状况分析 发布者:朱春国发布时间: 2012-11-6 21:23:26 一、珠三角地区区位优势分析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惠州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高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4077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3.2%和47.2%,分别占全国总数的0.4%和3.1%。 二、珠三角地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状况 国内将可能最终形成以下三大汽车板块:第一是一汽为代表的东北汽车产业集群、2010年计划产能达到200万辆/年;第二是以上汽为代表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2010年计划产能约到250万辆/年;第三是以广汽和比亚迪为核心的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2010年计划产能约达150万辆/年。 在这个产业的新格局中,之前意味着本土汽车产业的核心的一汽集团历史使命也可能将告终,以长三角和珠三角新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本土汽车产业将取代。在更加市场化分工合作的新汽车产业版图上,很可能出现的格局是,以长三角汽车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整合、兼并,以超规模化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成本和价格的利器立足;而珠三角汽车产业则在新能源等未来核心技术上通过成本和技术等规模化优势放眼全球。 在即将占领技术战略高地的珠三角汽车产业格局中,将形成以广汽和比亚迪为龙头的两大核心,广汽的优势在于现有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化的眼光;比

亚迪的优势在于未来铁电子等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研发。按照广汽的规划,广汽未来首先在实现产业规模化的同时,将在新能源等方面整合全球资源;按照比亚迪的规划,比亚迪将在深圳基地建立全球最大的汽车研发中心,主攻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技术,新车产业化的时间表也定在2010年。若以区域经济联动合作的发展趋势分析,我们暂时无法断言的是,广汽和比亚迪这两大汽车业的巨头的区域性联动整合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预测到这两大巨头在技术上的互相开发和合作的可能性。 三、外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投资状况 在华主要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布图 四、广州地区汽车集群分析 在整车方面,目前广州有四大汽车板块:东部开发区板块,是以广州本田和本田出口基地为首的汽车生产贸易基地;北部花都区板块,有以广州风神为龙头兴建的汽车城:南部南沙板块,则是以丰田项目为主的环保汽车城;此外,增城地区还将崛起一座以宝龙汽乍集团、广州本田第二工厂为主体的大型汽车城。 在零部件方面,形成了东部、北部和南部齐头并进的格局。东部包括开发区、增城、黄埔在内的东部汽车零部件工业区。这是广州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北部以花都汽车城为主要基地,吸引了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落户。北部的白云区目前拥有广州市最大的汽车贸易市场,将吸引众多零部件企业入驻。丰田进驻广州南部,将会带动一批零部件企业落户南沙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汤连帮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学研究院 一、引言 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问题地提出 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透析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导读: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OFweek激光网讯:激光加工(包括激光切割、焊接及表面处理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我国激光加工产业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激光这个高科技名词已经由“阳春白雪”变为了真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激光加工行业的现实。 激光作为新型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及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发展迅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据统计,从高端的光纤到常见的条形码扫描仪,每年和激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 激光产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分布,上游主要包括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国内激光市场主要包括激光加工设备、光通信器件与设备、激光测量设备、激光器、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元部件等,要应用则在于工业加工和光通信市场,两者占据了近7成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有21个省、市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200多家。国内激光行业已形成激光晶体、关键元器件、配套件、激光器、激光系统、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环节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激光加工产业可以分为四个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四个产业带侧重点不同,珠三角以中小功率激光加工机为主,长三角以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为主,环渤海以大功率激光熔覆和全固态激光为主,以武汉为首的华中地区则覆盖了大、中、小激光加工设备。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些老工业基地及小企业基地,开始向高端制造领域转型。例如温州激光产业集群及鞍山大力发展激光产业等。 一、2020年武汉将成全球激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汽车行业的火爆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迅速增长, 2010年收益为1.644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零部件行业盈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达到全球最高的盈利水平,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拥有了更多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其实除了规模以外,汽车零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德国、美国、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汽车强国,除拥有一批强大的整车厂商外,还在于其背后“矗立”着一批强大的零部件公司:德国大众背后有博世、西门子,日本丰田、本田背后有电装和爱信,美国通用背后有德尔福、伟世通等,韩国则是靠摩比斯支撑。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增速较快,但由于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并受国外厂商的挤压,深陷“内忧外患”之中,已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短板”之一。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变之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汽车消费市场,未来五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何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克服困难,突出重围,中国零部件产业任重道远。

1、零部件被外资垄断,核心技术缺失,成中国汽车产业软肋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能够支撑起年产1800万辆汽车生产配套的规模和满足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80%以上零部件本土化的配套要求。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高端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未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而持续缩小,反而有扩张的趋势。 2011年9月7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商务部机电司司长张骥在会上披露:“近六年来,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情况相反,汽车产品贸易的逆差不降反升,2010年25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整车逆差240亿美元,零部件产品逆差15亿美元。”产品出口和进口的比价差距更是惊人,比如里程表,进口价格相当于出口价格的41.3倍;再比如车辆坐具,皮革和再生皮革,进口部件相当于出口部件的26倍;车辆用的速度计,进口是出口的16.5倍。由此可以看出中外零部件企业的差距。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主要产品仍处于供应链的低端,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垄断,零部件出口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缺乏品牌效应,极大的制约了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技术在内的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技术中,我们几乎全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靠进口来维持,变速箱、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高达60%。国内高端零部件产品,基本被外资垄断了,目前全中国

中国四大汽车产业基地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和长江上游地区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格局。2012年,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80%。其中,位于东部沿海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集中了我国汽车工业约53.2%的汽车产量。在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以武汉、合肥、长沙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汽车工业产业群,汽车产量约占14.3%。在西部,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汽车工业产业群,汽车产量约占12%。 一、东北地区:传皖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扎实的重工业底子使东北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象征着中国汽车就此起步。经过60年的发展,以长春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已成形。深厚的机械制造基础和完善的配套体系,使汽车工业迅速从长春辐射到了整个东北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汇集了十来家整车生产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达249.9万辆,占全国13%,比2001年的23%下降了一半份额,其中轿车产量占全国18%,亦低于2001年的22%的轿车市场份额,传统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目前,东北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360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达460万,未来整车制造规模占全国的份额基本稳定。东北地区整车制造代表企业有一汽集团、一汽大众、一汽马自达、华晨宝马、华晨汽车、上海通用、哈飞汽车等,未来仍有吉利沃尔沃大庆基地、东风日产大连工厂等相继在东北地区投产。 二、京津冀地区:入世以来份额提升幅度最大的产业集群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G合资成立北京吉普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靠建国以来良好汽车工业基础的京津地区汽车工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全国汽车工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依托靠近京津区位优势,京津周边的河北地区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猛。位于北京南边100公里的保定拥有长城、中兴、长安等多家自主汽车企业,近百万辆的整车产能已形成了绵延京南百公里汽车产业长廊。京津冀地区目前集合了数十家整车制造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312.5万辆,占全国16.2%,份额比2001年提升了近7%,是入世以来份额提升幅度最大的产业集群。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420万辆,随着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京汽车、长城汽车等厂商进一步扩大产能,未来京津冀地区的产能仍将大幅增加,到2015年的规划产能将达580万。京津冀地区的代表企业有北汽集团、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一汽丰田、天津一汽、长城汽车、中兴汽车等。 三、长三角地区: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未来新增产能增幅放缓 目前,上海拥有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1985年,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上海汽车工业由此找到了一条捷径,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之后南京汽车、上海通用、东风悦达起亚、长安福特第二工厂相继在长三角地区落户。而在浙江,随着配套江沪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企业逐渐涌现,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并由此催生了吉利、吉奥、众泰等中小型民营汽车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323.8万辆,占全国16.8%,整车制造规模位列全国第一,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520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达620万。受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压力等制约,未来长三角地区产能增长幅度大大放缓,位列六大产业集群末位。长三角地区代表企业有上汽集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马自达、东风悦达起亚、吉利汽车、众泰汽车等。 四、长江中游地区:产能位居六大产业集群首位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在湖北十堰落成,90年代更名为“东风汽车”,与一汽、上汽并称我国“三大汽车集团”。湖北已经建立了武汉—襄阳—十堰绵延千里的汽车产业带。湖北不仅把最早开始的卡车、货车工业进行深化,更吸引了PSA、本田、日产等合资汽车企业。近年来,湖南先后引进菲亚特、三菱、广汽、北汽、吉利、比亚迪、陕汽等国内外知名的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理论界一般从四个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但就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导致对集群风险治理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在治理集群风险过程中既要关注某一具体风险更要注意集群风险的系统性。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及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的考虑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关键词:集群风险;分类;治理;综述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__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 (Markuson1996)。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

前者更强调与集群网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__)。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吴晓波、耿帅(20__)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易明、陈伟和彭晶(20__)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陈金波(20__)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集群可能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上升加剧收入分化地方拥挤和环境压力(田慧蓝、陈雪梅20__)。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前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落差的重要原因。刘斯敖、吴莉云(20__)根据产业集群产生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内生风险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风险与外生风险

变速器设计文献综述

变速器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车辆的变速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车辆行驶的经济性、动力性、驾乘舒适性,是车辆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变速器产业的发展状况,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变速器设计方法、科学的开发流程等,还根据我国变速器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且对变速器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变速器,科学开发流程、先进设计方法 一.变速器研究意义 变速器是伴随汽车出现的产物,是组成一辆汽车的必需品,而变速器设计更是汽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变速器的作用是用来改变传动比,使发动机尽量工作在有利的工况下,满足不同的行驶要求。在不同的行驶条件下,要求汽车行驶速度和驱动扭矩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而汽车发动机的特性是转速变化范围较小,扭矩变化范围更不可能满足实际路况需要,而变速器能做到在大范围内改变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和汽车驱动轮上扭矩的大小。因此,变速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行驶性能。随着技术进步,变速器在最基本的传动功能之外,也在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例如实现倒车行驶,用来满足汽车倒退行驶的需要; 中断动力传递,在发动机能够怠速运转,汽车换档或需要停车时,中断向驱动轮的动力传递; 实现空档,当离合器接合时,变速箱可以不输出动力。由此可见,研究变速器对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变速器使用的现状 在欧洲市场上,原本手动变速器占据的绝大部分的市场,在不断被自动变速器侵占。例如在西欧,2005年生产的装配有自动变速器的汽车占汽车总量的23%。而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13%。可见自动变速器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在中国市场上,配备自动变速器也已经成为车用变速器的重要趋势。然而,在自动变速器方面,由于其新工艺、新技术和设计原理与传统手动变速器有比较大的差异,导致国内厂家在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向国外厂商寻求技术帮助,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对国内厂家进行了技术封锁,这导致我国的自动变速器相比国外产品性能低下,需要大量依赖进口。据统计,进口产品占我国自动变速器市场的78%。而在手动变速器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设计原理和生产工艺等都较为成熟,技术难度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自主创新,能做到自主生产,基本满足了本土车辆厂商的生产需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变速器的市场将以自动变速器为主,发展和掌握高端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是追赶世界变速器制造技术的重要途径。而优先开发手自一体变速器在技术上可以延续我国在手动变速箱上积累的经验,更有利于我国变速器产业的发展。 三. 国外变速器先进的设计方法 近10年以来,我国变速器产业特别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无论是从人力物力的投入,还是资金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_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扶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大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通讯、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新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可以说,新旧产业的及时更新,是日、韩、台湾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代写论文 一旦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汽车、钢铁、化学等工业在被日本全面赶超的同时,缺乏新兴产业的替代。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的持续衰退,也在于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新兴产业培育不及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后经济的衰退,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英国经济自二战以后的长期不景气,则更是由于制造业中新兴产业长期发展不力所造成的。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 但是,由于对新兴产业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发展模式、发展的周期、路径等尚有模糊的认识,我国在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出台产业政策等方面,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欧阳峣、生延超(2010)[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些地方分不清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混为一谈,多数的地方选择新兴产业不注意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经济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所处工业化阶段等因素,以国务院或全国的标准选择新兴产业,结果选择是全能产业,造成全国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2011.04.19) .zh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2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f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t; line-height: 2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zhengwe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0%; font-family: 宋体} a.zhengwen:visited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link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active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hover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摘要] 我国与国外成熟汽车产业集群相比,在数量、产品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都存在许多差距。由于世贸组织要求开放市场的时间早已达到,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只能在缺乏保护的情况下与国外汽车企业进行平等竞争,这就要求集群企业在市场的调节下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组成结构和资源配置。 (中经评论·北京)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大,进入壁垒高,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汽车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一、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分布状况 (一)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地处由上海、江苏、浙江省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内。长三角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上海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五十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和全国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浙江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江苏省有南京菲亚特、春兰汽车、上汽仪征、扬州亚星,又有盐城的东风悦达起亚。这一地区已形成了密集的汽车工业基地,而且正在打造一条长江三角洲汽车零部件产业长廊。 (二)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以广州为中心,正在建设黄埔、花都和南沙开发区三大汽车生产基地。随着日本本田、日产、丰田等汽车集团的先后入驻广州,带动众多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进入,目前基本形成与各地区位内整车制造厂较固定的配套关系,日趋规模化的

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 文献综述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2010级经济学一班 学生姓名冯敏 指导教师姜鑫 职称教授 2013 年9 月 2 日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前言 (1)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 (2) 1、从产业集群视角探析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2、从竞争力视角探析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3、从产业链或零部件角度研讨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4、从创新研发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3) 5、从核心区域构建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 (3) 6、从新能源等其他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4) 7、国外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对策借鉴 (4) 三、总结综述 (5) 参考文献 (5)

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专业 2010级经济学一班冯敏 指导教师姜鑫 中文摘要:伴随着重庆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在新的时期能否有更大作为值得关注,众多学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笔者发现,国内外有关本领域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在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链、创新研发、核心区域、新能源角度等方面,本文通过对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字:汽车产业重庆现状及对策文献综述 Abstract:With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whether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an have a greater improvement in the new period draw more attention. An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do research on relevant aspects. I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bout this field mainly consists in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core area, new energy angle et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ongqing automobile industry,so that it can enlightenment and help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Key words: Automobile industry Chongq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一、前言 汽车产业是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把重庆努力建设为西部经济增长极的新形势下,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在全国的影响里,更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以及重庆整体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汽车产业在重庆市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实践证明,汽车产业产业的发展对推动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的一定的问题,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制约着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应研究文献较多,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链、创新研发、核心区域、新能源角度等方面。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