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原理练习题

马克思原理练习题

马克思原理练习题
马克思原理练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

A、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B、必然性

C、偶然性

D、主观性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现实性

B、历史性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权威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辩证思维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6、下列观点哪个是正确的()

A、马克思主义是包含一切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

B、马克思主义对某些具体问题作分析判断,所得出的个别的、局部的结论,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间和具体情况的变化,有些确实不适用了

C、搞自然科学,就不用学习马克思主义

D、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科技发展了,实践和具体情况变化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8、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是()

A、马克思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二、多向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A、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E、历史唯物主义

2、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 、莫尔E、马布利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陈独秀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C、物质结构理论

D、生物进化论

E、原子学说

6、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A、马克思主义只是经验科学方法

B、马克思主义只是政治战略策略原则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

D、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E、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不是建设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

3、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能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四、简答题

1、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其表现?

绪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B 7B 8B

二、多项选择题

1CE 2ABC 3BCD 4ABC 5ABD 6AB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不是建设的理论。”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每一个规律、每一个范畴之中。因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革命的理论,它也告诉我们如何去建设新世界。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看作是没有任何联系的“理论拼盘”,是破坏、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手法之一。

3、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能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答:这是错误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偶然的把二者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四、简答题

1、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为什么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并与革命性统一起来了,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其表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

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纠正了探索中的错误,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心同德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引导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全部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

A、它是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B、它揭示了各派哲学的根本立场和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C、它贯穿于包括历史观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且规定着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D、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考察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与鉴别各派哲学实质的根本标准

3、人的主观世界是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它的核心是()

A、世界观和人生观

B、劳动态度 C 思想情操D、道德风尚

4、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心外无物B、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C、物是感觉的复合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5、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6、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

A、物质或精神

B、物质或世界

C、存在

D、具体的物质形态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唯物和唯心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可知和不可知的关系

12、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13、神洲九号飞船,克服地球引力,飞上太空,是()

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

14、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15、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观点()

A、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

C、混淆了是非的界限

D、坚持了物质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6、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17、新事物不可战胜,这是历史发展的()

A、具体途径

B、总趋势

C、具体道路

D、总结

18、动物养大的孩子,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1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0、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人脑是()

A、意识的机能

B、意识的源泉

C、意识的产物

D、意识的物质器官

2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3、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A、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充分相信科学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C、加强现代设备的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D、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

24、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

A、物质世界之中

B、主观想象之中

C、绝对精神之中

D、本本原则之中

25、随着电脑的发展及其不断完善,人类在解决没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这根源于()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

B、物质与意识是世界共同本源的二元论

C、世界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可知论

D、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

26、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产生克隆羊,这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2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体现了()

A、唯物论的原理

B、实事求是的原理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D、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

28、近代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这说明他把运动看成是()

A、物质的运动

B、认识的运动

C、精神的运动

D、人类意识之

29、中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他否认了( )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

C、事物的发展

D、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0、《庄子》中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体现了()

A、物质的无限可分

B、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

C、相对之中有绝对

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3、列宁说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客观性

D、矛盾的主观性

3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趋势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途径

3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36、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C、事物发展是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37、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时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9、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

A、特殊性

B、主要方面

C、斗争性

D、同一性

4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基本方向和道路

B、客观性和条件性

C、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D、状态和形式

4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42、否定之否定规律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3、“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C、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4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45、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

A、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

B、曲折性否认了直线性

C、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

D、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46、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相互对立和排斥,相互依赖和渗透的关系

C、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4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49、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不可知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观点

50、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它,用重点推动全盘工作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51、联系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

A、是统一物质世界一部分

B、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

C、有共同点

D、没有确定的界限

52、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

A、内部矛盾

B、矛盾的同一性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

D、外力的推动

53、树不修不直,儿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

C、外因是事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外因并不一定通过内因起作用

54、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

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特殊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55、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形式上是否新奇

B、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C、出现时间的先后

D、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56、区别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

A、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变化的显著和不显著

C、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5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是说()

A、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B、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58、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5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60、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 , 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进化的产物

C、社会发展的产物

D、社会劳动的产物

E、生物本能活动的产物

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紧密相联,运动是物质的()

A、唯一特性

B、根本属性

C、存在方式

D、特殊功能

E、表现形式

5、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中,物质是运动的()

A、表现形式

B、基础

C、源泉和动力

D、主体和承担者

E、唯一属性

6、空间的三维性是指()

A、空间的无限性

B、空间的永恒性

C、现实存在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有长、宽、高

D、空间的顺序性

E、确定一物体和他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需要用三个量度来表示

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关于()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原理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形式原理

C、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原理

D、时间和空间不依赖于物质运动的原理

E、时空的绝对性和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8、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就是说运动()

A、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

B、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是外力作用引起的

D、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E、根源于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9、所谓相对静止是指()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不存在静止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一事物相对他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10、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的主要依据是( )

A、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的理论

B、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理论

C、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理论

D、唯能论与原子非物质论

E、意识起源与发展的理论

11、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A、物质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是各种实物相加

C、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和实物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E、物质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2、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偶然性

13、对于意识的本质,可以归结为()

A、它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B、它是一切物质所具备的根本属性

C、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D、它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E、它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

14、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

A、劳动使人和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B、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C、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

D、劳动使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E、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是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15、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的是()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

C、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D、意识的对象的差异

E、人的立场、世界观的差异

16、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拍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7、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包括了历史观与人生观

B、历史观包括了世界观与人生观

C、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与历史观

D、人生观影响着世界观与历史观

E、世界观与历史观决定人生观

18、“闭门造车”的错误在于()

A、否定物质决定意识

B、否定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否定意识的能动性

D、否定从主观出发

E、否定意识的创造性

19、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必然会导致()

A、形而上学

B、诡辩论

C、不变论

D、唯心主义

E、相对主义

20、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2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实践()

A、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C、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2、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E、实践仅指改造世界

23、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把握,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A、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自始至终地尊重客观规律

C、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D、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

E、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

24、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积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炸战争

25、古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因”。这两句话指出了祸与福这一对矛盾是()

A、相互排斥

B、相互包含

C、相互依存

D、相互转化

E、相互贯通

26、下列表述能够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7、辩证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表现在()

A、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

B、新事物把旧事物包容在内

C、新事物和旧事合二为一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2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E、事物联系是人为的

29、根据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

A、质

B、矛盾的普遍性

C、属性

D、量

E、矛盾的特殊性

30、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B、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E、否定之否定规律

31、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C、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事之间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3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3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C、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E、矛盾双方是相互联系

34、有人说矛盾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这种观点()

A、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明确的表述

B、否定了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范畴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煞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

D、错误的把矛盾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性

E、揭示了矛盾斗争的真实含义

35、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主义

C、激变论

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E、政治上的冒险主义

36、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是()

A、感性认识积累多了,上升为理性认识

B、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C、涓涓溪流汇成江河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E、同等数量的碳元素由于结构不同,形成金刚石和石墨

3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38、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加以割裂会导致()

A、直线论

B、庸俗进化论

C、均衡论

D、循环论

E、激变论

39、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A、联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

B、事物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产生、发展、灭亡的

C、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D、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划分

E、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40、在事物发展中,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B、在量变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D、在质变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解体,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E、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相互促进,各自得到发展。

41、下列做法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A、“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集中优势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E、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4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在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在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在肯定中包含否定,在否定中包含肯定

D、肯定和否定是绝对对立的

E、在一定意义上说,肯定就是否定

43、对立统一规律是()

A、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核心

B、对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实质内容的揭示

C、帮助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D、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规律

E、对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揭示

44、下列哪些观点违背了质量互变关系原理()

A、急于求成

B、立竿见影

C、循序渐进

D、拔苗助长

E、急功近利

45、改革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对它们()

A、热情的支持并克服缺陷

B、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我们的态度

C、全面肯定,不加分析

D、给它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

E、不加干预任其发展

46、质变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C、是事物对原有度的突破

D、事物的运动、变化

E、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4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E、相互依存的关系

48、唯物辩证法是()

A、以质量互变规律为核心的科学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C、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科学

D、对事物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否定理解的科学

E、研究事物现象的科学

三、辨析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3、“差异不属于矛盾”。

4、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5、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6“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7、只要把握事物的质,就获得了对事物清晰准确的认识。

8、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四、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坚持哲学基本问题有何意义?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3、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5、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7、简述事物度及把握度的意义。

8、简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3、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4、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 D 3 A 4D 5A 6D 7A 8A 9D 10C 11C 12B 13A 14C 15D 16D 17B 18B 19C 20D 21C 22D 23B 24A 25C 26D 27C 28C 29B 30A 31C 32A 33C 34A 35B 36D 37B 38D 39B 40D 41B 42B 43C 44C 45A 46B 47D 48D 49D 50B 51B 52A 53C54C 55B 56C 57D 58D 59B 60D 61D

二、多项选择

1ABCD 2BCDE3ABCD 4BC 5BD 6CE 7BE 8ADE 9CDE 10ABCE 11CE 12ABCD 13CD 14ABCDE15ABCE 16ACE 17ACDE 18AB19BE 20BDE 21ABE 22ABC 23ABCE 24ABCD 25BCDE 26ACE 27DE 28AB 29AE 30CDE 31ABCDE 32BDE 33BCD 34BCD 35ACDE 36BCE 37CD 38AD 39ABC 40BD 41ABE 42CE 43ABC 44ABDE 45AD 46BC 47ABDE 48BCD

三、辨析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答:错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同性即客观实在性。凡是在人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包括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的事物。这一科学的物质概念是高度的科学抽象,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这一观点的错误就在于不能辩证地把握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唯一特性。“摸得着,看得见的物体”是物质的表现,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如:“磁场”“生产关系”等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为此,它混淆了哲学上讲的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

3、“差异不属于矛盾”

错误。差异也属于矛盾。这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形式,其中也包括着互相差异、互相区别,因为矛盾的斗争性有一个展开过程,初期往往表现为矛盾双方的差异,以后发展到对立‘对抗。

4、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答:正确。(1)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区别都具有相对性,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也不例外。事物的变化在特定的范围、意义上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又是质变;反之亦然。

(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过程而言是属于量变,但就事物的某一性质或某一局部而言,又是质变。

(3)如果把事物变化的范围加以确定,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又具有绝对性,否则,就会混淆量变和质变的原则区别。

5、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正确。这是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在精神和物质关系以及精神起源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而提出的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精神第二性的原则,从精神、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以及精神、意识产生这两个方面批判了唯心主义。

6、“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正确。这个论断正确地表述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一般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7、只要把握事物的质,就获得了对事物清晰准确的认识。

答:错误。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区别事物质的基础上。只有进一步考察事物的量,才能对于事物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

8、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答:错误。(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这并不是说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于一定条件之中。

(2)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一是指它与同一性比较,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然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且创造出事物发展转化所必须得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3)上述论断是对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其实质是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统一关系。

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错误。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四、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坚持哲学基本问题有何意义?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坚持哲学基本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哲学派别的标准;是各派哲学家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坚持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哲学基本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的根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上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答:(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是从实际出发,如实的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去代替客观的联系。(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其它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同时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它的积极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具有新结构新功能,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辨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韸匙。

(3)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7、简述事物度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把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把握事物的质。二是认识事物的度在实践中才能掌握适度的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防止“过”和“不及”的错误;认识事物的度在实践工作和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做到“讲究实效”、“量力而行”的质和量统一的原则。

8、简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事物发展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呈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首先,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经过两次辨证的否定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消极因素,保留了积极的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东西,使事物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其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其一,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又仿佛回到了出发点,表现出周期性,其二,事物发展每一次否定,要都得到肯定的阻止、甚至要战胜肯定,做出暂时的后退,所以事物发展表现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有人把和谐与矛盾对立起来,认为和谐就没有矛盾,有矛盾就不是和谐。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矛盾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方面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二,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三,二者相互联结。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其次,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哲学基础。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个矛盾的普遍性,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这个矛盾的特殊性。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在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其它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它各种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其它社会矛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

4、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第一,辨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因素矛盾斗争的结果。辨证否定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发展都是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的。同时还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任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根据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我们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课后题)

提示:A、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和根本方法,人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必须坚持从物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以发展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分析解

决问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6、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表明()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于直接经验

C、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习到知识

7、认识的主体是指( )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8、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谬误()

A、永远不能变成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真理

C、包含在客观真理之中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

9、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对于其反映的特定事物和对象来说()

A、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B、都是完全符合的

C、不需要进一步深化

D、总是近似的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12、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1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想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1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A、起主导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起重要作用

D、不起作用

16、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在于说明()

A、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17、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滋味等各种特性,在认识中形成苹果的整体形象,这种认识属于()

A、知觉

B、感觉

C、表象

D、判断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1、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2、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3、人们要获得知识()

A、只要认真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2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A、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26、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是()

A、唯物观点

B、实践观点

C、辨证观点

D、群众观点

2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

A、辨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 , 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主动的创造过程

E、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3、“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B、实践需要理论做指导

C、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

D、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E、理论决定实践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A、与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根本对立

B、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根本对立

C、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原则区别

D、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E、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5、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经验论倾向于唯物主义

B、唯理论倾向于唯心主义

C、经验论中也有唯心论的

D、唯理论中也有唯物的

E、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不是划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标准

6、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有()

A、大量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B、理论相对正确

C、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D、科学思维方法的加工制作

E、坚持群众路线

7、“农民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农民”,这里体现哲理是()

A、科学理论是实践的必要指导

B、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C、只有从事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D、真理是在和谬误的斗争中得到发展的

E、科学理论也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C、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D、否认了真理的具体性

E、否认了真理的有用性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E、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10、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

B、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C、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D、要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E、仅有充足的感性材料就可以

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E、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1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是因为()

A、认识来自于实践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D、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E、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正确的

13、真理具有 ( )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E.普遍性

14、在真理的客观性问题上,存在两种真理观()

A、客观真理观

B、实用主义真理观

C、主观真理观

D、绝对主义

E、相对主义

15、爱国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E、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的意识

1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E、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17、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E、生而知之,不行而知

18、主体和客体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以实践统一起来

C、各自独立、彼此隔绝的两个实体

D、相互依赖、联系、转化的关系

E、互不相干的

19、认识的客体是()

A、客观世界

B、客观事物

C、进入实践视野中的客观世界

D、主体指向的客观事物

E、依赖于认识中的主体

2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E、真理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

21、实践是()

A、认识的基础

B、价值形成的基础

C、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D、客观的

E、主观的

22、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三、辨析题:

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2、实践出真知,人们要想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3、理论能指导实践,所以理论高于实践。

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5、世界既然是可知的,就不存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6、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科学的抽象,因而它离客观事物越来越远。

7、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

8、由于真理和谬误有原则区别,因而二者是不能相互转化的。

四、简答题:

1、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2、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是什么?

3、简述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4、真理和谬误是怎样转化的?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6、为什么知识经济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性?

五、论述题: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说明当代中国为什么既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又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2、试述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

3、如何理解价值观?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教材P84_____85)

5、材料题。教材P91。1、2题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D 5C 6A 7C 8B 9D 10A 11D 12D 13D 14C 15C 16B

17A 18A 19D 20D 21C 22D 23C 24A 25C 26B 27C 28B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ABC 3BC 4BCDE 5CDE 6BCE 7ABE 8ABC 9ABCDE 10AD 11BCDE 12CD 13ABCD 14AC 15ACD 16AD 17ABC 18ABD 19CD 20BC 21ABCD 22ABCDE

三、辨析题:

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该命题是错误的。(1)认识由实践开始,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在的表面联系的反映,这种认识是不深刻、不全面的,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感性经验。由于感性经验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的,所以它不能成为人的认识的真正的任务。

(3)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由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的认识达到对事物全体的、深入的、本质的认识。因此,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经验的阶段,而是要循序渐进,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2、实践出真知,人们要想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错误。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为了美化资本主义,歪曲资本积累的实质。而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完全是为了进一步侵吞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更快地发财致富;而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资产阶级的挥霍和浪费就会作为炫耀富有,从而在社会上取得“信誉”的手段。我们知道,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也越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就越可以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是所谓的“节欲”的美德。

错误。不是理论高于实践,而是实践高于理论。因为虽然实践总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人们使用现实的物质力量直接作用于外部世界,改变客观世界面貌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变成客观,把目的变成现实,这是理论所不能的。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但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实践起着第一位的、决定的作用。无论是从理论的产生、发展、检验以及作用的发挥来看,都依赖于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是错误的,而应当说实践高于理论。

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状况的制约.主体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及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世界既然是可知的,就不存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但决不是说可以穷尽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认识。它只是证明,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尚待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人的认识能力没有原则上不可逾越的界限。

6、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科学的抽象,因而它离客观事物越来越远。

错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质变。从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表面看来离客观事物越来越远,而实际上却反映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因而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7、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真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能够指导实践,给人们带来利益,所以它是有用的。但并不是任何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那种主观随意性,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坑、蒙、拐、骗丑恶现象,也能给某些人带来利益,那能算真理吗?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把“有用”和“真的”完全等同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

1、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观点,其要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其中必然动用主体内部的所有功能,运用物质的、思想的工具及方法,对所反映的对象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等,因而不仅对客体做摹写,而且做抽象概括的反映;不仅反映它的现状,而且反映它由于人们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3)这种能动反映过程的基础机制是实践。它是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

2、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是什么?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他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可知论,他从客观实践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世界的可知性。

3、简述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体对客体具有着积极主动的影响;客体又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实践既是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又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4、真理和谬误是怎样转化的?

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有条件的。(1)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条件是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来运用它,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论。①任何一个真理都是一个由多方面规定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是与其他真理性的认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把真理的某一方面予以片面夸大,使之绝对化,也会导致谬误。②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事物发展了,而我们的认识不能相应的发展,就会造成认识和实践相脱节,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真理性的认识就会变成谬误。(2)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条件是:①将错误的认识应用到他本来使用的范围或恢复其全面性,就可以重新认识并掌握真理。②纠正错误的认识,从中吸取教训。③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

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6、为什么知识经济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类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经济的出现证明:人类的认识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对主体引起反映,形成感性认识,同时又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再作用于实践,这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而知识经济又作为人们的一种理性思维以信息的方式,反作用于外界,指导人们实践,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各方面变革。

五、论述题: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说明当代中国为什么既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又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真理的绝对性来讲,邓小平理论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后不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逼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无条件的适用性,因此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从真理的相对性来讲,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而言,它只是对社会主义某种层次、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它不可能穷尽社会主义所有问题,具有近似的性质,根据实践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所以又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ch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ch3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ch3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 A.生产对象; B.生产工具; C.生产者; D.生产资料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C)ch3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ch3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ch3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改错题(在错误之处下方划横线并改正过来,亦可用自己语言做出简要解释)。 1、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原创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5、可知论即唯物论。(所有唯物论一定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 6、有些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任何事物及过程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即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 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8、事物发展方向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前进性特指事物发展方向,曲折性特指事物发展道路) 9、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二是书本(或他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他人知 识是间接知识,是:“流”最终源于实践) 10、检验认识真理性有两个标准:一为实践,二是逻辑证明。(唯一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是实践检 验的补充,依赖于实践) 11、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有些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不能检验。(实践最终能检验所有认识的真理 性,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指因条件限制特定一次实践不能完全检验某一认识真理性,必须不断检验。) 12、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 13、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居核心地位的是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有些社会意识不被社会存在制约。(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 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它怎样生产,而在于它生产什么。(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怎 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意思是生产工具是各种经济时代划分的标志。同理:“手推磨代表着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代表工业主为首的社会”) 1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国家政权) 18、“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该社会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阶级矛盾是 由此规定的。) 1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原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 争是由此规定的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杠杆)) 20、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基本矛盾此终存在,只有 尖锐化时才会引起社会革命。) 二、分析题。 1、材料1:韩非子:“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人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材料2: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点是鸟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如果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另外一头牛。” 问题1、结合材料1、2回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含义。 问题2、材料1是如何评价人的思想观念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1:含义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与现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包括感性形式(感觉)和理性形式(思维)。感觉和思维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感觉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思维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材料1、2说明任何意识和观念,无任正确、错误、荒唐,无任其主观特征多样,归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3726740.html, D.人口增长的快慢 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采集者退散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考试大论坛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考试大论坛 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3726740.html,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 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 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 D.客观性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 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 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 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 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劳动 C、人的作用 D、生产资料 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法律关系 D、生产关系 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地理环境是指() 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 B、一地的气候条件 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 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 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 9、人口因素是指()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密度 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 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客观规律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减轻国家负担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 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总的概括 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 狭义上和广义上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 统一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逻辑结构 第一章 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 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 幕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精选文库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世界和实践1 I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厂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以实践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事物的普遍联系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普遍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I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事物的永恒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J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相互转化 3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否定及相互转化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辩证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意识的作用 L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D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练习题单选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是(A) A.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C.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发展史 D.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D.政体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