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枢密韩太尉收习题

上枢密韩太尉收习题

上枢密韩太尉收习题
上枢密韩太尉收习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习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栾城集》),韩太尉是指枢密使(韩琦)。本文作者(苏辙)字(子由)号(颍滨

遗老),又号(栾城),(宋)代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书信,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本文价值在于继承

和发展了从(孟子、曹丕、韩愈)以来的(“文气说”)以及作者自述的(求学之路)对(后人)的启发。

二、解词见书下注释

三、多义词

见 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表现然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见而无小感者矣这样

2、而辙也未之见.见到、见过 2、然.幸得赐归待选然而

观 1、今观.其文章看学 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学习

2、求天下奇闻壮观.景象 2、且夫人之学.也学习的事情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可以写得好的,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2、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译: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周游四海饱览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杰才俊交游,因此他的文章疏朗宕荡,很有奇特之气。

3、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

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译: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没有不读的,但是(那些)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足以激发自己的志向

和气概。

4、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况且人们学习的事情,(如果)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5、故愿得观贤人这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译:所以希望能够看到贤德的您的风采,听您一句话以自我激励,这样以后可以遍历天下的宏伟景观而没有遗憾了。

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译:太尉如果认为我值得教导并且屈尊教导我,那就更是我的荣幸了。

五、全文结构及内容

1段: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2段: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即自己的“养气”情况。

3段:申述欲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4段: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并再次表明求见之意。

六、全文主题思想:

作者从作文应有“养气”之功谈起,结合自己的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最后自然引出韩琦,委婉地表达了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七、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表明作者“养气说”观点的句子是(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文中列举名人事例,阐明加强内在道德修养可以“养气”的句子是(孟子曰:“我善养吾浩

然之报导。”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3、文中列举名人事例,阐明丰富外在阅历可以“养气”的句子是(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

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4、作者“故决然舍去”的原因是(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

5、作者赞美太尉,揭示欲见的想法的句子是(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

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八、默写课文一、二段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唐宋文人谋求仕进,常常写信给有权位者,希望得到接待或荐引。《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于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后,写信给当时的枢密使(宋代执掌全国兵权,职位等于汉、唐时太尉)韩琦的一封信。苏辙于韩,本是出于求见韩琦,以得识拔。但作者韩马此书写成卑辞乞怜的“干谒”文字,而是从作为文章家,应该加强内在修养,增长外在阅历的角度立论,既表示了对韩琦的景仰求见之诚意,又着重阐述了写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中提出的养气为文的见解,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一段,提出并说明“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行文分两层。第一层提出论点。作者省去低首下气的套话,开宗明义:“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表明自己作文之勤,用心之深。以此开端,便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写作体会。接着进入主旨:“以为文者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前句径言文与气的关系,强调文章是作家的“气”的显现;后二句从比较学文与养气的得失中,强调养气的重要。“养气”二字是全篇警策,总括一篇大意。在我国古代文,“气”是一个传统命题。由于“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历来理解不一。曹丕《内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中说的“气“,指的是情志,即作家的感情、意志等精神因素。韩愈《答李翊书》中曾以水喻“气”,这里的“气”是指文章的气势。苏辙斟于前人的这一共同认识,提出“气”的命题,联系全文看,他所说的“气”系指人的修养、气质及精神力量的总和。那么,“气”是先天因有的,还是后天培养得到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气不可力强而致”,视“气”为人的先天禀赋。苏辙认为“气可以养而致”,把“养气”建立在后天修养的基础上,这就赋于传统养气说以新的涵意。 第二层引古人事迹论证论点。和者举了两个人,即善于养气,精于为文的孟子和司马迁。称以孟子为例。“养气”之说肇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叾子的“养气”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作者据其言而论其文,从气与文相副的角度,说明孟子文章内容深广,气势充沛,乃得力于养气之功。继以司马迁为例。司马迁“养气”注重社会阅历的增长。作者述其行而论其文,说明司马迁文章潇洒而不受拘束,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样得力于养气之功。接着用反诘名顿宕一笔,既回应上文的论点,发人深思,又使文势形成波澜,然后引出推论:“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意谓他们两人,”气“充满于内心,就会表露于外表,发而为言语,表现为文章,自己往往并不自觉,这素以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只有善于养气,才能精于为文。 第二段,就自己经历进一步分三层展开论述。第一层写少年居家时的经历。文章紧扣“养气“,论述自己的阅历和所学的内容,限止了“气”的培养,致使胸襟无以无阔,志气无以激发。“恐遂汨没”正是直陈恐被埋没的忧虑。“故决然舍去”,表明为求养气而不异辞家的决断。语言直率有力,读来给人以锐气逼之感。最后用“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下之广大“两句自明志气,并以此领起下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 见解,很有启迪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 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 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 1.介绍作者: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 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

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习第1段 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无答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4.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 【知识链接】 1.阅读提示 这篇文章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所作。文章意在求见,但是下笔不从求见写起,而是从作文入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为文“养气”说。 2.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栾城,有“小苏”之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文本阅读】 (一)文言知识积累: 第一段: 1.重点实、虚词: 辙生.好为文称.其气之小大 故其文疏荡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重点语句翻译: ①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②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第二段: 1.重点实、虚词: 恐遂汩没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重点语句翻译: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第三、四段: 重点语句翻译: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二)文本解读: 1. 苏辙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接见这个意思的呢?(提示:思考文章思路) 2.作者开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3. 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决然舍去”呢?首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上枢密韩太尉书 (检查(1)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2016级一轮复习检测学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3.积累相关写作素材 【自学质疑】 任务一:有声诵读课文,边读边重拾记忆文中已标注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二:浏览课下注释,记忆其中的重点知识解读。 任务三:读一读,记一记,落实这一课《学案导学》“识记”部分。 【训练展示】 1.通假字 (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现”显露 (2)辙生十有九年矣“又” 2.一词多义 (1)过:①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超过 ②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⑤一日大母过予曰看望 (2)发:①四夷之所惮不敢发发兵侵犯 ②目见火举而俱发把箭射出去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④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 (3)幸:①然幸得赐归待选幸运

②太尉苟意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幸运 ③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 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亏 3. 词类活用 (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名词作动词,立志 (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4.古今异义 (1)故决然舍去 ..离开家乡 (2)且夫人 ..之学也“且夫”连用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3)而犹以为 ..未见太尉也以…为,把….当做 (4)然后 ..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样以后 5.重点词语 (1)太尉执事 ..手下办事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姓名,表示尊重(2)气可以养.而致.修养;得到 (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博大而刚正的精神气质,即正气(4)称.其气之小大相当,符合 (5)故其文疏荡 ..疏放跌宕 (6)其.居家所与游.者交往 (7)将以益.治其文更加 (8)不足以激发其.志气代词,自己的 (9)恐遂汩没 ..埋没沉沦 (10)慨然 ..想见古之豪杰感慨的样子 (1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遍览 (12)未能通习吏事 ..做官的业务 (13)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从前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 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执事:侍从。

《上枢密韩太尉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导学案完成古汉语知识积累。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信目的。 3. 学习苏辙身上体现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信目的。 [教学难点] 学习苏辙身上体现出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下面这首干谒诗,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了解大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是诗人游历长安时赠给当

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封干谒书——《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诵读尾段,明确上书意图。 1. 自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苏辙写这封信具体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通过投书识 申述愿望见可教而辱教(提携) 表达请求教 2.指名朗读,思考: 苏辙是如何达成上书的目的?(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明确:为文、养气、交游、慨然、光耀、可教而辱教 3.读前三段,品味作者用心。 作者为什么要大谈为文之道? 明确:显露才华 展示追求 表明志向 三、拓展延伸:

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设计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对象为安徽大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阅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方面的异同。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八年级《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长春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作文与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2.体会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作者借用事例来进行议论、抒情,论述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壮”等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的“文”“气”及其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作者写此文自荐,为的是能得以拜访韩太尉。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现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其间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得体合适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上枢密韩太尉书》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 一、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的美好心愿。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词有一个小序,作者通过这部分内容阐述了自己写此词的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指的就是他的弟弟苏辙。这一年苏轼政治上很不顺利,和弟弟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作者借此篇来抒发政事不顺的抑郁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我们知道,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苏轼曾评价苏辙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辙的代表性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品味他文学上的才华。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和韩太尉。(见教师教学用书资料) 2.解题。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韩太尉,指当时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韩琦。枢密使之职等同于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太尉。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文章曲折委婉地从做好文章决定于作者的精神气质谈起,认为人的气质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和知识外,还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后点明自己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为了“养气”,希望能获得一见。此封求见信写得结构严密而跌宕,内容浩荡而深邃,文气淡泊而用意显明,能使看信人顿生不能拒之门外之情,而欣然接纳。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 ..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 ..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 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 ..之壮,与仓 廪、府库 ..、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碌/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 加官。 B.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 为乡。 C.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D.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文者气()之所形也 ②称()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④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之任蜀州D.甚矣,汝之不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2分) 译句: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作者在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这篇《上枢密韩太尉书》,就是苏辙中了进士之后,去求见大臣韩琦的时候所写的一封信。作者上书的对象是韩琦。韩琦当时是宋的名臣,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做官,“三朝元老”。宋史称韩琦是“早有盛名,识量英伟。”在内政方面韩琦支持改革家范仲淹,积极推行政治革新;在对外方面,他又和范仲淹一起带兵抵御了西夏的入侵。可以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受到世人的推重。欧阳修也是韩琦的追随者之一,称赞韩琦是“出入将相,勤劳王家……临大事,决大议,垂神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意思是说:韩琦文为相,武为将,为王家效劳。面临大事,肯于决断……而仪表端庄,不动声色,使得天下安定的如泰山一样的稳固,真正是国家栋梁啊!宋仁宗嘉祐元年,韩琦官拜枢密史,掌管全国的军权,所以苏辙在这封信里,称他为枢密。其实太尉即枢密。秦汉时的太尉职称与宋代的枢密相似。这里苏辙用古称“太尉”称呼韩琦,无非是表达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所谓“告语”中的下告上的一类。一般是臣子给帝王上书,像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因为韩琦是朝庭的辅佐大臣,地位显赫,位高势大,而苏辙当时仅是个19岁的青年书生,所以也把自己写的信称之为“书”。“上”,呈上,呈给的意思。 文章的第一段,大意是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第二段,大意是叙述自己通过周览和交游两条途径来养其气,可惜的是没有见到太尉。第三段的大意是从“志其大” 的假设,落实到求见太尉的宗旨。

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汉语词语 2、了解“养气说”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与其兄苏轼是同榜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散文成就较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 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宋仁宗时任枢密史、宰相,后辅佐英宗、神宗,执政三朝,封魏国公,名望极高。此文是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在考中后为了求见韩琦而呈上的一封书信,作者当时年方19岁。 二、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有关的生僻词语 1、通假字:见——现 辨——辩 2、太尉:秦汉时全国军事首脑,宋朝的枢密史与太尉相似。 气:气质、精神。 浩然之气:盛大刚直的正气。 汩(gǔ)没:埋没。 惮:畏惧。 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译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散读课文 二、学生译文就艰难字词句进行讲解。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就课文内容进行点拨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信。信中除了表示对韩琦仰慕求见的热诚之外,还阐明了养气为文的观点。 文章第一段:开头不同凡响,没有仰慕之类的陈词滥调,先自我介绍,提出了作文与养气的关系。对如何养气作者举了两例:一个是孟子(内心的品德修养);一个是司马迁(丰富的外在阅历)。他们的文章都不是单纯学习所得,而是由于养气所致。 文章第二段:结合自身的经历,阐述作文重在阅历的养气之说。说自己交游不广,见识有限,缺少生活,再次强调了阅历对养气的重要,由此过渡到离乡赴京,求见贤豪长者奇文壮观,见到欧阳公,听到雄辩之辞等。由此开始露出上书的目的,写养气、写阅历、写欧阳修都是为了写求见韩琦,写出了求见韩琦的急切心情以及求教之谦忱,对韩琦的推重,是欲结识韩琦,增长自己的见闻,激发自己的壮气。“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委婉而又巧妙地表达希望结识韩琦的强烈愿望。 最后作者自明其志向,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非凡志向,再一次表达了结识韩琦的愿望。 附板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练习题及答案【苏教版】

专题二书信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 二、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1、苏辙, 字子由,眉州眉山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欒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辙博闻强识,勤奋好学,少年时就显露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入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 2、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二)文章简析 枢密韩太尉,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阿谀奉承,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三)结构思路 第一段: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本文的 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

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执事:侍从。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养:培养。 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 2.比较法。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 3.替换法。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意高远、洒脱不羁。 媒体设计 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 ? 二、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 汩没恣观宫阙仓廪苑囿翰林恃惮嵩(山)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习。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1、2段。 (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

(文言文阅读题)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 (随州)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文者气()之所形也 ②称()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④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甚矣,汝之不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2分)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句: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学案(含答案)

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含答案) 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1读准字音1称其气之小大chn2见乎其文xin3汩没4召公sho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虽2生3然4顾5以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古义古代五百家为党。今义政党.集团。2向之来古义从前。今义朝

向。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古义曾经。今义辨别滋味,品尝。4其居家所与游者古义交往。今义游泳。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名词用作动词,表现,显露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名词用作动词,立志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广自”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闻一言以壮自”3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定语后置句4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定语后置句6翻译下列句子1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住在家里时所交游的人,不过是邻里同乡这一类人。要点第一个“其”代指“我”;乡党,乡里人。2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向慕大的方面,即使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要点志,名词用作动词;何为,宾语前置。上枢密韩太尉1文章第1段,作者提出了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什么观点引用孟子的话和太史公的事例,想说明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八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 (对应学生用书P75) 走近作者 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 相关背景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太尉执事:辙生 好为文, 思之至深。 以为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 者气 之所形,然文 不可以学而能, 气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 可以 养而致。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执事:手下办事的人。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 ??方,以示尊重。养:修养。致:得到。孟子曰:“我善 养吾 浩然之气。”今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 观其 文章,宽厚宏博,充 乎 天地之间,称其 气之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小大。相称。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 公孙丑上》。浩然之气,博大而刚正的精神气质,即正气。称其气之小大:谓孟子的文章和他 ??的浩然之气相称。太史公行 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 间 豪 俊 交游,故 其 文 疏 荡, 颇有奇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 气。此二 子者,岂 尝 执 笔学为如此之文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 哉? 其 气充乎 其 中 而溢乎其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八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 走近作者 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 相关背景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 与范仲淹同时登用。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 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文意感知 本篇着重表示仰慕求见之情,阐明作为一个文学家,其本身的胸襟修养、生活经历和文章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独到的见解。作者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然后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最后再由 欧阳公自然地引出韩琦,委婉地表达了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表现 ”,译为“ 同“ ” 现 1 见. 乎其文 .动乎其言而 ” 又 2 同“ 九年矣 有. .辙生十 二、古今异义 1.故决然舍去 .. 古义: 离开家乡 舍弃 今义: 2.入.则周公、召公 古义: 指在朝廷内政方面

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3.出.则方叔、召虎 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 古义: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 4.且夫人.. 之学也 古义:“且”和“夫”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今义:妻子 5.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古义:以……为 今义:认为 6.然后.. 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三、一词多义 1.过????? ①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超过 ②过秦、汉之故都经过,路过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过错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责备⑤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看望 2.发????? ①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兵侵犯②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子吴起列传》)把箭射出去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④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兴起,产生 3.幸????? ①然幸得赐归待选幸运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以……为幸运③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宠幸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皇帝到某处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幸亏,幸而 4.然????? ①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连词,但是②故决然舍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其大志. 且夫人之学也,不 向慕 2.形容词活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