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与老龄化问题

纵观我国历代人口观,可以发现我国传统的人口观,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即为“人众”思想,也就是人口多多益善,当然在人口出现相对过剩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呼声。其中,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敏锐地看到人口蕃衍过多的弊端。战国初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在其《墨子?贵义》中指出“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战国末期,韩非子则具体指出了“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祖父)未死历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

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蠧》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韩非子已洞悉了人口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之可怕速度及其危害性。同时,韩非子把社会不安定的原因归于物质匮乏,认为人多物少是乱的根源。韩非子的人口思想虽有片面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口的过度蕃衍是导致生产资料的大量减少,确实也是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处于北宋盛世时期,苏轼对人口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然以今之法观之……非徒无益子父,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音尚,空)然而百弊并生。”苏轼认为国家人口多则不但不利于国家的富强,而且还会成为祸患,因生产物品增加不多而消费的人口又大增,这样国家和家庭的物质财富必将会被耗空从而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和弊端。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的《田制》中对人口在和平时期的增长速度则作出来了科学计算。他说:“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据后期史料记载,他这一计算方法及“大兵革”导致人口减少的看法也较为准确可信。明清大一统时期,清康熙五十一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及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等赋税政策的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人口的增殖。据史料记载,乾隆6年全国人口仅为1.4亿人,然到乾隆55年全国人口已增至3.1亿人[1]。对此,乾隆帝也担忧地说:“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在此,乾隆帝不仅看到人口蕃衍过多(增加十余倍)、过量消耗物质资源的重要性;

也洞察到人口增加的同时,还占用更多的土地(五倍以上)用于居住从而减少耕地面积。他也深知这种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却无限地恶性循环,并最终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

面对人口的急速增长,清代学者洪亮吉也指出:“五十年以前,五祖父之时,米以升计者,钱不过六七,布以丈计者,钱不过三四十。……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昔以升计者(指米),钱又须三四十矣;昔以丈计者,钱又须一二百矣。”同时,有一点不容忽视即清朝末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恶况。洪亮吉在此强调了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在短短的五十年间而增加十倍,然耕地却没有相应地增加,人均耕地就会相应地减少;人均粮食也会减少,从而会导致粮价可能会上涨六、七倍,并最终会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从此观点分析出发,也不是不无道理的。我们知道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条件下,过渡的开垦,在没有相关保护的措施下,也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地的肥力也会下降。对人口的过快蕃衍,过量消耗有限资源,从而严重影响民间问题。近年来,我国一些重大会议的召开。如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2009年十二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领导人都突出强调了要关注民生问题。民者、国之本也。因而,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洪亮吉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从而对现今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洪亮吉继承和发展了徐光启关于人口每30年增加一倍的观点。他说:“治平既久……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洪亮吉虽认为人口在几十年到一百年里,可以增加几倍,甚至一二十倍,但同时又认为田地和房屋之类社会财富的增加相比却要慢的多。

因而,人口的蕃衍速度大大地超过了田地、房屋等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所以“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5]。从洪亮吉的人口思想中,我们可看出,他认为人口出现相对过剩,而田地与房屋等社会财富总是要发生不足。从今天来看,此观点有失偏颇,因为由于当科学技术得以改善,生产力水平较为发达时,田地、房屋等社会财富完全有可能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同时,我们也要指出,洪

亮吉在其论述人口在一百年间增加五倍、十倍到二十倍,而像田地、房屋只能增加一倍、三倍到五倍的看法。尽管在现今看来,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是一种主观向想象,但与18世纪初英国著名学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关于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观点,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据张敏如在其著《中国人口思想简史》中,可知洪亮吉这一观点要比马尔萨斯得出这一结论早了五年。其次,我们知道,耕地的扩大因受到地域面积、地势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也不可能无限地增加,因而它的增长速度将会慢于人口增长速度,这一观点具有其合理之处,但他进而却认为房屋、田地等社会生活资料的增

加也会慢于人口的增长,则是错误的观点。我们知道,像房屋、田地等生活资料,在某一社会制度下,只要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发达,房屋等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则也会完全有可能快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人口问题极为复杂,涉及到各个方面:从经济学方面看,人口问题表现为就业问题、人民消费水平问题;从社会学方面看,人口问题表现为婚姻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老人问题;从人口生产看,表现为生育问题、死亡问题、优生问题等等。

我国五十年代关于人口问题的一场大辩论,以围剿坚持真理,主张控制人口增长以解决人口问题的而告终,结果我国人口盲目增长。

人口问题是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问题。人作为生产者,要求社会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给他们使用,人作为消费者,要求社会提供跟多的衣食来满足消费的需要。如果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劳动就业问题。例如劳动就业分配不均衡,我国新增的生产资料满足不了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就产生了当前劳动力过剩,待业青年多多问题。我国人口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基数大、增长快,年龄构成轻。1975年以前我国人口出生率都在千分之三十以上,1963年高达千分之四十,使我国人口由解放初的五亿四千万猛增到1978年的九亿七千多万,平均每年出生两千万人,其中四百万左右是城镇青年要安排升学和就业。我国每年新增固定资产约二百亿,按目前我国一个工人的装备为一万元计算,每年最多只能吸收新工人二百万,仍有一百多万人待业。加上待业人口的逐年积累,致使今天的劳动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农村中存在着的严重的劳动过剩问题,表现为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劳动生产率很低。五十年代我国有耕地面积十六亿亩,农业劳动力为两亿,现在耕地面积减少到不足十亿亩,农业劳动力增加到三亿,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的耕地面积从八亩降低到五亩。比日本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十三亩要低得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村中的劳动力更有剩余。只因农村中大量劳动力是就地安置,自备简单工具,所以不像城市里那样表现为直接的待业人口那样引人注目。

第二,人民消费水平低。解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按人口平均放入国民收入也在逐步提高(1950年为28美元,1957年味49美元,1965年为78美元,1970年为95美元,1976年味139美元,1978年味183美元),但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快,人民消费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从粮食来看,我国哦粮食总产量属于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1976年以人口平均计算,我国每人只有614斤,而美国每人有2750斤,原因是我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

人口过多对住房、公用事业也带来很多困难。我国解放初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4.5平方米,1978年从全国190个城市调查,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人口增长快所造成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病床少等矛盾很突出。

第三,劳动力质量与四个现代化的矛盾。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钻,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可是我国人口增长太快,消费负担重,使国家没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与产生人口问题的原因是相联系的,要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两种生产一起抓,使劳动力各得其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须从几方面着手:

第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流通、分配、消费、生产没有很大的增长,要迅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一句空话。大力发展生产不仅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生产发展快,生产的门、

事业发展就快,需要劳动力多,为劳动就业创造了条件。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我国搞现代化建设中既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同时又要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型企业。搞现代叱也并非企业越大越好。根据我国特点搞大、中、小结合,既有利于加速生产的发展`又能多养人多就业。

农业的发展,除了家现农业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外,还要认真实行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的方针,逐步改变农业内部构成。我国草原面积有43亿亩、淡水养殖面积有一亿多亩,我们把草原、渔塘很好地利用起来,这不仅可以发展农业生产,而且可以改变“中国人就是吃粮”的局面,增加蛋白质,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构成,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同时,在农村中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亡实行山一水、田、林综合治理,发展各种经营的联合企业,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使农村中多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

其次,必须调整所有制的结构,改变过去重全民、轻集体、打个体的政策,改变“铁饭碗”“吃大锅饭”的状况,让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全民与集体合营、城乡小商贩及个体所有制同时并存,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当前,无论从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看,还是从安排就业方面的作用看,都必须大力展各种各样为人民生活,为经济发展需要的集体事业。

第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解决我国人口间题,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的同时,必须抓好人类自身的生产。控制人口数量的重点,应放在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上。我们知道,积累规模的大小和积累速度的快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人口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的限制,所以,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加速资金的积累。根据我国当前的消费水平,每降低千分之一的人口出生率,一年就可以节省抚养费二十多亿元。为了降低自然增长率,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合觉实行计划生育,使人认识到计划生育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同时还必须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就是说,应当采取最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手段,订出切实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办法、法律和经济措施,奖励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对独生子女可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对无子女的老人逐步实行社会保险。在农村口粮分配、自留地、宅基地的分配应改革按人口分配的制度。一但根据我国目前劳动就业情况及有利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不宜采用独生子女优先就业的政策,对盲目多育的,要给予疵评和经济上的限制和制裁但不给报户口,不分以粮的办法不妥。这样,思想领先,奖惩分明,就可以达到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目的犷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尽快地降下来。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发展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相协调,这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才有可能,而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里是根本不可能作为一种社

会法规广为贯彻并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的。

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龄化与老龄化问题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人口老龄化是指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这种因年龄结构变化而带来的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增加的过程叫人口老龄化。老龄化问题是指由于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政治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问题而言。但是,人口老龄化并不等于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提高的过程;老龄问题则是由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和老年人需求和社会发之

间的矛盾。人口老龄化标准及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情况根据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 % 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相当快,19 8 2年我国还未进入老年型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5 %左右。但到1997年对1%。的人口进行抽样调查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 %以上;1998年为7.4 %。我国在1997年就已经跨入了老龄社会的行列。现在全国老龄人数为1.25亿;根据预测,2001年将达到1.5亿;2020年达到2亿多;2030年为3亿; 2050年达到4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个体群体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国70 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国家医疗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这直接提高了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提高,最终导致我国人口老龄

化的飞速发展,老龄化趋势越演越烈。

世界上每4个老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老人。我国迎接老龄化挑战的最大困难是老年人口绝对数多,城市老龄化比较快,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协调解决。人口老龄化发展快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我国已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30年,生育率下降,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是改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必然结果。

老年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青年时期为建立新中国流血,中年时期为祖国建设流汗,老年时期为改革开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不惜发挥余热。我国90年代末,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现已跨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老年人人数、老年人比例的问题,而是一社会问题,是一个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所必然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经过50到80年的时间,而在我国则只经历了20多年时间,老年化问题来得这么快,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从负担老年系数来看,包括老年人的赡养和医保的负担。也就是说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发动全社会都要来关心老年人,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娱乐、医保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提醒我们,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达成1.26亿,重视老年人问题已刻不容缓。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问题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老年人口问题自古存在,是老年人口的需求大于供给所产生的矛盾,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其程度和影响有所不同。而人口老龄化则是老年人口( 6 0岁以上人口) 比例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在20世纪下半叶才引起广泛关注。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必然增加老年人口,加剧老年人口问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贯穿整个二十一世纪,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老年人口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对老年人口问题进行类型划分,找出不同时期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有限的养老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促使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解决老年人口问题, 就是利用各种资源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使老年人口物质生活有保障、生活有人照料、精神愉快并能参与社会。因此,根据国家、社会和家庭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所需资源并结合老年人口的需求作为划分标准,可将老年人口问题分为物质问题、照料服务问题、精神慰藉问题和社会参与问题。其中,物质包括资金和各种为老生活资料 ; 照料服务既包括日常生活的照料,也包括生病期间和生命垂危时刻的照料和护理; 精神慰藉是指对老年人口心理的关注, 关心他们在情感和精神上的需要;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口参与劳动就业、公益活动和政治等各个社会领域。当老年人口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需求大于相应的供给时,便产生了相应的物质问题、照料服务问题、精神慰藉问题和社会参与问题。这一分类方法既突出了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又包括了老年人口的需要。该种分类方法与以往分类方法相比,相同之处在于均突出了老年人口的需求,不同之处在于该分类方法突出了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也有缺陷。比如,从国家角度来看,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资源是制度,由于老年人口的每一种需要都与相应的制度安排相关。因此,无法将其单列出来,在具体分析时应该联系相应的制度改革以弥补该缺陷。

虽然在同一时期存在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口问题,但根据以上分析,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由于老年人口本身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经济社会条件的提升,其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类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轨迹是: 从现在到2030 年期间,以物质问题和社会参与尤其是劳动参与为主,随后二十年以照料服务问题和精神慰藉问题为主,在本世纪的后半期, 则是全面提高老年人口的物质、照料服务、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水平的时期。这种演变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启示:一方面, 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以解决主要问题为重点和切入点。不可否认, 解决老年人口问题必须依靠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分配为老资源的制度安排, 同样也无法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更何况, 中国面临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 结构复杂, 并且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和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口。该制度安排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是优先解决主要问题。这样一种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思路在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不高的情况下, 尤显必要。另一方面, 针对即将出现的老年人口问题, 国家应该从非老年人口入手提前控制和化解老年人口问题, 个人则应该从青年时期为老年时期做好养老准备。老年人口问题类型之所以发生变化, 在于老年人口内部结构演变导致老年人口需求和国家用于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资源发生变化。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的前后时期具有较强关联性, 未来的人口问题取决于现在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因此, 可以从现在的非老年人口入手, 解决未来的老年人口问题。比如, 政府通过宣传舆论, 引导劳动人口延缓退休时间、退休

后进行力所能及的二次就业或创业; 国家创造就业机会, 个人改变就业观点, 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尤其是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因为不管是个人储蓄还是养老金都以参加劳动为前提; 对广大劳动力年龄人口进行老年教育, 让大家认识到养老不仅有国家的责任,也有个人的义务; 动员劳动年龄人口通过多渠道为养老准备资金, 参加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和商业养老保险; 在全社会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活动, 提高现有人口的身体素质, 减少老年时期的医药费用和他人照顾护理的时间。

总之,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具有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等特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源自近年来我国经济与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婴儿的出生存活率和国民的平均寿命。因此,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应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快乐的安度晚年。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中地理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命题趋向 1.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2.以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为例,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 (2)据图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 用有何变化 资源问题表现产生的原因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能源主要表现为: 集中在资源 总量小,人均 拥有量少 总储量不 足,利用效 率低,人口 数量大 积极开发新能源;采用新技术,提高利 用效率;实行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延长 其利用期限;控制人口数量 可再生资源 (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不足; 浪费现象严 重;污染严重 自然原因: 时空分布不 均;人为原 因:过度开 采地下水、 浪费、水质 性污染等 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 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 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 节流:农业生产中,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工业生产中,提高 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 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倡导公民遵守《水法》,在社区、学校、 家庭中倡导节约生活用水 主要 表现 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 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上的悲剧 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 放 污染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增)④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201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说课稿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 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引入热机效率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为什么热机具有效率,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体会物理学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第二部分“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有能源 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怎样探索和使用未来的理想能源 3、通过本节的学习,第一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我国发展能源的方针 和对策。第二要求学生要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校处于市区中心,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优越,对于能源的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 如何节约能源以及能源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 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为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课程,重点为物理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要大量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地里,历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4、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 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 (2)知道能量转化的效率 (3)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4)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5)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能量转化的效率及方向性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影片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提升练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 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 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 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 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剧风沙危害 C.加速地面沉降 D.加大洪水威胁 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选D。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选B。 答案 1.D 2.B (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第4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 答案 3.B 4.D (2016·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5~6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资源 类型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 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 全国平均多(%) 耕地资源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 肃、青海 0.56 66.24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本节主要介绍21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未来的理想能源。其中重点内容是世界各国和我国的能源状况。也介绍本地区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实例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能源资源及日常诸多现象 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其可行性的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人事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 高节能意识,环境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所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2、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难点:收集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能源的利用和环境) 六、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石油、核能、水能的利用和使用情况及世界和我国能源的消耗情况介绍 七、教学流程 知识主线多边活动结论 21 趋势 影响

知识主线多边活动结论 1、大量燃烧化石能源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2、一些欠发达国家过分依赖柴薪能源,加剧了水土流失 和土地沙漠化。 想能源 八、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不多,也较简单,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热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学生身边的事件、实例结合知识的重点进行点拨。最好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看法、措施及人类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对自然,能源的情感。 樟树市经楼中学:杨钦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论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跃式发展,但近年来,地理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人口观,有利于当代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的联系,提升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在思想领域的认同感。 标签:地理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一)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人口的发展与国家历史与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历史与政策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惊人。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高生产力的带动下,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得到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大幅度提升,全国人口激增。第二,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受教育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我国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显示,我国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1.72个百分比,2009年我国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于发达国家13到35个百分比。不仅如此,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低于发达国家,新生儿死亡率却远高于发达国家。第三,我国人口分布悬殊,人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性明显,因而人口分布也较为悬殊。仅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地区生活着全国人口的94%,而其他6%分布在全国57%的地区。据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老龄人口占全国的7.6%,这宣布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现状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社会生产总值用于人口消费和社会再生产,在总值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消费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多,相反,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则会相对减少,可见,人口数量的增长直接影响了社會经济发展规模以及速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领先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但受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财富人均占有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的激增对经济造成阻碍的同时,也对环境、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但资源总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我国自然资源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加之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它既包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普及、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亚、非、拉三大洲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及其人均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人地关系。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都重视考生对人口问题的观点和知识考查,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 1、归因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的形成机制,地区差异及解决措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归因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进而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①国际水域②生物多样性③气候变化④臭氧的消耗 (3)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姓名:学号: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能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环境也因污染性能源的消耗而日趋恶化。我国的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协调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能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引言 能源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日渐凸显。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的持续稳定的供应影响并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切实的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于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且可代替能源的研制开发尚处小规模的实验阶段,各国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渐进入白热化,引发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也从简单的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衍变成多国利益的政治博弈。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段时间国际是市场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于能源危机的担心,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应对目前的能源紧缺形势等问题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能源的紧缺固然是一方面,但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问题的出现源于能源密集型的开发和利用,已从局部地区蔓延至全球范围,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已成为最典型全球环境问题,另外突发性的人为灾害事故频发,如化学药品的泄露、地下水污染等现象使人忧虑。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屡次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经济壁垒的借口。因此在对待能源和环境这两个问题上,决不可偏废一方,应综合考虑两者同时作用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能源与环境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短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 环境恶化制约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逐步引起世界性关注,在能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0100 学分-学时:2-32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全校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环境学科的大部分领域,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当前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本课程的目的是在高等教育非环境类的本科学生中传播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环境意识的,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绪论:掌握环境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2.生态学基础: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形态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交流)以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物质循环中的三大循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掌握物质循环及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了解人口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深对我国基本人口政策的理解;掌握人口与人口过程的规律;了解世界与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状况;明确我国人口发展战略。 4.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及可能性。理解我国基本资源状况对社会、经济、生态的系统发展的影响。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基础知识;了解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能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了解能源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能源资源利用的历史及现状;了解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目前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可再生能源的类型、特点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掌握环境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概念及类型;了解中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现状、特征;掌握大气污染及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的防治:了解中国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其他污染的现状、特征;掌握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可持续发展修订稿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可持 续发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基数庞大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人类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种种表现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 (3)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4)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出现的。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2)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出现的。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但是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板书: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它不是一可是就有的,它是随着和人地关系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下面,同学们就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中看一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板书: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提示:从人地关系的思想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对发展的认识都是各不相同的,同学们就总结一下各个时期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板书: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新技术革命时期:谋求人地协调解释: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很有限,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农业文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始大规模低改造自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大量财富,人地关系前面呈现不协调。到了新技术革命时期,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这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了公认。转折:下面咱们就详细地了解一下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板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1)概念:学生总结,回答板书:它即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副板书: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生态系统 解释副板书。 (2)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过渡:那么人类怎样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遵循三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提问:什么是公平性原则人类的那些做法符合公平性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次作业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次作业 姓名:甘倩雯 班级:制药二班 学号:1106030207 通过课上的学习我知道了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出现的雾霾、水华、干旱、水污染等都是由于人们肆意破换环境及环境治理不当造成的。在几年前我们还能看到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而现在连我们常去的东湖都散发着鱼腥和腐臭的味道,空气质量更是严重污染,蓝天白云已经很难看见,我有时会想现在的武汉应该快赶上曾经的雾都那种污染了。我觉得环保必须从个人做起,环保的意识也应该传播开去,让所有人知道目前过的环境状况和实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我通过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发挥历程,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78年)。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第二阶段(1979~1992年)。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1989年1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期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水、大气、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文件。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1992年在“里约会议”后,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主要有商品(各类产品) 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的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行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实行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的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项重大举措。 我从资料中发现随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一次次召开我过的各项环保规定不断细化,也获得了不少可惜的成就。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自然保护工作都取得了进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采取退耕还林,实施“山川秀美”工程。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B(2)C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赵志强 穆家峪中心小学 2010.9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走进绿色学校 2、走进大自然。 3、美丽的季节 4、宝贵的资源 (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绿色校园 一、单元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定位于感知环境、感知绿色校园。作为感知大自然认知的一部分,本课侧重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认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浅析清洁生产 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逐渐汇成了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潮流。正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及其实践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基于对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实践的反思,清洁生产伴随而生,并成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战略措施。 清洁生产是在回顾和总结工业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产品和生产过程预防污染的一种全新战略。它综合考虑了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风险(资源和环境容量)、成本和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清洁生产突破了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对策的局限,将污染预防纳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清洁生产的定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综合各种说法,采用了“清洁生产”这一术语,来表征从原料、生产工艺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广义的污染防治途径,给出了以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而清洁生产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化食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总结归纳,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对服务而言,清洁生产时指将预防战略结合到环境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的重点与目的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1、清洁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2、清洁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3、清洁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