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你对公共物品特征的理解

谈谈你对公共物品特征的理解

谈谈你对公共物品特征的理解
谈谈你对公共物品特征的理解

作业一梁健统计(精算方向)

何为公共品?(尽可能列举不同经济学家的表述)

公共品是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品的两大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我参考了两本书,参考资料一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哈维罗森的《财政学》。在哈维罗森的《财政学》一书中,其对纯公共用品的定义如下:纯公共品一旦被提供,消费该物品的另一个人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消费是非竞争的

要组织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就是不可能的——消费是非排他的

在该书的第四章的小结部分有这么几个说法:

1.公共品的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每个人消费的公共品的数量都相同,但不一定是其所偏好的数量。

2.公共品的有效提供要求,个人的MRS之和等于MRT,这与私人物品不同,在私用品的情况下,每个人的MRS等于MRT。

3.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地提供消费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即使他们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

随机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并没有完全利用免费搭车的机会,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免费搭车者行为可能是很严重的问题

4.公共品可以用私人提供,私用品可以由公共提供。

5.即使在某种物品有公共提供的情况下,还是要在公共生产和私人生产之间做出选择。决定有公共生产还是由私人生产更有效率,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环境。另一个中重要问题是,与私人部门提供者签订的合同的完美程度。

参考资料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该书提及了公共产品的理论发展:最早对公共产品的理论进行分析的是大卫.休谟。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提供集体行动来完成。因此,后来的学者有时也将其成为集体消费者,亚当斯密也对公共产品做过分析,他认为,那些对社会很有益处的公共设施,就起性质而言,若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办理,那么就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因此应由政府出面。

对于公共品的非排他性,该书提出了三层含义:1,任何人都不能让被人不消费他,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他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者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却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2,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他,即使有些人可能会不情愿,但却无法对他加以拒绝;3,任何人都可以切好消费相同的数量。

举例来说,比如国防,一旦提供出来,即使是那些最狭隘自私的人也无一例外地会得到这种服务;即使是那些不想得到保护的人也无一例外地得到这种公共服务;同时无论是谁,都将同等地得到作为该国居民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

对非竞争性,该书的解释是:一旦公共产品提供出来,没有必要排斥任何人对他的消费,因为该物品的消费者的增加并不引起边际成本的任何增加。这里的边际成本没有增加可以由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生产方面,之根本不需要追加资源的投入;二是消费方面,指根本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满足程度,或

者说根本不会带来“拥挤成本”。这种情形下,想要排斥那些能从消费中获得正效用的人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举例说明,仍比如国防,一经提供,多保护一个人并不需要额外追加资源投入,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满足程度;又比如电视台,播放节目时,增加一个用户并不会给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任何成本的增加;再比如公路桥,修好之后,在其流量许可的范围内,多通过一辆汽车,并不需追加建桥的成本,同时也不妨碍其他车辆顺畅地通过该桥。

在该书也提出了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他们带来的好处都不可公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他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产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为,而私人产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

谈谈你对公共物品特征的理解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一份人消费了某种物品但不会减少这种物品供给他人的数量;公共物品的共享也意味着其享用不能拒绝,如国防,治安等。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大家享有的利益不可分割,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即使增多一个人去消费公共物品,其成本都是一定的,不会改变。

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双重特征。而准公用物品包括俱乐部物品和公共资源。俱乐部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排他性的物品,因为俱乐部物品只供俱乐部成员享用,排斥俱乐部之外的人。公共资源不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因为公共资源相对有限,使用的人多的话会减少别人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这也叫拥挤。

公共用品的类别与列举

纯公共用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双重特征的公共品,举例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灯塔,路灯,

公共资源:不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公共品,举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渔场,牧区、森林、灌溉、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公共图书馆,公园,博物馆

俱乐部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排他性的对特定人群开放的公共品。举例:对特定人群开放的学校、游泳池、海滩、电影院,社区服务,一定区域内的农村合作社,社团组织,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的含义 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 2.公共物品的特点 (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 3.公共物品的分类 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

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等,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2)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4.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沿纵向(即价格方向)相加得到的;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即数量)方向相加得到的。 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

产量。 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例题1·多选题】公共物品的特点包括()。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E.效用的可分割性 [答疑编号911050109: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D 【例题2·多选题】(2007年)

下列关于私人物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B.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C.该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具有独占性 D.一个人不进行购买就不能消费该物品 E.一个人不进行购买也可以消费该物品 [答疑编号911050110: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CD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doc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第二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 A.政府 B.私人 C.市场 D.公共管理部门 E.政府与市场 2.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是() A.税收 B.收费 C. 价格 D.利率 3.混合物品的类型有() A.拥挤性物品 B.排他性物品 C. 外部效应的物品 D.非竞争性同时具备排他性 E.俱乐部物品 4.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经营; C. 政府补助 D.私人经营E.政府垄断 5.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可采取的改革方式是() A.国有国营模式 B.国有国控模式 C. 公司制 D.放开经营E.国家垄断 6.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有() A.边际成本定价 B.平均成本定价 C. 二部定价 D.负荷定价E.管制定价 7.财政支出效率着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A.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B.纯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C. 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D.收入分配效率E.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8.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大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时() A.公共物品配置不足 B.公共物品配置过度 C. 公共物品配置最优 D.私人物品配置不足E.私人物品配置过度 9.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可分为() A.财政支出总量效率 B.财政支出结构效率 C. 财政支出项目效率 D.财政支出部门效率E.财政支出单位效率 10.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有()。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 最低成本法 D.最低费用选择法 E.平均成本法 11.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 A.立宪 B.立法 C. 议会 D.行政E.司法 12.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包括()。 A.财政立法 B.财政执法 C. 财政宪法 D.财政行政复议E.财政政策 13.财政行政复议应遵循的原则有()。 A.合法原则 B.公开原则 C. 及时原则 D.便民原则E.公正原则 14.财政执法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原则 B.适当原则 C. 权力制约原则 D.执法监督原则 E.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15.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案例: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港口附近礁石险恶,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可能比较好! 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最公平! 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啊。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摊。 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较好;船只数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如果有人反对: 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 即使是按正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但是,因为是航海老手,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早就一清二楚,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 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里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

3讲公共物品管理

第十讲 公共物品管理 学习要点: ·公共物品的涵义、特性、类型 ·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 ·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混合物品的特点、供给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 )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以消费模式为标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如表10-1所示: 萨缪尔森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动,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他还用数学公式对纯粹的私人产品和纯粹的公共物品加以严格的区别: (1) 私人产品 ∑==n i i X X 1 即某一商品的总量(X )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量)(i X 的总和,这也就是说私人产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2) 公共物品 i X X = 即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个人消费所支配的公共物品数量)(i X 实际上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X ),这也就是说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 (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二)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三)受益的非排他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三、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图10-2 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四、公共物品的类型 根据以上步骤的识别,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

公共选择学派 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

公共选择学派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俱乐部理论(一)俱乐部与非纯公共品 1.公共物品、非纯公共物品与俱乐部在现代经济中,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还有一种商品,称作非纯公共物品或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供。非纯公共物品类似于俱乐部提供的物品,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叫俱乐部理论。 2.俱乐部理论俱乐部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A.C.庇古与F.奈特有关对拥挤的道路征收通行费的论述。现代俱乐部经济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布坎南与蒂鲍特。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二)布坎南模型——“内俱乐部理论” 1.俱乐部均衡的布坎南模型布坎南的创始性研究解释的是俱乐部的自身问题,不考虑俱乐部与外部的联系,因而叫内俱乐部理论。在俱乐部研究上,布坎南既是创始人,又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其后的很多研究与之紧密相关。俱乐部规模包括提供的物品数与容纳的成员数两方面。如果只从俱乐部成员的角度考虑,那么按照微观经济理论,俱乐部欲实现均衡,就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P92 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 2.最优俱乐部规模的决定 简言之,布坎南的理论表明,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同时取决与俱乐部物品与成员数量。若俱乐部物品太多,则用私人物品消费量少,故效用不高;若俱乐部物品太少,则效用同样较低;若俱乐部成员太多,就会因拥挤而减少效用;若俱乐部成员太少,则每人分摊成本较高,也会减少效用。所以俱乐部中的物品与成员数适度,并且应同时决定。 3.布坎南模型的推论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解释了非纯公共物品的配置,但这一理论同样可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两个基本点极端例子。(三)联系俱乐部内外的一般理论 1.俱乐部内外均衡的一般理关于俱乐部的一般理论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其中W.奥克兰的模型较完整较有代表性。以下便以奥克兰模型为主介绍一般俱乐部理论。一般俱乐部理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俱乐部均衡,分析时既考虑俱乐部也考虑非成员,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社会中,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受到三个因素影响:私人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的拥挤程度。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力求个人效用最大,为此他首先得决定是否加入俱乐部。而一旦假如俱乐部后,他还得决定对俱乐部的利用率。如何理应俱乐部又取决于俱乐部物品数量、成员人数和会费。这些都是俱乐部一般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当每个社会成员实现最大个人效用时,我们就说实现了俱乐部内外同时均衡。 2.一般俱乐部理论的推论从关于俱乐部的一般模型中,可以看到其种种具体经济含义。(1)成员特性的作用。成员是否同质,对俱乐部特性的影响是不同的。(2)排斥成本问题。排斥成本指的是建立与维护一种机智,以限制俱乐部利用率与成员数的成本,前面的一般模型中未考虑到这一成本,引入这一成本后,一些结论也许要修改。(3)关于不同组织结构的效率问题。私人经营不管是由成员合作经营还是由企业经营,都可能实现配置效率。这说明非纯公共物品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四)以足投票与地方公共物品资源配置 1.蒂鲍特假说——以足投票理论蒂鲍特的观点表明,分权决策可以自动实现地方公共物品配置上的帕累托效率。然而,要指出的是,蒂鲍特假说压迫以来几个比较极端而不太实现的假设,这就影响到蒂鲍特理论的说服力。2.蒂鲍特假说的意义、缺陷与发展(1)意义蒂鲍特假说说,在地方公共物品生产或社会规划方面,自由资源的个人分权行动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蒂鲍特假说推倒巧妙,结构新颖,富有启发性。(2)缺陷蒂鲍特理论的第一个缺陷表现在(a)地方公共物品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而不是始终规模收益不变。(b)很难有足够数量的社区。(c)社回成员的流动性是不完全的,迁移是有代价的。此外,个人收入显然要受到他所处社区的限制,

公共物品地提供方式、公共生产、公共定价与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有关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已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就会像私人物品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图2一l所示,d1,d2,d3 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表示,如图2—1中所示的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图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

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一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成本的对比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后,又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如上所说,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因而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 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这样,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使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免费搭车。免费搭车现象使公共物品也不适于通过市场买卖方式提供,否则,每个人都会花钱去购买私人物品,而等着他人去购买公共物品,自己搭便车从中受益。 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运行机制是迥然不同的。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表面上,纯公共物品免费享用,事实上也是以纳税为代价的。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 ),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 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 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第4讲 公共物品

第4讲公共物品 【本讲重点】 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 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 引言 我们下面讲第四个问题,叫公共物品。前面已经多次讲到,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个最主要的职能。那么通过下面一节我们要回答这么两个问题,一个什么是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有什么特征。第二个也是我们现实经济运行当中急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与供给,通过下面一讲我们来重点回答这两个问题。 1.什么是公共物品 那么首先我们来讲一下什么是公共物品。有的叫公共产品,这个公共物品它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的,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门提供,前面讲的那些公共部门,由它来提供,提供来干什么?满足整个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物品,这叫公共物品。如果下个定义的话,就是公共物品是相对私用品而言的,它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或者物品。那么反过来说,所谓私人产品它就不是由公共部门,是由私人部门提供的,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满足一部分人或少数人甚至个别人需要的这种物品,叫私人产品。 这里有一点情况,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那么我们国家由于在体制转型过程当中,这里插一句话,就是我们有许多国有企业,除了公共企业以外,它还有一些,我经常用这样的话来表述,就是有不少国有企业它是生产私人产品的,这个私人产品不是说归私人,它还是归国家,但是从它的产品特性上,它是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来卖给一部分人,这些产品,我们在经济学上称为私人产品,私人物品。所以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这是一个。再一个它可以无差别的,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物品的提供,有应当享受它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受,不是一部分人享受,所以它叫公共物品。换句话来说,就是由一个或者一部分社会成员享受这种物品,它并不排斥其他的社会成员也同时享有,这种物品叫公共物品。另外就是享用公共物品,一般来说不付出任何代价。这里当然强调的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就是他享受这种物品的服务的时候,他享受这种物品的时候,他不需要花钱,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下面接着一个补充,或者支付与提供这些物品所需要的成本或者费用不相对称的少量费用。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些产品它不完全是纯粹公共产品,它是准公共产品,它能够通过价格把一部分人排斥在外,谁付费谁享受,但是这个付费是有一个标准,它不能高于成本价格。这个定位特别重要。 我想前一段大家议论,对医疗改革,对教育改革有些意见,说你看有的时候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失败的,我想也不能这样笼统的去讲,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议论,也不能去责怪这两个部门的同志,或者怎么的,我想这是由改革当中我们对物品,对这些部门的性质定位问题,如果说我们把医疗和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刚才提到的,把它真正按照一种准公共产品来提供,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换句话来说,这些都属于,特别是国有的这些部门,它应该是一种公共部门,它可以收费,但是这个费不能赚钱,不能以盈利为目的,那么缺口的部分怎么办呢?由政府给予补助、补贴。所以有些提法我觉得值得推敲和商榷。 比如说我们曾经一度提要实现教育的产业化,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很多同志不同意这种提法,那么给人一种感觉,产业化就是市场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盈利化,那么你把它定义为盈利为目的,以赚钱为目的,这样就失去了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这个乱收费,越收越高,群众看不起病,看个感冒几百块,而且中央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药品要降价,结果改换头面又不降价。所以这个东西由一部分,或者中央政府,或者一部分人来转变这种观念还不行,就是整个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这些部门要改变观念,当然政府的补贴要相应的跟上。比如义务教育,前面我讲到,我说义务教育它是无偿性的,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作者: ————————————————————————————————日期: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排他性(excludability) 答:排他性指一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一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时,一个人使用或消费该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之一。生产者的排他原则有效时,生产者能够限制那些不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消费者使用这种商品,消费者的排他性有效时,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时,其他人能够被排除在外。在排他性原则失效的地方,就会出现没有付出代价,却可以享受物品效用的“免费搭便车”现象。 2.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 答:消费中的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消费从而减少了其他人消费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3.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答:私人物品指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是供个人单独消费的物品。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第二是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4.公共物品(publicgoods)(西北大学2003研;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一个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公共物品具有四个特性:①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②自动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③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④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论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共选择

论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共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IASC,1993)。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之分。微观(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订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从会计政策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也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与财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无不是相关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一定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可以说,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

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有关各方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当局等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对其决策行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相关利益各方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此外,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还牵涉到对不同经济后果的选择,并反映在企业所发生的和其股票价格中,以及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上。有的投资者的利益分配结果可能在这种会计政策下较好,而有的投资者可能在选择另一种会计政策下较好。因此企业往往难以作出何者最佳的会计政策选择。任何一个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都是如此,盖莫例外;推而广之,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是一个社会选择问题。 二、选择与会计政策选择 公共选择又叫集体选择,是与个人选择相对应的一种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特征构成了集体选择存在的理由。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能够供许多人同时享用且供给成本和享用效果不随享用人数的多寡而变化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即任何人都可以享用公共物品,且任何人享用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公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排他性(excludability) 答:排他性指一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一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时,一个人使用或消费该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之一。生产者的排他原则有效时,生产者能够限制那些不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消费者使用这种商品,消费者的排他性有效时,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时,其他人能够被排除在外。在排他性原则失效的地方,就会出现没有付出代价,却可以享受物品效用的“免费搭便车”现象。 2.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 答:消费中的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消费从而减少了其他人消费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3.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答:私人物品指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是供个人单独消费的物品。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第二是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4.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西北大学2003研;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一个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公共物品具有四个特性:①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②自动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③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④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5.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 答:公共资源指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有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 公共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也没有排他性,想使用公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减少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例如,海洋中的鱼是一种竞争性物品: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但这些鱼并不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内容提要】教育属于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这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至今这场讨论也未结束;本文对理论界各种不同观点做了梳理分析,得出了教育是“优效型公共物品”的结论;对教育这个物品的“定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涉及国家和市场由谁对其承担起主要提供责任的理论问题;文中分析了私立教育存在的理论根据,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研究了公立教育的最优水平的决定过程,并对教育代金券的设想、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贷款市场不足、政府与市场…… 几乎所有西方福利国家都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福利项目,所以,它自然是西方福利国家经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并且非常成熟的研究领域。在现实世界中,教育的“价格”差距非常大,例如(大学) 在美国等英语国家学费很高,而在欧洲大陆国家基本上是免费的。战后以来,经济学家们对教育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很活跃的,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性质、财政来源、供给和需求的效率等方面。 教育的性质 自从1954 年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并正式使用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这个概念以来,(注:Samuelson,PA.(1954),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pp.387-389). 经济学家对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始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是公共物品,而有的经济学家 则认为是教育是私人物品,例如伦敦经济学院的巴尔(N.Barr)教授就认

为“教育不是公共物品”。(注:Barr,N.(1998),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St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29)这个争论是有意 义的,因为它关系到教育这个产品的供给方式和财政来源问题。 巴罗(Robin Barlow)教授在1970年的一篇讨论美国地方学校财政效率的论文中认为,教育是一个纯粹的公共物品。(注:Barlow,Robin (Sept./Oct.1970),Efficiency Aspects of Local School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8:1028-1040). 巴罗的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对实证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贡献”,(注:Barzel,Yoram(1995),Productivity Change,Public goods & Transaction Costs,Elgar Edward Publishing Inc,p.16O.)在文中巴罗试图以美国密执根为案例,对教育的实际水平和最优水平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个人(或家庭)的投票行为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指出,如果额外退税的价值超过税收的增加,家庭将投票赞成更高的税收水平,最后巴罗得出的结论认为,密执根1 956年提供的实际教育数量水平并没有达到最优水平。巴罗的论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同意他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也有人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还有人认为教育是优效型物品,还有的经济学家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教育是纯粹的私人物品。正如巴尔所言,教育可以引发形式多样化的外部收益,包括生产收益和文化收益等。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 响力是很难测量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忽视它们。(注: Barr,N.(1998)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St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F328.)教育的最优数量水平是指这样一种水平,在该水平下,个 人需求的纵向加总等于为这些个人提供教育所需要的边际费用。如果教育是一种纯

公共物品边界的变化与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

第二屆“21世紀的公共管理:機遇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公共物品邊界的變化與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 王廷惠*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經濟學博士教授 ) 摘要:公共物品的邊界和範圍,實際上很難明確劃分。大部分物品介於純粹公共物品和純粹私人物品之間。引入產權制度、組織以及技術等排他手段,公共物品能夠由私人有效供給。爭勝競爭市場過程中的企業家行動總是能夠展示出公共物品的多種私人供給方式。一定情況下,搭便車和排他問題不再成為提供公共物品的制約因素,非贏利性行為下的民間公益,也是公共物品私人供給的一種現實模式。 關鍵字:公共物品邊界私人供給排他手段競爭性供給安排 公共物品的邊界和範圍,實際上很難明確劃分1。正如奧爾森認識到的那樣,大多數公共物品只有在某一特定集團中才有意義,公共物品必定是某個集團的公共物品,對另外一個集團則可能是私人物品。ver Eecke(1999)不認為存在任何客觀標準作為劃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合適依據,公共物品應該理解為一個抽象概念,而不是指具體物品,同一個物品可以同時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表示一種難以實現的集體獲益機會,這種集體獲益機會的實現程度和實現途徑,反映出經濟制度、倫理、文化、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大部分物品實際上介於純粹公共物品和純粹私人物品之間。純粹的公共物品並非無所不在,而是很難發現(Steiner,1977: 30-31)。公共和私人領域呈現出一種交互影響、相互重疊的關係。公共領域是一個混合體,涉及公共也涉及私人。公共物品都具有一定的私人物品特徵,可能不完全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或者排他程度和競爭程度在不同情況下差異較大。公共物品具有私人物品的一定特徵,決定了公共物品能以私人方式提供2。大多數非純粹的、混合的或者准公共物品兼具私人物品的一些特徵和公共物品的某些屬性。對公共物品不同屬性和特徵的分析,是決定不同性質公共物品提供的競爭性制度安排之基礎。相當部分的公共物品均可通過私人方式提供,不一定非得政府介入。借助斯密秩序概念解釋所有私人物品,運用霍布斯主權國家概念詮釋所有公共物品,這樣極端簡單的理論判斷和思維,無助于解決現實生活中複雜的公共物品問題。因此,以開放方式思考現實問題,在尊重人類豐富的歷史經驗基礎上,探尋多種靈活有效解決公共物品的具體方法才是適宜的。 一、公共物品邊界的改變:多種排他設置的引入 非排他性可以解釋一些自然公共用品遭到損害的原因。過度使用空氣、水和其他自然資源所產生的公地悲劇,原因在於存在不可或者難以排他的共同產權。由於公共物品私人供給 *王廷惠,經濟學博士,廣州市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聯繫電郵:wth20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3964461.html,。本文得到2006年度暨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引進人才專案和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八次(2006年度)社會科學研究專案的資助。 1 Goldin(1977)認為,沒有什麼物品或者服務是天然或者固定的公共物品或者具有外部性,不過是存在平等進入和選擇性進入的區別罷了。平等進入(equal access)是指通過稅收獲取資金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如果不是由政府提供或者通過稅收獲取資金,就是選擇性進入(selective access)。 2同時,私人物品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點,私人物品的消費可能也會產生一些外部效應,具有一

公共物品2

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家综合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政府利用所能掌握的有限资源和制定合理的政策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是缓解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最佳选择。 文章考察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三阶段中效率与公平状况的变迁,分析了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偏向战略与效率公平的双重损失、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城乡关系的调整,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等问题,探讨了在统筹城乡发展新阶段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对策措施;提出要继续推进城乡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要素市场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步过渡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等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关系演变中的效率与公平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割、城市偏向的阶段;(2)市场化改革以来城乡关系的调整与变革阶段;(3)党的十六大以来开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效率与公平的状况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 一、成熟的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兼顾是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中,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全面进步,真正体现城乡公平和城乡共同繁荣的精神。综合国力的提升表明,我国已进入有能力建设较 1公共物品经济学视角 1.1以公共物品的定义出发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由被称为经济学界是爱因斯坦的萨缪尔森提出的,他指出,公共物品具有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被称为萨缪尔森规则。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问题是指,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机制及两者的组合等均不能实现公共物品的萨缪尔森规则。赵宝廷博士从公共物品的定义的角度,分析了基于排他性、竞争性等物品性质视角的离散型公共物品和基于连续性物品谱系视角的公共物品,探索公共物品供给效率问题的解决思路。他认为公共物品的定义应该坚持一元标准和连续性物品的思路,并以解决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为导向,定义不仅要体现物品自身的性质,而且要体现产权、组织、与供给方式等人类制度性因素。 1.2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 在公共物品供给的讨论中,学者们的论点大多集中于供给的效率问题,虽然在如何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创新供给效率手段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刘起博士通过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效率依据和无效率解的论证,提出政府供给、市场参与和第三部门提供这三种模式相互结合的供给制度,各种模式相互配合、相互弥补才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水平。总之,“三个供给模式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领域,三者应当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展现出任

公共物品分析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基础教育具有更多纯公共物品特征,其中义务教育作为各国的一种制度安排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的供给上应起主导作用。 从公共财政角度看,基础教育作为公共需要应成为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对象;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基础教育是具有较高社会收益率和强正外部效应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因此,政府应在社会收益率高、具有强正外部效应的领域有所作为。 1996-2004年的资料表明,我国政府基础教育投资不足,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地区间、城乡间基础教育供给水平差异较大,同时存在教育经费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给出的政策建议是: 保证财政预算内基础教育投资的增长;加大省级基础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和中央及省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基础教育地区差异化投资政策;通过制度创新拓宽基础教育的融资渠道;加强基础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 基础教育是一种普及型的国民教育,其核心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是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教育,在我国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基础教育具有更多纯公共物品特征,其中义务教育作为各国的一种制度安排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的供给上应起主导作用。从公共财政角度看,基础教育作为公共需要应成为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对象;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基础教育是具有较高社会收益率和强正外部效应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因此,政府应在社会收益率高、具有强正外部效应的领域有所作为。 萨缪尔森公共产品的 经典定义与农村职业教育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对应物。萨缪尔森的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从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这三个特征出发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是从物品本身的属性方面来界定的,不是由哪个部门提供来界定。①公共产品性质特征是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最基本因素。不同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②不同公共产品有特征程度的差别(公共性),由此可区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减少的产品。其实,严格上符合纯公共产品定义和特征的产品不多。 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特征分析 (一)供给方式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特征分析 供给方式可以作为判断农村职业教育是否为公共产品的一个标准。费用是否由“税收来支付”是判断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④劳凯声提出具有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不一定是公共产品,只有当市场无法提供,而必须由政府通过税收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时,它们才成为公共产品。胡鞍钢也说,“并非由于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而实施义务教育,而是由于实施义务教育而使基础教育成为公共产品”。由此得出,第一,基础教育并不一定是公共产品;第二,实施义务教育后,基础教育才成为公共产品。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产品属性依赖于它被提供的方式,同一层次的教育既可能是公共产品,又可能是准公共产品,还可能是私人产品。 ⑤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技术条件、需求状况、供给能力、制度规范不同,可能采取不同的供给方式。不同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机制)的作用边界在时间上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动。技术进步可能改变公共产品的性质特征,政府的职能理念、公平与效率标准的选择和政府政策的倾向决定供给机制、政府活动范围和私人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