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摘要:学习者差异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动机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了几种主要的动机模式,并基于这些理论模式提出了几点如何激发和保持英语学习动机的建议。

关键词:二语习得学习动机动机模式

1.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多侧面的方向发展。其中,个体差异及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重视。动机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影响语言学习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2.语言学习动机模式

学习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唤醒状态,促使学习者一段时间内付出努力以达成一系列既定目标。一些学者试图建立动机模式,以尽可能对动机进行全面研究,二语习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社会教育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gardner & lambert创立了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他们提出了动机的社会教育模式。gardner 认为动机是语言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动机包括努力程度、学习意愿和积极的态度,可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行动机。融入型动机反映了学习者对使用目标语的群体及其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希望自己能融入该群体及文化。工具型动机范反映的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给学习者带来的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

摘要:动机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提供持久的动力,二语习得动机的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阐述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基础 1.引言 自gardner & lambert (1959)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涛,李力,2010)。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gardner动机理论的争议使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武和平,2001)。二语/外语研究心理学派的学者借鉴更广范围的心理学理论,在gardner等的经典动机模式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扩展模式”。其中,英国心理学家d??rnyei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在梳理本学派传统、借鉴社会文化学派成果的基础上,d??rnyei (2005)将一些影响重大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自我认同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本文将着重阐述该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2.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基础 2.1可能自我和未来自我导向理论 自我概念一般被认为是通过自己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对于自我的总结性论断,它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的看法。而可能自我是个体未来状态下的某种自我表现,包括思想、形象和理念,它是个体未来目标和志向的表现(d??rnyei, 2005)。 可能自我的概念是由markus和nurius(1986)提出的,他们将可能自我定义为“个体对于自身未来愿意成为什么人,想要成为什么人,以及害怕成为什么人的想法”,也就是自我怎样通过设立目标和期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据markus和nurius的定义,可能自我是人们对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一种概念化,比如希望、愿望和幻想。从这方面来看,可能自我是一种未来自我导向。 可能自我是抱负和动机的认知表现,是动机和自我概念之间的纽带,有助于动机的产生与维持。概括起来,它用两种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1)为积极自我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避免消极自我;(2)为个体实现目标的行动提供能量。它的影响方式取决于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消极的自我评价导致个体出现逃避动机,力图避免恐惧自我出现;积极的评价激发个体的动力,有助于实现希望自我。 2.2自我差异理论 d??rnyei(2009)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借鉴了人格心理学中“自我不一致”和“自我导向”理论。higgins等人(1987)首先定义了三种自我,分别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指个体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征的表征;应该自我指个人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被称为自我导向或自我标准。在这三种自我基础上,就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自我差异指现实自我和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 自我差异理论认为,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引导现实自我的标准,当现实自我与这些标准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要减少这种差异的动机,这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以达到与现实自我相关的自我标准相匹配的状况。d??rnyei认为(2009),higgins的理想自我就是一种积极的可能自我,而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不一致理论对于动机研究上极具应用价值,更适合用来解释个体动机的变化过程。 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可能自我和自我差异理论的基础上d??rnyei(2009)建立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理想二语自我,指与二语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们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倾向_学习动机及策略

第31卷第7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1, No.7 2011年7月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uly. 2011, 108~108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倾向、学习动机及策略 苏 曼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学习者语言能力倾向,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等三个主要方面对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它们与学习者认知条件,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及学习成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寻求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的路径和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1)07-0108-01 一、语言能力倾向 语言能力倾向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二语言方面的先天条件或能力,它决定了学习者有效学习第二语言的认知条件。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智商只是决定其语言能力倾向的部分因素。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教育学院的R.埃利斯(Rod Ellis)教授认为,人的各种天赋中有一种是专门决定其语言习得能力的,这种特定天赋与人的认知系统中其它方面的能力是相互作用而又有所区别的。人的语言能力倾向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辨音能力,指对一门外语中不同发音的辨别与记忆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影响学习者对音标的识别和把握,如‘th’与‘s’所对应的音标及其发音。 2.语法敏感度,即识别句子各部分语法功能的能力,如,句子中主语和宾语的区别。 3.总结归纳能力,是识别句子中各成分间的连接方式,词形及其意义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如,副词‘to''可用于指动作的朝向,而介词‘at’则可用于指动作所在的地点等。 4.记忆能力,是指在不同知识点间寻找联系并进行记忆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对于词汇的学习与记忆起着重要作用。 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那些在语言能力倾向测试中得分高的学习者要比那些得分低的学习者学得更快更好,而且以上四个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不同发展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倾向中各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成效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应该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学习动机 动机通常指一个人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力,冲动,情感需要或欲望。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的态度及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埃利斯教授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00年)(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0)中将学习动机分为四类:1.实用动机。学习者可能出于某种现实需要才学习第二语言,如通过考试,找到好工作或考进好大学等。该动机无疑是迫使学习者努力学好第二语言的有力因素。笔者以为,虽然该动机看起来似乎带有强迫性,但我们不应片面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应该努力把它和其他动机相结合,更好地调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 2.同化动机。有些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主要是因为对目标语言国家及团体中的人文现象感兴趣,希望能融入其中,以便更好地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风俗。 3.成效动机。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决定着其学习成效。然而,研究表明,学习成效亦可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例如,精通一门外语使求职者在激烈的工作竞争脱颖而出,顺利获得理想工作与收入,那么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成果加强。反之,如果该学习者学成后到目标语言国家求职却因种族歧视而到处碰壁,那么其学习动机自然会被大大削弱。因而,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仅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还应注意学习绩效与反馈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与学习积极性。 4.内在动机。有些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似乎没有明确的原因或目标,他们对目标语言并没有特别的爱好或厌恶。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并非缺乏学习动机,只是他们的学习动机存在于学习本身。这种学习动机其实是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冲动,而这种情绪比较容易大幅波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恰当引导与保持。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学习者可能同时受到几个动机的共同驱使,只是各动机的作用程度也许会在不同学习阶段此消彼长而已。因此,我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及教学中不应孤立片面地看待某种动机,而应全面考察并均衡各种动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影响,使第二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三、学习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语言能力倾向与学习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效的两个关键因素。但这两方面因素是如何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呢?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会影响学习者对不同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频率。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特定学习环境下采取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学习策略可分为三大类: 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及整合的方法。如,学习者将学过的单词进行不同组合,形成各种含义不同的句子。由于不同个体的认知策略不同,所造的句子也就不尽相同了。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学习方法本身的思考,监督和评估方法。主要体现在制定学习计划,监督计划的执行与实施,以及评估学习成果等行为中。例如,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适用的学习资料,或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等。 3.社会/情感策略。即学习者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所采取的方法。它体现在学习者的社会交际行为中。如,学习者对的提问行为,就是在谈话中要求他人重复或解释的社会交际行为。 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策略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方面。那些优秀的学习者似乎更善于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以各种方式监督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而且会在不同发展过程使用不同的策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局限于对不同策略的描述及普及,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不同学习策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而这方面的成果将会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为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琳. 外语学科中的辨证法[A]. 鲁子问主编.基础英语教育研究[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练海英,张健颖.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改进外语教学[J]. 外语教育?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4-24

第二语言习得概上课讲义

一、名词解释 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里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形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 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3、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点的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特定的规则形式。 4、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也不能纠正错的规则。 5、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 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 7、习得的知识: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 8、学习的知识: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9、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整理。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 10、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 1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 12、“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3、“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4、“文化休克”: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 15、“刺激贫乏论”: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18、歧义容忍度: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态度。 19、场依存型: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待事物;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易接受暗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喜欢集体学习,需要得到及时反馈,情绪波动较大; 20、场独立型:倾向以分析方式看待事物;很少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喜欢发现式学习;固执,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21、移情: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移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精力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22、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能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23、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胜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出国、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等。) 二、填空选择 1、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 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 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 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 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 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 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 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 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 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 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 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 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 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 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动机在普通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章,在心理学考研中,经常会出考点,在教育心理 学中也会涉及。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

思考题: 1、什么是母语、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2、如何区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在两种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得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第四节SLA研究的基本问题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究竟获得了什么? 2.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的? 3.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有哪些个体差异? 4.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之初常常说出一些不合目的语规则的句子。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学习者生成的语言进行研究来发现个中原因。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学习者语言获得结果的研究。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相关研究包括: 早期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分析 中介语假设以及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试图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这涉及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Ellis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一是外部因素; 二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环境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即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社会环境自然发生的(natural setting)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的(educational setting)。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环境”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方式,即学习者语言输入是通过交互方式获得的还是非交互方式获得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foreigner talk”和“teacher talk”的研究,以及“可理解输入”的研究等。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Foreigner talk”是指母语者与外国人谈话所使用的话语。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常常对正常的话语进行某些调整,以便学习者理解。这种话语有时甚至不合语法。 例: 母语者:你-是-哪-国-人? 非母语者:我-哪国? 母语者:对,你-哪个-国家的? 非母语者:国家?噢,美国。 teacher talk的定义 “teacher talk”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 师:请大家打开书。 生:开书? 师:对。书book,打开open. 生:噢。打开书?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2405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动机过程观_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_杨涛

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62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杨涛,博士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李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 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杨 涛 李 力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二语动机策略是二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该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确区分动机教学策略和动机学习策略,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动机过程观是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基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能为动机策略的机制给出更有力的理论解释。我们认为未来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有必要在自我系统理论框架下深入研究动机教学策略,关注动机学习策略及其培训,重视二语动机过程观对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动机过程观;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二语动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0)05-0062-06 1.引言 自G ardner &L a m bert (1959;1972)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1 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对G ardner 动机理论的争议使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武和平,2001:116)。研究者开始更加关注二语课堂学习情境对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动机相关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逐渐成为研究对象。本世纪初至今,动机过程观和自我系统理论日趋完善,为二语动机策略研究(L 2M o ti va ti ona l S trate -g ies)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新的理论支持。G u illo teaux &D êrnye i(2008:56)认为目前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和了解已经能够为二语教学提供方法支持。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因此有可能成为二语动机研究者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介绍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策略研究概况,然后简述二语学习动机过程观和自我系统理论对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进而提出未来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2.二语动机策略研究2.1二语学习动机与策略 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策略研究主要来自二语学习策略和二语学习动机这两个研究领域。二语学习策略研究者早已注意到了学习策略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O x-ford ,1990;O p M a lley &C ha m o ,t 1993)指出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吴本虎(2002),文秋芳、王立非(2003)提出的与情感相关的策略也同动机有直接关系。M acaro (2003:109)认为学习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培训也可以帮助克服动机削弱的问题。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虽然/更关注动机的内部结构0(秦晓晴文秋芳,2002:51),但是还有些研究者(O x-ford &Sheari n ,1994;D êrnye,i 2001a ,2005)同样也注意到了学习策略及其培训在动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D êrny ei (1994)将二语学习动机分为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环境层面,其中学习者层面正是学习策略对动机产生作用的主 要范畴。 近年来,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D êrny e,i 1994,2001a ;D êrnye i &C size r ,1998;G uillo teaux &D êrny e,i 2008)还针对可能影响二语学习动机的教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且明确提出了二语动机策略这一概念。D êrny e i (1994)依照二语学习动机的三个层面列出了相应的动机教学策略。G a rdner &T re m b l ay (1994)认为有必要在二语学习环境中对这些策略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D êrnye i(1996)进一步将动机教学策略提炼为10项宏观策略:1)以身作则;2)创建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3)布置合适的任务;4)发展与学习者的良好关系;5)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自信;6)使语言课堂生动有趣;7)加强自主学习;8)使学习过程个性化;9)提高学习者的目的倾向;10)使学习者熟悉目标语文化。通过对匈牙利英语教师动机教学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D êrny e i &C s-i zer(1998)验证了上述10项宏观策略的存在。随着对动机过程的深入了解,D êrnye i(2001a ;2001b ;2005)又根据二语学习动机过程模型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宏观策略,并将他们归为四组:创建基础动机条件;生成学习者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鼓励积极的反思型自我评价。 综合上述二语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领域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者对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策略,即二语动机策略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二语动机策略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直接激发、保护和维持学习者动机的教学策略0(D êrnye ,i 2001b :116-117),策略的执行者为二语教师。广义的二语动机策略则指/为达到上述目的而有意识地使用的一切策略影响因素0(D êrnye ,i 2001a :28),策略的执行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习者本人。D êrnye i 等人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如D êrny e,i 1994;D êrny ei &C size r ,1998;G uill o-t eaux &D êrnye,i 2008)多以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影响学习者二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符合对二语动机策略的狭义定义。对于这些策略,使用/二语动机教学策略0命名更为准确,可以避免研究和应用中的误读。而上述二语学习策略研究中所提到的各种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学习策略,以及二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D êrnye ,i 2001a :22)中提出的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前者为近景动机,后者为远景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与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描述。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斯蒂芬?克拉申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研究者和 政治活动者。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表了许多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文章,后经人们的总结,才有了现在语言学领域里著名的“监控理论”(the monitor theory)。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是由五个假说组成: 一、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 在现代语言学中,有许多关于人们是怎样发展语言能力的理论。根据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说,人们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方法来获取第二语言的知识:一种是习得的方法,一种是学习的方法。想要了解这一假说,关键是要了解习得与学习的区别。首先,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自然的过程,即学习者虽然获得了知识,但他本身并不知道他正在获得知识,这一过程与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类似;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就像学生上学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二语学习者学的是抽象的、概念上的语言,是关于一门语言的理论,也就是这门语言的语法。显然,二者的侧重点与结果都不一样,习得的是说一门语言的能力,学习的是一门语言的知识,而且习得的知识要比学习的知识储存的更永久一些。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课堂上,老师要尝试着让学生去习

得一门语言而不是去学习一门语言。 二、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人们在用第二语言交流时,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都用于监控我们说的话是否正确,这些知识并不会出现在我们即时说的话里,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是有意识学习仅有的功能。自我监控就是在学习者说话之前,他会在脑海中“过滤”一下他要说的句子中的错误;而自我修正就是在学习者说完话之后,“过滤”并改正话中的错误。但是,运用监控也存在很多的困难,首先是二语学习者要了解二语的使用规则。即使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也不可能学会老师教过的每一条规则;即使学会了,也不可能全记住;即使全记住了,也不能全都正确的运用。其次,监控的运用也需要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用英语交流时,说的很慢,交流的信息很少,就是因为他监控过度,将时间都花费在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上了。最后,语言的规则只是组成人们语言能力的一小部分。 所以,监控假说在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就是: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二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降低监控,但是,学习者也不能为了交流更多的信息而不注意说话过程中的错误;然而,在写作时,二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多的运用监控。 三、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影响因素

学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 题目:第二语言习得及其影响因素学号:22221113147 姓名:陶凯 班级:2013级汉本(1)班 任课老师:张永斌 完成时间:2015年12月12日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是时代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第二语言,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覆盖了很多领域,语言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动机效果因素或教学法等方面,当然还有从语言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就母语、元语言意识、情感态度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进行展开叙述。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元语言意识;能力;动机;态度 一、前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在儿童母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与母语习得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 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当今社会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第二语言也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所以如何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母语、元语言意识、情感态度因素等。下面我们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二、母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一语言(即母语)是在使用该语言的生活环境中结合智力的发展而习得的。因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 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对第二语言的掌握需在人为的环境里进行有计划的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在语言体系上的差别。语言体系接近、差别不大的语言无疑较易学习;反之 ,差别极大的语言 ,学习中困难较多 ,需要付出的时间也较多,对学习方法的要求会更高,这是因为在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作用。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就叫做语言迁移。语言迁移一般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有正面作用,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即正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有负面作用,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即负迁移。虽然负迁移对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 和种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摘要】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学习方法运用,以及能够达到的水平。怎样更好地发挥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动机;第二语言学习;个体差异 1. introduction. learner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crucial factors influence learne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es. motiv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as drawn a lot of research attentions, for its complex nature and its importa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motivation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tha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nguage proficiencies that could be achieved (lightbown & spada, 2006, skehan, 1991). according to lightbown and spada (2006), a definition of motivation in sla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two aspects, which ar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need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second language community. moreover, motivation is specific to certain context, and is changeabl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learners’ age, level, and the actual learning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问题的研究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本文将针对什么是动机,它包括哪些重要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外语学习相关的动机有什么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动机;动机类型;外语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成就 一.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更加深入地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建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这一重要因素进行了多元化探讨(杨连瑞、李绍鹏2009)。由于它的复杂性,所以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因素。其中,学习者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等,直接影响到二语习得的结果。据雅柯伯维茨(jakobovits)的研究表明,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本文分析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力求与大家探讨,以改进并推动我们的教学活动。 二.动机的释义与分类 动机有内在(intrinsic)动机与外在(extrinsic)动机之分,产生两种动机的根源不同。 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外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老师的表扬、惩罚、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等。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远的成功有联系,外在动机与短期成功相关。动机一般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感情作用,一种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欲望。需要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生理上的需要时一种本能,是人类的基本要求,而心理上的需要则受学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语学习与后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动机一词的概念可以具体细分。麦克多诺认为,在动机这个总概念下至少应该区分为一下几个变量:1.精力;2.愿意学习的程度;3.持久性;4;兴趣;5.对上课的喜欢程度;6.动力(incentives);7.学会语言的好处。学习者的动机会因以上变量的不同而存在个别差异。布朗指出,仅仅列举动机的一些变量而不研究每个变量与动机中人类基本需要的关系,不会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将动机视为人类需要的满足,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学习者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有助于探讨人类心理的基本性质,深入了解外语学习的动机及其心理过程。 动机与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期望有关,还与他所从事的工作本省的价值有关。一般来说,如果事情成功的把握大,重要性突出,那么,做事的动机也会强烈。动机与个人如何对待工作成就的态度也有联系。动机中的持久性与做事的愿意程度不仅与取得成就的需要有联系,也与把工作成就归与谁有关。 三.语学习动机的产生――外语学习者的交际需要 个人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与动机不可分离。外语是交际的工具。掌握一门外语并使用它去进行交际,是学习外语者的一种需要。外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在本国使用外语与本族语说话者直接交际。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交际需要。中国人在学校里学习外语便属于这种情况。交际需要不存在,或是学习者看不到语言的交际价值,强烈的学习动机就很难激发起来。在英国,不少的外语学习者由于认识到外语的交际价值,其外语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在英国的中、小学校里,为了鼓励学生学好外语,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使之看到外语是重要的,而且是有价值的交际工具。在我国,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感到需要外语工具,并培养起学习外语的兴趣,激发起学习外语的动机,是搞好外语教学,降低淘汰率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