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里奥兰序曲简介

科里奥兰序曲简介

科里奥兰序曲简介
科里奥兰序曲简介

《科利奥兰序曲》简介

1.《科利奥兰》序曲(作品第62号)这首序曲在1807年间写成。科利奥兰是公元前五世纪罗马的一个贵族,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被逐出国外,但他惑于傲慢的性格和阶级的狂妄,选择了背叛祖国的道路,带领异族军队攻打罗马,及至城下,由于他母亲和妻子的泣谏,使他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心情下自杀身死。科利奥兰的死是悲剧性的,是他可耻行为应得的惩罚。关于科利奥兰,莎士比亚曾写过一出.悲剧。贝多芬的这首序曲,则是根据他的同时代人~德国诗人兼剧作家科林的五幕悲剧《科利奥兰》而写的,但在此之前,他早已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中熟悉了这出悲剧的一些形象。科林和莎士比亚的悲剧情节大致相似,但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科利奥兰是被人杀死的。科利奥兰之所以吸引贝多芬的注意,同前不久激动着他去写作歌剧《费德里奥》一样:他喜爱崇高的题材,因为这可借以表现人类的最深刻的感情,包括爱情和爱国热忱等。再因为贝多芬创作这首作品时,维也纳已处于法国军队的占领之下,他意识到被占领城市所遭受的苦难,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并不比科利奥兰时代被围困的罗马幸运一些,这样,他使原来的传说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他的这首序曲所表达的不安和激情,才能做到一点也不夸张。音乐开始时,弦乐器三次奏出强力的八度C音,但每一次都被乐队全奏的粗暴和弦所打断,这小段引子可以看作是科利奥兰的骄傲性格的一个写照。这首序

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第一主题怒气冲冲地表现出一种躁然不安的情绪,也是那个被罗马平民放逐的贵族科利奥兰的性格描写。第二主题转入大调,它的旋律进行温文尔雅,同前一主题形成对比,描写科利奥兰的母亲和妻子的恳求。在科林的戏剧中,科利奥兰是在那两位可敬的罗马妇女的诚挚的诉述之后自杀的。在贝多芬的序曲中,描写这个内心备受折磨的人物的死亡,也是放在最后一段;即在音乐按奏鸣曲形式的结构经过发展和主题及引子素材的再现之后,把重又出现的那个爆炸性的动机(在大提琴上)一再放宽,好象要把这个形象的节奏撕裂拉断似的,最后弦乐器柔弱地三次拨弦奏出八度的C音作为全曲的结束。

2.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传说491年罗马发生饥馑,科里奥兰提出,接受救济的民众必须同意废除保民官制度,否则不发给赈灾粮。为此他受流放的惩罚,后投奔沃尔西国王,带领沃尔西人打回罗马,在其母与其妻的恳求下,才从罗马撤兵。

莎士比亚悲剧由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为歌剧,贝多芬于1807

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这首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科里奥兰由于放弃了指挥权而被沃尔西人谋害;而在科林的剧本中,他则是自杀。瓦格纳对这个人物的评

介是“他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

这首序曲Op.63,C大调,奏鸣曲式,以科里奥兰本人庄严的姿态开头,紧接着是他的愤怒不安,他愤怒的对抗被一个柔美的主题打断,形成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中的对比。这个主题可理解为科里奥兰亲人们的乞求。在发展部,表现了英雄内心的犹疑不决,内心的矛盾,荣誉的崩溃,以及不以苦乐为意的自我毁灭而获得的胜利。结尾,乐队渐渐沉浮在一片寂静之中。

1812年序曲

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目标: 1. 能用心地聆听乐曲《1812序曲》,认真地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所带来的美感。 2. 能与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演唱音乐主题,体验和表现作品的音乐美。 3. 能自主地学习并了解《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结合聆听乐曲的感受,加深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与乐曲内容表现的关系。 4. 能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对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进行探究、分析,从而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难点: 对乐曲《1812序曲》的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奏鸣曲式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笔下有一部被称为描写历史画卷般的战争的作品,那就是《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战争与和平》后,获得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及摄影奖,那先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部大片的几个片断吧! (播放电影《战争与和平》的几个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这再现的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战争吗?这次战争对将要赏析的《1812序曲》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可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导入创作背景)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并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 师:是的,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以这场著名的战争为主题而创作了这篇恢宏的交响乐章——《1812序曲》。在乐曲中,作曲家采用管弦乐队加军乐队,并在乐曲结尾处加入大教堂的钟声和庆典的礼炮声等综合表现形式,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充满硝烟的旋律”。

音乐教案-1812序曲

1812序曲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j欣赏战斗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 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k欣赏法军主题 师:这一主题主旋律我们曾欣赏过,是什么?有何作用?并根据音乐风格作出表演。

1812序曲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序曲的概念----【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 序曲》等。 2、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1812年序曲》,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乐曲结构为奏鸣式。一开始是序奏,弦乐奏出缓慢、庄严的第一主题。 旋律来自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这一主题肃穆虔诚,像是表现俄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对和平的向往。接着音乐逐渐加快,乐器逐渐加入,音量增强,号角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随之奏出了骑兵进行曲。这是序曲的第二主题,象征着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 起抗敌的英勇形象。 进入呈进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乐曲为降e小调,结构为三部曲式。快如旋风的主部主题,描绘出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在展开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拿破仑军队侵入俄国国境的表征。《马赛曲》经过变化引申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发展,描写拿破仑军队的凶残、步步逼近,俄军抗敌的艰苦、激烈。 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俄军战士对家乡、对祖国与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题具有舞曲的特点,由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演变而来的,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乐观幽默的性格。 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音调的此起彼伏,交错出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代表拿破仑军队的《马赛曲》主题更加气焰嚣张,但已变为强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扬威的性格。而表现俄罗斯人民的两个主题却一再得到了强

高一音乐 1812年序曲教案

《1812年序曲》教案 课题:《1812年序曲》 课型:音乐鉴赏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体裁序曲的形式。 能自主学习,了解《1812年序曲》的创作 背景,循着落812年俄法之战的历史线索 对音乐展开联想。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柴科夫斯基 以及他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认真倾听《1812年序曲》的音乐主题 、典型节奏以及乐曲的结构,逐步领悟“ 培养音乐的耳朵”这句话的含义。 2、初步了解欣赏音乐的三种不同的假设段。 教学过程: 什么是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 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分为“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类。 a、法国序曲: 复调风格,由慢、快、慢三个乐段组成, 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 b、意大利序曲: 主调风格,由快、慢、快三个段落组成, 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意大利序曲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二、《1812年序曲》 1、背景搜索: 《1812年序曲》这部管弦乐作品是柴科夫斯基1880年应俄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尼古拉·鲁宾斯坦之约,为莫斯科金俄工艺博览会的开幕典礼而创作的。全名为: 《1812年庆典序曲》 2、创作背景: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展示战争图片: 作品结构: 乐曲结构为奏鸣曲式:

1812年序曲简介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 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后一段的场景。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著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所罗门·肖特曾评价说:“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编辑本段前言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发烧友试机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称发烧友,而又未听过这首序曲,有两个可能,一是你很年轻,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并不怎么发烧,极其量只是感冒罢了。 “序曲”原指歌剧、芭蕾舞剧或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管弦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加有标题。《1812序曲》即属于独立、有内容的管弦乐曲。 在乐评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写给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赞助者)的信中也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1812序曲

《1812序曲》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战争与和平> 这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一部作品,描写俄法战争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这是一部用文学的形式来描写俄法战争的作品,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在作曲家的笔下又是如何描写这场以弱胜强、以智慧、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的。二、讲授新课: 1.创作背景: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历史故事《俄法之战》,边讲边显示故事的线索俄国人民祈祷和平与安宁——俄国骑兵——确定战略——法军入侵——交战——撤退郊外——骚扰、交战——郊外野营——交战胜利——辉煌的庆祝——凯旋归来——庆祝的礼炮、掌声、欢呼声等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俄法之战。俄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就以这场战争为主题创作了一部恢弘的交响乐章——《1812序曲》。) 2、什么是序曲呢?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后来就演化为一种音乐体裁。 3、作品结构: 一场战争是如何进行的? 我们要考虑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作品戏剧性非常强,矛盾冲突激烈。

1812序曲

一、《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1812》序曲在老柴的所有作品中应归入最粗浅、最通俗易懂的。《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后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内容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三、《1812》序曲为何被音响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 我在上面已提过,这首序曲并不是柴可夫斯基最佳作品之一,但为甚么会广泛被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之用呢?理由很简单,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包括三个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大鼓、钹等),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时,钟鼓炮齐声轰鸣,配合乐团的演奏,已令参加典礼的公众大为激动。到了近代双声道时代之后,录音技术大为跃进,有几家公司在唱片内加入真实炮声,更使音响发烧友着迷,他们往往利用实炮录音的版本来考验器材的力度、瞬态、低频等方面的能力。 假使你并非「大炮党」,请细听全曲,留意到吧!这首序曲音量起伏变化极大,动用的乐器非常多,听清楚其中的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它可以检验你的器材音质音色、结像定位、强弱和动态对比…… 如果你不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可以先买一只「彼得与狼」的音乐碟。任何古典乐的初入门者和有小朋友的家长,我都推荐你们买一张「彼得与狼」,在这首曲的故事里,每一个角色都由管弦乐团其中一种乐器扮演,对你辨音帮助很大,而小朋友一定听得很开心(你要陪着他听啊!)。 四、分析《1812》序曲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1:53)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2:46)

(完整版)1812序曲赏析

概要 《1812序曲》又称降E大调序曲“1812”,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 年创作的 一部管弦乐作品,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第49 号作品,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 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 年庄严序曲》,是为了纪念1812 年 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而作, 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该序曲于1882 年8 月20 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这首 乐曲后来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 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 在大厅回汤,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本文将简单介绍《1812 序曲》的作者柴可夫斯基和乐曲的创作背景,并 对乐曲做简要赏析。 正文 作者简介——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 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 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 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 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 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 六交响曲“悲怆”》,9 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 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 、4 部协奏曲(以《降 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3 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

音乐教案-1812序曲

音乐教案-1812序曲 音乐教案-1812序曲音乐教案-1812序曲《1812年序曲》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

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1812序曲 教案

《1812序曲》教案设计 题目:《培养音乐的耳朵——1812序曲》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丁理 2009214185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节)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具:多媒体(包括计算机、投影仪、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音乐选段和教师讲解,带领学生了解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 基,继而引出“序曲”概念及本课欣赏重点《1812序曲》; 2.对《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进行大体介绍,培养学生 对管弦乐作品的兴趣,为后续欣赏做好铺垫; 3. 对《1812序曲》具体音乐组成进行分解介绍,引导学生记住音乐中的各个主题(“法军主题”、“俄军主题”),结合音乐创作背景进行音乐联想,能够有根据地表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分析《1812年序曲》的音乐主题、典型节奏及总体结构,逐步领悟“培养音乐的耳朵(带着思考听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采用基础曲式分析的知识,带领学生分段了解《1812序曲》每一个主题、插部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并加以区别、辨析; 2.合理运用视频、音频材料,让学生接受教师对音乐序曲的定义,能够基本理解管弦乐中呈示短、展开段及再现段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它们各自在“表达具体音乐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基本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5分钟) 1.引出课题,观看视频片段 (师生问好,进行简单自我介绍;欣赏《1812序曲》片段,在播放前提出相应问题) 师: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视频边思考,下面我们欣赏的音乐: 1)作品名称——四小天鹅舞曲 2)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3)创作国家——俄罗斯 (欣赏视频《四小天鹅舞曲》) 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赫赫有名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家。 2.作曲家入手,走近《1812》 师(介绍重点“浪漫主义”与“民族乐派”的融合,简单带过“作品列表”):柴科夫斯基是伟大的俄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是植根于人民的,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并洋溢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气息。同时,他使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相融,并注入了某些浪漫主义因素,形成了他极具个性特征的音乐,从而大大丰富了俄国音乐。柴科夫斯基在继承和发扬俄罗斯民族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在音乐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 (随后,配图简要介绍柴科夫斯基一生的经历,选择性讲作曲家奇闻异事) 特别设置:在“作品列表”部分,特别向学生展示柴科夫斯基舞剧作品《胡桃夹子》,通过活泼生动的表演画面与台下学生互动,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问,如“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胡桃夹子吗?”“大家看完这段视频,觉得快乐吗?”“你在观看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 二、欣赏教学(18分钟) 1.逐个击破,“音乐序曲”面面谈 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序曲?(序曲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也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仿佛是剧情的缩影。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管弦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加有标题。《1812 序曲》即属于独立、有内容的管弦乐曲) 以学生熟悉的歌剧选段《卡门序曲》和中国独立管弦乐《春节序曲》为例,

《1812年序曲》

《1812年序曲》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

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j欣赏战斗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 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k欣赏法军主题 师:这一主题主旋律我们曾欣赏过,是什么?有何作用?并根据音乐风格作出表演。 生:法国国歌《马赛曲》。法国军队的象征。随节奏模仿法国军队趾高气扬的样子。 l欣赏抒情主题 师:这一主题与我们曾欣赏的那首作品风格相似?有何作用? 生:与柴可夫斯基《十一月.雪橇》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俄罗斯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m欣赏欢快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并根据音乐作表演。 生:音乐轻松、愉快并有舞蹈音乐的特点,体现俄军民乐观的精神。学生据音乐节奏跳起欢快舞蹈。 n分别视唱呈示部4个主题。

1812年序曲

音乐鉴赏《1812年》序曲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教学课时:1课时 授课人:张群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与内容表现的关系。 2、通过聆听、比较、探究等参与方式,了解音乐语言所特有的表达方式,进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水平。 3、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加深人类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的描绘性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课件,CD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片段,进行教学铺垫 二、讲授新课 1、音乐知识:序曲 (1)序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形式,原指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话剧等戏剧演出前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它带有暗示剧情的意义,人们把这类序曲称为歌剧序曲。(2)近代产生了专门为音乐会而创作,而又与戏剧无关的序曲,人们把它称为音乐会序曲。 2、师生互动,探究感、感受音乐主题: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几段音乐主题,同学们根据它的曲调、和声、速度、力度说出感觉到的情景。 (投影)A.1=b E (用庄严、慢板和高昂、激越两种情绪弹奏) 11| 2 3 11| 23 44 4 | 4 - -|33 33 3| 3 3 3|2 .2 22|3 - - | 问:旋律有何特点? 生:很简洁,两种弹奏感受不同。

第一种,慢奏有一种很虔诚的感觉;第二种,快奏感觉到很激动。 问:和声、速度、力度怎样? 生:很悦耳,速度适中,力度不强。 (投影)B. 1=b E (进行曲速度,有一定力度) 05512 3212 31 1| 05512 3212 31 1| 问:这段音乐你产生哪些联想? 生:有召集的意境,具有号召性。 (投影)C. 1=b G (适度的快板) 4 |4 4323 2176 57 | 46 24 72 5 ∶‖ 问:这段音乐有何感受? 生:不协和,有紧张的气氛。 3、学唱两段音乐主题,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投影)俄国军民思乡主题。 (1)4/4 1| 5 5 54 32 | 5 5 0 2| 5 5 54 32 |5 – 0 5| 6 12 34| 5 – 0 5|6 1

《1812年序曲》教案

《1812年序曲》教案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注重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合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个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j欣赏战斗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 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k欣赏法军主题 师:这个主题主旋律我们曾欣赏过,是什么?有何作用?并根据音乐风格作出表演。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介绍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在老柴的所有作品中应归入最粗浅、最通俗易懂的,唱片史上就有不少指挥大师留有它的录音,对于这些大师来说,演绎1812简直算是小菜一碟,因此通常都把录音作为最大买点,尤其那炮声。 自从1958年多拉第在水星公司的那张1812获得了MERCURY的第一个金唱片奖后,泰拉克公司一共炮制了3版的1812,最早的是70年代末240克超重装LP版,不知多少极品LP机在炮声中应声倒下,第2版的CD版(编号:80141)发行于80年代,由于早期的数码制式所限,虽然音色厚道,但解析力不佳、层次感稍欠缺,曾令不少烧友失望,以前对泰拉克的批评多指这一版。 第3版于2001年在根叔的带领下辛辛那提乐团又重新灌录了这张唱片,并采用了最新的DSD直灌录音,连最后的炮声和钟声也是重新采样录制,绝对已达HI-FI 级水准(同时还推出了SACD),除了1812外,还加了意大利随想曲、斯拉夫进行曲、华尔兹舞曲等多首曲目。时长比老版多了20多分钟。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一、前言: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发烧友试机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称发烧友,而又未听过这首序曲,有两个可能,一是你很年轻,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并不怎么发烧,极其量只是感冒罢了。 「序曲」原指歌剧、芭蕾舞剧或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管弦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加有标题。《1812》序曲即属于独立、有内容的管弦乐曲。 在乐评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写给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赞助者)的信中也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讽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後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

《1812年序曲》通用版教案设计

《1812年序曲》通用版教案设计Teaching plan design of general edition of prelude to 1812

《1812年序曲》通用版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 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 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

《1812年序曲》教案

《1812年序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激发学生听交响性音乐的兴趣。 2、通过聆听、比较、探究等参与方式,了解音乐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进而能让学生自己举一反三,欣赏更多曲目。 3、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加深人类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情感。【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的描绘性作用。 2、引导学生认真倾听《1812年序曲》的音乐主题、典型节奏以及乐曲的结构,逐步领悟“培养音乐的耳朵”这句话的含义。 3、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加深人类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果让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听的或常听的音乐,你能把以下几类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排个顺序吗?(多媒体银幕) 交响性音乐;美声唱法歌剧选曲; 民族管弦乐曲;民族唱法歌曲; 通俗类器乐曲;通俗唱法歌曲; (根据平时调查了解,结果往往是通俗类在前,交响乐、美声在后。原因也很清楚:易懂与难懂是最主要因素。)“老师有一个想法,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不同爱好。但如果有很经典的、全世界人都公认的经典作品,我们是不是有必要了解它呢?因为我们是高中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和阅历。比如我问你们,

当年俄法之间有过战争吗?”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讨论此问题。由此引出题:《1812年序曲》。 二、新课教学 1、作者简介: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作曲家,作 曲家,代表着19世纪末情绪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主要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钢琴组曲《四季》等。 1、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 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简介序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下面我们就听听柴可夫斯基如何运用音乐主题来叙事并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和 民族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聆听主题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大概放一遍) 4、问问同学们从音乐中听到了哪些情绪。 5、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乐曲的结构和具体怎样表达情感:

1812年序曲

《1812年序曲》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战争与和平》片段 这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一部作品,描写俄法战争的。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这是一部用文学的形式来描写俄法战争的作品,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在作曲家的笔下又是如何描写这场以弱胜强,以智慧、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的。 二、讲授新课 1、创作背景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

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全军覆没的故事。 2、作者介绍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国著名作曲家,代表着19世纪末情绪的作曲家,他是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者。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主要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钢琴组曲《四季》等。 3、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比才的《卡门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赏析1812序曲

摘要:《1812 序曲》时而欢快时而忧郁的旋律,表达了俄罗斯的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的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它通俗易懂的标题,以及层次分明的主题发展,和管弦乐的色彩, 成就了这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关键字:1812序曲奏鸣曲式爱国主义 一、《1812序曲》的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1812序曲作于1880年,柴可夫斯基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为即将到来的国际艺术与工业博览会上的演出创作一部作品, 尼古拉.鲁宾斯坦提出三个题目请柴可夫斯基选择: 博览会开幕、亚历山大加冕25 周年、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柴可夫斯基围绕第三个题目——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展开构思。这座天主教堂曾在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被摧毁, 作曲家以俄国人民的抗法战争为创作素材, 写成了这首作品, 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 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 年庄严序曲( 简称1812 序曲) 。 1812 年, 拿破仑调集60 万大军入侵俄国, 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 占领莫斯科, 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 拿破仑军队数量占优势, 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 法军逼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 下令烧毁粮草, 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 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 法国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 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 法军陷入重围。于是, 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 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的严寒, 残酷的冬天袭击着曾经骄横一时的法军存者, 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 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部队大部分被歼灭, 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拿破仑起了假名带着随从绕道德境狼狈逃回法国。法军溃退的消息传来, 俄国举国欢腾, 教堂的钟声响彻大地。当俄国人民以激动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对军队的文告时, 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