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word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word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word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word配套教案

21 《孟子》二章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富贵不能淫》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

行互助学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句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代词,这,这个。怎么。

句意: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他。

句意:

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训导,告诫。留神,当心。介词,把。正理。道理。

句意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动词,居住。名词,居所。道路。

句意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到,实现。志向。实行。固守,坚持。原则。

句意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动词使动用法,使……改变。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句意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四、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五、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糟粕之处:

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父母之命不可违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第二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二、指导朗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感知课文,通译课文

1、自读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

1、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ú)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èn)性,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解释关键词义,口译课文

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拔士:狱官市:集市,市场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降:下达大任:重大责任,使命是:这,这样(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苦:使…痛苦心志:内心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体肤:躯体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乱:使……扰乱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用这些办法动:使…惊动忍:使…坚韧使…坚强曾:同“增”,增加不能:不具备的才能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恒:常常过:犯错误衡:同“横”,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喻: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在国内拂:同“弼”,辅佐出:在国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然后:这样以后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四、理解课文

第一段

六个人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常常处在困境,正

小才能不断奋发经受磨炼的益处

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反

大往往遭至灭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五、字词总结

1.词类活用: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空乏:使……资财缺乏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2)名词作动词

过:犯错误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六、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七、引申拓展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有哪些启示?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艰难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坚强的人成长起来。现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积累孟子名言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八、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常常处在困境,正

小才能不断奋发经受磨炼的益处

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反

大往往遭至灭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课件之家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4355843.html,/?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nXmCL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孟子二章》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3分) 1. (3分)加线字注音 相称________ 消耗________ 蜷伏________ 2. (3分)(2016·夷陵模拟) 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①课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A:“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B:“甲队准输。否则,把我的姓横写!” A:“你贵姓?” B:“姓________ ,你呢?” A:“姓________” 其实A的姓倒写,B的姓横写,他们的姓都不会改变,猜猜A、B两人分别姓什么。 ②“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3. (2分)《高原,我的中国色》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河南杞县人。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灵旗》,长篇报告文学________等。 4. (15分)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第Ⅰ卷文言文) (2)一狼洞其中,意将邃入以攻其后也。(《狼》)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杞人忧天》)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12分) 5. (12分) (2020九上·三水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① ,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②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④。”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旨:意思。②曳著:拉到。③胡为乎泥中:为什么在泥水中。语见《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要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语见《诗经·柏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孟子二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三、研读课文: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3.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4.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5.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全班交流。 教师选点精 讲,进行学法 指导。 学习古人说 理论证的方 法,品味对 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 果。 四拓展延伸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的 关于“大丈 夫”言论及政 治主张。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强 调重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6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 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2课文第一段列举了古代六位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吗?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 的人才观 及“生于忧 患而死于 安乐”的思 想。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 强调重点。 教学后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 第六单元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测试题 含答案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贫贱.()丈夫之冠.() 不能淫.()畎.亩()妾.妇之道() 傅说.()曾.益()法家拂.士() 胶鬲.()外患.()劳其筋.骨()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岂不诚.:(2)大丈夫 ...: (3)是焉.得:(4)夫命.之: (5)戒.之曰:(6)必敬必戒.: (7)女.家:(8)夫子 ..: (9)以顺为正.:(10)与民由.之: (11)不能淫.:(12)不能移.: (13)不能屈.:(14)发.于畎亩: (15)举.于版筑:(16)举于士.: (17)举于市.:(18)空乏 ..其身: (19)行拂乱 ..:(20)曾.益: (21)恒.过:(22)衡.于虑: (23)而后作.:(24)征.于色: (25)发.于声:(26)而后喻.: (27)法家 ..:(28)拂.士: (29)出.则无:(30)敌.国: 3.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作为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学说的继承者,有“”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三、课外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 解释加点的字 (1)病笃.(2)何以都.不闻消息 (3)缚者曷.为者也(4)叶徒.相似 9. 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因恸绝良久。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从中你读出了晏子的什么特点? (2)(乙)文中“弦既不调”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doc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教案有多少了解?都会写教案么?下面 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三)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语文《孟子二章》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周至七中语文组李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 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

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 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1)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利() 发家拂士() (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3)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球溪高级中学陈丽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三、初读理解 1、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疏通文句。 3、教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C.学而不思则罔D.择其善者而从之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转折) C.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来)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跟) 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了)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 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

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 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1)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利()发家拂士() (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3)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