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这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世界进入高风险时期,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干预工作的力度势在必行。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难发生之后,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往往发生在一些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伴随着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体验,并且长时间消磨不去。PTSD的患者会持续的体验到创伤事件本身,灾难的梦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折磨着他们,并且会持续不断的进入他们的梦境。

对于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他们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他们会回避所有与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谈话,对于相关的活动、地点和人物也避之不及。对于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他们会表现出对于事件重要方面的遗忘:似乎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头脑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PTSD的受害者在受难后还往往表现出对一般事件的麻木。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异常冷漠。身边的人也许能够体会出,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们的亲近,甚至更加疏远,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受到了禁锢,很多PTSD的患者在灾难过后不再能够很好的沟通情感,也无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恋之情。在很多亲人的严重,他们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往那个具有人情味的亲人,而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的“木头人”。

不仅如此,PTSD的患者还会表现得非常警觉。他们常常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也很容易被一点点响动就惊醒。在与人交往的同时,他们变得容易激怒,脾气暴躁,注意力也特别容易分散。

回归心湖的平静

地震和其它灾难性事件就像在心灵的平静湖水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人内心原本平静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状态在危机事件的重创之下变得遥遥欲坠,各部分的机能的平衡被在PTSD发生之时,人内心的平衡被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打乱,这时候就需要危机干预来恢复这种内心的平衡。

需要危机干预的人员不仅包括受灾的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也同时包括了各种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这是因为不仅身处灾难现场的灾区受害者在心灵上受到了重大的创伤,那些与他们感同身受的救援者们同样也经历着类似的痛苦,同时他们还要担负着安抚、帮助幸存者的工作。可以说,与灾难有关的每个人内心都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都需要危机干预为他们恢复内心的平衡。

危机干预在恢复这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要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首先,怎么做才能使得受害者的症状不会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危机干预要完成一个预防的作用。

其次,怎么做才能去降低受害者的痛苦?这种痛苦包括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身体上和行为…上的多重反应。

最后,这个人能否通过自我恢复的方式重新回到家庭和工作中去?如果答案是“Yes”,那么危机干预的任务就基本完成。如果答案仍旧是“No”,那么就需要危机干预的专家来提供提供更高层次的帮助。

因此,危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不仅是减轻灾难受害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通过干预的过程,让人们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减少长期痛苦的可能性。

目前,对于灾难的危机干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 CISD)。这种疗法主要采取一种结构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灾难的幸存者谈论应激性的危机事件。干预通常在危机发生的1-2天内进行,每次需要大概2-3小时的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介绍阶段:治疗者与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并引导所有的参与者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讨论规则和讨论基调,这个小组的“契约”主要的目的是鼓励所有的小组参与者的合作,并遵守保密的原则。

事实阶段:小组成员从自己在灾难中的视角出发,向其它人描述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嗅等等外部的现象。

感受阶段:小组成员向大家描述他们在经历灾难事件后,现在头脑中能够立即浮现出的有关灾难的主要想法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

反应阶段:参与者与治疗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有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这个阶段是小组成员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治疗者在这时要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关心和理解,让小组成感到安全。

症状阶段:小组成员一起分享和描述灾难当中和灾难之后困扰他们的痛苦症状,这些症状既包括心理的痛苦,也包括身体的不良反应和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变化。

教育阶段:治疗者要让让小组成员认识到他们这些躯体和心理的行为反应在当下是非常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同时,治疗者要提供一些健康的应对方式,并提醒一些不适当的应对方式(例如酗酒)。

再登入阶段:治疗者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一些总结性的评价。

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的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组织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般来说,心理干预对象分为3个层面的人群:第一圈是遇难者家属;第二圈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第三圈是外围人群(包括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等一类人)。

我们认为,心理危机干预从一开始就应该处于相当重要的位臵,应该配合政府采取行动,应该有一套比较系统和详实的危机干预方案。

心理危机干预要分别针对不同人群分阶段逐步推进。比如在对待家属来说,在第一阶段里,干预者不要直接面对家属进行干预,而要不断给政府提供建议和策划,对抵达灾难现场的居丧者在生活、生理上给予精心的照顾,体现个性化、细节化。

第二阶段,居丧者情感复活期,居丧者一般表现为三种情感:悲伤、愤怒或自责。这三种情感之间也会相互转化。专家应引导居丧者将悲伤的情感宣泄出来。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干预专家帮助政府策划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让遇难者家属之间保持信息通畅,使他们相互取得心理支持,这样有利于悲伤情绪的宣泄。

第三阶段,灾难真相出来后,应帮助遇难者家属充分宣泄悲伤的情感。这个阶段,政府应将事实的真相公开,特别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四阶段,理赔阶段要保证消息发布的准确性,此间媒体不应该发布没有确凿证据的信息。

第五阶段,对于返乡家属,要进行个体性干预。

第六阶段,过一段时间后,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回访

心理危机干预即“心理救灾”,是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措施。对那些经历灾难的人们,特别对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人来说,哀莫大于心死,若没有外界细致入微的抚慰疏导和心理干预,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脱离梦魇,回归正常状态。

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能帮助灾区群众的心灵伤口最大限度被爱心缝合,恐慌不安的公众情绪很快被舒解。

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

尽管目前中国能够从事灾害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不足200人。即便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心理学专家的数量仅是美国、加拿大的1/20,若放在全国则连1/200都没有,远远无法适应灾害事件出现后对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干预辅导需求。

巨大的伤痛应该更加沉重地刺痛我们——建起一支相当规模的心理干预队伍,势在必行。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灾区曾经有14.6%的劫生余生者,因亲人遇难和难以忍受震后满目废墟的惨状,产生不想活下去的念头;强烈地震造成的精神刺激导致一些人产生反应性精神病。据1978年8月唐山市精神病院普查,确认因地震造成极度痛苦、悲伤和恐惧导致的反应性精神病有108例,占各类精神病的2.4%。

近几年我国的天灾多发,尤其以矿难为多。今年又以台风、洪水、旱灾,致使千万人要么背井离乡,要么生命受到威胁。到目前为止,今年已经有六次台风登陆我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那么,面对遭受这些天灾祸及的人们,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给予救助呢?可能大家立即又想到的就是物质支持。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些群体的心理需要。其实有大量研究

已经表明,在不良的灾难环境中,只有那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够有好的抵抗能力。二战时期,曾有一群海军士兵沉船落水。几十个小时后生还的却并不是年富力强的青年士兵,而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兵。后来的访谈研究表明,正是因为这些老兵有丰富的个人经验,面对同样的险境有很好的心理应对。

东南亚海啸幸存者,他们虽然幸运地躲过灾难,但当时的场景仍然会在他们的脑海中徘徊不去,变成摆脱不了的“梦魇”。

面对灾难,人们首先面临就是对环境的否定。突然之间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没有了,面对陌生的环境,人们开始恐慌,并开始否定自己的不幸。经常这个时刻的人们,会因为这种心理的失衡,而非常急躁不安,对周围的人与事产生怨恨。那么,这样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也必然会导致救援的阻力。所以,在对这样的人群进行物质救援的同时,应该从心理、精神层面引导他们的现实认识。只有使这个群体有一种环境认可,真正的救援才可以有效展开。

在大的灾难面前,大批人群背井离乡,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没有预期,经常会有一些绝望感,并会有一种归属感的丧失。在缺乏归属感的状态下,人们经常会绝望,而做出一些非理智的举动。那么,对他们的心理救助,就需要社会给予一种接纳与支持。国际通行的“集体心理晤谈”,在认真倾听、评估、对话的基础上,对受灾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也就是,受害者作为平等社会一员被接纳,会成为促进对他们实现心理救助的重要前提。60年代时,美国一批游客在非洲某国被绑架,结果美国政府出资把这群游客赎回。但是,这些游客回国后,受到一些社会舆论的指责:说他们不负责任地花纳税人的钱。结果,调查表现这群美国人中大多数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的症状。

另外,在大的灾难面前,心理救助需要形成一个接力赛式的梯队。在美国,巨大自然灾难的心理救助经常就是一个波浪式梯队,进行持续性的心理求援。尤其是一些非常巨大的灾难事件,更是一种密集的波浪式心理救援过程。具体做法就是由一些心理工作者,直接面对受灾者进行心理疏导,然后这些心理工作者再接受心理督导师的心理疏导。

因为在灾难心理救助过程中,在灾难发生后的“即刻震惊反应”,经常会引发相关人员产生“灾后应激症状”。表现有目击者和救援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乃至于“坚持从事某项活动”等行为。而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可能会造成灾难现场的专业救援人员忽视自身的安全。

尤其是一些巨大的灾难事件,经常会引发援助人员产生“闯入性思维”,即与直接经历灾难的受害者相似的症状表现。而此时,援助人员成为被援助对象。所以此处的波浪式救援过程,即再加入一批援助人员,以前一批援助人员为对象的干预——督导干预。

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出,危机干预其实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种技术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层面的救助系统。其实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的本源是指一种心理救助技术。这项技术最早产生于美国,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些志愿者组织,为了帮助越南战争后回国的一些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军人摆脱精神和心理痛苦而逐渐形成的。但当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成为社会救助系统的一部分了。

因此,灾难心理救助还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尤其在灾后的心理救助经常有更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些特大交通事故,当事者可能当时各方面都平复了。可能,以后的生活里却会经常不由自主闪现灾难的影子。这种挥之不去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闪回”。也就是,巨大的灾难经历者,经常会在生活时不由自主地在头脑中重新的经历这种灾难历程。自然,这种“闪回”经常会成为再次创伤的来源。比如有些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经常不由自主在头脑中“看”到一幢幢楼在自己面前倒下。而每一次“看”到这个场景,即体验一次重新的灾难创伤。所以,对巨大灾难后的人群,进行跟进式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

这方面的经验,以美国越战退伍军人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美国也积累起一系统的灾后心理救助体系。比如由国家支持,组织相关的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灾后疏导团体等。

所有的退伍军人,都要接受心理诊断,从而确定是否存在需要被干预的心理问题。对于存在灾后心理危机的人群,则提供专门的处理机构进行干预。而且这种干预也是长程的,因为灾后心理危机经常会潜伏几年才爆发出来。在美国,为退伍军人的战后心理康复问题,成立了专门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家研究中心。在我国经常多灾的时刻,也应从灾后的长远角度,制订一些可行的心理救助计划。

【危机的发展过程】

1.潜伏期

有的人较容易在危机中受到打击,特别是个性较为内向封闭、情绪欠稳定、家庭困难或矛盾较多、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变化难以适应等,都会导致危机一触即发。

2.危机期

突如其来的打击和生活上的变化都可能将一个人推进危机中去,不要以为只有不幸事件才会造成危机,有时开心快乐的事情也能引起危机。

3.退却反应期

这一阶段在生理、情绪、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许多问题:

生理:头痛、胃痛、失眠、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暴饮暴食、手足麻木、目光涣散、无故消瘦、虚脱等。

情绪:哀伤、愤怒、彷徨、怯懦、抑郁、焦灼、疑心重、过度兴奋等。

思想:思想混沌、胡思乱想、非理性、自卑等。

社交:逃避社交活动、行为退缩等。

4.适应期

逐步接受了现实,按照具体进展去寻找解决途径。

情绪在此阶段中常反复不定,但反复会一次较一次缩短或减弱并逐渐恢复平静。

5.平稳成长期

危机过后,情绪思想恢复平衡,假以时日,会逐步建立曾失调的生活。但不能对之康复期望过高、操之过急,而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如能在此阶段中不断自省反思,能使其变得更加熟。

【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巧】

处理危机,时间的掌握最重要,干预动作要快、迅速、敏捷、果断,以实际的行动和熟练的干预技巧介入问题,而不是慢慢建立关系、深入探讨和分析。危机干预往往比平时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更为主动、直接。

1.快快的倾听,快快的同理、回应。

2.了解及评估处境:抑郁?危险度?

3.予以适当的介入与支持,若他紧张,运用一些“放松技术”,帮助消除焦虑和恐惧。

4.危机中,人会产生许多疑问、质询、愤怒,要营造使其哀伤情绪得以宣泄的环境。

5.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危机干预”较平时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更主动和直接,不会浪费时间慢慢探讨分析问题。

6.充分运用环境资源,采取及时方法来应对危机,激发哀伤者的信心和勇气。

7、情绪平伏后,帮助他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而致力于那些可以改变的。

8、帮助他从经历中去领会或发现一些正面的积极因素。

9、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危机中的重要角色:

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起统筹作用,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支持;

少张扬、不猜测、多行动,以示尊重;

以正确观念加以疏导,克服羞耻感、罪疚感;

对危机中人以及家庭的处境和情绪保持敏锐的觉察;

不做和不说对方难以承载的事和话,正确的事和话也需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去表达;危机处境略微过去,情绪慢慢平伏,生活恢复正常,但关注不能放松,仍需就当事人不同的情绪阶段及时予以跟进。

【地震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行为界定

1.涉及自然灾难【地震,暴风雨,洪水等】

2.涉及社会卫生灾难

3.破坏家居,社区,私有财产或日常工作极度混乱

4.情感反应:震惊,失去信心,困惑,无助,失控,易激怒,幸存者自罪,焦虑,绝望,恐惧或悲伤。

5.躯体反应:睡眠和食欲障碍,疲乏,脱水

6.儿童出现依赖,假装或攻击行为以及退缩行为。

7.以思维、梦境、错觉或反复出现的表象的形式再体验灾难

8.明显回避唤起对灾难的回忆的刺激,诸如思维,情感,谈话,活动,地点或人之类。

【短期目标】

1.建立避难所并持续照料基本的饮食,衣装,卫生和睡眠需要。

2.与家庭成员,邻居和同事建立并维持联络。

3.接受志愿者的帮助。

4.描述灾难之前和灾难期间所采取的措施。

5.确定灾难期间的所见所闻和躯体的不适。

6.获得对任何躯体的主诉和伤害的医疗保健服务。

7.描述灾难以来经历的情感反应。

8.确定触发恐惧的歪曲认知并代之以培养自信和镇静的以现实为基础的自我对话。

9.确定灾难的最坏之处。

10.让孩子分享其焦虑和恐惧。

11.讲述对如何满足灾难后家庭的情感需要理解的增强。

12.停止对忽视了灾难即将到来的信号,警报和预警的自责。

13.讲述对康复周期的理解。

14.确定以当前使用的处理当事人生活中其它应缴事件的应当策略。

15.报告获得有益于健康的休息睡眠量,放松和规律性进食的情况。

16.实施减少应缴的行为策略。

17.重返破坏的现场;家,工作场所,学校和社区。

18.开始清理,整理物品并重建家园,工作环境,学校和社区。

19.分享精神信念和资源。

20.做好志愿者,媒体和减灾人员离开的准备。

21.确定当前产生灾难期间曾经经历的记忆或反应的情形或体验(如警报声,报道其另一灾难的新闻等)。

22.确定计划以供将来备灾。

【治疗性干预】

1.帮助当事人及其家人到中国红十字会设立的避难所。

2.尊重当事人隐私和独自悲伤的需要,在避难所中提供睡眠和一定的空间,尽量隐私而舒适。

3.鼓励当事人饮食平衡,保证在24小时内获得足够的睡眠。

4.指导当事人与在灾难区内以及远离灾难区发生地的家庭成员间保持开放的交流渠道。

5.鼓励当事人接受来自爱人,邻居,社区成员以及陌生人的身体和情感支持。

6.强化请求志愿者帮助的意义,教育病人如何帮助别人和如何获得帮助,形成集体优势,支持和积极帮助以利于从灾难中长久康复。

7.提供肯定的培训,集中于向志愿者或其它帮助者寻求帮助上,通过提醒病人每个人在此情况下需要帮助,对脆弱或无助的观念重新重构。

8.礼貌的请当事人回忆他在灾难之前,期间及灾难发生后所采取措施,注意不要施压。

9.教育当事人分享灾难的情感和细节将有助于从情感创伤中恢复。

10.探寻事件发生后当事人的情感反应,确定易激怒,疲劳,食欲减退,睡眠减少,梦多,悲伤,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药物和酒的使用量增加等反应,提醒当事人这些是对灾难的常见反应。

11.探寻导致对灾难产生消极反应的歪曲认知。

12.帮助当事人形成以现实为基础的,可以增加其自信有利于减少搏斗或逃跑反应的认知。

13.在父母关注实际问题时,消除儿童的疑虑,使之安心住在避难所,运用心理剧技术来帮助孩子表达其焦虑和恐惧。

14.评估儿童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提醒父母许多反应是正常的,也常常是暂时的,包括;过分恐惧黑暗,社会退缩,依赖父母,饮食和睡眠模式改变,攻击,害羞,持续的恶魔,头痛和其它躯体不适。

15.鼓励当事人诚实而直接地回答孩子有关灾难,家庭,学校和未来问题,提醒他恰如其分对无法回答的说不知道。

16.和当事人一起处理他所处阶段的康复问题以及有效度过从期的方法。

17.鼓励增加身体活动代替放松和休息以减轻躯体应缴反应。

18.建议当事人花时间放松和娱乐,告诉他们花时间远离工作进行灾难后重建的意义。

19.运用眼动脱敏和再处理技术来减轻应缴和紧张。

20.教当事人使用渐进的肌肉放松或指导下的想象技术等放松技术。

21.帮助当事人重返被灾难破坏的家庭工作环境,学校,处理当事人看到破坏场景的反应。

22.鼓励当事人在瓦砾中寻找不可替代,有价值的物品,告诉当事人保管这些发现的物品。

23.和当事人一起制定计划来打扫,修理和整理家庭,工作场所,学校的财产。

24.探寻当事人的宗教信仰体系和信仰活动。他们已经改变了吗,或者在恐惧无助时成为支持的资源吗、鼓励使用健康可信赖的精神资源,将当事人引向宗教场所。

25.鼓励当事人在媒体和志愿者离开后一直帮助他人,告诉当事人得到和给以的点滴之恩都会维持重建过程中的士气

26.帮助当事人制定灾难计划以增强他们对灾难的防备感,减轻无助感。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在灾难发生以后,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

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将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六到八周内进行。

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

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危机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危机心理发展有特殊的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1.亲友的安慰治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不能接受事实,会下意识地回避现实,有的还会表现在肢体上,如手脚麻木不能动弹等,专业上称之为“急性心因性障碍”。

家属和亲朋好友也可以参与支持和安慰治疗,包括生活照料、陪伴聊天、监护自杀自伤等。

心理专家会以委婉的语言提醒当事人,家园真的没了,亲人的确走了,事情真的发生了,让当事人把悲痛心情表达出来,如痛哭一场等,心理干预就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引导当事人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他可能会钻牛角尖在某个亲人死了,我也没有必要继续活下去。这时要唤醒他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如还有孩子需要照顾,还有老人需要照料等,以唤醒当事人的自我意识。

2.改变认识偏差

急性期过后,与当事人重新评估灾害的损失。经历灾害的人,观念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思维方式产生扭曲,产生“自己太渺小了”、“我是没用的人”等想法,还会以偏概全,将生活中的片断灾害扩大化,“一切都完了”,“我这么倒霉不如死了算了”,而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

心理医生还会帮助受伤者学会评估自己的潜能,重新客观评价自我。

搬家、旅游,远离事件,也有助于当事者愈合心理伤害。

3.情景重现

“熟悉”恐惧。经历恐惧后,许多人都会不断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场景,做噩梦、惊叫,无法入睡,甚至焦虑、抑郁等。这种情况有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忘,有的则持续几年、几十年,严重影响生活。比如美国有个参加越战的士兵,多少年后,一听到飞机的声音就害怕得趴在地上。

心理专家针对这种情况,会对一些患者采取情景再现的办法,让你不断回忆、不断熟悉当时的场景,直到你“明白”“其实就这么回事,我挺过来了”,从而消除恐惧感。4.催眠“忘却”伤痛

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理心理机制很复杂,首先是这些病人病前的人格缺陷(性格脆弱等)比较突出,其次是因为病人遭遇的心理创伤信息除了意识层面的语言通道以外,还有更多的恐怖体验不是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却一股脑儿钻进了大脑的潜意识里了。要纠正病人潜意识的思维偏差比较难,一种是催眠治疗,还有是精神分析。这是专业问题,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到。

此外,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药物配合也很重要,但要在医生指导下用抗抑郁的药。5.加强生存能力训练

经历同样的灾害,有的人很快就能恢复,有的人却终身难以改变,这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因此,家长和学校老师从小就要有意训练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包括游泳、爬山、体育

锻炼、野炊野营、劳动等。还要注意挫折教育和危机防灾教育,以及安全常识和机能训练等,部队军训是很好的预防课程。家长还要教会孩子们从小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知道任性、发脾气、大声吼叫是弱者的表现。

城市居民则要定期出去郊游,或下乡走亲访友,因为终年躲在高楼里生活的人属于心理高危人群。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灾后心理与干预

灾后心理与干预

新闻回放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3日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震后正常的心理反应: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此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正常的恢复期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五个阶段。 (3)康复期,康复期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灾后的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 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1)情绪反应 害怕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 ?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2)身体症状 ?疲倦?发抖或抽筋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管理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 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地震灾难中批量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措施。成立心理干预小组,确立成员工作职责,准确评估确定干预重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针对辅导对象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适时评价心理干预效果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地震灾害心理护理管理 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1]。面对“5.12”震区伤员及家属承受的极大心理压力,医院在加紧救治伤员伤情的同时,尽早建立心理干预组织,帮助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重建,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从德阳、绵阳等地转入灾区伤员140例,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心理干预方法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自评量表标准分值划分为3个等级[2],分别对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程度进行评估:<60分为轻度,61~80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 2.1 积极创建组织机构。按照伤员数量,迅速抽调具有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士和志愿者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负责伤员及家属心理评估,填写心理状况表,确立重点干预对象,筛查心理应激综合征。 2.2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1)掌握特点,及时干预。根据辅导对象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与伤员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关系,每天与伤员及家属进行1次心理干预,每2天开展1次组内心理疏导和院内培训。(2)熟悉技能,有效干预。首先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诱导伤员抒发情绪;其次是关心伤员的伤情和睡眠情况,对非心理性疾病造成的伤害,尽早采取积极措施。(3)遵循原则,规范救治。以躯体伤痛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作为必要的辅助治疗。迅速及时解除伤员伤痛,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2.3 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轻度心理问题由护士及志愿者负责,中度由专职医生指导处理,重度心理障碍由心理指导专家进一步治疗。(1)结合伤员个性特点,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2)结合环境技术要求,营造并保持安全舒适环境,针对辅导对象特点集中开展儿童心理治疗。(3)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小组形式实现。5~8人一组,每人负责3~5名伤员;小组成员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定西市安定区石泉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目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注意,教育部也就此项工作发布过多项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了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体现我国宪法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宗旨,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从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消除潜在的压力和焦虑,防止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共民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本法律和法规。因此,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全球学校教育发展接轨的重要措施。 1、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较大或重大事件的发生。该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直接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往往和学生接触密切,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只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训,就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直接使用心理健康档案,接受和筛选来自上述两支队伍的信息,通过心理辅导(咨询)室、心理辅导(咨询)信箱、校园网中的心理健康论坛等获得预警信息,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时提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 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伙伴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讲内心的、真实的话。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如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和朋友时,应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这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世界进入高风险时期,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干预工作的力度势在必行。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难发生之后,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往往发生在一些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伴随着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体验,并且长时间消磨不去。PTSD的患者会持续的体验到创伤事件本身,灾难的梦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折磨着他们,并且会持续不断的进入他们的梦境。 对于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他们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他们会回避所有与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谈话,对于相关的活动、地点和人物也避之不及。对于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他们会表现出对于事件重要方面的遗忘:似乎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头脑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PTSD的受害者在受难后还往往表现出对一般事件的麻木。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异常冷漠。身边的人也许能够体会出,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们的亲近,甚至更加疏远,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受到了禁锢,很多PTSD的患者在灾难过后不再能够很好的沟通情感,也无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恋之情。在很多亲人的严重,他们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往那个具有人情味的亲人,而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的“木头人”。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主要问题是防止自杀。尽管自杀的比例在整个人群中相对较低,但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负效应很大。因此,要认真研究并积极干预。现结合我校几例干预事件,谈谈心理危机的干预与处理: 一、自杀预防的困难及可能 预测自杀行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自杀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常常连与自杀者接触极其密切的人都难以觉察其细小的变化。而且自杀行为常常带有突发性,令周围的人措手不及。即使通过种种征兆发现了自杀的迹象,进行危机干预也并非易事。直接对当事人说,会使当事人感到自己隐私被侵犯,反而增加危险性。 但是,自杀的预防又是可能的,自杀行为有一定规律可循,原因有四点:(1)想要自杀的人,当他面临生活中的危机而产生消极态度和情绪,如羞耻、罪恶、自责等,到选择自杀行为之间要经过一段时间。(2)想自杀的人大多数有想死同时又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态,因此会表现出种种自杀征兆。(3)想自杀的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当考虑到自己死会对亲人、朋友、老师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震惊时,会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4)自杀者一般都会经历使之震惊、困扰的诱发事件。 因此,只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预防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是有的。 二、改变对自杀的模糊观念 社会上对自杀这种行为所持的态度和认识差别很大。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若不加以纠正,对自杀预防不利。 1、自杀无规律可寻 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意外诧异。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生种种信号。 2、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当有些人向他人透露自己会自杀,尤其当用语带有恐吓成分时,他人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别人的。其实,研究表明,80%得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但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 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他们只是有暂时性的情绪障碍。 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 有自杀企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而事实上,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三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6、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 很多人担心,对那些有情绪困扰的人,有自杀意念的人,主动谈及自杀会加强他们自杀的意欲。事实恰好相反。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 7、学业问题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1.1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医学心理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1.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3.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5.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目录

常见类型 心理反应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 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恋爱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心理干预学习心得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的收获: 1、通过这次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学习,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技术,学到了更为详实的干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危机干预的计划筹备,对日后工作实务特别是个案工作有较大帮助。 2、初步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评估和筛选技术,学习了简单的干预技术,了解了“简快重建法”、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3、今天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心理危机的特征、影响以及如何介入、处理技巧等,收获最大在于对应急事件发生后和心理创伤者使用保险箱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等。 4、第一次系统的接受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同时也知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让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方法,总之,这样的培训系统,完整,很好。 我认为在讲座中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讲座方式比较合理,并贯穿有模拟练习,增强了讲座效果,实操和小组讨论能让学员得到锻炼 2、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新知识的讯息,如简快重建法,讲课与互动良好结合,小组演练,探索讨论,现场气氛调动比较好 3、完整、系统、清晰、有条理,互动,注重重点,有具体技巧练习,切身感受印象深刻,提问,现场热烈,也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很信服。 4、时间安排较合理,开讲者平易近人、语言风趣,能很好的解释社工所提出的问题,与社工的互动较多,能够很好的根据社工知识结构来讲解。 5、对演练过后社工过的疑惑给予及时的解答和互动,很好的调动了社工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诚挚的感谢部门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领导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踏踏实实工作,为医院的明天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2016-3-12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 原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为有效应对和处置因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或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心理救援医疗队,心理救援医疗队由市卫生局负责组织、调度。 (二)心理救援医疗队在到达指定救灾地点后,应及时与救灾地的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成立心理救援协调组,统一安排救灾地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干预基本原则 (一)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三)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 (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 三、制定干预方案

(一)目的。 1.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 2. 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3.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二)工作内容。 1. 综合应用各种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2. 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救灾指挥部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 3. 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三)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 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分为四级。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

心理辅导室危机干预制度

彭家小学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制度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落实基层预警为主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工作原则

1.生命第一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本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珍惜学生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出发,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2.面向全体师生原则。 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危机辅导、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从而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关注,并提高师生的心理危机觉察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3.预防和预警为主原则。根据“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干预、预警和应急”,提倡“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本着理解、关怀、尊重和共情的咨询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宣传、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 5.个别性对待原则。 根据不同师生心理特点和个体背景,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措施。 6.协调合作原则。 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学校全体领导、老师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危机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通过应用心理学课关于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小节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原则与具体运用有潜在的了解,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地震以及台风受灾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那发现有人存在心理危机时,当我们要对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则,使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其基本原则包括:(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了解完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产生心理危机呢经过老师的归纳讲解,主要包括这么几个原因,分别是: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大财产损失;重要考试及晋升失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在实际中,这些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同时对人们心理造成危机。例如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亲人或朋友的离世及自身严重疾病和重度残

疾,那么这些原因都可能集中在一起造成心理危机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一件不幸的事并不能造成人们心理危机的产生,但当不幸的事接踵而至时,恋爱的失败,事业的不顺再加上亲人的离世等一系列的原因堆积而成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比单独某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更棘手更难以处理。我们必须尽早地找出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 那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专业心理咨询者及工作人员有关于危机干预的六步走策略。1、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3、给予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求助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侧重于求助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许多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求助者选择;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心理危机在前些年并不为人所重视,人们普遍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了解,几乎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心理产生危机,并且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受到社会重视缘于汶川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的灾民心理信心重建,灾民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自从08汶川地震之后,心

智慧树知到《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

哀伤辅导 1【判断题】(2分) 在葬礼上哭不出来的人是因为不孝。 错 2【判断题】(2分) 哪些在办理后事时我感到愤怒和攻击的人都是借故闹事。 错 3【判断题】(2分) 一段时间后,我对这次亲友去世的悲剧就不会再有什么感觉了。错 4【多选题】(2分) 哀悼的阶段可以分为()。 适应阶段 回避阶段 面对阶段 灾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的筛选建立 1【判断题】(1分) 不应该让受灾者参与到救灾过程() 错 2【多选题】(2分) 灾难刚刚发生后,与受害者相处时不要做什么? 跟受灾者说“这件事情没什么” 跟受灾者开玩笑缓和气氛 3【单选题】(2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是什么时候? 创伤事件发生3天后 心理急救:组织实施 1【判断题】(1分) 灾后急救必须要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 错 2【判断题】(1分) 受灾者回避回忆现场,是人对自己的保护。 对 3【判断题】(1分) 对不同文化的人,灾后心理急救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错 4【判断题】(1分) 创伤后没有反应的人,可能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对 5【多选题】(1分) 急性创伤干预的目的() 增强短期、长期功能适应能力 早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 加强组内团结 处理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 心理急救:准备工作 1【多选题】(2分)

灾难救援一般的过程分为几个时期? 蜜月期 悲伤期 重建期 幻灭期 英雄期 2【多选题】(2分) 下列那些症状是人经历创伤后会出现的特征性症状? 高度警觉 解离 重新体验 回避 3【多选题】(2分)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称之为心理创伤?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中的恶性细节中。 直接经历生死的创伤事件。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生死创伤事件。 获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接触于生死创伤事件。亲身经历被性侵 灾难救援中的心理急救法 1【单选题】(2分) 安心团体需要在何时进行? 48小时之后 2【判断题】(1分)

心理危机干预

常见类型 心理反应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 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恋爱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

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婚姻障碍 夫妻的感情破裂,结局多是离婚,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不会引起危机,否则可能引起危机。 ①夫妻间暂时纠纷,如受当时情绪的影响使矛盾激化时,可能引发冲动行为,甚至凶杀。干预原则为暂时分居,等待双方冷静思考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后,帮助解决问题,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重演。 ②夫妻间长期纠纷,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财产或经济纠纷等。这可以使双方(尤其是女方)产生头痛、失眠、食欲和体重下降、疲乏、心烦、情绪低落等,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尽量调解双方矛盾,否则离婚是必然结局。对有自杀企图者应预防自杀,可给予适当药物改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 悲伤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①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如何与幸存者交谈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 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1.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灾后心理干预,不知道心理干预对我们有什么用?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 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对灾难事件无法进行完整的言语表达,也没有机会给予表达,形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更严重些,更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 2.我们自己没有遭遇严重的灾难,心理干预对我们而言是否就没有必要性? 灾难当事人是我们干预的重点,但不是说其他人员就不需要了。有研究表明,一位当事人可能会影响周围2019人,对他们产生间接的心理创伤。因此,受灾地区最好是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当然干预的程度可以有所区别。 3.灾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到底有哪些? 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4.我家隔壁有两个人,他们家的亲人都去世了,按理说两个人应该都是处于非常难过的时期,但是其中一位却表现地很乐观,另外一位比较悲观,这是怎么回事?一种情况可能是,每个人对危机反应的外在表现不一样,这个人虽然在外人面前表现地很乐观,但是他心的创伤可能更严重,要给予同等的关照,千万不能忽略他。 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遇到灾难后,个体受到的心理创伤程度受到个体对灾难的认识和解释、个性特征、亲人和朋友给予的支持程度、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这位持乐观态度的人较快地走出了心理阴影。 5.我身边有个人,每当想起灾难的事情就会很恐慌,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她? 首先,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她的身边,给他/她安全感。除了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让他/她感到身边有人在陪伴他/她,您也可以给他/她一些柔软的物体怀抱,如抱枕、布娃娃等。 当恐慌结束后,必须告诉他/她是因为刚才想起的事情引起了恐慌,其实他/她现在非常安全。如果这个人经常有这种恐慌情形出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