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读宋教仁

再读宋教仁

再读宋教仁
再读宋教仁

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他们为此流尽了热血的思想也早已被我们淡忘。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永远缺乏忏悔、缺乏反省,因此先行者的教诲总是被我们一再遗忘,历史总是重蹈覆辙。这是我们的悲哀,是全民族的悲哀。

1913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先生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红了整个沧桑百年史。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痛苦的是一个宋教仁倒下了,并没有什么千万个宋教仁站起来,优秀的人物总是只出现一次,只有败类常常重复出现,只有庸人可以批量复制。

重温宋教仁的宪政思想,更加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悲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个走向民主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机会是难得再度出现的;怜的是一个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优秀分子的民族,终究是无法真正站立起来的;恨的是袁世凯们总是占据着这个民族的优势地位,他们从来就不放过宋教仁们。而今袁世凯们,多少大大小小的军阀、官僚都已化为粪土,只有宋教仁依然站立在历史的风尘中,默默地凝望着我们。

一、

宋教仁东渡日本时只有20来岁,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宪政观念。在同盟会中没有其他人曾经象他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翻译有关的著作,所以他是一个在革命时代就极为注重建设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民国蓝图的主要设计者,实在是不过分。

仅据他1906年的日记记载,这一年他翻译的著作就有《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等10来种。对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早在日本他就对景梅九说过:“破坏容易,建设难,我看同志从事于破坏一途的太多,对于建设,很不注意,将来要组织共和国,不是玩笑的事!什么临时约法,永久宪法,都须乘此功夫,研究一番才好!所以我很想邀集精悉法政同志们,一齐干起来”(见景梅九《罪案》)。

1911年春天,他从上海到香港参加黄花岗起义的筹备工作,起草了文告、约法和中央制度、地方政治机关的设施,有厚厚的三大本。熟悉他的《民立报》记者徐血儿曾见过,并称他十年潜心建设事业,所有主张都在这三巨册中,无疑这是他的宪政思想一次比较具体而完整的表述。可惜已经遗失,内容无从考查,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其他文献和政论、演讲中想见他当年的良苦用心。

武昌起义后,他与黄兴同赴武汉,起草了《鄂州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21条之多,同时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结构。由他起草的七个官制草案,条分缕析,非常详细。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出任法制院长,多数法律都出自他的手笔。《临时约法》虽然并非

出自他的手笔,但无疑也包含了他的宪政思想,融汇了他的智慧和思考。

二、

宋教仁一贯主张责任内阁制,不仅和孙中山有分歧,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赞同。他说:“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最初提名他为内务总长,临时参议院通不过,改任法制院院长。有人为他抱不平,他则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居正文集》)

陈旭麓认为还有一层意思他自己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试图通过这一制度性的安排而由革命派掌握实际权力,排除旧官僚的影响。武昌起义前夕,居正曾到上海请宋教仁等前去主持,最终没有成行,导致革命后从床底下拉出黎元洪当领袖。对此宋教仁后悔莫及,所以他才极力主张责任内阁制,极力劝黄兴在南京开辟新天地。对袁世凯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其品更恶劣可鄙”的人,就更有必要用可靠的制度来限制他的权力,使他不至于脱离共和的轨道。袁已经取得了民国大总统的高位,那么,除了责任内阁制之外,还有什么更有效的制度呢?从袁世凯当时的紧张来看,从民国的体制来看,一旦宋教仁的政党内阁组成,袁想在这样的制约之下走他的专制独裁之路是不可能的。他曾对胡汉民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无须以各省监制之。”

他说:应当由内阁代总统对国会负责,总统不负责任,凡是总统的命令,不仅要阁员副署,并由内阁起草,这才是责任内阁制的精神。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大一统的集权专制传统的社会,在建立民主制度时不得不考虑在美国式的总统制和法国式的内阁制之间作出一种选择。由于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缺乏长期深入人心的民主启蒙,在总统制下任何一个人当上总统的人都有可能走向集权、甚至独裁。内阁制在制度安排上对这样的最高权力进行约束,宋教仁的这一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三、

责任内阁制必然是和政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宋教仁所以致力于把同盟会从一个革命党改造成普通的政党,就是为了实现他的政党内阁主张。

袁世凯当上总统以后,有些革命党人腐化蜕变了(如刘揆一),有些悲观绝望,如邹永成写了一首绝命诗以后就投黄浦江自尽了,诗中有“不谅猿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这样的句子。孙中山当时已退出政治,主张把政权完全让给袁世凯,专心去做社会工作,准备修铁路二十万里。宋教仁却执着地想通过政党内阁来限制袁世凯所代表的旧势力,实现真正的共和民主。所以他早就赞成张謇向孙中山提出的解散同盟会的建议,他主张把革命党变为政党,有过选择同盟会中的稳健分子另外组党的打算。认为革命党和政党,本非同物,前者用激烈手段谋破坏,后者以和平手段谋建设。

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他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政党组成了国民党。,他不无得

意地在《通告海外书》中宣称“然自斯而后,民国政党,唯我独大,共和党虽横,其能与我争乎?”但他是主张两党制的,认为当时时事艰难,没有强大的真正政党作中流砥柱,不能挽回危局。而真正强大的政党,没有社会扶持,没有各党的相互勉励是不可能形成的。各党虽然政见不同,但不应猜忌离间,盼望其他党不发达。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宣言就说得喊明白,政党宜两大对峙,希望自党发达,也希望反对党发达,以致能旗鼓相当。所以他才到天津密访梁启超,提出两党轮流执政的设想。

他深刻地认识到民主国家的政治权威集中于国会,只要我们在国会里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民初的中国(1912年前后)政党林立,起码有300个以上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在政治上有影响的无非是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这几个,其他的都不过昙花一现。宋教仁就是想造成两大党对峙的宪政格局,所以国民党成立时有“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立,不宜小群分立”的宣言,进步党也有“故一党在朝,发展其政见,必有一党在野批评其得失,研究其利害,监督之以使政府不敢为恶”的说法。两党制的格局似乎也已经初步形成。但问题的要害是他们都忽略了袁世凯这一因素,袁和他所代表的专制力量是不愿意让中国出现这样的局面的。所以在袁世凯手里握着枪杆子的前提下,谈论什么多党制、两党制太奢侈了。宋教仁悲剧的根源就在这里,20世纪初中国悲剧的根子也是在这里。只要袁世凯他们拿着枪,握着权,谈什么宪政民主,什么议会政治,统统都成了痴人说梦。

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能把先辈们的理想一笔否定了。百年回首,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当年所追求的宪政目标的价值,他们的热情、他们的鲜血是不能亵渎的。

四、

1912年冬天到1913年春天之间举行的议会选举是有相当局限性的,对选举资格作了具体的限制,规定有民国国籍具备下列四项条件的人才能参加选举:1、当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2、有价值五百元以上的不动产;3、小学校以上毕业;4、相当于小学校以上毕业。这几项条件主要是从财产状况、教育程度方面作的限制,其实西方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也都有过各种各样的选举权限制(美国开国初期,也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能力的白人男子才有选举权,经过178年才实现普选),所以尽管只有10%的人参加了投票,民初的这次选举还是中国第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直接、公开的选举,也是唯一一次由选民自己投票选出国会两院的议员。

宋教仁在家乡湖南竞选参议员,众望所归,湖南省议会上,一声喊就把他选出来了。整个国民党在这次国会选举中也取得了压倒性的多数。

在那个昙花一现的瞬间,他的言论风采轰动一时,也使整个百年史仿佛有了些生气。

由他组织责任内阁,开启中国民主政治的航船,仿佛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怀疑了。他拼命造党,与袁世凯、与其他政党在宪政轨道上竞争的第一步可以说实现了,他的理想——“进而在朝,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即将成为现实,但也就只能到此为止。

不幸的是,国民党在选举中的胜利竟然敲响了宋教仁的丧钟。他不知道他这个袁心目中的“梁山匪魁”此时已经接近生命的终点,中国短暂的宪政尝试也将寿终正寝了。1913年3月20日,上海闸北火车站一声枪响,这位伟大的宪政民主实践者倒在了血泊之中。

他生前还没有来得及公诸于世的《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是他的宪政思想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也是他留下的最后的精神遗产,可以看作是他尚未实现的施政纲领。他的宪政思想是明确的,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以多党制、议会制和地方自治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我们未必都认同他当年的思想,但他对自己所追求的思想的执著,他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感,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人格,这一切即使过了多少年都有他不可磨灭的价值,他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了20世纪政治史的黑暗夜空。

五、

在中国这块还没有经历过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的古老土地上,人民根本不知道民主、自由、共和、人权为何物。连陈其美、陈炯明这样的革命党人掌了权以后,也只知道用暴力来铲除异己,镇压不同的声音。什么宪法、什么人权、什么宽容离我们这个民族真是太遥远了。早在袁世凯暗杀宋教仁之前,陈其美就用相同的方式结束了革命家陶成章的生命,执行暗杀的人后来成了民国的总统,没有比这些血的事实更加惨痛的一幕幕了。我们为什么只谴责袁世凯不守规则、践踏人权?陈其美呢?陈炯明呢?——他早在民国元年就在广州对新闻记者大开杀戒了,比张作霖、张宗昌们要早得多。

所以,旧军阀、旧官僚如袁世凯等固然是缺乏民主、人权思想,革命党人如陈其美、陈炯明们也未必有什么民主、人权的观念,这才是中国的现实,是20世纪那些血写的历史告诉我的事实。孙中山、黄兴一让总统、一辞留守,蔡锷为四万万国民争人格,宋教仁执着地追求宪政理想,不惜以身相殉......这些都是百年沧桑里的异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袁世凯、是唐继尧、是刘揆一、是胡瑛、是蒋介石......,他们才是中国的常数。

重温历史就是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一再重演,一个不会总结教训的民族注定要被历史的潮流仍到北冰洋去。走近宋教仁,我们从殷红的血迹中并没有看见什么微茫的希望,我们看见的只是袁世凯美丽而残酷的微笑,看见孙中山冲冠的怒发,听见黄兴痛苦的号啕,......俱往矣,一切轰轰烈烈、大喜大悲都已被万紫千红的春天所淹没。

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

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日俄战争后,宪政救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曾留学日本,深入了解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宋教仁也坚持宪政救国。宋教仁的宪政思想主要包括三权分立、政党政治和内阁政治三大部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始终坚持致力于其宪政思想的实践,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具体条件的限制以及其宪政思想本身存在的某种缺陷,最终归于失败。 正文: 20世纪初,中国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各种救国思潮纷纷涌,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明治维新后实行君主立宪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战胜了老牌封建大国。这给中国带来极大的震撼,一时之间,宪政思潮逐渐从宣传、讨论提上改革议程。但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甚至一个党派内部对于宪政的理解相差甚远,想要实现的宪政模式也不一样,如清末立宪中立宪派官员就主张实行德日式的保留君主权力的君主立宪制,既想通过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由弱变强又能保持君主的权力。以梁启超、张謇为代表的多数在野立宪派就主张实行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虽保留君主,但希望尽早召开国会,由国会产生内阁,内阁对国会负责,皇帝不负责实际政务,“垂拱而治”即可。革命党人则反对一切君主制,主张实行美国式与法国式的共和立宪制,但在革命党内部,就采取何种形式的共和政体这一问题上,也存在者分歧,有主张美国式的总统制,有主张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便是在此种环境下展开。 一.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背景 宋教仁,子得尊,号敦初,别号渔夫。1882年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香冲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宋教仁所处的19世纪末期正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内有没落王朝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和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深深影响着宋教仁,使之走上了一条革命救国的道路,后在日本的学习和探索更加坚定了他革命救国,宪政就国的思想。具体而言: 1.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和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即救亡图存便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贯彻近代中国的始终。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都在救亡图存的号召下不懈地探索着救国救民之道。地主阶级经世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来抵制侵略的口号;于是,洋务运动便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开始大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大力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人们觉醒,西方国家不仅优越在机器生产,更是其政治制度的先进,于是,对西学的理解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出现了戊戌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开始著书立说,组织办刊学会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自由﹑平等的学说,要求改革君主专制,实行“定国是诏”,戊戌政变的爆发,使得这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很快归于失败,但是这场运动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清清政府反动的本质,思想更加先进,逐渐萌生了反清革命思想。1899年,时在湖南漳江书院读书的宋教仁便对友人说:“中国苦满政已久。有英雄起,雄据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取粮于湘,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以得天下。”说明当时的宋教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已经产生反清革命思想。到20世纪初,庚子事件,日俄战争等等一系列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使的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掀起了爱国救亡的高潮,西方的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内阁制等等宪政思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效法西方实行宪政改革逐渐提上改革日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宋教仁的救国方案——民主宪政思想也逐渐形成。

浅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浅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摘要】爆发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提高人民参政议政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关键词】辛亥革命;现代化;民主;影响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和传播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政治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工、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时,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与现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和结果。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这一切都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大门。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在于: 1推翻清政府,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闸门 辛亥革命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具有较高权威性和稳定性的政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扫清道路。尽管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看,这个任务并没有最终完成。但辛亥革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所谓“告别革命”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封建的清王朝通过自身的改良也能够领导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否认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伟大历史意义,否认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这种观点的要害是没看清楚清王朝的腐朽性,看不清以清朝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现代化的抗拒,没有认识到以清朝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多次丧失现代化发展机遇的主要根源。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才能达到,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是成功,辛亥革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它赶走了一个皇帝,更重要的在于它彻底结束了作为封建社会制度主要象征的专制政治体制,从这时开始,无数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之奋斗民主共和政治第一次由理想变为现实。尽管在这之后上演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丑剧,但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妄图阻止历史车轮的阴谋最终都遭到了失败。 2实现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 首先,创建了新的民主政治构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议会、宪法、责任内阁制、五权宪法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形式,奠定了民主共和国的雏形。这种新的政治形式,与以往的政治形式完全不同,

浅谈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谈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 04级历史王慧1053404099 【摘要】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在辛亥革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妇女进入了一个近代化的新时期。伟大的中国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话剧,显示了中国妇女独特的魅力和巨大力量。本文试从政治、教育、婚姻、服饰等方面出发简单论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 【关键词】政治、教育、婚姻、服饰 中国的女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地位及其的低下,常常被一些封建的伦理和思想紧紧的束缚喘不过气来,只是男子的附属品,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当时的女子就是这样依靠男子来生活,小时靠父亲,大了靠丈夫,老了靠儿子,根本没有政治,婚姻自由等任何权利。然而斗转星移,在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萌发,伴随着欧美风雨的催化下,解放慢慢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 一、政治思想: 传统道德要求妇女不问国事,恪守妇道,而这一时期的妇女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是对政治角色的追逐了。清朝末年,面对强国对本国的觊觎,本国皇室的腐朽衰落,救国成了不仅是男性的光荣任务,也成为了妇女们的崇高理想和实践的最高角色目标,此时的中国妇女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对于政治的参与热情空前的高涨起来。 当时的《女子世界》杂志大力宣传救国存亡的爱国思想,指出当时中国已到了最危急的紧要关头,“什么俄罗斯、英吉利、德意志等国,个个都似出林之虎,张牙伸爪,扑将过来,将千年昏醉的睡狮乱咬,弄得鲜血直淋……气息只存一线”1号召妇女们担负起国民应尽的责任。这些宣传政治性强,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对妇女投身到政治爱国救亡的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初的拒俄运动,反美拒约运动,保路运动,救蒙运动等救国运动中,先进的巾帼英雄们怀抱大志,现身救国,毫不退却。1901年,中国爆发了反抗沙俄妄图霸占我国东北的拒俄运动,上海爱国人士在张国集会,力主拒俄。青年女子,薛锦琴慨然提出“今日救急之法,当上下合为一气,以国家事为己身之事,并要求撤换谈判大臣。”1905年4月反美拒约运动逐步在全国展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一些女性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发挥着自己最大的余热。1905年7月,上海女性上百人聚集起来,商讨反美办法。先进的女性不仅投身于反帝运动中,还积极参与资产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运动中。1905年后,女界又活跃于各地的保路运动中,为反清政府变相出卖路权的行径,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两省女界展开集会演讲,集资认股,组织团体,通电请愿等一系列活动。1907年11月,上海女界保路会和女国民拒款工会宣布成立,带领江浙女界进行“拒绝外款,为保主权”的斗争。但是激进的革命妇女大多以同盟门会或光复会为依托,从事反清活动。据统计,参加 1《女子世界》,1904。

宋教仁读后感

日记大全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87430.html, 在桃师校园内的“白楼”前矗立着宋教仁的大理石塑像,我对这位家乡的杰出伟人,从小就十分仰慕。今年为纪念宋教仁诞辰130周年,常德宋教仁研究会出版了《宋教仁》一书,并在桃源新华书店首先发行,我立即购买了一本。这本书采用故事体裁,讲了80个小故事介绍宋教仁光辉灿烂的一生,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感动,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许多启示。日记日记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87430.html, 在“勤学”篇中,讲述了宋教仁“骑马上学堂”的故事:宋教仁六岁进入族塾学习,他家离族塾约五里路,中间隔着一条两米多宽的小溪,如果绕道过桥,要多走两里多路,为了节省时间,宋教仁每天带着一根竹竿上学,他来到溪边,撑着竹竿一跃而过。宋教仁骑着“竹马”上学的故事在当地是家喻户晓,传为佳话,流传至今。宋教仁小小年纪就不畏艰险,珍惜时间,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爱国”篇中,讲述了宋教仁“挺身护尊严”的故事:1905年7月9日晚,宋教仁应同学之邀,去日本东京和强乐堂观看活动写真(无声电影),他看到银幕上放映的是赤身裸体的中国妇女丑态图像,有些下流无耻的日本人拍手淫笑,宋教仁和中国留学生立即群起喧哗,愤然起身,拂袖离去。宋教仁退至门口,忽然想到再有中国人来看怎么办?于是他就写好一张《奉劝》贴在乐堂门口守在那儿,乐堂的管事要撕下那张《奉劝》,宋江教仁义正词严,滔滔不绝,驳得对方理屈词穷,只好乖乖地缩回手,灰溜溜地走了。宋教仁维护祖国尊严的举措,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在那时,贫穷积弱的祖国被外人欺侮,宋教仁挺身而出,维护中华民族神圣尊严的爱国情怀,我真是由衷的敬佩呀! 在“美德”篇中,宋教仁“孝道慰慈母”的故事也令我深深感动:宋教仁10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全由母亲抚养他们兄弟姐妹,宋教仁惦记母亲日夜操劳,十分孝敬她。宋教仁青少年时期在桃源县城读书放假回到家里,总是先到母亲面前问安,然后挑水打柴,忙这忙那。1906年9月,宋教仁患病日本,住进东京脑病院。一日接到家书,不由得热泪盈眶,他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只鸟,展翅飞到家里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又想有一大笔资金给母亲寄去,以尽儿孝。可自己漂泊到异国他乡,又怎么做得到呢?宋教仁遇刺后,料知自己活在人间的时间不多了,在弥留之际,他忍着剧痛,向于右任嘱咐三事,其二就是“吾本家寒,老母尚在,我死之后,请克强及公诸故人为我照料。”他临死也不忘记母亲的孝德真是感天动地呀! 我捧读《宋教仁》这本书,他勤学、励志、爱国、革命、智谋、美德、廉政和重教的故事,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日记大全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87430.html,/ 周记大全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87430.html,/ 读后感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87430.html,/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有着比国民党更深刻的国际背景。中共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产国际在中共派有代表,并随时参与党的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当时的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其成功的经验是国民党所要借鉴的,中共正是其所利用的渠道。出于战略利益,共产国际和中共向革命失败而苦闷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吸收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为失意中的国民党送来新的血液。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国民党控制区迅速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并继续向北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但合作中,中共没有在领导权上提出要求,从而处于从属地位,国民党处于主导地位。1925年,国民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此时,中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2] 二、从对峙再到合作1927年7月到1936年12月,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表现为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的对峙。“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中共领导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来回应国民党的屠杀。三大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这就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害怕。从1930 年底至1933 年10 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

浅谈两岸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性质看法

浅谈两岸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性质看法历史意为过去发生过的一切事件,乃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然而对历史的研究却往往由于史料的不足、时代及政治背景的影响等,难以避免地掺杂上各种主观的色彩,加之研究或有方法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何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发展历史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百家争鸣是可喜的现象,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我们青年义不容辞地责任。以下笔者将主要陈述台湾和大陆学者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看法,以求更全面和客观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本质。 一、台湾史学界——全民性质的革命 大陆与台湾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差异中,最显著的差异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性质认识上。台湾学者们以张玉法为代表普遍认为辛亥革命并非是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次全民性质的革命。提出这一观点理由如下: 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并未形成。(杨天树《从百家争鸣到求同存异辛亥革命性质论述》)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被总结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由于列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以及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但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仍十分小。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买办和商人阶层更是难以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 二、革命党人来自各个阶层,辛亥革命的参与者是多样的。 海外的留学生以及国内外一些进步的新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扮演了宣传和领导的角色;商人和海外华侨大量捐款支持革命进行;在武装起事中,新军士兵和一些以农民和工人为主的反清的会党群众充当了主力;此外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官僚还对革命表示了同情。同盟会会员的籍贯、出身等的史料说明了革命参与者的多样性。以抽样黄花岗86烈士为例,籍贯上,参加者来自华南和华中的6个省区,广东几占60%。年龄上,20-29岁者占44%,30-39岁者占27%。20-39岁者合占71%。职业上,农、工、商人占41%,知识分子占30%。由此可推知:一、革命分子来自各个省份,但在某一省的革命则该省参加者较多。二、革命分子来自各种年龄,20-39岁参加者占大部分。三、革命分子来自各种行业,这一点证明了革命是全民的事业。而且,士农工商四种行业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体,但这四种行业,彼此的流动性很大,交往也多。“耕读传家”、“官商”、“农工”、“工商”等名词,正代表中国并没有显著的阶级制度。因此,士人可以振臂一呼,号召农、工、商各界;农民起事,亦有知识分子喝应。近代以来,罢工、罢市、罢课经常是同时发生。由于此一社会结构的特性,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运动往往是全民的,一种运动无论从某一阶层中兴起,总能得到其他阶层或多或少的赞助。立宪运动的盛大由于此,革命运动的盛大亦由于此。(见于《清季的革命团体》张玉法著) 三、革命派以全体国民自居,同盟会的纲领没有一项利于资产阶级。 革命派以民族主义为重,各个革命团体的纲领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排满”为宗旨的,如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纲领本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后来才加上“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1903年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在长沙创立的华兴会,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并以“同心扑满,当面算清”为口号;1904年蔡元培、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在上海创立的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纲领,完全是民族革命的团体。(通一子《辛亥革命性质的再认识》)同盟会纲领则是“驱除鞑虏,恢

宋教仁的内心世界

华侨大学材料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20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 教师:李忠伟(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报告人:温名山 宋教仁的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宋教仁先生的内心世界的唯一信念是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宪政的现代国家,这个信念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为。 宋教仁生于1882年,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四岁入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但很小就表现出对清朝的不满。据史料记载,每到傍晚放学回家,他就把同学召集到村外的草地上玩军事游戏,让身体较弱的同学扮演“清朝贵族”,自己则带领身体强壮的做平民,结果总是以“清朝贵族”的失败而告终。1894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12岁的宋教仁愤而写下“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的诗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教仁先生从小就萌生了对清朝专制政府的不满。 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19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萌发了实行革命,推翻专制皇帝,建立一个民众当家做主之新国家的思想。 1904年,宋教仁和黄兴等人在长沙创立中国内地第一个反清华兴会。同年,筹划起义,不幸事泄,宋教仁被迫逃往日本。次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开始系统地研习西方的政治和法律,正是这段时期的学习,使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变得成熟了。其中很大的一个体现是,宋教仁经过对日本、欧洲、美国等国政治过程的研究,他得出结论,也许在革命成功以后,对革命有功的革命党人有可能推行专制独裁,革命以后要立即颁布宪法,进行选举,实行民主。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一曰效法葡、土之中

中国近代史大事件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 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

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的突出贡献

汇华学院2013级历史学1班霍无忌 学号2013511236 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的突出贡献 摘要:1905年同盟会的建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大事件,它 的是内外忧患、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力量集中的必然结果,绝对不是偶然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留学生群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留日学生群体更是通过办报刊、传排满、建组织等一切手段促进革命形势发展与革命力量的集中。可以说,同盟会是在留日学生的大力推动下出现的。 关键词:中国同盟会,民族资产阶级,华兴会,留日学生 学术回顾 对同盟会的学术研究,从其建立之初就屡见不鲜,如冯自由的《檀香山兴中会改组同盟会之经过》等论文,高劳的《辛亥革命史》等的学术专著。而改革开放后,对同盟会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新意百出,如饶怀民的《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马庚存的《同盟会在山东》等,可以说同盟会研究从未间断。 而关于留学生对同盟会尤其是留日学生对同盟会建立、辛亥革命的成功的作用,研究人数并不突出,有桑兵的《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建立》1、陈昌福的《辛亥革命时期的留日学生》2及下文将提到的周棉教授的文章等,可以说数量并不巨大,可研究领域较为宽广。 引言 1905年8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宣告成立,自此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同一政党的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建立后革命党人“大呼万岁而散”。由此可见,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又是必然的,而留日学生在同盟会的建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同盟会建立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贡献展开叙述。 学术界在此之前,对同盟会的建立必然性多有提及,并提出多项有建树成果。如金冲及、胡绳武先生的《辛亥革命史稿》(第一卷)。不过,我认为该必然性仍可加以叙述。故本文将在先论述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现留日学生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这一长期不为世人熟知,甚至有所反感的学生团体“正名”。 1见《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四期。 2见《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四期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简介 篇一:个人简介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号为“孙黄”。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他自幼接受了“夷夏之辨”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受明末湖南大儒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1898年,黄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同情维新运动,赞成变法主张。两湖书院毕业后,于1902年春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到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友人,办了两桌酒席为他祝寿。在这次宴会上,他们发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举为会长。 黄兴等认为会党是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决定从联络会党入手,准备起义。因此,在华兴会外,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1904年春初,黄兴由刘揆一陪同,与当时湖南著名的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会晤。三人互倾肝胆,共商起义大计,决定于该年夏历十月十日西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武装起义;常德、衡山等五路同时举事,黄兴被推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任正副总指挥。接着,他为长沙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派杨笃生、宋教仁、陈天华等分赴上海、武昌、江西,联络革命党人和新军、巡防营策应起义,黄兴在长沙总持

一切。为筹集起义经费,他出卖了在长沙东乡凉塘的祖遗田产三百石。 10月下旬,起义事机不慎泄漏,华兴会机关多处被破坏,长沙府县衙门搜捕革命党,并悬赏缉捕黄兴和刘揆一、宋教仁等人。黄兴化装离开长沙,经汉口转至上海,后到日本。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留日学生中其他团体的一些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被总理指定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这样,黄兴就成为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生平; 孙中山(1866—1925年),翠亨村人,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

宋教仁与漳江书院

宋教仁与漳江书院 桃源县委党校钟发喜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对为中国民主宪政而献身的杰出革命家和著名爱国主义政治家宋教仁先生早年在漳江书院的求学经历进行了尽可能深入和全面的调查。我们发现,宋教仁先生在漳江书院将近四年的求学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期,换句话说:漳江书院是宋教仁革命思想的孕育与形成地。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莫使真心堕尘务”——接受进步思想熏陶 1899年春,17岁的宋教仁入漳江书院(今桃源县漳江小学的前身)求学。始创于明朝末年的漳江书院,是当时湖南四大书院之一,桃源最高学府。受清末维新思潮的影响,早在宋教仁入学前,漳江书院即以开通风气,提倡新学而闻名于世。据民国时期《桃源县志?书院》记载:漳江书院“自郭兰荪孝廉主讲后,专注重经世之学,斯时学子靡然,向风含藻,蕴芬菁菁,秀极一时之盛。接踵保靖瞿羹若(即瞿方梅)孝廉,继之以开通风气,提倡新学为己任,研求经史之余,并讲究小学舆地,不以雕虫小技为能事,一扫空疏浮薄之文弊,宋教仁、吴劭先即当日之高材生,后宋之从事革命,推翻满清,肇造民国,瞿方梅之甄陶亦与有力焉6”。 宋教仁入读漳江书院时,书院大堂悬挂着时任县教喻黄彝寿撰写的一副对联:“堂堂华夏愤膻腥,要大家励精致气,以泄国耻;纳纳乾坤运枢纽,看此日从新化故,懋育群生7”。宋教仁一进入漳江书院便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有两位老师对宋教仁的影响很大。一是时任县教喻的长沙名士黄彝寿。黄先生精通宋学,富于民族思想,推崇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书院每月两次课考均由黄先生主持,宋教仁勤学好问,深得黄先生喜爱。一次黄先生从长沙运

一船书到桃源,不小心弄湿了,请了宋教仁和几个学生帮助检晒。宋教仁是边晒边看,工作一完,马上就书中的疑义向黄先生请教。二是当时的山长(也就是我们今天称的校长)瞿方梅。瞿先生是当时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的再传学子,张当时被称为“精通中西学务第一人”。瞿先生“思想开朗进步,指导学生阅读明末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的著述8”。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对专制的暴君政治和现存的封建秩序进行激烈的批判。指出封建皇帝把天下作为自己的产业,“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9”。他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治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0”。顾炎武在其所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同样反对当时的专制主义政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治学方面主张“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提倡实事求是,踏实钻研的学风,并强调民族的气节。“以此宋教仁思想大为解放,渐明所谓夷夏之辩11”。“同时,瞿方梅还要学生注重阅读《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使知中国历代治乱的根源与其典章制度的变革以及关塞险厄的地理沿革,使宋教仁的学问思想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2”。 当时的中国,由于专制统治的腐败在反抗列强的侵略中一败再败,国势日益衰落,宋教仁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自然会特别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而萌发革命思想。 二、“秀才以天下为忧乐”——不恋科考无心功名 在漳江书院期间,宋教仁曾于1901年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童生府试”)并中了秀才(“置优等补博士弟子员”)。1913年4月21日《民立报》

浅谈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

浅谈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 摘要: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指1840年到1919年的这段历史,这期间“西学”的传入成为一重大事件,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的较量使人振聋发聩。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一个断续扭曲的过程,既未完全停顿,也不一帆风顺,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极不正常的过程。在这个不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命运越出了历史发展的常规,与近代文化的发展交织融合在一起,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下面我将主要从近代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来探寻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知识分子何为? 关键词:知识分子;近代文化;关系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演变史和变迁史。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单一的社会结构在西方因素的渗透和冲击下已经发生变异,故而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也势必发生变化,这样一来,近代文化的性质也就与传统文化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了,交织着更多的西方文化内容,所以可以说,中国近代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延续和变迁,也是西方近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变迁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近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 经历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既有深刻与深远的社会意义, 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弱点。这些正面的、负面的因素, 无疑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在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从近代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 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 不但使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了近代文化载体的意义, 也进一步促使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认识 (一)知识分子的性质与作用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从正面看,知识分子的主要职能是制造社会的合法性,为一定的社会力量、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进行辩护;从反面看,知识分子的主要职能是进行社会批判,尤其是进行社会体制的批判。制造合法性和进行社会批判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某种社会力量制造合法性,同时也就是对另一种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批判。这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近现代的产物”。[1]可见,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近代以来开始形成新知识分子群体。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现象,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产生的。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士大夫的区别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充当帝师王佐。他们所关注的, 主要不是知识的不断扩大与不断的创新, 不是文化的创造与积累, 而是维护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他们终生所追求的是由科举而入仕, 或充当官府的幕僚。士大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前身,但士大夫本身并非像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群体。它属于官僚阶层,是官僚阶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士大夫中的一部分人试图从官僚阶层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群体。实际上,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最后的士大夫,如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蔡元培等等。“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取代传统的士大夫而正式诞生的主要标志。工具批判是对现成体制的修补,而体制批判则是对现成体制的系统改造。体制批判的产生表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开始独立,没有体制批判,就没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独立。如果说,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还是一种工具批判的话,那么,邹容、朱执信、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观点,则完全是彻底的体制批判了”。[2]

读宋教仁有感_读后感

读宋教仁有感 在桃师校园内的“白楼”前矗立着宋教仁的大理石塑像,我对这位家乡的杰出伟人,从小就十分仰慕。今年为纪念宋教仁诞辰130周年,常德宋教仁研究会出版了《宋教仁》一书,并在桃源新华书店首先发行,我立即购买了一本。这本书采用故事体裁,讲了80个小故事介绍宋教仁光辉灿烂的一生,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感动,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许多启示。 在“勤学”篇中,讲述了宋教仁“骑马上学堂”的故事:宋教仁六岁进入族塾学习,他家离族塾约五里路,中间隔着一条两米多宽的小溪,如果绕道过桥,要多走两里多路,为了节省时间,宋教仁每天带着一根竹竿上学,他来到溪边,撑着竹竿一跃而过。宋教仁骑着“竹马”上学的故事在当地是家喻户晓,传为佳话,流传至今。宋教仁小小年纪就不畏艰险,珍惜时间,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爱国”篇中,讲述了宋教仁“挺身护尊严”的故事:1905年7月9日晚,宋教仁应同学之邀,去日本东京和强乐堂观看活动写真(无声电影),他看到银幕上放映的是赤身裸体的中国妇女丑态图像,有些下流无耻的日本人拍手淫笑,宋教仁和中国留学生立即群起喧哗,愤然起身,拂袖离去。宋教仁退至门口,忽然想到再有中国人来看怎么办?于是他就写好一张《奉劝》贴在乐堂门口守在那儿,乐堂的管事要撕下那张《奉劝》,宋江教仁义正词严,滔滔不绝,驳得对方理屈词穷,只好乖乖地缩回手,灰溜溜地走了。宋教仁维护祖国尊严的举措,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在那时,贫穷积弱的祖国被外人欺侮,宋教仁挺身而出,维护中华民族神圣尊严的爱国情怀,我真是由衷的敬佩呀! 在“美德”篇中,宋教仁“孝道慰慈母”的故事也令我深深感动:宋教仁10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全由母亲抚养他们兄弟姐妹,宋教仁惦记母亲日夜操劳,十分孝敬她。宋教仁青少年时期在桃源县城读书放假回到家里,总是先到母亲面前问安,然后挑水打柴,忙这忙那。1906年9月,宋教仁患病日本,住进东京脑病院。一日接到家书,不由得热泪盈眶,他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只鸟,展翅飞到家里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又想有一大笔资金给母亲寄去,以尽儿孝。可自己漂泊到异国他乡,又怎么做得到呢?宋教仁遇刺后,料知自己活在人间的时间不多了,在弥留之际,他忍着剧痛,向于右任嘱咐三事,其二就是“吾本家寒,老母尚在,我死之后,请克强及公诸故人为我照料。”他临死也不忘记母亲的孝德真是感天动地呀! 我捧读《宋教仁》这本书,他勤学、励志、爱国、革命、智谋、美德、廉政和重教的故事,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2019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导学案(无答案)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学习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进一步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认识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救救中国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 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自主导学】 一、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与二次革命 1.成立国民党:1912年,________以________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2.宋案: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_________。(这是二次革命的导火线)3.二次革命: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________________被镇压。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4.解散国会: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______________,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5.废新制:袁世凯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_。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6.亲日: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__________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7.复辟:袁世凯以_______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二、护国战争 8.爆发: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底,________、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9.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三、军阀割据 10.直系:以_______________为首,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皖系:以__________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奉系:___________盘踞东北。滇系:以__________为首,控制云南、贵州。桂系:以___________为首,控制广东、广西。 11.影响: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纷争的动乱之中。 【合作探究】 探究一: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19多年的封建帝制,致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此时,人民已经饱受封建 制度的残害,帝制已经在人民心中被活活打死。袁世凯 要逆天行之,固然无路可走。,(2)袁世凯称帝,完全违 背了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根本规律,违 背历史发展的趋势。,(3)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亡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众怒,甚至平日支持他的幕僚也弃他而去。,(4)全国各地反对袁世凯的势力强大。 探究二:下列是两个同学在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时讨论辛亥革命问题的对话。 探究二中两位同学的观点对吗?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两位同学的观点都不全面。个人观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是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又是失败的一面。 【达标测试】 1.1913年,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爆发的起因是() A.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B.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C.袁世凯复辟帝制D.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2. 护国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教仁案” B.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二十一条”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3.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孙中山的号召得到全国响应 D.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4.北洋军阀分裂时期,控制着北京政府和东北的军阀分别是( ) A.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 B.皖系段祺瑞、滇系唐继尧 C.直系冯国璋、直系曹辊 D.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 ) A.都是武装斗争 B.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D.矛盾都指向北洋军阀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杀于上海火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挥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遂离京去津,路途中被刺身亡。 材料二1915年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材料三袁氏既死,主领无人,其中比较有势力者,则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三人。以资格论则徐胜,以实力论则冯段胜,而成三头政府之奇观。以上言者,或因地理及其他关系,分别某某为冯派,某某为段派,其实皆划疆为王……究则各自争衡,不相统属也。 材料四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全球通史》 (1)真正的狂徒——幕后指挥者究竟是谁?此事件成为哪次革命的导火索? (2)蔡锷组织讨袁护国军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局的什么情况?主要军阀是如何“划疆为王”的? (4)材料四中称这时期是“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的主要历史依据是什么? 军阀割据混战使得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等。 第 1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