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_以中部六省为例_刘健

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_以中部六省为例_刘健

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_以中部六省为例_刘健
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_以中部六省为例_刘健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为探讨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城镇化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系数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湖北省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标签: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2.1研究方法 向量自回归(V 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 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 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独家学术分享】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唐子来教授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主旨发言整理)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此,中央政府首次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表明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新型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传统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城镇化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 无论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城市中的二元结构,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从而导致社会公平问题。同样,日益严重的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 “杯子现象”:传统城镇化的形象比喻 一个杯子的世界平均价格是8元,但中国制造(Madein China)的杯子价格是6元。于是,中国制造的杯子就占领了世界市场。其实,中国制造的杯子之所以如此便宜,就是因为没有支付1元的社会成本和1元的环境成本。年复一年,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所欠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现在到了不得不支付三十多年累积成本的时候了,再也不可持续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换档减速是必然的。 因此,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sustainable urbanization),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必须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所有外部成本必须内部化,由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3E概念:三角模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乡规划:棱锥模型

四川广汉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

四川广汉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 [摘要] 当前,广汉市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宜商、宜业的天府水木田园城市,到2015年,广汉市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5%。要实现这一目标,广汉市可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产业支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关键词] 四川广汉;新型城镇化;推进;研究 一、广汉城镇化分析 (一)广汉市情 广汉位于川西平原腹地,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中心地段,南临成都主城区24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108国道、京昆高速、宝成铁路、成绵乐城际列车、成都二绕穿境而过。全市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广汉因“广至汉水”而得名,秦朝为雒县,汉朝为广汉郡,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三星堆古文化遗址,是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殷商时期古蜀都邑。广汉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为中国农村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示范。 (二)经济社会情况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5:61:26.5。财政总收入3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46元。广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5.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4.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7亿元。广汉市财政的快速增长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信贷规模的扩大也为广汉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三)广汉城镇化现状和发展目标 2003年以来,广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仅10年间,广汉市城市建设通过对老旧房的拆迁、改造,整合用地资源,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14.98平方公里扩大到32.5平方公里。城市总用地规模扩大到100平方公里,详规覆盖率达到53%。2012年,广汉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6%。 当前广汉城市建设,正在逐步按照“一轴两翼”及“一城三区六镇”的城镇空间布局发展。“一轴”,即依托成绵高速、108国道、宝成铁路及成绵乐城际铁路专线,往北在小汉镇与德阳市区以南打造起新的产业与城市增长点,往南依托开发区与青白江形成产城联动,成为广汉融入成都的第一载体。“两翼”间,城市西翼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新型城镇化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也逐渐引发人们关注。2014年浙江省城乡收入比是2.11,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是与其他东部沿海的省市相比,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而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项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会更大。因此,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为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浙江;城镇化;城乡收入;对策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In 2014, the urban-rural income ratio of Zhejiang Province was 2.11, although it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However,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as relatively large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f the urban residents Services, security system, the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be greater.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es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promot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Zhejia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countermeasures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策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策略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目前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辽宁省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背景、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策略,对指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宜居乡村;新型城镇化;辽宁省;建设策略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后,“新型城镇化”便成为一个热词,其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明确。同时,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对我国乡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乡村发展新方向。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背景下,乡村地区成为了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发展步入新的机遇期,建设宜居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辽宁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 2、辽宁省宣居乡村建设现状 目前,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已全面展开,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辽宁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以“百千万工程”为载体,以“四项治理”、“四项改造”、“六个提升”和“一个打造”等15项宜居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任务,各地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日趋完善,规划和建设计划陆续启动并实施,围绕宜居乡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线,以加强规划指导为抓手,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投入,促使全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呈现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后劲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城镇脱颖而出。如辽中县茨榆坨镇等88个镇被国家评为全国重点镇;建平县青峰山镇、法库县五台子镇任家窝堡村等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绥中县西沟村等8个村落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东港市孤山镇、绥中县前所镇被国家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长海县广鹿乡等11个镇、村被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海城市西柳镇等4个村镇被国家评为美丽宜居小镇、宜居村庄;喀左县和大洼县田家

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

《经济学知识讲座》论文 (本科生) 论文题目(中文)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论文题目(外文)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NEW URBANIZATION IN HUAIAN.JIANGSU PROVINCE 学生姓名吴鹏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类 年级2013级 兰州大学教务处

兰州大学经济学讲座论文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毕业论文研究内容: □可以公开 □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日期:

对江苏省淮安市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与思考 中文摘要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淮安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已获得了江苏省政府的批复同意。 关键字:淮安,城镇化,新经济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化显著影响收入差距。本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发现泰尔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关系不明显。提出缩小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镇化;泰尔指数一、前言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日益凸显,收入差距扩大是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最令人关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考虑城镇社会保障福利,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更严重。 二、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一是刘易斯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化对城乡差距具有缩小作用。潘文轩、曹裕、贺建清等得出城镇化在短期和长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城镇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谢云得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城镇化短期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缩小直至消除差距。吴先华发现城镇化长期通过影响市民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短期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四是符想花研究表明:时间数据,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正相关,横截面数据,各地区差距与城镇化负相关。

前人研究单从城镇化研究收入差距研究较少,多数实证研究未对城镇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探讨。 三、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与理论分析 (一)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来分析: 1、(1978-1984),差距呈缩小趋势。 2、(1985-1993),差距呈扩大趋势。 3、(1994-1998),差距呈缩小趋势,农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 4、(1999-2015),差距再次扩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1、要素价格影响收入差距。要素价格决定收入差距大小,劳动报酬偏低是主要原因。劳动力相对过剩,工薪收入普遍偏低。其次,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高收入者的投资使收入增速快于低收入者,地价收入远超劳动,造成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与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资源、环境以及交通等条件不均衡。农村还以农业为主,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增长必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导致了城乡收入增速不同,拉大收入差距。 3、城乡二元经济与户籍制度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之前,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发展受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4、财政投入与政策性倾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用于农村较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是国际上公认的推进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沈阳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以及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正面临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挑战。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化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以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加快推进智慧沈阳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已成为沈阳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本规划结合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发〔2014〕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

江苏省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中国江苏网1月31日讯 29日从省发改委传来重大消息,江苏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同时获批展开省级试点的还有安徽,另有其他省市区的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按照国家要求,试点工作从2014年年底开始。试点单位要“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国家给出明确时间表: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至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旻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另一试点省安徽,江苏的试点任务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要求更高,还要担负起制定“国标”的重任——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为全国探路。 江苏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不久前,由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带着“特急”字样下发,其中一份“2+62”的试点名单上,江苏名列其中,与安徽一起展开省级试点,成为名单中的“2”;“62”则为其他省市区的62个城市(镇)。

赵旻说,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9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从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发改委研究起草《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并最终争取到省级试点机会。 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65.2%,率先全国颁布并启动实施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具备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坚实基础。 赵旻介绍,以全省为单位进行试点,江苏的任务是“3+8+1”,前三条是国家规定动作,“8”是“自选动作”,“1”则是国家追加而特别赋予江苏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对未来发展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所有12项任务与去年5月出台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一致。我们有信心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成功经验。” 列为省级国家试点,是江苏面临经济结构调整,适应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两个率先”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国家综合试点时间跨度6年,前后连接“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开展试点工作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现代化具有广泛深远影响。 据悉,我省将严格按照国家下达方案要求,尽快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将通过建立年度评估和动态淘汰机制等方法举措,切实加强任务落实。近期,在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申报基础上,明确各地区主要试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6年实现8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试点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到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2%左右;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新增400万人,实现全省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分布、来源清晰化,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城镇落户成本明细化,各级政府、接纳主体和个人成本分担责任明晰化,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政策规范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户籍人口城

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潍坊市统计局农调队孟祥太 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将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来,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处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将会受到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继续扩大 从1985年到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由1.86:1扩大到3.3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以高于农民纯收入 2.8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相差绝对额达到了11020元。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1985年的1.69:1 扩大到2008年的2.22:1(详见表1)。 表1: 1985—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虽然比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人均纯收入除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这部分大约要占到家庭支出总额的30%左右,这样一来,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根据国际经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在1.5倍。显然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水平。 二、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省的位次 2008年,潍坊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全省居第2位,仅次于威海。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大的是临沂,为3.18:1;城乡居民收入相差绝对额最大的是济南,达13622元(详见表2)。 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主要是潍坊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居全省第12位,比居第1位的济南相差5111元;潍坊农民人均纯收入7072元,居全省第6位,比居第一位的青岛相差1437元。但这也表明潍坊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是得力的,较好地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表2 2008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住建方案】辽宁省“十三五”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方案

【住建方案】辽宁省“十三五”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 实施方案 “十三五”推进新型城镇化 规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实施《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8—2020年)》,着力提升全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内涵,充分释放城乡市场潜在需求,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遵循经济发展和市场规律,积极稳妥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2.补短扬长。补强县镇薄弱环节,发挥大城市优势,坚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3.产城融合。突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带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4.生态文明。坚持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

化全过程。 5.传承文化。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增强文化底蕴,打造具有东北文化脉络、关东地域风情、辽宁历史记忆、鲜明民族特色的城镇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以县城、新区(新城)为突破口,以重点镇和特色镇为补充,发展城市群,促进城镇布局科学合理。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解决好500万人存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300万人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300万新增人口城镇化问题。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与市民化相配套的教育、住房、社保、就业等各领域改革。通过建立差别化户籍管理制度、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事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县镇转移。 (二)重点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县城建设要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增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制定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指标分配等优惠政策,支持县城发展。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节点作用,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小城镇;优先发展重点镇和特色镇,增强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提升空间承载力,建立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和空间布局结构。提升住房承载力,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鲁发[2009]21号,2009年10月31日)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三、大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五、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六、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不断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八、切实加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1.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2001年以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18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47.6%,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梯次明显、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发展质量,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

境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其内涵,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按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全省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指导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走制度创新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城镇化速度,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和谐发展的路子;坚持突出特色,保护弘扬地方文化,走文化兴市的路子。 4.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达到60%以上;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快速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起支撑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城镇体系。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达到70%以上。

最全的四川省情省策

省情省策 人文地理概况: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邻:东—;西—;南—、;北—、、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全国第五大省 行政区划: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81个县(市、区,其中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地形地貌: A多山与高原。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巴山地、盆地。 B地貌类型齐全。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齐具,总体为东部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 C浅丘和平原为主。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D西高东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中间低。地理高低点:最高点—西部贡嘎山(横断山脉);最低点—南边长江之滨(市合江县) 气候:亚热带围,温和湿润。古人评:三国诸亮《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入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之最:二滩电站——中国20世纪建成投产最大水电站,现亚洲最大

蜀郡郡学——在同一地址办学两千年不断,世界仅此一例 彝族聚居区——全国最大 全国文化遗产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 天然气【尤其气田气】分布——最集中省份 东部盆地——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 全国唯一:羌族聚居区; 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省份; 世界第一:钒、钛 全国第一: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名城(7座)数量;松杉植物种类;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11种;省河流年径流量(3000亿立方米);国拥有世界遗产最多(5处);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生猪数量;2008年猪肉产量,肉类总产量;林副产品油桐,生漆产量;西部第一:人口8127万;两院院士57名;高等学校90余所;2008年GDP,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经济指标;钢、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农药、丝、布原盐、白酒、纯碱等产品产量;2007年粮食总产量,油料产量;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07年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一、成都: 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陆特大开放城市 3.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4.西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 5.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6.中国最佳旅游城市7.国家卫生城市8.国家环保模城市9.国家园林城市10.国家森林城市11.国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