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江西诗派:

2.江湖诗派:

3. 国朝文派:

4. 唐宋派:

5. 阳羡派:

6. 浙西派:

7. 桐城派:

8. 阳湖派:

9. 宋诗派:

10.汉魏六朝诗派:

11. 湘乡派:

12. 常州词派:

13. 茶陵诗派:

14. 公安派:

15. 竟陵派:

16. 清雅词派:

17.苏辛词派:

18. 西昆体

19. 山谷体:

20. 后山体:

21. 半山诗:

22. 简斋体:

23. 稼轩体:

24. 易安体:

25. 诚斋体:

26. 铁崖体:

27. 台阁体:

28. 同光体:

29. 新文体:

30.东坡体:

31.王荆公体:

32. “朱希真体”:

33.神韵说:

34. 格调说:

35. 肌理说

36. 性灵说:

37. 活法说

38. 童心说:

39. 二窗:

40. 富贵词人:

42. 南洪北孔:

43. 清初三大家:

44. 前后七子:

45. 宋末元初四大家:

46. 辛派词人:

47. 永嘉四灵:

48. 遗民诗人:

49. 遗民作家:

50. 元曲四大家:

51. 一祖三宗:

52. 元诗四家:

53.南施北宋:

54.姚门四杰

55. 话本小说

56. 拟话本:

57.科学小说:

58. 明代传奇:

59. 南戏:

60. 谴责小说:

61. 散曲:

62. 弹词:

63. 小品:

64. 狭邪小说:

65. 新小说:

66. 元杂剧:

67. 章回小说:

68. 诸宫调:

69. 子弟书:

70. 才子佳人小说

71. 神魔小说:

72.域外游记:

73.逻辑文:

74.侠义公案小说:

75.说铁骑儿:

76.二拍:

77.借才异代:

78.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79.六一风神:

80.南社:

81.诗文革新运动:

82.诗界革命

83.三言:

84.四大奇书:

85.三体诗:

86.四大传奇:

87.小说界革命:

88.义法:

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

派图》。领袖是黄庭坚,其

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

师道、陈与义、韩驹等。江

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

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

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

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

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

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

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

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

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

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

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由于功

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

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

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

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

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

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

作诗习气。当时有书商陈起

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

《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

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

湖诗派。

3. 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

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

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

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

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

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

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

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

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

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

新时期。元好问在其所编的

《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

“国朝文派”。

4.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

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

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

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

文学流派。要代表人物是王

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

光。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

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

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

一。

5.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

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

疾的豪放苍凉词风。因陈维

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

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

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

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还

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 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

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

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

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

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

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

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他

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

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

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

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

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

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

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

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

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7. 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

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

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

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

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

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

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

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

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

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

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

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

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

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

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

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

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

庞大的作家队伍。

8. 阳湖派:嘉庆年间,当桐

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

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对

桐城派的理论作了一些修

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

他们二人及其大部分追随

者都是阳湖人,故被称为

“阳湖派”。

9. 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

诗歌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

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

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

向是“宗宋”或“学宋”。

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

宋诗运动称之。所谓“宋”

与“宋诗”,概指以苏轼、

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

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

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

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

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

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10.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

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

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

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湘湖诗

派。王闿运论诗自尊八代,

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

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

但后世论者一致指认其诗

墨守古法。这表明拟古之倡

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

随着此派另外两位作者邓

辅纶、高心夔的下世,湘湖

诗派亦告式微。

11. 湘乡派:桐城派中兴之

主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由

于曾对桐城派的承续和改

造,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

时代变迁和文风转换对散

文的需求,又为桐城派所讲

求的身心义理之学培土固

基。曾的散文学识宏通,持

论坚劲,入情切理,骈散杂

厕,声采炳焕,为其弟子服

膺,故形成并兴盛于同治年

间的曾氏及其门生弟子被

人称为湘乡派。

12. 常州词派:嘉庆时期,

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

及周济等崛起于词坛。张惠

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

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

托。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

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

“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

温、韦、周、辛之面目”,

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

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

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

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

闳约”的体式。由于张惠言

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

时相当流行,张琦、周济、

董士锡、周之琦等积极追

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

词派。

13. 茶陵诗派:成化至弘治

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

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

若骛,形成了一个以李东阳

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诗风

仍属台阁体余波,但李不满

于台阁体的无病呻吟、千篇

一律的纤弱文风,主张以杜

甫的诗风来加以匡正,并且

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具有

脱离台阁体公式形式的意

义,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

之间的过渡人物。

14.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

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

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

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

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

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

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

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

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

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

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

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

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

15. 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

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

“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

派出来加以匡救。竟陵派因

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

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

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

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

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

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

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

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

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

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

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

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

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

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

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16. 清雅词派:指南宋中后

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此

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他

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

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

传统,在词的格调、意境方

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

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

空”、“骚雅”的风格特色,

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此

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

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

路作词。在遣辞和音律上益

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

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

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

各有不同,但追清趋雅却是

共同的。

17.苏辛词派:北宋词中的豪

放词派。南宋伟大爱国词人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

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

英雄抱负,补襟怀磊落,慷

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

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

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

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

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

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

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

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

辛词派。

18. 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影

响极大的诗歌流派。有广狭

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

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西

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

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

集》取玉山、册府之意。共

收诗人十七位,皆西昆健

将,而以杨忆、钱惟演、刘

筠为魁首。杨、刘齐名,当

时影响很大。

19.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

谷道人,杨万里在《诚斋诗

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

诗体”,严羽《沧浪诗话》

将其列为“山谷体”。其基

本特征是求生避熟和求雅

脱俗。艺术特点有三:1.以

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

展拗句、拗律体制;2.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

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

造,富有思致和机趣;3.好

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

树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

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

面。

20.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

居士,著有《后山集》。作

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

苦吟,求奇拙,标举“宁拙

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

省字句以摈弃华丽辞藻。其

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

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但

因其缺乏华采而唯余瘦硬。

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

21. 半山诗:半山,是王安

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

为《半山集》,亦称为“半

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2. 简斋体:即指陈与义的

诗。陈与义号简斋,著有《简

斋集》。其诗学杜甫,又深

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

影响。他虽也重视句法,造

语凝炼,但并不株守江西诗

派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

诗风的局限,主张“不可有

意于用事”,以直致、浅语

入诗,去繁缛,尚简洁,注

重白描和诗歌的恢弘圆融,

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

风,为当时诗坛新添一格。

他的诗歌被称为“简斋体”,

对宋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23.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

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慨的词

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

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

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

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

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

了词体的大解放。无论作长

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

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

人格。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

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

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

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

体格健诗独立存在。他的词

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

古”,而且“包罗万象”。这

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

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

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

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24. 易安体:李清照号易安

居士。其词艺术成就很高,

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

“易安体”。特点有三:1.

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

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其最

突出特点;2.既融入家国兴

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

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

格调;3.倜傥的丈夫气,其

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

慧,又有一般女子缺乏的俊

爽开朗,能把婉约的情思与

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

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蕴

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25.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

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

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

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风

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

转圆活的特点,一改宋诗瘦

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

风转变的一个关键。其所创

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26. 铁崖体:元代后期著名

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

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

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

或“铁体”。风格香艳绮靡。

27. 台阁体:明永乐至天顺

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

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

文人垄断了文坛。他们的创

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

德为主旨。所用文体以诗为

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

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

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

雍容华贵,典雅工丽。由于

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

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

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

称台阁体。

28. 同光体:晚清宋诗运动

之第三期。他们不明言宗宋

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

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

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

上承道光、咸丰以来的宋诗

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

指同治并无着落,改称“光

宣”更切实际。这派诗人的

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

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

统以至民国后的宋诗派。同

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成就

最高,沈曾植、郑孝胥等为

重要员。

29. 新文体:梁启超倡导文

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

口号影响更大的是他本人

的散文创作。至1902年,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

中正式提出“新文体”一词。

这种“新文体”从语体上说,

是一种介乎文白之间的文

体;从文体上说,是打破各

种文体界限,将议论与叙

事、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

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

散文;从写法上说,是打破

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

用的、有用的古文、骈文、

辞赋、佛典、语录、八股文、

西学译文、日本文的词汇、

句式、体制,形成兼采众长

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

30.东坡体:即指宋代苏轼的

诗歌。其诗于情无所不畅,

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

风格多样。其基本风格有

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

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

的清旷闲逸。而最能体现其

“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

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

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

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

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

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

用。

31.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

国公,故世称王荆公。王安

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

写诗主要用七绝体。这一时

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

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

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

“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

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

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

诗歌创作。亦即“半山诗”

或“半山绝句”。

32. “朱希真体”:朱敦儒字

希真,南流后过了七年漂泊

生活,晚年被迫隐居,常放

浪于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

的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

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

但又深藏忧怨,有较浓的虚

无思想色彩。其词语言浅白

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

格飘逸自然,开南宋隐逸词

派之先河。这种在当时词坛

能自成一家的风格物色,被

称为“朱希真体”。又因其

词集为《樵歌》,故亦称之

为“樵歌体。

33.神韵说:清初诗派之一,

创始人王世祯。所谓“神韵

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

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

更多地关注诗歌本身淡远

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

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排闲解

愁的消遣娱乐功能。为此,

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

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

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

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

要毛病。

34. 格调说:清中叶宗法唐

诗的诗歌流派,创始人沈德

潜。所谓“格调说”,就是

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

政治和伦理道德观念。他力

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

“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

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

情,厚人伦,感神明”的口

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

务。

35. 肌理说:翁方纲既不满

于王士祯“神韵说”之空泛,

又不满于沈德潜“格调说”

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说”

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肌

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

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

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

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

充实诗歌内容,达到义理与

文理的统一。这是宋诗以学

问为诗的再版,是以学术代

替诗歌创作的一条歧路。

36. 性灵说:清代中叶,真

正与宗唐、宗宋诗派相对

立、真正继承晚明以来的主

情传统,与道统文学观相对

立的诗歌流派。创始人袁

枚,所谓性灵派,即是上承

明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

主张,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

直性情。

37. 活法说:吕本中后期所

提出的作诗主张。吕本中的

“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

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

亦不背于规矩”,提倡“好

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

识“以苏济黄”,消除江西

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

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

美”的新途径。

38. 童心说:李贽把文学作

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

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

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

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

评价的最高准则。童心说是

晚明李贽提出的:“天下之

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也。”他把文学作为反传统、

反权威。

39. 二窗:吴文英号梦窗,

其词集为《梦窗词》;周密

号草窗,其词集为《草窗

词》。二人同为南宋中后期

清雅词派的作家,词的内容

也多为身世之感和离别之

情,且往往融入哀时伤世的

黍离之悲,艺术上二人均追

求清丽工巧,旨趣相近。故

时人并称他们为“二窗”。

40. 富贵词人:即指北宋初

期著名词人晏殊。他一生居

显宦要职,有“太平宰相”

之称,但其在政治上无大建

树,而以词传名。他一生生

活优裕,生活态度雍容闲

雅。其词多祝寿、咏物和歌

颂升平,这类词多宴游之余

的消遣之作,在过分满足的

生活里找一点春花秋月的

闲愁来吟咏,虽无镂金错彩

的刻意藻饰,但掩盖不住其

骨子里的富贵之气,总体而

论,尚未摆脱五代绮艳词风

的窠臼,故晏殊有“富贵词

人”之称。

41. 南渡词人:即指北宋灭

亡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

人。其代表人物是李清照、

朱敦儒。他们都生活在南北

宋之交,在北宋都有四十多

年的生活经历,并且都已是

稍有名气的词人。靖康之变

以后,他们也被迫南渡,由

于政局的剧变,国破家亡,

漂泊流落,使他们颇多家国

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

词,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

的感伤,词风发生明显的变

化。人们习惯把宋室南渡后

由北入南的词作家们称南

流词人。

42. 南洪北孔:是对清初历

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

合称。洪昇是钱塘人,有著

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

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历

史剧《桃花扇》传世。这两

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

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

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43. 清初三大家:三位作家是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章风格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的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44. 前后七子:从明朝中期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称“前七子”。他们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但由于他们的创作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有泥古不化的倾向。至嘉靖、隆庆时期,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称“后七子”。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复古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他们成员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它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45. 宋末元初四大家:张炎、王沂孙、周密和蒋捷,都是由南宋入元代的词人。张炎、王沂孙、周密均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作家,蒋捷词虽较少束缚,有自然之趣,且时有豪放,风格多样,但在炼字、求声律及追求隽婉方面,仍不脱姜夔、吴文英的影响。由于他们词风有相近之处,又都是宋末元初词坛上的佼佼者,故清人称他们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46. 辛派词人:指的是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既包括早于辛弃疾的南渡初期作家张元幹、颖孝祥等,也包括和辛弃疾同时或后于辛弃疾在作词方面追步辛弃疾的作家陈亮、刘过等人。他们都以浓郁有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词风,共同促成了苏、辛词派的形成,成为词史上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47. 永嘉四灵:指的是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即徐玑,号灵渊;徐照,安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他们都是永嘉人,字号中又都有一个“灵”字,诗风又极为相近,故谓之“永嘉四灵”。他们都是由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视为同一诗派,谓之四灵诗派。

48. 遗民诗人: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时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入仕为官。他们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坚持民族气节,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这一类诗人被称为遗民诗人,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49. 遗民作家:指南宋灭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著名的有汪元量、刘辰翁、郑思肖,以及谢翱、林景熙和谢枋得等。他们由宋入元之后,用诗、词、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怀时事,伤悼故国,抒写兴亡感慨,表现了坚守气节的

遗民心态,表达了亡国遗民

的悲愤之情。后人称这样一

个作家群为遗民作家。

50. 元曲四大家:指前期元

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

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

光祖。因为他们在元代杂剧

创作中成就高、影响大,所

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

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

“关、郑、白、马”,后又

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51. 一祖三宗:是指宋代江

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

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

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

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

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

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除

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

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

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

坚、陈师道、陈与义。江西

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江

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

《瀛奎律髓》中首倡。

52. 元诗四家:指的是元代

中期大德、延祐年间活跃于

文坛的四位作家,他们是虞

集、杨载、范椁和揭傒。他

们均因有文才而被选入翰

林院,并以较为出色的诗文

创作成为京师士子向慕的

著名人物而享誉诗坛。其中

尤以虞集名声最大,是元代

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

53.南施北宋:清初入仕诗人

施闰章与宋琬的并称。施闰

章,宣城人;宋琬,莱阳人。

二人一南一北,他们的思想

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所

以在诗歌上俱主张温柔敦

厚的诗风,故称南施北宋。

54.姚门四杰:指桐城派创始

人之一姚鼐亲授弟子中的

四位士子,他们是刘开、管

同、方东树、梅曾亮。其中

梅居京师二十年,名重一

时,刘、管在鸦片战争前已

谢世,后曾以姚莹取代刘

开,推为姚门四杰。

55.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

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所谓

“话本”,就是“说话人”

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

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

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

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

的。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

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

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

说了。

56.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

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

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

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

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

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

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

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

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

是“拟话本”,或称“拟宋

市人小说”。

57.科学小说:是清末“新小

说”的又一重要类型。鲁迅

指出科学小说可以“掇取学

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

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

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

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

想,补助文明。”并指导出

科学小说创作的基本要则: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

抒奇想,托之说部。经以科

学,纬以科学,纬以人情。

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错

综其中。间杂讥弹,亦复谭

言徵中。”其代表作有俞万

春的《荡寇志》等。

58. 明代传奇:是指在宋元

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

剧形式。它将南戏这种质朴

的民间戏剧形式进行了雅

化,体制上更加宏伟,艺术

上也趋于精美,不但兼用南

曲和北曲,而且用宫调来区

分曲牌。由于它在体制上吸

收而又超越了南戏和杂剧,

使其规模宏大,形式上更加

活泼,更适合文人施展才

华、抒写情志,也更为民众

所喜闻乐见,故其发展流行

很快,成为明代戏曲舞台上

占主导地位的形式。

59.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

它原是宋代以来南方浙、闽

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

间小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

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

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和

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成,故

开始称“永嘉杂剧”或“温

州杂剧”。元灭宋统一中国

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南

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

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

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

剧形式。

60. 谴责小说:他的概念不

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

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

的新创。鲁迅认为:嘉庆之

后,内乱外患不断,有识之

士呼吁维新与爱国。戊戌变

法失败后,又有庚子赔款和

义和团之变,人们知政府不

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

“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

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

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

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

无藏锋,甚且过其他其辞,

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

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

“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

宝嘉《官场现形记》等。

61.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

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

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

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

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

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

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

形式。

62. 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

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

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

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

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

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

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

最多的一种。它由说、噱、

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

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

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

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

相当于话本中之人话,供演

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

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

近,语言上有“国音”和“土

音”之分。

63. 小品:“小品”一词原为

佛教用语,明代后期开始用

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于以

往那些关于国家政典、理学

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

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

的新体散文。它不专指某种

文体,尺牍、游记、杂记、

随笔、书信、日记、传记、

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晚明

时期,这种文章风格正好适

应了当时人们抒张个性、追

求自由的社会心理和公安

派“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

于是便在社会上普遍流行

起来。公安三袁、陈继儒、

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均

为著名的小品文作家,其中

以袁宏道和张岱成就最高。

64. 狭邪小说:清道光至光

绪年间,有一批以狎优狎*

为题材的小说出现,鲁迅称

之为“专叙男女杂沓”的“狭

邪小说”其主要代表作有毗

陵的《品花宝》、魏秀仁的

《花月痕》、俞达的《青楼

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

传》及张春帆的《九尾龟》

等。

65. 新小说:是相对于“旧

小说”而言的,专门指拥护

“小说界革命”的作者创作

的各种类型、各种面貌的小

说作品。其涵义有二:一是

“使小说新”,即刷新小说,

一新小说之面貌,一;一是

指新面貌的、新样式的新质

小。前者是“小说界革命”

的任务之一,后者即是小说

界革命的直接产物和主要

结果。“新小说”五花八门,

品类繁多,文白杂陈,雅俗

共存,风格各异,显示了一

代文人空前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其中以政治小说、谴

责小说和科学小说最为引

人注目。

66.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

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

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

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

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

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

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

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

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

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

只用宾白。

67.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

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

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

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由

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

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

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

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

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

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

一回。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

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

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

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

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

节前有简单目录。

68. 诸宫调:指同一宫调的

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

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

联缀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

形式,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

分组成,采用唱歌与说白相

同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

属于叙事体。

69. 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

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

学。清初,很多旗籍子弟在

戌边时利用当时流行的俗

曲和满族萨满教的巫歌“单

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

击节,编词演唱,以抒发思

归之情,或反映军中时事。

这种演唱后来传入北京,约

在乾隆初年,北京部分八旗

子弟以这种曲调为基础,参

照当时民间鼓词的形式,创

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

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

段,演唱时仍以八角鼓击

节,正式称为子弟书。

70. 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

至清代以青年男女爱情婚

姻为题材的小说,但又有特

殊的狭义所指。它在情节上

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

私订终身,拨乱离散,及第

团圆。创作倾向主张存情去

欲,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玉娇梨》、《平山冷燕》和

《好逑传》。

71. 神魔小说:是明中后期

产生的写神魔故事的章回

小说。《西游记》开风气之

先。以后有模仿《西游记》

的,如《四游记》、《西游补》

等;还有别叙故事讲神魔之

争的,如《封神演义》、《三

宝太监西洋记》等。

72.域外游记:明清同治年

间,中国人所写域外游记开

始出现,作者或为出使、旅

居、专察,在目睹与中国完

全异趣的外国风光人情特

产制度等新世界、新事物

后,为文以记之。所写内容

因作者涉足异域后观念的

新变,这些游记中的优秀作

品均呈现出一种新面貌、新

文风,自成一种新文体,故

统称之为域外游记。

73.逻辑文:钱基博谓梁启超

的新文体被人仿效,流于排

比堆砌之时,有异军突起、

文理密察,而衰以逻辑,所

以这文体被称之为逻辑文。

这种文体实指章士钊的文

体。此类文章严格按逻辑行

文,论理周密,文法谨严,

追求为文的逻辑独至之境,

行文主洁,不枝不蔓,恰如

其分,张弛有度,措辞力戒

模糊,务求鞭笞入里,脉络

分明。

74.侠义公案小说:清中叶以

后,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表

现侠客义士的小说大量涌

现。咸丰同治年间既有儿女

之情,又有英雄之气的《儿

女英雄传》出现,这就是近

代小说史上的侠义公案小

说。它们是清中叶以后,乡

勇游民从军作战获取功名,

引起民众羡慕,社会推重勇

侠粗豪的绿林习气,又不必

违背忠义,甘心为高官大吏

奔走的阅读心理的产物。

75.说铁骑儿:宋代说话中的

一家。讲说士马金鼓故事,

尤其是宋代北方民族战争

中的英雄传奇故事,是英雄

传奇小说的来源。

76.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

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

《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

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

实有七十八篇。它在内容上

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

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

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

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

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77.借才异代:金初文坛的作

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如韩

昉等;二是由宋入金的文

士,如宇文虚中、吴激、蔡

松年等。占据金初文坛的,

几乎全是由宋入金的作家。

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

中称这种现象为“借才异

代”,此说揭示出了金初文

学的起因及性质。

78.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

《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

记》、《邯郸梦记》,代表了

他戏剧创作的全貌,并且这

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

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

为“临川四梦”。又因汤显

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帮又称

“玉茗堂四梦”。

79.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

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

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

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

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

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

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

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

的情致韵味。这种偏于阴柔

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

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

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

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

为六一风神。

80.南社:1909年11月13

日南社成立于苏州虎丘。以

高旭、陈去病为主要创始人

和领导核心。其寓意为“操

南音不忘本”,实寓反抗北

庭之意,其宗旨即“反抗满

清”。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一时间,南北爱国诗人、进

步文士纷纷加盟,1916年时

达千余人。这个具有明显近

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

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

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

1917年因为同光体的态度

不满,柳亚子与他人争执,

南社几乎分裂。此后每况愈

下,至五四后解体。

81.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

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

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

快成为文坛领袖。他不遗余

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

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

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

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

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

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

创作,作诗也讲“气格”,

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

开创了一代诗风。人们把这

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

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

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

为诗文革新运动。

82.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

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

“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

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

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

“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

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

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

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

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

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

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

以“新意境”、“新语句”、“古

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

准。1902年,在其《饮冰室

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

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

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

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

纲领。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

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

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

余则有丘逢甲等。“诗界革

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

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

“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

备。

83.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

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

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

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

篇。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

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

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

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

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84.四大奇书:从清代开始,

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和《金

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

“四大奇书”。这四部小说

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

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

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摩

小说和世情小说;实际上,

它们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

术中主要四家的延续和发

展:即《三国演义》是讲史

小说的发展,《水浒传》是

说铁骑儿的发展,《西游记》

是说经小说的发展,《金瓶

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

展。

85.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

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乐

天体,代表人物是李昉、姚

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

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

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

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

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

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

多写闲情逸趣。宋初“三体”

诗,即指三个诗派。

86.四大传奇:指元代后期出

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

记》和《杀狗记》,简称荆、

刘、拜、杀。传奇原指唐代

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

被借用作戏剧的名称,元代

的南戏剧本均注有“元传

奇”字样。至明代,传奇成

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

诸声腔戏曲的通称,主要指

弋阳腔和昆山腔的剧本,以

别于北杂剧。即是说,传奇

作为戏曲文学形式,是从元

代南戏开始形成。故元后期

的四部著名南戏被称为“四

大传奇”。

87.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文学

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

杂志,并发表了《论小说与

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

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重

点论述了小说界革命之必

要,指明小说界革命的中心

意图是“改良群治”,认为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它适应了晚清社会文化与

文学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

促进了新小说的诞生和兴

盛,取得了比诗界革命、文

界革命更大的成功。

88.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

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

义法,"义"即言有物,"法"

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

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

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

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

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

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

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

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

整的体系。

当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由于马原的小说 而引起注意。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在中长篇报告文学或系列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犹如某一专题的小型百科全书,以其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现象剖析渗透等特点引起读者重视。以钱刚、李延国的作品为代表 文化散文源于贾平凹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大散文。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 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意蕴的恣肆为特征。呈现出深邃、阳刚、博大、沉雄的气概。以余秋雨、马丽华为代表。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与作者作家自发的写 作,明确提出来自1989年《钟山》杂志的卷首语。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等。 新历史小说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 文学形式。是先锋小说或新写实小说中诸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在关于历史的文学叙述中的投射。代表作家苏童、刘震云、叶兆言 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新潮小说又称先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前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最新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现当代名词解释

名解 1,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朔,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它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食指,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是: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的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③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通感,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巧妙搭配和超现实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叠合,寓于暗示性。北岛《回答》,《宣告》,《迷途》《一切》,舒婷《致橡树》《双栀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朔《大雁塔》 2,政治抒情诗(特点,局限性,作家,代表作) 特点:①“诗人”会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说来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深”,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②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③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郭小川《望星空》,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叙事诗集《将军三部曲》,《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地山谷》,贺敬之《东风万里》《十年颂歌》,诗集《放歌集》 局限性: 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意义,内容) 1949,4,2在北平,由郭沫若提议召开, 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确立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③确立了今后文学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服务④成立了一个组织: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后成立下属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 内容: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4.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原生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席: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创作主体往往对现实 采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零度”叙述: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名词解释——语文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的职能:P3~5 2.价值尺度:即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所发挥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即货币商品流通的媒介时所发挥的职能。(用现实上的货币) 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职能。(人民币没有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即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形态单方面转移时行使的职能。 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上述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并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其功能和相互关系也有所变化。 2.信用货币P10: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它只是一种信用凭证,主要依靠银行信用的和政府信用而流通。由于信用货币属于银行和政府的负债,因而又称之为负债货币。 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 辅币。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现钞。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银行存款。经济交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电子数据形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式。如信用卡、贮值卡、电子钱包等,以及利用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和电脑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使用的货币。它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3.货币制度P12: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1)银本位制 ①概念: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②类型:银两本位制(中国)与银币本位制(欧洲)。 ③崩溃原因:⑴世界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币值不稳定。 ⑵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用于巨额支付。 ⑶白银质地易于磨损。 (2)金银复本位制 ①概念: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的货币制度。 ②类型: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 (3)金本位制 ①概念: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②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现当代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有考南师大文学院的请联系qq:309875834 (现代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提出“八事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话;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并旗帜鲜明的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愚昧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 词解释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

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11、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1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3、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