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人类的进化、迁移和发展

古人类的进化、迁移和发展

古人类的进化、迁移和发展
古人类的进化、迁移和发展

古人类的演化和迁移

一演化论和早期猿人

人类起源学说主要分神创论和演化论两种,神创论因各文明神话不同而互不相同,演化论目前则普遍用来解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根据遗传变异原理,生物基因在繁殖时会发生可遗传的变异,随着不断变异,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将会变得各不相同,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一个新的物种形成大致要经过四个阶段:(一)可遗传变异产生;(二)成功适应自然并得到扩散;(三)变异种群由于地理生态隔离逐渐形成亚种;(四)亚种之间一旦出现了生殖隔离,也就是互相间不能繁殖后代,亚种就变成了新种。

演化论的典型例子就是对狗的选育,人类通过人工选育的方法,按照不同功能对狗进行配种,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纯种,避免不同种狗类杂交,这相当于人为造成物种隔离,这样就让少数变异基因流传下来,形成了现在的猎犬、牧羊犬、雪橇犬、斗牛犬等多种类型,甚至还可以根据功能让警犬皮毛都变成如警服一样的黑色,最终狗变成了世界上外形、尺寸和颜色最多样的动物。对于演化论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演化不等于进化,将演化论称为进化论并不合适,因为演化不仅意味着进化,也可能意味着退化。事实证明大多数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因为任何一种存在的生物往往与周边生存环境有着高度的适应性,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有可能破坏这种适应关系。如人类绝大多数的遗传病,就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另外,能延续下来的基因突变也并非最强壮、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周边坏境的;从适应自然的角度来看,原始细菌更能长存繁衍下去,人类反而容易灭亡。

二是演化不是动物进化成人,生殖隔离是判断新种最重要的标志。人类不是演化的目的,而是基因突变随机方向自然选择的偶然产物,无论是演化出翅膀还是双手,都是随机加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判断是否为同种生物不仅要看外貌,还要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种生物不可能繁殖后代,能交配繁殖后代的生物只能来自分化时间较接近的物种祖先。所以全部人类都只有一个共同人类祖先,世界各地猿猴也都只有一个共同猿猴祖先,绝对不会出现印度人和印度猿猴血缘关系更近,反而和欧洲人血缘关系更远的现象。所以,除人类以外,所有动物如黑猩猩哪怕以后演化得比人更聪明,更有魅力,也不属于人类,因为存在生殖隔离。

按照现代生物学界最常用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七分法,人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现存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灵长类动物就是类人猿亚目生物,分为长臂猿、红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四大类人猿。猿和猴的最大区别就是体型更大,没有尾巴。与人类血缘最近的类人猿黑猩猩生活在非洲,而非洲也同样发现有种类最多和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科动物是距今大约55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因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国宝化石“露西”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成年南方古猿化石,号称“人类祖母”。虽然被划为人科动物,但是复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分明还是尖嘴猴腮、浑身长毛的猩猩,就连脑容量也和黑猩猩相仿;唯一不同的是,南方古猿已经脱离森林走向草原生活。这一举动,是人和猩猩分化的重要标志,古人类学家认为这群离开森林的猿类最终成为人类的祖先,而继续留在森林里的古猿则进化成了猩猩科。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祖先离开森林?是因为森林资源的枯竭,还是因为同种竞争的失败?对比猩猩的祖先,人类的祖先是森林竞争中的失败者,当他们走向草原,面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面对拥有尖牙利爪、力量速度数倍于人类的大型猫科和犬科动物时,这过程必然是十分悲壮惨烈的,这时候一种很大的演化可能性是,人类将进化成一种半猿半犬或半猿半猫体型的动物,如狒狒。狒狒(包括山魈)是所有猴类中唯一适应丛林外生活的,是体型最大的猴科动物,它们长着一副像狗一样的裸露的口鼻,奔跑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56公里,能像野犬一样捕杀动物,又尖又长的獠牙让狮子都惧三分,公狒狒英勇好斗,甚至敢与花豹和母狮单挑,是灵长类走出丛林后成功演化的典范。

然而人类祖先南方古猿走了一条和狒狒完全不同的演化路线——使用工具。猿猴在树上时,手忙着攀爬和进食,当在地上行走或坐下时,就可以使用工具,如狒狒就经常用石头猎取蝎子为食。南方古猿则更进一步,他们通过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用天然工具来捕捉小动物,人类由此进入始石器时代。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是从猿到人的重要一步,尽管这最初的一步不是十分奏效,事实也证明,南方古猿的狩猎技术不敢恭维,从洞穴积存可知,他们很大程度上是扮演食用其他肉食动物残余腐肉的清道夫角色;但是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大脑的开发,使人类最终完成从使用天然工具到制作工具的进步,从此人类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旁系亲属猩猩和狒狒,成了自然界的征服者,世界万物之灵长。

二直立人

约200万年前,从能人的后裔中演化出新的人种——直立人。直立人属于晚期猿人,他们比能人更具备人的特征,从他的名字中便可知道。虽然南方古猿和能人都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但是他们走起路来就像刚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摇摇晃晃,重心不稳。这是因为他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都是上肢比下肢发达,而直立人下肢骨骼明显比上肢粗硕,关节韧带牢固,大腿肌肉发达,已经和人基本无异。直立人的脚也已经完全进化成现代人的形状,与手的形态迥然不同,完全为行走而生。虽然直立人的头颅还是猿的模样,但是其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脑容量(900~1200毫升)接近现代人的大小(1300~1600毫升)。

两足行走和大脑发展让他们更好地使用双手并进行发明创造。在非洲直立人被称为匠人,他们发展出比能人奥杜韦石器文化更发达的阿舍利石器文化,阿舍利石器先用硬锤打击,再使用骨头和硬木等软锤来加工,从而制造出更规整刃沿儿的手斧,被称为阿舍利型手斧。这种手斧没有斧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斧头,却是人类第一种标准化生产的工具,它既可用来切削东西、挖掘块根、攻击野兽,也是一种制造工具的工具。除手斧外,直立人还通过森林火灾采集天然火种,并用木炭和动物粪便作为燃料保存火种,火增强了人类抵御野兽的能力,让人类掌握了烧烤这项最早的烹饪技术,使食物更美味营养且易于咀嚼和消化。火带来光明和温暖,方便人类在夜晚和黑暗处活动,帮助人类度过漫长的冰河时期,并能够到寒冷地区生存,大大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技术和体质的改进,让直立人展现出强大的种内竞争力,他们和能人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能人最终不敌而全面溃败,约100万年前,能找到的南方古猿和能人的踪迹只剩下遗骸了。为何直立人的出现会导致其他同属人科动物的灭绝?这是因为动物之间来自种内的斗争往往要比种外的斗争更残酷,直立人和其他人科动物生存方式相同,直立人的兴起必定导致能人和南方古猿生存空间受到压迫,正好比同行业、同类商品竞争一样,最终导致能人和南方古猿的灭亡。

随着直立人数量的增加,采集和狩猎资源的枯竭,直立人开始向各地迁移寻找食物。数万年后,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进入与非洲相连的西亚地区,现已知最古老的非洲以外的古人类化石就是大约170万年前西亚格鲁吉亚境内的格鲁吉亚人化石;到100万年前直立人已经出现在欧洲,被称为先驱人;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直立人已经扩散到当时和东南亚陆地相连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同样在中国最早发现的一批古人类,如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猿人,也都同属直立人种。

到此亚非欧三洲都有了古人类的踪影,那么现存人类是否就是从这些各地直立人进化来的呢?“人类多地区进化说”认为: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

在演化论提出之前,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亚洲人和直立人的关系会比亚洲人和欧洲人关系更近,因为他们的生理差别一目了然;演化论提出后,人们开始认为各地猿人分别进化成了现代人。可以说,这又是将随机的“演化”称为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误导。

正如前文所说,演化不是进化成人,人类不是目标,遗传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分化越早,差别就会越大。正好比甲乙两兄弟分开后,他们后代的体质差别会越来越大,不会出现甲的后代不像甲,反而和乙的后代越长越像的现象。现存四大人种的生理特征高度相似,只是肤色、发色有稍微差别,黄种人内部的血型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不同血型都可以在黑人和白人身上找到,同血型就可互相输血,但是现代人绝对不能和直立人互相输血。直立人还不会说话,约7万年前从现存人种最早分化出去的科伊桑人学习语言时还有发音障碍,但是四大人种完全可以互相学习语言,这些都证明四大人种的亲缘关系,远大于各地直立人。从繁殖角度上讲,亲缘性较高的马和驴交配产下的骡子基本没有生殖能力,同种的印度狮和非洲狮杂交的后代连行走都很困难;亚洲直立人早在170万年前就和非洲直立人分化。如果东亚人这么早就开始独立演化,那么如此长时间差异会导致今日东亚人和欧洲人、非洲人之间繁殖后代、相互输血的困难。以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各地直立人能一致突变出只是肤色、发色不同,还能顺利繁殖后代、互相学习语言的现代人类,在演化论的概率中是完全不存在的,目前科学家已通过DNA检测方法证明全人类都是非洲智人的后代。

三智人、狩猎时代和氏族社会

“智人”的全称是“智慧的人”,从名称就可知道智人比直立人拥有更高的智慧,这是人类进化的最后一个物种,现存的人类都属于智人种。海德堡人被认为是智人的祖先,他们在大约70万年前从非洲直立人——匠人演化而来,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欧洲;与同时期的北京猿人相比,海德堡人已经基本退去体毛,他们的大脑容量达1100~1400毫升,远高于直立人(900~1200毫升),更高的智慧让他们能够制作更先进的工具。海德堡人成功为工具安装木柄,制成人类最早的长柄工具——矛。已知最早的矛出土于50万年前的南非,是由木柄和锋利石刃组成的原始武器。矛除了加长攻击距离外,还可以投射,有利于猎杀猎物,是人类工具的巨大进步。

在距今70万~55万年前,非洲海德堡人分化为南北两支:南方海德堡人留在非洲演化出罗德西亚人等新种;北部海德堡人在距今47.3万至38.1万年前一支进入西亚和欧洲后演化为尼安德特人,另一支到达东亚和北亚后成为丹尼索瓦人。

尼安德特人因发现于欧洲德国尼安德特河谷而得名,由于以洞穴为居,所以又叫穴居人,他们的遗迹遍布整个欧洲和西亚。尼安德特人已经会说话,他们懂得使用粗制的骨针缝制衣服以御寒,用动物骨牙串成垂饰,用赤铁矿和氧化锰染色创造艺术品,用水晶制造奢侈品,还是最早懂得埋葬死者的人。他们创造出比直立人阿舍利文化更高级的莫斯特文化,典型特征是使用修理石核技术。修理后的石核打下的石片不需加工就可当作工具使用,大大提高了石器制作效率,这标志着旧石器中期阶段的开始。尼安德特人除住洞穴外,还懂得建造棚屋,屋内有人工取火的痕迹,从利用自然火保存火种,到学会人工取火是人类智慧的一大飞跃,要知道直到今天非洲俾格米人、印度安达曼人仍然不会人工取火。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平均在1250~1750毫升,甚至比现代人脑容量(1300~1600毫升)还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比现代人更聪明,因为他们脑容量主要体现在视觉领域,而不是和智能领域相关的脑前额叶部分。

丹尼索瓦人因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发现而得名,在中国发现的早期智人如陕西大荔人、辽宁金牛山人、山西许家窑人和丁村人、广东马坝人都属于丹尼索瓦人类型;更准确地说,来自非洲的海德堡人是路经中国到达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的,这些抵达中国的早期智人和之前直立人有无混血由于化石稀少不得而知。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海德堡人的后代都被称为早期智人,又称为古人。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挺进欧亚的同时,留在非洲的海德堡人的后代则演化成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又叫作新人,从解剖结构上说,他们包括现代人类,其体质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太大区别,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的晚期智人遗存是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南部奥莫河谷发现的距今约20万年的人类化石。

晚期智人创造了旧石器晚期文化,开始的标志是出土的标准石器和第一件保存完好的首饰(鸵鸟蛋壳做的珠子项链)。从能人出现开始制造最早的石器工具开始,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在早期长达200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工具改进是十分缓慢的,工具改进是伴随人类体质进化发生的。由于早期人类体质和工具的落后,导致狩猎能力有限,人类依然以采集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那时候不存在狩猎和采集的社会分工,同在地上生活的狒狒一样,男人和女人都主要以采集为生;当时人类社会主要分工和其他灵长类相似,女子负责采集和

养育后代,男子除采集外,还负责保卫族群、制定迁移路线、寻找并抢占新的采集点,必要时也进行狩猎活动。和所有雌性灵长类动物一样,女人也并非采集主力,除了因为没有体力优势外,在原始社会时期,女性的生育率极高,青壮年的女性大多时候都处于怀孕状态,她们需要雄性提供食物和保护。

到了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智商有了新的飞跃,从此人类技术不再和体质挂钩,人类历史由此进入全新阶段。这时期人们懂得用易于成形的骨头制作鱼钩、骨针等骨器,还用猛犸象的长牙和肋骨搭成屋架,然后盖上猛犸皮建成猛犸象小屋。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用第二次加工制成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有柄的复合工具和武器大量出现,磨制石器的方法也在这时出现,此外还出现了鱼叉、标枪、梭镖投掷器、投矛器、弓箭等新工具,以及用来结网、做钓鱼线和陷阱的绳子,还成功驯化狗用来狩猎。随着狩猎工具的改进,不但能捕捉小动物,还能组织起大规模的狩猎团体,捕杀猛犸、犀牛、野牛、野猪等肉多而危险的动物,狩猎时代到来了。

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从事采集的收获必然大于狩猎的观点是片面的,现代农业在单位面积生产远超过畜牧业,但是原始社会采集相比狩猎则没有这种优势,因为人类毕竟不像食草动物一样可以只靠草和叶子为生,分散的果实采集点往往还比不上一个大猎物所能提供的食物多。事实上在采集能提供更多更稳定食物的时候,无论男女都不会冒着饿肚子和受伤的风险跑去狩猎,但一个地区采集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人口达到采集上限的时候,要获得更多更有营养的食物就必须狩猎,尤其在采集资源相对较少的草原、沙漠和冰原地区更是如此,今天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就是完全靠狩猎为生,“爱斯基摩”一词即“吃生肉的人”的意思。狩猎比采集更能增强人类组织配合性,大大加强人类的迁移能力,让人类能走出森林,穿越草原。狩猎让猿猴演化成人类,那些留在森林以采集为生的灵长类到现在仍是猿猴,人类从采集资源丰富的森林走向需要狩猎的草原,退化了原来更适合爬树采集的猿猴特征,演化出奔跑的双脚和制造使用工具的双手,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狩猎。狩猎引领人类演化的方向,不仅是人类演化,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大都是狩猎工具的更新。

随着人类工具的不断改进,男子的狩猎技巧不断提高,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据估计,约100万年前在以采集为主的时代,猿人的数量还只有12万左右,而随着人类狩猎技术的提高,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导致人类数量相应增加,到距今1万年前,以狩猎为主的人类的数量已上升到500多万,增长40多倍。狩猎能带来营养丰富的食物,古代强壮的男人大多去狩猎,而把资源有限、比较安全的采集工作留给老弱妇孺,原始社会成年男人狩猎、老弱妇孺采集的分工开始形成。

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出现第一个有规范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在氏族中实行外婚制,禁止所有成员间的通婚,本氏族的同辈分男女只能与另一氏族同辈分男女互为婚配对象,氏族间通过婚姻联盟形成部落,部落实行内婚制,就是不同氏族的男女婚配只能在部落内部的氏族进行,从而巩固了部落联盟的统一。各氏族按照人类社会血缘组织关系可分为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两大类,父系氏族是由同一个祖父的男性后代吸收外来女性组成,母系氏族则是由同一个祖母的女性后代吸收外来男性组成。

母系氏族的婚配形式主要为多夫多妻制的普那路亚家庭,是由若干旁系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姐妹,与其他集团的一群男子互相集体通婚,实现共夫共妻,此后这些女子间不再互称姐妹,男子间不再互称兄弟,而改称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实行多夫多妻的主要原因可能和古代社会人口增长率有关,据统计,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类型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据估计,原始社会新生儿的死亡率高达50%,旧石器时代人口百年增长率不超过1.5‰。新生人口数量在原始社会是关系到社群能否延续的根本大事,而原始人的平均年龄在20~30岁,生命的短促使妇女的可育时间大为缩减,多夫多妻保证不会因为个别男性的不育而引起其配偶女性的不孕,让每个女性都尽可能快地怀上后代。

多夫多妻制不仅见于母系社会,在原始父系氏族中同样也存在多夫多妻制,与人类血缘最亲近的动物黑猩猩就是典型的父系多夫多妻制社会,雌性黑猩猩在发情期内几乎与所有成年雄性黑猩猩都有交配行为,导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但是黑猩猩社群实行雌性外嫁制,雄性黑猩猩自始至终都居留在本社群内,而雌性黑猩猩在成年后会到其他黑猩猩社群中生活。所以,一个黑猩猩社群是由存在密切亲缘关系的雄性吸收外来雌性组成的父系社会。不只是黑猩猩,如野驴、野马和多数灵长类等群居动物,也只吸收外来的雌性,本群出生的雌性刚成年,就会离开种群,从而形成以雄性亲属为主体的父系多夫多妻社会。

对比多夫多妻,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的偶婚制在人类的父系社会中更加普遍。传统认为农业的出现导致父系社会和偶婚制出现的观点是错误的。许多母系社会如中国的摩梭人,男性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照样没转变为父系社会。据1969年人类学家哈赖德研究表明,已知大部分的原始部落都是父系社会,母系原始部落不超过15%,现存许多采集、狩猎原始社会都实行偶婚制,如北极爱斯基摩人、南部非洲霍屯督人、斯里兰卡的维达人,连不会生火的非洲俾格米人以及生火、穿衣都不会的印度安达曼人也是实行一夫一妻的偶婚制。不仅是人类,在动物中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型社会,大猩猩是父系一夫多妻型社会,约有九成的鸟类、狼等都是一夫一妻制,可见父系社会和偶婚制与人类文明发展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目前科学家通过对人类DNA研究发现,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包括现存的原始社会,母系成分都比父系复杂。各民族父系祖先来源较为稳定一致,而母系祖先则来自四面八方,人种迁移也更多随父系扩张而不是母系;正好和父系社会通婚为女子外嫁,一个地方男性来源都是本族男性,而女性来源则来自各地相适应。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可能一直以吸收外来女性的父系社会为主体,而母系社会应该为父系社会的补充。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在古时候,人们的食物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那么在古代食物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食物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孟子说: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质性存在的前提,没有食物的供应,生物自然就会死亡。 非洲大草原,怀孕角马刚刚诞下幼崽,那些站立不稳的小角马就将头颅伸到母亲的腹部去找乳头。求生让觅食行为都不用去教,不用去学,因为本能让它想办法活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 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国家,可是食物却并不易得。一是平原较少,多为山地,粮食产出并不高。二则人口庞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供给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内乱不断,战争频仍,刚刚休养生息,兵戈又起,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饥荒伴随,求生艰难。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靠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疆域,在兴衰交替中创造出了多彩的饮食文化,现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华体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主食叫“黍”这是一种产自中国西北 地区的农作物,外形与小米相差不大,颜色呈黄色。直到现在陕西山西北部都还在种植,当地人称之为“黄米”,用来将其做成“黄米粥”、“黄米糕”食用。黍极耐干旱,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原因。《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黍的描写,例如《诗经;小雅》“黍稷方华”说的就是黍! 而稷则是黍的变种,就是小米。后来“社稷” 一词作为国家的含义,“社”象征土地神,而“稷”则代表着谷神的含义。 麦子的出现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安徽亳县考古发现了小麦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鉴定,发现距今有三千年历史。麦子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之分。小麦和大麦在古代称之为:“来牟”,《广雅》有载:“来,小麦;牟,大麦”。麦本来属于稀罕谷物,尤其是小麦,到现在北方乡下一些老农都称之为“细粮” 。它的真正推广种植虽始于汉代,最后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却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改革开放前,陕西山西北部主要粮食还是以小米和燕麦为主。大麦和燕麦属于粗粮的一种,味道相较于小麦口感差,但是因为早熟的特点,又耐高寒,对土质的适应性极强,一直为农民所喜欢。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主要粮食出现,到了现代,虽然也有广泛种植,大部分都用来作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场,成为调剂人们口味的副食。 至于中国南方地区,一直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可是北方在历史上作为传统的政治中心,却因为气候、土质、水资源问题始终无法种植,使得古代稻米的价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当时虽然被认为比黍、麦更好,但只是贵族阶层的珍馐,普通平民难以接触。《论语》中,宰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自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以来,“进化”(evolution)已逐渐成为生物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则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纵观150年来,随着科学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也随之不断深入,进化论自身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除了像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一样需要补充和修正外,进化论还经受了来自科学领域之外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今天,分子水平的生物进化研究正在蓬勃兴起,人们对进化论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不仅应能够解释各种复杂生命现象,重建生物的自然历史,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应用潜力。因而,藉纪念达尔文(C. Darwin)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之际,回顾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并用于指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 进化论的科学本质 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进化论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例如,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类究竟何时又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不同人种或不同人群之间关系如何?人类与其他生物(如细菌)有何种进化上的关联?如此等等,进化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在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人工选择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莫过于通过人工选择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等。 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不胜枚举[1]。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根据进化理论和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他们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37 500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t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而它的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2]。“大淡水鱼”的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的确,每一种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科学家们对特立尼达岛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按照进化理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然选择可能产生全然不同的进化效应。在仅仅几个时代的周期内,生物个体就有可能产生小规模的变异,可称之为微进化(microevolution)。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无论是其幼体还是成体均遭受较大鱼类的捕食,生活在河流上游小溪中的虹鳉鱼只有其幼体会被较小鱼类捕食,因而长期的进化过程导致该河流中的虹鳉鱼个体较小(更易于躲避捕食者),而溪流中的虹鳉鱼则个体较大(不易被较小的鱼类捕食)。科学家们将河流中的虹鳉鱼置于原来没有虹鳉鱼种群的溪流中,发现它们仅仅在20代后就进化出了溪流中虹鳉鱼的特性[3]。 毋庸讳言,在科学上,我们不可能绝对肯定地证明某种解释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终结性的。然而,迄今为止,许多科学解释已经被人们反复检验,不断增添的新观察结果或新的实验分析很难对其作出重大改变。换言之,科学界已广泛接受这些解释,它们是以观察自然世界获得的证据为基础的。进化理论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将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

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成版)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璇 5120209158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他认为生命具有向上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且强调动物意志、器官用进废退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学者达尔文,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则是科学进化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他认为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并把进化的机制归结为自然的原因。这就科学的说明了生命自然界发展的主要过程。 在过去的近一百五十年期间,较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而言,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自身的领域,许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在借鉴、使用进化概念。随着生物进化论研究的纵深和发展,进化论还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影响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总结进化论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得失,重新认识和审视进化学说,将其用于对科学和社会的探索及实践,有着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到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的关系,不得不说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绎而来。它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社会理论学说。其核心概念是,由于生存竞争所造成的优胜劣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同样普遍适用的生存适用法则,并在人类的社会进化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达尔文进化论,是达尔文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种生存的变异过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得出的。在1859年出版了体现以“自然选择”为主导思想的《物种起源》一书。而后来《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思想,被斯宾塞定义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在社会的理论发展中所取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立者赫伯特?斯宾塞把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上,特别是在教育学与不同的阶级斗争方面。斯宾塞远比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期的观点更有依赖性。他认为无论是对于物质、自然的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同质性都是无条理的,不稳定的。保守主义思想家萨姆纳认为生存竞争是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如果有人在路上倒下,这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的是关心弱势群体,救死扶伤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美德。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之处就是,将达尔文的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之间的进化思想移植到社会当中,在社会中广为使用,是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理论的一种误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表明了“人是道德的生物",人类社会的进化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社会达尔主义的滥用,给社会带来了更深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恶劣

人类进化史的演进

人类进化史的演进 引言:进化论中男性中心的想象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年发表,论述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之后,由于人类出于对自己来自何处的好奇,使该书引起的争论与关注延续至今。对于史前人类进化过程的研究在其后一直占据了动物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政治家的视野。其后,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根据其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长期的田野调查的结果,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著成了《古代社会》一书。该书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历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发展的过程,以进化和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认为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再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进步的结果,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也会进入新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致认可。马克思在阅读过该书后写下了详尽的摘录和批语,试图用唯物史观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可惜未及著成便逝世了。根据马克思留下的手稿,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而早在1876年时,恩格斯已经采纳了进化论的观点,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这篇论文。 而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研究,尽管在考古、田野调查的材料上日益丰富,但关于人类进化的研究却陷入泥潭,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突破。时至196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海洋生物学家阿利斯特?哈代(Sir Alister Hardy)在一篇发表在《新科学家》上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人类进化的水生理论,认为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

从有毛的猿猴变成无毛的裸猿——是因为经历了水生的阶段。该理论一出,对当时的科学界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其影响力堪比达尔文在100年前写信给林奈协会第一篇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虽然给予哈代的理论一定认可,却没有顺着他的思路进一步研究人类进化的问题。以至于1967年由美国学者莫里斯发表的《裸猿》一书,仅仅用一页多的篇幅草草介绍了哈代的理论,并且对其可信度表示怀疑。莫里斯认为,人类毛发的退化更多的是因为人在狩猎时由于身体运动需要排出体内的汗液,为了使得汗液的排泄顺畅,体毛就退化了。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还包括人类汗腺的增多,皮下脂肪的形成,双手的灵巧——都是拜人类狩猎活动的开展所赐。 以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对人类狩猎活动的重视和对哈代水生理论的忽视并没有让太多人感到惊奇,反而是他的理论变得街知巷闻,《裸猿》在当时热销一千万本就是最好的证明。究其原因,乃是其内部蕴涵的男权中心的理念与时人的认知完全一致。正是因为人们太习惯于认为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狩猎行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得读者们甚至遗忘了一些已经得到的常识,去拨开莫里斯理论外面那层男权主义的面纱,成为其理论的忠实拥趸。 这种人人唱赞歌的局面在五年之后被另外一本热销的著作打破,这就是英国剧作家伊莲?摩根根据哈代的水生理论写成的《女人的起源》一书。限于她剧作家的身份,摩根的著作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生物进化论-人类未来发展趋势

人类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说,对于未来的畅想总是很多的。我们会憧憬未来的美好,也会恐惧未来的未知,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是神秘的。因此,好奇的人总是希望能预知未来,掌握未来。那么,首先就要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很直接的会想到比现在发达,比现在进步,这都是理所应当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所以,我们的未来是,科技上的巨大进步,带动着我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巨大提高,整个社会也会跟现在有巨大的差别。我们可能再也用不着燃油的汽车了,不用再用人力去做各种事,一切都是智能化什么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幻想的一样。但是不管未来怎么发展,人类的未来只要还是掌握在人类手里。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有自己的独立的义务权利;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友爱;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和谐稳定,这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的发展,总是跟经济息息相关,那么就不能说到职业的发展。当然,从现在的生活也能看出来。像现在热门的计算机行业,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依旧很不错。新兴的产业,有生物技术(基因)方面的,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还有什么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之类的,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都会占有很大比重。还有就是与我们人关系最为紧密的

饮食与医疗,在未来发展中更是不可或缺的。 提到生物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生物技术在未来人类生活会有多大作用。生物技术或者说生命科学,是有极好的发展前景的。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通过基因治疗彻底解决那些危害人类健康的不治之症;转基因作物的大量推广,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生物能源的应用,改善现在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微生物的发酵工程,还有蛋白质工程等等。总之,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趋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类的未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未来到底是什么的样的,我们都不敢妄断。但如今人类的活动,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并没有完全的信心。我们大量的占用着自然资源,污染着环境,改变着自然的发展规律。我们都不敢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不会生活在PM2.5达到500甚至1000的环境里,是不是还能和到天然的淡水资源,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担忧的事。既然知道我们的未来可能变成那样,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我们不仅要正确的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更要在这之后改变对我们人类不利的趋势,趋利避害,才能让我们人类有更长足的发展。所以说,未来如何发展,是什么趋势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会影响未来。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在地球生物圈中,物质和意识组成我们这一现实世界,组成了地球生物进化文明的序幕,使得我们这一现实世界五彩缤粉。 在当代人类的眼里,科学与文明是一盏不可分割的神灯,它带给人类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爆炸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同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使两个城市瞬间化为废墟,举世震惊。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航天时代的到来。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一次实现了数千年来月亮旅行之梦。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现晶体管后,电子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5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类带入了电脑化时代。 20世纪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产力,创造出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伟大奇迹。在物质领域,高分子化学材料、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等;在意识领域,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均步入电脑时代,都在点缀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异彩纷呈的物质、意识文明,人类不禁会产生这一个信念,科学文明简直是万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肯定是因为它还不发达,只要继续发展科学文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科学文明成功的背后,人类已经看到一个无比强大的潜在危险正在显露出来,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市的一名叫特伊.加斯帕尔的男婴降生了,这事引起全世界的特别关注,连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先生也专程赶到医院探望。事情的关键并非由于这个男婴自身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因为,他是地球上的第50亿位居民。50亿,也许算不得什么惊人的天文数字,但对地球来说,不啻于足球场上亮出一枚黄牌,50亿人口,对地球生物圈环境而言,的确是一声洪钟般的警告。到了1997年,人类的人口已近60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预测今后50 年内,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翻,大大突破百亿人口大关,这意味着人类将面临生存与毁灭的严峻挑战。 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物质、意识领域的同步均衡增长,人类通过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球自然,掌握更高的能量,支配自然,从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但地球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圈,既无法承受人类掠夺性的野蛮破坏,同时,最终也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这是地球在演变过程中花了近30亿年积攒下的非再生能源,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在一个不远的将来,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被彻底耗光。到那时候没有新能源供应,氧化文明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可是环境呢?地球是否会回到30亿年前的原始荒芜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呢?空气中缺乏氧气, 二氧化碳可能成为超过氧气的主要气体,碳氢、碳氧、氧化氮、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有毒气体会窒息地充满在大气层内。由于工业、农业的污染,大量含氯类的工业及消费品的排放,将彻底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紫外线将长驱直入地杀伤地球生命。同时大气在失去臭氧层的情况下, 会失去保温层的作用,昼夜的温差变化极大,狂风暴雨,炎热干旱酷暑严寒将扫荡

人类学发展脉络表格2012

人类学发展脉络
达尔文 ( 1809—— H.斯宾塞 ( 1820—— 1903) T.卢伯克 ( 1834—— 1913) 《文明起源》 考古 ( 1870) 学、婚 姻、家 庭 巴霍芬 ( 1815—— 1887) 麦克伦南 ( 1827—— 1881) 韦斯特马克 ( 1862—— 1939) 《人类婚姻史 》 《原始婚姻》 婚姻、家庭 杂婚制 进 化 论 ∣ 取 决 于 生 物 学 泰勒 ( 1832—— 1917) 弗雷泽 ( 1854—— 1914) 摩尔根 《社会学原理 》 社会 一 ● 1882) 巴蒂斯安 ( 1826—— 《历史上的人》 ( 1860原始观念、民族观念、 ) 《民族的史前史》 文化特征、本原观念、 地理环境 《物种起源》 ( 1859) 《人类由来》 ( 1871)
1905) ( 1881)
}
《古代社会》 ( 1877)亲属制、三段论、 (蒙昧、野蛮、文明) ( 1818—— 人类起点相同→快慢有别 1881) →以慢变快(慢:原始民 族;快:文明民族社会) 《原始文化》 (1871)泛灵信仰 《人类学》 (1881) 三段论 最早使用“社会人类学”
《金枝》
( 1890)
↓↓
F﹒Gratbner 格雷布纳(1877 《人类 历史》 《人类 地理 学》 地理学观点 ——1934) 二 ● 传 播 文化独立于人 (不能用历史方法 而只能用自然科学 方法) 第一次为“文化圈” 下定义。一定区域 内文化要素在历史 和地理上的关系。 W·Schmidt 神甫 施米特 W·Foy 福伊
《海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 圈及文化层》 《民族学方法论》 《比较宗教史》
文化圈、文化层、文化 中心论、反历史主义
F· 拉弟 尔 (1844 —— 1904)
宗教、家庭、文化圈
L· 弗罗 茨纽斯 (1871 —— 1938) or (1873 —— 1928)
}
论 B·Ankermann (取 安克曼 决 于 物 理 学 “ 扩 散” “ 漫 流 ” ) 莱比锡学派
《非洲的文化圈及文化 层》 ( 1913)
W· Rivers 里弗斯 法奥学派
《美拉尼西亚社会史》 组织、结构;历史学方法
(1884——1922) 《心理学与民族学》 社会 G·E·Smith 史密 《古埃及人》 (1911) 斯 (1871——1937 W·T·Perry 佩里 埃及唯一论
英国派 ↓ 全埃及论 (泛埃及主
《太阳之子》 《文明的生长》 义)
文化圈 文化波 文化层
( Kulturkreise) (culturalwave) (strata)
按时代划分、按地区划分、 按人种划分 按经济类型划分、按社会特征划分

记数符号的演变进化历史

记数符号的演变进化历程 岩山老林 人们所使用的记数符号除了“阿拉伯数字”外,还有e(近似值为2.7)、π(近似值3.14)等特殊符号,以及被称为“倍值词冠”的μ(微,10-6)、m(毫,10-3)、c(厘,10-2)、k(千,103)、M(兆,106)等与单位符号组合的专用符号。 “阿拉伯数字”是当代使用最多的记数符号。了解这套记数符号的进化演变,不仅有助于记数符号的产生历程有更具体的认识,也有助于对科技符号的起源、符号的生存过程作一个大体的了解。人类为创造记数符号花了近4000年的时间,而阿拉伯数字流传于全世界,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文汇》杂志(大约是1980年至1981年间的,由于时间很长,原杂志已遗失)的田海英《数字符号的历史》一文。而其中点评和分析则为笔者的见解。 1.古埃及的记数符号和记数方法 现在所能知道的最古老的数字符号系统,产生于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古埃及人在不朽的金字塔和石碑上留下了他们的数字符号。古埃及的数学著作,写在一种又薄又脆的纸草卷上。现存的著名的“兰德纸草卷”(公元前1650年)记载了85道算术题,比它早两个世纪的“莫斯科草卷”记载了25道算术题。这些草卷表明,古埃及人已经采用了系统的十进制数字符号。他们用“一竖”(个别情况下用一横)表示个位数,用弓形表示十位数,绳索表示百位数,莲花茎表示千位数,手指头表示万位数,小青蛙表示十万位数,而百万位数的符号是一个举着手的人形,表示在这样巨大的数字面前吃惊。要写出一个数,就按顺序重复写出每位数的符号。见下图(上面一行表示各个数符的数值,下面一行表示数375的表示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

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 回首往事,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0余个年头,这历史长河的一瞬,却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青春的容颜。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这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穿越了物质生活的不同层面,而让百姓体会最深的无疑是饮食的变迁,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饮食往往相伴而行。人们的饮食从过去的短缺走向富足,从过去的单一走向多样,从吃饱到吃得健康、绿色、安全,从原来的“温饱型’到现在的“绿色、营养、健康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虽无兵燹之灾,却有荒歉之虑。“三年困难”时期,“吃”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已无讲究可言,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求山珍海味,只求填饱肚子。但有时,即便是填饱肚皮也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渴求。听老人们讲,那时没的吃,便上山去撸槐树叶子回家蒸熟了充饥。很多人每念及此,仍不禁要潸然泪下。 到了70年代,一个充满着苦涩记忆的时代,虽然那段可怕的饥馑岁月已经过去,可当时的年代仍然物资匮乏,中国人的粮食仍不宽裕。提起当年的状况,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票证的故事。粮票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首要物品,至今我们的老一辈们仍会提起,每当月末月初便半夜起来排队购粮的事情。那时,到外地出差,临行前务必要兑换一些全国通行的粮票,不然指定要挨饿。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并无多大变化,精打细算着怎样填饱肚子才是关键,人们过着这饿不着却又吃不好的日子。 时光流转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以城市为重点的各领域迅速的掀起了改革的高潮,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全面上升,食物供给满足温饱需要,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菜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电视上也出现了一些专门讲解烹饪技术的节目,饮食又为人们津津乐道起来。从此人们不再为吃饱喝足费尽心思,一个新饮食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步伐融入了百姓的生活。 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的三餐各有讲究,而且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各种筵席也要有排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进餐馆尝鲜也不再遥不可及,过年过节过生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成为时尚。鲍鱼、海参、鱼翅等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酒肆随处可见。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化了,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减少了,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备受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饮食行业更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吃也有了新的观念。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早已不再为没有吃的发愁,而是为不知道该吃什么烦恼。随着科技的进步,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盈。然而,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反季节蔬菜对健康的害处,肉制品中注射激素的残存,使人们的饮食观念也随之改变,甚至“谈食色变”。于是,各种绿色食品相继问世。人们开始讲究吃的健康,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鲜活的,肉禽要吃排酸的。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从细粮为主到粗细搭配,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民以食为天,几十年的发展从饮食看变迁,以前的温饱型饮食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玉人们的需求,并迅速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透过这一文化,折射出我们人文、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吃不饱到吃饱,又从吃饱到吃好,实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今,有了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有了保健养生知识的人们,每家每户的饭桌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由注重价格、数量,转入注重营养和质量;从单一、吃精、吃细向多元、粗粮细做、科学搭配上转变。绿色食品,科学饮食,合理膳食,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已成为人们饮食的

(整理)进化生物学试题全章节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拉马克提出的法则除获得性状遗传外还有。 A用进废退B一元论C多元论D动物的内在要求 2.在生物学领域里再没有比_A_的见解更为有意义的了。 A进化B变化C辨证统一D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3.生物体新陈代谢自我完成的动力在于____。 A种内斗争B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 C同化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D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4.表现生物遗传特征的生命现象是___。 A自我调控B自发突变C自我完成D自我复制 5.在人类进化过程中__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A生物学进化B社会文化进化C环境的变化D基因的进化 二、填空题 1.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括________ ,____ ,_ ,____ ,_____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 2.进化生物学: 3.广义进化: 4.中性突变: 5.同工突变: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进化? 2.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学? 3.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的内容 4.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水平与方法 5.简述拉马克学说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1.试述达尔文与拉马克学说的异同 2.学习进化生物学的意义 3.试述生物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关系 第二章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一、选择题 1.活着的有机体需要不断从环境吸取负熵以克服自身的__。 A、熵流 B、熵变 C、熵 D、熵产生 2.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___。 A、自我复制 B、自我更新 C、自我调控 D、自我突变 3.团聚体和__均为多分子体系的实验模型。 A、类蛋白质 B、类蛋白质微球体 C、微芽 D、微粒 4.构成生物体的有机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和。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进化的过程 上文阐述什么原因造成人类进化与起源——“人,多种能源的使用者”。下面我就人类进化的特殊道路进行描述。 因为生命是在时间周期内熵值呈现周期变化耗散体系。不断地吸收周围能量是生物的本能活动。科学界所共识“进化是由于气候的原因”,而人类以外的物种其进化方式是被动的适应周围环境与气候,所以人以外的生物其智力进化与其身体其他器官进化是同步进行的,而当环境与周围竞争相对稳定后,大脑与其他身体器官的进化日渐缓慢。除人以外动物进化曲线可以为: 但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在于进化过程中不但本能利用几种特定生物能量,还超出身体机能使用周边其他能源。这里我就要提出一个新概念——辅助进化。辅助进化就是利用自然界物质而非本体器官间接获得能源的方式。辅助进化是由于人类利用能量种类、量级、效率的增加,而带来超出自身器官功能可以处理信息量的非本能的转化过程。同时,辅助进化的产生不但使得人类走向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进化道路,也成为自有语言产生以后人类进化的主要手段,从远古直到现代,甚至可以预见的不远未来。 “火的使用”是生物界第一次不利用自身新城代谢的方式把自然界的能源转化为可控能,从而使自身的熵值负化的过程。正是由于货的使用导致的多信息在没有身体基因遗传的基础

上语言产生才有最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虽然开始阶段火的使用可能是无意中进行。可是以后保留火种的行为是人类走上特殊进化的标志,至此以后的用火照明等活动与以前的所有动物都不同了。因为这时人猿开始从大自然索取能量方式中使用非自身代谢的能量而改变自身的熵值使自身有序化,从被动进化、被动适应环境,而转入主动进化、主动的使环境适应自身的生理条件。从而使人类整个智力的进化曲线发生了改变。人类的智力改变也由上图变为下图状态。这几个折线的节点风别代表:人类使用能源的种类增加与是利用能源效率的增加。 由上图可以看出来人类群体智力的进化过程中,辅助进化的表现与能量的使用种类增加与使用能源输入效率的增加是一致的,而且辅助进化在人类群体活动出现组织不同个体分工后,其表现为组织整体的进化方式更为突出,比如:近代人类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其科技水平超出其他地区的现象就是辅助进化在人类社会的表现。 下面我就描绘一下人类进化全过程。 第1步、第一次非自身新陈代谢能源的使用——火的使用 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变化,古猿失去了森林生活的条件,转而向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地带生活。为了适应树木与草原的同时生活,一群古猿被迫—“直立行走”就此产生。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种—“直立人种”。这样古猿直立人种既可以从树上取食,又可以在草原上奔跑

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何变化

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何变化 十年磨一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自从xx年修订之后,就未做新的修订发布。 2016年5月13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这本让营养学界期待已久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正式发布。会后,凤凰健康也独家专访了该指南的修订者之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马冠生教授,对新版指南的修订过程,修订后的几大变化进行独家解读。 解读1:为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10年修订一次? 第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1989年发布,1997年、xx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和发布。从时间上看,差不多每隔10年,中国营养学会就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指南进行修订,并发布新版本指南。 马冠生介绍,在指南的修订时间上其实并未明确规定,一定要每10年修订一次。在修订时间上,由于前两次的修订差不多是10年,新一版的修订也是根据这个时间进行。 对指南的修订,主要是根据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膳食营养的变化,以及存在的主要营养和健康问题。 马冠生介绍,在过去的30多年期间,我国每10年开展

一次全国有代表性的营养调查,分别于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6进行了调查,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 “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调查,可以及时了解到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膳食营养摄入、营养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第一点。第二,近年来,关于食物、营养和健康关系之间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证据;第三,居民对膳食、营养及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几个综合的原因,启动了指南的修订。 解读2: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哪些改变? 作为新版指南的起草人之一,马冠生认为,从内容上来说并没有颠覆性的变化,但从修订过程来说,有两个很明显的变化。 一是修订的过程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指南制修订的程序,这次修订指南制订了一个程序,从整个过程上更加规范、科学。 二是采用询证的方法,依据了营养健康领域的新研究、新发现,对膳食指南的内容进行论证。“包括检索发表的科学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回顾、综合、分析,总结出有关食物消费、行为等和健康关系的相关证据。” 变化1 建议更精简:10条营养建议变6条

应用人类学 知识点整理

《应用人类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应用人类学的名称 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丹尼尔布林顿(美国人类学家)1896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功能主义)1930 实用人类学(p r a c t i c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马林诺夫斯基1929“科学的人类学应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任务不在于阐明这些和那些制度的起源史,而在于指出这些制度在某一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而在于教会与这些民族有关的殖民当局和企业主,为了更适当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些民族。” 行动中的人类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n a c t i o n) 戈顿 布朗 行动人类学(a c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索尔塔克斯(美国)、1940末50末“建立为人民使用的人类学家”直接去研究人民在社会文化变迁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呼吁人类学家站在人民的一边。 发展人类学(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霍姆伯格 因为他主要从事社区发展研究 人类工程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o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埃利奥特 查普尔 主要是对社会现状进行改革核对将来社会进行规划。 辩护人类学(a d v o c a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决策人类学(p o l i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过去应用人类学多为社会中没有权利的族群或人们辩护 近年来多从事政策研究有关 2、概念 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不尽满意的地方,以促进人类社会想进步方向发展的学科。同时也从事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石奕龙课本说法)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责认为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是一门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纯理论研究、基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认识各种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阐明其根本原理,沉声新的理论知识的研究。 在广泛意义上认识有关的客观对象。成果以理论形式出现。有较大普遍性。目的是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总而言之,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不带价值观念”“价值中立态度” (2)应用研究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的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为认识和进一步改造克尔观世界,产生新知识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介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 目标在于,当以基本假定、理论构成的政策态度转变为行动时,帮助吧基础研究的成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