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姓名:李保珍

专业:教育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10日

指导教师: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李保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过去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建构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师生交往是关键。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当前,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已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分析不真实交往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交往的特征,建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交往策略

目录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3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要求................... 8

四、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艺术...................................10

五、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策略...................................14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实验区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建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交往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行为。教师教学需要提问,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可以说,课堂中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但是,在当前课堂教学的交往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交往与虚假的交往,互动式的交往与应答式的交往这样两对不同的形式。这两对交往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达成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数学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只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这表明,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

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即“交往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内在相互关系构成了交往概念的本质”。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教师所期望学生获得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去进行形式上所谓的“师生交往互动”,这些交往就变成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不真实的交往,因为它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表演的捧场。它没有实现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

二、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

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独裁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牵涉师生之间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应该得到双方的相互承认,即承认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权利和共同义务与平等的地位。但在独裁式的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相应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或多或少地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交往,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比如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优、良、中、差”的身份或“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的类别,以及他们在教室中的位置都成为交往的重要结果和标志。有的学生因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他们偶尔一次的交往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和尊重,甚至还会受到嘲笑或侮辱。对学生来说,没有了课堂教学中这些所谓的“交往”,其实是一种解脱。

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看到,有的学生一堂课被提问到十几次,而有的学生却始终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所谓“优生”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所谓“差生”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另外,在课堂教学交往中的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在言语互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提问的要求也很低”。

(三)形式上的交往

目前这种形式上的交往较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其表现样式很多。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问一些并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齐答,如,教师向学

生提出某一个问题,某一学生站起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要问“他的回答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的回答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形式上的师生交往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可以举出许多。所以,教师必须建立一种能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考的交往方式。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交往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这种形式上的交往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师生的交往中,也存在于课堂教学学生间的交往中。有些教师为了表示课堂中有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交流,为形式而安排讨论,而不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而安排讨论。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或解答,教师却要求四个学生或六个学生组成一组进行五分钟的讨论,讨论后各组选代表发言,结果发言结果完全一样。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认识上的差距,所以在交往内容的安排、交往方法的运用以及交往时机的选择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诸多“空壳”现象出现。这种形式上的交往难以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难以形成学生良好的精神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从这种意义上讲,形式上的交往不具有教育性。

(四)造作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交往是一种人为包装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比如,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师生交往互动的氛围,不注意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和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交往问题,而是用与教学关联不大的文学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交往。例如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场面非常热闹,却使人感到这不像是一种有意义性的交往。

这种交往,从其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往,表面上似乎也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但这类交往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或“矫情”成分,这种“造作”或“矫情”使得交往偏离了学科教学

的内容和主题,使交往的过程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教与学各自的利益与价值,因此失去了学科教学的互惠性,远离了学科教学的真实。

上述四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主要表现在: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

2.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

3. 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三、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1."教"--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什么时候"教"?谁来"教"?"教"什么?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做法:什么时候"教"?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

谁来"教"?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

"教"什么?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例如1: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

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这些现象,在我班比较普遍,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是"爱"--平等的教育平等的爱。

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未必能带来平等的教育,而平等的教育还必须以平等的师爱为前提。成功学家A·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而能够唤醒那"熟睡的巨人"的,我想首先是平等

的师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同样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也许一张笑脸会抚慰落魄孤寂的心灵,一个激励的眼神会升起执着追求的风帆,一个启发的动作会掘开智慧的泉水,一句劝勉的话语会滋润干涸的心田。平等的师爱就蕴蓄在这看似平常一举一动之中。

3、 "导"--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初中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奔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自闭,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

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等引起青春烦恼等等。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

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

四、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魅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对他人给予的积极和正面评的倾向。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一门艺术。教师

如果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若能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效果。吸引力越大,所吸引的学生越多,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越高,就越容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控教学信息,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激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为如此。所以说,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人格魅力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基础。教师的威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威信的树立靠的是教师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即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情趣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使他们折服于老师出众的口才,或倾慕于老师出色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或羡慕其渊博的学识,钦佩其严谨的作风,赞叹其坚韧不拨的意志,自然而然地模仿这些老师的言行举止。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漂亮的外表、优雅的言谈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都具有很强的人际吸引力。社会心理学家的许多试验也证明,人的仪表对他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与长的漂亮、英俊、有魅力的人打交道,而与丑的人交往,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增强教师人际交往的魅力还需要教师永保自信乐观心态。拥有自信心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散发着魅力,让人想与之靠近。教师要善于肯定自己,适时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在工作上是可以胜任的,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发挥个人魅力与学生顺利交往。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至始至终保持真诚的笑容和饱满的热情。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同样的积极的情感。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

的理解,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要能够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信息的教育模式,建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增加师生交往频率,密切师生关系。一般来讲,交往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尤其在教师与学生进入新班的初级阶段,双方关系的开端往往取决于空间位置的接近和交往频率的增加。教师可以变守讲台授课为到学生座位中间授课。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就是在空间上接近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除了授课之外,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应和学生个别谈心,谈心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面对面交谈,利用手机短信。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

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

五、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策略

现代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让爱在孩子心田播下回敬的种子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爱学生,老师就会思考、、去学习,为学生的成长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爱生是尊师的前提,尊师是爱生的结果。对孩子诚挚的爱,换回的是孩子对老师真正的尊重。每当教师节来临,我都会收到张张祝福的贺卡;一封封学生的来信,捎来各个佳音,亲切

的问候与祝福,还有请求援助的呼声。我依旧用师爱温暖着每一个心灵。

2、沟通致使言无不尽

爱学生,要与每个学生进行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桥梁,它能使师生真正成为朋友。沟通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问题,老师要为其配置不同性能的“钥匙”。家访、谈心及写悄悄话是我了解学生、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

3、尊重创下融洽的氛围。

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在于尊重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师生间的情感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信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会使学生感到愉悦,勇气增强了,产生了奋发进取的心理。特别是对问题生,不能轻易断言坏事一定是他们干的,其实坏事不一定是后进生干的,好事也不一定与后进生无缘。

5、公平背后是信赖。

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可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老师应该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我对那些学习纪律较差的同学,给予的是同样的关心,更多的爱,对他们必须做大量的琐细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文化水平以及对他

们持之以恒地“养成”教育。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信赖。

6、教学相长,更促师生情。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博学通才、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倾慕的对象。战国时期,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韩愈《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民主性、科学性,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2002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Z].2001.

[3] 于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9.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最新对于师生沟通技巧心得体会三篇(精选)

通过这次的学习与培训,回想自己的经历,我对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有了点滴心得: (一) 尊重与理解是前提 传统的观念中,学生必须尊敬教师,唯师是从,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感,学生害怕与教师进行沟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其实,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不仅学生要尊敬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当众教育学生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单独与其进行交流,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一定放下架子,让学生对你不再具有畏惧感,能够敞开心扉与你进行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在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够平等、融洽地进行沟通。 (二) 学会倾听是关键 倾听是一门艺术,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学会倾听。当学生心情不好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先诉说内心的苦恼,此时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心倾听,充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其实,有时候,学生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用心倾听他们内心想法的朋友,让他们在难过时可以宣泄,让他们在高兴时可以有人与其分享; (三) 用xin交流是诀窍 在师生沟通中,我觉得教师要做到三“xin”:用心,用欣,用新。用心交流,是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用心,比如教师要与问题学生进行交流前,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他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朋友圈子等,如果教师了解了他的兴趣爱好,那么交流时谈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使谈话的氛围变得轻松,让学生敞开心扉与你进行交流。用欣交流,一是指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二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态度要好,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不管你心中多么的生气,也不能立刻发火,要面带微笑地向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因为有时候事情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用新交流,是指教师要用新颖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都非常喜欢用qq、飞信等通讯方式因此,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用qq等聊天工具和学生聊天,问一下学生最近心情好不好,有什么需要教师帮忙的等等。这种并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以消除学生内心的约束感,使学生更加能够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真实的情况。 一个学期的沟通技巧课程结束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们明白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了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你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2)

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人(教师)与人(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都曾受到人们广泛的批评。如今,我国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应是一种平等、尊重、宽容、民主、合作、友爱、真诚、互助、赞赏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协调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abstract 】: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wo basic elements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education activity mainly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and peopl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 第六课第二框题《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秭归县九畹溪镇初级中学李云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该部分课程,目标是: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师生之间》的第二框内容。第一框《走近老师》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从而更好地认识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第二框《师生交往》培养学生与教师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恰当处理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谊。 二、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一方面具有向师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差异,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不善于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增进与教师的感情,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有的学生会讨厌老师、讨厌学习。所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尊敬老师,从而达成师生和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成为本课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愿意与老师交往,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力目标: 掌握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知识目标: 知道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知道师生交往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构建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谈话: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交往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与老师交往中,我们该如何走近老师、亲近老师,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如何处理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和烦恼,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师生交往》这一框题的

浅谈师生沟通技巧

浅谈师生沟通技巧 摘要: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师生间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结果。理想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和学生进行沟通呢?本文主要从“接纳学生,尊重学生,有同理心,真诚赞美,慎用批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沟通接纳尊重同理心赞美批评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事实上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交流的大门。大至各大媒体频频报道的校园因师生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小至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师生冲突事例。据有关调查报告称:“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日益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大有裨益。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关系,要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师生适当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理想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和学生进行沟通呢? 一、接纳学生 接纳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老师不要求学生先改正错误,变得完美,然后材接受他,而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接纳较完整的品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会保持老样子,所以要他将来变好的最好办法就是

6.2师生交往教案(1)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2师生交往教案(1) 第三单元师生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 第二课时师生交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知道彼此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 培养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领会尊重教师的内涵 情感、意志、价值观: 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领路人,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合作、分享、尊重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难点:处理好与老师亦师亦友的交往关系。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这种影响不仅仅发生在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而且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师生关系在我们的成长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相长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大教育家孔子的一些教学主张,在孔子的教学主张中就有“教学相长”的见解,那么教学相长是怎样一种师生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学相长”的相关知识。 1.教学相长的含义: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师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65页“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导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教材中的四个场景中,老师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 在场景中,老师扮演着组织者角色;在场景二中,老师扮演着倾听者角色;在场景三、场景四中,老师扮演着陪伴者角色 2.勤学好问的态度 问题: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它有什么好处? 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3.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1)研读教材第67页正文。 语文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数学的批评也是正确的,小奇应该认识到数学课上的错误行为。例如,处理好发展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可以在课下写文章,上数学课时候,应该认真听讲;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等等 问题: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

教学中师生如何交往之我见

教学中师生如何交往之我见 发表时间:2009-04-08T21:14:01.93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吕淑霞[导读] 在教学中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 摘要:在教学中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交往的特点,探索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对策,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关键词:教学师生交往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育论认为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两者各具独立人格且完全平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好形式便是课堂教学交往。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 一、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建立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对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深远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教学的效率,看到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调节教学策略。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 二、当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交往情况 新课标实施以来,师生交往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广大教师把师生交往作为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师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特定模式的影响,继承着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明显特征,这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疏远性 当今社会条件下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待等都不断地加深加大,以致教师认为学生很难管理,而学生则要求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有效的沟通,使师生关系逐渐疏远。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学生课后与教师接触为零,教师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教学任务的压力,使师生之间课堂上的互动与沟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这种情况教师也有苦衷,首先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求知欲有直接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同教学工作量一样列入教师的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师生情感关系的距离性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能使其互相了解,彼此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目前教师与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情感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变得非常淡漠,从而导致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教师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形成。(三)师生教育关系的单向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从交流角度分析,教育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然而,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形成这种关系的单向性。 三、现代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特点 师生交往作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动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其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师生的交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交往。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主导者,师生交往是一个有教师带有主动倾向,并且带有重要交往角色的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社会活动。即老师要教书育人, 要管好学生, 维持课堂纪律, 增强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水平和艺术, 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以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人。(二)师生交往是以师生全程参与为主的交往。全程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学习目的的明确到学习重点的明晰,从学习方法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决定,从学习过程的推进到学习反馈的进行,师生都应该参与。这些过程中教师引导是为了配合学生,绝非包办到底。 四、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策略 因为在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 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也应该以教师为重点, 这是由教师的地位、职责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所决定的。(一)更新观念。师生交往的观念决定和影响着师生交往的行为。因此, 转变交往观念就显的尤为重要。师生交往的新观念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思想,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理解和调适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既要热情关怀、正确引导, 又要平等相待、以情感人。对于学生的缺点、失误或不足、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同情或宽容, 并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足和改正失误, 消除学生的愁苦和烦恼,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二)了解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需用心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 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有何兴趣爱好, 是什么脾气秉性, 对老师的态度和期望等方面的需求, 就能增强沟通的预见性和积极性, 把握沟通的主动权, 进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分类施教。

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课程分析 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学生开始反抗和疏远老师,师生关系变得不稳定。而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有必要。 二、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理解老师,包容老师,做自己能做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理解老师 难点:学生自己肯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努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间5分钟) (ppt先展示今天课的主题,师生关系) 教师:在开始今天的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今天主题的视频,大家保持安静。 (播放视频) 教师: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有些触动。那么接下来,就开始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师生关系。 (二)案例分析 1、案例(5分钟)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看看案例中他们的苦恼是什么。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扮演他们,替他们诉说出这段苦恼。有没有自愿的同学呢?(老师也可以直接找班里某个对老师有意见的同学起来) 案例一 小鑫:我真没有想到,老师会那么针对我!上周末老师让交的作业,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写完,结果作业发下来的时候,我发现周围同学的作业老师都改了,而我的作业,老师好像看都没看。还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第一个举手,可是老师就是当没看见我,然后叫其他的同学回答问题。你说,老师是不是看不上我呀? 案例二 小明:我近来很郁闷,因为老师又批评我了。我感觉老师总是防着我,就看我不顺眼,就拿昨天的事说吧,上自习课的时候,我跟同桌刚一说话,就被老师抓住了,仿佛他总是在看着我似的。虽然我知道我成绩不好,但是老师也应该一视同仁啊。我觉得全班有好几个同学都在说,为什么偏偏就只让我站出来,让我难堪。 老师:听完他们的烦恼,同学们都有什么想法呢?接下来咱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摘要]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共生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师生是否具有交往的能力、交往的心态、交往过程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是实现师生课堂交往的前提条件,交往中师生的同理心水平、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值和教师个人的影响力及交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师生交往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交往 交往,即“相互往来”,有“沟通”“交流”之意。人的活动、生活,甚至生命都具有社会性。在此意义上说,任何真正的教育活动都是一种交往的实践活动。离开交往的教育,不可能对人的发展注入实质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课堂生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深入探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对交往的重新认识 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生活过程是交往的过程 人在“他人之中”“他在世界之中”。哲人马丁·布伯将人的世界划分为两种:“它”之世界与“你”之世界。人生存于“它”与“你”的关系世界中,正所谓“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依‘它’生存者不复为人”。胡塞尔反对“我思故我在”,强调“人”生着的意义,主张“我生故我在”,只有“我生”“我在世界中”,它才是人的“生活世界”。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人的世界之中,融入社会生活中,才能理解事物和存在,否则人就会丢失生活的意义。课堂教学,自然需要学生进入他人之中,进入世界

论师生沟通的技巧【精选】

论师生沟通的技巧【精选】 论师生沟通的技巧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沟通,沟通是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来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所以教师想要拥有理想的师生关系就要掌握一些师生间沟通的技巧。 一、接纳学生,爱学生 沟通从心开始,作为老师首要的是用心去接纳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真正接纳,才能有真正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奇妙而又崇高的力量,它能给予学生信心与动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亲切与敬仰之情,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身为教师,通常我们能够很大方的给表现优异的学生很多的爱、支持与鼓励,而给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是不满和批评,对于表现平平的学生则把他们放在放心而无需多加照顾的地域。事实上,被爱与被关怀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爱与关怀,好学生是,差学生也是,表现平凡的学生更是。因此,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对待,把每一个孩子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多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生沟通,特别是双差生,更要用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真诚的爱,从而自觉学习,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知识的授予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学习永远是现在时,并且因学生而异,不同的学习成果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得差异, 因此后续的引起学生对于课堂的情绪,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反抗情绪。所以,教师就要适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 二、平等对待

以平等的立场来看待学生,武断从单方面来判断学生是最大的忌讳,甚至会因此让学生丧失优秀的一面。其实教育应把学生“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经常和学生们聊一些做人的道理,希望他们在学校不仅仅学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生存怎样处事,告诉他们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要诚实的对待他人也要诚实的面对自己。高明的木匠一定会量材用料,绝不会用长短不同的木板做成一只木桶。而教师在引用“木桶”理论时切不可教条,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否定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知道,“全面发展”、“平等对待”不等于“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三、运用赞美的力量 法国的大文豪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多赏识,多信任,多用赞美的力量。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从而树立学生和生活的自信,激发起不断追求进步的愿望。我国著名的当代教育家卢勤曾指出,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发现才更容易看到他们的优点。的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其实更应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赏识他们和信任他们的能力,用他们的闪光点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恰当地运用赏识和信任,有助于沟通和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顺利实施教 学计划,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理解学生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这样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教育是沟通的艺术,教育因沟通而存在。虽然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每扇门,也没有一种固定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体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本文从传统师生关系的缺陷、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希望通过师生关系的改善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班级这个小团体中的主要角色组合。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包含有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师生关系是必须重视的教育要素。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缺陷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绝对权威,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关系基础上的。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仍固守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生态度生硬,造成师生关系得不和谐。其缺陷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 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保留这种观念的教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比较严格、仁慈;而差生就更多的是指责,训斥了。追求学习成绩、要求学生乖巧听话是教师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教师往往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心目中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比如,在课堂上一些调皮的学生都比较爱捣蛋。这样的学生很让老师伤脑神,往往在上课的时候,任课老师就爱点名批评这些调皮的学生,而须要回答问题时,老师也总喜欢或习惯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种行为在不经意间就会让学生反感。久而久之,这些所谓的差生,在上课时,老师存不存在都不重要了。老师也会越来越不喜欢这些学生。这就导致师生关系越来越差。 在任何一个班级里都不可能每一个学生的成绩都一样。成绩的好坏也会使老师的心理发生变化。老师喜欢好的没有错,对成绩好的学生关心倍致,也是人之常情。但对这些学生爱屋及乌,而对差生进行训斥、责骂,甚至“恨屋及乌”。课堂上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时,老师一般都比较赞同成绩好的学生的观点,觉得他们想问题比较全面、到位。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有时尽管是对且也有创意的想法,却被抹杀掉。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不益的。 (二)教师不合实际的高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师生交往》教案说

《xx交往》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师生交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素质教育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师生交往一方面可以指导初中学生如何与教师进行正确交往,养成尊敬老师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师生交往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交往中通过沟通、讨论等方法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解决初中学生与教师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师生交往》教学设计是依据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的,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师生交往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懂得师生交往的内容、方法及交往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培养学生与教师正确交往的能力,能够通过沟通、交流、讨论等方法正确处理与教师交往之间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关心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师生交往内容、方法等,能够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正确交往。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存在的分歧,能够发自内心的去尊敬老师、换位思考的理解老师,更能够关心老师。使师生交往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四、活动准备 1、视频(自己搜集)

2、图片(场景)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老师进行交往,那么同学们是否发现,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教师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学生:组织者、陪伴者、引导者、倾听者等等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总结,导入活动主题。 教师:同学们,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只有通过师生交往,才能够实现“教与学”,那么师生要如何交往哪?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师生交往》。 2、步步递进活动 (1)视频 教师为学生播放有关师生交往的视频故事,引导学生对探究师生如何交往、如何解决师生交往中的分歧、冲突等进行自我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2)讨论 从“教学相长”的客观辩证关系的讨论中,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理解到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只有进行良好的师生交往才能够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话语中得到的启示。 如何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学生在面对教师批评上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而教师是耐心进行引导还是强硬的批评等等,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懂得教师为什么表扬,又为什么要批评。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5259652.html,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浅析 作者:张卫卫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3期 [摘要]课堂教学的交往本体观、交往学说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课堂教学交往仍然存在很多失当,本文从交往的单一性、交往的不公平性、交往的控制性、交往的对抗性方面作了论述。提出在课堂交往中要进行平等交往、进行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创造情景,在活动中愉快的进行交往。 [关键词]交往课堂教学交往师生交往 交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交往有两个基本的类型:单向的和双向的,单向交往是是始于发起者,而止于接受者。这种交往方式,讲话者必然不确定接受者是否能理解。双向的交往方式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发出信息并试图理解他人。课堂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在课堂教学这一社会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师生主体间以知识、情感、态度、价值等为信 息的人际交流和相互作用。在班级中的交往的主要范式源于基本的单向和双向的交往,单向的交往以演讲为主即以教授为主。而双向的交往则以讨论为主,包括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在讲演中,教师讲,而学生要求听并且做笔记。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范式,在班级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相反,在双向的交往中,学生和教师多向地发送并接受观点和感想,教师不是处在班级的中心。在班级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即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往。 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在交往类型 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用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如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国外学者艾雪黎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理论和方法,把师 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这些不同的师生课堂交往互动行为类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互动行为作了划分。由于课堂行为具有很大的人为性、不确定性、有序性和无序性等特点,因此,这些理论的研究只能从某一方面做阐述,而无法把所有的教学事件考虑进去。知识观的不同,对教学本质、师生关系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交往互动模式。在我国,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重视,尤其在新课改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成为重点。然而就目前来说,我国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案教学设计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

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2师生交往教案

《师生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感受老师工作辛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来对待社会。 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师生之间产生矛盾与隔阂的原因,掌握与老师沟通的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视师生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沟通。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并应用与老师有效沟通的方法,实现师生和谐。掌握解决师生矛盾的途径。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一部反映师生关系的校园情景剧,剧中反映了我们校园生活中的许多师生交往中的不和谐的“音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吾爱吾师”——“师生风波”——“亦师亦友”。 第一环节:“吾爱吾师”——师生交往新观念 (上课前在教室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渲染气氛) 1、现场采访: 自己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喜欢他(她)的理由?说一说自己心目中好老师和不好老师的标准?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灵活引领,引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理念。 2、走近明星教师——何炅 何炅,身为湖南卫视主持人,教师才是他的主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时,何炅除了日常教课以外,还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何炅说:如果纯粹从老师角度来讲,除了嘴巴上的鼓励以外,我会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质上的帮助。即便是自己遇到了困难,我也会给自己鼓励,然后找原因,最后寻求解决的方法。 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明星教师会如此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教师引导:他们把学生当成朋友,真诚的与他们交流,不仅传给了他们知识,更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 3、情景在线:《师生之间》 (1)引导学生探究课本第65页“情境在线”:场景一:师生共同创建班级博客。场景二:

教学中师生交往艺术

教育学论文 目录 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1 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2 2.1 独裁式的交往2

2.2 垄断式的交往3 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4 3.1 “教”4 3.1.1什么时候“教”?4 3.1.2 谁来“教”?4 3.1.3 “教”什么?5 3.2 “导”5 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6 5 结论9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涵进行认识。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与实际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教学提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互动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自主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的学习,人人学的开心,学的轻松。这不仅让我们互相补足了缺点,互相学习,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小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使我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强烈。在小组合作时,组长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由组长分布给每个组员职务,例如,有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及讲解者。合作时,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当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时,其他组员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在于交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失效教学.构建教学双边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 互信互动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深度参与。"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在满足教师与学生渴望分享的心理需要的同时,营建了一种平等、互信、和谐的课堂氛围。"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保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要求教师充分展现个人的学识修养与人格魅力,为学生提供课堂当下实践的范例,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关键词:互动式课堂教学多向开放 一、我们需要多向的、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 1、与传统的、单向的、封闭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我们需要互动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其情志,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方式有一种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单向、封闭的;有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向、互动、开放的;有一种打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旗号、撒手放羊的……现代社会需要多向、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 求同和封闭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派生出来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制约课堂教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论下,教师是权威,不仅占有信息资源(课本知识),而且占有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无知、无权的地位,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训练。有时,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限,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间的“权威-依存”关系,学生的“学”,仍然类似“带着脚镣的舞蹈”——束缚着,难以施展。我们可以从一些名人的回忆性文章中,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一些影视剧中了解到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情况,其中大多还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无须“言必称希腊”。中国的古圣先贤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至圣孔子有“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启不发”等教育名言。亚圣孟子也提出要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他说:“君子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