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31页文档资料

“金融”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31页文档资料

“金融”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31页文档资料
“金融”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31页文档资料

金融

金融通常被理解为货币或货币资金余缺的融通、调剂活动的总体。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内涵可表述为: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资产借贷、买卖等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这两个不可分割部分的集合。

金融范畴的形成

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之前,这两者主要还是各自作为独立的范畴在经济生活中起作用。

古代相互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货币的产生是与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并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扩展其流通的范围。最初的货币都具有实物形态,在中国主要是贝壳,随后出现金属铸币。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钱,而后是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圆廓方孔铜钱。从先秦到汉代,黄金曾一度作为货币流通,东汉以后至唐代则是铜钱与布帛并行。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始于宋,清代中世之后,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到晚清,中国也开始自行铸造,银元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币。无论贝壳、金、银、铜,还是布帛,都不是信用的创造。作为主要流

通手段的铜铸币以及后来的银铸币,其形制、成色和重量都是由国家直接规定的,铸币材料的开采、冶炼、调运,大部分年代也是由国家集中进行,至于铸币的权力则由国家垄断,大多是在京城和指定的地方设官府机构铸造。虽然曾有个别年代执行过极为短暂的允许私铸的政策,但采矿和铸造者也大多属皇室或宠幸,而与信用机构无关。

信用的产生是与财富非所有权转移的调剂需要相联系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并存。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作为财富凝结的货币在借贷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先秦时期已有大量货币借贷现象,如孟尝君“出息钱于薛”。汉初则有放债牟利的子钱家。至唐代,随着商业的兴盛,以动产为抵押的“质库”,以不动产为抵押的“贴赁”、“典质”,官府放债的“公廨本钱”,保管钱财的“柜房”等多种形式的信用经营活动颇有发展,而它们都以货币为借贷对象。但在货币借贷迅速发展的同时,实物形态的借贷仍然大量存在。在中国广大农村,春借一斗秋还三斗的借贷形式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历届政府统治地区始终存在。而且不仅实物借贷,包括货币借贷在内,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高利贷范畴。高利贷的存在既有赖于商品货币关系一定程度的发展,又与自然经济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状况相适应。对于货币流通,信用的发展确实起到过强大的作用。如货币借贷,使不流动的贮藏货币变成流动的,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唐代的“飞钱”、“便换”是基于信用关系的汇兑业务,便利了货币在更广大地区的流动。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信用凭证,发挥了代替笨重的铸币流通和补充铸币不足的作用,等等。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货币制度在其基本方面相对于信

用的独立性。在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同信用的关系同样是联系不断增多却仍然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的保证将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票据,就是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帐结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用的转移,债权债务的消长代替了铸币和银行券的支付。于是,在铸币和银行券之外又出现了存款货币。当存款货币的转帐体系发展起来以后,大额交易主要用这种方式来结算。

18~19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典型的现象是:一方面存在着金属铸币制度(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就金属铸币来说,其形制、成色、重量以及铸造程序仍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由国家直接制定并加以管理,个人手中金银可申请铸成货币,而造币厂则是国家设置的机构。另一方面,铸币流通范围急剧缩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通中的贵金属铸币已经很少,大量金银集中于中央银行,成为货币流通稳定的保证:用于转帐结算的存款需要提取现金时,以银行券支付;银行券的信誉则由随时可兑取金、银币来保证。在经济繁荣时期,国家在中央银行集中的贵金属准备,可支持比它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规模的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流通;一旦危机来临,公众普遍追求现钞,进而追求铸币,则会同时造成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的剧烈震荡。这时,货币制度与信用制度的联系就已经发展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只是由于金属铸币的流通依然存

在,货币制度相对于信用的独立性尚未完全消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于银行信用的银行券是日常小额支付的手段,转帐结算则是大额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荡然无存。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时时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再分配。如果说在此以前货币的价值、货币的购买力还是由铸币的贵金属含量所支配,那么当铸币退出流通后,纵然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货币的价值、货币的购买力也不再由含金量所支配,而是取决于由信用张缩所制约的货币供需对比关系。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终归各自独立发展时,这是两个范畴;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时,那么与货币和信用范畴存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由这两个独立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金融。

这个范畴在中国形成较晚。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因素未能发展起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到19世纪末才有新式的银行出现,以后数十年发展较快,现代银行业初具规模。到1935年,以法币改革为标志,完全排除了银元的正式流通,完成了金融范畴形成的最后一步。

词源、词义及在东西方语言中的差异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首先是在西方形成的,但却没有一种西方语言能够只用一个词汇概括这个范畴。法语的finance,英语的finance,德语的Finanz,西班牙语的finanza,俄语的Финансы,等等,均源于古法语finer。各国对其涵义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人们对其所指内容的理解则基本一致:即用于指货币资财、货币收入,指对金钱事务的管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政府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工商企业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个人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在中国,政府的货币收支构成“财政”范畴。财政和金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国家信用就是两个范畴的重叠域。虽然存在着重叠和交叉,但不能把财政范畴纳入金融范畴,也不能把金融范畴纳入财政范畴。工商企业的货币收支构成“财务”范畴,或称“公司理财”,这也是一个已经定型的概念。虽然理财必然要介入金融活动,但两者不能等同或混淆。个人的货币收支,有称之为“家计”的,尚无定型的术语。这部分货币收支同金融的联系也极密切,如收支的货币主要就是金融领域创造的工具

──银行券。但两者也不能等同,如个人对商品、劳务的购买和支付就不是金融活动。金融涉及的范围,粗略地说,是所有这些收支与信用关系联结的部分。所以,西方语言中源于finer的词汇与汉语“金融”一词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对等互译的概念。在西方,与中国的“金融”概念相吻合的──不仅从内涵方面,也从外延方面──是“货币与信用”这个词组。以货币和信用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有“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经济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学”等名称,它们所研究的领域也正是“金融”这个概念在中国所涵盖的领域。

日本语中的きんゆう,写成汉字也是“金融”,通俗的解释是货币的借贷,资金的融通。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它与中国对金融概念的运用是一致的。

金融系统

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信用融通系统,另一个是在信用基础上组织的货币收支系统

──货币流通。在实际生活中,广义的金融市场概念指的就是信用融通系统。这个系统按信用的期限标准可划分为短期资金融通与长期资金融通两个子系统。前者构成货币市场的内容,后者构成资本市场的内容。如按资金融通是否通过中介进行,则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子系统。货币市场上主要是间接融资,但也有大量直接融资活动;资本市场上以直接融资活动为主,但间接融资也占相当比重。经济生活中融资的实际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证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保险及其他金融事业。不论对信用融通系统如何进行划分,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子系统,即利息与利率。以上是就一个封闭经济模型对金融系统最概括的描述。如转化为开放经济模型,则还要在金融系统中加入一个涉及货币流通与信用融通两个方面的巨大子系统──国际金融。

银行指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在西方国家,存款货币银行习惯上称为商业银行;在中国,则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

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几家地方银行。为数众多的存款货币银行主要服务于工商企业:吸收它们的存款,向它们提供贷款,为它们进行转帐结算等多方面服务。存款货币银行是作为货币资金借贷的媒介而产生的,是“借者的集中,贷者的集中”。在作为借贷中介的基础上,其发展的早期曾具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同时也具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职能。当银行券发行权被剥夺后,它们则成为存款货币的基本供应者。这也就是它们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的原因。存款货币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一方面取决于工商业者对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它们自己聚集和融通资金的能力。中央银行,通常一个国家只设一家,也有多家组成一个系统的,如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并对存款货币银行创造货币供给的数量进行调控。

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其基础就在存款货币银行系统之内。首先是以它们为中心所进行的短期存款和贷款业务,形成若干具有独立意义的市场,如商业票据贴现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银行大额存单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等。其次是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通过这个市场,各银行和金融机构或寻求自己多余资金的短期投资场所,或短期补入资金以保持自己的清偿能力。拆借期限短和金额大是其主要特点。

由于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组成的银行系统实现着国民经济中大

部分货币资金的再分配,更由于它们创造货币供给和组织货币流通,从而成为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

其他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大致有以

下几类:为工商企业筹集长期资金和发放长期信贷的投资银行;主要办理居民储蓄业务的专门储蓄机构,包括邮政储蓄机构;专门以支持农业发展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业银行;经营土地、住房及其他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抵押银行和以资助建房为经营内容的建房金融组织;各种养老和退休基金会;以受托人身份经营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融资性的租赁公司;为特定行业和集团从事融资服务的财务公司;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多种多样的信用合作组织,以及专门支持国际经济联系的进出口银行,等等。金融机构的称谓,各国颇不相同。有时,经营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有同一名称,而有同一名称的金融机构也可能经营极不相同的业务。

各国对金融机构职能划分的管理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强调职能划分,如只允许存款货币银行经营短期信贷业务,长期融资由投资银行进行,其他金融机构也不准经营有创造存款货币功能的支票存款业务;要求储蓄机构单独设置,一般银行业不得经营储蓄业务;要求一般银行业务与信托业务必须分开,机构必须分设,等等。在严格限制职能分工的国家中,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一般不具备创造货币的职能,其营运活动一般不改变货币供给总量。但它们却可以增强货币的流动性,从而改变市场供求的对比;它们还可以改变货币的流向,从而实现对经济资源的再分配。对职能分工不作严格限制的国家,存款货币银行往往可经营所有的金融业务。随着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种类不断增多,其业务经营的方式日益多样。这一趋向被称为金融创新。在创造存款货币方面,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取得突破,从而在一贯重视银行业务分工的国家中,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遍布全国农村,数量众多。1979年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发展较快的有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在企业集团中开始出现财务公司;融资性的租赁公司也有所发展。

证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的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证券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两大类,其中债券又可分为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证券有的采取由发行者自己推销的方式,但多数由投资银行代为推销或包销,巨额的证券则往往由这类金融机构组织银团推销。在证券发行者与证券承购者之间所进行的交易,不论是否通过中介,均构成证券交易的一级市场;证券发行之后,其持有者转让证券的交易,构成证券交易的二级市场。一个市场由两级构成是证券市场独具的特点,这两级市场紧密依存。没有一级市场不会有二级市场;没有二级市场,证券的发行则只能靠长期资金的投入,很难有扩展的可能。而二级市场的存在,意味着较短期的资金可以通过证券的买卖连接起来,续短为长,变成长期投资,从而极大地扩充了长期投资的来源。

证券交易的中心是证券交易所,可以使证券持有人在需要现款时能够随时把证券转让出去。在证券交易所中,证券交易方式多种多样,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等,极大地方便了持有闲置货币资金的人们,使他们能够有很大余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方式来运用自己的闲置资金,从而有利于大大发挥信用集聚资金的作用。但同时,多种多样的交易方式也为证券投机提供了条件。由于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

术的发展,场外交易得到迅速发展。

证券绝大部分是长期的;股票一般不能退股,实际上是无限期的;公司债券一般属于长期债券;政府债券除中长期债券及一部分无限期债券外,还有相当数量为期几个月的短期债券。短期债券的交易属于货币市场范围,在有些国家(如美国),其交易对市场利率的形成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了股份公司形式,股票市场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国家债券的发行采取直接分配认购方式,不准转让,因此也就没有二级市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证券市场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有价证券,主要是债券的发行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并在融通资金总规模中占有相当比重。股票虽然数量不大,但也进入经济生活。这就提出了对有价证券二级市场交易的需求。在一些大城市开放证券交易的基础上,规范化的证券交易所也开始出现。

保险主要分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有经营多种保险业务的公司,也有只经营特定保险业务的公司。保险在其原本的意义上是分散危险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但保险公司系统通过收取保险费的途径集聚大量的货币资金,这些货币资金在信用资金供给总额中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保险事业主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同时还存在一些经营专项保险业务的公司。

利息与利率信用关系中借者要向贷者支付利息,在一定期间(如一年、一月、一旬、一周、一日)所要支付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就是利

率。西方国家对于货币的借贷往往用买卖的概念来表述──借是“买”货币,贷是“卖”货币,而利息则称之为货币的“价格”。信用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必然伴随有利息的存在,而信用关系涵盖着整个金融领域,所以在金融系统之中,无不涉及利息和利率问题。

在信用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区分两类不同性质信用关系的关键。高利贷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关系,其基本特征就是极高的利率。这种极高的利率往往使借款人倾家荡产,严重时甚至借款人本身会沦为债务奴隶。在资本主义信用关系中,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成为制约利率高低的界限。达到和超过这个界限,借款经营将无利可图,信用关系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当然,这是指平均的趋势,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危机爆发之际,也会出现超过平均利润率的高利率。在中央集中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下,一般执行低利率政策。由于其生产、流通仍然采取商品经济中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商企业组织形式,所以平均利润率作为利率上限的准则仍然成立。

在信用关系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利息日益成为收入的一般形式。甚至当一个人在利用自己的资本进行经营时,也会把盈利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资本的利息,因为自己不从事经营而把资本贷放出去也会得到这部分收入;其余部分才是经营的收入。由于利息的这一特性,使得任何具有收入的事物,均可通过收入的“资本化”而取得具有经济意义的价格。如土地价格、股票价格等,都是按照这一规律形成的。此外,利息作为收入的一般形式这一事实也决定了利率必然成为评价投资效益的最一般尺度。

利率是一个经常波动的量,在平均利润率的上限和不等于零的下限之

间,其高低取决于货币资金供求的对比状况。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如有降低趋向,借入货币经营可以有较高的利润预期,借款的需求增加,推动银行扩大贷款,从而通过信用扩张增加货币供给;反之,预期利润低,借款需求减少,贷款下降,从而通过信用紧缩减少货币供给。所以,利率的变动一方面有可能调动工商业者经营的积极性或抑制其经营过热倾向;另一方面则可能调整由货币供给数量所构成的经济环境,而在宏观上影响经济进程。

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金融大系统中与信用融通系统相对应的另一个方面。流通中的货币形态有纸币、硬辅币,有借助支票及类似支付凭证实现大额交易周转的存款货币,有日益广泛采用的信用卡。当存款货币开始进入经济生活时,人们发现,不仅金币、银币、纸币和硬辅币是货币,记在帐簿上的数字也是货币;后来人们又发现,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和磁记录媒体中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信号仍然是货币。而且当银行允许顾客超过存款额进行透支时,在允许透支的限度内,可签发支票或使用信用卡结算,这时,货币不仅不存在于衣袋内,也不存在于帐户和磁媒体中,而只是存在于一种负债的允诺形式之中。虽然流通中的货币多种多样,但无一不是信用关系的体现。这正说明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形态日益多样的货币,其集合构成货币供给。其中可立即用来购买和

支付的,国际上通用的统计口径为M

1

,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通货(currency),

包括纸币和硬辅币,中国习惯上称为现金;二是银行活期存款。大于M

1

口径,依次为M

2、M

3

、……,不能立即用来购买、支付的货币,按其流动

性由强到弱分别增添到较大一级的口径之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M

通称

1

范围的货币称为“准货币”。为货币,把更大口径中所包括的不属于M

1

货币流通的状况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对比关系来描述:货币供给数量本身并不能说明它是多还是少;是多还是少只能对货币需求而言──超过需求则是多,不能满足需求则是少。然而需求并不是既定的量,不同的经济理论派别有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从而对货币需求有不同的测算方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没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个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动的量是可以准确计量的。事实上,人们判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比状况,依据的是另外的经济标识,其中主要是物价,或者是物价的倒数──货币购买力。货币供给不能满足货币需求时,物价下跌或货币购买力提高;反之则物价上涨或货币购买力下降。当物价受到政府干预直至实行计划价格时,则会由市场疲软、货物滞销或持币待购、排队抢购等现象反映出来。

国际金融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必然发生相应的货币与信用联系。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和信用联系构成国际金融的内容。包括两大领域:一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如何兑换和兑换的比率──汇率问题,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汇率已不单纯是本国分别与其他国家处理双边货币关系的问题,而是处理本国货币同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问题;二是国际信用,有服务于国际贸易的信贷,有银行团、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的长期贷款,以及外国在本国的金融投资和本国在外国的金融投资。在国际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的基础上,银行日益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并形成银行业的国际化。

由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全部交易形成一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不产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性收支等,通称为国际收支的经常帐户项目;与经常帐户项目并列的是反映资本输出入的资本帐户项目,包括短期信用、长期贷款和投资等。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有互相弥补的关系,这两个项目综合起来如收不抵支,其平衡途径或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或靠政府间的借款,或动用本国的官方储备。

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发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适当的本币与外币的汇率,对于发展对外贸易有重要意义;利用国际贷款则可以使国外资源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发展又是处理好国际金融关系的基础:在国内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强大出口潜力对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有重要意义;而具有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才有保持适当汇率的实力,才有可能以较优惠条件利用外资。如果国际金融问题处理不当,将可能导致国内金融和国内经济生活的动荡;如果没有足够的国内经济实力而过分奢望通过国际金融联系来解决国内问题,反过来则可能给国家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如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债务危机就是一例。

西方的金融理论与政策实践

金融理论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估价金融特别是货币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贯彻相应的金融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商品货币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货币与信用相互紧密渗透的

过程一经开始,人们即从这个角度思考、研究、探索和实践。但只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探索和实践,这一认识才逐步深刻起来。

传统的观点从产生于17世纪中完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到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占有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货币以及一切货币现象,对于实物再生产过程来说是外在的因素,像是罩在上面的一层“面纱”,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但从长期看,这种作用是“中性”的。至于调节经济生活的则是市场法则,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只要不受干扰,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金融政策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企图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保证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货币流通的不稳定、银行信用的动摇等等都会使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运转遇到困难,不利于“看不见的手”正常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金融危机的暴发往往处于先导地位,似乎金融危机就是整个经济危机的起因。因此,构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以避免经济危机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很容易接受的观点。

构建资本主义金融系统的政策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之后,为了构建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逐步形成了以下一些政策原则:

①建立定规化的货币制度。而对众多封建领主和城邦各自拥有铸币权和流通中的铸币形形色色极不统一的局面,整顿金属货币曾是各国为开拓和巩固本国市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其中包括:确定货币金属;确定铸币

的形制、成色和重量;规定公民用货币金属请求铸造的程序;建立定规的主币和辅币制度以及规定主币为无限法偿手段,等等。

②完善银行券发行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众多的银行纷纷发行自己承担随时兑付铸币义务的债券──银行券,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借款需求。由于资力薄弱的小银行往往在经济动荡时无法实现银行券兑现的允诺,曾不断造成货币流通的紊乱。各资本主义国家遂先后把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到一个银行,这个垄断发行的银行也就成为在银行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央银行。为了控制银行券发行,还建立了种种用贵金属储备制约发行数量的银行券发行保证制度。

③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发展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支票结算办法。各国大体都是先分别在各城市,然后在全国建立起支票转帐的中心──票据交换所。

④逐步对金融机构进行系统的管理。如划分中央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力求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职能分工;分别制定对各种金融机构的管理法规,等等。

⑤健全长期融通资金的市场。包括对股票、债券发行的管理;建立和健全股票与债券交易的二级市场以及制定管理证券交易所的法规和业务操作制度。

⑥在对外金融关系上,建立外汇的自由交易市场,力求实现货币金属的自由输出入;建立国际间短期和长期融通资金的秩序,以促进国际间的资本流动。

在整个19世纪,通过这些政策的贯彻以实现建立稳定金融环境的目

标,其成就的顶点是金本位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系统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这样的金融环境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成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但它并没有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20~30年代,在剧烈的经济和金融震荡中,金本位制自身也无法维持下去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理论与政策的转变──凯恩斯主义在30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西方经济理论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大萧条中长期的经济衰退造成长期的大量失业,暴露了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力量。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取了各种各样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干预经济生活,试图缓解经济和社会矛盾。其中美国总统F.D.罗斯福的“新政”最具有代表性。作为这种转变的理论则表现为J.M.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过程本身并不能保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性偏好”等几个心理规律,它们发挥的作用造成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而要增加有效需求,市场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这要求国家出面干预经济,采取财政、金融措施,降低利率,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只有解决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在“看不见的手”的旁边还有国家可以用来实现调节的手段,那就是与货币有密切联系的种种经济杠杆。这样,货币就不再被理解为只是“中性”的,而是被理解为可对经济发展进程施加影响的手段;它也不再被理解为可以揭去的面纱,而是被理解为处于经济过程之内不可舍去的要素。

自3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西方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指导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决策。对经济的干预涉及劳资关系、工资水平、价格水平等许多方面,其中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则是最重要的两个实现宏观调节的手段。

金融政策通常又译为货币政策,指通过金融领域中的各种操作,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达到经济增长、高度就业和物价稳定等经济目标的政府行为。调节货币供给量主要有三大政策工具:①公开市场业务;②再贴现率;③法定准备率。除这三大政策工具外,还有直接控制信贷上限的做法:既可以分别对每一个银行规定其信贷总额的上限,也可以对某类贷款规定上限。对于防止和抑制信用膨胀,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但作为一种行政性操作,则往往有碍于合理的信用调节。因此,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避免采用。但在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却相当广泛。

借助于上述操作贯彻的金融政策,实际上很难充分实现为自己所确定的经济目标。设想的机制是:当经济萎缩时,扩大货币供给,促使市场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会提高工商业者对实际投资收益的预期,从而扩大经营,增加投资需求;经济升温,就业增加,将会增加消费需求,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得到扭转,疲软的价格趋于坚挺,增长、就业、稳定的目标趋于实现。当经济过热时,抑制货币供给,促使市场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降低利润,从而使投资需求降温,相应地,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减缓,从而有利于避免或减弱由经济过分扩张所导致的大波动。实践证明,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出现这样的理想过程。对于扭转比较严重的萧条局面,扩张性金融政策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当工商业者经营信心极低时,再低的利率

和再优惠的信贷条件也难以刺激起他们投资的需求,从而想通过金融政策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图也难以实现,当然也就改变不了经济不景气和大量失业的状况。紧缩性金融政策对于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较为明显。不过紧缩力度不强时,往往收不到抑制的效果,在预期极其乐观的气氛下,纵然较高的利率也不见得可以使过热的资金需求降温;紧缩力度如果过强,货币供给急剧压缩,则往往会引起经济下降过速和失业迅速扩大的后果。

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金融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不惜造成赤字,扩大财政支出,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就可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同时还会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3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就是采用这样的财政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如果采用增税等措施,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金融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西方的决策人和理论家往往寄希望于这两种政策的配合。他们主张为了扭转严重的经济过热或衰退,两种政策可以采用同方向的方针:同时紧缩或同时扩张。在并非极端的情况下,两种政策也可采取方向不同的方针。如总的来说需要紧缩,可以紧缩金融政策为主,而财政政策则可采取适当扩张的方针,以中和过强的金融紧缩政策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样,也可有偏于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偏于扩张的金融政策的配合,等等。

凯恩斯主义金融政策的失灵在西方国家,对于金融政策以及可以与之配合运用的财政政策曾寄予很大期望。有这样一种估价,即通过这两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有可能熨平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消除危

机,实现增长、就业和稳定诸目标调协一致的发展。自30年代以来,金融政策等宏观政策的运用,在减轻周期波动、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确也取得过一定的效果。但这些政策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并实现无危机的发展。仅就所要实现的各项目标来看,它们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如增长与就业要求扩张性金融政策,但金融扩张却往往成为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年代,也正是通过宏观政策所进行的国家干预造成了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曾把这两者并存的局面解释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即失业率某种程度的降低是以通货膨胀率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代价的。但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却是经济停滞和失业矛盾加剧的“滞胀”局面。这说明,对金融政策以及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重新估价。

货币学派及其政策主张凯恩斯主义及其战后各流派的主张在事实面前遇到严重挫折,从而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抨击。货币学派强烈反对凯恩斯学派关于国家应当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认为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阻碍了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从而促成了经济的紊乱。就金融政策来说,凯恩斯学派主张实施“逆风向”的相机抉择方针:经济过热,相机采取适度紧缩措施;经济疲软,相机采取适度的扩张措施。货币学派认为,相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金融政策其反周期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而且多变的金融政策还会加剧经济的波动。他们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当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从长期看,其加快或减缓的变化也相当稳定,从而货币需求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相互关系。要使货币供给符合货币需求,则供给的增长率也应当是稳定的。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相对稳定,会导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精心整理保险公司是专卖店我们是高端定制 保险的起源1、埃及(人身)2、海上保险(意外)3、中国保险的起源同治年间民国中国4、保险中介的产生劳合社5、中国保险的三次改革 意外伤害:普通100-120高管300(新光海航) ??(一)海上保险? ??海上保险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 ??人类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由多数人分摊海上不测事故所致损失的方式——共同海损分摊。在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立法中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

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其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 ??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的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 ??16 务。 ??(二 ?? 公司——汉堡火灾保险局由几个协会合并宣告成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是在伦敦大火之后发展起来的。1666年9月2日,伦敦城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财产损失1200多万英镑,2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这种状况下,聪明的牙医巴蓬l667年独资设立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1705年更名为菲尼克斯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1710年,波凡创立了伦敦保险人公司,后改称太阳保险公司,接受不动产以外

的动产保险,营业范围遍及全国。 ??进入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火灾保险公司大量出现,保险公司的形式以股份公司为主,承保能力有很大提高。随着人们的需要,火灾保险所承保的风险也日益扩展,承保责任由单一的火灾扩展到地震、洪水、风暴等非火灾危险,保险标的也从房屋扩大到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火 ?? ”,并于 ” 世界各国有关保险的渊源众说纷纭。 据古史文稿的引证和推论,远自奴隶社会起,已有互助救济的群体方法和活动。约在公 元前四五世纪,古埃及的石匠曾采取集体扶助办法,帮助石匠及其亲属解决生活困难。古希 腊也有由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集体采取救济受难者的方法。古罗马的丧葬互助 会,以参加者按规定交纳的摊款,支付会死亡后焚尸和坟穴的费用。古马勒斯坦对被盗或被 野兽吞噬的牲口,采取由群体的牲口饲养人共同负担损失的办法。公元前20世纪,古马比 伦(Babylonia)时代,国王曾命令僧侣、法官及市长等,对其所辖镜内居民征收赋金,以备 救济火灾及其他天灾损失之用。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Israel)王所罗门(Solomon)对其 国民从事海外贸易者,课征税金,作为补偿遭遇海难者所受损失之用。这类各种为个体和群 体利益所采取的救灾和补偿损失方法,已开始孕育了保险的胚胎。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 及发展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电工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早在1883年电能开发的萌芽时期,恩格斯就曾经评价了它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循环完成了。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迄今连想也不敢想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它便于与各种进行转换,从多种途径获得来源(如、、、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

世界保险起源发展

保险的古老起世界保险起源源及发展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 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耕三余一”的思想就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 在国外,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雏形在古代也已经产生。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500年,在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下令僧侣、法官及村长等对他们所辖境内的居民收取赋金,用以救济遭受火灾及其他天灾的人们。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保险。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划而来。火灾保险起源于1118年冰岛设立的Hrepps社,该社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人身保险的起源包含于海上保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进行投保,后来船上的船员也可投保;如遇到意外伤害,由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这些应该是人身保险的早期形式。 世界上最古老的保险单:热那亚商人乔治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出立的船舶航程保单。 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1384年,佛罗伦萨开出承保从法国运往意大利比萨的一批货物的保险单,保单中明确规定了保险标的、保险责任等,这是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海上保险保单。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法令:为解决保险带来的经济纠纷,防止欺诈行为和给予本国船只优先待遇,1435年巴塞罗那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法令。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条款:1524年,佛罗伦萨总结以往海上保险的做法,制定了一部比较完整的保险条例,并规定了标准的保单格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条款。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组织:1688年,劳埃德先生在伦敦塔附近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咖啡馆,这里每天富商满座,保险经济人利用这一时机招揽业务且队伍日益壮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保险组织。 第一部有关海上保险的法律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1601年制定的。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公司是美国经营人寿保险和损害保险的埃脱那保险公司。 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是1693年由著名天文学家哈雷以西里西亚市的市民死亡统计为基础编制的。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 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 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 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 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 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 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 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 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 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 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 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 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这比拉马克的猿变人论又前进了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用条码来表示,?以及如何将条码所表示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条码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本节将详细介绍条码技术的概念﹑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 1.条码技术的起源及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传输通讯能力日益强大。全面、有效的信息采集和输入几乎成为所有信息系统的关键。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在计算机、光电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信息采集、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条码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还是在近20年。欧美、日本等国家已普遍使用条码技术,而且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普及,?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在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贝尼·西尔佛(Beny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以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这种代码图案如图2-2右上图所示。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称作“公牛眼”代码。靶的同心环由圆条和空白绘成。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码符号很接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而且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制这种代码的水平。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UPC条码的奠基人。?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d Feissel)等人于195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将数字0~9?中的每个数字用七段平行条表示。但是这种代码机器难以阅读,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促进了条码码制的产生与发展。不久,E·F·布林克尔(E·F·?Brinker)将条码标识应用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韦尼亚(Sylvania)发明了一种被北美铁路系统所采纳的条码系统。?这两项发明可以说是条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经过了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与猿同祖论这三个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敬的高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山一定数LI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III同一祖先分支而来。人与

保险学起源及其发展[1]

保险学起源及其发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人类生活中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或然风险。保险就是转移风险、补偿损失的最佳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2条明确了保险的定义:“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首先商业保险行为是一种以保险合同为形式、以经济补偿为内容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同于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其次投保人必须根据合同约定,履行交费义务,才可享有保险事故发生时的索赔权和经济补偿,不同于以单方给予为基础的社会救济;第三,保险人的赔偿给付义务的履行(人寿保险除外)是不确定的,有赖于合同约定的事故(人身保险也称事件)的发生与否,不同于以确定的受益权为基础的储蓄制度。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转移风险、补偿损失,即投保人通过交纳少量保险费,将风险转由保险人承担;一旦发生风险,则进行损失分摊,由众多的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摊少数遭受灾害事故的企业和个人的损失。由于保险具有这一基本职能,因此,对家庭和个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保障。 1. 国际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保险思想古已有之,据记载,公元前2000年,在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曾下令僧侣、法官及村长等对他们所辖境内的居民收取赋金,用以救济遭受火灾及其他天灾的人们。在其在其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时期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商队间如有马匹货物等中途被劫或发生其他损害,经当事人宣誓,确无纵容或过失等事情,可免除其个人之债务,而由全体商队补偿之。”即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马匹和货物损失的分摊补偿。在古埃及,大约公元前4世纪,埃及石匠流行着一种互组合作组织,参加者交付的会费,用于会员死后的丧葬费用。我国夏朝的《夏篇》有记载:“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物集聚,何以备之?”认识到自然灾害何时发生难以预料,必须随时储备粮食以济灾荒。可以说当时就萌生保险思想。我国着重于财产保险方面,古埃及和希腊等着重于人寿保险方面。 关于现代意义上的保险起源,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现代保险起源于海上保险: 据德国史学家肖培(Adolf Sehaube)的考证,最早的海上保险发生在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世界上最早的保险单是1347年10月23日由意大利热那亚商人乔治〃勒克维伦签发的,承保圣太〃克拉拉船舶的一张保险单。巧世纪初期,海上贸易中心西移,海上保险的中心也随之西移,经历一个世纪多的时间,自意大利经葡萄牙、西班牙各大城市于16世纪初期传入荷兰、英国。17世纪的英国航海业己相当发达,伦敦也已成为世界航海中心与国际贸易中心。当时,经营航运、贸易及保险的商人常以位于塔街(Tower Street)的爱德华〃劳

法的起源与演进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法的起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一)法起源的经济原因 法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原始社会漫长的历史中,没有阶级、私有制,也没有代表复杂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态的国家和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经济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必要和可能。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的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用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 (二)法起源的政治原因 除了经济因素在法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外,法的产生也是当时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及生产与交换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社会利益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开始利用国家和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是法产生的政治根源。 (三)法起源的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也比以往原始社会更加复杂和增多,原始社会中的极为简单的习惯已无法适应处理这些事务的要求,这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 (四)法起源的意识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总之,法的产生,除了经济、政治原因外,还有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原始社会的习惯转变为阶级社会的法的具体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一)由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 由个别到一般、由自发到自觉,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法起源和发展的规律。先自发产生了氏族习惯,后来发展为国家自觉认可或制定的法律规范;先出现对特定人、特定事的调整,然后才发展为对一般人、一般事的调整。 (二)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 任何国家法的起源,都不可能在刚形成时就具备完全成熟的形态或只有一种形态。 法的形态总是先表现为不成文形式,即习惯和习惯法,然后才发展为成文(制定)形式,即成文法。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语言和文字的成熟状态)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三)从浑然一体到相对独立 法在氏族习惯的母体中孕育生长,而氏族习惯融原始的道德、宗教等多种社会规范于一体,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法律规则的专门化、独立化是社会规范分化的结果,法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法日益脱离宗教、道德规范而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规范的过程。但这一分离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完全纯粹的状态。 第二节法的演进一、法的历史类型 (一)奴隶制法奴隶制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也是最早的私有制类型的法。 奴隶制法的本质和特征是由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从总体上认识,奴隶制法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保险公司是专卖店我们是高端定制 保险的起源1、埃及(人身)2、海上保险(意外)3、中国保险的起源同治年间民国中国4、保险中介的产生劳合社5、中国保险的三次改革 意外伤害:普通100-120 高管300 (新光海航) 现代保险起源于意大利也有说是中国首创,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商人即将风险分散原理运用在货物运输中。由镖局承运货物,收费签发“镖单”。货到目的地,收货人按单验收后,在镖单上签注日期,加盖印章,交护送人带回,以完手续。镖局的这些手续与现代保险的承保手续大致相同。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 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耕三余一”的思想就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 在国外.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雏形在古代已经产生:在古埃及石匠中曾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该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还有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组织,以收取的会费作为士兵阵亡后对其遗属的抚恤费用。 下面是在保险的发展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几种保险: (一)海上保险 海上保险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人类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由多数人分摊海上不测事故所致损失的方式——共同海损分摊。在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立法中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其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 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的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 16世纪时,英国商人从外国商人手里夺回了海外贸易权,积极发展贸易及保险业务。1720年经女王批准,英国的“皇家交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为经营海上保险的专业公司。 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塔街附近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咖啡馆。由于这里海事消息灵通,每天富商满座,保险经纪人利用这一时机,将承保便条递给每个饮咖啡的保险商。随海上保险不断发展,劳埃德承保人的队伍日益状大,影响不断扩大。1871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一项法案,使它成为一个社团组织—劳合社。到目前为止,劳合社的承保人队伍达到14000人。现今其承保范围已不仅是单纯的海上保险。 (二)火灾保险 火灾保险起源于1118年冰岛设立的Hrepps社,该社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负赔偿责任。17世纪初德国盛行互助性质的火灾救灾协会制度,1676年,第一家公营保险公司——汉堡火灾保险局由几个协会合并宣告成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是在伦敦大火之后发展起来的。1666年9月2日,伦敦城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财产损失1200多万英镑,2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这种状况下,聪明的牙医巴蓬l667年独资设立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1705年更名为菲尼克斯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1710年,波凡创立了伦敦保险人公司,

论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论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发展趋势 一、阐明几个基本概念 1.法: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宪法、刑法是法;部队条令条例、规 章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法,再如交通规则、城市文明规定等。 2.法律:广义的法律同法,狭义的法律是一种特指,即行为规范中, 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并以国家政权形势颁布施行的 规范性文件。主要把握这么几点:.由立法机关制定;.遵循一定的立法程序;.以国家政权形势颁布施行,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规范人们的行为,即明确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3.法学:研究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科学。 4.法治: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治国思想。三个特点:一是法律至高 无上;二是法律成为调解社会关系和国家政策的依据与主要手段。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法制:指法律部门、制度和机构等总称。 二.法律的起源、发展 “法”字的原始写法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漉”。左边代表法平如水之意,右边的“鹿”指的是古时候的一种兽,它能够辨别真伪。传说远古时代,对一个人是否干了坏事无法判断的时候,就请这 种叫做“鹿”(法)的兽来辨别,对无罪者不加伤害,而对有罪者则 先用触角挑死,然后食之。不管这种传说的真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法律从开始产生起就寄托了人们乞求“公平”和“惩恶扬善”的 期望。下面先从我国法律思想的起源、发展讲起。 我国的法律思想从其产生之日起至年建立新中国,大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1.起源形成于夏商朝。相传在公元前年,夏代部落联盟领袖禹突破 尧舜建立的王位“禅让”的传统,把王位不传贤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其它部落首领由启封侯封地。“地之民为奴”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家族统治”和“君主专制”的体制 已经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与此同时,法律作为国家的孪生兄 弟相伴而生,成为统治阶级巩固地位和政权的武器。夏商朝作为奴隶制国家形态,其法律思想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由“礼”演变而来 所谓“礼”,据清朝学者王国雄的解释,原是指祭神灵和祭人鬼的器具,盛有两块玉,后来供祭祀的酒也叫礼。再后,凡是进行祭祀的一 切活动都叫礼。但这类活动有一定的仪式,因此,社会学意义上的“礼”最早注义是祭祀而举行的仪式。能否参加氏族祭祖的仪式是当时区别 是否属于这个氏族的基本条件。随着国家的形成,神权与政权合二为一,统治阶级逐渐垄断了祭祀的主祭权,“礼”演变成为象征统治阶 级身份的一种政治权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这种权利,于是“礼”自 然地成为确定人们在国家组织里等级地位的法。 第二、刑起于兵 古时候,由于生产资料有限,战争的俘虏大多被杀死或用来当作祭祀

保险的起源与保险制度的形成

保险的起源与保险制度的形成 一、古代的保险思想和原始保险形态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面临多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为了弥补这些灾害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使生产得以持续,使生活有所保障,在古代社会就萌生了一些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形态。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早期外国的保险思想和做法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古国之中。 公元前4500年左右,在古埃及修建金字塔的石匠中盛行一种互助基金组织,用参加者缴纳的会费支付会员因意外事故而死亡的丧葬费用。公元前2500年前后,巴比伦国王曾命令僧侣、官员、村长等对其所辖境内居民征收税金,作为火灾及其他天灾救济之用。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罗马军队中,曾有过带有宗教色彩的士兵互助团体,凡加入团体者要缴纳会费,当士兵战死后由该团体向其家属支付一定的抚恤费用;调职时给付旅费;终止服役时退还本金。到了中世纪,在欧洲各国城市中出现了各种行会组织,如工匠行会、商人行会、村落行会、宗教行会等。这些具有互助共济性质的行会的保障范围包括会员的死亡、贫困、疾病。衰老、伤残、盲哑、结婚、丧失家畜、房屋损坏、船舶沉没等人身事件和财产损失。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积谷防饥、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各个朝代都有储粮备荒以赈济灾民的传统制度。孔子在《论语》中曾阐述了“耕三余一”的主张,即每年要有1/3的粮食储备起来,连续三年就可以存足一年的粮食以备荒年。从公元前1000多年西周时期的“委积”制度,到西汉时期官办的“常平仓”制度,再到隋、唐时期盛行的官督民办的“义仓”制度,宋、明以后民间自行设立的“社仓”制度等,均属于实物形态的后备制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互助共济的作用。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民间还产生和发展了长青会、老人会、葬亲会等丧葬互助组织,当会员或其亲属死亡时,其他入会者要分摊一定的丧葬费用。 上述历史长河中的代表性事例说明,受经济基础所限,古人虽有保险需求和思想,但古代社会的保险制度却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采取互助保险的形式或实物后备的形式,其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都非常有限。 二、海上保险 (一)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是产生海上保险的萌芽 在公元前2000年的地中海地区已有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由于当时船舶构造简陋,抵御海上风浪的能力较弱,航海被认为是一种很大的冒险活动。在遇到狂风巨浪等海上风险时,人们采取抛弃部分货物入海的办法以减轻船舶载重而转危为安,为了使被抛弃的货物损失能从其他受益方获得补偿,当时在航海商人中间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原则:“一人为众,众为一人。”这个原则在公元前916年被纳入罗地安海商法并规定:“凡因减轻船只载重而投弃入海的货物,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须由全体分摊归还。”虽然共同海损是海上运输中的特殊损失而并非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共同海损分摊原则体现了损失分担这一保险的基本原理,因此后人认为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是产生海上保险的萌芽。 (二)船货抵押借款制度是海上保险的雏形 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曾将早期的大规模商业活动分为三类:造船、运输和放款。放款即指船货抵押借款,在公元前800~前700年间已很盛行。这种借款制度规定,当船舶在海运途中急需用款时,船东可以船舶或货物为抵押向高利贷者借款,如果船货安全抵达目的地,须还本付息;如果船货中途发生损失,则可免去借款人部分甚至全部债务。船货抵押借款制度是贷款与损失保障的结合,它已具备了保险的基本要素和

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1.近现代保险的形成与发展 (1)海上保险是一种最古老的保险,近代保险首先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起来的。共同海损的分摊原则是海上保险的萌芽。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一带就有了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为使航海船舶免遭倾覆,最有效的解救方法就是抛弃船上货物,以减轻船舶的载重量,而为使被抛弃的货物能从其他收益方获得补偿,当时的航海商就提出一条共同遵循的分摊海上不测事故所致损失的原则:“一人为众,众人为一。”公元前916年在《罗地安海商法》中正式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货物,其损失由全体受益方来分摊。”在罗马法典中也提到共同海损必须在船舶获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损失分摊。由于该原则最早体现了海上保险的分摊损失、互助共济的要求,因而被视为海上保险的萌芽。 船舶抵押借款是海上保险的低级形式。船舶抵押借款方式最初起源于船舶航行在外急需用款时,船长以船舶和船上的货物向当地商人抵押借款。借款的办法就是:如果船舶安全到达目的地,本利均偿还;如果船舶中途沉没,“债权即告消灭”,意味着借款人所借款项无须偿还,该借款实际上等于海上保险中预先支付的损失赔款;船舶抵押借款利息高于一般借款利息,其高出部分实际上等于海上保险的保险费;此项借款中的借款人、贷款人以及用做抵押的船舶,实质上与海上保险中的被保险人、保险人以及保险标的物相同。可见,船舶抵押借款是海上保险的初级形式。 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在其他责任方面,也列明了“海盗、抛弃、捕捉、报复、突袭”等所带来的船舶及货物的损失。15世纪以后,新航线的开辟使大部分西欧商品不再经过地中海,而是取道大西洋。16世纪时,英国商人从外国商人手里夺回了海外贸易权,积极发展贸易及保险业务。到16世纪下半叶,经英国女王特许在伦敦皇家交易所内建立了保险商会,专门办理保险单的登记事宜。1720年经女王批准,英国的“皇家交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为经营海上保险的专业公司。 1871年在英国成立的劳合社,是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先生在伦敦塔街附近开设的咖啡馆演变发展而成的;1691年劳埃德咖啡馆从伦敦塔街迁至伦巴第街,不久成为船舶、货物和海上保险交易中心。劳埃德咖啡馆在1696年出版了每周三次的《劳埃德新闻》,着重报道海事航运消息,并登载了咖啡馆内进行拍卖船舶的广告。随海上保险不断发展,劳埃德承保人的队伍日益壮大,影响不断扩大。1774年,劳合社迁至皇家交易所,但仍沿用劳合社的名称,专门经营海上保险,成为英国海上保险交易中心。19世纪初,劳合社海上保险承保额已占伦敦海上保险市场的90%。1871年,英国国会批准了“劳埃德法案”,使劳合社成了一个正式的团体,从而打破了伦敦保险公司和皇家交易所专营海上保险的格局。1906年,英国国会通过的《海上保险法》规定了一个标准的保单

法的起源

法的起源、法的历史发展 2009-06-04 00:07 (一)法的起源学说 1.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1)神创说。即法是由神创造的,如自然法、神法,人定法源于自然法,或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 ①在西塞罗看来,作为最高理性的自然法来自神的理性,人定法源于自然法。 ②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 ③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如认为法源于天。 (2)暴力说。即法是暴力斗争的产物。如中国法家代表韩非子认为:“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有斗争有暴力才需要解决冲突的规则。 (3)契约说。该说认为在人类进入政治社会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无国家无法律,但存在一些危及人类发展的因素,人们为了安全,为了进一步的发展,相互缔结契约,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从而进入了政治社会,该契约就是法律。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者大部分都持此说。 (4)发展说。该说认为,法是人类物质、精神或历史传统演化发展的结果。 ①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发展到自然界阶段,才有了人类,人类精神的发展产生法。 ②民族精神论者提出法来自民族的精神或历史传统。 (5)合理管理说。许多法社会学者持此观点,认为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法律社会学家塞尔茨尼克。 2.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的学说 (1)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2)在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形态经历了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发展,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是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和习惯,它们与阶级社会的法是根本不同的。

七年级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人类的起源 1.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 2.看录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放录象

行动学习法的起源与发展(林小桢)

行动学习法的起源与发展(林小桢) 关于行动学习法起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哦,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从不同的立场及角度考虑而已。接下来,我将会简单的介绍一下较为知名的研究者: 1. 行动学习法由来自英国的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1907~2003)首创的,后人追封他为“行动学习之父”。目前,在英国还存在“瑞文斯研究中心”。他在1945年担任国家煤矿理事会的教育及培训主任期间,将行动 学习法应用于煤矿业的技术工人培训,据说就因为他这 套改革,在1971~1981年这10年期间使国家工业生产 提高102%,结果还不错吧。后来,他又将这种方法带 到了比利时,运用到企业管理层的发展培养中,获取到 令人赞赏的成效。再后来到了1971年,他就是出书 了,书名叫《发展高效管理者》,较为正式的提出了行动学习法的雏形。于是,行动学习法因为瑞文斯在众多企业的实战而传播到南非、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啦。 瑞文斯关于行动学习的信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投入行动是任何学习的基础;第二,管理者最有效的学习是通过社会交换实现的。什么社会交换呢?意思是指人的行为是受心理因素影响,主要是来源社会环境、规则、利益等因素影响。 其实,瑞文斯教授并未清晰地给行动学习下定义,他认为太过明确的定义反而会限制行动学习的发展,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在众多的实践来看,很多企业是指做跟行动学习类似的项目,但是没有叫行动学习而已。但是,瑞文斯有在书中写到:行动学习是一种开发手段,通过认真参与真实的、复杂的和紧迫的问题,参与者付出智力、情感或体力上

的投入,并获取到预期的行为改变。关键词是聚焦问题、投入行动从而导致期待的行为改变。 基于这个理念,瑞文斯也曾经提出行动学习操作公式:L=P+Q(对于这个公式的认知,我们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瑞文斯的书籍,否则你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初步的翻译,那么就会很模糊。在我的理解,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学习的过程一则是学习现成的结构化知识或经验以解决现实性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富有洞察力的问题探询探索未知/未来领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L”(Learning)是“学习”的过程,而这个“P”(Programmed Knowledge)就是“结构化的知识”,是指通过接受指导,学习那些已经“成型”思路和方法(也可以说是工具或流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所面对的事物,更有效地应对目前的环境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用前人的总结的经验方法解决现实性的问题。“Q”(Questioning Insight)是以“富有洞察力的提问”为主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仅仅靠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那些在现在看上去不太必要或重要,但对未来很有用的知识或技能。那么如何去获取这些对未来很有用的知识或技能呢?所以,他提出企业的学习需要主动自觉地探索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在未知的、冒险的和混乱的现实条件下,提出有用的、有洞察力的问题,并去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瑞文斯认为,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来自于不熟悉的环境或不熟悉的问题,因此,探询非常关键的学习方式,学习发展只有将“指导”与“探询”两个关键环节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更有效的学习,才是基于现实探索未知的发展之道。

世界保险起源发展

保险的xx起世界保险起源源及发展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 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耕三余一”的思想就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 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 在国外,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雏形在古代也已经产生。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500年,在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下令僧侣、法官及村长等对他们所辖境内的居民收取赋金,用以救济遭受火灾及其他天灾的人们。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保险。现代海上保险是由古代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划而来。火灾保险起源于1118年冰岛设立的Hrepps社,该社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人身保险的起源包含于海上保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进行投保,后来船上的船员也可投保;如遇到意外伤害,由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这些应该是人身保险的早期形式。 世界上最xx的保险单: xx商人xx勒克xx于 1347年10月23日出立的船舶航程保单。 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1384年,佛罗伦萨开出承保从法国运往意大利比萨的一批货物的保险单,保单中明确规定了保险标的、保险责任等,这是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海上保险保单。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法令: 为解决保险带来的经济纠纷,防止欺诈行为和给予本国船只优先待遇,1435年巴塞罗那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保险法令。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内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因而对世界古代史会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初中对本课内容涉及较少,所以学生对古代法律的有关知识甚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 2.归纳分析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综合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探究罗马法的实质,培养学生综合史实, 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多方面来分析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学习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罗马法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做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探究教学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 学法:接受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 【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 【板书】 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的标志)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形成:《民法大全》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罗马法的定义 ①广义: ②狭义 2)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3)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