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发光 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 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 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检测

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e,TT4)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58.1-140.6 nmol/L (4.5-10.9 ug/dL)

新生儿:142-310 nmol/L 婴儿: 90-194 nmol/L

1- 5岁: 90-194 nmol/L 5-10岁: 77-168 nmol/L

成人: 54-174 nmol/L

【项目综述】甲状腺素即3,5,3’,5’-甲碘甲状腺原氨酸,简称T4,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原氨酸的基本结合是由一个酪氨酸残基和一个酚环构成。正常人平均每日的T4分泌量为81-99ug,每日分泌的量不到甲状腺内贮存量的1%。T4进入血液循环后约99.96%与结合蛋白结合,其中约60%与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3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TBPA)结合,余下的与白蛋白结合。甲状腺外T4的循环总量为900ug。T4是血清中最多的碘化甲状腺原氨酸,占血清蛋白结合碘的90%以上。T4的半衰期为7天。T4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生能量和热,促进生长发育。近年来有人认为T4是T3的前激素,是其储备形式。

【临床意义】

甲状腺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T4增多。

2.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早期,因甲状腺滤泡被破坏,T4溢出,使血T4过性升高,产生短暂时期的轻度甲亢。

3.大量服用甲状腺素,或误食动物甲状腺,导致血T4增高,产生医源性或中毒性甲亢,甚至甲亢危象。

4.组织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时无甲亢症状,但有外周血T4增高;若是下丘脑、垂体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则周围血T4增高,有甲亢症状,并TSH

亦增高。

5.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无论是原发、继发或其他原因,T4均下降。

6.甲状腺缺乏,或先天性发育不良,甲状腺全切除后,血T4缺乏。

非甲状腺疾病

1.TBG浓度的变化,显著影响T4浓度的测定结果。TBG增高时,T4增高,反之亦然。

2.精神病以及一些非甲状腺疾病病人,极少数会出现高T4血症,但无甲亢症状。原发疾病缓解后,T4恢复正常。

3.雄激素使TBC减少,T4亦减低。

4.各种非甲状腺疾病,如各种肝病、肝硬化、肝昏迷、肾病、肾衰、心肌梗塞、心脏病、呼吸及消化等系统的严重疾病、传染病、创伤、烧伤、

颅脑外伤、恶性肿瘤、饥饿、蛋白质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均可导致低

T3综合症,病情严重者T4亦降低。若T4显著降低,提示病情危重,预

后差。病情缓解后T3,T4恢复正常。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odothyronine.TT3)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0.92-2.79 nmol/L (0.60-1.81ng/mL)

新生儿: 0.98-4.26 nmol/L

1 - 5岁:1.54-4.00 nmol/L

6 -10岁:1.39-3.70 nmol/L

11-15岁:1.23-3.23 nmol/L

成人: 1.23-3.39 nmol/L

【项目综述】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简称T3。血清中的T3大多数为T4在外围组织脱碘转化而来,约占每日T4产量的1/2-1/3,约有10%-38%的T3来自甲状腺的直接分泌。T3的日产量约30ug,T3的甲状腺外泄总量为40ug。血清浓度半衰期为1天。血清中T3绝大多数(99.5%)与结合蛋白结合,其中90%与TBG 结合,其余与白蛋白结合,与TBPA结合的量极少。T3的生物活性为T4的5-10倍,尽管血清中T3的浓度约为T4的1/50-1/80,但T3在甲状腺总的代谢贡献中占65%左右。T4进入靶细胞后要转变成T3才能发挥生物效应,故认为T3是更为重要的甲状腺素。

【临床意义】

血T3测定的临床意义基本同血T4。需要补充说明的是:T3的测定对甲亢的诊断,对甲亢治疗后复发的监测,比T4灵敏。它是T4型甲亢的特异性诊断指标。甲低患者血清总T3的降低,滞后于T4的降低。在甲低早期,T3下降不明显,甚至代偿性增高,因此单独测定T3对甲低的诊断意义不大。

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11.5-22.7 pmol/L (8.9-17.6 pg/mL)

育龄妇女: 9.2-13.2 pg/mL

孕6 –13周:8.5-16.7 pg/mL

孕20-28周:5.5-11.0 pg/mL

【项目综述】血循环中的T4绝大部分(99.96%)都与结合蛋白结合,仅有少量为游离激素。它们之间呈可逆的平衡状态,但只有游离型的T4才能进入靶细胞与T4受体结合后发生生物效应。

【临床意义】FT4的测定不受血清结合蛋白(主要是TBG)含量的影响,是反映甲状腺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因所致的甲亢时,FT4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甲低时,FT4降低;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的早期、组织对甲状腺素不敏感综合症以及大量服用甲状腺激素后FT4亦增高。非甲状腺疾病,在病情严重时T4降低,但FT4不降低。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odothyronine.FT3)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3.5-6.5 pmol/L (2.3-4.2 pg/mL)

【项目综述】血循环中的T3绝大部分(99.5%)都与结合蛋白结合,仅有少量为游离激素。它们之间呈可逆的平衡状态,但只有游离型的T3才能进入靶细胞与T3受体结合,发生生物效应。

【临床意义】FT3的测定不受血清结合蛋白(主要是TBG)含量的影响,是反映甲

状腺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因所致的甲亢时,FT3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甲低时,FT3降低;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的早期、组织对甲状腺素不敏感综合症以及大量服用甲状腺激素后FT3亦增高。非甲状腺疾病导致的低T3综合症时,FT3一般不降低。

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0.35-5.50uIU/mL

【项目综述】促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分子量约为25,000的糖蛋白,由垂体前叶分泌,促进甲状腺释放甲状腺素(T4)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SH的合成与释放受下丘脑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的调控。甲状腺功能正常时,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液中的TSH和TRH浓度呈负相关;在甲状腺功能低下时,TSH水平升高。所以测定TSH对诊断甲状腺功能低下是有价值的。TSH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糖蛋白激素。α亚基是由89个氨基酸组成,与LH及FSH的α亚基是相同;β亚基是由112个氨基酸组成,为TSH所特有,决定其促甲状腺功能的特异性。

【临床意义】

TSH升高

1.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可能伴有其他激素分泌增多。

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TSH分泌的负反馈抑制减弱,使垂体分泌TSH增多。

3.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亦可见于产后甲状腺炎。患者TSH升高而FT4正常。

4.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TSH高于正常,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5.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垂体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分泌TSH增加。

6.新生儿先天性甲减筛查。

7.继发性(垂体)甲状腺技能减退。因垂体或下丘脑病变所致,血中TSH可在正常范围或低于正常,同时伴有FT4降低。

TSH降低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亢患者TSH储备功能差,血中过多的甲状腺素抑制了垂体TSH的分泌,使血清TSH浓度极低。使高灵敏的TSH检测方

法为甲亢诊断的首选重要指标。甲亢患者与正常人之间TSH值基本无交

叉。

2.亚临床甲状腺技能亢进,是过渡状态,常见于乔本氏甲状腺炎的早期。

也可见于甲亢治疗过程中的亚临床状态。

3.原发性甲减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在替代治疗过程中,TSH是重要指标。

4.库兴综合症。患者血中皮质醇含量较高,可造成TSH对TRH反应性降低,血清TSH值降低,但不出现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明显紊乱。

5.肢端肥大症。未经治疗的患者TSH降低,可能是过多的GH诱发ss分泌增多造成TSH对TRH反应减弱。

6.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多巴胺及溴隐亭等可导致血TSH过性降低。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 60U/mL

【项目综述】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滤泡细胞中一个庞大的、具有不同种类的糖蛋白(分子量660,000)。它在甲状腺激素-T3、T4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甲状腺滤泡细胞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促进甲状腺球蛋白中的酪氨酸碘化,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储存在滤泡的胶体物质中并作为T3、T4的一个储存库。

【临床意义】

甲状腺球蛋白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鉴别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有重要作用。80-100%的Hashimoto's或者慢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体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将上升,在60-70%的Grave's疾病患者体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上升,在10-20%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体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亦有升高。由于甲状腺球蛋白的异质性,其他疾病患者以及老年病人和一些临床体征正常、甲状腺机能正常的病人,也可检测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在先天Addision's疾病患者和一些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也曾经检测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 60U/mL

【项目综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位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顶端细胞膜上,是一种被称为甲状腺微粒体抗原的大分子蛋白的主要成分,它可以促进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碘化,有利于甲状腺激素-T3、T4的合成。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自身抗体的出现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指征。

【临床意义】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检测在鉴别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活跃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中,超过90%anti-TPO大大升高。anti-TPO 刺激补体生成,被认为与甲状腺功能紊乱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的发病机理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几乎所有的Hashimoto's甲状腺炎和超过70%的Grave's疾病患者,体内都存在着anti-TPO。anti-TPO也存在于阿托品甲状腺炎和黏液腺瘤初期患者中。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个体也可检测到微量的anti-TPO,其临床意义还有待研究。

性激素检测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me ,FSH)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1.4-18.1 mIU/mL

女性:卵泡期:2.5-10.2 mIU/mL

排卵期:3.4-33.4 mIU/mL

黄体期:1.5-9.1 mIU/mL

怀孕期:< 0.3 mIU/mL

绝经期:23-116.3 mIU/mL

【项目综述】FSH卵泡刺激素,是垂体前叶FSH细胞合成分泌的糖蛋白激素,由20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2,000,整个分子由2个亚基组成,α亚基与LH、TSH的α亚基相同,均为89肽;β亚基是有11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7、24位的门东酰胺上各有一段糖链。β亚基具有特异性。FSH的生理作用在男性促进生精,作用睾丸的生精和支持细胞,对精子的生成过程起调节作用,并使支持细胞中的睾酮经芳香化酶作用变为雌二醇。对女性而言促进卵泡成熟及分泌雌激素,一方面刺激卵泡内层的颗粒层膜细胞增长,另一方面使膜上促卵泡受体增多,并诱导产生能使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的芳香化酶。

成年女性血浆中FSH随月经周期而变化。血浆中FSH与球蛋白结合,血浆FSH半衰期约170分钟。

【临床意义】

1.闭经病理部位的诊断:正常女性血清FSH和LH的测定可用于鉴别子宫性、

卵巢、垂体或中枢性闭经,结合GnRH兴奋试验可更加明确诊断。

2.原发性性功能低下:卵巢和睾丸的功能低下,缺乏性激素(E2,T)的负反馈

作用,血FSH和LH升高。例如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Klinefelter综合

征、隐睾等。

3.继发性性功能低下:凡能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的疾患,如席汉氏综合症、垂

体肿瘤、垂体梗塞、炎症、手术等影响垂体LH和FSH的合成与分泌。

4.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由于各种病因如特发性、中枢性肿瘤、感染、外伤、

放射性、肾上腺疾病、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治疗后等,使下丘脑-垂体功

能紊乱GnRH分泌增多,患儿血FSH和LH同时升高达正常人水平。假性性

早熟是由于垂体以外部位病变如卵巢肿瘤、肾上腺肿瘤、甲状腺病、甲状

腺功能低下或使用外源性性激素、食物、药物、化妆品等,使促性腺激素

分泌或性激素分泌,后者反馈性抑制LH和FSH,血FSH和LH减低。

5.多囊卵巢综合症:本病主要是LH水平升高而FSH降低。LH/FSH为2.5-3。

由于下丘脑-垂体轴的脉冲式释放的增加,达到高于或接近正常卵泡中期

的水平,而FSH则维持在相当于或等于卵泡早期的水平。

6.更年期综合症:在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

GTH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接近绝经期时血中FSH和LH

均逐渐升高,持续高水平达5-10年之久。在男性,由于睾酮分泌减少,

反馈抑制减弱也可出现促性腺激素升高。

7.垂体促性腺激素瘤:FSH或LH瘤患者血清LH,FSH和T浓度都升高。

8.预测排卵期:在月经周期中,LH和FSH达到最高值后,均在24h左右下

降,形成排卵前极陡的高峰。LH峰一经出现,则预报24-36h后排卵。

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20-70岁:1.5-9.3 mIU/mL

>70岁:3.1-34.6 mIU/mL

女性:卵泡期:1.9-12.5 mIU/mL

排卵期:8.7-76.3 mIU/mL

黄体期:0.5-16.9 mIU/mL

怀孕期:<0.1-1.5 mIU/mL

绝经期:15.9-54 mIU/mL

避孕期:0.7-5.6 mIU/mL

儿童:<0.1-6.0 mIU/mL

【项目综述】LH黄体生成素是垂体前叶产生的,由两条多肽链(即α和β亚单位)经非共价键结合的糖蛋白。LH都呈脉冲式分泌,因此有较明显的日内和日间差异。女性月经中期的LH高峰促成排卵,男性LH主要刺激Legdig细胞产生睾丸酮,又协同FSH促进精子成熟。与FSH同时测定,是研究和判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常规检查方法。LH的测定在预测排卵时间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还可用于绝经期检查,不孕症诊断和内分泌治疗的监测等。

【临床意义】

1.闭经病理部位的诊断:正常女性血清FSH和LH的测定可用于鉴别子宫性、卵巢、垂体或中枢性闭经,结合GnRH兴奋试验可更加明确诊断。

2.原发性性功能低下:卵巢和睾丸的功能低下,缺乏性激素(E2,T)的负反馈作用,血FSH和LH升高。例如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Klinefelter综合

征、隐睾等。

3.继发性性功能低下:凡能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的疾患,如席汉氏综合症、垂体肿瘤、垂体梗塞、炎症、手术等影响垂体LH和FSH的合成与分泌。

4.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由于各种病因如特发性、中枢性肿瘤、感染、外伤、放射性、肾上腺疾病、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治疗后等,使下丘脑-垂体功

能紊乱GnRH分泌增多,患儿血FSH和LH同时升高达正常人水平。假性性

早熟是由于垂体以外部位病变如卵巢肿瘤、肾上腺肿瘤、甲状腺病、甲状

腺功能低下或使用外源性性激素、食物、药物、化妆品等,使促性腺激素

分泌或性激素分泌,后者反馈性抑制LH和FSH,血FSH和LH减低。

5.多囊卵巢综合症:本病主要是LH水平升高而FSH降低。LH/FSH为2.5-3。

由于下丘脑-垂体轴的脉冲式释放的增加,达到高于或接近正常卵泡中期

的水平,而FSH则维持在相当于或等于卵泡早期的水平。

6.更年期综合症:在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GTH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接近绝经期时血中FSH和LH

均逐渐升高,持续高水平达5-10年之久。在男性,由于睾酮分泌减少,

反馈抑制减弱也可出现促性腺激素升高。

7.垂体促性腺激素瘤:FSH或LH瘤患者血清LH,FSH和T浓度都升高。

8.预测排卵期:在月经周期中,LH和FSH达到最高值后,均在24h左右下降,形成排卵前极陡的高峰。LH峰一经出现,则预报24-36h后排卵。

催乳素(Prolactin,PRL)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 2.1-17.7 ng/mL

女性:未怀孕:2.8-29.2 ng/mL

怀孕期:9.7-208.5ng/mL

绝经期:1.8-20.3 ng/mL

【项目综述】人垂体催乳素是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激素,分子量约22,000,它能促使乳汁分泌,PRL的测定可作为评定下丘脑-垂体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对垂体催乳素瘤,各种因素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以及下丘脑蒂病症的诊断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并对月经异常和不孕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极大意义。【临床意义】

PRL升高:

1.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异体松果体瘤、转移性肿瘤等,使下丘脑PIF

减少,血PRL升高。

2.垂体泌乳素瘤。由于泌乳素细胞自主性地分泌PRL,血中PRL明显升高。

3.垂体病变。如垂体生长激素瘤(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柯兴氏病,空蝶鞍

等病变使PRL释放增多。

4.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由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反馈作用减弱,下

丘脑TRH增加,或对TRH反应加强致使血PRL升高,TSH与PRL成正比关系。

5.肾上腺功能减退。糖皮质激素减少直接作用于垂体或通过下丘脑血清或内

啡肽等间接作用使血PRL升高。

6.肝、肾疾病。肝硬化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时,PRL的代谢清除减少。

7.药物影响。口服避孕药、雌激素通过刺激垂体PRL细胞使PRL分泌增加。

抗癫痫药、抗忧郁药、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甲氰咪呱、吗啡等药物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分泌或影响其效应导致垂体PRL分泌过多,血PRL升高。

8.糖尿病。近年来发现糖尿病人的空腹PRL值升高,可能是高血糖抑制中枢

多巴胺的释放,引起血PRL升高。某些饮食也可能会影响血清PRL水平有关。

9.原发性性功能减退。PRL可以升高到正常的2-3倍,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

及不育。

PRL降低:

1.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如席汉氏综合症、嫌色细胞瘤等使垂体前叶受损而

引起PRL分泌减少。

2.某些药物如左旋多巴、溴隐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等可直接

或间接抑制PRL的释放。

雌二醇(Estradiol,E2)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 11.6–41.2 pg/mL

女性:卵泡期:18.9-246.7 pg/mL

排卵期:35.5-570.8 pg/mL

黄体期:22.4-256.0 pg/mL

绝经期: 0 -44.5 pg/mL

【项目综述】雌激素主要是卵巢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由颗粒细胞层及卵泡内膜层分泌,睾丸、胎盘和肾上腺也产生少量雌激素。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怀孕期间

胎盘产生大量雌三醇。雌二醇在肝脏被灭活后成为雌酮和雌三醇。雌激素是使青春期女性外生殖器、阴道、输卵管和子宫发育和生长的重要激素,可以增强阴道抵抗细菌的能力,可促进输卵管的运动,维持和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发育,在妊娠时使子宫肌肉增厚,对分娩时产生较大收缩力非常有利。雌激素对蛋白质、糖、脂类、水、电解质和钙磷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在排卵控制体系中,雌激素起着核心作用。雌激素对中枢和垂体均有“正”与“负”反馈两种作用,一般低浓度时为负反馈,高浓度时为正反馈。

【临床意义】

雌二醇升高:

1.性早熟。雌二醇为性早熟诊断及青春期启动的指标激素。性早熟时,由于

FSH和LH分泌增高,卵巢分泌雌二醇增多。

2.卵巢肿瘤。卵巢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瘤,能异常分泌雌激素,血雌二醇升

高。

3.男性乳房发育。代谢紊乱使体内雌激素分泌相对或绝对增多,如睾丸间质

细胞瘤、畸胎瘤、垂体瘤等。

4.评价卵巢功能。雌二醇是确定卵巢功能的激素指标之一。在月经周期呈周

期性变化。

5.评价药物排卵疗效。血清雌二醇可用于药物诱发排卵,排卵的卵泡成熟和

卵巢过度刺激的监测及选定hCG用药物收集卵子的时间。

6.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往往雌二醇明显升高,而睾酮下降,故雌二醇

/睾酮比值升高。

7.肝硬化。肝脏病变时,雌二醇灭活受影响故血雌二醇升高。

8.多胎妊娠。胎盘合成雌激素增多。

9.糖尿病孕妇。雌二醇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使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

雌二醇降低:

1.原发性性腺发育不全。卵巢发育不全或受到损伤、无卵巢等,导致卵巢功

能不足,雌二醇分泌减少。

2.继发性性功能低下。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疾患使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

性激素分泌下降,雌激素减少。

3.葡萄胎。此类患者尿中雌二醇通常较低。

4.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如17-α羟化酶,于是雌、孕激素和皮质醇均

难以合成,造成血雌二醇下降。

5.其它。胎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无脑儿畸形,雌激素合成分泌减少。

孕酮(Progessterone,PRGE)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 0.28-1.22 ng/mL

女性:卵泡期:0.15-1.40 ng/mL

黄体期:3.34-25.56 ng/mL

黄体中间期:4.44-28.03 ng/mL

绝经期: 0 -0.73 ng/mL

怀孕1-3月:11.22-99.0 ng/mL

怀孕4-6月:25.55-89.4 ng/mL

怀孕7-9月:48.4-422.5 ng/mL

【项目综述】孕酮是一种重要的性激素,不仅在月经周期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也是维持妊娠所必需的一种激素。孕酮是人体内真正的孕激素。一般说来,孕激素往往是在雄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产生效用的。孕酮是卵巢分泌,卵巢内主要由黄体产生,在妊娠期孕酮主要来源于胎盘。孕酮为C21类固醇,孕酮是睾酮、雌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孕酮在血浆中主要与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和血浆白蛋白结合。孕酮的合成是在FSH、LH和PRL三种垂体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孕酮在肝脏被灭活,转变为孕二醇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由尿、胆汁和粪便排出体外。孕酮作用广泛,可对子宫、乳腺和平滑肌及黄体细胞发挥作用。

【临床意义】

孕酮升高:

1.双胎或多胎妊娠。与胎盘分泌功能和胎盘体积有关。故双胎妊娠高于单胎,

三胎高于双胎。

2.先天性17-α羟化酶缺乏症。17-α羟化酶是孕酮分解代谢所必需的,此

酶缺乏孕酮难以降解。

3.葡萄糖。葡萄糖伴同卵巢黄体囊肿形成时,孕酮含量升高。

4.其它。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合并糖尿病、子宫内膜腺癌、卵巢颗粒膜

细胞瘤、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正常人黄体期孕酮也升高。

孕酮降低:

无排卵性子宫功能性出血,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闭经,不孕症,早产,黄体

功能不全,异位妊娠,死胎等,血清孕酮可以降低。

睾酮(Testosterone,TSTO)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241-827 ng/dL

女性:14-76 ng/dL

【项目综述】雄激素主要是睾丸酮和双氢睾酮(DHT),均由睾丸的间质细胞生成。睾酮是C19类固醇激素。睾酮是血中活力最强的雄激素,正常男性睾丸每天约分泌4-9mg睾酮,女性卵巢也少量分泌。60%睾酮与白蛋白结合,40%与β-球蛋白结合,67%为游离状态。睾酮主要在肝脏灭活。睾酮刺激内生殖器的生长与Woufian 管的分化,刺激男性特征的出现,并维持它们的正常状态。睾酮对代谢也起作用并控制生精过程。

【临床意义】

睾酮升高:

1.睾丸间质细胞瘤。睾丸间质细胞异常增生,分泌大量睾酮,同时对垂体负

反馈作用使GTH降低,儿童表现为性早熟,成人表现为睾丸肿物。

2.真性性早熟。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适当地过早被激活,引起性激素

大量分泌,血FSH、CH、睾酮均升高。

3.多囊卵巢综合症。病因未明,可能由于下丘脑、垂体调节功能失常,或卵

巢局部多肽激素对垂体的反馈异常所致,分泌LH增加,增生的间质细胞

分泌睾酮增加。

4.皮质醇增生症。先天性的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因肾上腺皮

质雄激素分泌增多,末梢组织转化为双氢睾酮和睾酮的数量增多。

5.特发性多毛。由于外周组织肿雄激素代谢异常,血液中5α-还原酶活性

增加所致。

6.卵巢肿瘤。分泌雄激素的卵巢肿瘤较少见,由于肿瘤细胞异常分泌雄激素,

使血睾酮升高。

7.完全雄性激素不应综合症。由于雄性激素受体不应或受体活力下降,使血

睾酮升高。

8.某些药物。如雄激素或具雄激素的药物如孕激素、丹那唑、苯妥因钠等均

可使血睾酮升高。

睾酮降低:

1.原发性男性性腺技能减低。临床常见先天性曲细精管发育不全、无睾症、

间质细胞不发育、隐睾等,因睾丸发育不全,血睾酮水平下降。

2.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促性腺激素减少,睾酮分泌减少。

3.男性Turner综合症。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睾丸功能发

育不全使血睾酮水平降低。

4.高PRL血症。直接损害睾丸间质细胞对垂体GTH的反应性,抑制睾丸间质

细胞的功能,使血睾酮降低,如阳痿,特别是器质性阳痿。

5.其它。如继发于肿瘤,外伤性GTH低下,甲减,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质疏

松症,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睾酮减少。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和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 mIU/mL

【项目综述】ThCG与其它的糖蛋白例如LH、FSH和TSH类似,由两个亚单位组成,分别称为α和β。LH、FSH 、TSH和hCG的α亚单位几乎完全相同,而β链间也十分相似,仅仅是部分序列的不同而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免疫学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未结合的hCG亚单位没有任何生物学活性。LH与hCG的β链在氨基端的115个氨基酸中有80%同源性,这就解释了两种激素免疫学特性的相似性。hCG β链的羧基端延长32个氨基酸。HCG分子碳水化合物较多,占分子量的30%。

在正常妊娠过程中,α链的合成持续增长并远远超过β链。两种亚单位分别被不同的基因编码,其中α亚单位由单一基因编码。而hCG的β亚单位的编码则由六种基因参与,所有的转译过程均在体内完成。糖基化完成后开始分泌。二聚体激素也是由亚单位组装而成的。在胚胎细胞肿瘤的病例中,hCG合成的生理部位位于胎盘滋养层母细胞,滋养层结构,滋养层巨细胞或单核圆细胞中。hCG由肾脏排泄,然而其唾液酸化变体则主要通过与肝脏非唾液酸糖蛋白激素受体的结合而被排除。

胎盘滋养层细胞与葡萄胎、绒毛膜癌、恶性睾丸肿瘤时的肿瘤滋养层细胞主要分泌完整的hCG和少量的游离亚单位。由于存在着hCG基因,多数非滋养层恶性肿瘤能分泌少量的游离亚单位,但几乎不释放完整hCG分子。

【临床意义】

1.早孕诊断。排卵后第8天即可测到,早孕诊断率达98%。

2.宫外孕的早期诊断。移位妊娠时,ThCG含量远较正常妊娠为低,仅50%。

3.先兆流产。可辅助监测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分泌功能,为临床保胎或人流提

供依据。

4.滋养层细胞疾病的诊断以及疗效观察。一般而言,ThCG水平按良性葡萄

胎、恶性葡萄胎、绒癌而递增。葡萄胎清除后,ThCG约2-3月后转阴,

而绒癌、恶葡治疗的1-18个月转阴,转阴率约为71%,ThCG值与病情基

本平行,化疗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ThCG的数值,若数值下降或下降缓慢

则应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5.睾丸肿瘤。偶有ThCG分泌异常,预后好的病例在睾丸切除之后,ThCG随

之降至正常。

6.肺癌。约65%的患者ThCG出现阳性,而且ThCG浓度越高,分期越晚。

7.其它。子宫癌、卵巢癌、肝癌、乳腺癌、畸胎瘤等也可出现血ThCG升高。

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α-FP AFP)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8.1ng/mL

【项目综述】肿瘤标志物AFP的临床价值是用于高危人群(肝硬化、睾丸肿胀)中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胚胎细胞肿瘤。其主要意义对肝细胞癌和胚胎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和病程进行监测。

AFP分子为单多肽链,分子量70,000-71,000。其主要运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胚胎期的AFP起着血清白蛋白的功能,在胎儿的生命过程中,可能还有保护胎儿不被母体排斥的作用。出生后1-2周,随着胎盘造血功能的停止,合成AFP的作用也逐渐降至正常。正常人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结果,AFP合成基因在正常细胞内被阻断。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等肿瘤的患者,该基因在相应的肿瘤细胞中被激活,从而产生大量的AFP,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当AFP200ug/L,持续8周,ALT正常,

排除妊娠和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则倾向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达

80%以上。

2.少数肝硬化病例也有AFP增高,但都为一过性升高,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

2个月。

3.某些生殖系统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拌有肝转移时,AFP亦不见增高。

4.手术切除后或介入治疗后,有效者AFP应降至25ug/L以下,若降低不多

或降而复发,提示手术切除不干净或局部有复发的可能性。

5.妇产科的卵巢内胚窦癌AFP明显升高,不仅用于诊断,而且用于疗效观察

和预后判断。

6.用于鉴别正常妊娠与绒癌,后者不增高,先兆流产降低,预后不良的稽留

流产,AFP偏高。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nic antigen,CEA)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5ng/mL

【项目综述】CEA是一种糖蛋白,碳水化合物占50%。从结肠直肠癌或培养的克隆癌细胞中分离的CEA分子量为180kDa。CEA是结肠直肠黏膜腺的正常组分,同时也存在于其他上皮如阴道上皮和腺体组织如胃小弯和汗腺。在结肠直肠黏液腺中,CEA合成在怀孕8-16周期间增加,且随后保持稳定。既然CEA是各类上皮细胞的正常组份,而且其合成在胚胎组织中并不比成人组织中高,所以“癌胚”的说法是错误的。最高浓度的CEA主要见于原发性结肠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灶中。其浓度较正常结肠直肠黏膜腺中高出500倍。CEA也会在其他肿瘤例如胃癌、乳房癌、肺癌中上升,但在肺癌中CEA浓度明显要比结肠直肠癌中低。在mRNA水平的表达,CEA在正常结肠直肠黏膜腺中与结肠直肠癌中无明显差别。但为什么CEA在结肠直肠癌中高于其他正常黏膜组织,这仍未能完全解释。一种原因是在肿瘤的腺体中可能残留有CEA阳性细胞,也可能是由于结肠直肠癌时CEA家族表达失控所致。由于不同族之间的相互反应,CEA不同族的不稳定合成之间由于相互反应而聚合。

【临床意义】

年长或吸烟者血清中平均CEA浓度稍高于年轻人或不吸烟者。非恶性的情况下,以下疾病常可引起CEA增高: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结肠直肠炎症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直肠炎,憩室炎以及肺炎等。

CEA用于鉴别诊断的价值有限,因为在临床类似于结肠直肠癌的非恶性病患者中阳性率过高。在胰腺癌中,CEA通常在晚期才有异常,CA199要优于CEA。大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CEA浓度上升,而五肽胃泌素激发试验后测定降钙素更为敏感和特异。在其他一些未转移的原发肿瘤中,由于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限制,CEA不适合用于鉴别诊断。

在肝肿瘤的鉴别诊断中,除影象学检查外,CEA可作为一种附加手段,尤其是连续测定时。约一半的结肠直肠癌、胰腺癌并拌有肝转移的患者血清CEA水平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的8-10倍,6%的原发性肝癌患者CEA浓度可达此水平。非恶性的肝疾病中极少见此种情况。

在结肠直肠癌中测定CEA作为预后指标,还能用于诊断手术后有无癌组织残留。在一定的肿瘤分期(TNM分期)范围内,术前CEA浓度可作为预测值。一般而言,CEA浓度高的肿瘤预后较差。若欲区分增高CEA是由原发性肿瘤引起还是由远处转移引起,可在术后随访中通过连续(术后每隔6-8周)测定CEA而判断。术后CEA没有降到参考范围内反而上升,高度预示可能残留癌组织。

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30.2U/mL

【项目综述】CA125系Bast等人于1983年用卵巢浆液性乳突囊腺癌细胞系OVCA433免疫BALB/c小鼠经与骨髓瘤细胞杂交得到的一株单克隆抗体,该抗体识别的抗原称为CA125。CA125结构成分主要为高分子糖蛋白复合物,不稳定,分子量在20-100万之间,对卵巢及生殖系统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对胰腺癌、肺癌、肝癌、直肠癌的诊断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正常人组织中CA125含量很低。

CA125的主要用途是协助诊断卵巢癌,估计疗效和监测病程;还可作为CA19-9之后的胰腺癌诊断次选标志物。但对其他恶性疾病的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临床意义】

CA125适用于对接受治疗的卵巢癌病人进行治疗评估和病程监测。术后CA125水平与肿瘤体积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表现的预后提示。据报道,CA125超过35U/mL的病人复发的危险性最高。

据文献报道,在二探术之前,CA125水平大于35U/mL 的病人很可能在手术时存在肿瘤,或者以后复发疾病。但是,在二探术之前CA125水平小于35U/mL 并不能确定病人不存在剩余肿瘤。在二探术后测定的CA125水平为临床提供了相当有效的提示。

连续测定CA125水平可以反应疾病进展或好转。CA125的变化率也具有高预后性。CA125水平的快速下降提示患者对治疗有积极良好的反应。在初期化学疗法的第三疗程后升高的CA125水平则提示预后不良。

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单独检测CA125水平不足以确定疾病存在或疾病程度。恶性盆腔肿块病人手术前的CA125水平不能提示有关肿块直径或组织学分级的任何信息。但在绝经后的女性病人中,结合超声波扫描术和CA125水平检测,可以区分良性盆腔肿块和恶性盆腔肿块。

某些处于良性病症状态(如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月经、妊娠的头三个月)的病人,也会出现CA125升高。在1-2%的健康献血者中,也发现存在升高的CA125水平。

癌抗原15-3(Cancer antigen15-3,CA15-3)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32.4U/mL

【项目综述】CA153是转移性乳房癌患者病程监测的有价值的指标。由于CA153的检测对于局部病变的临床敏感度太低,而且在良性乳房疾病和其它器官的癌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CA153的水平升高,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筛选和诊断指标。【临床意义】

CA153是高浓度多态糖蛋白,属于粘蛋白类,是MUC-1基因产物。转移性乳腺癌通常与癌症有关的循环抗原(如CA153)有关。在工业化国家,每10个妇女中预计有1人在一生某个时候会诊断患有乳腺癌。在美国,1997年估计新增184600例乳腺癌,预计44700例乳腺癌死亡。大多数最新诊断为乳腺癌病症的妇女只显示局限性病灶(5年存活率是96%),42%诊断为乳腺癌的妇女有乳腺外疾病,对于这些妇女,局限性病灶妇女的5年存活率是76%,而有远端转移的妇女的5年存活率是20%。大多数乳腺癌死亡是由于疾病发展和扩散引起的。尽管乳腺癌有众多治疗方法,但大多数乳腺癌通常没有特效药,要求二线和三线的治疗控制。利用循环肿瘤标志物(如CA153),可监视治疗反应和显示上述疾病状态,是治疗以上病人的有效手段。由于CA153水平变化与临床状态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因此通过连续测定方法监视疾病过程和治疗反应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已知有转移的病人中CA153水平降低说明治疗有效;反之CA153水平升高则说明治疗受到抵抗,病情有进展,需要进一步临床评估和正常监视。近来已经证明,当没有临床疾病证据和病人的CA153水平升高到正常上限以上时,是疾病复发的早期指征。在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症状缓解病人的血清中,CA153升高水平为复发

提供了83.3%的阳性预报值,在临床确定疾病复发之前的前导时间平均为5.3个月。

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CA19-9)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37U/mL

【项目综述】CA199是唾液酸乳N岩藻戊糖II有关的低聚糖,系肿瘤病人血清中的一种类粘蛋白成分,分子量500万,在碱性条件下37℃放置5小时含量甚微。CA199是既无肿瘤特异性又无器官特异性的抗原它主要用于胰腺、肝胆和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的监测和检测癌症的复发。

【临床意义】

CA199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抗原,该抗原可以与人结肠癌细胞系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起反应。尽管该抗体来自与结肠癌细胞系,研究表明CA199在诊断和治疗胰腺肿瘤方面比结肠肿瘤更有效。与其它血清学指标比较,CA199同样也是更敏感和特异的胰腺癌标志物。

在正常病人或良性疾病病人的血液中发现存在非常少的抗原,但大多数胰腺癌病人的CA199水平却出现升高。尽管CA199水平升高并非胰腺癌的突出特征,但CA199测试是目前区分良性胰腺疾病与恶性胰腺疾病唯一最有效的血液测试。当CA199检测与影像学分析(如超声波扫描术或计算机X线断层造影[CT])结合时,获得了更高的诊断灵敏度。该结合适用于诊断被怀疑患有胰腺癌的病人(尽管影像学分析的结果为“阴性”或“不确定”)。

胰腺切除术是否成功和手术后预后可以利用血清CA199水平来评价。Steinberg发现,在CA199水平大于1000U/mL的病人中,96%的肿瘤是不可行手术的。手术后CA199水平正常的病人比不正常的病人存活时间更长。在X射线照相或临床调查结果之前,连续测定的CA199水平可用于预测疾病复发情况。

CA199也可以用来检测胆管、肝细胞、胃、结肠、食道和非胃肠道肿瘤(但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少)。CA199最有效的还是作为胰腺癌的标志物。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n ,PSA)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4.0ng/ml

【项目综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Wang在1979从前列腺组织和精浆中提出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33,000。PSA在免疫上不同于前列腺性磷酸酶(PAP),不具有水解磷酸酯的功能,其生理作用尚未完全弄清。PSA产生于前列腺腺管上皮细胞,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血清PSA含量升高仅见于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以及相邻泌尿生殖组织炎症。

【临床意义】

患前列腺癌时有一定比例的患者PSA水平明显升高,故检测血清中PSA对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当病情缓解时,血PSA水平下降,当病情恶化时,PSA水平增高。慢性前列腺炎和单纯前列腺肥大有时可出现轻度升高,此时应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omplexed Prostate specific antign ,cPSA)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3.6ng/ml

【项目综述】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单链糖蛋白,通常发现存在于覆盖前列腺腺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PSA是包含240个氨基酸的中性丝氨酸蛋白酶,该蛋白酶参与精液凝块的分解。PSA存在于具有正常,良性增生和恶性前列腺组织的男性血清中。PSA与各种各样的蛋白酶抑制剂复合,主要存在于循环系统内。可检测的最普通形式的复合PSA(cPSA)结合在ACT(α-1-抗胰凝乳蛋白酶)上。

当与其他诊断指数结合应用时,cPSA可有效确定治疗后的残余肿瘤和早期复发。前列腺癌患者的cPSA水平升高,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后,cPSA水平通常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临床意义】

CPSA可以协助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患者疗效的观察。其血清水平的升高早于临床诊断3-5年,约63-71%器官局灶性癌变病人可以被检出,相比之下,膀胱镜仅有33%的检出率。80%以上的经cPSA筛选试验检出的前列腺癌患者具有临床征候,病人生命已受威胁,需提供治疗。

贺二肿瘤蛋白HER-2/neu

【标本收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2.7ng/ml。

【项目综述】HER-2/neu癌基因(erB-2)编码是一种分子量位185000道尔顿(p185)的蛋白质。该种癌基因属于巨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细胞表面受体属,与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rB-1)具有一定的结构相关性。HER-2/neu癌基因与其他蛋白质区,跨膜区和细胞外区(ECD)组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报道称HER-2/neu癌基因与其蛋白质产物在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发现,暴露于细胞外的ECD是一种糖蛋白,通常为p105,分子量在97-115道尔顿之间。大量报道显示,ECD可见于正常个体的血液中,而在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升高。此外,HER-2/neu蛋白在各种其它上皮源性类型的肿瘤中也有过度表达,包括肺,肝细胞,胰腺,结肠,胃,卵巢,宫颈,膀胱癌。

【临床意义】

HER-2/neu是一种与癌的生物学直接相关的肿瘤蛋白,25-30%患有乳腺癌的女性HER-2/neu出现过度表达。HER-2/neu在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HER-2/neu在血清中的过度表达是预后较差的提示。HER-2/neu水平越高,疾病恶变更为迅速,肿瘤负荷更大。对于HER-2/neu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应采用Herceptin进行治疗。

心肌标志物检测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标本收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5.0ng/ml。

【项目综述】已知CK含有两个亚单位,及M和B。由这两个亚单位组合成3种同工酶,即CKMM、CKBB和CKMB。

【临床意义】

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内,与总CK相比,CKMB是心肌损伤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指标。脑和骨骼肌疾病,CKMB不升高。开胸术、肌肉注射药物、创伤、非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中风、肿瘤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总CK可增加至正常人的20倍,而CKMB不升高。因此,对疑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CKMB的测定可提供一种最精确的酶学指标。急性心梗后5小时即可出现明显的MB带。36小时后MB 阳性率可达100%,故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有价值。MB大幅度增加提示心肌梗塞面积大、预后差。

肌红蛋白(MYO)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10ng/ml。

【项目综述】肌红蛋白分子量为17,500,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一种单体血红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当心肌或骨骼肌受损时,会从受损肌细胞中释放入血。因此,血清肌红蛋白测定常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肌红蛋白是一种含有亚铁血红素的低分子色素蛋白,在心肌和骨骼肌中生成,其亚铁血红素与氧呈可逆性结合,在局部发挥贮存和输送氧气的功能。肌红蛋白在心肌组织中的含量为1.4mg/g心肌,在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占肌肉蛋白质总量的0.1-0.2%,平滑肌细胞不含肌红蛋白。

【临床意义】

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心肌缺血坏死,细胞通透性增加,由于肌红蛋白的分子量仅为17,500,远小于CKMB和AST等酶分子,因此更易释放进入血循环,从而成为急性心肌梗塞最早的诊断学指标。一般情况下,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1-3小时已开始升高,4-12小时达峰植,肌红蛋白可高于正常人的7倍,12小时开始下降,24小时大致可恢复正常。因此该项目对急性心梗的阳性率可达92%,而24小时后的阳性检出率仅为40%。

肌红蛋白还可以作为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情况的监测指标。若溶栓术后1-2小时内肌红蛋白的浓度超出溶栓术前的4倍,则提示成功再灌注。

肌钙蛋白I(cTnI)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0.1ng/ml。

【项目综述】肌钙蛋白存在于横纹肌细肌丝的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上,是一个由三个单链多肽组成的复合物:肌钙蛋白I(肌球蛋白ATP酶抑制单位)、肌钙蛋白C(钙离子结合单位)和肌钙蛋白T(原肌球蛋白结合单位),肌钙蛋白与肌浆

钙离子、原肌凝蛋白一起调节肌肉的收缩。肌钙蛋白I可分为三种类型:心肌型、慢收缩骨骼肌型和快收缩骨骼肌型。3种类型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每一型都有各自特异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编码。心肌型肌钙蛋白I的N端另有26个额外的氨基酸残基是骨骼肌型所没有的。因此,cTnI具有100% 的心肌特异性。

【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心梗发生后4-8小时即可出现升高,12-16小时达到峰值,5-9天回复到基础水平。cTnI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心肌损伤程度和坏死面积呈正相关。心梗后cTnI水平升高出现时间比肌红蛋白迟与CKMB相似,但回复基础水平的时间远比肌红蛋白和CKMB长,这对入院时已过高峰期及不典型患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连续检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同型半胱氨酸(HCY)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3.7-13.9umol/L。

【项目综述】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约70%与白蛋白结合,为结合型。其余的游离型则重要以二硫同型半胱氨酸和以二硫键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化合物形式存在,只有少量的以还原型同型半胱氨酸存在于血浆中。

【临床意义】

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作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险指标,它的浓度升高程度与疾病的危险性成正比。另外,根据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特点,VB12﹑叶酸缺乏症以及遗传性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缺陷也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有着密切

的关系,但这些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1.以往主要用于同型半胱氨酸尿症和同型半胱氨酸高血症的检测和治疗。

2.现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3.近期研究已试图探索HCY水平增高与患早老性痴呆﹑痴呆症和神经导管缺损疾病风险性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4.HCY与其它多个危险因素并存对疾病可能造成的综合影响。冠心病通常无症状,检测风险因素十分重要,诸多风险因素如高胆固醇已确认为可

独立引起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HCY近年也被确认为独立风险因素。1999

年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HCY筛查。

脑钠素(BNP)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抗凝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00pg/ml。

【项目综述】利尿钠肽系统是结构相似,但遗传学上完全不同的一大类肽。其包括心房尿钠肽(ANP)和心肌细胞源性的B型利尿钠肽以及内皮细胞源性的C型利尿钠肽。这些多肽都以1个二硫键连接2个半胱氨酸残基而形成的17个氨基酸的环状结构为其共同特征。心脏利尿钠肽是一种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天然拮抗剂。它们可促进尿钠排泄和利尿,具血管扩张作用,同时在心血管组织发挥抗有丝分裂的作用。心脏随血流动力学压力的变化而分泌释放ANP和BNP。BNP分泌水平的升高主要受左室室壁张力和容积负荷的影

响。ANP和BNP分别主要由心房和心室表达,并且同时与血压、电解质和其本身的含量动态平衡有关。

心脏利尿钠肽系统在心室功能障碍时激发至最高活性程度,并且在维持无症状性心衰的代偿期和延缓疾病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NP在心肌细胞中合成,其前体(proBNP)由134个氨基酸组成。后者可产生一个由108个氨基酸组成的BNP前体(proBNP)和一个由2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随后proBNP前体蛋白裂解为一个由32个氨基酸组成并具有生理活性的C-端肽(BNP77-108;BNP-32)和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N-端前体片段(NT-proBNP1-76)。研究显示proBNP 前体蛋白的裂解发生在心肌细胞内或其表面,裂解产物NT-proBNP(1-76)和具有生理活性的C-端BNP-32分子(77-108)都释放入血循环。ADVIA Centaur分析仪仅测定具有生理活性的BNP-32分子(77-108),其采用针对C-端部分和环状结构的单克隆抗体。

【临床意义】

心力衰竭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或收缩和舒张功能同时发生障碍。当心脏步能以一定速率泵血来满足组织新陈代谢的需要时,引发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准确和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干预(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从而改善心力衰竭地发病率和死亡率。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YHA 分级I-IV),根据临床体征和症状,心力衰竭可分为4级,疾病严重程度逐级递增。

多项研究显示BNP测定项目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较广;包括诊断,监测和预后。BNP的循环水平随着左室功能下降和日趋严重的心衰临床症状而升高,进行BNP 测定可以诊断心衰并根据NYHA的分级对其定级。已有其他研究表明较高的BNP 循环水平与心脏病发生率和心衰及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死亡率的升高有关,并认为可采用BNP作为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也有研究指出BNP指标可为心衰患者进行调整治疗提供指导。

新陈代谢检测

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14-72pg/ml。

【项目综述】PTH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激素,分子量为9,500,PTH 的氨基端是活性端,如PTH1-34片段,具有完整的生物活性。PTH的羟基端如PTH35-84,无生物活性,但有免疫活性。PTH由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体内的半衰期很短,不到20分钟。血循环中完整的PTH1-84在肝及肾脏分解成为PTH1-34和PTH35-84及其它片段,构成血循环中PTH的多样性或不均一性。PTH的主要生理作用减少肾小管近端对磷的重吸收,使血磷下降;增加肾小管远端钙的重吸收;动员骨钙进入血循环,使血钙升高;促成25(OH)D3在肾内羟化成1,25-(OH)2D3;间接促进肠吸收钙。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假性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衰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

亢进,老年人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异位PTH分泌综合症。

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全部切除、非甲状旁腺激素所致的高钙血症。

胰岛素(IRI)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2.6-11.1mU/L。

【项目综述】胰岛素是含5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靠两个二硫键结合21个氨基酸的A链和30个氨基酸的B链,二硫键被打开则失去活性。β细胞先合成及加工86肽的胰岛素原,再经水解成为胰岛素与C肽。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当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果超出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胰岛素缺乏,出发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以致引起酮血症与酸中毒。由于胰岛素能增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以它对机体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只有与生长素共同作用时才发挥明显作用。血糖、氨基酸和脂肪酸、激素和神经均对胰岛素的分泌进行调节。

【临床意义】

胰岛素增高:

1.胰岛β细胞瘤或β细胞增生。肿瘤自发性分泌或β细胞增生而致的产生

过多。

2.糖尿病.II型糖尿病或某些糖尿病初期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慢性高血糖

状态,刺激β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空腹后升高。

3.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患者血中可检出胰岛素自身抗体,自发性低血

糖发作时,胰岛素、胰岛素原和C肽均明显升高。

4.继发性糖尿病。如皮质醇增多性、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生长抑

素瘤等分泌生糖激素,能对抗和干扰胰岛素的外周作用,促进胰岛素抵

抗,由高血糖而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

5.胰岛素受体异常。笆细胞上的受体数目减少或受体的抗体存在,或受体

缺陷等原因而致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清胰岛素明显上升。

6.胰岛素结构异常。基因突变使胰岛素分子结构异常,不能特异性结合胰

岛素受体。

7.肥胖。尤其是获得性肥胖,由于进食过多,是血糖升高,刺激下丘脑腹

侧使胰岛素分泌增多。

8.药物。口服避孕药D860,噻嗪类利利尿剂,苯妥因钠和皮质激素等可使

血胰岛素升高。

9.妊娠。为适应胎儿生长发育,母体胰岛素细胞增殖;胎盘所产生的雌激

素等均可引起胰岛素分泌亢进。

10.肝硬化。肝脏是胰岛素降解的主要场所,肝酶活性受损,胰岛素水平升

高。

胰岛素降低:

1.I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基础值很低甚至测不出。

2.胰腺病和胰腺炎。并发胰岛功能损坏、胰腺全切除、慢性酒精中毒引起

的胰腺病和其它原因引起的胰腺炎等影响胰岛功能。

C肽(C-peptide Serum)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0.78-1.89ng/mL。

【项目综述】C肽由31个氨基酸组成,由胰岛β细胞分泌。C肽的种属差异很大。由于再胰岛素原转换为胰岛素时C肽与胰岛素等分子产生,故C肽水平能反映胰腺的分泌能力。C肽与胰岛素没有交叉反应,测定不受胰岛素的干扰,故血中C 肽水平完全可以反映内源性胰岛素的水平。

【临床意义】

1.区分I、II型糖尿病。C肽缺乏说明时I型,但某些I型具有残存的胰岛功能。II型与正常人空腹C肽水平可重叠,刺激后水平较可取,胰高

血糖素刺激后C肽增加0.16 nmol/L可作为I、II型糖尿病区分的指数。

2.II型糖尿病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如果C肽水平较低,葡萄糖刺激后反应差,表明立即或最终需要胰岛素治疗。

3.评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胰岛功能。如果他们的基础及胰高血糖素刺激后的C肽水平正常,酮症酸中毒纠正后不需要外源性的胰岛素治疗,而C肽缺乏的病人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4.各种低血糖病因的鉴别。如C肽超过正常,可以认为是胰岛素分泌所致,如C肽低于正常值、则为其他原因所致,对诊断胰岛素细胞瘤很由临床

价值。

5.监测胰腺移植物的内分泌功能。刺激后C肽/葡萄糖比值增加,说明移植体功能正常。

皮质醇(COR)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上午7-9点:4.3-22.4ug/dl

下午3-5点:3.09-16.66ug/dl

【项目综述】皮质醇(Cortisol)是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的主要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主要调节糖类、脂类、蛋白代谢;维持正常血压、抑制过敏及炎症反应。

皮质醇的分泌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调节;ATCH 由垂体前叶合成并按24小时生理节律分泌,ATCH受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RH)调节;当ATCH升高时可刺激皮质醇的分泌;而升高的皮质醇可通过抑制CRH的分泌,减少ATCH的合成,最终导致皮质醇水平下降。

由于皮质醇的水平存在昼夜节律,一次皮质醇检测结果没有太大的诊断意义;皮质醇检测与动态的功能测定常用于糖皮质素不足或过量的病因学诊断;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常用于辩别诊断库兴综合征和神经内分泌失调。

【临床意义】

1.皮质醇增多症和高皮质醇结合球蛋白(CBG)血症升高。

2.肾上腺癌、垂体ACTH癌和异位ACTH综合症升高。

3.严重创伤如心肌梗死、大手术、骨折、休克、脑血管意外等会升高。

化学发光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附参考数值) IVD第一资讯平台IVD资讯2月13日 整理、来源:体外诊断网 本文整理化学发光临床常见的检测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甲状腺功能◆◆ 1、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 T3)临床意义: Tot T3是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首选指标之一,对甲状腺功能紊乱进行确诊。 增高:Grave 病,大多数是由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特发性T3型甲亢、新生儿一过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TBG、白蛋白增高时、地方性缺碘甲状腺肿、服用外源性T3等)。 降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呆小症、Hashimoto 甲状腺炎、先天性甲状腺形成异常、新生儿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特发性粘液性水肿等);继

发性甲状腺机能减低(如垂体功能低下、TSH单独缺乏症等);下丘脑功能障碍、重症消耗性疾病;先天性TBG减少症;65岁以上。 参考范围~nmol/L (– ng/mL) 2、总甲状腺素(Tot T4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妊娠、新生儿;服用雌激素和避孕药;高TBG血症;急性肝炎;服用碘时;亚急性甲状腺炎;TSH分泌性肿瘤;甲状腺激素过度使用。 降低:甲减;TSH不应症;甲状腺形成异常;母体抗甲状腺制剂的应用;TBG低下症;某些严重肝病、禁食、高热病、肾病综合症。 参考范围~nmol/L (~ug/dL) 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临床意义: 甲亢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的影响,故可诊断妊娠性甲亢,并是诊断甲亢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pmol/L (~pg/mL) 4、游离甲状腺素(FRT4)临床意义: 甲亢、T4中毒症、恶性肿瘤等增高,甲减降低,与病理生理相一致,不受TBG等影响,是诊断甲减的最佳指标。 参考范围~pmol/L (~pg/mL) 5、促甲状腺素(超敏)(hTSH)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术审评要求规范(2017版)1204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术审评规范(2017版) 本规范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规范是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规范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的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包括以微孔板、管、磁颗粒、微珠和塑料珠等为载体的酶促及非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

〔2013〕242号)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分类代号为6840。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临床意义、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的相关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原材料(例如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标记用酶、磁微粒及其他主要原料)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及实验验证研究资料;校准品、质控品的原料选择、制备、赋值过程及试验资料;校准品的溯源性文件,包括具体溯源链、实验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等详细资料。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包括工作液的配制、分装和冻干,固相载体的包被和组装,发光系统等的描述及确定依据等,可以图表方式表示; 2.反应原理介绍; 3.确定反应所需物质及其用量(校准品、样本、试剂等)的研究资料; 4.确定反应最适条件研究(反应条件、校准方法、质控

化学发光试剂

化学发光试剂 标题:鲁米诺/3-氨基苯二甲酰肼/发光氨CAS521-31-3内容: NH NH O O NH 2 鲁米诺 【英文名】3-Aminophthalhydrazide 【中文名】鲁米诺/3-氨基苯二甲酰肼/发光氨【CAS#】521-31-3【分子量】177.16【分子式】C8H7N3O2 【存储条件】室温,避光防潮 【化学性质】易溶于碱液,能溶于稀酸,几乎不溶于水,难溶于醇。中性或淡酸性溶液暴露在紫外光中时显强烈的亮蓝色荧光。 【用途】化学发光试剂,常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如金属阳离子和血液检测。 【发光率检测】最适荧光波长为425nm (在60mMK2S2O8,100mK2CO3,PH11.5溶液中检测化学发光率)。

鲁米诺/发光氨/Luminol因其结构简单、易合成、水溶性好,以及发光量子效率高等特点,鲁米诺是最常用的液相化学发光试剂之一.自从1928年Albrecht首次报道了鲁米诺与氧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化学发光反应以来,人们对该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就一直十分活跃,使得该化学发光体系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之中. 标题:异鲁米诺/4-氨基邻苯二甲酰肼CAS3682-14-2 内容:

O H2N NH NH 异鲁米诺 【英文名】4-Aminophthalhydrazide 【中文名】4-氨基邻苯二甲酰肼/6-氨基-2,3-二氢-1,4-酞嗪二酮 【CAS#】3682-14-2 【分子量】177.16 【分子式】C8H7N3O2 【存储条件】室温,避光防潮 【外观】类白色粉末 【用途】化学发光试剂,常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如金属阳离子和血液检测。 【产品优势】纯度:≥98%(HPLC),水溶性好,工艺稳定,批间差异小。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20 世纪60 年代即有人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水样中细菌含量和菌尿症患者尿液检查。1977 年Halman 等将化学发光系统与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结合,创建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保留了化学发光的高度灵敏性,又克服了它特异性不足的缺陷。近年来对技术与仪器的不断改进,使此技术已成为一种特异,灵敏,准确的自动化的免疫学检测方法。1996 年推出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反应原理上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两种技术目前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实验室用于常规免疫学检验。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 CLlA) 是把免疫反应与发光反应结合起来的一种定量分析技术,既具有发光检测的高度灵敏性,又具有免疫分析法的高度特异性。在CLIA中,主要有两个部分,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系统。免疫反应系统与放射免疫测定中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同化学发光系统则是利用某些化合物如鲁米诺( luminol) 、异鲁米诺(isolu-minol) 、金刚烷( AMPPD) 及吖啶酯( AE) 等经氧化剂氧化或催化剂催化后成为激发态产物,当其回到基态时就会将剩余能量转变为光子,随后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的产额。将发光物质直接标记于抗原(称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或抗体上(称为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经氧化剂或催化剂的激发后,即可快速稳定的发光,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与所测抗原的浓度可成比例。亦可将氧化剂(如碱性磷酸酶等)或催化剂标记于抗原或 抗体上,当抗原抗体反应结束后分离多余的标记物,再与发光底物反应,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也与待测抗原的浓度成比例。发光免疫分析的灵敏度高于包括RIA 在内的传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宽,测试时间短,仅需30 - 60min 即可。试

常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比较

常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比较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英音:[,kemi,lju:mi'nes?ns] [,imju:n?u?'sei] 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 CLIA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 1.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含两个部分, 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物质经催化剂的催化和氧化剂的氧化, 形成一个激发态的中间体, 当这种激发态中间体回到稳定的基态时, 同时发射出光子(hv) , 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产额。免疫反应系统是将发光物质(在反应剂激发下生成激发态中间体) 直接标记在抗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或抗体(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上, 或酶作用于发光底物。 1.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类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标记方法的不同而分为两种: (1)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 (2)酶标记、以化学发光底物作信号试剂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 1.2.1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又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 IA ) , 是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常用于标记的化学发光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acridiniumester (AE) , 是有效的发光标记物,其通过起动发光试剂(NaOH-H2O2) 作用而发光, 强烈的直接发光在一秒钟内完成, 为快速的闪烁发光。吖啶酯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分析, 其化学反应简单、快速、无须催化剂; 检测小分子抗原采用竞争法, 大分子抗原则采用夹心法, 非特异性结合少, 本底低; 与大分子的结合不会减小所产生的光量, 从而增加灵敏度。 1.2.2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从标记免疫分析角度,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CLEIA ) , 应属酶免疫分析, 只是酶反应的底物是发光剂, 操作步骤与酶免分析完全相同: 以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进行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复合物上的酶再作用于发光底物, 在信号试剂作用下发光, 用发光信号测定仪进行发光测定。目前常用的标记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和碱性磷酸酶(AL P) , 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 12.2.1HRP 标记的CLEIA

化学发光试剂吖啶酯

化学发光试剂吖啶酯 概述: 吖啶酯是一类可用作化学发光标记物的化学物质,在碱性H2O2溶液中,吖啶酯的分子受到过氧化氢离子进攻时,吖啶环上的取代基能与吖啶环上的C-9和H2O2(过氧化氢)形成不稳定的二氧乙烷(此二氧乙烷可迅速分解为CO2和电子激发态的N-甲基吖啶酮,当回到基态时发出光子),则这类取代吖啶化合物可做为化学发光标记物。 一、发光机理: 根据取代基的不同,常用作化学发光标记物的吖啶取代物分为两类:吖啶酯和吖啶磺酰胺。它们的结构中都有共同的吖啶环。它们的发光机理相同:在碱性H2O2溶液中,分子受到过氧化氢离子进攻时,生成不稳定的二氧乙烷,此二氧乙烷分解为CO2和电子激发态的N-甲基吖啶酮,当其回到基态时发出最大发射波长为430nm的光子。 二、用途: 化学发光试剂,吖啶酯类、1,2-二氧杂环丁烷类及过氧草酸酯类等化学发光体系,化学发光法与高效液相色谱、传感器技术以及流动注射技术等其他技术的联用,因具有分析速度快、设备简单、灵敏度高及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环境检测等领域。 三、特点: 1、发光反应中在形成电子激发态中间体之前,联结于吖啶环上的不发光的取代基部分从

吖啶环上脱离开来,即未发光部分与发光部分分离,因而其发光效率基本不受取代基结构的影响。 2、吖啶酯或吖啶磺酰胺类化合物化学发光不需要催化剂,在有H2O2的稀碱性溶液中即能发光。因此应用于化学发光检测具有许多优越性。 四、优点: 1、背景发光低,信噪比高; 2、发光反应干扰因素少; 3、光释放快速集中、发光效率高、发光强度大; 4、易于与蛋白质联结且联结后光子产率不减少; 5、标记物稳定(在2-8℃下可保存数月之久)。 6、这类化合物的发光为闪光型,加入发光启动试剂后0.4s左右发射光强度达到最大,半衰期为0.9s左右。 因此吖啶酯或吖啶磺酰胺是一类非常有效、非常好的化学发光标记物。 五、应用 吖啶类化学发光体系因无需催化剂、反应条件温和、重现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无机有机化合物、生物及药物分析等领域。在各个领域应用方面吖啶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有着极大的帮助,根据双抗体夹心法实验原理,利用吖啶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一结合生物素一亲和素磁颗粒分离技术,建立一种定量测定血清中癌胚抗原含量的检测方法。由于应用了吖啶酯发光免疫技术,使得医学上测定血清中癌胚抗原含量更加快速简便,使得癌胚抗原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医学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接受吖啶酯化学发

电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_20110401

一、甲状腺功能 甲腺原氨酸(T3) T3是甲状腺激素对各种靶器官作用的主要激素。T3(3、5、3’-三碘酪氨酸)主要在甲状腺以外,尤其是在肝脏由T4经酶解脱碘生成。因此,血清T3浓度反映出甲状腺对周边组织的功能甚于反映甲状腺分泌状态。T4转变成T3的减少会导致T3浓度的下降。见于药物的影响,如丙醇、糖皮质类固醇、胺碘酮等以及严重的非甲状腺疾病(NTI),称为“T3低下综合征”。与T4一样,99%以上的T3与运输蛋白质结合,但T3的亲和力要低10倍左右。T3测定可用于T3-甲亢的诊断,早期甲亢的查明和假性甲状腺毒症的诊断。 甲状腺素(T4) T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产物, 也是构成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调节系统完整性不可缺少的成份。对合成代谢有影响作用。T4由二分子的二碘酪氨酸(DIT)在甲状腺内偶联生成。T4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贮存在甲状腺滤泡的残腔中,在TSH的调节下分泌释放。血清中99%以上的T4以与其它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血清中运输蛋白质的浓度易受外源性和内源性作用的影响,因此,在检测血清T4浓度的过程中需考虑到结合蛋白质的状况。如果忽略这一点,结合蛋白质浓度的变化(如怀孕期、服用雌激素或者患肾病综合征等),会导致反映甲状腺代谢状况检测的错误结果。T4测定可用于甲亢、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以及TSH抑制治疗的监测。 游离T3(free FT3) 三碘甲腺原氨酸(T3)是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之一,起调节代谢作用。测定该激素的含量对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亢进或低下有重要意义。绝大多数的T3与其转运蛋白质(TBG、前白蛋白、白蛋白)结合,free T3是T3的生理活性形式。Free T3测定的优点是不受其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不需另加测定结合参数(T-uptake,TBG)。 游离T4(free FT4) 四碘甲腺原氨酸(T4)是甲状腺生理调节系统的一部分。对总代谢有作用,绝大多数的T4与其转运蛋白质(TBG、前白蛋白、白蛋白)结合,free T4是T4的生理活性形式。Free T4测定是临床常规诊断的重要部分。当怀疑甲状腺功能紊乱时,free T4和TSH常常一起测定。Free T4也适合用作甲状腺抑制治疗的监测手段。Free T4测定的优点是不受其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不需另加测定结合参数(T-uptake,TBG)。 甲状腺素结合力测定(T-Uptake) 甲状腺素(T4)是甲状腺调节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于机体的整体代谢活动。测定甲状腺素含量是鉴别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实验室手段。由于甲状腺素的大部分与其运载蛋白质(TBG,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结合,因此仅在血清甲状腺素结合力正常的情况下,测定总甲状腺素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血中游离的甲状腺素与结合的甲状腺素处于平衡状态。尽管游离的甲状腺素可能在正常范围,但TBG含量的变化仍可导致总甲状腺素测定值的改变。甲状腺素结合力(亦称甲状腺素吸收量)测定可了解甲状腺素的结合位点数(测定结果称为甲状腺素结合指数,TBI)。总甲状腺素T4和TBI的商得出的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反映了TBG含量以及甲状腺素含量这两种变化因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是一种分子量为30kD的蛋白质,由二种亚单位组成。β亚单位携带TSH特异的免疫学和生物学信息;α亚单位携带种族特异性信息,与LH、FSH和hCG的α链上的某些氨基酸组成的肽段有

化学发光方法学比较

免疫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酶免检测技术已逐渐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现今发展的主流已不再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测定方法(避免污染环境及对人体损害),而是转向于能在任何地方操作的快速均相和固相测定,最终趋向于能够枪测到皮克或10负18摩尔级的、非同位素的、自动或半自动的实验室测定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顺应了这一潮流,开创了免疫诊断的新纪元。 发光免疫分析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及无放射危害的分析技术。70年代末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光免疫分析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化学发光、时间分辨荧光(也称时间延迟光致发光)、电化学发光(也称场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几种。 1、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出可见光的现象。通常是指有些化合物不经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通过吸收化学能(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退激时通过跃迁(或将激发能转移至受体分子上),释放能量产生光子,以光形式放出能量从而导致的发光现象。其主要特点为消耗发光剂。同时量子效率相对较低。 1.1 按化学反应类型分类:可分为酶促化学发光和非酶促化学发光两类。其中酶促化学发光主要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系统、碱性磷酸酶 (ALP)系统、黄嘌呤氧化酶系统等。酶促发光的共同特点为发光过程中作为标记物的酶基本不被消耗,而反应体系中发光剂充分过

最,因此发光信号强而稳定,且发光时间较长。因此可采用速率法测量,故检测方式简单、成本较低。酶促反应的主要缺点为工作曲线可能随时间漂移,而且低端斜率容易呈非线性下移。而非酶促化学发光包括吖啶酯系统、草酸酯系统、三价铁一鲁米诺系统等。非酶促发光的共同特点为发光过程中标记物被消耗,同时作为标记物的发光剂是发光反应的瓶颈,即含量总是相对不足,因此发光信号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直接在免疫反应杯中启动发光反应,由于发光剂被很快消耗,故只能进行一次性测量。所以重复性较差。为降低检测成本并实现重复测量,目前普遍采用原位进样加流动池的时间积分测量方式。因此仪器成本及维护费用较高,而且反复使用的流动池可能导致交叉污染;并目冲洗或进样中产生的气泡也会干扰测定;同时繁琐冗长的冲洗过程也会成为提高检测效率的瓶颈。另外,使用磁性或非磁性微粒时,强烈的散射吸收作用也会降低灵敏度。 1.2 按发光持续时间分类:可分为闪光和辉光两类,闪光型发光时间在数秒内,如吖啶酯系统。其检测方式一般采用原位进样和时间积分法测量,即在检测器部位加装进样器,并保证加入发光剂和检测2个过程同步进行;同时以整个发光信号峰的面积为发光强度。而辉光型发光时间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以上,如HRP一鲁米诺系统、ALP—AMPPD 系统、黄嘌呤氧化酶-鲁米诺系统等。其信号检测无需原位进样,一般以速率法测量,即在发光信号相对稳定的区域任意点测量单位时间的发光强度。 测量化学发光反应的光强度,求得某些化学物质和生物物质的

(完整版)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免疫分析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的检测方法,即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应用制备好的抗原或抗体作为试剂,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由于免疫的特异性结合,免疫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荧光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其中典型的两种。本文将对这两种免疫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 1、抗原 1.1抗原的定义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原性) ,并能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为大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在10kD以上。 1.2抗原的分类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如细菌、病毒、异种动物血清等。

半抗原:仅具有与相应抗原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的多糖、类脂及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它们本身不具免疫原性,但当与蛋白质大分子结合后形成复合物,便获得了免疫原性, 1.3抗原的性质 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表面的基团,它直接决定免疫学反映的特异性。 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藉此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因此,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体 2.1抗体的定义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合成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2.2抗体的结构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特别是浆细胞合成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因其具有免疫活性故又称作免疫球蛋白。 人免疫球蛋白有五类,分别为IgG、IgA、IgM、IgD和IgE。 3、抗原抗体的结合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本文由:华夏学术传媒网提供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5798515.html, 摘要:本文根据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所使用标记物质的不同,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分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并对各方法经典标记物质及分析方法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医学检验、食品安全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分类;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是在常温下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光的发射。其发光机理是:反应体系中的某些物质分子,如反应物、中间体或者荧光物质吸收了反应释放的能量而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中间体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会释放等能级的光子,对光子进行测定而实现定量分析[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将化学发光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的产物,因化学发光具有荧光的特异性,但与荧光产生需要激发光不同,化学发光由化学反应产生光强度,并不需要激发光,从而避免了荧光分析中激发光杂散光的影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含了免疫化学反应和化学发光反应两个部分。免疫分析系统是将化学发光物质或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经过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是在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剂或酶的发光底物,化学发光物质经氧化剂的氧化后,形成一个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会发射光子释放能量以回到稳定的基态,发光强度可以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待测物质浓度因为与发光强度成一定的关系而实现检测目的[2]。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类别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分为3 大类,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体或抗原的一类免疫测定方法。目前常见的标记物主要为鲁米诺类和吖啶酯类化学发光剂。 1. 鲁米诺类标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鲁米诺类物质的发光为氧化反应发光。在碱性溶液中,鲁米诺可被许多氧化剂氧化发光,其中H2O2最为常用。因发光反应速度较慢,需添加某些酶类或无机催化剂。酶类主要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无机类包括O3、卤素及Fe3+、Cu2+、Co2+和它们的配合物。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下可在催化剂作用下,被H2O2等氧化剂氧化成3-氨基邻苯二酸的激发态中间体,当其回到基态时发出光子。鲁米诺的发光光子产率约为0.01,最大发射波长为425 nm。 2. 吖啶酯类标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吖啶酯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tImmunoassay,CLIA)由于热稳定性不是很好,Klee 等研究合成了更稳定的吖啶酯衍生物。在含有H2O2的碱性条件下,吖啶酯类化合物能生成一个有张力的不稳定的二氧乙烷,此二氧乙烷分解为CO2和电子激发态的N-甲基吖啶酮,当其回到基态时发出一最大波长为430 nm 的光子。吖啶酯类化合物量子产率很高,可达0.05。吖啶酯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分析,发光体系简单、快速,不需要加入催化剂,且标记效率高,本底低。吖啶酯或吖啶磺酰胺类化合物应用于CLIA,通常采用HNO3+H2O2和NaOH 作为发光启动试剂,有些在发光启动试剂中加入Triton X-100,CTAC,Tween-20等表面活性剂以增强发光。(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CLEIA)是以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复合物上的酶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号试剂作用下发光,用发光信号测定仪进行发光测定。目前常用的标记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LP),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HRP 最常用发光底物是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在CLEIA 中,使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后,利用鲁米诺作为发光底物,在过氧化物酶和起动发光试剂(NaOH和H2O2)作用下鲁米诺发光,酶免疫反应物中酶的浓度决定了化学发光的强

全套化学发光临床意义解读及肿瘤标志物分布图(特选内容)

行业必读:全套化学发光临床意义解读及肿瘤标志物分布图 免疫诊断技术前后经历了放射免疫检验(RIA)、胶体金快速检验、酶联免疫检验(ELIS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TRFIA)的迭代,最终迎来了化学发光免疫检验(CLIA)的时代。根据美国病理专科医师学会(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 的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30家大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的厂商,具有超过60个免疫自动化化学发光检测系统。该系统发展趋势为检验仪器的实验室集成化、系列化、智能化。检测试剂项目涵盖传染病、心脏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性腺激素、代谢物质、药物浓度、肝炎、先天性疾病、肝纤维化、优生优育、高血压、炎症和过敏原等系列百余种检测试剂。 下面小编整理了检验科常见60几种化学发光项目的临床意义,希望对大家有用:项目主要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项目菜单 甲胎蛋白(AFP)检查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但并无特异性。其它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AFP也会升高。妊娠期异常升高常提示胎儿有脊柱裂、无脑畸形等。 癌胚抗原(CEA)CEA测定主要用于对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等患者的临床检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CEA测定的敏感性高于其它肿瘤标志物,7 0%-90%的病例CEA会升高。

糖类抗原50(CA-5 0)增高常见于各类上皮癌,其中胰腺癌(80%-97%)、胆囊癌阳性率高达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0%)、胃肠道癌(77%)。CA50检查结果与CA199很接近。其次非肿瘤性疾病如胰腺炎、结肠炎、肺炎等,随炎症消除而下降。 糖类抗原CA-125 卵巢癌时CA125检出率可达70%-90%。适用于浆液性囊腺癌和未分化的卵巢癌。黏液性卵巢癌阳性率较低。检测结果不能用作卵巢癌确诊,也无早期诊断价值,可用于疗效检测和判定有无复发和转移。 糖类抗原CA-153 CA153检测可用于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监测和判定术后有无转移(有转移时CA153升高率可达60%-80%),尤其是骨转移。不能作为有无恶性肿瘤的绝对评价,也不宜用作乳腺癌的筛查,无早期诊断价值。 糖类抗原CA-199 CA199检出率以胰腺癌和胆管癌最高(达85%-95%),结直肠的腺癌、黏液腺癌患者的CA199水平也较高。 糖类抗原CA72-4 升高见于胃癌、卵巢癌、大肠癌、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肿瘤,但正常人胃肠道良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与CA125联合检测对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癌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5%。对胃癌尤其是较为早期或恶性度较高的胃癌诊断阳性率要高于其它血清学指标。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FR21-1) 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异性达87%。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研究与新进展全解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研究与新进展 摘要:化学发光分析法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确定相应组分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同荧光法相比,化学发光法不需要外来的光源,减少了拉曼散射和瑞利散射,降低了噪音信号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信噪比,扩大了线性范围。并具通过特定的化学发光可以定性定量的测定微量物质,有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分析快等特点。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化学发光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其灵敏度也较高,此外线性范围宽和仪器简单也是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之一。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环境化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本文从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化学发光分析法,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光泽精 引言 化学发光是化学反应体系中的某些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如反应物、中间体或反应产物吸收了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后,由基态(较低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然后再返回到基态,并释放光子所产生的光辐射[2]。化学发光又称为冷光,它是在没有任何光、热或电场等激发的情况下由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光辐射。由于不需要外源性激发光源,避免了背景光和杂散光的干扰,降低了噪声,大大提高了信噪比。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分析快等特点。在生物工程学,药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和环境化学等各个领域正显示出它蓬勃的生机。本文主要介绍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优缺点,常用的化学发光试剂及其体系,和在环境化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化学发光分析法的近两年的应用新进展。 1 化学发光 1.1化学发光的原理 发光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由基态(较低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然后再返回到基态,并释放光子的过程。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术审评要求规范(2017版)1204(可编辑修改word版)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 术审评规范(2017 版) 本规范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规范是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规范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本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的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包括以微孔板、管、磁颗粒、微珠和塑料珠等为载体的酶促及非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令第 5 号,以下简称《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2013〕242 号)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分类 代号为 6840。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临床意义、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 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 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 2014 年第44 号)的相关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原材料(例如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辣根过氧 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标记用酶、磁微粒及其他主要原料) 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及实验验证研究资料;校准品、质 控品的原料选择、制备、赋值过程及试验资料;校准品的溯 源性文件,包括具体溯源链、实验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等 详细资料。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包括工作液的配制、分装和冻干, 固相载体的包被和组装,发光系统等的描述及确定依据等, 可以图表方式表示;

发光项目临床意义资料

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检测 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e,TT4) 【标本收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58.1-140.6 nmol/L (4.5-10.9 ug/dL) 新生儿:142-310 nmol/L 婴儿:90-194 nmol/L 1- 5岁:90-194 nmol/L 5-10岁:77-168 nmol/L 成人: 54-174 nmol/L 【项目综述】甲状腺素即3,5,3’,5’-甲碘甲状腺原氨酸,简称T4,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原氨酸的基本结合是由一个酪氨酸残基和一个酚环构成。正常人平均每日的T4分泌量为81-99ug,每日分泌的量不到甲状腺内贮存量的1%。T4进入血液循环后约99.96%与结合蛋白结合,其中约60%与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3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TBPA)结合,余下的与白蛋白结合。甲状腺外T4的循环总量为900ug。T4是血清中最多的碘化甲状腺原氨酸,占血清蛋白结合碘的90%以上。T4的半衰期为7天。T4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生能量和热,促进生长发育。近年来有人认为T4是T3的前激素,是其储备形式。 【临床意义】 甲状腺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T4增多。 2.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早期,因甲状腺滤泡被破坏,T4溢出,使 血T4过性升高,产生短暂时期的轻度甲亢。 3.大量服用甲状腺素,或误食动物甲状腺,导致血T4增高,产生医源性或中毒性甲亢,甚 至甲亢危象。 4.组织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时无甲亢症状,但有外周血T4增高;若是下丘脑、垂体对甲状 腺激素不敏感,则周围血T4增高,有甲亢症状,并TSH亦增高。 5.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无论是原发、继发或其他原因,T4均下降。 6.甲状腺缺乏,或先天性发育不良,甲状腺全切除后,血T4缺乏。 非甲状腺疾病 1.TBG浓度的变化,显著影响T4浓度的测定结果。TBG增高时,T4增高,反之亦然。 2.精神病以及一些非甲状腺疾病病人,极少数会出现高T4血症,但无甲亢症状。原发疾病缓 解后,T4恢复正常。 3.雄激素使TBC减少,T4亦减低。

化学发光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甲状腺激素检测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传导信息实现调节功能,内分泌通过血液和组织液运输激素,作用于某些靶细胞而达到调节功能,二者关系密切。所有的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影响,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功能,如甲状激素能明显影响脑的发育和正常功能。 甲状腺是一个内分泌腺体,它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等具有重要作用;甲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或减少均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失调,内分泌代谢紊乱。因此,正确检测甲状腺相关激素,对于诊断治疗甲状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甲状腺基本知识 甲状腺分泌有生理活性的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及无生理活性的反T3等。血浆中T4来自甲状腺,而80-90%的T3和反T3是T4在外周组织经脱碘作用,脱去一个碘原子而生成的。血液中的T3和T4,以结合和游离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的甲状腺激素(T4 99.97%,T3 99.7%)可逆性的结合于血浆蛋白上;游离的甲状腺激素在血中含量甚微,与蛋白结合的激素和微量游离激素处于动态平衡中,然而正是这些微量的游离激素才能进入靶组织细胞,与细胞中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它还在垂体部分反馈地调节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结合型的甲状腺激素是没有生物学作用的,它对稳定血中游离激素含量起着贮存与缓冲作用。 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的另一激素为垂体所分泌的TSH。TSH是由垂体前叶嗜碱细胞所分泌,它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25000-28000,糖类分子占总分子量的15%,包括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氨基葡萄糖和氨基半乳糖等。 TSH的分子是由两条肽链组成,一条是α链,由89个氨基酸组成;另一条是β链,由112个氨基酸组成,两条肽链靠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激素的生物学活性由肽链决定。两个亚基必须结合才具生物活性,分开则无活性。 TSH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包括:①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的促进与靶腺激素(T3、T4)反馈抑制的影响,二者互相拮抗,构成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②神经系统对TSH分泌控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生长介素可降低TSH分泌,多巴胺可抑TSH释放,雌激素可升高TSH基础分泌,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TSH的释放,使垂体分泌TSH减少;③TSH分泌受机体反应调节;④TSH分泌有昼夜节律性变化,高峰于午夜23:00-24:00,上午11:00时最低;⑤冷刺激TSH分泌增加,再促进T3、T4分泌以适应冷环境。 (一)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生理情况下,甲状腺功能有两种调节方式。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反馈性调节和甲状腺的自身调节。第一种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见图3.1)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精)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概述 化学发光 (ChemiLuminescence ,简称为 CL) 分析法是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中的一类,它主要是依据化学检测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利用仪器对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检测,而确定待测物含量的一种痕量分析方法。化学发光与其它发光分析的本质区别是体系产生发光 ( 光辐射 ) 所吸收的能量来源不同。体系产生化学发光,必须具有一个产生可检信号的光辐射反应和一个可一次提供导致发光现象足够能量的单独反应步骤的化学反应。化学发光体系用化学式表示为: 依据供能反应的特点,可将化学发光分析法分为: 1 )普通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一般化学反 应 ) ; 2 )生物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生物化学反应;简称 BCL) ; 3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电化学反应,简称 ECL) 等。根据测定方法该法又可分为: 1 )直接测定 CL 分析法; 2 )偶合反应 CL 分析法 ( 通过反应的偶合,测定体系中某一组份; 3) 时间分辨 CL 分析法 ( 即利用多组份对同一化学发光反应影响的时间差实现多组份测定 ) ; 4 )固相、气相、掖相 CL 。分析法; 5 )酵联免疫 CL 分析法等。 化学发光的系统一般可以表示为:

在整个的检测系统中其关键的部分为 PMT ,其直接影响到仪器的检测性能,其最高检测极限为 10 - 22 mol/L 。不同型号的仪器其检测技术不一样,但基本原理都是利用待测组份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定量关系,而化学发光强度随体系反应进行的速度增强或衰弱。记录仪记录峰形,以峰高定量,也可以峰面积定量。因化学发光多为闪烁式发光 (1—2s 左右 ) ,故进样与记录时差短,分析速度快。 第二部分、化学发光常用的化学试剂及其原理 化学发光是某种物质分子吸收化学能而产生的光辐射。任何一个化学发光反应都包括两个关键步骤,即化学激发和发光。因此,一个化学反应要成为发光反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反应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 170 ~ 300KJ / mol ),第二,这些化学能必须能被某种物质分子吸收而产生电子激发态,并且有足够的荧光量子产率。到目前为止,所研究的化学发光反应大多为氧化还原反应,且多为液相化学发光反应。 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效率是指发光剂在反应中的发光分于数与参加反应的分子数之比。对于一般化学发光反应,值约为 10 - 6 ,较典型的发光剂,如鲁米诺,发光效率可达 0 . 01 ,发光效率大于 0 。 01 的发光反应极少见。现将几种发光效率较高的常用的发光剂及其发光机理归纳如下。 1. 鲁米诺及其衍生物 鲁米诺的衍生物主要有异鲁米诺、 4—氨基已基—N 一乙基异鲁诺及 AHEI 和 ABEI 等。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可被一些氧化剂氧化,发生化学发光反应,辐射出最大发射波长为 425nm 的化学发光。 在通常情况下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反应相当缓慢,但当有某些催化剂存在时反应非常迅速。最常用催化剂是金属离子,在很大浓度范围内,金属离子浓度与发光强度成正比,从而可进行某些金属离子的化学发光分析,利用这一反应可以分析那些含有金属离子的有机化合物,达到很高的灵敏度。其次是利用有机化合物对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抑制作用,测定对化学发光反应具有猝灭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其三是通过偶合反应间接测定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其四是将鲁米诺的衍生物如异鲁米诺 (ABEI) 标记到羧酸和氨类化合物上,经过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或液相色谱 (LC) 分离后,再在碱性条件下与过氧化氢-铁氰化钾反应进行化学发光检测。也可以采用其它分离方法,如将新合成的化学发光试剂异硫氰酸异鲁米诺标记到酵母 RNA 后,通过离心和透析分离,然后进行化学发光检测。此外应用的还有 N 2(B2 羧基丙酰基 ) 异鲁米诺,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化学发光项目检测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项目临床意义 定量测定对乙肝疫苗免疫力的评价和高危人群预防免疫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少年儿童预防乙肝方面。2、定量分析HBsAg和抗-HBs的浓度变化,可以预见急性乙肝是否处于恢复期。3、定量分析HBeAg和抗-HBe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4、抗-HBc 浓度的高低可以反映病毒感染的状态。高浓度的抗-HBc提示乙肝急性或现行感染,常与HBsAg并存,恢复期浓度降低。慢性乙肝呈抗-HBc持续高浓度。而低浓度的抗-HBc一般为恢复期或既往感染,常于抗-HBs并存,无肝损害或肝损害早已静息。5、急性乙肝一般会在六个内病情缓解,甚至自愈。病情超过六个月仍未缓解者,多转为慢性化,通过五项联合定量分析,可以对病情的发展做出预测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即若表现为HBeAg下降、抗-HBe 出现或渐升,HBsAg和HBV DNA血清水平降低,这是病变恢复的时相,可望在1-2年病毒被清除而疾病痊愈;若HBeAg和HBV DNA 血清水平持续很高的病人,预期可能保留慢性无症状携带(AsC)或慢性乙型肝炎。 产品特点:化学发光定量检测HBsAg灵敏度可达0.05-0.1ng/ml,而酶免(ELISA)检测HBsAg灵敏度是0.5-1.0ng/ml,胶体金(POCT)检测HBsAg灵敏度是1-5ng/ml,也就是说只有血清中的HBsAg达到0.5-5ng/ml酶标或胶体金才会呈阳性反应。使用化学发光法提高了灵敏度,大大缩短了窗口期。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的免疫应答就是针对前S1抗原的。由于前S1抗原的出现在HBV感染的最早期,因而可以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前S1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有十分重要作用,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 产品特点:支持28天定标功能及急诊功能,可以敏感的反映乙肝病毒复制,可作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较好指标,前S1蛋白与HBV的复制指标HBV-DNA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HBV-DNA相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试验要求不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