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归转的医学基础学科。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体积的变化:萎缩肥大 2.数目的变化:萎缩增生

3.类型的变化:化生

一.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器官的未曾发育或发育不全

不属于萎缩范畴。

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肌肉萎缩、脑萎缩(体积变小、脑回变窄、脑沟变宽变深、重量减轻)2.压迫性萎缩:尿路梗阻肾盂积水引起肾萎缩3.失用性萎缩/废用性萎缩:患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4.去神经性萎缩:小儿麻痹症 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类型:代偿性肥大、内分泌性肥大后果:功能增强、可导致心衰

三.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类型:生理性增生(代偿性增生、激素性增生)病理性增生

增生通常和肥大并存异常增生可能会产生肿瘤鼻息肉是增生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类型:生皮组织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意义:利: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弊:减弱粘膜自净能力、细胞恶变、癌前病变?答题时答病理病变时,要分两部分答,镜下和肉眼

?细胞核染成蓝色细胞液染成粉色

损伤的原因:1.细胞膜的破坏2.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3.细胞内高游离钙的损伤

4.缺血缺氧的损伤

5.化学性损伤

6.遗传变异

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一.可逆性损伤(变性)

1.细胞水肿(水变性),原因:细胞膜受损、线粒体受损

易发生水肿的脏器:心、肝、肾

镜下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如病毒性肝炎)。肉眼: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

?肾小球水肿发生在:近曲小管。

水肿的影响和结局:(1).可逆性(2).功能降低

2.脂肪变原因:中毒、缺氧、营养不良、急性传染病

易发生脂肪变的脏器:心、肝、肾

肝脂肪面:肝增大、色变黄、较软、油腻感

脂肪肝特染:苏丹III、苏丹IV 脂肪肝:管住嘴、迈开腿。

脂肪变心肌:虎斑心

肝细胞脂肪变的机制来源:(1).肠道吸收(2).脂库动员

去路:(1).少部分进行β氧化供能(2).大部分结合成脂蛋白入血运到脂库或其他组织

利用(3).

2.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

HE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细胞内玻璃样变,形成Rusell小体、Mallory小体。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又称西东百硬化

淀粉样变,HE染色其镜下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物,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刚果红染色均为橘红色,遇碘则为棕褐色。

HBp(高血压)→细A(动脉)壁痉挛→血流下降、管腔变小→膜通透性增加→内膜血

浆蛋白浸润。

不可逆性损伤: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的不可逆损伤。(细胞死亡: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细胞核时,出现代谢功能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变化。)类型:凋亡、坏死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形式:1.核凝固 2.核碎裂 3.核溶解

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实质器官,常因缺血缺氧、细菌毒素作用引起。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

血和炎症反应带。

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

2.液化性坏死:脑、水和磷脂较多的脏器。

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

结局: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3.机化与包裹 4.钙化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再生: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细胞周期由间期和分裂期构成

毛细血管的再生:它的再生过程又成为血管形成,是以生芽的方式来完成的。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1.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2.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转化…、血管内皮…、

具有刺激生长作用的其他细胞因子

3.抑素与接触抑制。

接触抑制:当肝细胞增长达到原有大小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起来。这现象称为…。. 干细胞: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消除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保留了非对称复制的能力。

肉芽组织:由心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在此种毛细血管的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

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皮肤创伤愈合过程:1.伤口的早期愈合:3天后转为巨噬细胞

2.伤口收缩:2—3日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

口,毛细血管大体也以每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第5—6天起成纤维iexib

产生胶原纤维,大约在伤口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高于皮肤表面,会阻止表皮再生,需切除。

若伤口过大(直径超过20cm时),往往需要植皮。

骨折愈合阶段: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建或再塑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局部循环血量异常 2.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3.血管内成分逸出

动脉性充血:炎症减压血管张局部动脉血大量鲜红温高体积大功能加强局部胀

瘀血(静脉充血):心衰外压塞管腔静脉瘀血管扩张暗红温低伴肿胀易成血栓伴缺氧

瘀血原因: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心力衰竭(最常见原因)

发绀:发生于体表时,由于微循环的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局部皮肤呈紫蓝色,称发绀。

肺瘀血:由左心衰竭引起。

心衰细胞: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肝瘀血:由有心衰竭引进。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称为…。

血栓形成/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屏障、抗血小板黏集、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辅助血小板黏附、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在内皮损伤或被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连续的反应:

黏附反应、释放反应、黏集反应

2.血流状态的改变

3.血液凝固性增加:遗传性高凝状态、获得性高凝状态

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头) 2.混合血栓(中间) 3.红色血栓(尾)(见于静脉内)

3.透明血栓: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栓的结局:1.软化、溶解、吸收 2.机化、再通机化: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再通:阻塞的血管部分得重建血流。 3.钙化.

血栓:不容血液异常物随血流动血管阻血栓脂肪空气栓断流缺氧起病速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动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栓塞的类型:1.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80%来自左心)

2.脂肪栓塞: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和烧伤。

3.气体栓塞:空气栓塞、

减压病:又称沉箱病和潜水员病,人体从高气压环境迅速进入常压或低气压环境。

4.羊水栓塞

5.其他栓塞

梗死:管壁不能建侧枝动脉断流致坏死贫血出血血红色脾肺肾脑肠心肌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形成的原因:1.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 3.动脉痉挛 4.血管受压闭塞

横死形成的条件:1.供血血管的类型 2.局部组织对缺血的敏感程度

梗死的形态特征:1.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方式

2.梗死灶的质地:取决于坏死的类型。实质器官为凝固性坏死。

3.梗死的颜色:取决于病灶内的含血量

梗死的类型:1.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条件:严重瘀血、

类型: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行梗死(肠套叠)

3.败血性梗死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第四章炎症

炎症: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引起机体细胞和各种各样的损伤性变化,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消灭和局限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机体这种复杂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

炎症的原因:1.物理性因子2.化学性因子 3.生物性因子4.组织坏死 5.变态反应

病理变化: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发生于实质或间质细胞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

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局部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3.增生: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增生。成纤维细胞增生可产生大量胶原纤维,可形成

炎症纤维化,在慢性炎症中表现较突出,甚至与实质细胞增生共同形成炎症性息肉。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慢波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特别在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中)的改变。

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可达15000-20000/mm3,若达到40000-100000/mm3称为…。核左移: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主要是由于IL-1和TNF所引起白细胞从骨髓储存库释放加速,而且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加,称为…。

持续感染能促进集落刺激因子(CSF)的产生引起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急性炎症: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会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1.内皮细胞收缩和(或)穿胞作用增强

2.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3.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4.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白细胞的渗出:

1.边集和滚动: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的发生,毛细血管后静脉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

的中心部(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白细胞边集。

随后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并不时粘附于内皮细胞,称为白细胞滚动。

2.粘附:继白细胞滚动过程完成后,白细胞借助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和整合蛋白类

分子粘附于内皮细胞。

3.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紧紧粘附于内皮细胞是白细胞从血管中游出的前体。

一个白细胞常需2-12分钟才能完全通过血管壁。

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抗体可抑制白细胞从血管中游出。

趋化作用: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5-20um。

一些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具有趋化作用。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补体成分(特别是C5a)、白三烯(主要是LTB4)、细胞因子(特别是IL-8)等。

3.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吞噬作用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致炎介质:致炎因子引起局部细胞或体液释放而产生的这种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1.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粘膜的浆液性炎又称浆液性卡他性炎。

2.纤维素性炎:以选为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绒毛心)可引起体腔纤维素性粘连大叶肺炎亦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3.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成为其特点。

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4.出血性炎

急性炎症的结局:1.痊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a.局部蔓延(溃烂、溃疡、瘘管、窦道和空洞) b.淋巴路蔓延

c.血行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慢性炎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激活时慢性炎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慢性肉芽肿性炎:所谓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第五章肿瘤

肿瘤:致病因素——某一细胞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使其相对失控增生和分化障碍,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数目:单发肿瘤、多发肿瘤

大小:和肿瘤的性质、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等因素有关。

形状:息肉状、结节状、分叶状、浸润性、溃疡状、囊状、乳头状、菜花状

质地:与组织起源、时间质比例、继发改变等因素有关

分化:是指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相似的程度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病理性上将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是诊断肿瘤、区别良、恶及恶性度的主要组

织学依据。

间变:未分化或极差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高度恶性肿瘤。异型性越大,成熟程度和分化程度就越低,明显的异型性称为间变。

生长:转化细胞——克隆增生局部浸润——转移

细胞周期: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每一次这样的分裂繁殖过程称为一个…。肿瘤细胞的生成和死亡的比例是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其侵袭性增加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可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并发生远处转移。与它获得越来越大的异质性有关。

肿瘤扩散:1.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

直接蔓延:随着恶性肿瘤不断长大,肿瘤细胞常常沿着组织间隙或神经束衣连续

地浸润生长,破坏临近器官或组织。

2.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浸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

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癌脐: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性肿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形成..。肿瘤的分级和分期:三级分级法:I级为高分化,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II级为中分化,中度恶性III级为低分化,恶性程度高

TNM分期系统:T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和邻近组织受累范围的增加,依次用T1-T4来表示。Tis代表原位癌,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M

指远处转移。

良性肿瘤: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继发性改变、内分泌紊乱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统计学上具有癌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获得性、遗传性的

常见的获得性癌前疾病:大肠腺瘤、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慢性溃疡性

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粘膜白斑

上皮组织肿瘤:

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

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尿路上皮癌

角化珠: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称为角化珠。

间叶组织肿瘤:

1. 间叶组织良性肿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平滑肌瘤、软骨瘤

2. 间叶组织恶性肿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

骨肉瘤(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

软骨肉瘤

肉瘤: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统称为肉瘤。

命名与分类

良性肿瘤命名:一般原则是在组织或细胞类型的后面加一个“瘤”字

恶性肿瘤命名: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同时具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称为癌肉瘤。

平常所谓的“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包括癌和肉瘤。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在大、中型动脉内膜下发生脂质沉积,形成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致管壁硬、腔狭窄、心、脑、肾严重缺血改变。

AS危险因素:1.高脂血症:指血浆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的异常增高。

AS病变种的脂质来源于:游离胆固醇、胆固醇脂、甘油三酯

重要指标: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高是好事

HDL还有抗氧化作用,防止LDL的氧化,并可竞争性抑制LDL与内皮细

胞的受体结合而减少其摄取。

2.高血压

3.吸烟

4.致继发性高血脂血症的疾病

5.遗传因素

6.其他因素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1.脂纹:是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2.纤维斑块:由脂纹发展而来病灶表层为大量胶原纤维

3.粥样斑块/粥瘤:是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斑块底部和边缘

出现肉芽组织。

4.继发性改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

管腔狭窄

主要动脉的病变:

1.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主动脉的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病最为严重,

依次为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观众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3.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长期供血不足发生脑萎缩,严重脑萎缩这智力减退。

4.肾动脉粥样硬化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最高,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

后降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CHD主要临床表现:

1.心绞痛: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分类: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

2.心肌梗死(MI):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

坏死。

部位:主要发生在左前降支区域,左心室前壁、心尖部。

分类:心内膜下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

透壁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以左心室前壁、室间隔2/3,

约占全部MI的50%。约25%的MI发生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左心

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病理变化:6小时后梗死灶呈苍白色,8-9小时后呈土黄色。4天后,梗死灶外围出现充血出血带。7天-2周,边缘区开始出现肉芽组织,或肉芽组织向梗死灶内

长入,呈红色。3周后肉芽组织开始机化,逐渐形成瘢痕组织。

合并症: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

3.心肌纤维化

4.冠状动脉性猝死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18.4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被定为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

危险因素:1.遗传因素和家族型聚集 2.膳食因素 3.社会心理因素

4.体力活动

5.神经内分泌因素

血压=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发病机制:1.血管的神经调节 2.血管的体液条件 3.Na+潴留

4.血管平滑肌收缩变化

5.血管的结构异常

类型:

1.良性高血压/缓进行高血压:约占原发性高血压的95%

分期:a.功能紊乱期:部位:细动脉、小动脉。特点: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无器质性病变。临床:血压升高、有波动、头晕、头痛、精神心理因素。

b.动脉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易累及肾的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

小动脉硬化:累及肾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及脑动脉等。

大动脉硬化

c.内脏病变期:

心脏: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

肾脏: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玻璃样变性,细颗粒状。肾衰、肾病尿毒症

脑: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危象: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脑软化

脑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

部位:基底节、内囊、其次为大脑白质、脑桥和小脑。

多见于基底节区域,是因为供血该区域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

直角分支,直接受到大脑中动脉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和牵引,致豆

纹动脉易破裂出血。

临床:脑疝

2.急进型高血压病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其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1.定义:是发生于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中老年人群中发病

率达15%-20%。

2.临床特征: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且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

两年以上。严重者常并发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病理变化:鳞状上皮化生、分泌粘液增多、管壁充血水肿、软骨可变性、萎缩或骨化。

4.临床病理联系:哮鸣音、干、湿罗音

支气管哮喘:

1.定义:是一种由呼吸道过敏引起的以支气管可逆性发作性痉挛为特征的慢性阻塞性炎性

疾病。

2.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或胸闷等症状。

3.病理变化:灶性萎陷、支气管管腔内可见粘液栓、粘液性增生、杯状细胞增多。在管壁

及粘液栓中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的崩解产物夏科-雷登结晶。

4.临床病理联系:哮鸣音

支气管扩张症:

1.定义:是以肺内小支气管管腔持久性扩张伴管壁纤维性增厚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2.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等症状。

3.病理变化:病变肺切面可见支气管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

4. 临床病理联系:常有频发的咳嗽及咳出大量脓痰,炎症累及胸膜者可出现胸痛。

肺气肿:

1.定义:是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

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状态,是支

气管和肺部疾病最常见的合并症。

2.类型:a肺泡性肺气肿:腺泡中央型肺气肿、腺泡周围型肺气肿、全腺泡型肺气肿

b间质性肺气肿:使空气进入肺间质形成间质性肺气肿。串珠状气泡

c其他类型肺气肿:若气肿囊腔直径超过2cm,破坏了肺小叶间隔时,称肺大泡。

3.病理变化:体积显著膨大,色灰白,边缘钝圆、柔软而缺乏弹性。

4.镜下: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变窄并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肺泡间隔内毛细

血管床数量减少,间质内肺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1.定义: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

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2.病理变化:a肺部病变

b心脏病变:右心室前壁肺动脉圆锥显著膨隆,右心室内乳头肌和肉住显著增粗,室上嵴增厚。通常以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前壁肌层厚度超过5cm(正

常约3-4cm)作为诊断肺心病的病理形态标准。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

病理变化:肉眼观,粘膜红肿,表面黏附白色或淡黄色黏性分泌物。

分类:1.急性卡他性气管支气管炎 2.急性化脓性气管支气管炎

3.急性溃疡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细支气管炎:是指管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的急性炎症。

肺炎:通常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细菌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

定义: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多见于青壮年

症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咳铁锈色痰,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90%以上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以3型毒力最强。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常发生于单侧肺,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

1.充血水肿期:发病的第1-2天,寒战、高热、咳嗽咳痰及外周血白细胞技术升

高,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分布的模糊阴影。听诊是湿罗音。

2.红色肝样变期:3-4天,肿大的肺叶充血呈暗红色,质地便实,切面灰红,似肝

脏外观。形成含铁血黄素随痰液咳出,致使痰液呈铁锈色。叩诊实音。毒血症

3.灰色肝样变期:5-6天。肺泡腔内几乎很少见到红细胞。缺氧状况得以改善,呼

吸困难、缺氧和紫绀减轻、咳脓性痰。叩诊是实音,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X

线:病变处呈大片致密的阴影。

4.溶解消散期:发病后1周左右。肺内炎症病灶完全溶解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和

功能恢复正常,胸膜渗出物亦被吸收或机化。此期约历时1-3周。

并发症:1.胸肉质变/计划性肺炎 2.胸膜肥厚和粘连 3.肺脓肿及脓胸

4.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5.感染性休克

2.小叶性肺炎

定义: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发生于小儿、体弱老人及久病卧床者。

病理变化: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点状灶镜下:代偿性肺气肿呈完全化脓性炎症改变

临床病理联系:发热、咳嗽和咳痰是通常最常见的症状。X光检查则可见肺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音乐。听诊可闻及湿罗音。

结局和并发症:常见的有呼吸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肺脓肿和脓胸等。二.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引起该类肺炎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器材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病理变化:病毒性肺炎主要变现为肺间质的炎症。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四.支原体肺炎(非化脓性炎症):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一.急性胃炎:

类型:1.急性刺激性胃炎 2.急性出血性胃炎 3.腐蚀性胃炎

4.急性感染性胃炎:可引起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2.长期慢性刺激

3.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

4.自身免疫性损伤

类型:1.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单纯性胃炎:以胃窦部为常见

B型镜下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及糜烂

镜下数目减少、常出现腺上皮化生。肠化生上皮有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细胞者称为完全化生,不完全化生只有杯状细胞。另一种化生叫假幽门腺化生。

3.慢性肥厚性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胃镜下有多数疣状隆起的小结。

4.疣状胃炎:疣状突起病灶

消化性溃疡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1.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2.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3.胃液的消化作用

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5.遗传因素

病理变化:肉眼观: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愈近幽门愈多见,尤多见于胃窦部。潜掘状镜下:表层由少量炎性渗出物,其下一层是坏死组织,再下是较新鲜肉芽组织,

最下层是陈旧瘢痕组织。

结局及并发症:

1.愈合:由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充填修复

2.并发症:出血:患者大便潜血试验常阳性。呕血及柏油样大便

穿孔:前壁(扩散范围大)、后壁(扩散范围小)

幽门狭窄:反复呕吐

癌变:多发生于长期胃溃疡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发生癌变

慢性胃炎的分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溃疡病的结局和并发症?

肝硬化:是由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门脉性肝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2.慢性酒精中毒(欧美)

3.营养不良

4.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病理变化:

肉眼:早期体积稍增大晚期:体积小,重量轻,硬度增加

镜下:1.正常肝小叶的结构破坏,被假小叶所取代。假小叶:是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

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大。河大且深染,或有双

核。

2.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

机理:窦性阻塞、窦后压迫、窦前动静脉吻合

表现:慢性瘀血性脾大、腹水、测值循环形成、胃肠瘀血

2.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障碍、出血倾向、胆色素代谢障碍、对激素的灭火作用减弱、

肝性脑病(肝昏迷)

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毒性肝炎 2.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

病理变化:严重变形,假小叶形态大小不一,可呈半月形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在肾内形成尿液。

肾脏功能: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还有内分泌功能。

肾单位是肾脏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

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组成。血管球由盘曲的毛细血管袢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为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肾小球疾病(又称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与肾小球有关的抗原成分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抗原抗体反应时肾小球损伤的主要原因。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由I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病变。免疫荧光呈颗粒状。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免疫荧光线形)

Heymann肾炎,经典的动物模型(免疫荧光颗粒状)

抗体与植入抗原的反应(免疫荧光颗粒状)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基本病理变化:肾穿刺组织需常规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投射电镜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查免疫球蛋白(IgG、IgM或IgA)和补体成分(C3、C1q和C4)沉积。

1.细胞增多

2.基膜增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4.玻璃样变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临床表现:尿量、尿性状的改变、水肿和高血压等。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

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

2.急进型肾炎综合症:起病急,进展快。迅速发展为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

3.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清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症: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见于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渗出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常有咽痛的病史

病理变化:大红肾或蚤咬肾

镜下:内皮细胞和细膜细胞增生荧光检查颗粒状电镜:上皮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临床病理联系: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发热、少尿和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儿童患者预后好。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分类和发病机制:I型为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在我国较常见,III型又称为免疫反应缺乏性(常见于老年人)。

病理变化:双肾体积增大,色苍白,表面可有点状出血,切面见肾皮质增厚。多数肾小球球囊内有新月形形成。

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细胞进而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I型表现为线形应该,II型颗粒状荧光,III检查结果为阴性

临床病理联系:咯血,由于新月体形成和球囊腔阻塞,病人迅速出现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等状。

3.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

膜性肾小球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病理变化:大白肾、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基膜与上皮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

钉状突起。银染色将基膜染成黑色,可现实增厚的基膜及与之垂直的钉突,

形如梳齿。

临床病理联系:多见于成人。临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常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病理变化:肿胀、色白、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和蛋白小滴。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临床病理联系:多见于儿童

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变化:局灶性分布,基膜塌陷,严重者管腔闭塞。弥漫性脏层细胞足突消失,病变部位IgM和C3沉积。

4.IgA肾病

病理变化:系膜增生性病变,免疫荧光的特征是基膜区有IgA的沉积。

5.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慢性肾炎的大体病变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晚期病人主要症状为慢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一.肾盂肾炎(属于化脓性炎症女性发病大于男性)

两条途径:1.血源性(上下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上行性感染:大肠杆菌占多数上行性感染时引起肾盂肾炎的主要途径

膀胱输尿管瓣关闭不全的膀胱输尿管反流使细菌得以通过输尿管进入肾盂。

引起肾盂肾炎的另一个因素是肾内反流,尿液通过肾乳头的乳头孔进入肾实质。

1.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的组织学特征为灶状间质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

并发症:肾乳头坏死、肾盂积脓、肾周脓肿

临床病理联系:起病急,病人出现发热、寒战和白细胞增多等症状,常有腰部酸痛和肾区叩痛,并有尿频和尿痛等膀胱和尿道的刺激症状。大多数病人经

抗生素治疗后症状于数天内消失。

2.慢性肾盂肾炎

发病机制:

反流性肾病:具有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肾内反流的病人常反复发生感染。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阻塞导致尿液储留

病理变化:两侧不对称,土豆肾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盂肾炎的反复发作,肾小管尿浓缩功能的下降,引起高血压,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流行。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一干人权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本质:炎症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病。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中国结核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

病因和发病机制: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人型、牛型。

呼吸道传播史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途径。消化道、皮肤、伤口传染。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IV型)常同时发生和相伴出现。

结核病基本病变与机体的免疫状态:

基本病理变化: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渗出物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转变为以增生为主或坏死为主的病变

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罕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

酪样坏死。

核排列在报纸周围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于胞体的一端。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干酪样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的转换规律:

1.转向愈合:吸收、消散纤维化、钙化

2.转向恶化:浸润进展溶解播散

肺结核病(结核病中最常见的)

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

继发性肺结核病史指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人。

原发性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特征:是原发综合征形成。最初在通气较好的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初形成1-1.5cm大小的灰白色炎性实变灶。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

继发性肺结核病:

1.局灶型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早期病变。属非活动性结核病。

2.浸润性肺结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病变以渗出为主。病人常有低热、疲乏、盗汗、咳嗽等症状。属活动性肺

结核。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镜下洞壁分三层:内层为干酪样坏

死物,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同侧或对

侧肺组织可见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后期肺组织严重破坏,广泛

纤维化。此型又有开放性肺结核之称。

气胸或脓气胸、喉结核、肠结核、肺源性心脏病。

4.干酪样肺炎:可由浸润性肺结核恶化进展而来,也可由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散

播所致,镜下主要为大片干酪样坏死灶。

5.结核球/结核瘤: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

1.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2.慢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3.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4.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5.肺外结核病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测考试题模拟考试练习_0.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测考试题模拟考 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l 肿瘤的异型性主要反映( )A.肿瘤的组织来源 B.肿瘤的生长速度 C.肿瘤的分化程度 D.肿瘤的预后 E.肿瘤的复发情况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交界性肿瘤( )A.乳腺导管内癌 B.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胃中分化腺癌侵及黏膜下层 D.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 E.子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交界性肿瘤是指( )A.良性肿瘤的局部恶变 B.癌前病变 C.介于癌和肉瘤之间的肿瘤 D.混合性肿瘤 E.性质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答案: 9、单项选择题 癌前病变()A.乳腺导管内癌 B.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胃中分化腺癌侵及黏膜下层 D.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 E.子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 本题答案: 10、单项选择题 与艾滋病发生有关的是()A.EBV B.HPV C.HTLV-1 D.HBV E.HIV 本题答案: 11、单项选择题 癌细胞浸润性生长形成不规则腺腔样结构的癌称()A.腺癌 B.单纯癌 C.未分化癌 D.鳞状细胞癌 E.腺鳞癌 本题答案: 12、单项选择题 下列对肿瘤的命名不正确的是()A.癌是指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B.具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称为癌肉瘤 C.瘤病指的是肿瘤多发的状态 D.凡称为瘤的都是良性肿瘤 E.称为母细胞瘤的不一定都是恶性肿瘤 本题答案: 13、单项选择题 由上皮组织发生的、缺乏分化状态的肿瘤称()A.腺癌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病理学 名词解释

biopsy 活体组织检查从病人身上可疑的病变组织上,取下一小块组织,送病理科惊醒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一种诊断方法。 pathology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hypertrophy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anemic infarct 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发生动脉阻塞时,因侧支血管细而小,梗死形成时从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少,梗死区呈灰白色 henmorrhagic infarct 出血性梗死组织结构疏松且侧支血管丰富的脏器,单纯动脉阻塞一般不引起梗死,往往静脉淤血而有效侧支循环不能建立时才会发生,此时梗死区有明显的出血,呈红色 atrophy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 官体积缩小。 metaplasia 化生是指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degeneration 变性指细胞受损伤后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过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并伴有功能下降。 hydropic degeneration 水样变性肿胀的线粒体、内质网破裂,胞浆内水分越来越多,胞浆呈疏松网状。 fatty degeneration 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 lipofuscin 脂褐素又称老年素。沉积于神经、心肌、肝脏等组织衰老细胞中的黄褐色不规则小体,内容物为电子密度不等的物质、脂滴、小泡等,是溶酶体作用后剩下不再能被消化的物质而形成的残余体。 coagulation necrosis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的状态 caseous necrosis 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 liquefaction necrosis 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太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 hyaline degeneration 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结缔组织、细胞内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性的钙、磷代谢障碍,引起机体血钙或血磷升高,导致钙盐在未受损伤的组织内沉积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病理性钙化除骨和牙齿外,在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钙盐沉着的现象 fibrinoid necrosis 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 dry gangrene 干性坏疽大多是坏疽的一种, 常见为肢端组织缺血坏死,干枯变黑并向躯干发展,直到血液循环足以防止坏死的地方停止。 moist gangrene 湿性坏疽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四肢(伴有淤血水肿时)。此时由于坏死组织含水分较多,故腐败菌感染严重,局部明显肿胀,呈暗绿色或污黑色。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练习.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 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原位癌( )A.胸椎内鳞状细胞癌 B.胃溃疡癌变累及深肌层 C.乳腺导管内癌 D.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E.卵巢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肿瘤的是( )A.神经纤维瘤病 B.畸胎瘤 C.精原细胞瘤 D.肺炎性假瘤 E.白血病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下列肿瘤组织继发病变中,应除外( )A.钙化 B.黏液样变 C.坏死 D.恶性变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出血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良性肿瘤一般不导致()A.破坏器官结构 B.导致局部压迫或阻塞 C.发生浸润现象 D.引起恶病质 E.发生远处转移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直肠癌()A.多经血道转移 B.多经淋巴道转移 C.多由种植性转移 D.以上三者均可 E.不发生转移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可用于标记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标记物是()A.CK B.CD34 C.AFP D.CEA E.K1-67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转移瘤的形态特点不包括()A.与原发瘤组织类型相同 B.多发性,散在分布 C.边界多不清楚 D.多位于器官表面 E.可形成癌脐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病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ation) 一、概念: 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 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 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 ? 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 兽医病理学是: 桥梁 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 目的:诊断、研究 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 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 起的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Y连锁遗传。 比较病理学:是指将各种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或动物疾病与人类疾病病理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病理学 分支。其任务在于用从各类动物疾病病理过程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阐明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及其本质, 为防治疾病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病理学常见概念

尸体剖检与活体组织检查 ●前者指机体死亡后,以明确死亡原因为主要目的,对尸休进行系统的剖检,并按尸检程序广泛多处取材,最后作出诊断,一般不受时间上的限制。 ●后者是利用各种方法在活体病变处获取小块病变组织,以快速诊断和指导治疗为目的。 组织(细胞)化学与免疫组织(细胞)化学 ●前者是利用能与细胞内外固有的化学成分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显示细胞内外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 ●后者是利用能与细胞内外的某些抗原(蛋自质)特异结合的抗体发生反应,并连接上可以显色的物质,从而检测抗原是否存在及其量的变化。 发育不全及未发育 二者均可导致器官及组织体积变小, ●发育不全是器官或组织未发育至正常大小。 ●未发育则指处于根本未发育的状态。 脂肪浸润与脂肪变性 ●脂肪浸润是器官组织间质的变化,指间质中脂肪组织异常或过度积聚。 ●脂肪变性指除脂肪细胞外的实质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细胞凋亡与坏死 二者均属于细胞死亡类型, ●凋亡是一个主动过程,可发生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细胞膜是完整的,没有炎症反应 ●坏死是一个被动过程.常常累及多数细胞,细胞膜受损,常有炎症反应。

肉芽组织与肉芽肿 ●前者是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后者是指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炎性病灶。 创伤性神经瘤与肿瘤 ●前者是指神经纤维断裂损伤后,若断裂的两端相隔太远和/或有纤维组织增生,或因截肢失去远端,近端新增生的轴突长不到远端的神经膜细胞索内,与增生的纤维组织绞缠在一起,形成瘤样肿块。 ●后者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而得名。 心力衰竭和尘细胞 ●左心衰竭严重肺淤血时,渗出到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吞噬了漏出的红细胞后,并将共分解成为黄颜色的含铁血黄素,随后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崩解,因此含铁血黄素可存在于肺泡间隔或肺泡腔内。由于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见于心力衰竭时,故此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尘细胞则是指吞噬了黑颜色碳尘的巨噬细胞。 血栓形成和栓塞 ●血栓形成是指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栓塞是指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栓子)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并起相应后果的过程。 血栓和栓子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病理学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而采用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兹将常用的方法简述如下: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数十年来陆续建立的还有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而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的的化学变化结合志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历来的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变进行形态的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这是以往的研究所难以实现的。 呼伦贝尔人事信息考试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5808667.html,

病理学笔记(___完美版___)

病理学笔记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 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 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 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 、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 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试验病理学研究和方法: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炎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趋化作用:白细胞游出血管后,沿着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定向移动的现象;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有特异性) 炎症介质: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又称化学介质。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血培养病原菌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 脓肿:局部组织溶解坏死,并有充满脓液的腔形成 肉芽肿: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浸润和增生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恶病质: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交界瘤:瘤细胞及其排列结构具有某些接近恶性的形态特点,但未显示明显的恶性证据,没有肯定的间质浸润,相当于其它器官如消化道上皮的重度非典型增生至可疑癌变这段良恶,性之间的交界范围。 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累及全层,但未侵破基底膜。不转移,疗效好。 间变:恶性肿瘤缺乏分化的状态即失分化未分化的状态 不典型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肿瘤的一些病变 癌珠: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癌肉瘤:同时具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

病理学(双语)__汕头大学(1)--期末考卷

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学试卷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一、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本大题分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 1、一糖尿病患者细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内皮细胞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的物质(见图),请问血管壁发生以下哪种病理改变?( ) A、玻璃样变性 B、水变性 C、脂肪变性 D、纤维素样坏死 E、干酪样坏死

2、一位18岁的病人,其脚部因冻伤出现水泡(如图所示),以下诊断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性炎症 B、浆液性炎症 C、脓肿 D、蜂窝织炎 E、增生性炎 3、如图所示,镜下瘤组织来自子宫由形态比较一致的细胞构成,细胞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同一束的细胞核有时排列成栅栏状,核分裂象少见,请判断该图的肿瘤类型是( ) A 、 纤 维 瘤 B、 脂 肪 瘤 C、脉管瘤 D、平滑肌瘤 E、骨瘤 4、患者,女,甲状腺肿大3个月,细针穿刺镜下所见如图,请问该甲状腺发生了哪种主要病理改变?( )

A.萎缩 B、 肥大 C、增生 D、化生 E、变性 5、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消化溃疡病的病变特点( ) A.溃疡一般不超过2厘米 B.周边整齐如刀切,底部平坦 C.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癌变 D. 周围粘膜皱襞呈放射状排列 E.溃疡底部血管可破裂出血 6、良性高血压病最基本的血管病变是( ) A.肌型动脉增厚 B. 弹力型动脉粥样硬化 C.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D. 细动脉纤维素样变性 E.动脉中层钙化 7、一位32岁的健康孕妇入院待产,在分娩之后突发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发现在其肺部小血管内有胎脂等成分且宫颈处有撕裂伤。该孕妇最有可能的死亡原因是 A、羊水栓塞 B、难产 C、产后出血 D、妊娠高血压 E、心脏病 8、肺下叶切面上可见一 三角形的暗红色区域,质实,略向表面隆起。镜下见细胞结构消失,但肺泡组织轮廓尚存,肺泡腔、小血管腔和肺间质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可诊断为( ) A.肺干酪样坏死 B.肺液化性坏死 C.肺坏疽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内外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肥大:细胞体积的增大,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 增生:实质细胞数目的增多。 萎缩:实质细胞细胞物质的丢失而体积变小。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废用性萎缩: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致的萎缩。 去神经性萎缩:下肢运动神经元损伤或轴突破坏引起所支配器官的萎缩。压迫性萎缩: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的萎缩,有营养不良和废用性萎缩的作用。脂褐素:自噬泡内某些细胞碎片不能被消化而以膜包绕的形式存于细胞质内,称为残体,即光镜下所见的脂褐素。 假性肥大:在实质萎缩的同时,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间质纤维和脂肪组织的增生,以维持原有器官的正常外观。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 变性:在一定限度内损伤引起的改变是可逆的。 自噬:细胞吞噬自身成分并同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泡,消化降解吞噬成分的过程。 虎斑心:脂变的黄色条纹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构成状似虎 皮的斑纹。 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深入,心肌受压而萎缩。 黄色瘤:吞噬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呈泡沫状,可成团出现于皮下,形成瘤样物质。 RUSSELL小体:浆细胞合成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中,使内 质网明显扩张形成大的均质的嗜酸性包涵体。 淀粉样变:细胞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的异常沉积。淀粉样物质为结合黏多糖的不同蛋白质,遇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加硫酸成蓝色。 玻璃样变:HE切片中细胞内细胞外组织变成均匀红染,毛玻璃样。又称

透明变。 黏液样变:间质内有黏多糖和蛋白质。 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为HB代谢的衍生物。红细胞或HB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通过溶酶体的消化,来自HB的Fe3+与蛋白形成在电镜下可见的铁蛋白微 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为光镜下可见的金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具有折光性。 心力衰竭细胞:长期反复发作的心里衰竭的患者,肺内持续充血,漏出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外逸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类出现于左心衰患者的肺内和痰内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 病理性钙化:组织内钙盐的异常沉积。 营兹不良性钙化:继发于局部组织坏死或异物的异常钙盐沉积。 转移性钙化:全身性的钙磷代谢异常,血钙和血磷增高所引起的某些组织的异常钙盐沉积。(肺泡壁,肾小管的基底膜,胃黏膜上皮) 核固缩:死亡细胞核水分消失,染色质凝集,细胞核变小,嗜碱性增强。核碎裂:凋亡细胞首先出现核的致密化,染色质浓缩,沿着核膜排列,然后染色质逐步分裂为碎片。 核溶解:PH降低时,DNA酶活化,水解染色质,嗜碱性减退,仅见到核 的轮廓。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成灰白,干燥的凝固状,保留原有组织的细胞轮廓。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成液态。 干酪样坏死: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肉眼微黄,质松,细腻,状似干酪。原有的组织结构完全崩解。 坏疽:继发腐败菌感染的大块组织坏死。 干性坏疽:多发生于肢体。动脉阻塞,肢体远端可发生缺血性坏死。由于静脉回流仍通畅,加上体表水分蒸发,坏死的肢体干燥且成黑色,与周围的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分界线。 湿性坏疽:好发于与体表相同的内脏。由于坏死组织水分多,为腐败菌的感染创造条件,局部肿胀成黑色。与周围健康组织无明显分界。 气性坏疽:深部的开放性的创伤合并有产气荚膜杆菌的感染,组织坏死并释放大量的气体,病区肿胀成黑色有奇臭。明显累及肌肉并沿肌束蔓延。

病理学详细总结

病理学详细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主要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地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普通病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研究和阐述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性的病变基础 各论(器官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研究和阐述各系统器官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 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 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五、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一)大体观察 (二)光学显微镜观察 (三)组织(细胞)化学观察 (四)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五)电子显微镜观察 (六)图像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学好病理要做到“六联”、“一动” 六联: *理论和实验*形态和机能*局部和整体 *总论和各论*大体和镜观*病理和临床 一动:动态的观点 ?病理学本科阶段学习和考试方法 ?病理典型病变图片 ?大体标本—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稳态(homeostasis) 机体在神经、体液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自我调节各器官功能代谢活动和内部结构,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并保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的良好状态。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

同等学力病理学-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同等学力西医综合: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5808667.html,/xyzh/ 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简称尸检,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显微镜观察,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检的作用在于:①确定诊断,查明死因,协助临床总结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诊治水平;②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发生的疾病,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③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作为深入研究和防治这些疾病的基础的同时,也为病理学教学收集各种疾病的病理标本。 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其意义在于:①由于组织新鲜,固定后能基本保存病变的原貌,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②必要时还可在手术进行中作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④还可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和组织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活检是目前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病变处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细胞的来源可以是运用各种采集器在女性生殖道、口腔、食管、鼻咽部等病变部位直接采集脱落的细胞,也可以是自然分泌物(如痰、乳腺溢液、前列腺液)、体液(如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脑脊液)及排泄物(如尿)中的细胞,以及通过内镜或用细针直接穿刺病变部位(如前列腺、肝、肾、胰、乳腺、甲状腺、淋巴结)等采集的细胞,即细针穿刺细胞。细胞学检查除用于病人外,还可用于健康的普查。此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而易于接受,但最后确定是否为恶性病变尚需进一步做活体组织检查来证实。此外,细胞学检查还可用于对激素水平的测定(如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及为细胞培养和DNA提取等提供标本。 相关资讯:同等学力成绩查询同等学力分数查询

病理学简介

病理学简介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6、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不仅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还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亦可用于对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进行精确的亚群分析,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7、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用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区别癌前病变和癌、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和判断预后等。

病理学笔记大全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