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调查报告——岳飞生平(杨超)一

社会调查报告——岳飞生平(杨超)一

社会调查报告——岳飞生平(杨超)一
社会调查报告——岳飞生平(杨超)一

社会调查报告——岳飞生平(杨超)一

岳飞宋朝人,抗金将领,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现在公认的他是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但争论还是很多,岳飞资料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在此废话啦。

争论一:《满江红》是否系岳飞之笔: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他在写作《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此为二。

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如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他首先指出《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其次,他认为《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

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岳飞既然有《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第三,如果《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因此,《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还就《满江红》与《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两词作于不同的时间,格调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议作者。

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作的?论争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这场争论还可能继续深入下去。不过,争论的双方都比较一致地肯定这首词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作用。

争论二:岳飞背上究竟刺得是什么字:大家可能都会说精忠报国,岳母刺字大家都听过,但我却说不对,应该是尽忠报国,据《宋史》记载岳飞背上是尽忠报国,岳王庙中有个照壁上醒目的四个大字進忠報國,由此证明岳飞背上是尽忠报国。

争论三:尽忠报国是否为岳母所刺:在宋朝时用的都是繁体字尽忠报国这几个字除忠字以外哪个不是十划起步,就算岳飞英雄能忍受这种痛,岳母下的去手么?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再说啦刺青到现在也是个手艺活

英雄岳飞-高中作文800字

英雄岳飞-高中作文800字 【导读】:文章以反问开头,描绘了他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岳飞是我们历史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英勇他的悲壮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正文】: 说到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人也是英雄.而我心目中的英雄却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岳飞. 说到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人也是英雄.而我心目中的英雄却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在近23年的戎马生涯立下赫赫战功. 岳飞出生在汤阳县(今河南省汤阳县).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意思是希望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 岳飞真就没辜负父母的苦心,从小便熟读兵书,通晓战策.他20岁那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搅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岳飞见此情景,不禁热血沸腾,想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知子莫如母,一天,岳飞的母亲摆设香案,鼓励岳飞奋勇杀敌,报效祖国,并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她对儿子说:"娘虽然年纪大了,但决不会拖累你,今天我在你身上刺下这四个大字,就是要你杀敌报国,你千万别辜负娘的心意."不久,岳飞告别家人,打

马扬鞭奔赴抗金战场. 岳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十几年,成了一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统帅,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也人人威风,个个英勇,能征善战.岳飞率军两次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 正当他准备乘胜追击,直捣金兵老窝黄龙府时,宋高宗赵构接连下了12道金牌,要他火速班师回朝,就这样,千辛万苦收复的失地又一次丧失了.他悲愤地写下了留传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在首都临安被宋高宗和奸相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死时年仅39岁,然而他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岳飞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 摘要:所谓历史主义原则,就是要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加以分析,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加以客观地、全面地考察。反对任何主观的评价标准,不能按照政治需要去塑造历史人物,也不能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前人。判断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主要看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比前人提供了新的东西。 关键词:民族、民族英雄、民族冲突、血缘问题、历史主义原则、实用主义 当教育部作出“文天祥、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的史学评论,就开始“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舆论哗然,各种言论纷纷涌出;当《施琅大将军》的放映,引发了郑成功后裔的非议,同时还导致了一场网络争论,各种各样的言论爆发出来。我认为,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历史事实的是非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学术问题。我们对待历史,只能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而绝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而无权去改变历史的事实,即使是利用文艺形式去纂改历史、蒙蔽群众也是不能允许的。 我们讨论“民族英雄”这个问题,那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其次,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英雄。根据新华字典的注释,是指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 “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广义的,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亦可称国族(nation),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其二是指狭义的,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亦称族群,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这就很显然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是本族群的英雄,但未必是国族的英雄。比如说,一个人可以称为汉民族的英雄,但他未必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当然,一个人可以是本族群的英雄,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这三个人都可以称为汉民族的民族英雄。但文天祥、岳飞的行为目的是为了维护一部分中国人的利益,并不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所以,在这三个人中,只有郑成功一个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英雄,但他可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也可能不是。人们对于近现代史上反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容易理解,没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古代的民族英雄却有一种糊涂的观念,甚至带有虚无主义倾向,这就是试图否定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更有甚者还试图肯定历史上的卖国贼出卖主权与领土、分裂祖国的罪恶行为,把民族叛徒说成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英雄。这种论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历史主义的观念。按照中国人民的习惯看法和认同感,民族英雄就应该是抵抗其他民族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人。从这一层面上说,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是一类人,称“民族英雄”。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 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在今天,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冲突,从而做到历史地看待“民族英雄”这个问题。他们之间的战争是族群之间的战争,亦即内部战争。战争中的英雄是各个族群的英雄,那个时代没有共同的民族英雄。所以,那个时代,岳飞是大宋的英雄,完颜阿骨打是大金的英雄。如果把岳飞定义为(中华)民族英雄,那么换一个立场,与他们同一战场上战斗的金兀术在金国看来也是民族英雄,他也应该称为(中华)民族英雄。如此推论,则无有是非。因此不可以把岳飞称作(中华)民族英雄,否则不光难于自圆其说,而且也必伤及金人后裔族群的

岳飞的故事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忠孝两全、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900多年来,尽管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但是他的英雄事迹一直传颂在中华大地,给中国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岳飞不仅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被尊为华夏杰出先烈。他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胜率最高的将领之一,在中华军事史上有极崇高的地位。 19岁时,他投军抗辽,其后因父丧而退军还乡守孝。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岳飞便再次投军,开展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岳飞投军后,很快便因屡立军功而得到晋升。这时宋首都汴京(亦称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被金兵重重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兵。同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徽、钦二帝掳去,史称「靖康之难」,北宋至此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迁都临安,建立南宋,是为高宗。爱国心切的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可惜被高宗拒绝,最后更被革职。岳飞并没因此而放弃,改投河北都统张所靡下,在太行山一带大破金人。不久后,他又重归宗泽军中,屡建奇功。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由金将兀术统领的金兵再次南侵,留守汴京的杜充率兵逃走,作为部下的岳飞只好无奈跟随南下。秋天,改任建康留守的杜充再次不战而降,金兵得以长驱直进,高宗被迫流亡。岳飞见形势危急,于是率军坚拒金兵,在牛头山设下埋伏,大破兀术,收复建康,迫使金兵北返,而岳飞亦因

此声名大噪,被升任为通州镇抚使,并建立起抗金的军队「岳家军」。由于军功显赫,所以得到高宗嘉许,赠以写上「精忠岳飞」四字的锦旗。绍兴六年,已收复不少土地的岳飞决定再次北伐,但由于缺乏粮草和援兵,最后只好撤退。绍兴九年,高宗与金议和,令岳飞感到气愤难当。第二年,兀术再次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在郾城大破金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进驻朱仙镇,惜宰相秦桧主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飞退兵。返京后,岳飞被解除兵权,其后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而死。这一代爱国名将,死时只有三十九岁。 岳飞,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样一个英雄,却最终被佞臣所害,岳飞的英勇无敌,剑挥间令人闻风丧胆、溃不成军。可他却被害了,一个英雄就这样倒下,倒在佞臣的奸笑下、倒在百姓的哀嚎中。 可是我想说他却永远在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我们忘不了他的“精忠报国”,忘不了《满江红》这样的不朽名作,忘不了他的事母至孝,忘不了他的胸怀天下。岳飞的精神将和他的故事一样千古流传!

从岳飞抗金看民族英雄

从岳飞抗金看民族英雄 一提起“精忠报国”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抗金英雄宋朝大将——岳飞,对于他的忠心,爱国精神,相信没人会怀疑。但近些年,对于他是否是“民族英雄”,却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都认同岳飞是“民族英雄”,同时又不乏否定的声音,但在我看来,我还是持肯定态度。 关键词:岳飞,民族英雄,侵略,民族团结 现在学界里反对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一般持下述观点: 1、岳飞不算民族英雄,因为他抵抗的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女真族(即满族); 2、岳飞不算民族英雄,因为他抵抗金朝对当时中国的统一,他阻碍了中国统一、发展的步伐; 3、岳飞不能算作民族英雄,因为基于现实需要,为了中国各民族的团结; 接下来,我将就以上三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予以“反击”,说明岳飞无愧于“民族英雄”这个称号。 一、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就这一点来说,上述第一点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当时的中华民族一般指的是汉族,而不是今天的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就这个来说,当时岳飞抵抗的,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族。岳飞当年所保卫的宋朝领土并不仅仅全是汉人的天下,而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宋朝,同时也包括南方、西南方多个少数民族,金人对宋朝的欺凌不仅是对汉人,也有对其他少数民族。所以,岳飞当时是保国,而不仅仅是保汉,所以,岳飞是绝对的民族英雄。而且,当时的宋,金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就这两点来说,以“岳飞抵抗的是自家人,搞的是内战”作为否定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依据是行不通的。 再者,人们现在熟悉的“民族”概念,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人最早产生这种观念,十九世纪的德国人将其发扬光大。由此出现所谓“民族国家”,有了民族主义。到二十世纪,中国人接受了西方传来的民族观念,经过复杂的演变,大约到抗战时期,基于地理、政治概念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观念、意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岳飞远远早于“中华民族”这概念的诞生,并且,人们给予岳飞“民族英雄”这一称号也早于这一概念的诞生。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以后来产生的概念、思维去理解过去的历史,毕竟,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历史,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由此,第一个观点已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青少年时期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

岳飞满江红赏析

岳飞《满江红》赏析 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 ——————————— [b]【注释】[/b]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b]【译文】[/b]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b]【赏析】[/b]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

岳飞爱国事迹材料

写岳飞的爱国事迹篇1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大家—起来看看我国民族英雄岳飞的神奇故事。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在离我们很早很早以前的宋朝,隔我们有好几百年的时间。 那是在—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突然在—个农居的小房子里传出—阵又—阵婴儿的哭声,岳飞就在这天下午出生了。岳飞在妈妈怀里不停地哭着,小脸涨得通红,岳飞的爸爸在旁边来回走着不停地拍着脑门,哎,该给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候,小房的上面正好有—只大鸟嘴里哇哇叫着飞了过去,岳飞的爸爸脸上露出了微笑:对,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样展翅高飞。 在岳飞出生只有二十八天的时候,这天早上岳飞爸爸要到镇上去办事,突然黄河发了好大好大的洪水,那洪水就象—个张着大嘴的魔鬼,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呼啸而来,吞没了—个又—个村庄。当洪水来到岳飞的家门口时,岳飞的妈妈急中生智,抱着岳飞跳进了—个大大的水缸,就这样,洪水就载着这只水缶不停地漂啊漂,周围已经不见了村庄,全是黄黄的洪水。 终于,几天过去了,大水也退去了,岳飞和妈妈也漂到了—个小镇上。岳飞和妈妈便无家可归了,于是他们就在这个小镇上安家落户了。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所以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小岳飞的身上,可是小岳习却—点都不怕,因为他是—个非常坚强的孩子。岳飞还非常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他常常看书到深夜。岳飞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的知识,比如说要尊老爱幼,要懂礼貌。他还非常喜爱看打仗的书,他想长大以后做—个大将军,率领—支军队去保家卫国,去帮助国家不受到别人欺负。 由于经常参加劳动,小岳飞的身体长得棒棒的,吃饭—次就能吃三大碗,他还经常帮助邻居们干活,周围的大人们都说他是—个又健康又聪明的孩子。 写岳飞的爱国事迹篇2

试论岳飞之死的原因

试论岳飞之死 潘文君 摘要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①。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岳飞之死是历史的悲剧,南宋皇朝自毁长城。千百年来,人们把岳飞之死的账算在秦桧头上。但是,岳飞之死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秦桧,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岳飞死因宋高宗秦桧 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②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岳飞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不过在他年轻时候镇压过农民起义,这也是岳飞光辉形象上的一个小小污点。 一般认为岳飞之死是由于他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的立场,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被宋高宗赵构以及秦桧之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为了满足金方面“必杀飞,始可和”③的无理要求,赵构、秦桧遂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屠刀挥向战功卓著、赤胆忠心的岳飞。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全面。岳飞的死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赵构的忌惮、岳飞的仗义执言、封建官场嫉贤妒能,打击异己的险恶氛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终于酿成了千古同悲的“风波亭冤

2020年关于岳飞的5则故事

关于岳飞的5则故事 岳飞生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 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现整理岳飞生平最着名的5个经典历史故事: 一、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 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 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 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 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 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 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 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二、三拒诏书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 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 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

爱国英雄的事迹

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17573]人参与 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 导语 专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刊出后,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反对意见甚多;近日,某门户网站亦刊出针锋相对之专题,认为岳飞确确实实是一位“民族英雄”。 本期专题,拟回应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反对意见。 +收听 01 反对意见一:没“民族”概念不代表“民族”不存在

因上期专题称“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故刊出后最常见的反对意见是举反例,譬如:“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但这些反例,实属逻辑混乱。 反对者举例说:古代没有“人类”概念,难道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吗? 编辑上一期专题已经详述,中国古代没有“民族”概念。我们现在习以为常屡屡使用的“民族”概念,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日本间接自西方引进。其引进的动机,是欲以“民族主义救中国”,一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换言之,在梁氏看来,晚清中国,并非“民族国家”,国人亦缺乏“民族意识”,故须以“史界革命”唤起。

岳飞“民族英雄”的拥趸们也承认“‘民族’的概念确实近代以来才进入中国”,但他们还有这样一种意见: “这个理由看似有理,却事实上混淆了概念和概念的内涵。概念可以后起,但之前的事物只要满足概念内涵,我们就可以说它属于此概念。我们可以在现代历史学中找到大量的例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当时显然没有‘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概念本身;古代郡县制下形成了‘官僚体制’,但‘官僚体制’也不是古代概念……可以说,历史学中学术化语言描述和分析所使用的,都不是古代就有的概念,怎么到了岳飞的‘民族英雄’这里就出了问题呢?执此论者的证据称‘(民族一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该文章颠倒是非,牵强附会,毫无逻辑,若按该文逻辑,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详细]

如何评价岳飞

如何评价岳飞 岳飞是南宋初年出类拔萃的名将,同其他朝代的名将相比,必须考虑到宋朝文官政治下根深蒂固的抑武传统,对尚武精神的摧残等不利条件,其成就和贡献更是难能可贵。 发生于公元十二世纪的宋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范围很广、持续很久的民族战争。在岳飞生前,即女真族南侵之初,乃是汉族文明遭受劫难最主要的、最惨重的阶段。岳飞从绍兴四年克复襄汉,到绍兴十一年遇害的八年间,一直是南宋抗金的主角。当然,就后世的名望和影响而言,岳飞又超出了前面的三位。 岳飞本是扶犁握锄的农家子,他投身抗金,最初也不过是一员偏裨小将,却很快地崭露头角,从靖康元年至绍兴三年的八年之间,便跃升为战区统帅。岳飞许身和效命抗金战场十六年,后八年是其生平业绩的主要阶段。为着光复故土,南北重新统一,维护文明和进步,岳飞不屈不挠地奋斗了后半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精忠报国”的誓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当然,岳飞作为一个战区统帅,只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宋廷的战略。此外,他在某些具体的军事指挥中,也同样未完全摆脱宋朝军事传统的束缚。对宋军来说,“兵贵神速”多半足句空话,这也不单纯是以步兵为主的缘故。例如建炎四年援楚州,绍兴元年救江州,岳家军因携带家眷,行动迟

缓,而贻误战机。在绍兴十年北伐的决战阶段,岳飞似并未乘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倾巢而出之机,乘虚直入开封府,迫使金人撤退,而掩击其归师,或组织张宪和王贵两军夹击临颍县的金方大军。最后是张宪一军未能在临颍县与敌决战,而王贵一军,则在颍昌府于同日与敌进行以少击众的苦战。如若两军会合,战果肯定会更大。以上评论,也许是今人对岳飞不适当的苛求。

爱国英雄的事迹

關於愛國の名人故事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の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の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の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の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の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の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の誣陷和楚懷王の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為了國家和人民の利益而獻出了自己の生命,崇高の品德和情操在屈原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話題:“命運”“責任”“精神衛士” 嶽飛“精忠報國” 嶽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嶽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の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嶽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嶽飛の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嶽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嶽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の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後嶽飛被以“莫須有”の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嶽飛の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嶽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話題:“國難見忠心”“國家與個人”“忠君與愛國”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の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の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の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の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採納他の建議。

议论文,岳飞

杀害岳飞的元凶究竟是谁?议论文 公元1141年腊月二十九日,南宋临安的丞相府内,歌舞升平,老老少少正忙着过年。相府的主人秦桧这时却独居一室,对窗外的热闹似无所闻,亦无所见。他心里苦苦思索着的是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岳飞及其子和部将张宪等人的案子最后如何了结的问题。这时,秦桧夫人王氏轻轻地走进屋子,趋前说道:“相公这般缺乏果断吗?要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难哩。”经王氏的提醒,秦桧便随手擎过纸笔写了几个字,派人送往大理寺狱中。不久,秦桧党羽万俟l 等人遂再一次提审岳飞,逼他在事先炮制好的一张供状上画押。岳飞无限悲痛地面对苍天,便提笔在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过了不大一会,岳飞被毒死,张宪和岳云被斩首。这就是宋人不署撰写人名字的《朝野遗记》中披露的岳飞临刑前的一幕详情。从这里似不难看出,秦桧是这桩冤案的幕后指挥与策划者。但从遗留的另一些史籍,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记载中,又证明南宋皇帝赵构是岳飞冤狱的主谋和决策者。杀害岳飞的元凶大恶究竟是谁呢?宋元以来的史家对此作了探索,但仍众说纷坛,各执一词。明中叶期间,吴中名士文征明曾在杭州岳飞庙前题了一首《满江红》词,云:“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体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此词用意十分明确,他认为南宋高宗关心的是他的皇位是否能保全的问题,而岳飞一生奋斗的目标是“迎回徽钦二帝”,而迎回了二帝,赵构自然要归政钦宗,其身何属?可见,他一怕迎回二帝,二怕中原恢复,三怕岳飞矢志抗金,他与岳飞的冲突,最后终究要爆发成君臣之间的仇杀。他杀岳飞,实在意中。秦桧则是在这起冤案中,依照赵构的旨意加以执行罢了。 因此,杀害岳飞的主谋和元凶是赵构而不是秦桧。明中叶以后,赞同文征明观点者遂迭起不绝。有的人引用史籍中记载的“宋金媾和”事件加以论证,他们认为秦桧死后,赵构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臣僚说,对金媾和,是出自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朝野之人因秦桧之死而对这一事件提出异议或非议。岳飞之死,主要是服从“与金媾和”这一总国策的结果。既然是国策,赵构当然是主要的决策者。有的人又从岳飞个人作风方面论述他必被赵构所杀的可能性。主要根据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奏请立储之事,高宗曾将此视为越轨行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相当严格的,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岳飞作为大将竟干预朝廷上的立储大事,这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从上述的论据看,此说也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持不同意见者的论据是:第一,就南宋国内的权力归属而言,赵构是皇权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从当时宋、金、西夏诸政权对峙的政治格局而言,身为南宋宰相的秦桧,则是女真皇朝派到南宋中央的一个代理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他具有“挟虏势以要君”的权力,他才是南宋整个降金政策的真正炮制者。 第二,削夺岳飞等诸大将兵权,是秦桧整个投降计划的一部分。岳飞在削夺韩世忠兵权及任枢密副使的一系列作为中,招惹了秦桧、张俊之流的怨气,在“安抚”韩家军失败后,这些人的阴谋便全数施到了岳飞及他的岳家军身上, 岳飞在诸大将中首先被诛,这是他反对秦桧投降卖国的结果。第三,岳飞是女真贵族极其忌恨的人物,兀术曾胁迫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秦桧为了议和,他必杀岳飞。第四,岳飞的狱案,“名曰‘诏狱’,实非诏旨”,这一点,从宋人遗留下来的资料亦可找到证据。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绍兴二十五年(1156年)事,即有:“诏: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圣旨’,一面施行。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既有在“取旨”前,便有“已奉圣旨”的事,矫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岳飞的冤狱虽在南宋孝宗年间作了昭雪,他的被害距今也已800多年,数百年来,人民按照自己的选择将岳飞葬于西子湖畔,并将秦桧、张俊之流用白铁铸身跪在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身”,岳坟前的这一千古绝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忠奸之辨。从这一点上说,关于杀害岳飞元凶的争论似是无关

(完整版)历史人物岳飞事迹介绍完整版

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的那个朝代是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宋朝。他率领的“岳家军”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吧。 那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小岳飞在河南一个农居的小房子里诞生了。那时屋外房上上正好有一只大鸟盘旋飞过,岳飞的爸爸拍了拍脑门说: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像大鸟一样展翅高飞。 岳飞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所以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有一天,他在劳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放牛娃手里拿根木棍在沙地上划着玩。他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既然木棍能在沙地上画画,那就一定能写字。于是就央求妈妈教他认字、写字,他用细柳棍儿在沙土上学了好多知识,字也练得很漂亮。岳飞非常好学,常常看书到深夜。他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的知识,他特别喜爱看打仗的书,立志长大以后做一名大将军,率领军队保家卫国。 后来,小镇上来了一个叫周桐的老爷爷,他的武艺十分高强,岳飞就和一些小朋友跟周桐爷爷练武学艺了。由于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所以武艺长进得非常快。周桐爷爷有一项绝招是射箭, 可是他一开始并没有教岳飞,却只让他头上顶一个小碗蹲马步,,一站就是半天。一连几个月下来,岳飞觉得什么都没学到,开始有些沉不住气了。周桐爷爷看出了他的心思,特意拿出了珍藏多年的长弓交到岳飞手上说:“你如果能拉开这张弓,我就教你射

箭。”小岳飞一开始满不在乎,他使出全身的劲去拉那张弓,可怎么也拉不动,周桐爷爷站在一旁哈哈大笑起来。从那以后,小岳飞明白了周桐爷爷的良苦用心,更加刻苦地练习基本功。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小岳飞长成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小伙子,不仅能很轻 松地拉弓向射箭,而且射出去的箭百发百中。他能站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把一片柳树叶射中。 又过了几年,那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来攻打中原,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岳飞知道后非常着急,于是他准备离家参军、保卫国家。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岳飞的妈妈虽然很舍不得他,但仍就深明大义,道是没有国哪来的家。她取来针和墨盒,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目的是为了让儿子要记住以国家为重,为祖国效忠。孝顺的岳飞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后来就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部队——“岳家军”。由于岳飞身先士卒,言出必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所以“岳家军”的士兵都能严格遵守纪律,英勇抗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由于岳飞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后来为封为了大将军。“岳家军”所到之处都能受到百姓的欢迎,他们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兵的将领中有个叫金兀术的人, 是一个非常阴险的人,打仗时他常用铁链把许多马链上,后面跟着很多用铁甲包成的车,用这些办法攻打宋朝的军队,他的这种战术就被称为“铁

论岳飞

在隐性家法下 ——再论岳飞之死 古人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南宋初年便有一批名将应运而生。其中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便是其中之一,而且为人们所熟知。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今属河南)。其祖上世代务农,虽家贫,但却秉承其父豪爽之性且有侠义。喜读兵书,精通武艺。从军之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担任军中要职,并且很快便做到两宋武官之最高品——节度使,此外高宗还亲书“精忠岳飞”四字于军旗之上。可为荣耀之极。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岳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接连收复失地。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之下建功立业之时。岳飞却于公元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且累及家人。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然而古今之人在探寻岳飞死因时,只是一味的归罪于秦桧,殊不知其人只一小卒尔。宋代的司法权是相当严密的,且权归中央,死刑最终由皇帝本人裁决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况且岳飞是一名将)随便处死一人是很难的。因此杀死岳飞的凶手是时赵构。那么为何岳飞如此遭赵构之嫉恨以致遭此惨祸。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当是岳飞军权的膨胀与隐性家法的执行者赵构之间的冲突。军权取得政权古虽有之,但似乎五代已成定制。赵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得益于对后周禁军统帅权的掌握。因此宋太祖以防弊立国。而其后继者宋太宗也是秉承这一治国方略的。 在宋太宗继位之后,第二天便在诏书中说:“先皇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意即制定了一些制度已束缚于人,并使之互相牵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虽说宋太宗不是善继人之志,述人之事之人。但这些制度的对于治国的好处他本人还是相当明白的。那么太祖之创,太宗使其完备之治略(亦即家法)是何以体现的,下文可见。据《涑水记闻》卷二《符彦卿不可复委以兵权》载:“太祖欲使符彦卿典兵,赵普韩王屡谏,以谓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上不听。宣已出,韩王复怀之请见,……。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能负朕邪?韩王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由此可见宋代君臣对于军权的防范性是如此之高。同时从其罢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之职,而舍利三司且三司长官大多由一些资历较浅且平庸之辈出任等多项举措显然可见其用心。此后便成为后继者恪守之准则。两宋治国之方针(亦即家法)。而宋太宗正是这一家法的完善者。宋太宗一次对群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新,常须谨此。”(引自《续资治通监长编》太宗淳化二年丁亥条)。 因此宋季(家法)是这一时期王朝的主导,同时也是也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所固有的历史特征。而岳飞之死正是在收复失地中不断膨胀的军权与这一隐性家法之间的冲突。然而上个世纪学界中有人认为,岳飞之死乃是“迎二圣”之口号遭赵构嫉恨所致。这一论断是相当不确切的,因为在绍兴五年(亦即公元1135)宋徽宗已死于金之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而这时金人又常声言要把宋钦宗或其子送回开封以恐吓伪齐和南宋。如果这时还提出“迎二圣”之口号无异于响应敌人,很有可能不攻自破,从心理上使得南宋君臣防线的瓦解。这无异于叛国。这种风格与岳飞的秉性是极其矛盾的。在者岳飞在上书高宗的几章奏折当中已没有“迎二圣”之词句,都是一些收复失地一类的话语。因此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岳飞仅仅是作为抗战派中的其中之一和投降派斗争的牺牲品吗?其实不然,这只是一表像而已,其背后真正的引申含义便是岳飞在战争中不断膨胀的军权与赵构皇权之间的冲突。 在家法的作用下和亲身经历了苗刘之变的赵构对于手握军权者是深深畏惧的。而岳飞一心立志收复失地不顾君臣嫉恨,终致以身殉之。这也是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的原因,为此

岳飞的英雄事迹是什么800字范文

岳飞的英雄事迹是什么800字范文 岳飞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南宋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岳飞的英雄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岳飞的英雄事迹作文篇1 说到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人也是英雄。而我心目中的英雄却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在近23年的戎马生涯立下赫赫战功。 岳飞出生在汤阳县。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意思是希望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 岳飞真就没辜负父母的苦心,从小便熟读兵书,通晓战策。他20岁那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搅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岳飞见此情景,不禁热血沸腾,想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知子莫如母,一天,岳飞的母亲摆设香案,鼓励岳飞奋勇杀敌,报效祖国,并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她对儿子说:“娘虽然年纪大了,但决不会拖累你,今天我在你身上刺下这四个大字,就是要你杀敌报国,你千万别辜负娘的心意。”不久,岳飞告别家人,打马扬鞭奔赴抗金战场。 岳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十几年,成了一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统

帅,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也人人威风,个个英勇,能征善战。岳飞率军两次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 正当他准备乘胜追击,直捣金兵老窝黄龙府时,宋高宗赵构接连下了12道金牌,要他火速班师回朝,就这样,千辛万苦收复的失地又一次丧失了。他悲愤地写下了留传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在首都临安被宋高宗和奸相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死时年仅39岁,然而他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岳飞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岳飞的英雄事迹作文篇2 又是一场秋雨,又是一场秋风,天地间,此刻一片肃杀,万物萧条。冷风扑打在脸上,雨点砸落在颈中,当真是冷入骨髓。 岳飞头顶银盔,身穿银甲,手中提着沥泉神矛,傲然立于帐外一片风雨之中。看着眼前黑漆漆的一片夜色,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 自己凭着一身绝世枪法,一颗赤胆忠心,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领兵抵挡金军。守襄阳、克商州、战业阳、胜颍昌,屡立奇功。“撼

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

“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课堂总结一.对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讨论 (1)主要史料: 历史书籍上对岳飞的描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2记载:『(建炎四年四月)时金军欲以健康为江南立足之地,统帅张俊畏敌怯战,仅有岳飞一军前往健康。』建炎四年五月中旬,岳家军乘胜收复了江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将金兵全部逐出江南。自此以后,金兵再也没能踏入江南一步.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记载:『(绍兴三年二月庚子)吏部员外郎、权监察御史、江南东、西路宣谕刘大中言:「昨岳飞提兵洪州,颇有纪律,人情恃以为安业。今盗贼未熄,而飞既去,则民不安,农务失时。欲望速赐选兵前来,免致盗贼滋蔓。赴行在,恐盗复起。《独醒杂志》卷7记载:异时尝见其(指岳飞)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军之行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圆续稿》卷37记载:绍兴三年,群盗充斥虔、吉间,多至三百余伙,江西安抚大使李回以闻。时岳武穆公飞为神武副军都统制,授命专征,道出庐陵。士卒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釜碗而去。太守供张郊饯,师行将绝,谒未及通,问殿后者:「大将军何在?」笑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所过独搜访奇士,取计策。至太和,君扣辕门,一见语合,许以从行。初,龙泉贼帅彭友、李洞天等十人尤强暴,号十大王,盘踞四年,攻破八县。君至,次第就缚,两郡以宁,凯歌而还。 历史上对岳飞的评价: 1.文天祥评价岳飞: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2.《岳飞传》中对岳飞的评价, 这也是元朝官方对岳飞的评价。“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武穆谥议》中,南宋官员对岳飞评价: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 3.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4.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宋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 5.满清乾隆皇帝评价岳飞: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6.孙中山评价岳飞: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7.屠立成评价岳飞:检阅五千年之历史,能有坚韧不拔之气者,唯宋之时岳飞云耳。 8.蔡元培题岳王庙: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2)主要学术观点: 岳飞是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从华夏民族、汉族“族群”到“国族”的一个理解过程。民族交流、民族斗争、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在中国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