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增权视角下外来妇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为例

增权视角下外来妇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为例

收稿日期:2014-12-18作者简介:邵子珊(1989-),女,山东烟台人,2013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制度社会学研究。

增权视角下外来妇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以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为例

邵子珊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4)

关于妇女城市融入问题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下面将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黄晓燕以天津市为例,

从信息知识、职业发展、权益维护、城市生活技能、

人际交往和健康卫生等维度探讨了女性新市民城市融入过程中的需求问题,提出了外来女性新市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然而她没有从赋权的角度来研究这一

群体[1]

。杨建霞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外来媳妇

嫁入地的社会融入与政治参与,

着重强调了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并没有结合社会工作来谈这一问题[2]。王明宣、

陆杰华从传统的性别歧视、

户籍制度、文化生产者的参与和推动、妇女非政府组织的较低发展四个层面阐释了流动女性产生消极性别认同的原因[3]。陈树强认为“增权”并不是简单地给予案主权力,增权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

增强自我效能感,“增权”又可以称为

“赋权”、“增能”等,在这里统一使用

“增权”[4]

。由此可见,对于外来妇女融入城市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大多没有从增权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还有一些并没有结合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来谈。本研究根据实地访谈和实地观察,从增权角度对影响妇女融

入城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当然,在解决对策的操作化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一)理论架构

“增权”理论又称为增能、充权和激发权能理论,

增权理论最初是被用来解决种族问题的,其后扩展到弱势群体的研究中,并成为社会工作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增权理论

通常由权力、无权、

去权、激发权能等概念构成,其核心是权能。权力通常指行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各种获取

资源的能力,它既是一种客观事实,

又是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无权是和权力相对的概念,不仅指缺乏权力或资

源的一种客观状态,而且也包含个体的主观感受,

它促使人们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及自我效能感。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增权理论扩展运用到妇女与发展研究领域。对于外来妇女来说,一方面,作为外来人口受

到种种限制;另一方面,

传统的观念使女性在就业、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更加处于无权状态。对于妇女增权的具体方法,

巴特里沃拉提出了一个包含整合性、经济发展、增强意识和组织三个维度在内的妇女增权框架。

(二)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对参加新苏州人妇女融

入项目的成员开展个案访谈,

对影响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的不同因素进行了预估,得出了影响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的因素。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正在开展的“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从“增权”视角出发,总结出了相应的服务策略。

1.观察法

根据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和观察内容的标准化程度,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根据观察的对象当时的情况,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通过参与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我们对外来妇女的生活现状,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项目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2.访谈法

访谈法是与文献、

问卷、观察等同等重要的方法,在本研究的实际调查过程中,采用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访谈对象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外来妇女、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群。通过访谈,对该项目的运行状况、外来妇女城市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专业服务有了初步认识。

二、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的评估

通过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的评估,一方面,认识到

外来妇女城市融入中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

还对该项目有了一定的认识,即对外来妇女和项目本身两个方面进行

的评估。结合相关理论、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帮助外来妇女增权。

摘要:受传统文化和就业观念的影响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

女性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外来妇女的城市融入问题在今天日益凸显出来。因此,

打破传统的“妇女是弱者”的叙事观念,结合增权的相关理念为妇女增权,促进妇女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增权;外来妇女;城市融入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47-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Theory Research

学论

理★★★★(一)对外来妇女的评估

在对外来妇女的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影响外来妇

女城市融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苏州方言、苏州地区的风俗习惯、工作及待遇、

相关的社会保障、社会支持网络等。W1—SN 问:您和谁一起来苏州的?

答:女儿和女婿都在这里工作,跟女儿过来的,

正在找工作。

问:那您的丈夫来了吗?答:有时会来。问:您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答:我刚到苏州人生地不熟,有个临时性的工作就可以啦,比如说帮被人偶尔看一下孩子,打扫一下卫生等。

问:您觉得在苏州生活这段时间感觉怎么样?

答:不习惯,空气没有村里新鲜,

物价也比较高了,买东西都不舍得。

问:对这边的风土人情、文化有什么不适应的吗?答:唉,别提了,方言根本听不懂,和很多本地人交流比较困难,买个东西,找个说话的人都比较难。

通过这段谈话我们可以看到外来妇女在城市融入过

程中担心自己的工作问题,

特别是刚来苏州的妇女很难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大多从事一些临时工。对苏州的方言很不适应,在与本地人的沟通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在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一些四川来的妇女对苏州的饮

食不太适应。总之,

外来妇女在经济、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很多方面处于无权和失权状态。

(二)

对项目的评估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主要是从文化角度开展的一

个服务项目,其中包括探寻苏州文化,了解苏州历史,

学习苏州方言,学做苏州菜等,这对外来妇女融入苏州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W2—LZ

问:您好,陆主任,

当初您参与公益创投为什么要选取外来妇女这一群体呢?

答:嗯,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妇女领域申报的项目相对较少,成功的概率大;第二,新苏州人这一群

体在苏州人口中比重相当大,妇女比较多;

第三,外来妇女有文化融入等方面的问题。

问:那您是如何看待文化融入的?答:我觉得文化融入包括语言、饮食等方面,外来妇女

在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对此我们开展了学说苏州话,

同时还有学做苏州菜,

了解苏州历史文化等活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该项目没有突出外来妇女这一

群体的特殊需求,

比如:在访谈中了解到的工作中歧视问题等,增权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增权乏力”。

三、外来妇女的增权路径结合相关理论、外来妇女的特点、现状以及新苏州人妇女融入项目,对外来妇女的增权可以从个人和组织层

面、经济层面、

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四个方面开展,最终促进外来妇女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一)个人、组织层面

个人层面的增权主要是指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强调个人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体自我效

能感的提升,以及改善、

改变环境和自我的行动。针对外来妇女最重要的是提高她们的主动融入意识,倡导新苏州人

而不是外地人的理念,

鼓励她们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不断学习,善于表达,勇于结识新的朋友,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

网络。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

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针对那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外来妇女,

应该在开展小组的同时辅之个案工作,实行资源链接,

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在访谈中我们看到了“老乡一族、同事一族”的团体现

象,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建立外来妇女服务协会,

为外来妇女不同方面的开展服务,

也可以建立外来妇女手工艺学习小组等团体,鼓励外来妇女发挥自身潜能,

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找到群体归属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经济层面

首先,应该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男女平等和本地人、

外地人平等的观念,

妇女也是社会的推动者,外来人口也是促进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形成外来人口和本地人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局面。其次,

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一个针对外来人口的就业中心,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外来妇女就业信息的提供。最后,企业可以尝试设置专门的针对外来人口的培训部门和人员,给予外来人口特别是外来妇女特殊的照顾。

(三)

文化层面开展学习苏州话,规范普通话,学做苏州菜的活动,

鼓励外来妇女了解和认识苏州历史、苏州的文化、风土人情、

社会理念等。帮助外来妇女融入苏州市井,

可以安排外来妇女和苏州本地人一起参与活动,

如:一起游览苏州地区的名胜古迹,苏州本地人做导游等。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外来妇女更好地融入苏州市井,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形成身份认同,增强归属感。注重外来妇女子女的教育和照顾,防止社会歧视的代际传递现象出现。

(四)制度层面

在对工会的调研过程中,

了解到几乎没有针对外来人口的照顾政策,专门针对外来妇女的政策更是少之又少,

严重影响了外来妇女的城市融入。

政府和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应该评估外来妇女的生活状况,了解她们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将社会性别的理念贯穿于政

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建立“性别”和“外来人口”

敏感的干预机制。科学定位“三社互动”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倡导并推广“1+1”(1区1社工)的运作模式,

保证活动的专业化,以社区为平台促进外来妇女更好地融入城市。参考文献:

[1]黄晓燕.新市民社会融入维度及融入方式—以天津市外来人口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3).

[2]杨建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外来媳妇嫁入地社会融入与政治参与研究述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6).[3]王明宣,陆杰华.关于当代中国女性流动人口性别认同的研究[J].当代中国人口,2009(3).[4]李凤琴.“增权理论”视域下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4).

[5]李强,

许松.走向增权的妇女发展—西方妇女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7).

[6]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2).[7]裴谕新.性、社会性别与充权:关于四川地震灾区妇女刺绣小组领袖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1(5).

[8]吕青.流动妇女的边缘化与性别敏感干预机制的建立[J].

科学·经济·社会,2010(1).

(责任编辑:田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