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与文化传递

教育与文化传递

教育与文化传递
教育与文化传递

文化与教育层层相因,袭袭相联。从词源与语义上,两者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决定教育,教育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意义。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两者缺一不可。

文化大体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包括物质、制度及精神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主要限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在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时,一般都是就后者而言的。

一、教育与文化:辞源学上的考察

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演变比较复杂,从最初指“文饰”、“纹理”的“文”到指人格及修养的“文”,从“文”“质”对举到“文”“化”对举,再到“文化”的合义,有一漫长的过程。其间蕴含着“文”及“文化”含义的延伸与扩展,蕴含着与教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易》是上古之书,其中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思想材料。《易·系辞传》中有“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及“物相杂,故曰文”的记载。“文”指人的五官可以感觉到的声音、色彩、线条,具有象征符号的含义。这在古代典籍中有明确的解释。《乐记》云:“声成文,诲成音”。《周礼·天官》云:“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许慎《说文解字》释:“文,错画也。”由此,用今天的话来讲,“文”是由感性材料构成的形式。

《易》中关于“文”为“形式”的思想,在儒、道、墨都有所体现,并在他们那里形成了“文质”相对的经典性命题。三者对“文质”的解释和阐发各不相同。

儒家主张质实与文饰高度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高扬宇宙自然本体,力主质素而摈弃文饰。庄子就有“文灭质,博溺心”的论述。墨家执著于现实的功利本体,坚决以质用否定文饰。荀子对墨子就曾有“蔽于用而不知文”之评。

儒家典籍中有关“文”之论述,并不仅限于文质范畴,另一方面,也由“文饰”进而看到了人的内心世界,“情而文立,所以为至痛极也”,就是强调人的情感作用;

看到了“文”的人为作用,如“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就是把“文”当作人情与物质形式互为表现、有机结合之物;并进而看到了修养习得即教育、教化与“文”的密切联系。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柔,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荀子在论述成礼的过程时,也谈到:“凡礼始乎诵,成乎文,终乎悦极。”实际上都是涉及到了“文”之教育意义。

如果说儒家典籍中“文”之含义与教育的联系尚不明晰的话,那么关于“化”与教育之联系则是显而易见的。荀子的“化性起伪”,使“涂之人能为禹”,以及“在化而不在性”“化性起伪”,其中的“化”都是讲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的。这一点在《学记》中也有体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此处的“化”,也更多地是指教育、教化而言的。另外,《老子》记载:“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化”便是教化迁善,引伸为化育。

“文”与“化”的这种辞源含义,也体现于“文”“化”对举及“文化”的含义之中。文与化对举,最早出现在《易·贲·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干宝注:“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文”指礼乐法则或制度,“化”指教育化成。“文化”含义大概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与“文德”相近,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力”相对。晋束在《文选·补亡诗》中说:“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也是此意南宋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文化”同样是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文化”含义的追根溯源,给我们至今为什么仍把文化当作受过教育或有教养作了词源学及语义学上的揭示,实际上,在西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据考证,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中,源于古罗马拉丁语colere,其义是培养、种植。17世纪出现的形容词cultive,已完全摆脱了“种植”的本义,其含义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受其影响,直至19世纪,一些人仍把文化看作是教育的同义词。利特雷在1878年编篡的《法语词典》就曾提到了这一点。在德语中,为了表达文化概念,使用了两个词,kultur和bildung,其中bildung的意思即为“教育”、“教化”。虽然在东西方语言中,文化在其词源上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但文化并不等于就是教育。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在下文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人类学界,人们大多是把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总体予以把握的,无论是美国人类学的创始人博厄斯 (Boas,F),还是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B)均不例外。马林诺夫斯基就曾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由工具、消费物、在制度上对各种社会集团的认定、观念、技术、信仰、习惯等构成的统一的总体”。在将文化看作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历史上不少学者曾尝试对文化项目或者说文化要素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几乎是人言人殊。博厄斯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社会关系、艺术宗教伦理三类。英国人类学家里弗斯 (Rivers,W.H.R)曾将文化分为四类:物质文化、社会结构、语言、宗教。其门人塞里格曼(Seligman,C.G)略加改造,分为三类:物质文化、语言、道德文化(即一切社会制度)。马林诺夫斯基汇综了他们两人的分类,将文化具体分为8个方面:经济、教育、政治、法律与秩序、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娱乐。

上述分类有的明确地把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的虽未如此,但分类中的内容已具有教育上的意义,或已隐含地把教育包含在内。如博厄斯所讲的“社会关系”,里弗斯的“社会结构”,塞利格曼的“道德文化”。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在将教育作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的同时,不少人把教育归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我们看来,此说虽有道理,但并未概全。就教育而言,可分为两个紧密相联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只有有了教育理论的支撑,教育活动才会达到目的,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两者实际上分属文化的不同层面。教育活动隶属文化的制度层面,而教育理论则隶属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代名词,其“制度”色彩自不待言,就是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零散的,“制度化”的成分在其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讲,教育又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是人类

知识宝库的一部分;它所形成的价值规范是人类价值判断体系的一分子;它所需的技能、技巧是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它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实是生于斯,长于斯,又丰富于斯。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正象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斯宾格勒(Spindler,G·D)所说的:“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

历史发展到奴隶制社会,知识已趋于理性化,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人类认识上出现了新的飞跃。传授这种知识,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劳动,

进行更多的专门训练,因而不能仅仅通过生产和生活中运用简单的示范和模仿,必须要创新专门的传授工具、专门的传授场所以及专门的途径,当然更需要专门的施教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逐步成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成了专门施教的场所。

在当今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化中或许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面正深入人心。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学校教学逐步步入现代化,投影,ppt,电子白板,校讯通……各种现代化手段层出不穷。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使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整合于一个共同的制度框架,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三、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在不少人看来,保存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授这种文化。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是个人从所属社会中得到的东西的总和,而不是单靠个人的创造得到的,作为过去的遗产,它只能由教育加以继承。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无时无处不包含着三项基本内容:(1)为生存所必需的活动提供训练,如言语和手工操作;(2)使社会成员接受为一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目的所必需的规则和仪式;(3)促使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这些内容,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核,使后人对前人创造的社会文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造就了新的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基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把教育理解为社会为其文化的传递和进展提供的手段,是文化再生和繁衍不可或缺的工具。现如今,国学经典在幼儿园及小学之中非常盛行,《弟子规》《三字经》那些被尘封多年的古典文学又再一次的搬上历史的舞台,人们发现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对人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孩子,甚至有很多大人每天都会背上一遍,以此来帮助自己修正自己的思想,荡涤自己的心灵以更好的穿梭于人群间。

教育文化的传递(cultural transmission),这是一些人类学家给教育所下的一

个典型的定义。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开始把视野转向了教育,进行学校人种志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作业,他们发现:学校主要是充当文化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一系列复杂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和期望,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文化在团体中是一种累积的东西,它是由传递而普遍遗留下去的。教育通过发挥其传递的功能,使文化得到了再生和继承,并使自身成为文化的工具和材料,也因此成为文化存在的原因。

(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

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人类文化也是如此,风俗递相交变,礼义周始屡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文化何以变迁呢?本世纪初,曾有地理环境说、种族生物说、心理偶然模仿说(the psychie-accident theory)、习惯说、特殊本能说、心理社会说之辨。现在,人类学家观察文化及其变迁方式,倾向于从两个基本过程着眼,一个过程是新文化因素的产生,也就是文化创造、文化更新问题;另一个过程是新因素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传播(diffussion)。

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古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1)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例如,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来自于古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经典之作,它影响着一点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化的一个传承.(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又如,现如今的学生教材就是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及改版,由原来的全国统一的人教版更改为现在百花齐放式的鄂教版.苏教版……这也是在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的不断修缮以及融入了地方特色的元素所致。(3)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学习起来更易接受。

(4)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现如今,中国农村教育就已开始实施远程教育,其目的就是资源共享。不仅如此,每年的暑期武汉市都会举办班主任远程培训,以帮助不同地域的老师可以很好的学习最新的教学策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当然,在文化变迁的整个过程中,由于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同,既可以成为文化变迁的“序幕”,也有可能阻碍变迁;既可因兼容并包促进文化间的融合,也可因固步自封阻碍文化接触;既可因培养创造性人才增进文化变迁的活力,也会因对受教育者创造精神的培养而干涸文化创新的源泉:既可将新文化因素扩散于群体而为人们普遍接受,也可仅将其局限于少数“精英”而束之“高阁”;既可将外来文化的技术、精神、规范等汇集于一体,带来文化上的整体变革,也可因只传授其中的技术成分而带来“文化滞后”现象。一此一彼,一正一反,两者兼具。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夸大教育在文化变迁中的正作用,而忽视其负作用。

(三)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各项内容,因而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再加上地域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现象看上去就愈加明彰。因此,现如今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及文化传统。但是,实际上,无论何种文化,从整体上来讲,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为一的。正如本尼迪克特(Benedict,R)所指出的:“一种文化就象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

文化达到整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相应

的文化,使得文化围绕社会的政治、经济一步步协调起来,在各方面出现一种越来越和谐的外形;二是年轻一代在教育等活动中获得本民族已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知识经验,与周围的人共享一种文化,并因而获得认同感,以同样的社会文化目的结成群体。拉德菲尔德(Redfield,R)认为:“在形成对特定社会生活需要来说是适宜的一致的态度和价值方面,教学始终是有效的因素。”亨利(Henry,J)也认为如果离开了文化整体性这一背景,教育就无法理解。他从传播及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指出教学中明显或不明显地传递价值是美国文化的自然本性,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引导儿童文化定向(cultural orientations),并使文化结合为一个整体。

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化模式有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它会凭借自身存在的各种自我组织系统,是一种很强的文化控制力量,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教育传递和传播的社会价值规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文化行为。教育从社会中心目的(central p urposes)出发所传授的价值标准体系,深深嵌制着受教育者的言行。第二,学校、班级作为社会群体,对文化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学校及班级生活中,学生会逐渐发展起自己的行为尽量为其它人接受。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控制还表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上。远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选贤贡士”的制度,对受教育者“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德行”与“道艺”兼优者,入选“选士”“俊士”等,劣之者,则不得入选。在这当中,就体现了十分明显的文化控制特点。

如果说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是倾向于促进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话,那么,教育的文化整合、控制功能则是倾向于保持文化的延续和稳定。这也是教育在其文化功能发挥上的一个明显的“悖论”。教育对文化是“促其行”,还是“固其步”,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来自政治压力,其次是文化背景以及教育自身。就其一般来讲,教育因其性质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注重的是文化的整合、控制方面的作用。

从以上对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泛论”中不难看出,文化与教育是层层相因、袭袭相连的。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却其内容,而且会失却其作用,教育就无从谈起。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了不可思议之物,无由存在和发展。

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科技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或者领域,但两者之间关系复杂,而且发展方式显然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科技由于遵守逻辑准则,其发展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发展,从初级到高级,每个新科技出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常常有科技的突破,但总体上是渐进发展的,如从手工业中发展出机械工业,出现了工业化;而机械如果有了动力,就会有自动化,发展出电力电气化;为了控制电力和电气设备就会出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等,科技进步很少有跨越式的发展。 而文化则不同,文化发展不仅与科技发展不同步,还会出现跨越式发展,也有停顿时期,甚至后退。如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埃及和巴比伦,但突破发展在古希腊,从文化的角度,古希腊文化不比现在差多少,但西方进入中世纪的蒙昧神权时期后,其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到文艺复兴后才有了新的、突破式的发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充满战争和动乱,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2000多年前的百家文化内涵和体系与现在比,未必落后,到一家独尊儒学的汉代以后反而停顿,到唐朝,佛教及西域文化引进才有较大的发展。唐诗的鼎盛,以后千年再也没有超越过。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影响持久的宗教。 伊斯兰教在开创以后的1000年中,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伊斯兰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髓翻译成阿拉伯文,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化,当时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就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好的大学,是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以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欧洲寻找古希腊文化精髓时不得不从阿拉伯文中再翻回拉丁文,使中断千年的希腊文明才重新回到欧洲。而19世纪后,随着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与开放的西方国家方式的巨大差异,其文化发展停止,而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大发展,所以,在古代,文化与科技不同,其发展方式是波动式的,起伏巨大,而且与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有较大的关系。 到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虽然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但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科技发展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美国经济一百年来一直称霸世界,不仅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而且好莱坞、麦当劳、摇滚乐、牛仔裤看似很低俗等文化因子其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广大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科技与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更容易影响文化的传承,使当今科技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再如从语言文化特性和完美程度看,英语并不比拉丁文和中文好,但其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语言,这与近现代英美两国科技和经济领先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交流的工具,也不体现科技水平,但用得人多了,就成了公共交流工具,这里主要是有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就科学家个人素质而言,大科学家最终也是哲学家,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不断涌现的科学家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的标志,他们必定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所以,科技与文化互为促进是当今世界一大特点,先进的科技水平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样,宽松、包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准备阶段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阶段的进取精神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 两个阶段:资料准备收集阶段和课堂教学汇报阶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收集资料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1、导入活动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楼道和校园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2、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师: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生: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2)民族艺术(3)古诗文赏析(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6)饮食文化(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4、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于“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着、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有兴趣,缺少教育,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热门、推崇。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如任其发展下去,将导致文化断层、精神缺氧、社会道德低下,后果非常严重。现就加强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按照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在中小生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2、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制。要集中人才,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中小学好传统文化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素材。 4、发挥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盐城是中国革命老区,有许多着名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革命烈士、爱国人士等革命教育场所,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定期学习参观,并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5、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社会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专栏、办专刊、学校广播站等载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社区等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小学生学习接受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于华夏民族的先祖,带有自己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粮食,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1、百善孝为先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终坚持“孝”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来孝是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与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在古代浓重的重孝的环境下就出现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杰、淳于意等人。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情况确背离了先人所创造的孝的社会,在网上、报纸上等都时常出现对父母不孝的事例。这让我们在中国日益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感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所以在当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在学校学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我之前只是认为原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平时回家的时候就是给父母买些东西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殊不知动物都知道反哺更何况作为我们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类。通过这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知道了孝有四种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对比自己平时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

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没想到过,就根本不用说怎么去做了,通过学习了传统文化,我终于懂得了真正孝的含义,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让父母引以为荣。孝不是嘴上说的,是需要有实际行动做的。特别是在学习了现代孝的榜样之人的做法,感触很深,父母把我养育到这么大,供我上学,一直在不停的在为我无私付出,想想自己给他们回报了些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反而可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还要与父母争论顶嘴,让父母生气真的很不应该,以后绝不能再犯。 2、学会感恩 我原来觉得只有自己的亲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但是当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时候,那确实是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感恩了。就像《感恩词》中所概括的国家、父母、老师、同仁、农夫、大众,国家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老师教授我们文化知识,让我们今后有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同学的合作帮助,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农夫的辛勤耕云,让我们有了一日三餐;还有一些我们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的工作,实际都是一种对我们默默无闻的关心和支持。懂得了感恩也就让我学会了谦卑。自己不会再因为为家庭和朋友或者是班上做了一些事,或学习生活中有了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些如没有来自各方面帮助支持,就凭一己之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学完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做人要学会谦卑,这样就会避免与他人之间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开展“弘扬中华优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德育处负责人副组长:年级组长组员:各班班主任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

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 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 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实验学校赵建玲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 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 二、描述生活 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 …… 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 生:正月一日是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五日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 生:…… 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 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 中秋节: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对节日有这么多的了解,老师很欣慰,不过其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 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研制出“两弹一星” ,“两弹” 是指 ( ) ①原子弹 ②氢弹 ③中子弹 ④导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 中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也在进行导弹的 研制工作。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研 制出可用于实战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 并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 功爆炸的时间在 A. 1964 年 B.1966 3. 早在20世纪50 年代,毛泽东就发出了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右图是我国在 1970 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 () A.长征一号 B. 东方红一号 C. 神舟一号 D. 神舟五号 4.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 给了一位水稻专家,他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钱学森 5. 1986年,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下, “863计划”初步形成,后来经过 一百多位科学家的反复论证,选择了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1996年又将 第八个高技术领域列入《863计划纲要》。它是 ( ) A.生物技术 B.信息技术 C.海洋高技术 D.新材料 6. 国家实施863计划以来,在某些方面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克隆”、“基因”、“器官移植” 等已成为寻常百姓耳熟能详的名词,这项技术属于 863 计划的八大领域之一的 ( ) A..生物技术 B. 信息技术 C. 能源技术 D. 新材料 7. 下列成果中最能体现中国古代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的是( ) A.计算机网络 B.电视 C.报纸 D.书本 &互联网已经逐渐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以下能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是 ( ) ①购物 ②上课 ③看病 ④ 发邮件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9?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 的基础在于教育。到 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年数是( 此次成 ( ) 年 C.1968 年 D.1970 ,他是 D. 杨振宁 )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重视传统节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得魅力,增强自身素质教育,在2015年11月3日——25日,我院举办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得朗诵、剪纸、手抄报比赛活动,”现将此次活动得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二、活动前期得准备 1、根据老师得要求,在主席团学长学姐得指导下,我们对活动进行了将近两个星期得精心得构思,并形成了书面策划,同时通过电子海报、手绘海报、QQ空间,QQ群等多种宣传方式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此活动,这为此次活动开展提供了前提保证; 2、提前让辅导员老师审阅策划书,在老师得建议下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朗诵预、决赛在8305举行,并在活动之前提前邀请老师,布置好会场,准备好活动得必需物品如评分表,节目单,嘉宾牌、现场颁发得证书,奖品等; 3、提前向全体同学通知活动得时间、地点,建立QQ交流群。 三、活动基本情况 (一)活动分为两种形式 1 、中华传统文化朗诵预决赛; 2 、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剪纸。 (二)活动得过程:

1 、中华传统文化朗诵预赛:总共有39名同学参加,分为20组,其中包括个人得朗诵形式,与小组得朗诵形式,评委为主席团得6位学长、学姐,采取现场评分得方式,公平公正选出前十二名选手进入决赛 比赛现场,同学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诵 中华传统文化朗诵决赛:总共有十二组同学进入决赛,奖项设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胜奖六名。出席决赛得评委有党委副书记王永强老师,团总支书记刘耀峰老师壹基金主席团得4位学长、学姐,同样采取现场评分得方式,比赛中,各队选手扎实得文学功底,激昂,紧张激烈得比拼,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得热爱,赢得了观众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传统文化课程

暑期补课——————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一、给你一分钟,怎么说中国 不久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到瑞士小山村因特拉肯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国际培训。培训第一天,为使学员彼此了解,组织者举办了一个题为“文化之夜”晚会,要求3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员,用一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学员们做了短时间的精心准备后,依次开始介绍了。 法国学员拿了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介绍了各自的产地,说明其好处,然后请大家品尝。 爱尔兰学员带来一瓶威士忌。 亚美尼亚人用幻灯片介绍了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她说:“原来我们有两个邻国,现在我们有五个。” 塞浦路斯的一位老兄十分自豪地说:“我是希腊族人后裔,我们讲希腊语。世界各国人学数学时通用的、,我们天天都在用。” 加拿大学员说:“我们国家很大,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穿中国的衣服,开美国的车,用日本的电器,我们的绑匪来自南美游击队……” 津巴布韦学员跳起一段非洲传统婚礼上的舞蹈,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又说又唱,一个人宛如一个乐队。 接着,科威特人说:“我们除了石油,什么都没有。谁知道现在的国际油价是多少?”有人说60多美元,有人说超过70美元。这位老兄狡黠一笑说:“我们希望它超过100。” 日本人带来一只很小的风筝,一边抖落,一边说,这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运动,风筝可以画上各种图案,有时甚至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然后对笔者的好友说:“当然啦,您可能不喜欢。” 韩国人教大家在足球场上如何加油,他让大伙一起用韩语喊“大韩民国”,然后奋力击掌4下。 轮到笔者的好友上场,他给大家唱了一段《茉莉花》,听众报以善意的掌声。他自知自己的展示并不精彩,回国后,在笔者面前懊恼万分。 笔者责备好友,为什么不多做准备呢。好友说,有啊。可是,想来想去,都不知如何在一分钟内把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介绍出来。讲老庄,玄奥难懂;讲孔子,三言两语怎说得清;讲饮食,怕给人留下中国人就知道吃的误解;讲奥运,国际上可能没人认为是什么新奇大事。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公共表达往往显得矜持不安,缺乏一种轻松和幽默。是中国人的思维使然吗?有这种感受的中国人很多,但问题仅仅在于公共表达吗?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件 导语: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1]、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

最新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校园红色文化教育 ----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用红色文化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我校组织和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行动主题活动。1、使我校的德育教育更加富有实效性,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民族的历史和传统;2、使学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3、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4、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赞美祖国繁荣、立志成人成才”的热情。 二、活动步骤: 教育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4.4~4.5)参观海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第二阶段:(4.10~4.11)观看爱国主义革命教育的红色影片; 第三阶段:(4.16~4.17)参观海阳地雷战纪念馆; 第四阶段:(4.22~4.23)以“红色记忆”为中心开展主题班会。 三、活动内容: 1、参观海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由学校有关领导组织分配,合理安排时间,以级部为单位,班主任带领并组织本班级学生到海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开展“重温红

色记忆”活动,让学生追溯海阳红色光辉历程,激发团员青年热爱、传承红色经典文化的激情。 2、观看红色教育影片、学唱红色歌曲 根据“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学生投票选出最喜爱的红色电影,教师将影片下载后,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全体学生统一观看,写一篇观后感并在班级内进行最美“红星少年”的评选活动; 3、参观地雷战纪念馆 由学校有关领导组织分配,合理安排时间,以级部为单位,班主任带领并组织本班级学生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参观,开展“重温红色记忆”活动,让学生追溯海阳红色光辉历程,激发团员青年热爱、传承红色经典文化的激情。 4、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中心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组织形式上、内容的选择上给予指导、点拨;学生周末放假期间查找一些与“红色”相关的资料(烈士介绍),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班会时进行活动汇报和展示;各班级要拍摄活动照片和视频资料。 四、活动要求: 1、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学校充分运用校会、班会等宣传阵地,突出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注重培养、树立典型。各班级在富有特色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中,注意发现、培养典型的人物和典型故事。挖掘、培育、宣传典型,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熟悉的典型影响熟悉人,营造浓厚的争创先进的

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备课讲稿

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 会

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 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13级汽修班全体学生及任课教师。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班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队会现在开始!有请两位主持人。 2、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我们甚至世界人民引以位自豪的奇迹。 主持人乙: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主持人甲:中国书法、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剪纸……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主持人乙:秦砖汉瓦、万里长城、中国瓷器、园林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甲: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主持人乙:每个地方还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全班答:想。 主持人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张京戏脸谱) 全班答:京戏脸谱。 主持人甲: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京戏脸谱的资料吗? 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 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诗词背诵) 主持人甲:欣赏了古代诗词,我们仿佛透过诗人的目光,看到了壮美的祖国山河。我们也能从诗句之中了解到一些节日风俗,请看韩明和姚美婷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展示。韩明同学的展示:钢笔书法作品。姚美婷的展示,水粉画。 主持人乙:请看李嘉诚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甲:请看马宇聪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乙:不但是我们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连外国游客也专程来到中国,他们来做什么来了,请看李文航和马钰博同学的话剧表演《秦皇求仙入海处游记》。 主持人甲:原来我们的家乡秦皇岛这个名字和一代帝王秦始皇密切相关,我也想去看看呢。

科技教育与文化复习题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复习题(含解析人教版)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却依然研制出原子弹,其主要原因是() A.为新的世界大战做准备 B.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 C.向国外反华势力炫耀我国的军事实力 D.打击美国的对台政策 2.1964年10月,我国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两弹一星”伟业,是新中国60多年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碑。这是新中国史册中波澜壮阔、辉煌壮丽的一页,这是中华儿女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智慧和才华赤诚报国的不朽诗篇。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杨振宁 B. C.李四光 D.邓稼先 4.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发表评论说: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

的国家的实力。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A.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B.“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的往返成功 D.“东方魔稻”的育种成功 5.1970年4月24日,神州大地无数地方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目睹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随着《东方红》的悦耳曲调划过夜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舟一号” B.“天宫一号” C.“东方红1号” D.“嫦娥一号” 6.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他获得了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他是()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7.2013年1月18日,胡锦涛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颁发了奖励证书。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 A.袁隆平 B.陈芳允 C.杨振宁 D.邓稼先 8.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共资助项目五千二百余个,累计创造新增产值五百六十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集中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传统美德进校园、民族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做到传授知识、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修身养德和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 二、组织机构及分工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活动目的 让全体同学在弘扬传统经典文化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健全人格,提高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四、活动内容 (一)经典诵读进校园 负责人: 活动时间:7月5日---7月15日 活动方式:主题班会、征文、黑板报、图书角等 诵读范围: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诵读。 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利用晨读、班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制订诵读计划,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诵读主渠道作用,合理设置诵读课,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 (二)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负责人: 活动时间:7月16日---7月26日 活动方式: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诵读范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61篇)。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各班要结合各自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学经典、诵诗文的良好氛围。

2016年中考历史(第03期)小题精做系列 专题09 科技教育与文化(含解析)

科技教育与文化 (用时25分钟;;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总分40分) 班级姓名得分 1.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的民展战略是A.科教兴国 B.“863”计划 C.阳光工程 D.希望工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5年,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的民展战略是“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 A.建立人民空军 B.研制“两弹一星” C.实施“863计划”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国防建设与... 3.在党和政府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中,成为科教兴国奠基工程的是() A、素质教育 B、九年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发展中的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发展,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4.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重大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海军装备了核潜艇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