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怎样把数学成绩提高一个层次

1怎样把数学成绩提高一个层次

1怎样把数学成绩提高一个层次
1怎样把数学成绩提高一个层次

如图2

如图1

怎样把数学成绩提高一个层次

同学们来这里补习数学,主要是想把数学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准备为明年的中考交一份满意的数学答卷。但是,怎样才能把数学提高一个层次?怎样才能在明年的中考中交一份满意的数学答卷呢?这是同学们要思考的问题,要奋斗的目标。我想:要学好数学,必需要有清晰的数学思维,也就是说,解数学题,要思路清晰。

前段时间,有一学生问我一道数学题,这道题她可思考了半天还没解出来。题目是:

如图:在六边形ABCDEF 中,每一个内角相等,且AB=AF=2,BC=CD=3,求六边形ABCDEF 的周长。

她们的解题思路是抓住AB=AF ,BC=CD ,从而连接BF 、BD 、BE,可依条件得到△ABF 与△BCD 为等腰三角形,△BEF 与△BDE 为直角三角形(如图1)。但是,这样不能求出周长。为什么呢?

对与这道题,她们有思路,但是思路不是很清晰,分析题意不是很完整,所以方法就错了。关键点是她们没有完全利用第一个条件-----每一个内角相等。

我的分析是:这个题目只有两个条件,由第一个条件可知,六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相等,则每一个内角为120°,那么每一个外角是60°,我就想到等边三角形。于是,我就延长AB 、CD 、EF 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STU (如图2)。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等腰三角形AF=AB;BC=CD

等边三角形

每一个外角都是60度

每一个内角相等

题目

但是,清晰的数学思维怎样养成呢?我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步骤:⑴ 简单学习------就是对单一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练习;⑵ 系统学习--------就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整理,也就是知识的联系。 解题过程就是建立不同的知识点的联系过程。因此,要养成清晰的数学思维,不仅要掌握单一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的学习。尖子生与普通生的差别在哪里?就在与能否进行有效的系统学习。

⒈ 分析中考数学试卷,了解系统学习的重要性。 ⒉ 怎样进行系统学习?

第一步:建立知识的骨架。[画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建骨架)]; 第二步:为骨架填充血肉。(把平时通过简单学习掌握的大量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然后从中提炼中有用的,精华的部分,填充到这个知识骨架当中去。形成一个和图中知识点一一对应的详细的说明文本,这样就把知识的骨架和内容密切的联系起来[(填充血肉)]。这个时候我们所得到的,才不再是一个一个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单一知识点,也不再是一个光秃秃的骨架,而是一个思路清晰的,内容完

整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知识的整体。

第三步:将这个相互联系的知识整体移植到头脑中。 3、举例说明怎样进行系统学习。

例如:我们学习《多项式》这一章后,可以系统的整理如下。

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乘法公式

多项式*

单项式*

多项式单项式*单项式,合并同类项)

多项式的运算

多项式的有关概念:系数、项、次数

上面是建立知识的骨架,我们也可以填入血肉。

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 2+b 2+2ab-----①; (a-b)2=a 2+b 2-2ab-----②; 由①+②得:(a+b)2+(a-b)2=2( a 2+b 2); ①-②得:(a+b)2-(a-b)2=4 ab 。 还有:(x ±x 1

)2=x 2+

2x

1

±2; 例1:若(a+b)2=m ,(a-b)2=n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

⑴ a 2+b 2; ⑵ ab ; ⑶ a

b

b a +。

例2:已知:a 2-3a+1=0,求2a

1

a 22

-+的值。

问题 1 如图,表示某人从家出发任一时刻到家的距离()S 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象编一个故事.

讲解1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多年、多地、多次测试,同学们(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说的故事很多,但抽象出来的运动特征基本上都是:

●在OP 上匀速直线运动; ●在PQ 上静止;

●在QR 上匀速直线运动.

这里的认识封闭在于,面临“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数学情景时,只想到静止、想不到运动(圆周运动),数与形的双向流动不够通畅.从知识上看,可能还有“距离”与“路程”的混淆: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路程不变,当然是静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距离不变,则可能是静止也可能是运动.(封闭1)

值得注意的是,当进一步问会有多少种运动方式时,对“静止或运动”也存在认识封闭现象,普遍没有考虑到在圆周上既可以运动又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原路返回又可以另路返回.(封闭2)

问题2 “糖水加糖变甜了”(糖水未饱和),请以这一生活常识为背景提炼出一个数学命题,然后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

讲解 这是一个好问题:

(1)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常识(托儿所小孩子都知道的生活现象),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非常自然.但是,“糖水”里有数学吗?能提炼出数学命题吗?能提炼出什么数学命题呢?如此等等,思维的齿轮启动了,趣味性、启发性与探究性都有了.

(2)含有“真分数不等式”的必要因素与必要形式,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数学建模”过程:

●怎样进行“变甜、变淡”状态的数学描述——用不等式; ●怎样进行“甜、淡”本身的数学描述——用浓度;

●怎样进行“加糖”的数学描述——分子、分母同时加一个正数.

这就得到:若0>>a b ,0>m ,则m

b m

a b a ++<.

(3)可以有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图形、构造定比分点、构造复数、构造函数等10多种证明方法,非常典型.

(4)情境本身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①将3小杯浓度相同的糖水混合成一大杯后,浓度还相同.由这一情境可得等比定理:

331231212123123123

a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b b b ++==?===++. ②将几杯浓度不尽相同的糖水混合成一大杯后,大杯糖水的浓度一定比淡的浓而又比浓的淡.这又是托儿所小孩都知道的事实,但这里有“中间不等式”的必要因素与必要形式:对011>>a b ,

022>>a b ,有

2

2

2121112211b a b b a a b a b a b a <

++

这已经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了,需比较

???? ??+221121b a b a 与2

121b b a a ++的大小,而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问题3. 如图1,在直线L 的同一侧有A 、B 两点,试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得PA+PB 的值最小。 如图2,在直线L 的异侧有A 、B 两点,试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得|PA -PB |的值最小。 如图3,在直线L 的异侧有A 、B 两点,试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得|PA -PB |的值最大。

B

A

B

A

L

L

L

如图1 如图2 如图3

分析:此题主要是利用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解题。

例3.若多项式22

28171642070P a ab b a b =-+--+,那么P 的最小值是 .

例4.如图1, ∠AOB=30O

, ∠AOB 内有一定点P,且OP=10.在OA 上有一点Q,OB 上有一点

R.若ΔPQR 周长最小,则最小周长是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