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是权力集中于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期首创三省六部制,到唐太宗时,此制度得以发展完备。中书省负责拟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下设六部,既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不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历代的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南书房:清官署名。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

军机处:清代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西北用兵的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机构,但因为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立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不下设下属机构。这一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重要标志,也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酎金令:汉削弱诸侯国的措施之一。酎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所献黄金如份量或成色不足﹐王削县﹐侯免国。汉武帝刘彻即曾藉检查献酎金不足为名﹐削弱和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

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西周在划分国野的基础之上,地方基层组织分别推行乡、遂两种制度。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这形成以后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影响深远。

宗主都护制:十六国以来,北方长期战乱,旧的乡里制度遭到打击,为了抵御侵扰,汉族豪强大族按照血缘和地域关系把民户聚集一起,建立坞壁。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定事实,实行任命坞主为坞主督护,给予他们以宗族长身份督护所统民户的权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赋役征发。让他们行使基层职权职能的一种制度。这实际上是北魏承认了坞壁主拥有宗族佃客部曲荫户的合法性,宗主督护制是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集经济、政治和军事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三长制:北魏太和中立邻、里、党三长,推行三长制,控制人口,征发赋役,全国居民按照“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党隶属于县。后来具体制度屡有变化,但该制一直沿用到隋开皇九年。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六条问事: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监察区,各部派遣刺史,专以“六条”监察郡国,年终回京汇报。这六条监察的面是很广的,而且监察的主要对象集中在郡一级的主要长官。对加强中央集权有重要意义。

三独坐:东汉光武帝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可以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光武帝上台后成立尚书台作为全国中枢机构,改原来的御史大夫为司空,由原来的御史中丞代替御史大夫掌御史台,负责监察。复置司隶校尉,扩大其权力,使之不仅可以内查京师百官,还兼领一州事。尚书台的独坐是巩固其代表皇帝的权威性。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则强调了对官僚的监察。三套监察机构的恢复和加强,对加强皇帝的权力起了巨大的作用。三套监察机构的恢复和加强,对加强皇帝的权力起了巨大的作用。

通政使司:官署名。简称通政司。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 设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其属有经历司,设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主要职责: ①出纳帝命②通达下情③受理章奏④参预要政。

六科给事中:古代官职名。明初,承前代制度,统设给事中,不分科,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谏官,改六科给事中为监察官,以监察六部及百官,六科给事中成为独立的、直属于皇帝的监察机关。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八品,给事中各科的给事中员额从四人到十人不等。六科给事中的职责:①监察六部②封驳③注销④纠劾⑤与议⑥司法

试论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利弊。

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包括三层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2,中央集权制3.,官僚政治具体表现:一、皇权专制二、大一统和中央集权三、近习专政不断出现四、地主阶

级积极参政。

利弊分析:依照权利完整的原则而组成的政治制度,拥有一套组织简洁,权力分配得当的行政系统,有独立创造的监察制度,有完善的文官制度。不易控制和缺乏建设,更新的功能。

论三省六部制及其意义。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专掌机密,草拟诏令,参议朝政。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掌管检查政令,封还驳回,纠正违失。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它是执行机构,统管全国政务,职权范围很广,下辖六部。六部包括: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礼部。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三省制度的基本要素:三省省长制、三省并重制、三省分权制

意义:1.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2.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3.官僚形态呈现出新的特征。4.制度的调整机制—使职差遣制度。

论夏商周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

诸侯都接受王朝的封号爵位,奉王或天子为共主。

诸侯向王室履行义务:第一,诸侯需要定期朝觐王或天子,或应召参加盟会;第二,奉命征伐,藩屏王室;第三,应召到王朝任职;第四,向王室纳贡。

本质上就是按照不同层次的政治地域构成的地缘政治体系,各服按照规定向天子履行不同的“服事”义务。

总之,三代,王(天子)的直辖区和诸侯国都是各有其主的统治实体。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以王室(共主)与诸侯国之间松散的联盟形式出现,属于封国式的地方分权。

简述汉初削弱诸侯力量,推进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1。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3。平定吴楚七国之乱4。颁布“推恩令”(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其地分其子弟)等

限制、剥夺诸侯国治权,赋予郡守、县令较大的权力

汉削弱诸侯国的措施之一:酎金令、推恩令,左官之律和附益之法。

汉初,诸侯王国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政区实体。

汉武帝后期,诸侯国疆域变小,诸侯王“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后汉书?百官志五》),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从此,封国只是地方政区制度的一个特殊形式而已。

至此,西汉王朝完成了推进中央集权化进程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地方政体由复合制向单一制的转变。

论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内容:一是,在府州之上设立路级行政机构,将路级事务分为军、政、财、储四监司,各司其职,不集权于一司一人。二是,诸司分路不同,治所不一,互相牵制,形成复式路制。“司分既异,所行不复相照,各执己见,意在必行”三是,府州也可以不通过监司,直接向中央奏事。

特征:以路级“诸司并立”分化地方事权,监督地方官府,使中央集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同时相对保留地方一定的处事权限,以贯彻朝廷的“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治国之道。

影响:宋代在中央朝廷和诸州之间设置新型的路级诸司,使其成为朝廷控制众多州县的有力工具。元明清时代的行省制,是在继承和改进宋代路级机构的基础上设置的。

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在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

行省制度的特点:

1,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中央对腹里以外地方官府的行政统属,实际是通过行省来实现。2,行省被当作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中介环节。行省发挥着集中地方财赋和军力于中央、保证内重外轻格局的作用,主要为中央集权服务。3,行省其辖区和权力所及,也表现出地方分权色彩。督抚行政上对辖区道府以下官员有提调权;财政上”复核“题奏,予以监督;司法上充当第五审级,复审狱案,对徒刑罪犯做出终审判决;督抚兼掌监察纠劾。

行省制维护中央集权的保障措施(作用)

1,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上,行省是中介环节,其根本点属于中央集权。2,朝廷在赋予其权力的同时,又对其进行较严格的限制。3,朝廷对行省实行严格控制和多方掣肘.4,行省以下所有地方各级政府官员,仍然接受朝廷的任意、迁调、考课等管理。5,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构成了监督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简述秦汉乡里的社会职能。

第一,维护社会治安,防范民众反抗。第二,征调赋役,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第三,劝导乡里,助成风化。第四,“乡举里选”,选拨人才。

论宋代基层社会组织的演变。

第一,乡里时期。(北宋建立960年到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前,设乡、坊(城厢)和里、户)。第二个时期是:保甲时期。(神宗熙宁三年(1070)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

第三个时期是:“乡里”、“保甲”混杂的时期。(哲宗元祐以后直到南宋灭亡)。

基层管理制度由乡官制转变为职役制的原因分析:

1.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2.乡野居民的村落化也是导致乡治方式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清朝的乡治制度。

清代实行“保甲”与“里甲”相辅相成的双轨乡治制度。

保甲制度:县以下分为保、甲、牌三级组织。即每十户编为一牌,设牌长(头)一人;十牌为一甲,设甲长一人;十甲为一保,设保长(正)一人。

保甲以人丁为主——察明人口流动情况,以便监视和控制,

里甲则以户为主——查清每户的田粮、丁银,称编审册,以便于征收赋税。

清代乡里制度的特点:第一,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的管理。第二,对流动人口严加约束。第三,在东北、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建立各不相同的基层政权组织。

乡里制度的变革:从总体上说来,传统中国的乡村组织模式经历了一个从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变过程。具体说,从秦汉到唐代,在县以下设立的乡里组织的首领基本上由官府委派,其身份属于官僚性质,从宋代以后乡村组织的身份便不再属于地方政府任命的乡官,而成为由人丁和财产较多的人户承担的职役。这就充分说明专制国家最终很难阻止政治权力由国家政权向地方权势集团转移。乡治方式的变化是贵族制社会衰落的结果。

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完整、严密、复杂的监察机构,它有利于对整个官僚机器的全面监控。

2、监察法规完备,为监察体制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3、监察官员经过严格挑选,素质较高。

4、注重事实根据,取消风闻言事。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与行政并行的独立型监察机构建制2。重视监察法规的制定3。对监察官实行“秩卑权重”政策4。赋予监察官“风闻言事”权5。监察机关的设置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6。体现了对皇权的过分依赖

上课教学重点集锦(填空题)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基本文献:纪传体正史中的《职官志》;政书体著作和文献,如三通、续三通、清朝三通;历代会要,如,《唐会要》;各种法律文书,《唐六典》、《大清律例》;实录和档案;地理书和地方志;文集、类书、丛书;出土文献

宋代政治制度变化:1,政事堂制度---宰辅议事决策机关,宰执、宰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省长官),参知政事合称宰执,枢密使合称宰辅。宋代的中央决策机构是由皇帝为统御的,以宰执大臣为决策行政的,以给舍、台谏为监察的领导集团所构成。三者相对独立。2,台谏合一,御史台下辖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台谏合一,给予御史以言事权,即对国家政务有建议权,归正权;予谏官以弹劾权,即不仅给御史弹劾百官的职权,谏官亦赋予此权。二者事权合一,可更好的执行监督权。

台谏独立行使监督权:对相权而言,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官员。对皇权而言,亦可行使建议权,对长官同僚而言,论事不相为谋。

元朝的一省制,中央设中书省总领朝政(下设六部),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皇太子兼任),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

明朝的内阁制(内阁大学士、首府、票拟)

明朝的九卿(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

宋代的学士:翰林学士、馆,殿学士、阁学士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外服诸侯(九服)体制。

中央设卿事寮负责处理诸侯的政务;通过命卿制度加强控制地方。

秦汉地方行政体制

1、行政建置(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秦朝以内史掌治京师。汉承秦制,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时右内史更名为京兆尹,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景帝时还将秦时的主爵中尉更名为都尉,武帝时更名为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共称“三辅”,同居长安城中,负责管理京师及其附近地区。

中央派丞相史去“刺察”地方,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郡国。

东汉中叶以后,刺史把兵权、财政权、人事权、行政权集中于一身,就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秦代实行极端的中央集权政策。

两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策。

郡县制——中央对地方直接统辖和管理的关系,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

分封制——中央对地方间接统辖和管理的关系,以地方分权为主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

1、行政建制:

南朝时都督管辖二州或二州以上,就形成“都督区”(北朝称为“总管”)这样在州郡县

之上又有了都督州,就形成了都督州、州、郡、县四级建制。

2、中央与地方关系(较强的地方分权)

地方分权的主要表现是:都督等方镇兼掌军事民政,往往与中央分庭抗礼;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凭籍九品中正制把持地方官的任用,并充当地方分权势力的后盾和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地方行政体制

州、县二级到道、州、县三级

对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考

以安史之乱为界,由前期的“内重外轻”转变为后期的“内轻外重”。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权力分配上:前期——层层节制、纵向垂直管理。后期——节度使分割了原属于中央的大部分权力行政上:前期——官吏及僚属皆由中央直接任免;后期——节度使以其僚属假摄州县官,并自行辟署幕僚。

军事上:前期——“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之效;后期——藩镇专擅兵力与兵权。

财政上:前期——税收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后期——中央与地方分税制,预算收支定额管理体制。司法上:前期——中央通过逐级申报复审复核的制度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司法审判活动;后期——藩镇长官有生杀予夺之权,

监察上:前期——通过监察御史对地方政府的工作和官吏的为政情况加以监督;后期——遭严重破坏。

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论是前期的内重外轻(618-755=137),还是后期的内轻外重(755-907=152),均是平衡状态下的偏差,并非失衡。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

行政建制:“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行省制度,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

明代三司分立行省制: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既是官府名称,又是省一级民政、军事、监察三区划的名称。

元代中央与地方关系

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建制:是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从性质上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和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

第一,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中央对腹里以外地方官府的行政统属,实际是通

过行省来实现。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

第二,行省被当作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中介环节。

第三,元之行省“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百官志七》)。

元代行省制的基本规则:

其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种族交参制,在行省官员之间形成互相牵制和分权制衡。

其二,朝廷在赋予行省综领军、民、财、刑诸权力的同时,又对其进行较严格的限制。

其三,行省以下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和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

其四,以行省为重要监察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督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明代地方行政体制:省、府(州)、县三级制。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明代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统属关系可概括为:

第一,新型省级官府权力结构的确立。第二,在地方行政统属中,省、府、州、县层层监督,而总督、巡抚则高高在上。第三,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加强。

第四,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领独具特色。第五,明代督抚制辖,地方分权扯皮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中央集权并未受到影响。影响:第一,为清代奠定了基础。第二,内阁制和督抚制是明朝皇帝对丞相、行省制度的变通。第三,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清代、地方行政建置:一般分为省、道、府、(州)县四级。

“督抚分寄制中央集权”:主要是指在传统的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朝廷将控制地方的职责和代表朝廷行使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等权力,委付给总督、巡抚,通过总督、巡抚的“分工性地方分权”,达到高度中央集权的目标。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总督、巡抚封疆而治。第二,直省督抚身份和权力又具有两重性。第三,朝廷对督抚的多方掣肘和严格控制。

商朝地方行政官吏依次是:侯、甸、男、采、卫、邦伯、里君。“里”是最基层组织的单位。

西周在划分国野的基础上,地方基层组织分别推行乡、遂两种制度。

乡官:三老,主持乡政,负责思想教化。有秩或啬夫,主管诉讼、刑狱,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北魏的宗主督护制和三长制

隋唐时期,县以下的最基层政权组织是乡、里、保、邻。

保甲制度:熙宁三年十二月,北宋政府颁布《畿县保甲条制》:全国人户不分主客一律按规定加以编制:每十家为一保,选出主户中有才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保(50家)为一大保,选出主户中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500家)为一都保,选出主户中最有行止(德行)、心力才勇(才能、胆量)为大家所佩服,物力又是最高者二人为都保正和副保正;每一大保要逐夜轮流差遣五人,在保内巡警。

宋代推行户役制,役法制度规定,全国民户都必须替国家服差役(又名职役),也就是轮流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

宋代的职役分为二类:一是州县役。二是乡役。同时他们又是宋朝基层政权组织中的“公吏”。

宋朝户籍称“五等版籍”,主户按田地和财产多少分为五等。乡村的基层政权基本是掌握在第一、二、三等户,即地主阶级手里。他们承担职役,既是对国家尽义务,又是国家授予他们的一种特权。

宋代厢、坊是为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

明朝的里甲制度,里甲的基本职能就是为政府提供赋税和征发徭役。

明代乡里制度的特点:

第一,老人责任重大,地位显要。第二,比较重视粮长。洪武四年,在各地设立粮长,“督其乡之赋税”。第三,从制度上来看,政府对乡里的控制更严,乡里的自治性越来越弱。

清代乡里制度特点:第一,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的管理。第二,对流动人口严加约束。第三,在东北、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建立各不相同的基层政权组织。

御史制度的演变

秦设御史府。成员有御史大夫、侍御史和监御史。

西汉亦为御史府,与丞相府合称“两府”或“二府”。长官为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

东晋南北朝不置司隶校尉,其监察权合于御史。

隋朝尚书令的监察权合于御史。并改革御史机构,使其由天子的监察官转变为国家监察官。

唐代御史台:御史大夫为台长,御史中丞为副。其下分设三院台院:侍御史6人。职

掌有四:一曰推,推鞫疑狱;二曰弹,弹劾百官;三曰公廨,台内公廨事;四曰杂,台中杂事。

殿院:殿中侍御史9人。掌“殿庭及随驾纠察,兼知左右巡及太仓、左藏出纳,京畿诸州兵皆隶之”。监院(或称察院):监察御史15人。掌分察百官,巡按州县。

谏官系统的发展

秦始置谏大夫,掌议论,隶属于郎中令。

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议大夫。掌顾问应对及随皇帝诏令所使。

三国时谏官属侍中寺(晋改为门下省),其责为“备切闻近对,拾遗补阙”。

唐代中书、门下设谏官有:散骑常侍和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分左右而置。“左”属门下“右”隶中书,其“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

宋代设谏院,谏官从二省中分离出来,“台谏合一”论列,行使独立监察权。

宋代台谏系统的职能

第一,监察职能

谏诤君主:监督君主恪守家法;谏请君主更改诏令;谏止君主内降诏书;抑制女后干政弄权,以六察法监察中央行政。督责地方监司.

第二,司法职能

承诏治狱。“诏狱,本以纠大奸慝,故其事不常见。初,群臣犯法,体大者多下御史台狱;小则开封府、大理寺鞫治”定夺刑名。主持仲裁。受理上诉。执行判决。

第三,参决朝政和议定法制

应诏条陈与奉敕荐官。同议详定制。都堂集议制。

都堂面议制。第一,决定面议的权力不在君相而在台谏;第二,面议的官员比集议要少,一般仅为台谏和宰执;第三,面议必须在非常情势下才能援例举行。

元代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台(内台):实行一台两院制,设殿中司和察院两级。地方设行御史台,作为御史台的派出和分设机构(江南行御史台和陕西行御史台);同时各道设肃政廉访司,(至元二十八年定制为22道)。

(二)特点:

第一,御史台官员品秩提高。

第二,御史台地位提高,地位与中书省、枢密院同等。

明代监察体制

(一)都察院,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将御史台改称为都察院、作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形成台察合一的体制。

(二)六科给事中,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谏官,改六科给事中为监察官,以监察六部及百官,六科给事中成为独立的、直属于皇帝的监察机关。

(三)通政使司

(四)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职掌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即监临两京直隶衙门):①监察百官②考核百官③充任言官④分别监察在京各衙门的日常事务

(五)督抚

①抚巡地方,这是其基本职责。

②监考属吏,这是督抚监察职能所要求的;

③提督军务。最初,督抚的军权侧重于军事监督。后来其军权不断膨胀,

军伍的整饬、将校的任免、军队的布置以及军饷的供给等均由其主持或参预决定。

(六)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的职责为:“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0190515世界政治制度史(题目答案)

窗体顶端 1、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 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总统制 议会内阁制 君主立宪制 2、 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领导人是斯大林 列宁 赫鲁晓夫Array 戈尔巴乔夫 3、 日本法院分为四个审理级别,实行Array 四级三审制 四级四审制 三级三审制 二级二审制 4、 枫丹白露敕令迫害的对象是法国新教徒,即Array 胡格诺教徒 清教徒 卡尔文教徒 路德教徒

5、选举制度中的“一人一票,每票同值”的要求主要体现了 普遍原则 平等原则 自由原则 公开原则 6、现代政党在世界上最早出现在 美国 法国Array 英国 德国 7、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为 公民大会 元老院 库里亚大会 森都里亚大会 8、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 政党制度Array 议会制度 分权制衡 普选制度

9、判例法的基本原则是 拟写判决书 正义 遵循先例 法官推出法律规则 多项选择题 10、 战后《日本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 国民主权 和平主义 保障基本人权 君主主权 11、 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有 社会民主党 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 民主社会主义党 绿党 12、联邦德国规定的政党条件是 由一定数量的公民组成 有书面纲领和章程 代表人民参加联邦和州选举的政治团体 政党的组织原则必须符合民主原则

美国联邦制的演变经历了 二元联邦主义 合作联邦主义 “新联邦主义” “创造性联邦主义” 14、 苏联最高权力机关是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的两院是 苏维埃联盟院 苏维埃民族院 参议院 众议院 15、 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内容包括: 政治领导 组织领导 对国家和政府机构实行监督 司法领导 16、 德国主要政党有 社会民主党 基民盟 基社盟 绿党

西方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贝壳放逐法 :这是给公民大会的一个特殊的司法权。目的是防止“僭主”,保持雅典的政局稳定。按此规定,每年春季召集一次特殊的公民大会,口头表决是否需要实行放逐。如果大会认定必要,便再次开会,每位与会者可以把他认为危害公民自由和现存制度的人的名字写衣陶片或贝壳上,那个被大多数人(票数超6干)认为必须放逐的人就要离开雅典,10年后方可返回。放逐朗司,其家庭财产不没收,回来后也恢复公民权。 2、维兰:在法兰西的农民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不负担与人格依附有关的义务,他们被称为“维兰”,即人格自由的人。他们可以自由的处理自己的财产,领主不能把他们连同土地一起卖掉,他们的前身多半是法兰克的自由农民,但是他们在土地关系和司法关系上仍然必须依附领主,他们必须向领主缴纳与这两项义务相关的捐税。实际上维兰是处于奴化过程中的依附农民. 3、责任内阁:内阁制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组织形式。内阁首脑应由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充任,表示内阁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成员一般由议会中多数党的议员充任,表示内阁的一致性并应集体向议会负责。内阁首脑和有关大臣应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议员提出的质询,并在议会通过的由国王发布的法律上签名以表示向议会负责。当议会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应集体总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由选民的选举来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制政府又称议会制政府或责任内阁制政府,以英国最为典型。 4、选举保证金制度 :是指候选人需交纳一定数量的竞选保证金,如果选举中所得选票达到了法律规定的一定比例,则可发还,否则由国家没收。 5、十二铜表法 :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因传说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该法典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继承法既实行遗嘱自由,又规定财产在氏族内继承;惩罚方法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该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是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成果,同时也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6、影子内阁:1907年保守党在政党政治和议会斗争中首创“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又称在野内阁、预备内阁。影子内阁是由反对党上层领导集团按照内阁的组织组成的后备政府。它有公认的党魁,领袖,成员包括:该党员内阁成员,该党在下院有影响的议员;或由该党下院议员全体选举产生。其主要任务是领导本党在下院的一切活动。和内阁一样,影子内阁同样强调阁员行动一致,集体负责。它的存在与工作,增强了反对党的政治实力,刺激执政党上层加强组织工作,扩充内阁权力。 7、议会经理制:美国城市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这个制度里,市政府的政策、修立法、拨款、和监督政府运作等的权力由一个通常由5至11位民选议员们组成的市议会执行。市长在这个制度里的功能通常仅有象征性质、如对外代表该城市,或仅是市议会的一员、通常也担任市议会议长。市政府平日运作和执行市法规的权力则由市议会任命一位市经理或同等职位负责。市经理对市议会负责,而且通常市经理的权责在任命契约里都有逐项列出。理想的市经理最好是能干又不属于任何党派,但是实务上则很困难找到这样的市经理。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概况 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宪法】现行《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实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2005年11月22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正式公布了该党提出的宪法修改草案,其核心内容是抛弃了现行宪法中日本不得拥有陆海空三军等武装力量的重要规定,要求将日本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并规定自卫军可以为“确保国际和平而展开国际合作活动”。 【议会】议会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参议院定员242名,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不得中途解散。在权力上,众议院优于参议院。每年1月至6月召开通常国会,会期150天,其它时间可根据需要召开临时国会和特别国会。 【内阁】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免,天皇认证。 日本政府实施行政改革后政府机构为1府12省厅。 【司法】日本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属各级法院。采用“四级三审制”。最高法院为终审法院,审理“违宪”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负责二审,全国共设四所。各都、道、府、县均设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设四所),负责一审。全国各地还设有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负责民事及不超过罚款刑罚的刑事讼诉。最高法院长官(院长)由内阁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内阁任命,需接受国民投票审查。其他各级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内阁任命,任期10年,可连任。各级法官非经正式弹劾,不得罢免。 检察机构与四级法院相对应,分为最高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区(镇)检察厅。检察官分为检事总长(总检察长)、次长检事、检事长(高等检察厅长)、检事(地方检察厅长称检事正)、副检事等。检事长以上官员由内阁任命。法务大臣对检事总长有指挥权。 【政党】战后日本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种政党相继恢复或建立。目前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民主党、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新党等。

西方政治制度史第一次--平时作业2020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答案

1、请回答: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中央机关构成是怎样的? 答:1、以执政官为核心的行政长官制度;2、以政界精英为基础的元老院制度;3、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大会制度。 2、请回答:罗马帝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公民大会、执政官、保民官、元老院等共和时代的国家机构名义上继续存在,元首可以援引共和时代的政治制度为依据而拥有各项个人权力。国家机构的原有职能逐渐变化,或被削弱(如元老院),或名存实亡(如公民大会),一些重要的职位为元首长期占有,如奥古斯都连续多年担任执政官,获得终身保民官的职权,元首成为掌握实权的民政机关的主宰。后来元首还兼任大祭司长,在宗教事务中起主导作用。普林斯制的主要支柱是军队,元首享有最高元帅的称号,他不仅拥有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而且成为驾驭整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元首政治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一般认为,奥古斯都就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元首政治形式上尊重元老院,故近代一些学者也称罗马帝国前期奉行的是元首与元老院的两头政治。 3.请回答:议会党团的主要特点? 答:议会党团是指由议会中同一政党的议员组成的知、以统一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动为目的的政党集团。议会党团属于体制内的政党,其主要特点是: 1、他们是经由选举获胜进入政治体制的,通常每隔几道年就要接受一次重新确定其专地位的考验。 2、进入体制后他们构成议会政治的基本单位,成为政治体制组织结构的一部分,一切活动必须遵循体制内的规则进行属 3、他们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才能使本党的政策转变为国家法律。 4、请回答:政党分赃的原因、目的? 答:(1)它是对本党干部作出贡献的赏赐,否则党务人员将没有动力为政党服务。 (2)政党通过让本党主要领导成员占据主要行政职位,达到控制行政体系和国家机关的目的。 (3)本党干部占据国家机关重要职位,在政党执政期间,极大的加强本党的各方权利,更加巩固政党的合法统治地位。 5、请回答:现代政党是怎样形成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答: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政党是起源于问17世纪70年代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美国于18世纪80年代产生了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派,后发展为政党。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党几乎成为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政党总数已约有4000个。 政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政百党的基本特征或要素主要是:1、有明确、具体的政纲,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2、有定型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 3、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 4、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 5、通度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各种活动,广泛争取非党群众的支持,竭力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纲。

2018年北大中外政治制度考研

2018年北京大学考研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研报考复习指导 第1次分享(共5次) 考试内容、参考书解析、资料推荐 育明教育·斯泰朗考研资料分享系列

一、201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招考总结分析 (3) 二、北大国关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研考试内容报考分析 (4) 三、2018年北大国关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权威推荐 (5) 四、北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分析举例 (6) 五、2018年北大中外政治制度考研专业课复习新攻略(内部资料) (7) 六、2018年育明教育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集训营入营摸底测试题一 (9) 七、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专业考研报考须知/参考信息 (9) 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高分笔记节选 (11) 更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资讯、高分辅导班点击咨询陈老师

正文部分 一、201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招考总结分析 (一)2017年北大国关学院考研招考总结 1、招生人数 2、考试变化、难度 3、出题导师变化 4、分数线 (二)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招生介绍 1、各专业简介 2、各专业招生人数 3、各专业竞争大小 (三)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报考须知 1、专业综述 2、跨专业报考 3、竞争大小 4、备考的时间 5、是否需要去北大听课 6、是否公平、是否有歧视 7、专业课辅导班 (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资料 备注:本部分内容的详细解析,会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分享给各位考生,欢迎大家关注。也可以点击咨询陈老师获取相关介绍。 2017年北大国关学院学术性研究生招生总数为60人,其中普通招考17人,推荐免试43人(普通推免34人,特殊推免9人)。普通招考的招生人数相比前几年有所减少,16年普通招考人数是19人,15年普通招考人数是21人。对参加普通招考的考生来讲,竞争难度越来越大。 北大的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在两个学院都有硕士点,分别是政府管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两个学院的这个专业在招生考试的内容方面、培养目标方面、跟随导师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政管的中外政治制度是和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合并招生,培养目标上主要偏重政治学原理、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关的中外政治制度的培养目标主要偏重比较政治学、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制度。 2017年国关中外政治制度专业一共招收6名研究生,对外招考2人,推荐免试4人。 2017年的专业课试题的难度相比较前几年有一些提升,命题与时事热点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专业一的出题,一方面要求考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深入,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关注时事并且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灵活作答。对考生的解题、答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试题难度提升相对应的就是考生分数的变化,2017年国关学院的复试分数线是345分,和大部分年份持平。但整体上进入复试的考生的分数,以及最终录取考生的分数普遍要比往年低5分左右。 ................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英国政治制度专题

第一节中世纪英国的分权君主制 一、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 1.英格兰的由来 2.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 ①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土地分封 ②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 ③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 行政、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 (二)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 1.威廉征服 2.强化王权的四点措施 占有1/7的土地/封地分散/向国王宣誓效忠/地方统治沿袭分郡制度 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1.12、13世纪英国财政改革 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3.改革意义 二、英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大宪章的签署及其对王权的限制 1.签署大宪章的背景 ①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 ②斗争的焦点: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约翰与教会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 2.大宪章的基本内容 ①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②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 ③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或处以罚金

3.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25名男爵 4.《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①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 ②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 ③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 ④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新式 ⑤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 (二)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 1.议会的演变 2.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 3.地方代表 4.议会分为上、下两院:14世纪中叶 (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 参考教材第85页,学生自学 三、都铎王朝时期的议会与国王(1485—1603年) (一)都铎时期王权的强化 1.政府机构进一步完备 2.宗教改革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1.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议案委员会出现;三读制逐渐形成;骑士成为下院的主体2.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 ①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 ②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 ③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三)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 1.议会不是可有可无,国王为了取得议会的支持,其手段必须符合程序和制度 2.议会机构自我意识强化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1.提秀斯的政治改革:(名词解释) 时间:公元前8世纪左右 背景(1)商品经济的发展(2)土地私有化 (3)四大部落间交往频繁,但界限分明(4)部落内部贫富分化 内容:(1)设立中央管理机关——雅典总议事会 (2)将雅典氏族的所有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农民、手工业者,赋予贵族担任公职的特权 改革影响:统一的雅典城邦开始建立。 2.解负令:(名词解释) 梭伦改革时提出的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回因为负债而被卖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即解除人民先前负债的意思。 3.梭伦改革内容: (1)解负令。 (2)把全体公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高级官职,第二三等级的可以担任一般官职,第四等级的不能担任官职,但可以参加公民大会。第一二等级的公民担任骑兵,第三等级的公民担任重装步兵,第四等级的公民则担任轻装步兵。 (3)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各部落中,除第四等级外,其他三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担任代表)。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打破了贵族对立法、行政、司法的各种垄断,为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4)改革了格拉古严酷的法律,除杀人犯外,废除了其他罪犯的死刑。 4.克里斯提尼改革: (1)把全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 (2)建立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负责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3)建立十将军委员会,颁布贝壳放逐法。 影响:彻底清除了氏族制的残余,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最后阶段。 5.贝壳放逐法:(名词解释) 贝壳放逐法规定公民大会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放逐危害国家的分子,表决时,公民在贝壳或陶片上写上被放逐人的名字,如票数超过六千,此人即被放逐国外,十年之后方许回国。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管理制度)美国政治制度简介

(管理制度)美国政治制度 简介

美国政治制度简介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壹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壹部作为独立、统壹国家的成文宪法。俩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和和平集会权利于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且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壹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的行政命令和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俩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俩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俩年,期满全部改选。俩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

务。此外,国会可通过不需要总统签署的决议案,它们无法律作用。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壹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 奥巴马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 出生:只见过壹面的黑人父亲+影响终身的白人母亲 奥巴马的父亲生于非洲肯尼亚壹个牧民家庭。老奥巴马于1960年去美国夏威夷读书,和奥巴马的白人母亲结合,1961年8月4日奥巴马出生。 奥巴马壹生只和已于1983年离世的父亲见过壹次面,其他的时间他均是由母亲和外祖父母抚养的。奥巴马曾于自传中写道:“于我的生命中,母亲是独壹无二的永恒。于她身上,我见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优点均源于我的母亲。”于壹次父亲节演讲中,奥巴马再次谈到自己的单身母亲,称“她壹直努力维持家庭生计,别的孩子有的她也会满足我们,扮演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 实际上,奥巴马的出生环境更像是壹个“联合国”,他跟随母亲去过印尼,他的兄妹或亲属来自各种族裔和国家。很多人会拿奥巴马和40年前的马丁·路德·金相比,如果说金的梦想是为黑人追求和白人同等的权利,那么奥巴马反复强调的梦想则是各种族的人不分肤色,亲如壹家——正是他的家庭给了他这样的梦想。 成长:迷茫而自卑的“街头混混”

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主权:国家固有的对内高于一切和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权利,或者说是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2、君主主权: 霍布斯的《利维坦》:每个国家都必须存在一个绝对的最高主权,足以强制人们遵守这一为达到和平共处而订立的契约。而这个最高的、不受限制的、不可分割的主权权力,只能掌握在君主手中。 3、人民主权:卢梭认为,国家代表着"普遍利益"和"公共意志",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的主要内容就是公意,它体现了人民自由意志在国家政治中的最高地位,这种意志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和不能代表的。 4、议会主权: 洛克认为,人民订立契约成立国家时,仍保留生命权、自由权与财产权三项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天赋权利。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与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委婉表达了人民主权思想) 5、洛克: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他主张要扞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等"自由权利",强调建立有限政府 6、主权在民:最早把主权在民原则写进宪法而确定下来的是法国,1793年宪法被认为是史无前例的、最民主的、最能体现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一部宪法。法国是主权在民思想的发源地。 《人权宣言》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这部宪法是欧州大陆最早的近代成文宪法 7、政治合法性:又叫政府合法性、政权合法性,指某个政权或政府的统治获得社会成员的服从和忠诚的问题。 8、布丹:法国大律师,近代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他发表了《国家论六卷》,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主权学说 9、霍布斯:英国着名政治家,他运用近代自然法理论,论证了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而建立起国家。《利维坦》 10、卢梭: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也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人民主权理论对于近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主权在民原则的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原则,又称人民主权原则,它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率先倡导的“主权在民”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国家被看作是由人民根据自由意志缔结契约的产物,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而不是君主。无论是国王还是君主,其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 12、从君主主权到人民主权理论的发展 1、霍布斯的君主主权理论 2、洛克的议会主权 3、卢梭的人民主权 13、比较洛克的议会主权理论与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14、代议制:指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的权力,而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相对之直接民主制度,代议制是间接民主制。 15、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民主制 16、间接民主制:也称代议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议会或国会)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17、《代议制政府》:是一部关于代议制的经典着作,它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制度安排,在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制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有关代议制的一部经典着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摘要: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 方式的总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其特定的国情、积极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渊源等所决定的。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历史仅有200多年的移民国家能够有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与其政治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美国的政治制度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本文将就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展开阐述。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权体制实行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它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一、主要内容 (一)政权组织形式 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1)从立法和行政的关系看:国会拥有相当权力,总统对于官员的任命,须经过国会参议院同意才能生效。同时,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有权介入立法领域,可以通过本党议员和本党议会团的领袖来影响某一法案的命运等。(2)从总统与联邦法院的关系看,总统可以任命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有行政裁判权。同时,法官一经任命可以终身任职,可以作出对总统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等。此外,国会同法院的关系也是相互制衡的。这种分权制衡关系并不否定三方有合作的基础:在和平时期,三方面的制衡多于合作;在动乱或者紧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多于制衡。因为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所维护的利益从根本上与国会一致,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会对总统采取忍让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不仅在国内事务上,国会往往与总统采取合作态度:在战争和外交问题上,法院遵循“司法依从”和“政治问题回避”等原则,也常常与总统合作,放任总统的行为。这种时而分权,时而合作,具体什么时候怎样表现,主要取决于美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美国实行的的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包括一个最高的权力机构即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 (三)政党制 美国的政党制是典型的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共和党以象为徽民主党。以驴为徽。美国的政党组织松散,美国选民可以自由注册成为某个党派的成员,可以自由投票给某个党派,不过这些都无法限定选民的选择,也不会带给该选民针对该党派任何特殊的权利或

西方政治制度史

爱琴文明(Aegean Civilization) 地中海东部南欧和小亚间青铜文明的总称。因围绕爱琴海区域而得名。约开始于公元前第3千纪中叶,持续至前第2千纪末,在希腊文明之前,是最早的欧洲文明。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大阶段,前后相继。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第一章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 1、早期的希腊社会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文明始于爱琴文明,它又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荷马时代 以相传盲诗人荷马的《荷马史诗》为代表,大约在BC11-BC9世纪。 3、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二、希腊奴隶制民主政体的逐步形成 1、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产生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公共权力机关和公共职务。 2、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 斯巴达社会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奴隶国有制。国王、长老会议(后为元老院)、民众大会三者为国家机构。斯巴达人全民皆兵。 3、奴隶制民主政治:雅典 (1)雅典国家的初步形成;相传公元前8世纪提修斯改革(2)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 (3)克里斯提尼改革(4)伯利克里改革 积极影响:主权在全体公民手中,无论贫富均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公民的政治使命感很强,愿意为自己的城邦贡献个人才智和力量。雅典公民在城邦中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公民能当家作主。 4、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的是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存在着明显缺陷。因为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奴隶、妇女没有公民权。 第二章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罗马国家的王政时代 二、罗马共和时代 1、平民与贵族的早期斗争及12铜表法 BC494年、BC471年、BC449年的三次平民斗争。 2、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继续及政治制度的发展 共和国早期主要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以后是自由人与非自由人之间的矛盾。罗马国家由元老院、民众大会、高级官吏组成。 三、帝国时代的罗马 前三巨头:凯撒、庞培、克拉苏后三巨头:雷必达、安东尼、屋大维 屋大维的养子提比略正式称帝。 通常把帝国分为前期帝国(前27~公元192)和后期帝国(193~476),有时又从后期帝国中分出3世纪危机时期(193~284)恺撒大帝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他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巨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并制定了《儒略历》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 米兰敕令 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为被承认的宗教,而基督教也开始与帝国政府的政权合流。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 四、帝国的分裂与灭亡 2-3世纪帝国奴隶制度出现危机矛盾重重。 395年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日耳曼人的攻击下 476年9月西罗马帝国亡。东罗马(拜占廷)帝国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第三章西欧封建制度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 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社会的封建化日耳曼人属于白种人,语言属于印欧语系。3世纪时处于部落联盟时代,并逐步出现了王和王国。 2、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克洛维建立墨洛温王朝(507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