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非文化风情论文

亚非文化风情论文

亚非文化风情论文
亚非文化风情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日本文化中的樱花情结

课程名称亚非文化风情

考查学期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

日本文化中的樱花情结

摘要: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樱花的花语是高尚,可以说樱花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结。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日本人对樱花有着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与自古以来日本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关系。同时也形成了日本人所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国民性。

关键词:樱花,日本人,审美意识,国民性,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前言:每到春天,日本人都会走进自然,欣赏美丽的樱花。日本大人之所以喜欢樱花是因为它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樱花的特征符合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生死观和审美观,更寄托了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所以日本人看到樱花就像是看到自己。只要日本人的这些国民心理不变,对樱花的喜爱就不会改变。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代表着整个日本民族,体现了日本民族基本的性格特点,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不论是在古代日本还是现代日本,也不论是在诗词、散文、小说还是电影、歌曲、绘画中,都有大量对樱花的描述和赞美,或是以樱花做意象,借樱花寄托思想感情,比如《桜色舞うころ》就是通过樱花表现主人公的忧伤、思念。樱花对日本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日本人喜欢樱花的原因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日本人偏爱樱花,是因为樱花的集合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征,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觉也是单薄的,惟有一座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这样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早在远古的时候,樱花就被日本人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在日本的古语中,“樱时”这个词就是表示“春天的时节”的意思。所以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得是否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

日本人认为樱花开得顺利,就意味着这一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每当花开的时节,人们就会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日本人之所以自古就喜欢樱花,除了樱花能够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素洁与宁静。还有的人说因为樱花先开花后长叶的特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樱花突然盛开又突然消逝的短暂与义无反顾的果敢,与日本人的精神特质产生共鸣,所以备受日本人的喜欢。

二、樱花的特征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樱花的颜色相当单调,一般是白色或者粉红色,开方时也开得淡然清丽,似有保留,于其它大部分花比起来总让人有一种朴实之美感,这正符合日本人“恬淡”、“古雅”的审美观。另外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往往是一阵风雨过后原本满树的花一夜之间便凋谢得只剩枝干和花梗,不得不让人感到世事无常,多愁善感,以“物哀”为美的日本人更是在樱花中看到衷石感、清冷、悲凉之美,在樱花中寄托许多悲哀、惆怅的情怀。樱花蕴涵有日本民族之于大自然的“物哀美”意识,困此,日本人对它们情有独钟,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特有的审美观念。

三、日本人的“英雄观”

樱花掉落时的美景很是震撼,满园的樱花伴随着春风宛如蝴蝶般纷纷落下。天明时分,昨晚还是满树的樱花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和柔和的绿叶。地面的花瓣安静而又闪着银色的光。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所一直推崇的“英雄观”和“人生价值”是相符合的。据说在日本,比起“生时的光辉”,“死时的尊严”更被世间所崇尚。

四、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宿命观和唯美观

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之中,我们经常能够读到生命最美的时刻即是樱花凋零的那一瞬间。短暂、美丽,同时又夹杂着死亡气息的这一瞬间让每一个日本人都不禁为之动容。这种民族审美观在日本文学和电影中的表现便是倾向于虐恋、

宿命和唯美。这也许是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等原因致使日本人对日常的生存具有一种无常观,让他们感觉到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吧。这种危机感使他们有了宿命的观念,并且在内心根深蒂固。日本有名的古典文学的代表《源氏物语》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现代的日本学生也最不喜欢在教科书上看到“资源匮乏”的字样。

五、花与日本人的国民性

樱花的特征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相似,因此日本人对樱花有人说:“樱花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就是樱花。”樱花的花瓣非常小,将一朵樱花采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千万朵樱花连成一片,汇成花的海洋,那场面就蔚为壮观,绚丽多姿了;樱花的颜色相当单调,盛开时一片粉红。樱花所体现的是整体美;樱花树干粗壮,而每朵花却十分弱小娇嫩,每一朵花与它所依托的树干形成强烈的反差;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7 日”, 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 天, 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 天左右, 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樱花盛开得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开始凋零的时候。

六、花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莫说是一朵樱花,即使是一株樱树,看上去也会给人以平淡无奇、形单影只之感。而一片一片的樱树林就不同了,那满山遍野的樱花如云似霞,真是蔚为壮观。日本人也恰恰这样,一个日本人给人一种平凡无奇,规规矩矩,谨小慎微,微不足道的感觉,但是一群日本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创造出奇迹,就能让世界为之侧目。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日本人的“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的确,单个日本人看起来谨小慎微,平凡无奇,被淹没在人群的海洋当中,很不起眼。但是一旦他们结成集团就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取得巨大的成就。日本式经营的成功以及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有目共睹,而樱花正是表达团队精神最彻底的一种花朵。日本人喜欢集体依赖集体,重视集团内部的“和”,不和集体唱反调,不背离集体,主张有集体才有个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生存。樱花也是这样,集体开放,集体凋谢,体现了一种集体协作精神。所以,害怕孤独,重视集体的和睦协调

的日本人珍视“有团队精神的”樱花,以樱花为美。

七、樱花与日本人“任生任死”的生死观

日本人喜欢开时绚烂,凋谢时轰轰烈烈、干干脆脆的樱花樱花是一种骤然开放骤然凋谢的花盛开之时似云似霞极尽灿烂,在开得最绚烂之时就是凋谢之时,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花蕊与花梗,粉红色的花伴飘散殆尽,不剩一片。这跟以活着的时候一心一意的活着,每时每刻都竭尽全力生存,死时果断地抛弃一切求生之念,痛痛快快的去死为生死观的日本人是一致的。樱花在最美的一刻凋谢,让最美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力成为永恒更是符合日本人的心理。日本人在樱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樱花的灿烂果敢正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不爱樱花。

八、花与武士道

日语里有一句话“花数樱花,人惟武士”,还有人说“武士就是樱花”。樱花凋落方式的果敢干脆,犹如据城而战,全体阵亡的武士集团。而对武士而言,樱花凋零时的精彩就是自身向往的结局。所以日本人在樱花身上看到了武士的视死如归,壮烈献身的精神。日本人敬佩樱花的精神。因为武士有自己的“武士之道”。武士们具有因武士身份而引以为荣的精神境界以及无论发生什么都愿为将军尽忠献身的品格。樱花的迅速飘逝,说明了世间没有永恒。同样地,武士也觉得,自己的生命算不了什么,肉体消灭了,只不过是返回神国的一种方式。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株小小的樱花而已,相对于自己主人的利益和整个集团的利益而言,谁会在意自己渺小的生命呢?

结语: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日本人偏爱樱花,是因为樱花的集合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征,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觉也是单薄的,惟有一座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樱花的聚合,樱花的绚烂短暂…樱木是一种观赏花木,其花朵艳丽令人心旷神怡。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这样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赞美虽然短暂却灿烂的人生。日本被称为“樱花之国。而对把樱木为视为国花的日

本国来说,观赏这种有着淡淡花色的樱花所拥有的含义不仅是在看樱花的外形,还在于樱花带给日本民族的强烈的精神意义。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都无时无刻的涌动着这种粉红色的樱花情结,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日本文化的深处。

日本人特有的岛国国民心理使得日本人对花的美的欣赏具有有别于其它国家国民的独特之处,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独特的生死观和崇尚武士道精神,多愁善感的诸多心理特征使他们对樱花情有独钟。但是国民性格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日常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日本人的性格、心理和思维方式也在渐渐改变,或许将来对樱花的偏好也会改变吧。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7.

[2] 刘金钊. 日本历史与文化[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3] 周平. 日本风情录[M]. 东方出版中心,1991. 1

[4] 谢群英,曾诚. 美丽的岛国日本[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

[5]朱荣根.日本人与樱花[J].知识就是力量,2001(04).

[6] 刘笑明. 日本国家概况[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产品创意设计论文

产品创意设计 ——自行车的改进 设计的本质是革新和创造。根据设计活动中创造性的大小,可将设计分为三类: 常规设计、革新设计和创新设计。 常规设计以成熟技术为基础,在工业生产中大量存在。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必须改进旧产品,改进生产加工工艺、研制新品种。创新设计和革新设计都具有创造性,但前者在设计探索中最富有挑战性,没有现成的设计规划,甚至没有类似的已有设计作为借鉴,很大程度上凭借设计者的灵感去创造。创新设计的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形式新颖且独特,值得提倡。后者也称为改进设计,是为增加原有产品的功能或适用范围,提高性能或改进结构、尺寸而进行的部分创造性活动。 本文对于自行车的改进设计便是属于第二类——革新设计。 现有的自行车虽然种类繁多,对于不同情况有不同种类的专用自行车,但大多数人用的都是普通自行车,对很多人来说自行车是出行的一个很好地选择,但普通自行车往往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自行车的车后和脚蹬上都有一个反光片,作用是夜间可以反射从后方开来的汽车或摩托车的灯光,避免被撞,但是如果从后方开来的车没有开灯或者是有人在后方高速骑单车而来,这时候反光片就起不了作用了。 改进:可以在自行车的尾部多加一个夜间自主发光装置或可调控的发光装置,比如一个LED 灯,还可以设计一个程序,当你转弯时可以像开车一样令灯显示出你转弯的方向,或显示一些有趣的图案。 (2)夜晚骑车,若是没有照明系统,在一些较暗,路面情况又不好的地方,往往会给骑车的人带来困扰和潜在的危险。 改进:可以在车头装一个灯,然后再在车轮处装一个类似发电机的装置,当车轮转动时

可以将动能转换成电能传送到灯上,或者直接将灯装在车轮的钢圈上也未尝不可。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全1001 1028XXXXXXXX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凉山彝族为例 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 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自然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增强和提高我省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里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产业投融资、产业龙头培育等六大方面提出推动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山东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 二、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1)创意产业是一种无污染、附加值高、低消耗的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是山东省优化产业结构的一个契机。 (2)海外国家和地区及近年来国内省市掀起的“创意浪潮”为山东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3)山东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可以与现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山东特色的创意产业。 2.面临的挑战 (1)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不够,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活力。 (2)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产业链,产业链附加值较低。 (3)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文化创意、研发、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缺乏。 (4)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不够完善。 (5)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合理的组织内部结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 (6)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不够。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1. 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 传统文化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迄今为止,“政府办文化”的体制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没有用市场机制来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行业垄断现象较为突出,非国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山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与职责,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完全分离,成立专门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部门,形成独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监督体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政府来讲,应做好以下工作:注重对全民创造力的培养,鼓励文化创新,培养创新民族,创建创意产业园;增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周期性消耗的规划及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

创意设计论文

感想 在老师没布置论文题目之前,我已经想好了,论文就上网去“参考参考”吧。但现在我改变注意了。只因为论文题目有“感想”这个题目可以选。 上了那么久的课,说没有点想法是假的。而且像我这种没有逃过课的好孩子学到的不是一般的多。哈哈…… 其实说是在写论文不如说在写随感吧。不过我喜欢这样。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毕竟不是专业的,上几节课,哪有那么多专业的论述。那些长篇大论的家伙不要告诉哥你不是百度的?当然,某些牛人就算了。 至于你说的创意……偶没百度就是创意,偶写自己的东西就是创意! 前面的废话不是为了狡辩,不是为了凑字数,也不是在浮夸……只是很不爽现在某些死规矩,烂现象。 能不能给点力,不要“论文”,就“感想”就好了,我们又不是专业的,哪有那么多东西“论”,我只想谢我所见得,所想的,所得到的。尽管我写的不好,但最真实的不好吗?再来几篇“论文”,估计我都不会写字了?还谈什么创意,丢到姥姥家了。 能不能挣点气,让你们写“论文”,你就想到百度了?不专业,不懂写,字太多?蠢蛋!专业的东西你就让它见鬼去吧。自己理解的,装进脑袋了才是王道!有能脱离生活的东西吗?从生活中挑相关的东西来写不就行了?如果这样都不会做了,那我真的没话说了。 说多了,唉,我应该就是那种理想家吧,总把东西想得太完美了。不过这样也好,要求别人的,我会要求自己更多。好吧,还是来说说我们这门课吧。 挺好的课,我挺喜欢的,要不然我能不翘课! 在我看来,这门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优秀创意产品的介绍。另一部分是创意广告吧。 优秀创意产品的介绍让我的视野一下子就变大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有些东西在你没见过之前,真的没法想象它能这样做,它能这么有趣,那么美,那么好!就如,把床和书桌合成一起,睡觉的时候,平铺下来就成了床了,要看书,只需要竖起来就好了;一些梯级的设计,只需要一些颜色的处理就可以在晚上引起路人的注意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厕帚只需要和一个桶结合起来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二.生活习俗: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婚姻习俗:择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生育习俗,祝寿习俗,饮酒习俗,跑鱼,生活禁忌,节日禁忌,数字禁忌,礼仪禁忌,餐桌禁忌。 三.吉祥民俗:吉祥民俗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吉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的吉祥语、吉祥图案、吉祥物等等。实际上,吉祥民俗是人们心理观念的反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期望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万事顺利的心理倾向。为了表达这种愿望和心理倾向,人们便赋予特定的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以神秘的光环,并加以区别对待,利用这些特别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能够驱灾避邪、去秽除魔、趋吉避凶,而且它们能带给人们平安好运、幸福安康、吉庆祥瑞。

文化创意论文

从文化创意到影视产业的若干思考 【摘要】:文化创意无时不在影响着影视产业,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又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最为迅速并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领域。本文就影视产业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重视和努力实现文化的再造与创新,从而生成一种更具时代感、更具艺术魅力的传播文化的文化谈若干意见。 电影或者说影视创意产业是构成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是发展文化创意集群的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代影视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加强“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影视文化建设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下进行的,人们常说“影视产业最有价值的方面是创意,最困难的方面也是创意”这就需要我们去找到一个突破口,既要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落到实处,又要跳出传统影视文化研究相对狭小的圈子,将影视文化建设置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更为宏观的视域下来审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与国际接轨不仅关乎国内产业自身发展问题,也关乎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问题。况且关于这一领域还存在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一是全盘西化,完全套用西方的产业、资本运作等理论、思维方式来处理本土问题;二是以民族化的名义陷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自话自说,甚至自娱自乐,而忽略产业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但实际上,一方面我们需要融入到世界影视文化的大市场中,了解主要发达国家影视文化的发展战略,汲取其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迷信西方,而是要立足于国家实际,牢牢把握本土市场的需求和国人的喜好,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全世界彰显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和禀赋。因此,我们说得“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意在将“影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整合,以避免过于狭小和过于宽泛的倾向,为影视文化建设灌注富于鲜明时代精神的内涵。同时,也必须以“问题”为切入点,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上,对其基本要素和研究命题及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予以认真观察、分析和探讨。

广告创意设计的论文

广告创意设计的论文 广告创意包含了广告活动中创造性的思维,只要是涉及到创造新的方面,从战略、形象,到战术以及媒体的选择等,“创意”二字实践出新的方案上。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广告创意设计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广告文字设计的主要内涵 文字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根据设计用途,对字形、字体进行排列组合或图形加工,设计者对文字进行版式设计与艺术处理,可以达到协调页面美感、传递信息的目的。文字创意设计是人类主观思维创造的表现。主要包括版式设计和字体设计,探究文字排版、造型的技术与理论,比如字间距、织体和大小等。就美学视角而言,文字设计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字构成,可以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它不包括文字内容撰写。文字设计在广告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品装帧设计、海报设计等方面。 (二)广告文字设计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功能性原则。广告文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因此,广告文字设计的得风格和形式,都要以准确传达信息为目的,所以,文字设计的功能性原则历来被视为其首要原则。功能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在进行文字创意设计时要将内容与主题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在广告文字设计中出现无关联、相互矛盾的现象,应努力增强传递信息

的精准性。不管是一个字体、一个 LOGO,还是一个商品品牌、一个标题,都要具备独特的内容与内涵,广告文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向消费者准确传递基本信息与要素。此外,广告文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当是高度统一的,例如,将同一字体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意设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作品意蕴也会受到影响。其次,要遵守艺术审美原则。在广告文字创意设计中不仅要准确传递信息,还要在此基础上带给受众美的感受,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所以,视觉美感也是广告文字设计应当注意的另一个设计原则。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接触到的美学信息越来越多,对广告作品的审美需求也逐渐提升,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广告文字设计中关注美学元素的使用。比如,在文字创意设计中,要明确文字的数理、对称、节律、平衡和对比,且在设计中遵循这些形式法则,提升文字的设计感,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从广义角度看,广告文字创意设计的形式感法则主要包括简约法则与平衡感法则。 韩国的汉字主要源自我国,并经过整合加工发展成本国文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韩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增多,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和项目都受到韩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许多韩国设计师在广告设计中也时常采用汉字元素。与中国广告文字创意不同之处在于,韩国广告文字设计更加关注品牌,看重设计型创意项目,着力增强设计作品

民俗风情论文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周大明 浅谈苗族服饰 学院:园艺园林 专业:城市规划 姓名:罗娟 学号: 班号:周日班 编号:32

浅谈苗族服饰 摘要: 苗族分为白苗和花苗,他们的服饰有些许不一样,但都代表着苗族服饰的文化特色。苗族的服饰大体上分为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男子的服饰一般都是深色的,藏青,黑色等,颜色品种比较少,结构却比较复杂,裤子裤脚一般比较大,男子的衣服和裤子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苗族的女子比较喜欢佩戴银饰穿艳丽的衣服,在着装方面,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她们戴精美的银花冠,下面圈挂银花坠银项圈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佩戴这么多银制品,她们的衣服一般比较重。苗族姑娘的裙子俗叫做“百褶裙”,但远远不止百褶,往往有五百多褶,并且有两三百层,细致精美也体现了苗族姑娘的心灵手巧。苗族服饰的图案总会给人无限的遐想,每个有故事的图案都将停留在苗族姑娘灵活的手下,漂亮的衣服上。图案的表现多种多样,有刺绣、蜡染等方式。苗族人民是拥有勤劳爱美更心灵手巧的特质。 关键词:苗族服饰详解 正文: 一、苗族服饰总特征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

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二、男装服饰:便装上装、下装 苗族的男装结构比较复杂,但是配饰和颜色就比较一般,都是比较偏暗的颜色,没有女子的衣服那么多的银饰和鲜艳的颜色。其中比较常见的便装有都对襟男上装、左衽男上衣、左衽长衫。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

民俗文化论文

现在生活中的客家文化 这学期的公选课是民俗传承,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我对民俗更感兴趣了,让我更加了解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和之间的差异。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客家人,同时也为我们的客家文化的丰富与精深感到自豪。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精神的内涵丰富,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客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

文化创意论文:文学创新对艺术教导的作用

文化创意论文:文学创新对艺术教导的作用 因为历史原因,我国艺术通识教育长期不受重视,正如丰子恺先生 于1940年写的《三十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 表示的失望:“只有艺术科,三十余年来少有改进。最初生吞活剥地 闯进学堂的课程里,到现在还是机械唐突地夹在学校的各科中。游离 人生,疏远教育;既不重要,又少效用。今日学校的课程表里添加图 画一小时与音乐二小时,犹之中药的药方里添加陈皮两张,甘草三分,可得可失,无关紧要。” 即使中国大学现在已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但是艺术通识教育在广度 和力度上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中小 学教育阶段升学的压力下,艺术教育已严重“先天不足”,大学阶段 又“后天失调”,由此导致了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创造水平的严重缺乏。 关于通识艺术教育的现状 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在校学生为对象,展开抽样问卷调查,得出以下 结果: (一)缺乏较明确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系统课程 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通识艺术教育中开设了美学概论、艺术导论、 美术鉴赏、中外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 设计艺术鉴赏等课程。在调查中,学生对当前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设 置的满意度仅为20%,60%的同学认为一般,20%不满意。调查问卷问及“你最后一次上美术课是在什么时候?”,39%的同学回答道:“在上 初中或更早时。”20%的同学甚至都不记得具体时间。在问及对课程的 建议时,一些同学在问卷中写道:“希望学校能切实丰富通识课内容,使学生能学到真东西,而不是流于形式。”“应该针对不同需要开设 更多的学科。”“希望能开设独立的选修课,所有同学都有机会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一门艺术课程学习。”“我校对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视水 准很低,有必要改进。”“增开此类课,选择有水平的老师,改变上

川菜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菜系之川菜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八大菜系中的川菜。 一、川菜的发展历史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川菜的起源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国“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成都为“蜀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2、川菜的发展 川菜原来只流行于巴蜀地区。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开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对川菜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二、川菜的特点 川菜的特色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川菜烹饪特别讲究火候,并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综合起来讲,川菜具有选料认真、刀工精细、合理搭配、精心烹调的特点。 1、选料认真。自古以来,厨师烹饪菜肴,对原料选择非常讲究,川菜亦然。它要求对原料进行严格选择,做到量材使用,物尽其能,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注意节约。原料力求包括调料的选用。许多川菜对辣椒的选择是很注重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须用四川的郫县豆瓣;制作鱼香味型菜肴,必须用川味泡辣椒等。 2、刀工精细。刀工是川菜制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要求制作者认真细致,讲究规格,根据菜肴烹调的需要,将原料切配成形,使之大小一致、长短相

论文: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创意产业的概念,源于英国布莱尔政府,是一个相当新颖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范畴。新经济时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文化与技术、与经济的融合,极大的推动了创意产业实践在全球的发展。它强调个人的创造力,通过市场化运作,创造社会财富,拓宽就业领域,成为世界各国和城市政府倡导的推动经济成长的新产业。本文在对比分析了世界各国主要的创意产业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得出创意产业具有本地化发展和集聚发展的空间特征。文章以杭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归纳得出其发展的三个阶段模式,认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发展向分部发展,再至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集聚发展的成熟,集聚所选择的区位空间和参与集聚的行为主体也日趋多元化。作者认为,政府的作用也应从直接参与扶持产业发展向培育产业发展环境过渡。 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整理了国内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三章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概念和发展的归纳分析,作为其后章节的理论铺垫,得出文化创意产业本地化发展和集聚发展的空间特征是其本身的产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第四章分析了杭州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以及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以及目前杭州规划发展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情况。第五章认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空间融合、产业互补、政府驱动三大特征,对于促进杭州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功能转型、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第六章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走集聚式发展之路,以促使创意产业链的形成。第七章探讨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最后,得出结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还需在园区的基础上依靠集群发展。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s an innovative academic and policy area, which first introduced by Blair government UK. In the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web technology, the global creative industries progressed rapidly. It emphasized on the personal creativity with the appropriate marketing, created social wealth, widen the employment, and thus leading to an industry welcomed by every country and cit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of major countries,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creative industry has two spatial marks: localiza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his paper, creative industry of Hangzhou i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object, three development model stages of this industry will be concluded,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angzhou creative industry, which experienced from spontaneous gathering to

广告创意设计论文:浅谈广告设计创意

广告创意设计论文: 浅谈广告设计创意 摘要:最近10多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实力的提升,企业各层逐渐认识到广告对一个企业,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广告这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广告行业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大江南北茁壮成长。广告设计技巧作为广告企业的生存点。也逐渐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广告创意 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都把提高设计水平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品牌到包装、从广告到形象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放大,其影响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 我们通常认为,做设计的基本靠的是创意,创意的基本是特色,特色的基本是独到,要想到独特的创意并不是人人能做到的。笔者认为,设计并没有成功,同样没有失败,因为设计是活的,很多东西是矛盾的。并不可以凭个人做出准确的评价。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广告。发布广告的是某家广告公司。该广告的诉求点是:我们是最有能力的广告公司。那么它如何证明自己是最有能力的广告公司呢?广告的主画面是一面面飘扬的小红旗。每一面小红旗上,都写着一个事件某年,我们创作的某某广告,获得某某广告大奖。 截至目前,全世界的各种广告大奖,其评选标准主要是该广告的“创意”。由此我们似乎得出一个结论,即评价一个广告的好坏,就是看它是否有“创意”,而“创意能力”也就被看作是评估一家广告公司能力的主要标准。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广告行业的主流思潮。“要有创意”,是企业广告主管对他们的广告代理机构最常见的要求;“要有创意”,也是广告从业人员设计广告时的最高追求。甚至有某些广告人,喊出了“没有创意,我宁可去死”的壮烈口号。然而。市场的事实,却常常告诉我们的企业和广告人:所谓的广告创意,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么重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品牌护肤品的广告,这个品牌的所有广告都可以说“没有创意”,全部是在直接阐述产品的功能。这也是该品牌的母公司在其所有品牌上一贯的广告风格。广告没有创意,但在市场上,该品牌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第一,消费者对其评价颇高。不仅仅是这个品牌,这个从来不追求“广告创意”的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抛开那些广告理论不谈,我们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回想一下。我们有几次是被所谓的有创意的广告打动,从而产生购买欲望的呢?在现实中,广告是否有创意,与消费者是否对该产品产生好感、认知、信任直至购买冲动,关联度很小。 每一则广告都必须传达完整的销售讯息,因为一般人并不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看到产品所有的广告。广告文案必须亲切、简单易读,而且瞄准目标市场诉求。针对这个市场的广告,如果出现自我意识浓厚的画面和华而不实的文字,通常只会使消费者产生提防的心理。 广告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意义。模糊不清的诉求必须以具体的数据取代,陈词滥调的说法也要以确切的事实替换。同时避免不着边际的训诫辞令,而改用引人入胜的产品诱因。 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价值判断。所谓的平面广告设计,就是把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组合成图案所表现出来的立体空间感,即用视觉语言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它的设计范围和门类非常广泛,如各种媒体、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广告等等,总之,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设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平面广告设计要运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计者的设计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并让人们愿意和乐于接受。因此,平面广告设计不仅涉及到多种元素的运用,而且还涉及到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任何一个设计都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去打动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在设计中倾注自己全部的感情。只有首先感动设计者,才能让客户满意,进而感动受众。

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从姓氏文化角度看我国旅游业 学院:理学院 班级:光科0904 姓名:林旺 学号:09272101

摘要 我国的姓氏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其文化价值、商业价值不言而喻。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文化会得到宣扬,经济也会快速腾飞。 关键词:姓氏、文化、旅游业

目录 1.引言 (4) 2.姓氏文化 (4) 3.姓氏文化游 (6) 3.1.姓氏寻根游 (6) 3.2.姓氏风俗游 (6) 3.3.姓氏文化遗存游 (7) 4.姓氏文化游意义 (7) 参考文献 (8)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腾飞,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更让人们开始更多的去享受生活,而旅游、观光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消费方式。但是,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什么好东西看多了也会腻,渐渐的一般的山水和历史遗存的人文景观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有需求就有供给,各种各样新型旅游文化随之出现。 人们在政界呼风唤雨、在商界赚的盆满钵盂、在军界叱咤风云,当这些都拥有了之后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用八个字来说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人们会大肆纪念祖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重修祖宗祠堂、更会请一些风水学家观测祖坟风水,如果不好的话会迁移祖坟等等。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物欲追求到极限之后就是精神追求。 人们都很注重自己的名声,而自己的姓氏、名字更是自己的招牌,看一个人往往先看他的招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自己姓氏的由来、名字的起源。于是当今社会就出现了以姓氏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并且我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姓氏文化游”将是旅游产业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2.姓氏文化 既然我们提到了“姓氏文化”,那么首先我在这里明确一下姓氏的来源:我们华夏民族在三皇五帝时期,也就是说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开端时就已经有了姓,我们来看“姓”这个字,为什么这个字是一个“女”加一个“生”?究其根本,是因为当时我们正处在母系社会时代,那时的人们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当时和姓氏有关的都是女字旁,也就是说最早的时候中国人是跟母亲姓的,姓的出现是人类摆脱了愚昧进入到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直到夏商周的时候,中国人不仅有姓,而且还产生了氏。姓是居住的村,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氏是从郡主所属的封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得来的。一开始的时候姓和氏是分开的。当时的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但没有氏。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代就发现了一条定律:“近亲结婚对后代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