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自考 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北大自考 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北大自考 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北大自考 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特点

一、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方法,从此心理学与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三、心理学的特点

1、心理学的第一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第二特点是专注于研究个体。

3、心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源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三、心理学在中国历史境遇:

1、第一个阶段是思想启蒙期

20世纪初,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在191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2、第二阶段是学科成型期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学科,1922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

3、第三个阶段是学科低潮期

4、第四个阶段是重塑辉煌期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堪称是里程碑会议。北京大学1977年开始恢复心理学系,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四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所谓范式指的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2、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人的行为源自生本能和死本能。3、行为主义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成功的关键在于它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强调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

4、进化论学派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科学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研究和进化心理学。女性择偶历来关注男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男性得有社会经济实力来养家;男性择偶则看重女性的年轻貌美,因为年轻女性更具有生育能力。进化心理学的优势是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化心理学通常无法做严谨的实验研究。

5、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拓

宽了传统心理学的思路;人本主义强调生活的意义。

6、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的认知过程,因此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意识、语言、判断决策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贡献。

7、生物学学派

生物学学派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都可以找到生物学方面的原因或者机制。

8、文化学派

它关注心理现象与心理机制的文化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心理学的用途

一、心理学的目标:

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

描述行为:通过调查研究清晰地描述行为。

解释行为:就是透过行为表象,深入挖掘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价值感、控制感、成就感是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关键。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心理学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侧重心理现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心理学家尽管也关注现实问题,但本质上他们喜欢透过复杂的现实问题探讨背后的机制或原理。基础心理学包括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分支,还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之类的方法研究。

应用心理学侧重心理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经济与投资心理学等等。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框架

1、理论

2、变量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可变事物的属性。

因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研究者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因变量的选择要满足以下四个要求:(1)可靠性。(2)有效性。(3)因变量还要有一定的敏感性。(4)数量化,因变量应该是可以数量化的。

相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

额外变量:除自变量以外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

3、假设

假设是一个研究所要验证的观点,是指对于一个事件或一种关系的一种暂时性的解释,它是一种可验证的关于行为的预测或科学的猜测。心理学的研究假设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科学性(2)可证伪性(3)预测性(4)假设应简单、明了。

二、标准程序

期望效应,双盲设计P29

三、代表性样本

样本,是人群中的一个亚群体,它可以能够代表整个人群。

选取代表性样本的主要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和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是指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

四、客观测量

正式测量必须满足三方面要求,即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信度是指心理测量或者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的程度。

效度是指测验或者实验能测出研究者所要测量的心理物质的程度。

第二节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

二、相关研究法

相关研究法是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或者特征之间关系的强度。相关分为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正相关:是指一个变量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相应增加,或一个变量的减少伴随另一个变量的减少。

负相关:是指一个变量的增加伴随另一个变量相应减少的现象。

零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只是表示两个变量以某种方式存在着某种联系,本身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

相关研究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个案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等。

个案法:是临床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来自于他对个案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观察法:是指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单项观察。

测验法: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第三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1、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或叫外周神经系统)组成。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2、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和机体的其他系统的器官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树突接受外界刺激。

3、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12对脑神经是由脑发出的神经。31对脊神经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

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从功能上划分,又可以将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4、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在整个脑干上分布着一个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5、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的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

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四个叶:

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6、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们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叫做布洛卡区。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割裂脑”的实验。

第二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2、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第四章感知觉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性质

一、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2、按照刺激物与感觉器官接触方式可以将感觉分为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

3、按照感觉器分布及作用分布,可以将感觉分为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

4、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对事物属性(整体的、关系的)的分析处理,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5、感觉与知觉之间是有区别的。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单维事物的孤立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

6、在从环境刺激到感知刺激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述为,首先受体接受刺激,通过换能作用后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神经活动,再编码加工信息传导到大脑。

二、感知觉的基本原理

1、感觉觉总体来说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主动性

适应性

三、各种感觉道的共同特点

各种感觉道存在以下共同的特点:

1、适当的刺激物可以引发相应的感知觉。

2、感觉有阈限

3、感觉有主观性的特点

4、感觉会有适应现象。

第二节感觉的度量

一、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1、感觉的度量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3、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差别阈限。

4、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是,刚刚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

5、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理论讨论了如何辨别两种感觉的差异:

? 韦伯定律:指出不管两个刺激有多重,差别阈限是两个刺激之间的一种定比关系。K=ΔI/I

? 费希纳定律:认为刺激主观感觉量与物理客观量的对数函数成正比。P=KLgI

? 斯帝文思采用数量估计法,提出了幂定律。

二、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认为,侦察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比如物理强度),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

三、特殊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持续作用下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感觉适应会导致感受性的下降,但是在视觉的暗适应过程中,感受性是升高的。

暗适应:所谓暗适应是指在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该过程进行比较迅速。

2、感觉后像

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后象。

第三节视觉

一、视觉系统

1、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外层的视锥(锥体)细胞和视杆(棒体)细胞。

2、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椎体细胞是昼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二、色觉理论

1、三原理论

存在三种颜色,即红、绿和蓝。视网膜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2、对立过程理论

由黑林提出。他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个对立成分:黑--白、红--绿、黄--蓝。每个系统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当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作用就会相对突出。

三、主要视觉现象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第四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人耳可以接收的是16~20000赫兹的声波,其中对1000~4000赫兹段最敏感。

第五节其他感觉

1、嗅觉:嗅觉的刺激来自物质散发在空气中的看不见的分子。

2、味觉:产生于舌部和整个口腔的味蕾。

3、肤觉:肤觉的感觉信息经过丘脑,传向大脑的主要触觉中心--躯体感觉皮层。

第六节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知觉组织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相似性

连续性

良好图形

相邻性

共同命运

完整图像

对称性

二、知觉特征

1、理解性

2、整体性

3、选择性

4、知觉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原始特征的分析:个体对物体外形的识别始于对刺激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比如点、线、角度和朝向等。

2、深度知觉

? 肌肉线索

也称为生理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调节是指眼睛中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 单眼线索

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 双眼线索

为什么人类和一些动物都长两只眼睛而不是一只眼睛呢?原因之一就是双眼线索可以帮

助人类得到深度知觉。

第五章意识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意识的定义

1、意识:是一种觉醒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

2、意识的三个特征: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具有能动性。

二、没有意识的其他过程

1、无意识:弗洛伊德定义无意识为“任何一种心理过程,我们不得不接受它的存在,它在某些时刻变得很活跃,尽管不被人所察觉。”

2、前意识

3、非意识:是指那些不存在于意识中,却影响着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信息。有一种特殊的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脑损伤引起的,被称为“盲视”。

三、意识的特性与功能

意识的进化的产物。它利用感知觉,利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利用推理、思维等心理活动,促使人类更快更好的生活。而意识的这些功能离不开意识的特性。

第一、注意是意识完成其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对意识的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意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生物节律的由内部的“生物钟”进行控制的,其中包括:

年度周期:以一年为周期。

28天周期

24小时周期

90分钟的周期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脑电脑的模式会从α波的节律降至θ波的节律。

第二阶段:睡眠锭的出现意味着第一阶段的结束。

第三阶段:δ波的频率为每秒1~3个周期。

第四阶段:δ波的频率降至每秒0.5~2个周期。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个体的脑电波速度越来越快,且呈现锯齿状,与清醒时的脑电波非常相似。

一个睡眠周期大约为90分钟。

二、睡眠的功能

其一、睡眠的习惯遗传自我们的祖先,可能有保护功能。

其二、睡眠有可能有助于恢复机体功能。

其三、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可能是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三、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类型很多,包括:失眠症、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以及睡眠障碍。

失眠症:女性比男性多。失眠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治疗。

四、梦

梦的特征:

首先,我们的梦并不甜蜜。

其次,梦的内容与近期的经历有关。

再次,在梦中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外界刺激。

另外,梦境本身也有一些特征:不协调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节意识的其他状态

一、催眠

催眠是在特殊情境下,经过由催眠师的诱导使意识状态改变的人为现象。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

1、催眠易受性:决定催眠是否能够成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被催眠者易受催眠的程度,即催眠易受性。

2、催眠理论

? 社会角色理论

被催眠者只是在扮演被催眠的“角色”,然后依照催眠师的指示做出行为改变。

? 分离理论

被催眠者在意识层面上被分解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状态是失去自主意识,完全受到催眠师的支配;另一种状态是未失去自主意识,仍然了解自己当时的身心状态,未陷入精神恍惚的境界。

二、药物与意识

1、药物的类别

依据药物的效用,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到致幻剂。

抑制剂:也称镇静剂。

兴奋剂:常见的有咖啡因、尼古丁、安非他明、可卡因。

致幻剂:包括大麻、LSD和摇头丸。

2、依赖与成瘾

◆耐受性:药物在重复使用后,效力递减的特性叫做耐受性。

◆与耐受性同时出现的是生理依赖,即身体习惯并需要这种药物的过程。

◆成瘾:当一个人明知用药会对他的健康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在屡次尝试戒断之后,依然持续使用某种药物的情况叫做成瘾。

第六章学习

第一节学习的定义

一、学习的概念

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 学习意味着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 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过程。

? 学习是一种相对持久的改变。

第二节学习的原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邻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这三条联想律原则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心理学界将学习理论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行为主义流派和认知学派。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神奇发现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的基本形式,由其中一个刺激预测另一个事件的产生。个体学会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联系起来。

非条件性刺激: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如实验中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非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反应,如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境反应的刺激。

条件性刺激:一个原来无关的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条件刺激的信号意义,如食物之外的刺激、脚步声与灯光等。

条件性反应:单独呈现条件刺激而引起的反应,如食物之外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总结实验结果,认为学习是事种渐进的盲目的

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系统地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地而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由些建立的条件作用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

学习要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

准备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练习律:一个已学会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效果律:如果一个行为后给予令人满意的反馈,那么在相同情境中该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若给予令人不满意的反馈,则该行为重复的可能将减小。

? 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理论认为行为发出后的结果是影响行为巩固或者行为重复出现的关键因素。他认为操作后跟随的强化是行为得以形成的关键,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物是指凡是能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惩罚带有消极色彩的,而强化物则是中性的。

二、认知学习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 苛勒的顿悟学习

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在学习上观点也有明显的整体色彩,其中最著名的苛勒提出的顿悟说。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顿悟说认为人类与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并构成一个整体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苛勒认为问题的解决不是通过桑代克提出的盲目试误,而是由于“顿悟”,即内在地把握情境的关系性,并依此改变整个情境。

? 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位置学习

托尔曼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证明了自己位置学习的理论。

托尔曼提出的符号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三个: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

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学习

在得到奖励前,个体的学习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这种学习被托尔曼称为“潜伏学习”

2、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而学会社会行为。观察到的行为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个体对行为进行模仿。社会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替代性学习与参与性学习。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来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依次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在阐述社会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学习理念,而是众多理论的统称。

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在以下几点上已经达成共识:

知识观:知识具有动态性,它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没有最终答案。

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外界信息,他们会主动去建构新信息的意义,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双向的相互作用,达到对知识的学习和重组。

第三节学习原理的应用

行为塑造

惩罚

在这个行为第一次出现时家长就予以惩罚可有效制止这类行为。因为家长没有第二次机会来警告孩子,类似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十分的危险

惩罚存在几点坏处:

一是惩罚经常是无效的。

二是体罚可能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信息,使被惩罚者误以为身体攻击是被允许的。

三是惩罚措施本身并不能告诉被惩罚者何种行为才是合理的和被允许的。

第七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记忆与记忆的功能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真正开创了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他通过学习无意义音节对自我记忆进行观察。

艾宾浩斯的曲线代表了机械学习实验的结果。

二、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过程与时间特点,区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根据编码与记忆效果,可以区分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根据个体意识层面,可以区分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等。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人对特定时间、待定空间下亲身经历事件的记忆。情景记忆是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参照的,或者说,情景记忆储存的自传式的信息。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出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

将程序性记忆转化为陈述性记忆的情况,这一过程被称作知识编辑。

三、记忆过程概述

1、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存储:是指编码材料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指从记忆存储中提取信息并输入意识,用于主动识记加工。

第二节记忆系统

一、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

2、感觉记忆有两种形式:对视觉记忆的映像存储和对听觉记忆的回声存储。

3、映像记忆:使得大量信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被存储,持续时间大约为半秒钟。

4、呈现的全部信息都进入了映像记忆,证明了映像记忆的大容量。同时,全部和部分报告程序的差异表明信息迅速衰退。

5、声音的感觉记忆称作回声记忆。如同映像记忆,回声记忆保存的短暂信息比被试在它消失前所能报告出的要多。但是回声记忆比映像记忆持续的时间长。

6、感觉记忆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所替代。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能将信息保持几秒钟。

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

短时记忆信息主要按听觉或言语特征进行编码。

2、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被称为记忆广度。米勒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2个项目。

3、短时记忆的存储

尽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采用复述和组块策略提高信息编码质量。

①复述

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通过不断地重复信息,将信息存储到短时记忆或者将

信息从短时记忆存储到长时记忆。复述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维持性复述,将短时记忆的信息不断的简单重复,不考虑信息的意义;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②组块

块可是单一的字母,一组字母,甚至是一组单词或一个完整的句子。

4、短时记忆的提取

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检索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①平行扫描:是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②系列加工:是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③完全系列扫描:是对全部的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判断。斯腾伯格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第三种方式,即短时记忆采用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提取。

三、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

①编码形式

信息的长时存储主要通过语义编码,也就是根据单词的间谍进行编码。同时,我们也在长时记忆中保存视觉和听觉的信息。

②背景对编码的影响

编码特异性

记忆背景对编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这就是编码特异性原则。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最后呈现的材料容易回忆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最初呈现的材料容易回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背景对产生系列位置曲线形状的作用与系列中不同项目的背景区辨性有密切关系。

2、长时记忆的存储

信息存储的条件和方法

影响存储或遗忘信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习信息的场所、复述方法、信息组织及干扰等。

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识记后的复习。复习在存储中有很大的作用。

首先,要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同时,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在复习时要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其次,复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要详细理解信息。

四、长时记忆的提取和遗忘

1、回忆和再认

考察记忆过程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即回忆和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像或概念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明明知道而又想不起来的现象叫“舌尖现象”,即话到嘴边说不出来。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的、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2、遗忘的原因

对于遗忘的原因,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假设。

①衰退说: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②干扰说: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务变化。干扰说可用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四、工作记忆

1、工作记忆是长时记忆的一部分,由记忆中近期激活的事实和程序组成,能将信息激活成分导入短时记忆并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2、工作记忆并非简单的存储功能,而是更加强调信息的加工状态。

3、工作记忆由语音环路,视觉空间画板,情景缓冲器和中央执行系统四个成分构成。

语音环路保持和处理基本的言语信息,保留内部言语用于口头理解和声音的复述。

视觉空间画板对视觉和空间信息执行着类似语音环路的功能。

情景缓冲器负责处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

中央执行系统负责控制和协调来自上述三个子系统的信息。

第三节记忆的生理基础

鲁利亚发现皮层下组织与记忆有密切关系,丘脑下部组织(透明隔,乳头体)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的障碍。

第八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者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1、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不直接通过感知觉,而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工具作为媒介,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整合加工,从而获得的新的认识。

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这是按照思维过程中媒介的不同进行的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无论从种系发展还是个体发展看来,最先产生的思维就是动作思维。3岁前的儿童由于还没有掌握本民族的语言,记忆和表象也不稳定,因此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心理学通常将人们利用头脑中的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将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辐合思维。又称为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会聚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三、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事物特征的总和;外延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范围。

二、概念的种类

1、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实物概念:关于实物的整体的概念。

抽象概念:反应的是实物的某些属性、状态、与其他实物的联系。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同一概念中包含多个属性,并且缺一不可,这种概念就是合取概念。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三、概念存储的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认为,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概念。在网络中,层级越高,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2、特征表理论

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特异性特征是非本质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这些规则包括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等。

3、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的。因此,与原型越相似,越容易被认为属于其范畴。

第三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1、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要构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明确的目的性,如果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就失去问题解决的方向;二是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程序,否则就构不成问题解决的条件;三是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2、问题空间

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操作的认识等。

3、问题的种类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把问题分为两类: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地的说明,或者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明确了问题是什么,第二步就是选择策略。对于简单的问题,试错,即重复尝试的方法是有效的。

但是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时,则需要更好的方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被称为算法。

有些专家在解决本领域的问题时,会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者直觉而非程序,这种策略被称为启发式。

2、顿悟是一种特殊的启发式,或者说顿悟靠的是直觉。

三、阻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心理定势

2、功能固着:根据物品的名称或者常用功能来思考其功用的一种倾向被称为功能固着。

3、专业知识

4、自我限制

5、其他障碍

第四节判断与决策

一、完全理性与期望效用理论

1947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

最基本的六条公理是:

1、有序性

2、占优性

3、相消性

4、可传递性

5、连续性

6、恒定性

二、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

三、非理性与前景理论

1、启发性

代表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法

锚定启发法

2、前景理论

卡尼曼通过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经济理论的分析,对人类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在重新构造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

卡尼曼等人把其创立的效用函数称为“价值函数”。在卡尼曼等人看来,任何决策都依赖于一定的程序,现实中的决策者常常采用的决策程序就是所谓“启发式”的程序。在启发式决策下,决策者的决策结果不仅依赖其计算能力和经验,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描述和个人的心理状态。

前景理论认为,决策过程包括“编辑”与“评估”两个顺序阶段。在编辑阶段,决策者运用不同的启发程序对期望进行“编辑”,以便为决策建立适当的参考点。决策结果如果超过参考点就被视为收益,低于参考点则被视为损失。决策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已被编辑过的

诸种前景进行评估,即通过价值函数或其他的心理认知对被编辑的期望进行选择。

由价值函数的不对称特性可以看出,人们更加偏爱现在的东西,害怕失去它们。

第九章情绪

第一节情绪的概述

情绪的定义: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了生理唤醒、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

一、情绪的种类

1、基本情绪:在各类研究和书籍中被普遍认可的基本情绪则有快乐、恐惧、愤怒、悲伤和厌恶。

2、复合情绪:嫉妒、悔恨、骄傲、冲动。

3、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情绪上是有很明显的差异的。情绪的性别差异不仅和生理因素有关,也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第二节情绪理论

一、躯体反应的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的躯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

二、坎农——巴德理论

我们的行为和内部器官发生生理变化所需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做出情绪反应。

三、情绪的两因素理论

情绪体验是对生理唤醒进行的有意识的解释。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我们所感觉到的情绪取决于(a)我们对内部状态的评估,也取决于(b)我们对所处外部环境的评估。

四、情绪的评定——兴奋理论

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第三节情绪的表达

一、表情的各类

表情分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1、面部表情

2、姿态表情:是指除颜面以外身体其他部分的表现动作。在姿态表情中,手势占着重要的地位,协同或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

3、声调表情:是指情绪对于一个人的语言在音调、节奏、音色和语气方面的改变。同一句话,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语气就表达了不同的情绪。

三种表情中,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都不具有标定特定情绪的特异模式,只有面部表情所携带的情绪信息具有特异性。因此,面部表情在情绪的沟通交流中起主导作用,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则是表情的辅助形式。

第四节情绪的测量

情绪包含三种成分,生理唤醒和行为反应都可以被客观的观察和测量。

一、情绪的生理测量

1、呼吸

2、皮肤电反应

3、心率

4、多导仪:多导生理记录仪可以同步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脉搏容积、呼吸与皮肤电反应等,用以综合分析。测谎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当人说谎时,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尽管人们会对表情进行伪装,但是依然可以从生理变化中表现出来。

第五节情绪的功能

一、情绪的动机功能

情绪有直接的驱动能力。

情绪的动机功能还通过放大其他的动机功能来实现。

情绪还能驱动认知活动,这主要通过兴趣来实现。

二、情绪的信号功能

如果说情绪的动机功能是个体的情绪对于自身的影响的话,情绪的信号就是个体的情绪对于观察者或者接受者的影响。

三、情绪的组织功能

一般而言,正性情绪起头协调、组织的作用;负性情绪则起着破坏、阻断和瓦解的作用。

简单任务下,高唤醒水平才能达到最高绩效;中等难度任务下,中等唤醒水平时达到最高绩效;困难或者复杂的任务下,低唤醒水平达到最高绩效。这一关系被称为“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情绪还影响了人的行为。当人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并勇于承担重担;而在消极状态下,人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希望与渴望,也更易产生攻击性。

第十章动机

第一节动机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观点

动机:是发起、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一种内部过程,它包括三个成分:第一,动机的指向,即“人们要做什么”,生活中与之相关的表达包括目标、理想、兴趣等;第二,动机的强度;第三,动机的持续性。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一、动机的相关概念

1、本能:是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是不用学习就会出现的行为情绪或行为方式。

2、需要和驱力:需要即为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驱力则来源于生理需要的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3、诱因:是某种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它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其需要。

二、动机的理论背景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节进食

一、进食的原因

生活中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吃完某一餐饭时,即便出现最爱的食物,我们地它的热情也会大在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特定感觉饱足。

二、肥胖与肥胖症

1、肥胖症的定义

目前判断肥胖症最常用的测定体内脂肪含量的方法是从一个人的体重指数计算。体重最好的两个预测指标是:遗传因素和脂肪摄取量。

2、肥胖症的原因及相关理论

游游效应与饥荒假设:有些人会为了赢得社会赞赏而减肥以期获得苗条的体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游游效应。

三、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两种。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可分为人际经验、情绪问题、人格障碍与认知偏差四个方面。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种族和文化因素、媒体、家庭和同伴压力三个方面。

第三节性动机

一、进化与爱情的生物性

1、爱情的生物性

2、进化与长期求偶策略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性动机的根源来自繁殖后代。

进化理论认为女性比男性更看重配偶的个人物质,如智力、进取心、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这些与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有关,与此同时,进化理论家指出这种偏好不是有意识的,相反,这些标准影响决策往往是通过潜意识层面实现的。

二、性取向

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在性上被同性及(或)异性长久吸引的程度。它的定义并不单单含有或依赖于性行为,还包括一个人在爱、依附感、亲密行为等非性方面的同在深刻需求。

第四节心理社会动机

一、社会性动机的概念

社会性动机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

不同文化下普遍存在两类动机:主体动机,关系动机。

二、社会性动机的基本类型

社会性动机的类型主要有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亲和动机、好奇动机、侵犯动机等。

1、成就动机:努力获得成功

成就需要,指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它深受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成就动机可与绩效目标或学习目标联系在一起;也可反映内在的(为自身的原因)或外在的(为外在的奖励)动机。主题统测验。

2、权力动机:努力影响他人

权力动机由权力需要引起,即控制影响他人的需要或驱力。

3、亲和动机:努力与他人交往

个体寻求他人的认同、遵循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以及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的程度。亲和动机是与他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

亲和动机对管理行为的两个相对影响:一是高亲和动机容易使个体力图回避冲突与竞争,有时易形成宗派,对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二是适度的亲和对团体的维系和组织凝聚力的加强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环境是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也是领导者领导艺术的体现。

第十一章智力

第一节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的发展

1、突破——比奈的儿童智力测验

比奈是法国早期的心理学家,他在1904年开发编制一种客观测量学习能力的测验工具。比奈和西蒙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测验结果。

2、拓展——推孟的斯坦福—比奈测验

新的概念——智商,即IQ。IQ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

3、创新——韦克斯勒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戴维.韦克斯勒编制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是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分别为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设计了量表。它由11个分测验组成,这些测验又被分成了“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言语部分包括词汇、理解、相似性等项目,根据这个量表计算出来的智商叫言语智商。操作部分包括图片填充、图片排列以及物体装配等项目,它的计算结果是操作智商。计算结果除了一个总体的智力分数以外,还有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二、智力测验的基本问题

按照受测对象的不同分为儿童智力测验和成人智力测验;按照受测对象个数的不同分为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按照测验内容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可分成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另有一种分法是分成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第二节智力理论

一、心理测量观点

1、的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作为实验心理学的先驱,创立了因素分析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智力研究领域,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智力因素)和S因素(特殊智力因素)。G因素,它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斯皮尔曼认为,在任何一项智力活动中,都有G因素和S因素的参加。

2、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其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上以生理为基础、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

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是人后天习得的能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等。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都属于一般智力,反映智力基本状况的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更多地反映了个体成长的文化环境。

二、智力结构观点

1、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根据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原理,将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所谓内容,指引起心智活动各种刺激,包括5种因素:

视觉(V):我们所看到的具体事物,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听觉(H):我们所听到的具体事物。

符号(S):字母、单词、数字或任何代码符号。

语义(L):语言所传达的意义。

行为(B):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所谓操作,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心智活动方式,亦即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包括5种因素:评价(E):依据已有标准对信息作出判断,或者说是批评、鉴赏能力。

聚敛思维(N):用唯一的或“最好的”答案对刺激物作出反应,即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能力。发散思维(D):对刺激物作出的多样性的反应,或者说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得新的答案,它反映人的创造能力。

记忆(M):保持信息的能力。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认知(C):对刺激物的发现、了解和识别的能力以及发明的能力。

所谓产品,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亦即运用各种心智活动对各类问题处理的结果,包括6种因素:

单位(u):可以按单位计算的产物,如一个单词、数字或概念。

类别(c):对事物作出的分类,由一系列有关单元组成。

关系(c):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

系统(S):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

转换(T):某种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

应用(I):从已知信息推测言外之意,包括了解寓意。

三、认知发展观点

1、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斯滕伯格试图整合以下三种关系: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的关系;智力与经验的关系;智力与个体外部世界的关系。由此他提出了智力的三元论,分别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

第三节情绪智力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

第一个正式地研究情绪智力并提出系统理论的人是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耶,但是真正让情绪智力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二、几种主要的情绪智力理论

1、萨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他们把情绪智力分为4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包含4种能力:

? 情绪的感知、表达能力。

?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 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

? 情绪管理调控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的基本概念

一、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它包括如下几个特征: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复杂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它与每个人特有的遗传和教养环境息息相关,而这种条件无疑是难以复制的,因此每个人的人格具有具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2011-03-16 11:59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1、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2、课程架构简析 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途放弃的;但也不少一次考六门、七门、八门全过关的,一次过四门、五门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北京大学的心理学自考,到底难不难呢? 我的基础也不算好,没上完初中,专本科同时报考,三年里考完专科,本科还有五门。因为要挣钱养肠子,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没听过几次课,专科段是全自学的,第一次报考心理统计,我问一个北大讲实验心理的老师,她听我一说情况还自学心理统计,轻轻的摇头,意思是不可能靠自己学习考得过。看心理统计是很痛苦,不过我一次考过,八十八分不算太高,也是目前考得最高分了。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你想考过和想不想考好,并不在课有多难,关键还是在自己。老师讲不讲,只要你真想考过你就会去找你自己的方法。我也有重考的,不过我觉得是自己没学好的事,不关课程难不难和有没有听老师课的关系。所以,你要听了老师的课,别人考过,你考不过,至少自身的关系还是大一些。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总之是比较麻烦的。 做为公共的知识点,你想到了什么? 至少可以发现,公共的东西你学一次可以重复使用,第一次理解好学透,以后遇到了复习下就可以了,如果这一点你认为说得不对,那你真不适合参加这学习。 当你发现并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在自考的路上给自己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也减少了不少的负担。这些你也不一定非要认同,因为规律和方法的发现确实不能完全的为简便快速的学习和应考打下通往必然成功的基础。 对课程的设置架构和相互关系有一些基础的了解,我们再来看一下学习的过程。 学习这回事我也不觉得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必要的努力还是需要的。 如果你去听辅导班的课程,我觉得对于应考来说,虽然不能说像婴儿吃奶那么容易,至少和你搬张课桌的难度不会大多少,前提是你真的认真的听了,事后学习了,考前复习了。

浙江7月高等教育社会心理学自考试题(1)电子教案

浙江省2010年7月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开始真正引起人们注意是在() A.1895年 B.1908年 C.1924年 D.1935年 2.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个体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A.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B.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C.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 D.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3.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团体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A.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B.态度以及态度改变 C.归因问题 D.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4.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A.归因问题 B.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C.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 D.从众和服从 5.以下研究方法中属于观察法的是() A.人际过程研究 B.行为场景法 C.人种志 D.文化启动研究 6.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注意和() A.分类 B.概括 C.表象 D.记忆 7.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其中不正确 ...的是() A.遗传本能 B.联结 C.强化 D.模仿 8.“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这是______的观点。() A.诱因理论 B.角色理论 C.认知理论 D.学习理论 9.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现象是() A.基本归因错误 B.自利偏差 C.他利偏差 D.非动机性偏差 10.______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A.正性偏差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1.在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02-07,部分带选择答案

2005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 A 边缘系统 B 胼胝体下回 C 丘脑D中脑被盖 2、上丘位于 A 丘脑B间脑C中脑D桥脑 3、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可以总和B快电位C双向传递D全或无 5、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 A中线核B内侧核C外侧核D板内核 6、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 A20% B25% C30% D40% 7、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 A极化过程B去极化过程C复极化过程D反极化过程 8、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 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 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 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 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 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 10、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 A20-16000赫兹B30-17000赫兹C40-18000赫兹D50-20000赫兹1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 A顶叶21区B颞叶21区C顶叶41区D颞叶41区 12、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A丘脑腹后核B丘脑底核C丘脑前核D丘脑后核 13、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 A敏感化学习B印记式学习C尝试与错误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14、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 A记忆有关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 C情绪体验有关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 15、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A防御行为中枢B饮水行为中枢C性行为中枢D饥饱感觉中枢 1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 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桥脑中部横断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17、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 A异相睡眠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 18、异相睡眠的开细胞是 A延脑网状大细胞B桥脑网状大细胞C蓝斑中的小细胞D缝际核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

第四章人的信息加工 1.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包括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记忆可以储存和提取符号结构,加工器则包括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和解说器。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是输入、输出、储存和复制。 2.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哪几个阶段? ①感觉储存。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内容人是意识不到的。视觉记忆保持的时间不足一秒,听觉记忆约能保持2秒。②知觉译码。在知觉时,人把当前感觉登记中的信息与以前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赋予刺激一定的意义。③记忆与决策。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决策以反应选择的形式表现出来。④执行。这种决策信息以指令形式传输到效应器官,支配效应器官作出相应的动作。⑤反馈。反馈回路,通过反馈,人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⑥注意。 3.视觉和听觉是信息输入的主要感觉通道。 4.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消息的不确定程度。消息的不确定程度大,包含的信息就多,反之,包含的信息就少。用数学语言来讲,不确定性就是随机性。因此,一个消息的不确定程度与消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消息数和各消息发生的概率有关。 5.常用的信息测量单位叫比特。1比特就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 6.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传递率,也称人的通道容量。 7. 希克-海曼定律:在做选择反应时,人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与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成线性关系,称为希克-海曼定律。公式:RT=a+bHs或者是RT=a+b log2N;式中RT为选择反应时,N为等概率出现的刺激信号数目,Hs为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a,b为经验常数。 8.人的信息传递率是一个常数。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信息传递率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人的信息传递率变化范围为每秒3——10比特。被试接收信息的最大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 9.人接收的信息以一定的编码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对于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是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的,即使以视觉呈现的材料,也是按刺激的听觉特征编码的。 10.人机系统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效应器输出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1.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3.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和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4.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 的方法。 5.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 制行为、改善行为(举例)。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

2021年自考《环境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2021年自考《环境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别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2.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某种重要刺激,因而引起有机体的紧张状态,即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不平衡状态。 3.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个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5.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6.图形与背景: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 7.环境负荷: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8.噪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

音都是噪音。 9.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0、自动现象:本身静止孤立的刺激,被观察者感知为“刺激正在移动”的心理现象,称为自动现象。 11、诱动现象:身静止的物体,因受周围较大刺激物移动的影响,所构成的移动物静止,静止物反而移动的现象,称为诱动现象。 五、简答题 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适应环境应激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其次,应激是一种全心身的唤醒与激活—它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3.环境体验与环境认知有什么区别。 答:区别在于: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认识对环境体验有影响,但体验程度主要取决于实际刺激的性质、反应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境。

06057生理心理学浙江省13年10月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但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的化学物质称为 A.调质 B.激素 C.递质 D.因子 2.美国学者贝克西因为提出行波学说而获诺贝尔奖,行波学说是用来解释 A.电磁波传播 B.水波运动 C.神经传导 D.听觉编码 3.对面孔知觉最敏感的脑区是 A.颞上回 B.顶上小叶 C.梭状回 D.额中回 4.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对视野中各种特征并行加工的非意识活动属于 A.选择注意阶段 B.不随意注意阶段 C.前注意阶段 D.后注意阶段 5.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 A.神经递质的传递 B.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C.核糖核酸的合成 D.离子通道的开放 6.慢性酒精中毒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顺行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元记忆障碍 D.以上均有 7.失读症、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共同的行为表现是语言交际方面的障碍,它们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幼年轻度脑损伤 B.早年受虐经历 C.大脑皮层长距离神经纤维发育不足 D.大脑皮层灰质神经细胞发育不足 8.使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的处理方式是 A.脑干以上横断 B.脑干中部横断 C.脑干下位横断脑 D.给脑干上部注入麻醉剂 9.海马损毁以后,动物和人变得 A.狂躁不安,暴怒不止 B.情感淡漠,退缩反应

C.恐惧焦虑,惊慌失措 D.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10.同一个运动功能柱的神经元支配 A.同一个动作的运动 B.同一系列动作运动程序 C.同一块肌肉在同一关节上的运动 D.同一块肌肉在不同关节上的运动 11.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认为男性 A.在E-S维度的E端 B.在E-S维度的S端 C.大脑白质相对较多而灰质相对较少 D.执行语言作业时两半球双侧激活 12.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成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为 A.超柱 B.多模式感知细胞 C.知觉柱 D.皮层柱 13.由腹侧通路实现的知觉加工包括 A.空间关系、长度、宽度、颜色 B.运动、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C.空间关系、空间频率、运动 D.长度、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14.联络区的多模式感知细胞的作用是 A.将视、听、嗅等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B.实现同一种感觉通道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 C.将颜色、形状、朝向、运动等基本特征整合成一个客体 D.以上均是 15.重复刺激时,朝向反应各种生理变化中最先消退的是 A.脑电α波阻抑反应 B.血管运动反应 C.眼动 D.皮肤电反应 16.“怪球范式”中的小概率事件引发明显的ERP成分是 A.MM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6398820.html,V C.P3a D.N200 17.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的是 A.顶负波 B.顶正波 C.不匹配负波 D.不匹配正波 18.舞蹈、体操等熟练技巧的记忆属于 A.情景性表述记忆 B.语义性表述记忆 C.习惯性记忆 D.非表述性程序记忆 19.短时记忆生理基础在于 A.通道及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B.合成新蛋白质 C.突触生长 D.以上均是 20.电休克以后病人往往发生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2009年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第六章决策 1.决策:研究者认为决策的任务是:①人们必须从多个选择中挑选一个选择项的任务;②要有一些与这些选择有关的可用信息;③时间进程相对要长;④这个选择是带有不确定性的,即并不清楚哪一个是最佳选择。决策过程应包括风险,一个好的决策者应能有效地评估每个选择项的风险。 有两种决策:一种是快速的、自动的“知觉-行动”决策。一种是有控制的,需要付出努力,进行分析才能完成的决策。 2.决策的理性模型有时也称为常态模型,能指出人们理想状态时应该怎么做,他们并不需要描述人们实际上是怎么作出决策的。 3.常态决策模型:常态决策模型的中心概念是效用,效用即每个选择的总价值,或者每一个结果或产品对决策者来说价值是多少。 4.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决策均是类似于一种“博弈”形式的决策,每一个选择项均有一个或多个与之有关的结果的价值和概率;还认为,一个选择项的总价值是每个结果的价值与它的概率的乘积。 5.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仍坚持,每个结果都是期望概率与其价值概率的乘积。但是,这个价值成分是主观的,依赖于个体差异。每个结果都对每个个体有一些价值或“效用”。每个人的每一次选择都与一个或更多的结果相联系,每个结果都有一个相应的概率与一些主观的效用。 6.描述性决策模型:特沃斯基和卡纳曼发现,决策的改变依赖于决策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7.框架效应:由呈现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决策上的变化被称作框架效应。 8.启发式:人们的决策只依赖于简单的,不完全的选择性就可以了。为了简单起见,他们通常都把这种描述模型称为“启发式”。

9.满意决策:一个早期的著名的描述模型就是西蒙提出的“满意决策”模型。西蒙认为,通常人们并不是作出一个唯一的、最好的,或最合适的决策,而是选择一个能达到目的的、“足够好”的决策,即获得一种满意感就行了。这种决策方法简称为“满意决策”。 10.如果信息量相对较小,而且时间又很充裕,决策时人们需要仔细分析各种选项和它们的“效用”。但如果信息量超过了人们的认知加工能力的限制,而且时间也有限,这时,人们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决策。 11.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决策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线索接受和整合。②假设的生成。③假设的评估和选择。④产生并选择行动方式。 ①进入工作记忆中的线索信息的数量和质量。②对每一个决策活动的可利用的时间 12.决策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因素和认知缺陷包括:长充。③注意资源。④知识的数量和质量。⑤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⑥工作记忆的能力限制。这些影响因素和认知局限提醒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作出一个次优决策。 13.决策过程中启发式的运用? (举例说明)⑴在获得和运用线索中的启发式。在这一阶段通常出现的简单启发式或偏见有:①注意集中在一些有限的线索上。②首因线索。最先接受的少数信息,比平均权重要大,或比其它信息更重要,这就是一种首因效应。③对后来线索的不注意。④线索的显著性。⑤对不可信线索赋予过高权重。⑵假设生成中的启发式。影响这个阶段的启发式和偏见有:①数量有限的假设形成。②可用性启发式。③典型性启发式。④过分自信。⑶假设评定和选择中的启发式。 ①认知固着。一旦一个假设生成或被选择,人们就会用它来解释接下来的线索,但有时我们还是用先前的假设,这就是认知固着的过程。②从众偏见。倾向于寻找一些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不一致的信息。 ⑷行动选择中的启发式和偏见。①提取少数行动。②行动可利用性的启发式。③结果的可利用性。 15.自然决策:是指“人们在现实条件下,运用他们的经验进行决策”。

心理学自考学习方法

心理学自考学习方法 心理学自考学习方法摘要学习法 在自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摘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自测题时,对平时的摘要进行校对和更正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逻辑分类法 自考复习阶段,可适当地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按照全书的逻辑结构,编制一个比较简明的逻辑关系图表,这对于知识系统化是一个很好的复习途径。 做题拓展法 很多复习参考书的单选题数量比较多,覆盖面也很广。因此,在做单选题时,要全面考虑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相互关系和可能出现的变型题,这将有助于快速完成复习,也可以了解更多的题型。 争论提问法 真理的火花,会在碰撞中更加闪亮;适当的争论,会在记忆中更加深化。不妨在同学之间,多争论和提问。 重复学习法 当感到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再重复学一次。这一次也许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体会。 换位思考法

在自学中,不要老是把你自己当成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不断的把自己摆放到“先生”的位置上,采取主动,产生不同的想法来。 角色转换法 在自学某个专业时,比如会计,不要仅仅把自己当成考生练习题目,而要把自己设想成一个资深会计人员,正在替企业做帐。这样,就会学以致用,有益于考试。 交叉应用法 对知识多方位、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会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效应。这在科学史上已是不胜枚举的成功方法。 经典指导法 在自学中,会经常碰到困惑。这就需要运用自己学到的经典学科的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以及逻辑学、心理学等来指导实践。 重点把握法 好的自考生从不胡乱的猜题。但是,考前重点把握考点是可行的。就在考试前三五天,集中把学科的重点、难点弄懂,如果内容多、记不住,可以选择“重中之重”,强记下来,必有收获。 学习心理学的内容重点的建议一是图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理学的自我提升离不开展卷阅读。然而,对于琳琅满目的心理学图书,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如何判断一本心理学书靠谱不靠谱?其实也不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首先先看出版者。靠谱的出版社总会出靠谱的书。就心理学图书而言,几所高校出版社出的心理学书相对还是有质量保证的,

自考生理心理学模拟试题

生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 1.1874年,( B )发现了“语言感觉区”。 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拉施里 D.巴甫洛夫 2.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 A ) A.新皮层 B.灰质 C.髓质 D.中央皮层 3.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 B )电活动两大类。 A.引导 B.诱发 C.叠加 D.其他 4.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因膜内外带电离子浓度差造成膜内外大 约负70至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 D )电位。 A.动作 B.去极化 C.反极化 D.静息 5.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这称为( A ) A.辐合 B.分散 C.共轭运动 D.调节反射 6.存在许多记录和研究眼动规律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 B )描记术,近年来更出现了许多精密的专用眼动仪。 A.通用眼动仪 B.眼电图 C.多导生理仪 D.EOG仪 7.对感受野施以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 A )反应。 A.开 B.闭 C.诱导 D.聚合 8.对视觉信息特征的提取,存在两种功能柱理论,分别为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和( D )功能柱理论。 A.颜色 B.眼优势 C.方位 D.空间频率 9.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和( C )等,它们的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 A.痛觉 B.本体觉 C.温度觉 D.运动觉 10.( D )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 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或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A.遗忘症 B.MBD C.巴金森氏症 D.失认症 11.( B )在他1938年发表的专著中系统地总结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动物学习模式和学习规则。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布罗卡 D.维尔尼克 12.( D )是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和快速α条件反射形成中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脑结构。 A.大脑 B.间脑 C.中脑 D.小脑 13.1966年,罗莫发现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到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至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至25分钟后增强了2.5倍。以后发现这种增强效应可持续数月。这种现象被称为( C )效应。 A.长时记忆 B.记忆干扰 C.长时程增强 D.长时程抑制 14.葡萄糖及其感受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胆囊收缩素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在摄食行为的调 节中均有一定的作用,这些物质是随( D )运行的,作用距离远,发挥生理效应的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5.下丘脑分泌的与性行为有关的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正中隆起、( B )、弓状核、视上核和旁室核。 A.视交叉 B.视前区 C.外侧膝状体 D.内侧膝状体 16.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更换一个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交替周期,( A )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加。 A.异相 B.慢波一期 C.慢波二期 D.慢波三期 17.由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称之为( D )遗忘症。 A.顺行性 B.逆行性 C.柯萨可夫 D.心因性 18.当电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时,动物会出现追求刺激的强烈欲望,这些区域称为( B ) A.惩罚中枢 B.奖励中枢 C.饥中枢 D.饱中枢 19.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分散、闭锁、( A )和分数化。 A.易化 B.耽搁 C.开放 D.整合 20.( B )是防御和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和攻击行为。 A.丘脑 B.下丘脑 C.中脑 D.大脑皮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 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2.中脑、( 桥脑)和( 延脑)统称为脑干。 3.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亢,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4.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 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5.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 6.音强的神经编码较为复杂,可分为(级量)反应编码、调频式编码和(细胞)分工编码。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2章)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2章) 1.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搜集材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搜集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搜集?向什么人搜集? 2.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做定量的比较。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候还会遇到控制变量。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相关分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 4.信度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信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 5.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 ⑴内容效度: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⑵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⑶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6.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科学的观察与常识的观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而常识的观察往往是随机性的。 观察常常有两种: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以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借助仪器或其它手段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7.在研究中对自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大原则”即使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尽量增大;实验中对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小原则”即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干扰变量的影响要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满足最小原则,需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消除法: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

北大心理学史历年试题选择填空02

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并认为,代表万 物根源的是(C)P19 A、数及其关系 B、原子 C、火 D、水 2.伊壁鸠鲁认为,万物的基础是( C ) P36 A、上帝 B、灵魂 C、原子 D、永恒的自然界 3.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万能论者是( A )P106 A、爱尔维修 B、拉美特利 C、狄德罗 D、卢梭 4.孟德斯鸠最著名的著作是( A )P104 A、《论法的精神》 B、《人是机器》 C、《论精神》 D、《人类悟性论》 5.瑞士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波纳(博内)提出了神经特殊纤维说,这个学说又叫( B ) P113 A、神经阶层说 B、感官分工说 C、内部感觉说 D、共同感官说 6.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是( D )P119 A. 笛卡尔 B.洛克 C. 亚里士多德 D.伏尔夫 7.骨相学是由德国医生( B )创立的。 P131 A.斯铺宰姆 B. 哥尔 C.比兰 D.苏格拉底 8.美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是郝尔在( A )年建立的。P213 A.1883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B.1911 C.1900 D.1887 9.提出学习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C )P259 A. 精神分析学派的 B.行为主义学派的 C.完形学派的 D.机能主义学派的 10.把个体的人格体系分为内倾和外倾两个朝向的心理学家是( C )P277 A. 詹姆士 B.拉德 C. 荣格 D. 侯尔脱 11.( B )主张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后来终于成为没落统治阶级和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P39 A.怀疑学派 B.斯多葛学派 C.伊壁鸠鲁学派 D.米多都学派 12.B=f(S.A)这一公式是( A )对行为的观点,其中B 代表行为变量,S代表情景变量,A代 表前因变量。P242 A.托尔曼 B.吴伟士 C.勒温 D.斯金纳 13.( D )认为,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P279 A.卡丁纳 B.霍妮 C.罗洛.梅 D.沙利文 14.在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进步思想家斐微斯对心理学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强调( C )的作用,

浙江7月高等教育社会心理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0年7月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2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开始真正引起人们注意是在() A.1895年 B.1908年 C.1924年 D.1935年 2.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个体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A.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B.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C.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 D.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3.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团体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A.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B.态度以及态度改变 C.归因问题 D.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4.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A.归因问题 B.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C.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 D.从众和服从 5.以下研究方法中属于观察法的是() A.人际过程研究 B.行为场景法 C.人种志 D.文化启动研究 6.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注意和() A.分类 B.概括

C.表象 D.记忆 7.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其中不正确 ...的是() A.遗传本能 B.联结 C.强化 D.模仿 8.“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这是______的观点。() A.诱因理论 B.角色理论 C.认知理论 D.学习理论 9.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现象是(A.基本归因错误B.自利偏差 C.他利偏差 D.非动机性偏差 10.______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A.正性偏差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C.自我提升D.自证预言 12.______也叫自我美化,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A.自我确认 C.自我提升B.自我检控 D.自证预言 13.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包括______和分散注意。() A.抗拒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07年自考工程心理学资料(七)

07年自考“工程心理学”资料(七) 第七章显示器 1.在人机系统中,存在一个人与机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面上,通常把这个“面”称为人机界面。在人机界面上,向人表达机械运转状况的仪表或器件叫做显示器。对机械来说,显示器执行的功能是输出,而对人来说,通过感受器接受机器的输出效应是输入。 第一节信息显示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2.由于人对突然发生的声音具有特殊的反应能力,所以听觉显示器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报警装置,比视觉显示器具有更大的优势。 3.仪表显示器的种类: ⑴按显示形式分为: ①数字式显示器。直接用数码来显示信息的仪表。特点是,认读过程简单、速度快、读数准确、精度高。 ②模拟式显示器。用标定在刻度盘上的指针来显示信息的显示器。特点是,能连续、直观地反映信息的变化趋势,使人对模拟值在全量程范围内一目了然。 ⑵按显示功能分为: ①读数用仪表。 ②检查用仪表。 ③警戒用仪表。 ④追踪用仪表。 ⑤调节用仪表。 4.显示装置的选择原则。 对显示装置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使操作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观察和监控而又不疲劳:

①数量识读仪表的选择。数量识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准确的数据,数量识读应选择数字显示装置,具有精度高、识读性好的优点。对指针显示装置,以开窗式为最好,圆形次之,竖直直线形最差。 ②状态识读仪表的选择。状态识读仪表只需向操作者显示被测对象参数变化趋势的信息,指示该参量在哪一范围是正常状态,哪一范围是不正常状态。由于不需要显示精确的数值等,因此通常选用指针仪表。 第二节视觉显示器的分类和设计原则 5.视觉显示器的形式按显示信息的特点可分为:动态显示器和静态显示器;定量显示器和定性显示器。 6.动态显示器所显示的信息,可以随时发生变化的显示装置。 7.定量显示器:是指以数量显示某种变量变化的显示器;定量显示器既可显示动态信息变量,又可显示静态信息变量。 定性显示器:反映某种变量的近似值、变化趋势、读数方向或其它性质变化的显示量。 8.论述设计和选用视觉显示器的原则: 视觉显示器的显示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①鲜明醒目;②清晰可辨;③明确易懂。 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和选用应遵循的原则: ①根据使用要求,选用最适宜的视觉刺激维度作为传递信息的代码,并将视觉代码的数目,限制在人的绝对判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②使显示精度与人的视觉辨认特性同系统要求相适应。 ③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与人的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显示格式。 ④对同时呈现的有关联的信息,尽可能实现综合显示,以提高显示的效率。 ⑤目标和背景之间要有适宜的对比关系,包括亮度对比、颜色对比、运动对比和形状对比等。 ⑥具有良好的照明性质和适宜的照明水平,以保证对目标的颜色辨认和细节辨认。 ⑦根据任务的性质和使用条件,确定视觉显示器的尺寸和定放位置。

北大心理学自学考试心理测量试题整理(选择)

1.主试期望可能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B A. 社会交换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 C. 主被试协调关系D.反应定势 2.一般不受练习与应试技巧影响的测验是 A. 成就测验B.智力测验 C.人格测验D.认知能力测验 3.武德沃斯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属于B A. 个人智力测验B.人格测验 C. 团体智力测验D.操作测验 4.下列测验中,不属于投射测验的是A A. 艾森克人格问卷B.主题统觉测验 C.罗夏墨迹测验D.语句完成测验 5.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16PF人格问卷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A. 艾森克D.卡特尔 C. 爱德华D.罗夏 6.按测验的方式分类,瑞文渐进测验属于B A. 个别测验B.团体测验 C. 智力测验D.计算机化测验 7.智力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B A. 比内B.斯皮尔曼 C.推孟D.瑟斯顿 8.第一个正式的职业兴趣量表的编制者为D A. 库德B.霍兰德 C. 罗伊D.斯特朗 9.在MMPI的临床量表中,精神衰弱量表简称为A A. Pt量表B.Pa量表 C.Si量表D.Pd量表 10.项目的鉴别力分析通常用鉴别力指数(D)表示,其中可接受标准为C A. D≥0.50 B.D≥0.40 C. D≥0.30 D.D<0.3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下列题目类型中,属于选择型的有BD A. 论文题B.是非题 C.简答题D.匹配题 12.按测验的功能分类,心理测验可分为ABD A. 智力测验B.人格测验 C. 投射测验D.特殊能力测验 13.编制测验题目时,题目的来源有ABC A. 已出版的标准测验B.临床观察和记录 C.理论和专家的经验D.日常生活经验 14.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的主要贡献是BCD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尽管有

2011年10月自考《生理心理学》必背知识汇总

1.在突触间隙处ACh作用消失的主要方式是 A.被MAO灭活 B.被胆碱酯酶破坏 C.被神经末梢重新摄取 D.进入血管被带走 E.被COMT灭活 2.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被酶破坏 B.被氧化 C.水解 D.摄取1 E.摄取2 3.α受体不存在于下列哪一组织? A.皮肤粘膜血管平滑肌 B.骨骼肌纤维 C.膀胱括约肌 D.瞳孔扩大肌 E.胃肠括约肌 4.下列哪种表现不属于?受体兴奋的效应。 A.支气管舒张 B.血管扩张 C.心脏兴奋 D.瞳孔扩大 E.肾素分泌 5.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A 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 运动神经 E 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经 6.不属于β受体效应的是: A 膀胱逼尿肌收缩 B 支气管扩张 C 心率加快 D 骨骼肌血管扩张 E 脂肪分解 7.β1受体主要分布于 A.肝脏 B.支气管平滑肌 C.血管 D.心脏 E.突触前膜 8.某受体激动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此受体为: A.受体 B. ?1受体 C. ?2受体 D.M受体 E.N1受体 1.B 2。D 3。B 4。D 5。B 6。A 7.D .8.C 1.治疗青光眼宜首选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加兰他敏 D.毛果芸香碱 E.以上均可 2.治疗重症肌无力药是 A.山莨若碱 B.琥珀胆碱 C.新斯的明 D.筒箭毒碱 E.毛果芸香碱 3.属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N2样症状的是 A.瞳孔缩小 B.大汗淋漓 C. 腹痛和腹泻 D.肌肉震颤 E.流涎 4.新斯的明的禁忌症为 A.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 B.青光眼 C.机械性肠梗阻 D.重症机无力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以下何药不属于胆碱酯酶抑制药 A.加兰他敏 B.新斯的明 C.毒扁豆碱 D.吡斯的明 E.阿托品 6.解救有机磷中毒应用阿托品过量,宜用何药解救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吡斯的明 D.毛果芸香碱 E.加兰他敏 7.切除支配虹膜的神经(即去神经眼)后再滴人入毛果芸香碱,则应: A扩瞳 B.缩瞳 C.先扩瞳后缩瞳 D.先缩瞳后扩瞳 E.无影响 1.D 2.C 3.D 4.C 5.E 6.D 7.B 1.阿托品对眼的作用为 A.扩瞳、视近物清楚B.扩瞳、调节痉挛C.扩瞳、降低眼内压 D.扩瞳、调节麻痹E. 缩瞳、调节麻痹 2.阿托品治疗何种休克是可不受极量限制 A.出血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