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宗法制度B.采取了分封制度C.实行了郡县制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2.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4.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A.中央集权B.规范法度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

5.“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逐渐失去其作用

6.“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

7.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8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9.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10.《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11.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D.是少数人的民主

12.《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材料反映了

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C.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D.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1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

C.限制贵族的特权,维护平民的利益D.已经发展到罗马法的成熟阶段

14.“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里的“办法”具体是指

A.发动宫廷政变 B.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C.实行民主共和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

1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D.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16.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B.“皇帝是国家元首”

C.“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D.“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俄德的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18.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D.建立社会主义

19.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20.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21.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一文中宣称:“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22.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23.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大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A.《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B.《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C.《南京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24.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

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②清军协助朝鲜镇压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③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上升,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政策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25.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其实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100年前“奥运三问”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

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B.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C.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困难

D.人民对国衰民弱的现状强烈不满

26.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2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28.右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9.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B.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C.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30.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4分)

32.(14分)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多元化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里克利……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 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美国1787年宪法简介》

材料三《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1)依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为完善雅典民主制度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4分)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2分)

(3)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5分)

13.(12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收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

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选修部分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在19世纪60年代企图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4 分)

2014届高三学年下学期9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40分)

33.【答案】

(1)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4分)。(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4分)。

(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