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改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历五千年而不衰的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作为他们的子孙,有义务继承和发扬。高中新课改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改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代优秀作品,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以文化的角度解读教材,使学生真正理解古代作品,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课改人文素养日常教学

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流淌了五千年不断的血脉

从夏朝开始,中国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每一个时期都有让人惊叹的作品,每一个时期都有让人震撼的人物: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孔子,李白,苏轼,曹雪芹……这些人,虽然已经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是他们的作品,耀眼的文采,闪光的思想,依旧让我们为之赞叹和感动。

五千年来,这些多彩的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在新世纪中继承中华文明中最有活力,最优秀的一部分,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二.新课改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

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旦文化参与减弱,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忽视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就是抛弃我国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点。当语文“堕落”为一种知识学科,则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成为僵尸。文化学的参与,语文知识系统才不会当作一个独立的变量,它周围才会形成一个缜密的反馈环。这个反馈环通向系统内部的是文化阐释;通向社会生活的,则是文化联系。

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正是应了高中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

三.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增加

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有40多篇优秀古文,占了选入课文的三分之二,诗歌有《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秋兴八首》《望海潮》《定风波》等,戏曲有《窦娥冤》《长亭送别》,小说有《红楼梦》《祝福》等,传记有《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等,散文有《兰亭集序》《赤壁赋》《师说》《逍遥游》等。同时,选修课本中也选入了大量的传统优秀作品。

这些各个时期不同人物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的代表作。记载了古人的智慧、思想、情感,让我们和学生们可以跨越时空与他们交流,汲取他们给予我们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语文教学

1.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有效积淀

在当代学生当中,他们自己选择的课外阅读对象大多是暴力、凶杀等形形色色的卡通图书、娱乐杂志。我们中华民族那种独特的文化气质、礼仪风尚,在我们当代青少年身上,似乎已难觅其踪了。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阅读,让青年一代继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此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学生又可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经典文化的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主要的抓手是对古代经典名著的诵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时空特点带来两个命题:一是经典的选择。每学期指定一到两部经典名著,由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教学过程中少些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应更多地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

转和细微情感的变化,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它与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配合进行。二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及途径。对于这些经典名著,我们采用下列方法组织:课本中的节选作为读懂原著的钥匙;举办讲座,分专题辅导;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召开读书报告会。

2.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文化语文要求从文化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就是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读解《阿Q正传》,从政治的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阿Q 与赵太爷属于两个阶级,二者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其间的对立与冲突十分尖锐,显然,这种读解易于形成公式化;如果从文化的角度阐述,就会发现,阿Q与赵太爷文化心理上的内在一致性:阿Q同样具有“主子性”,也决不放弃统治别人、凌辱别人的机会,而赵太爷失意的时候也是奴性十足。实质上。阿Q与赵太爷具有同样的封建性和劣根性等农民心理。鲁迅抨击的正是民族的这种劣根性,即失意时

逆来顺受,甘于屈辱,得势时则以强凌弱,在兽面前显示出“羊”性,在“羊”面前显示出兽性,惟独缺少个性和主体性。再如《师说》一文,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从文化意蕴说,讲《师说》而不讲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那只能说明讲话者没有文化眼光,放弃了语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走出课堂,放眼全国

如果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不久会感到乏味,教师也会感到无趣。所以我们应该利用更多的外部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五彩斑斓的中华文化。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古迹:西藏的罗布林卡,甘肃省甘南州郎木寺,浙江谢公桥,北京冶仙塔,陕西唐大明宫……这些古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都有精彩的故事,当教师介绍这些古迹的同时讲述那些故事,一定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会引起他们对这些古迹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向往。

我们也可以介绍有特点的地区文化:黄河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潮汕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江淮文化、河洛文化……这些文化中蕴含的不同韵味儿一定会让学生如痴如醉。

总之,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在新时代发扬中华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陈晓龙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出版(2009年8月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