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

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在开发中地方政府主导其开发速度快,投资效益高。鉴于河南乡村旅游开发中自发性、松散性的现状,地方政府在开发时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保证乡村旅

游的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管理上可以借鉴贵州平坝县的“天龙模式”——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具体作法是: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避免村民直接与钱打交道;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地方戏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挥各家所长,利益合理分享,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深层次、多方位的将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具体思路如下:(1)与教育开发相结合。把“农家乐”与修学旅游、周末短期游相结合,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村落还可开发为“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生态环境示范基地”。让城市学生来农家乐上户外课,与课本结合,加强实感。(2)增加科技含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仿生仿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乡村旅游产品,营造出千奇百怪的农业自然景观。如利用现代技术对农业的自然之谜、极端现象、农业史上有较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进行模拟演示,

增加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3)加强食文化的开发利用。开发地方风味小吃,挖掘特色饮食文化。如“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文化”等都可以进行开发。

3、产品开发采取差异化战略

在全国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迫在眉睫。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开发中要尽量保持原貌,产品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坚决避免开发中商业化、城市化倾向。(1)增加寻幽探险和健身内容。乡村旅游也具有参与、竞争、时尚、现代、个别的和快节奏的需求特征。定向越野、生存游戏、漂流、冲浪、空中滑翔、帆伞运动、喷汽船等冒险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成为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青少年感兴

趣的旅游方式。河南的丘陵、山地、河流和湖泊为这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2)推出各项专题旅游。例如,开发假日农业生产地。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专题旅游。用农家乐周围的农田做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租给市民,平常代为管理,假期供他们耕种,体验生活。开发怀旧市场。利用知青情结,吸引知青故地重游。推出“旅游上山下乡”、“银发族绿的邀请”、“做农家饭(磨豆花、烧柴灶等)”、“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提供游客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延长其停留时间。

4、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乡村旅游经营者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但同时应该注意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了舒适也不能不符合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它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

5、创新销售方式,形成整体营销

(1)常规宣传创新意。有针对性的大量发传单、小册子、图册,定期把资料发到各大单位;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图画;制作宣传片。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唱响河南独有的豫剧并派艺术团到外地演出推出自我形象;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方针并对重游访客赠送礼品等方法。

(2)省内区域联合,整体营销。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方式很难适应农业和农业旅游日益发展的社会化、知识化、规模化、甚至网络化的需求。因此,要尽快建立省内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形成整体规划,统一筹划,联合促销。

(3)市场调研与市场定位。目前市场层次分明,市民对应的是低档产品,部门活动对应的是中档产品,企业对应的是高档产品。经营者要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产品进行定位,开展有目的促销活动。

(4)农村旅游产品入网。旅游电子商务代表了今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方向。收集一定资料,制作农村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定系统,以促进河南农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孙艳红〕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省旅游局局长苏福功(右一)在审议政府

工作报告。

日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河南省旅游局局长苏福功接受了河南日报记者采访。

记者: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并指出要“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请问您对此有何感想?

苏福功:温总理对加快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的重要论述,非常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律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对全国旅游系统而言,既是殷切期盼,也是明确要求。作为旅游战线工作者,我既感到欢欣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安

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正如温总理在去年视察海南时所指出的,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消费,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的4%以上。我省和全国形势一样,旅游业也取得了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我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同比增长25%,旅游业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提出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国家将旅游业提升到战略产业的高度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度,予以旅游业全新的定位,这是对旅游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抓住这一重大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形成亮点,开创全省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记者: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请问河南旅游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何行动?

苏福功:就努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指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颁发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

(2009-2015年)》。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旅游局经与省委农办、农业厅、扶贫办、文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沟通协调,报请省政府同意,决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从而为农村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10万个。今年2月25日,我们在巩义竹林镇举行了启动仪式,由此拉开了我省实施该项富民工程的序幕。

记者:“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已列入2010年我省“十大民生工程”,请问实施这项工程的意义是什么?

苏福功: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一是有利于河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总体处于持续快速增长和加速转型升级阶段,但离城市较远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业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也十分明显,而我省恰恰有7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山区和农村,农村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通过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和线路,进一步激活农村广阔的旅游市场,拓展我省旅游业发展空间。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有近7000万农民,转移安置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不少边远县还处于贫困

状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就地就近拓展就业空间,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致富。这是目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便捷途径和桥梁。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实现脱贫。经过多年的培育,我省已经涌现了栾川重渡沟村、焦作岸上村、西峡化山村、郑州樱桃沟村、洛阳牡丹画村、商丘画虎村、濮阳杂技村、巩义竹林镇竹园村、新乡县京华村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村镇,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焦作岸上村,该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是河南省有名的穷困村,人均收入只有260元,随着云台山的开发,该村大力开展旅游服务,2009年,该村农家宾馆数量达到200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000人,全村旅游服务业收入达70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到20万元。西峡县化山村在上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不足600元,2000年以来,随着龙潭沟景区的开发,村民相继建成了150家不同风格的农家宾馆。如今,全村三分之二的群众都有自己的农家宾馆,三分之一的群众搞种植、养殖、加工、旅游购物等配套服务,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其90%的收入来自旅游业。栾川重渡沟村1999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1999年该村靠旅游开发摘掉了贫穷帽子。2009年,该村已由1999年的100余张床位,120多个旅游从业人员,发展到家庭宾馆368家,旅游商品商店675家,床位10000余张,旅游从业人数7500人,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带动周边10多个村6000余人就业。这些实例

足以说明,发展乡村游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性。

记者:目前,“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

苏福功:去年12月,省旅游局在郑州召开了河南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座谈会,18个省辖市旅游局、在豫国家乙级旅游规划资质单位的负责人及部分知名专家参加了座谈,对实施该项工程的意义、内容、步骤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讨论,初步形成了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省旅游局组织四个相关专家组,每个组由一位局领导带队,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听取各省辖市旅游局和候选特色旅游村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根据各省辖市上报资料,对特色旅游村进行现场勘查。省旅游局根据各组实地考察的情况,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对18个省辖市上报的近600个候选名单进行筛选,确定128个村为首批“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我们将对这些特色村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优胜劣汰、良性发展。

记者:下一步,省旅游局将从哪些方面协调、指导“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实施,重点工作是哪些呢?

苏福功:近期我们主要进行下述几方面的工作:即“一村一色”的旅游策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线路编制、乡村游导游人才培训、星级“农家乐”创建等。目前,根据省旅游局的统

一安排,我省的18家旅游规划单位已经进入特色村,开始进行旅游策划。5月1日前,将全面完成策划评审工作,各特色村将按照审定的策划方案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将这些特色村的优质旅游资源转化成优秀旅游产品。年底我们将对全省“百村万户”工程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通过对百名特色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的扶持,今年为农村提供10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的目标可以实现。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愿景,将激励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

城乡统筹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跨越式发展工作巡礼之四(2009年第4期)

郑州市跨越式发展简报2009年第4期

****************************************************

**************

城乡统筹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跨越式发展工作巡礼之四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工程,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不断增加投入,加大城乡统筹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了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完善,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2008年度目标和总体任务完成情况

(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08年全市新建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建成20个,其中,惠济区丰乐农庄、金水区鸿宝园林2个园区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中牟县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巩义市汇鑫高效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绿金园现代农业示范园、郑州市农业科技博览园、新郑市郑州中荷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园区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完成三年目标的100%。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2008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4家,总数达到260家,完成三年目标的130%;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1.1%,其中,50亿元以上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3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9个,三年新建350个,总数达到512个,完成三年目标的102.4%。(三)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2008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66万亩,总数达到206

万亩,完成三年目标的103%。

(四)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项目。2008年新建农

家店608家,完成年度目标的100%,三年新建农家店1529家,总数达到1755个,比2005年增加了6.76倍。(五)示范村建设项目。2008年,全市建成重点示范村75个,超额完成70个重点示范村的建设任务,加上2007年建成的27个示范村,全市累计建成103个示范村,圆满完成百村示范建设任务。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新建集雨水窖5000个,三年累计25000个,完成三年目标的100%;实施农村安全水工程,解决2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三年累计75.1万人,完成三年目标的125.16%;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40216座,三年累计17180座,完成三年目标的107.38%;新改建农村公路536.828公里,三年累计3830.971公里,完成三年目标的127.7%。(七)农村义务教育项目。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任务均已全面完成。

(八)农村卫生保健建设项目。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人数达到396.37万人,参合率达到96.38%。三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8所。2008年建成318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并通过验收,完成年度目标的106%。

(九)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2008年全市完成新建、扩建敬老院25所,累计完成78所,完成三年计划的104%;

集中供养五保人员6491人,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52%,完成三年计划的104%。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郑州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市四大班子领导任指挥长,市直36个部门负责人和14个县(市)区政府一把手为成员。2006—2008年,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选派两批驻村工作队员,帮助示范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建立了工作制度。一是定点联系制度。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示范村,实施跟踪调研、全程指导。二是工作汇报制度。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每季度听一次专题汇报。市长赵建才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会议,协调解决问题。三是指挥长会议制度。指挥部定期召开指挥长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督察制度。市新农村办公室实行定期督察进度和不定期深入县(市)区、示范村进行督察。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明确责任,量化任务,狠抓落实。(二)坚持城乡统筹,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以工业化致富

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2006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28.6亿元,2007年达到36.6亿元,增加30.6%,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市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2007连续两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104个示范村的1106个项目、27个重点示范村、25个整治村进行了奖补,2008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对76个示范村、100个整治村、56个产业项目及农民培训项目进行了奖补,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拉动各类社会资金达28.5亿元。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三年以来,全市建成了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06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家,比2005年的127家增加1.05倍,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三年新建

合作社350个,总数达到512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70多万亩,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136万多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制定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产业支撑的指导意见》,引导示范村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2008年,在新农村专项奖补资金中单列了15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从全市70个重点示范村中征集了63个产业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年来,全市新建农村公路3536.4公里,乡镇客车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7%;新建集雨水窖25000个,实施农村安全水工程,解决了75.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2个县(市)达到新农村电气化县B类标准;建设无线数字电视发射塔1个、中继站7个,无线数字电视覆盖面达到90%;改造乡镇卫生院78所、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310所;建设农村文化大院555个;“万村千乡”工程农家店总数达到1755个,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3万多座,累计17万多座,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千村整治,以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和“五乱”治理、农户“四改”为重点,强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五)加快公益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2005年我市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230元、初中375元,贫困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2元/天,初中生3元/天。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人数达到396.37万人,参合率96.38%;三年来全市享受合作医疗补偿255.3216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32205.4万元。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100元提高到160元,全市享受低保农户55569户、104485人,做到了应保尽保。三年来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78所,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六)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示范带动。在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普惠性项目发展的同时,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不同类型村的新农村建设。2006年提出了城中村抓规划,城郊村给政策,纯农村抓产业,贫困村抓扶贫的分类指导政策。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明确了143个城中村的城市化改造任务。在近郊村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新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金水区马渡村、荥阳市洞林湖等市

区正在试点。纯农村以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标准。2008年根据省政府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三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把全市农村分为示范村、整治村、一般村、贫困村四类,继续实施分类指导,示范村实行综合改造,整体推进;整治村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一般村重点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贫困村继续实行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整体搬迁扶贫,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搞好分类指导的同时,抓点带面,突出典型示范。2006年,围绕“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的工作目标,推进100个示范村和4个贫困村建设,90%以上的村完成了组组通和“三有”建设项目。2007年以后,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强化示范带动作用的工作思路,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全面硬化村内道路,建设完善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改厨、改厕为重点进行庭院改造,结合村庄整治和产业发展需要对农民进行素质培训,整村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加快把农村的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通过两年的努力,建成了103个重点示范村,圆满完成新农村建设三年跨越式发展百村示范建设任务。示范村村庄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可看、可学的全新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旅游管理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红珍 随着中原大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缺乏健全组织和科学分工,缺乏深入研究和资源整合,品牌意识不强等。对此,本文提出应列出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顺序,建立一个“根亲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做到统一部署,共同做好寻根文化旅游品牌的研究整合、开发利用、宣传保护工作;要把寻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制定长远的工作规划及目标,把根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招商引资、对外经贸、科技交流、文化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等对策。 作者简介:张红珍(1974- ),女,汉,河南新密人,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影响。 引言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资源的特色以“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和太极)”、”根(中华民族之根)”、“花(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等为整体特征。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河南厚重的

“根文化”旅游资源。河南的“根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体现的是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将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形成优化机制,把河南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的现状 (一)河南发展根亲旅游的重要意义 广大华裔与中原地区有着血缘、地缘、史缘上的联系。海外华人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地是闽粤东南沿海地区,终点是中原河南。对客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河南是其寻根祭祖的首选之地。根文化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寻根旅游是河南省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寻根旅游是侨居国外的移民及后裔或国内旅居异地的居民及后裔因眷恋故土和亲朋回到祖籍地寻根的一种旅游。寻根旅游是按旅游主体的出游动机划分的一种旅游类型,其特点重在“寻根”。河南具有丰富的根文化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寻根旅游的重要基础。 寻根旅游作为一种媒介,可以通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内心的“根”情结,通过“根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中原人民与海内外华人的亲情和友情,促进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加快祖国的统一大业建设,因此寻根旅游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寻根旅游已成为河南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着重点,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现状:品牌开发初见端倪

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河南为例

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河南为例-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河南为例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为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河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进行分析,随后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西有伏牛山,具有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河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夏、商至北宋,许多朝代均建都河南,西有“九朝古都”洛阳,中有“五朝古都”郑州,东有“七朝古都”开封,悠久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客源市场优势 河南省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万元,均为2010年的1.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5%,比201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增长、扩大了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76元和10853元,是2010年的1.65倍和1.86倍,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三)区位优势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全省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公路网便捷通畅,推

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产品开发、资金、人才、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 河南乡村大部分以农田为主,人造产品少,景观类型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例,乡村旅馆与城市酒店同质,大部分农家乐都是同样的体验内容,没有特色。 (二)资金 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基础瓶颈,如基础设施不完善,营销手段局限。缺乏发展资金,乡村旅游项目业主大多以自筹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金融信贷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在项目建设持续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后期无法进行品牌建设。 (三)人才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农民缺乏专业的服务和管理知识,而且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从农业转变到旅游业时,无法采取专业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正式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服务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四)管理 一方面,政府层面,乡村旅游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等现象;民间层面,乡村旅游业中专门的协会较少,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和诉求无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谨,不能建立管理机构及职责制度。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第24卷第2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 o.l 24 N o.22011年4月 Journa l o fH enan Busi ness Co lleg e A pr .2011 收稿日期:2011-03-11 作者简介:刘立平(1978-),女,山东东阿人,河南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规划。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9B630020)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刘立平 河南教育学院地理系,河南郑州450046 摘 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日益成为旅游的新热点。河南省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农业大省,具有优越的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河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开发粗糙、项目趋同、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薄弱等问题,为了改变现状河南应该:加大开发投入,注重开发的质量,深挖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增加产品的特色;改善旅游环境,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整合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河南 do:i 10.3969/.j issn .1008-3928.2011.02.014 中图分类号:F 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11)02-0059-03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1]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以其丰富的旅游内容、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多层次的旅游需求、独特的乡村型等特点在国内许多省区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对河南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持,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拉近城乡距离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来满足旅游者的吃、住、游、购、娱等各种需要。农民可以利用自家的庭院改造成农家旅社,将自家生产的土特 产直接摆上餐桌,或销售给旅游者。这样不仅让旅游者切实体验到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将城市文化、信息带入农村,又将农村的风土人情带回城市,促进了城乡的交流,拉近了城乡距离。 2.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就业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增多的趋势。根据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1.5亿,其每年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与其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124个,发展乡村旅游能为农村地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世界旅 59

关于乡村旅游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关于乡村旅游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2007-02-28 09:19:30) 转载 乡村旅游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生在乡村区域的旅游”。但这种定义并不涵盖乡村旅游活动的复杂性、不同的旅游形式以及不同国家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解。广义地讲,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旅游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旅游服务,它们由乡村农民或乡村居民提供以吸引游客的到来,从而为他们的经营提供额外的收入。可见,乡村旅游不仅包括观光农业,同时还包括乡村度假、村野风光观赏、农家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户外娱乐、手工艺品与农产品的制作与购买等。 乡村旅游既是一种古老的现象,也是一种新的现象。对乡村娱乐的兴趣在西方可以追溯到19世纪,乡村景色以及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一直为诗人与艺术家所感兴趣。然而,乡村旅游的较快发展主要是在战后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一是战后农产品价格与成本相互交替贴近以及农产品过剩的危机,迫使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本身以及非农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来增加收入;其二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与休闲时间的增多,休闲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此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来看,主要是城镇人口由于日益发展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压力,渴望经历乡村氛围以及对乡村的向往这样一种愿望。因此,乡村旅游就成为一种农业产业经营多样化的必然选择,并且这种方式既符合逻辑又在经济上比较适宜。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已于过去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乡村旅游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显著增加;其二是旅游在各种类型的乡村中均得到发展,而不仅仅局限在一些自然景色格外奇特、美丽的区域。 我国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生产经济收入的一种附加,因其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迅速增加的双向需求,近年呈现出十分兴旺的增长势头。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尚未发育成熟,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它对于乡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与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据作者在成都金牛区、郫县的调查测算,该区域目前发展的“农家乐”项目,1998 年日营业收入高达86万元。仅此一项,可使全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71元。另据推算,当地一亩地种大、小舂粮食收入只有1200元,如果种植花木、兴办“农家乐”,年收入可达4

河南省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河南旅游资源概况指导老师:吕连琴 3-8周周二班 姓名 学号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省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河南省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到河南旅游,就是去探访源远流长的东方古国文明。 正文:河南地处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期,文明的曙光就已在河南升起,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精美陶器以及八千多年前的文字契刻符号和乐器等都足以震烁古今。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原腹地,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从元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这3500多年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夏商的遗址、战国的青铜器、两汉的石刻、三国的古战场、北魏的禅林、隋唐的石窟、北宋的古城、明清的祠庙,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使历代王朝的文化精髓凝炼、积淀下来,在河南16万7千平方公里大地上筑起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中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商丘、浚县等。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

河南乡村旅游景点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分析

河南乡村旅游景点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分析 河南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亟待转型升级。各地在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在诸如景区建设、人员素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着重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标签:河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及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2010年,河南省旅游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这标志着乡村旅游在河南的全面推进。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虽好,但河南乡村旅游多是从早期的农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发展而来的,经营管理带有简单粗放的烙印,这就注定了其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内容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接待服务水平较低……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显得愈发突出。2010年4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推动(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加快转变”,这一论断为河南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河南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改变当前的低层次、低水平、低收入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特色优势,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着手推进河南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希望藉此达到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认识不深或操作不当,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有些景点出现了因转型升级措施失误导致游客人数大幅下滑的现象,影响了河南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 思想认识不够明确 对于很多乡村旅游景点或具体农户来说,转型升级还仅仅停留在政策或概念的阶段,还没有化为具体的行动。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河南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对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认为转型升级代价太大,风险过高,只愿维持现状;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受传统“小农意识”的束缚,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这两种思想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转型升级不积极,不主动对景点和服务进行调整升级以迎合游客需求,由此导致一些景区吸引力减弱,游客日渐稀少。 2 景点建设易走入误区 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对象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最大资源特色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土性。因此在景点建设上过于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甚至有些明显影响游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能力有限,也就能写这样子的了吧。。。你凑合着改改应该能过。。。 哪些需要加什么我都有用红色标注。。 自己还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写一点、、 然后就是目录。。你自己弄一下把,我不会弄目录。。我哥哥他们弄得目录一点就链接到相应的地方了。。我真心不会弄啊~~ 前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么个写的,我就写上了。。 好吧。。 早就写完的东西因为木有电脑发给你,所以晚了。。。 呃~就这么的吧。。。 有撒不懂得你再问我就行。。。 今天我一直能用笔记本上网。。。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 旅游是一种空间活动,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只有通过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旅游同环境的协调。。针对旅游业的现存状况,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随着旅游环境容量,我们将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旅游,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旅游规划 旅游业随着旅游的兴起而产生,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对有关旅游业、现代旅游、我国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旅游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深入了解、重新定义。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好的研究,对今后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目录: 0.前言…………………………………………………… …………………(页码) 1.旅游业…………………………………………………… …………………(页码) 2.现代旅游…………………………………………………… …………………(页码) 3.旅游资源…………………………………………………… …………………(页码) 4.我国的旅游资源…………………………………………………… …………………(页码) 5.旅游开发…………………………………………………… …………………(页码) 6.旅游规划…………………………………………………… …………………(页码) 7.旅游保护…………………………………………………… …………………(页码) 8.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页码)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0-08-02T11:11:58.4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5月上旬刊供稿作者:王淑芳刘红敏 [导读]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全省共有近5万个村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王淑芳刘红敏(河南理工大学) 摘要: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全省共有近5万个村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本文分析了河南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阐述了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发展的四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家乐旅游和主题文化型模型。同时,根据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指出未来发展的三种新模式: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参与式度假农庄开发模式和综合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路径,发展乡村旅游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至2008年末,河南省总人口为9918万,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3.97%。在乡村旅游发展上,90年代中后期至今,河南省乡村旅游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但是先前的理论阐述,尚未对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的发展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2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省借鉴中外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景区。在2004年国家公布的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共有12个单位入围。2006 年,为了配合“中国乡村游”的旅游主题,河南省又推出了“十大乡村旅游热点”景区,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休闲,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农业观光型,以参观社会主义农村为内容的特色旅游,进一步带动了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河南省逐渐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包括洛阳市南村、临颍县南街村、临颍县龙堂村、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新乡市北站区耿庄村、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新乡七里营龙泉村、鹤壁市三兴康乐村等。然而,从整体上看,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景点质量良莠不齐,景点数量不多且类型较为单一。 2.2 河南省新农村发展现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河南省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仅2008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就分别高达895.5亿元和102.3亿元。全省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能力、农民富裕程度和村民自治能力都有较大的改善与提高。一些地方在产业发展和村镇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经验,并先后建设了一批文明村和小康村。但是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乡村数量大、农村人口多;二是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条件较差,公共服务体建设“欠账”较多;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面大;四是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五是基层组织服务能力较弱,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3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互动发展模式 3.1 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的发展模式 3.1.1 政府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对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前期宣传、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建设与完善、资金的筹集,还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走上正轨后的发展与管理等方面,政府都起到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在引导和教育村民保护和传承最有价值、吸引游客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南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就属于政府主导型。 3.1.2 企业主导型模式对于旅游资源较丰富、距离中小城市较近,具有一定客源的村落,主要采用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企业的资本雄厚,能建设高档次的旅游综合服务区,能开拓市场。但企业追求的是投资回报率,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乡村宁静的景观和带来过渡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倾向。河南洛阳栾川重渡沟是一种由企业投资和管理,政府提供发展空间的模式。 3.1.3 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大多都以农家乐为主要模式,游客的旅游需求主要是放松心境、棋牌娱乐、尝鲜品奇、观光采购等。河南省十佳景区的重渡沟,突出农家特色、地域特色,强调大众参与,顺应了生态游、农家游的新潮流。 3.1.4 主题文化型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将趋于主题化和人文化,这样有助于形成比较突出的市场形象,同时体现地域的文化内涵、民族历史性、艺术品味等。南街村景区是一处特色人文旅游景区,所弘扬的是“游乡村都市,品南街产品,观红色文化,感集体优越”。 3.2 未来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的互动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是主题化、休闲化、人文化和科技化。主题化,鲜明的主题有助于形成比较突出的市场形象;休闲化,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推动观光农业休闲化发展;生态化,生态因素是观光农业得以兴起的重要根基;人文化,体现地域文化内涵、民族历史性、艺术品味;科技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千姿百态的观光农业产品。当前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河南省要成为乡村旅游强省应向以下三种模式靠拢: 3.2.1 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模式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乡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对象为附近城市居民,只要具备一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基础,交通便利、客源条件较好的城镇周边地区都能开展,因此一般的乡村旅游地难以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乡村旅游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而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就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发展模式。以农求稳、以旅求富,一次投资双重收获,能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能调动更多农民开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2.2 参与式度假农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农家乐,但比其再高一个层次。随着人们旅游经历的增多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匆匆的游览景点,而是更加注重放松身心。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走出家

“‘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主题活动(2020年河南省中考题)

6.班级开展“‘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8分) (1)小文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30字左右。(3分) 材料一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人乃至许多海外华人的“祖根地”。2012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旅游局委托中央电视台制作“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该片先后在央视一套、四套等频道播出,成功地塑造了文化厚重、风光秀美的河南文旅新形象。 材料二 2019年9月26日,河南省“掌游中原老家河南”智慧文旅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助力河南实现全省旅游服务智慧化,打造全国智慧旅游标杆省份。 材料三 2020年4月1日,《河南省旅游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是全国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首部订立、实施的地方性旅游法规,着力贯彻全域旅游理念,促进文旅融合,推动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进一步推广“老家河南”文旅品牌。 (2)大家都在为宣传推广“老家河南”文旅品牌献计献策,小化同学展示了自己仿照真实高铁票(图一)设计的一张宣传卡片(图二)。请你结合活动主题,说说这张宣传卡片设计的巧妙之处。要求:观点明确,语句通顺,80字左右。(5分) 答案: 6.(1)示例一:河南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意思对即可。3分) 示例二:河南省重视“老家河南”文旅宣传,启动智慧文旅项目,实施旅游条例。(重视宣传、“老家河南”品牌、智慧文旅项目、旅游条例,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2)示例一:构思新颖。把宣传卡片设计成“回家专列”高铁票的样子,把“远方”设为出发站,把“老家河南”设为到达站,并用展开的书和“明月”“故乡”二词连接两个站点,巧妙地突出文化旅游特色。 示例二:主题明确(富有情感)。用“远方”“老家河南”“欢迎来到河南**”等表达欢迎远方朋友的热情;用“回家”“明月”“故乡”等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突出“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主题。 示例三:时代气息与文化意蕴巧妙融合。宣传卡片设计成高铁票的样子,配上二维码方便人们享受智慧文旅服务,有时代气息;卡片上“明月”“故乡”“老家河南”等词语和展开的书有文化意蕴,突出文化旅游主题。

2020年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分析报告

2020年河南省乡村旅游发 展分析报告

目录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取得的成就 (3) (一)从点到面,乡村文化旅游已初步形成全省域覆盖的局面 (4) (二)从单一到多样,乡村旅游内涵已初具多姿的局面 (5) (三)从自发到有序,乡村旅游已初具规范化形态 (7) (四)从小买卖到大产业:乡村旅游已初步具有农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地位 (9) 二、河南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 (一)区域发展和内涵涵盖上不平衡问题尚较突出 (12) (二)文化含量不高,特色和优势尚不突出 (13) (三)观念比较落后,服务意识亟待提升 (14)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策 (17) (一)提升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型”与“居住型”协调一体的乡村旅游理念 (17) (二)重视文化含量,构建景观、文化、产品等元素多元一体的乡村旅游内涵 (18) (三)重视创意研发,形成研发与建设并重互进的发展模式 (19) (四)加强科学管理,有效发挥管理部门的协调和示范作用 (20)

河南省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一方面,河南省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和社会成效较好的省份。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而且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内涵和水平日益增长,其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矛盾也更为凸显,面临着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扶贫工程,这些举措和乡村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实乃河南省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契机。从已有成就和新的机遇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事业有着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取得的成就 河南省现代意义上乡村旅游,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如较早的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乡村旅游景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新乡辉县市郭亮村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1世纪初。之后遂快速发展,由点到面,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目前,乡村旅游业在全省18个地市都有开展,不少村镇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 2018年9月、10月,河南省旅游局分别公布了第一批35个、第二批74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合计109个村庄入选;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全国共有320个村庄入选,其中河南省10个。这三个名单,去其重复,合计共114个村庄。这些虽然不是河南省乡村旅游业的全部,但却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有助于我们窥视多年来河南省在这一事业中取得的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7084354.html,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作者:牛阮霞佟立洲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33期 【摘要】乡村旅游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对于乡镇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亦不断提升。在转变经济结构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当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化解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们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降低经济增长资源能耗,以及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在乡村地区的集中体现。旅游经济是我国许多乡村地区的支柱性经济类型。但在以往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地区只重视短期经济收益,忽视了对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为普遍现象。为此,必须转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概括来说,所谓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或战略,就是不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而是从乡村发展的整体出发,在不损害当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绿色旅游业。 现行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环境破坏情况严重,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现行乡村旅游发展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就是自然环境破坏情况非常严峻。我国绝大多数具备自然风光资源的地区,都积极投身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之中。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做到了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其余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都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越是知名的旅游景区,环境受到破坏的比例与严重性越高。这样的情况不难理解,那些广受追捧的知名景区自然全年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当地主管部门在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加之国内许多游客尚未养成保护旅游环境的意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热门乡村景点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 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思维。同质化现象严重,也是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个旅游景点若想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和源源不断的游客,必须拥有区别于其他地区和景点的特色。但就乡村旅游景区来说,差异化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完全同质化的现象。比如,许多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风景区,都打出了秀山绿水的“景色牌”。当然,并不是说山水不能作为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但前提是山水必须要有自身特色。可是许多东部沿海乡村景区的山水,并没有什么特色,反而是千篇一律。 三是资源集中利用率低,缺乏集约化思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资源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集约化优势。不同于知名的5A或4A级风景区,许多乡村旅游景区虽然具备了较为出众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可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集中程度却相对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优势。在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日期: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旅游管理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加快发展河南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联动的重要途径,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对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优美,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全省70%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抓手。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3年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3〕10号)文件。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河南乡村旅游,为让中央的政策落地,结合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为我省乡村旅游

河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介绍

1.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因寺处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意为“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2007年“少林寺景区”被授予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1日,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Shao Lin Temple is situated at the western foot of Songshan Mountain, 12 kilometers northwest to Dengfeng City, Henan Provin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uru Peak of Shaoshi Mountain, it is surrounded with forests and hills as its natural defense. The “Shao”in “Shaolinsi”refers to “Shaoshi Mountain”; “lin”means "forest” and si “temple”. The name of Shaolin Temple literally means "temple in the woods of Shaoshi Mountain". Shaolin Temple was established in 495A.D. The then Emperor Xiaowe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57) had the temple built to accommodate the Indian master Batuo (Buddhabhadra). In 527, the Indian monk Bodhidharma arrived at Shaolin Temple. He spent nine years meditating in a cave of the Wuru Peak and initiated the Chinese Chan tradition at Shaolin Temple. Thereafter, Bodhidharma was honored as the first Patriarch of Chan Buddhism. As Chinese Kungfu also originated from Shaolin Temple, i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origin of Chan Buddhism and the cradle of Kungfu. Shaolin Temple was listed as the national AAAAA tourist scenic spot in 2007, and its famed Pagoda Forest were inscribed a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n 2010 as part of the "Historic Monuments of Dengfeng." 2.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龙门石窟开凿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 The Longmen Grottoes are located 12 kilometres south of present day Luoyang in Henan province. Along with the Mogao Caves(in Gansu Province) and Yungang Grottoes(in Shanxi Province), the Longmen Grottoes are one of the three most famous ancient sculptural sites in China. The Yi River flows northward between Xiangshan and Longmenshan mountains. The area used to be called Yique because it resembles a natural gate of the Yi River seen from a dist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men Grottoes began in 493 when the reign of Emperor Xiaowen relocated their

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城市建设富有活力,城市旅游前景良好;支持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各地发展旅游的情绪高涨,旅游大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从全国来看,河南旅游发展还较为缓慢,与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总体来说旅游发展处于全面升级的前期阶段;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观念陈旧,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资源整合不足,旅游软件建设滞后,大旅游意识不强,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力度不足等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为主要方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受到市场的冲击;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河南省实施"中原崛起"战略对河南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了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旅游转型和升级,保持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旅游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中原崛起的战略机遇,树立大旅游的科学发展观,依托中原文化和山水旅游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范,培育大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推动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导向型的旅游发展机制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精品战略,保障供给,引导消费;立足于打造"华夏文化之源"的旅游品牌,塑造"黄河大观,万象中原"的旅游形象;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创造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旅游集约化,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中原旅游崛起",在规划中远期将河南建成现代化旅游强省,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重要动力产业. 2 旅游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 2.1旅游发展模式选择?河南旅游发展模式:以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双重驱动,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的区域旅游发展模 2.2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式.? (1)区域综合活力培育在中原崛起的过程中提升区域综合活力,尤其重视中原城市群的综合活力培育,积极发展大流通业,培育旅游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