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纲要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纲要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纲要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纲要

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纲要

十九世纪五次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③中法战争:1883—1885(课本已删)

④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中国近代史(1840—1949):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后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时,皇帝分别是道光、咸丰)

发动战争的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两次战争通用)P3

鸦片给中国造成的危害:①中国白银大量外流;②士兵吸食,战斗力下降;③官吏吸食,更加腐败;④百姓吸食,更加贫弱。P3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胜利。P4

评价林则徐: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面对强敌,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立场坚定,堪称民族英雄,同时又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课本P5-6 或见下表

《南京条约》附约,英国人又取得三个权利:①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②领事裁判权;③片面最惠国待遇。P5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导致中国发生三大变化:P6

①社会性质变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性质变了:旧式的反封建的农民斗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③主要矛盾变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6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这是清政府的首都第一次被外国军队攻占,咸丰外逃。火烧圆明园,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和残酷,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浩劫。P7-8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近代侵吞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瑷珲条约》是割让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60多万平方公里。P9

列举19世纪沙俄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P9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领导人是洪秀全,广西金田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进行北伐和西征。在浙江一次战斗中大败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击毙华尔。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一次自下而上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其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总结和深思。P10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原因: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国家贫弱、统治者愚昧无知;②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船坚炮利”,在经济、军事、思想等各方面都领先于中国。

第二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列举我国十九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或称70年代边疆危机)P12

①美、日侵略台湾;②英、法侵略云南、广西;③英、俄侵略新疆、西藏。

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后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侵略性进一步加强,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P12

英、俄支持中亚的浩罕汗国首领阿古柏侵略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P12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带领清兵在新疆人民的支持下,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0年,清政府命曾纪泽为钦差大臣,与俄谈判。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P12-13

评价左宗棠: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年老多病,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敢于和外来侵略势力作斗争。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图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堪称我国的民族英

雄。

★甲午战争爆发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跻身列强行列,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掠夺,以此扩张国力、“脱亚入欧”。中国地大物博,清政府统治腐败,是理想的侵略对象。P13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牙山之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旅顺之战、威海卫之战。P13-14

黄海海战,清朝北洋舰队VS日本联合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威海卫之战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也被视为后来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P15或见下表

★注意《马关条约》内容第四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与以往条约的不同之处,方便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深了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P15

★《马关条约》的影响(危害):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由此开始。

对日本来说: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和新的殖民地,这正解决了日本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和称霸亚洲的需要——资金、市场、原料基地,实力剧增,可谓是获得“完胜”。P16

三国干涉还辽:德法俄不满意日本在华获得过多权益,日本被迫还辽,勒索“赎款”3000万两白银。

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1895—1945

TIPS:目前对台基本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三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1901)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于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P19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加紧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方式:①提供贷款;②投资设厂;③开矿筑路;

④增设银行。P19

19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P20-24

八国名称:英、法、俄、美、德、日、意、奥(奥匈帝国)

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继续扩大在华权益。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天津保卫战、廊坊之战(课本已删)。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这是清政府首都再一次被外国军队攻占。

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山东,是中外矛盾加剧的产物,性质:以失业民众和下层百姓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为八国联军侵华提供了口实,和太平天国运动一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剿→抚→剿(两次变化原因分别是:利用义和团惩治洋人、媚外讨好帝国主义)P20

★《辛丑条约》内容:课本P23或见下表

★影响(危害):《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24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比较简表

★历次战争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才能救国;必须增强综合国力、赶超世界先进潮流等。

《时局图》表达的意思:中国正面临列强的瓜分,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以此警示国人,必须立刻觉醒,救亡图存。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蛙代表法国,蛇代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图上的清朝官员,代表腐朽的清政府形象。P24-25

TIPS: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史、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革命史。

第五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化变革,学习西方的过程,遵循器物→制度→文化心理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P27

★洋务运动——近代化的起步(19世纪60年代—90年代)P29-30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联军入侵。)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目的)

3、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或“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中枢机构(领导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7、内容(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以“求富”口号,又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军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安庆(第一个兵工厂)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最大军工企业)

民企——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上海(最早民用企业)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武昌

8、失败原因(弊端、局限):只重视“练兵制器”,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P30

9、影响(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学习西方、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性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 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P30

10、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不改革封建政体,只靠学习西方器物来拯救封建统治,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P31-33

背景:甲午战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目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P31

序幕:“公车上书”(1895.5)P31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方式:①创办报刊;②组织学会;③印行书刊。P32

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明定国是”诏—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主要内容有:①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②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④文化方面,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P32

作用(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资本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有利于革除社会弊端。P32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P33

★失败原因: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幼稚性、妥协性、革命不彻底性;

②缺乏先进理论,缺乏群众基础;

③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依靠的是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④缺乏行政经验,改革步伐过激过快,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⑤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⑥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而资本主义在中国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走不通的。维新派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第六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P35

★辛亥革命: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地点:美国檀香山),1905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地点:日本东京)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中国革命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P36

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把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P36

TIPS:“鞑虏”是指满清贵族,即清政府的统治,不是指帝国主义。

缺陷:缺乏反帝内容,没有明确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革命不彻底性)

过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控制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很快扩展各地,史称“辛亥革命”。11月下旬,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迅速崩溃。P37-38

辛亥革命的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主力军:新军(清政府的新建陆军)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用公历,以民国纪元,确定国旗为:五色旗。(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加减1911。)P3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进步意义。P39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宣统帝溥仪是我国最后一位封建皇帝。P41

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对北方清政府:骗取信任→武力逼宫;对南方革命党:发动进攻→南北议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P41

★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P41

辛亥革命的胜利之处:①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②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社会风气得以变化;④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共和政体名存实亡;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④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启示(感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失败原因: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幼稚性、妥协性、革命不彻底性;②缺乏先进理论,缺乏群众基础;③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一支革命的铁血武装;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强大,中国资产阶级实力还比较弱小;⑤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决一死战。

第七课新文化运动(1915年)

背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古思潮泛滥。P42

目的: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P42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P42

宣言书:陈独秀《敬告青年》P43

两面旗帜(口号):民主和科学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新青年》(《青年杂志》)、《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分界: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界,分前期和后期。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并成为主要宣传内容。

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③传播马克思主义。P43-45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主义展开彻底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P45

TIPS:中国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TIPS:注意运动后期(1917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第八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1919年):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或: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遭到无理拒绝)P49 2.时间、地点:1919年5月4日,爆发于北京 ----五四青年节的来历。P49

3.领导: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P49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还我青岛,誓死力争”等。P49

5.五四运动中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句口号鲜明的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因为口号具备反帝和反封建的内容。P49

6.分界:以“六三”为界,分前期和后期,在运动后期,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显示了巨大力量。P50

前后期运动形势的变化: 6月3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要力量由学生变成了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斗争方式由学生的罢课游行转变为“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P50

7.初步胜利的表现: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②撤销曹汝霖等人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签字。P50 8.意义:P50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50

TIPS: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共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9.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精神。是追求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

TIPS:参加五四运动的各支社会力量——学生:先锋军。工人:主力军。商人(民族资产阶级):同盟军。领导: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兴)

★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②思想基础: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P51-5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③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后来决定每年的7月1日为党的生日。P53-54

TIPS:南陈北李,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仍被视为中共创始人。

★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确定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P54

★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斗争方向。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P55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召开?

答:①阶级力量上:上海工人多、生活苦、斗争性强;②发起组织上:最早的共产党发起组是在上海成立的;③城市特点上:上海有很多外国租界,便于政治活动;④地理交通上:上海临江靠海,交通发达,便于联络。

第九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P56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P56

内容:①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加入了“反帝”的内容;②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党章和改组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P56

★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军事学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P57-58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不久国民党分化为左派(廖仲恺、宋庆龄)和右派(蒋介石、汪精卫)。

左派——坚持三大政策、坚持国共合作。右派——反对三大政策、破坏国共合作。P58

★北伐战争(1926):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1926年正式出师,兵分三路:江西、福建、两湖。主战场是湖南、湖北,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P58-59

北伐胜利的原因:①正义斗争,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和配合;②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统战;③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北伐军战士不畏强敌、英勇作战;⑤北洋军阀勾心斗角、士气涣散。

★大革命的失败(1927):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不久,武汉国民政府迁至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P60-61

★“东北易帜”(1928):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不顾日本反对,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P61

★为什么说北伐战争胜利了,而国民革命却失败了?

答: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推翻了,新军阀又出现了。中国人民依然处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是失败的。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导致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主观原因:陈独秀为核心的党中央,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一味妥协退让。

第十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决定以武装起义反对共产党反动派的统治,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P63-64

南昌起义的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后来定8月1日为建军节。P64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瞿秋白主持。

内容:总结了大革命失败教训,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P64

★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在湘赣边(修水、铜鼓、安源)领导秋收起义,三路共同进攻长沙受挫,退到浏阳文家市,毛泽东做出“文家决策”:放弃攻打大城市,改向农村进军。10月,毛泽东领导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P64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余部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壮大了革命力量,井冈山根据地很快进入了全盛时期。P65

1927年到1930年,共产党发动了100多次武装起义,开辟10多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P65

十年内战时期,红军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湘鄂赣、湘赣、闽浙赣、鄂豫皖、中央(赣南闽西)、左右江、琼崖等。P66

★红色中央政权的建立: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瑞金为首都,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总司令,这是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P66 TIPS:“毛主席”这个称呼,就是从这时出现的。

1930年底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正确指挥下,红军连续4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P67

1933年,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而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P67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中共中央,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强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红军苦战一年(1933-1934),未能打退敌人的进攻。P67

★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①进攻时,犯了冒险主义错误;②防御时,犯了保守主义错误;③退却时,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TIPS: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六安人。是共产国际确定的中共中央代理书记(1931),后长期呆在国外,又亲自指定博古(原名秦邦宪)为中共代理书记,博古和李德,成为左倾路线的实际执行者,十年内战时期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的危害。

★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P67

★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长征的经过: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夺取遵义—→放弃湘西、改道贵州—→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巧渡金沙(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越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结束。P67-69

TIPS:红军长征过程中,有三次重要会师,四川懋功会师(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课本已删。中央红军就是“红一方面军”。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67

长征中,红军遇到那些困难?

答: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还缺少粮食给养;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等。

★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长征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核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传统,要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附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

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连线题练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慈禧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林则徐

“次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左宗棠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邓世昌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谭嗣同

★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断限:

①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又称“大革命”时期)1924-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十年内战时期(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③抗日战争时期(又称:八年抗战时期)1937-1945

④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十二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P75

背景(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为了掠夺资源、摆脱困境、缓和矛盾,侵略中国。

借口:柳条湖事件。(日本关东军制造)

结果:日军占领沈阳,继而占领整个东北。

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旨意,“不抵抗”,率军撤入关内,东北沦亡。中国局部抗战开始。P75

影响:①东北沦亡,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损失;②日本以东北为跳板和基地,继续进攻华北,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TIPS:中国从1931年,就开始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最早。

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总共14年:1931-1945

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挟持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P76

实质:是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是侵略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①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团结抗战;②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侵略;③大中城市展开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学生游行、抵制日货等;④部分爱国将士坚持局部抗战。P76-78

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第一次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在上海坚持抗战。P77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P78-80

发动者:张学良(东北军首领)、杨虎城(西北军首领、十七路军总指挥)

背景(原因):①根本原因: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

②催化原因: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

③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中共为何不赞成“杀蒋”,而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P81

答: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以讨伐张、杨为借口,准备发动进攻,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地位。如果“杀蒋”,内战爆发,将不利于抗日,不利于人民,不利于革命。所以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期达到“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之目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

..形成。对推

..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

第十三课全民族抗战开始

★七七事变(或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宛平县城第二十九军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P82

结果:日军占领宛平,继而占领平津地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也由此开始。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P82-84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①七七事变。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7月)

②抗日通电。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7月)

③庐山谈话。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7月)

④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和日军进行淞沪会战,上海失守,南京危急。(8月)

⑤红军改编。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8月)

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承认了中共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局部抗战:1931年—1937年;全面抗战:1937年—1945年(八年抗战)

八路军全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新四军全名: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再次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与日军进行“淞沪会战”(8月-11月)国民党的抗日态度为何转变?

①国难当头,如果继续妥协退让,必失民心,政权不保;②日军进攻平津、上海、南京,事关切身利益,已无退却余地;③蒋介石在西安事变时,已经同意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作为“领袖”,不能食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统战的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历史潮流,有助于汇合全民族的力量进行全面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基础和坚实保障。

TIPS:“统战”体现了当时全体华人的共同心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林彪指挥。意义:是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P85

★南京沦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南京大屠杀 30万人 P85

★怎样看待南京大屠杀?

参考: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全人类的灾难,是反人类的法西斯暴行,是帝国主义野蛮残暴本性的一次集中体现和彻底暴露。目的是想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逼迫中国人民立即投降。然而,适得其反,此举只会让人更加认清侵略者的丑陋狰狞面目,坚定抗日信念,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我们应该(感悟启示):①对日本侵略者表示强烈憎恨,对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②牢记历史,勿忘国耻;③反对战争、珍爱和平;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自立自强,避免悲剧重演;

⑤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怎样看待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否定侵略历史的行为?

答:日本右翼势力的做法,不值一驳,是丑陋的、令人鄙视的。它们妄图歪曲历史、掩盖真相,向青少年灌输虚假历史,美化侵略战争,为帝国主义翻案,为军国主义招魂,敌视中国,破坏中日友好,我们应坚决反对。(参考)南京大屠杀,以及其它侵略史实,不容掩盖、不容置疑、铁证如山、无可辩驳。日本右翼势力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他国人民的感情!愧对文明社会,愧对兄弟父母,有如蚍蜉撼树、狂犬吠日!它们不敢正视历史,是为懦夫心理,令人同情,没有道德,缺乏母爱,真个:可怜可悲可笑可叹可憎可鄙加可耻!“良心大大滴坏了!”它们卑微的企图当然是不会得逞的。我辈当:手抚其癞头,笑而不语。

第十四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两个战场: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大陆形成两个抗日战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两条抗战路线:①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拒绝发动群众。

②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全民族抗战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进行抗战。★台儿庄战役(1938)P89

背景:日军为打通津浦线和陇海线,造成西攻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

指挥: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意义: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地位),军事上,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延缓了日军推进的步伐。政治上,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士气和信心。

★列举正面战场几次重要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

★国民党军爱国将士英勇奋战,也取得过一些胜利,可为什么仍然挡不住日军的进攻而丢失大片国土?

客观原因:力量悬殊,日军准备充分,武器准备先进;

主观原因:国民党不愿意动员和武装民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根本原因)TIPS:毛泽东《论持久战》,将抗战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P90

原因:1938年底(武汉会战后),日军占领大片中国领土,兵力分散、战线拉长、补给困难、力不从心。在正面战场已成强弩之末,被迫改变侵华方针。抗战转入第二阶段——相持阶段。

①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②对共产党: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实行“囚笼政策”。

③对占领区:加强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TIPS:1940年3月,日本故伎重演,扶植汪精卫建立伪南京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性质与伪满政权相同。

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山东、皖东、东江、琼崖等。

★百团大战(1940)P90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

指挥:彭德怀

目标:粉碎日军“囚笼政策”,破坏铁路、奇袭据点。

规模: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战线5000里,历时3个半月,大小战斗1800余次。

战绩:歼敌2.5万余,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意义: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地位: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TIPS:百团大战后,日军多次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遭遇1941-1942两年严重困难时期。

★抗日根据地军民为了渡过1941-1942最严重困难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P92

①经济改革;②政权建设;③大生产运动;④整风运动。

1943年,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进行全面反攻(又称“大反攻”)。

★中共七大(1945年4月)P92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地点:延安

内容:①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②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统一了全党认识,通过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出了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领导,使全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意义: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1945年,德国投降后,盟国采取了哪些行动迫使日本投降?P93

①“屈原”: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②“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给予日本关东军毁灭性打击;

③“共工”:中共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对日寇展开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日本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中国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P94

答: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首次完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的胜利,粉碎了日本称霸的野心,血洗了百年耻辱,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为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斗争,人民支持:中国军民进行的是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正义必然战胜邪恶。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战胜利的前提保障。(根本原因)③正面战场: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

④敌后战场:中共坚持敌后游击战,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⑤盟国的支持配合: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作战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的有力配合。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不得人心,违背潮流,是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抗战胜利,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教训:(参考)

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走富国强兵之路;②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强国、和平崛起;③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④团结和统一,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法宝;⑤人民的力量无穷大,应继承和弘扬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全民皆兵、共战顽敌的精神(抗战精神),这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居安思危,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⑦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以史为鉴。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面对胆敢挑战中国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任何敌人,也决不惧怕战争。

列举日军在华法西斯暴行:①南京大屠杀;②重庆大轰炸;③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④东北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战”;⑤制造“无人区”。

第十六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

光明的前途:通过和平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黑暗的前途: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P99

蒋介石一心想打内战,为什么还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答: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进行政治作秀,释放和平烟幕。如果毛泽东去了,则可以争取时间、部署内战;如果毛泽东不去,则可以把“拒绝和谈、想要内战”的罪责,抛给共产党。

毛泽东明明知道蒋介石是“假和平”,为什么还要赴重庆谈判?

答:为了尽一切努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破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赫尔利、张治中陪同下,飞抵重庆进行谈判。

《双十协定》(《会谈纪要》)P100 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①国民党应迅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②迅速召开由各党派代表参加的政协会议;③保证人民享有人身、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TIPS:《双十协定》的内容还未真正落实,国民党就于1946年完成军事部署后,将其撕毁。

伪政协会议:1946年1月,伪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P102

★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P102

答: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运动战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②敢于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切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前提。

★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的?P102

答: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灵活机动打击敌人,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战役胜利,歼敌三万余。

★刘邓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P103-104

背景:经过一年多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过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从鲁西南强渡黄河,越过陇海线和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纵深地区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

★战略反攻,为何选择大别山作为突破口?P104

答:大别山位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俯视中原,战略地位重要。

★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意义?P104

答:刘邓挺进大别山,犹如一把钢刀插进敌人心脏,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能吸引大量国民党军队,减轻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此举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第十七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进行的背景:1948年,解放军兵力增长、装备改善、战力提高;国民党兵力不足、士气低落、收缩战线、进行“重点防御”。P106

TIPS:在辽沈战役中,长春是和平解放的(曾泽生)。在平津战役中,北平是和平解放的(傅作义)。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这也是渡江战役的背景。)

★渡江战役:1949年4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P110

过程: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解放战争至此基本胜利。P110

TIPS:国民党反动统治总共持续22年,1927年到1949年。

★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正义斗争、人民支持;②中共的正确、英明领导和指挥;③解放军官兵不畏强敌、英勇善战;④国民党发动非正义的反人民性质的内战,不得人心;⑤国民党统治腐败、军心涣散。

附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TIPS:“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鸿门宴上,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导致自己最后失败。应从楚霸王失败故事中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义气”的虚名,贻误战机,给敌人卷土重来的机会,一定要革命到底,将敌人追剿殆尽。

第十八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概述:P115-118

①洋务运动中(19世纪60-90年代):民族工业萌芽、兴起;

②甲午战争后(1895-1913):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一战期间及以后(1914-1923):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④国民政府统治期间(1927-1949):民族工业走向萧条、萎缩。

★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1866年,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们是发展民族工业的先驱。P115

★民族工业的三大特点:①以轻工业为主;②多分布于沿海通商口岸;③多依附于外国资本和官僚势力。

★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障碍:①外国资本(帝国主义)、②本国官僚势力(封建主义)、民间势力(无知乡民)TIPS: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三大障碍之中,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是最大的障碍。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及其缓慢,主要原因是什么?P115

答:中国民族工业,自诞生那一天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外国资本有不平等条约庇护,享有特权,民族工业无法与其竞争。而封建官僚自古就“重农抑商”,对民族工业设立重重关卡、层层盘剥,民族工业的发展处处受制。再加上中国民间,出于传统、迷信、排外等原因,时常也有反对的声音和举措。

★张謇:清末状元出身,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之一。1899年,在通州创建大生纱厂,踏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先后创办企业数十家。主要思想主张: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P116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为什么能获得初步发展?

答:主要是因为《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再也没有理由不允许本国人投资设厂,所以在甲午战后,中国民间出现了一个民间投资设厂的热潮,民族工业得以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为什么能迎来一个“黄金时期”?P117

答:①外部原因(主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对华资本输出大幅减少,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喘息之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②内部原因:辛亥革命使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为什么只延续到1923年前后?P118

答:①外部原因(主因):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有暇东顾”了,中国民族工业普遍遭遇了外国资本争夺市场的压力,“黄金时期”也就自然逐渐结束,“一去不复返”了。②内部原因:国内战争的影响,20年代发生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P117-118

①南京政府成立后(1927后):走向萧条。对经济进行全面统制,发展空间日渐狭窄;

②抗战爆发后:纷纷倒闭(1937后)。民营企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困苦挣扎、艰难维持;

③抗战胜利后(1945后):扼杀生机。敌伪产业接收弊病丛生、美货泛滥、内战爆发。

④金圆券改革后(1948后):山穷水尽。金圆券改革失败,国统区经济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第十九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轮船:最早被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是轮船。“黄鹄号”——中国自建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1865)。

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轮船招商局(1873)。

★火车: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1881),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投入营运的铁路是京张铁路。(1909 詹天佑)

汽车:1901年,汽车在上海出现;几年后,上海成立中国首家出租汽车公司。

电车:有轨电车在天津开通(1906),无轨电车在上海开通(1914)。

★汽车取代马车,原属于进步,可交通事故也增多了,炫耀排场也增多了,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①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新事物具有两面性,能造福社会,也能危害社会;②必须合理利用新事物、新科技,趋利避害使,之更多地为人类造福。③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应该理智面对,不能因噎废食。电灯:美国的爱迪生发明(1879)。19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采用电灯照明。电灯取代油灯、蜡烛,方便了人民生活,改变了城市面貌。

电报:美国的莫尔斯发明(1844)。中国最早的有线电报,是1871年香港到上海的水路电报线;20世纪初,又开办了无线电报。

电话:苏格兰人贝尔,在英国发明电话(1876)。1877年传入中国上海。

照相: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

★电影:1896年8月,电影开始在上海放映。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1905),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1931),第一部故事短片是《难夫难妻》(1913)。

TIPS:电报和电话的使用,加快了信息传播,方便了人民生活和交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TIPS:美国的莫尔斯是有线电报的发明者,无线电报的发明者是意大利的马可尼。发明时间是1897年。

第二十课:大众传媒的兴盛

大众传媒的作用(意义)概括: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化、教育民众。

★《申报》——“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甲午战后,办报出现高潮。1872年《申报》由英商创办于上海,在当时最为著名,它比较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迁,保存了大量史料,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P125 20世纪30年代,报业发达,除《申报》外,比较著名的报纸还有《时务报》、《新闻报》、《大公报》等。

★报纸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发行销售广泛。P125

★报纸的出现,有何意义(功能)?P125

答:①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知识来源;②能反映民间心声,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④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作用。

★商务印书馆:1897年,由夏瑞芳等创办于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在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化、促进教育等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P126

TIPS: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出版的“林译小说”(林纾译述的外国文学作品),影响巨大。

中华书局:是在当时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出版机构,也出版发行了大量书籍、杂志。

★近代出版业的特点(优点):印刷数量多、出版速度快、传播范围广。P126

★近代出版业的意义(作用):近代出版业作为一种新兴传媒,在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化、促进教育等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产生深远影响。P126

★无线电广播:1923年,一个美国人在上海创建无线电台,这是国内首家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国人自建的第一座电台。P127

无线电广播的特点(优点):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P128

在现代传媒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获得信息的?P129

答:①口耳相传;②书籍传单;③政府文告。

第二十一课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后(清末民初),我国社会习俗发生哪些变化?

★发式与服饰的变迁,有何历史意义?P130

答:①于个人来说:方便工作、利于卫生。②于社会来说:观念改变、帽式多样、发型多样、理发业兴起。

★称谓与礼仪的改变,说明了什么?P132

答:说明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前的尊卑观念已经被平等观念取代。人格独立、人格平等已经深入人心,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禁缠足、倡女权。P133

★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的表现:①政治上:从军参政;②教育上:读书求学、出国留学、男女同校;③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P133

TIPS:新风取代旧俗,绝非一帆风顺,是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

第二十二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科举制度的弊端(缺陷):考试内容不济实用,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近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科举制度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P137

★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P137

TIPS:科举制的建立(隋朝)和废除(清末),都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原因(推动因素):P138-139

根本原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①科举制的废除,是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这是新式教育体系开始形成的标志;③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加速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④民国政府两次改革学制(1912、1922),1922年,中国新式教育体制基本形成。

★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过程:P138-139

①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这是新式教育体系开始形成的标志;

②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是新式教育体系最终得以形成的前提;

③1912年,民国成立后,对晚清新学制进行改革:缩短修业年限,强调自然科学;

④1922年,民国政府参照美国学制,再次改革: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至此,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晚清新学制的内容(三条主干):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晚清新学制的特点: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北京大学: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P139

★1917年,蔡元培校长对北大进行改革(整顿)的内容:(办学宗旨)P140

①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②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③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④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第二十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位近代科学家及其贡献(成就):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投入营运的铁路。1909年,清末詹天佑主持建成,成功设计“之”字形路轨(又称“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京张铁路的建成,增强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长中国人志气,成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标志之一。P142

★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发明“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红三角”牌纯碱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贡献。P143

★李四光和地质力学理论: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了新途径;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提出松辽地区和华北地区蕴藏丰富石油资源,后得证实——两地分别开采大庆油田、华北油田,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结束了依赖“洋油”的历史。P143-144

★华罗庚和中国数论学派:提出“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为世界数学发展做出贡献,形成中国数论学派。P144-145

★可以学习科学家们的哪些精神?

参考: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追求真理孜孜不倦、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不懈努力。我们应该:①好好学习报销祖国;②崇尚知识崇尚科学;③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等。

TIPS:纯碱,又称苏打,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化学药品、纺织品加工、肥皂制造、玻璃工业等很多领域。日常生活中,多用于食品发酵、清除污渍等。

第二十四课思想文化的演进

P1447-151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如何理解?P152

答:是指鲁迅与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统治作斗争的精神最坚决,最富有韧性,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和屈服。★“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学习外国(西方)的技艺(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P147

★什么是阿Q精神?鲁迅在《阿Q 正传》中塑造的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以此批判中国的国民性。是指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幻想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即刻忘却。比如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这种精神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鲁迅《野草》:又称《野草集》,1927年出版,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P148

TIPS:魏源、林则徐、龚自珍都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附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迫切想看到祖国的强盛。盼望有一场疾风惊雷般的社会变革使中国恢复勃勃生机,并希望统治者选用各种治国英才,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中国得以真正振兴。

附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于日本,题在自己相片的背面。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大意: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射中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而人民却懵懵懂懂、全然不知,尽管如此,我仍然愿意把满腔热血献给国家和人民。(愿意抛洒热血、牺牲生命与敌一搏,来换取人民的觉醒。)

(完整版)八年级英语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英语课程实施纲要 王钢华 课程名称:八年级英语课程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类型:初中英语必修课 学期课时:96学时 设计教师:王钢华 授课对象:八年级 设计日期:2014年2月25日 课程目标: 1.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学生能听说认读对本册书所提供的重要词汇,能在具体点语言环境下理解词汇用法,2/3的学生能灵活使用本册的重点词汇。 2.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本册书所涉及的听力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的听力任务。全体学生能听说认读书后提供的听力材料的内容。2/3的学生能熟读听力材料内容,1/3的学生能背诵听力材料的内容。 3.所有学生能阅读理解本册书所提供的语言材料,2/3的学生能根据语言材料完成阅读任务并理解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结构。 4.所有学生能理解本书中所有话题的目标语言并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的对话。2/3的学生能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情景用所学的目标语言自由对话。 5.所有学生能使用本书中的话题目标用语笔头简单描述。2/3的学生能用目标语言描述较为复杂的场景。1/3学生能熟练描述话题场景,写出200字左右的短文。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还可以替换或增加一些活动 内容。 2.其它资源:典中点,英语学习辅导报,网络课件与试题 二、实施手段 学案:编制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学案的体例结构分为:任务型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前准备区、课中学习活动区、课后反馈区,通过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三、教学方法 1.精讲与练习相结合。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故事引入、名曲欣赏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15-20分钟的精讲示范讲练,合理控制时间,组织学生练习。 2.启发诱导自主性学习。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和同学 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内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同一活动,达成统一目标; 课堂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单词、课文的背诵。培养合作意识,习得合作方法和技能。 4.阅读与听说训练。以课文文章为基准进行听说训练,课前可进行演讲一 分钟等活动增强听话所能力,阅读训练可从网上或英语周报上摘取合适文章进行精读与泛读结合的训练。 5.作业全批全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 课堂反馈:主要是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是通过作业、报告、访谈等途径来实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画线部分是重点,背熟,未画线部分用心看即可) 第一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时间(1840年------1842年) 3、鸦片战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8、虎门销烟时间是1839年6月。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是禁烟第一人。 9、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吸取的教训(落后就会挨打) 10、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是在(《虎门条约》)。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是(主犯:英法帮凶:美俄)。 3、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时间是(1860年),侵略者是(英法)。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6、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給英国的是(《北京条约》)。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标志(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是(永安封王)。 4.1853年定都(天京),是原来的南京。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5.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但都没有实行。 6.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是(西征)。 7.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鸦片走私: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禁烟: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 英国发动浸略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一一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结果: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法扩大侵略权益: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俊华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签约:《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实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x藏鉴定和平协议,x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新中 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动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 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2018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胡堂初级中学 学科名称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开发教师八年级政史地备课组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 授课教师韩慧 授课对象八年级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基本发展线索。 2、学习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3、理解、掌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树立国际意识,理 解、尊重和吸收各个民族精华,树立开放的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从感性思维为主阶段开始向理性思维为主阶段过度; 教材分析 2017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所用班班统系统,有大量学习资源。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禁烟运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列强的罪行、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太平天国运动3、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4、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口号、时间、影响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6、戊戌变法 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7、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9、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历史课程纲要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人教版世界历史 九年级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 日期适用年级九年级总课时48课时学校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经过两年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熟悉。因而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能动性较好,探究学习的欲望较强,能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此外,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电脑水平,能在网上收集数据,描述信息,并能在小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放松,以浏览识记基础知识为主,不知去进一步作探讨,仍旧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次,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两极分化明显。而世界历史学生相对接触较少,较长、拗口的人名地名对学生而言又有些让他们望而生畏。对此,一定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影视片、纪录片、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等,注重把知识点落实到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目标 1、知道世界史上如拿破仑、达尔文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知道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课程纲要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中学语文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第二学期 授课课时:90课时 设计者:白丽华 背景 本学期记叙类文本增加了科学环保和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文言文篇幅长度增加,理解难度增大;诗歌单元增加了宋词和元曲。这些变化,有助于学生思考语文与生活、与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八年级下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已能比较准确的概括文本内容,评析人物形象;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浅易古诗文的大意;书面表达能做到叙事完整,并能初步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但在品味语言的含义及妙处,评析文本的思想内涵,赏析文本的艺术手法,理解、鉴赏相对复杂的古诗文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尚需激发和培养;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和写作兴趣也有待提高。 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册教材“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并正确、规范地书写;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选用朗读、默读、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朗读做到流畅自然,并能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传达出语言背后的情味。课外总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 3、在通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能针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不易理解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有效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4、通过研读文本,能辨析和鉴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常用修辞手法,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有所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传统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 5、能在读懂古诗文大意的基础上,累计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客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欣赏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至少背诵优秀古诗文27偏(首)。 6、能在45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能根据需要恰当选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口语交际中,能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表达看法。能运用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和实施

2017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复习提纲

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鸦片的走私:19世纪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英国进行鸦片走私。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3.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挑起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清政府向英军求和。 4.《南京条约》 (1)地位: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南京条约》可归纳为“五亿(议)港元” (1)“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亿(议)”指英国商人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港”指割香港岛给英国; (4)“元”指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附件中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5.1844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在华特权。 6.影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1856年,英国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英法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是帮凶。2.列强罪行:(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签订条约 (1)《天津条约》: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2)《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加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的一部分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4.战争影响: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两万,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不久,洪秀全在永安建制,分封重要将领。 2.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改名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至1856年,北伐西征以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但由于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提纲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14—18c) 提要:本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和中国明清史,属近代史范畴。共5课。1-4课是世界近代史,共约10件大事;第5课是中国明清史,共4个方面。在约500年的时间内,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制度在英、美、法三国建立。 一、知识梳理 第1课工商业的兴起(14-16c 西欧)抓两件大事 1、手工工场的出现(经济上新的生产力) ①商业发展→手工作坊扩大→手工工场出现(14c 意大利) ②手工工场特点:规模大,工人多,分工合作,效率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是工业文明的曙光,但当时西欧仍处在农业文明时代。 ③范围:地域:意大利→西欧各国(英、法、德) 行业:纺织——采矿(煤)、冶金 2、两大阶层生产(政治上、新的生产关系) ①国家的经济政策变了——重工商业 ②商人经济政治地位变了——商人从政当官 ③阶级结构变了,两大阶级产生—早期资产阶级和早期工人阶级 第2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4-18C西欧)抓4件大事 解题:即14-18c 西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中世纪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两大思想的牢笼,即反神权、反王权。 1、文艺复兴(14—16c 意大利→西欧) ①核心思想:重视人的作用、人的需要,宣传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②代表人物:达芬奇(意)《蒙娜丽莎》;莎士比亚)(英)《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及台词

③意义: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崭新的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2、德意志宗教改革(16c) ⑴核心思想:反对天主教,反对购买赎罪劵,信仰上人人平等,创立新教 ⑵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与马丁路德·金区别) ⑶意义: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宗教独立发展道路。 3、法国启蒙运动(17—18c) ⑴核心观点:自由、平等、民主;反对神权、王权、特权,反对君主专制。 ⑵代表人物:伏尔泰(旗手):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 卢梭:提出人民主权(主权在民)思想,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反对君主专制。 法国百科全书派:编《百科全书》宣传科学、理性,反对迷信专制。 ⑶启蒙运动的影响:为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4、近代科学的诞生(15—17c) ----人们自然观念的变化 ⑴培根(15c 英国)---“知识就是力量”“人能征服自然”; ⑵哥白尼(16c 波兰)----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地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⑶布鲁诺(16c 意大利)----提出宇宙无限的观点,为捍卫真理而献身; ⑷牛顿(17c 英国)----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把科学发展推向新高峰。 意义:近代科学的诞生,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动了工业革命技术发明的高潮。 第3课新航路的开辟(15—16c)抓1件大事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见p18---19 大小字) 2、经过:(参见《航线图》)

八年级道法下册课程纲要 (新)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道法课程纲要【一般项目】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适用年级:八年级学校名称:底阁中学设计教师:郑梅 需用课时:37课时设计时间:2020年2月 【课程元素】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三)法律与秩序 3.1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权利与义务 3.1 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2 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

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4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2.5 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八课的内容,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本单元对宪法进行总体性介绍,是宪法教育的绪论部分,是全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阐释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增强学习宪法的积极性。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本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依据宪法,立足学生生活,讲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使学生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懂得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本单元“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使学生了解各项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各类国家机关的性质与职能,理解其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制度自信。第四单元崇尚法

影视与历史课程纲要

《影视作品与历史》校本课程纲要 齐斌 简要说明 本教材基本以历史发展阶段来划分节数,侧重点在于历史,旨在通过影视来展示历史发 展的脉络,其线索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部分来编写,以中国史内容为主,世界史分量较小,同时兼顾一些理论评介性的内容,如第三节、第十二节。由于内容重 心是历史,所以对于影视技巧、著名演员、艺术特色的方面的内容少有涉及。教材所引材料 基本来自网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课程初次开设, 尚无成型书籍和其它材料可以参考,定有许多疏漏、谬误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第一节历史影视简介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大秦帝国》 2、《三国演义》 3、《贞观长歌》 4、《康熙王朝》 5、《雍正王朝》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 2、《鸦片战争》 3、《火烧圆明园》 4、《甲午风云》 5、《我的1919》 6、《开天辟地》 7、《红旗谱》 8、《地道战》 9、《红日》 三、世界史部分 1、《大国崛起》 2、《珍珠港》 四、历史影视的分类 1、纪实真实的历史 2、接近历史的真实 3、距历史真实较远,但有些历史真实的影子 4、历史仅仅是背景,影视中的人物、情节凭空捏造。 5、神魔化历史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1、丰富精神生活,休闲心灵 2、扩大知识面,增强审美意识 3、培养历史意识,为课内学习丰富营养 4、了解一些影视制作的技巧 第二节电影《孔子》 一、简介历史时期的孔子 二、电影《孔子》简介 三、学生观看《孔子》片段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观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四、同学互动谈体会 五、教师评点学生的看法 第三节正确看待欣赏中国古代帝王影视 一、古装帝王剧在影视文化发展中盛行的原因 1、经济效益的趋动追求经济效益是影视剧创作者的主要目标, 2、既有现成的故事题材, 又无版权困扰相对而言, 古装帝王剧的取材范围宽广 3、创作题材的安全性 二、从古装帝王剧的盛行看世人心态 1、古装帝王剧比较注重影视的娱乐休闲功能,能够满足广大观众情感渲泄的愿望 2、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昌盛,古装帝王剧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合并讨好了一些男人潜意识中存在的惟我独尊、妻妾成群的心态, 也为那些靠出卖色相快速致富的女子提供了强有 力的理论依据。 3、古装帝王剧的盛行, 反映了弱势群体的心声 三、影视作品在实现其娱乐性的同时, 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1、影视作品应在娱乐中, 给人以启迪, 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2、帝王剧的泛滥, 不利于创作题材的多样性

(完整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课程纲要

《八年级生物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 课程名称:生物学科八年级下册 设计老师:王玲玲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总课时数:34课时 授课教师:王玲玲 授课对象: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八年级1~8班 课程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将能够 1、解释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2、说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的原因。 3、如何避免感染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 4、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本册教材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课程内容

本学期的内容包括: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 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呢?生物圈中众多的生命形式是如何产生、延续和发展的呢?这就是第七单元要探讨的问题。本单元从三个层次揭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材也相应地分为三章。(1)生殖和发育。通过生殖实现亲代与后代个体之间生命的延续;通过发育实现个体一生中生命的延续。(2)遗传和变异。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亲代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主要不是子代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而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物种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化成为可能。(3)进化。进化论是在更为宏大和久远的视野中来考察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时间为纵轴,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横轴,探讨生物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的发展变化。遗传是通过生殖而实现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选择相互作用,导致生物的进化。 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帮助你学会健康生活,本书将“健康地生活”单独列为一个单元。“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按照课程标准中关于健康的这一定义,健康应当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健康。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除选取“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外,还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本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国际) 4、,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1951年。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原因:①美国派兵侵略朝鲜。②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3)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美国哪些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③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5、司令:彭德怀 6、部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7、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9、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教学材料:人教版 授课时间:约67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了解最二次根式的要概念。 3.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计算。 4.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实行简单四则运算。 5.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探索过程,知道这两个定理的联系和区别,能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重要意义,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时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成就的介绍,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交流,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使用它们实行证明和计算。 3.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等线之间的距离。 4.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5.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水平。 6.通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相关问题的证明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水平。 7.通过度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概念之间的联系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表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以探索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前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函数模型表示变量之间的单制对应关系,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际,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和图像法),能结合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3.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和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它们的表达式,会画它们的图像,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增减变化,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等内容的理解,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6、实行探究性课题学习,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升综合使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八年级历史上册提纲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1.中国近代史地开端是?原因是? 鸦片战争,中国地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鸦片战争地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地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内容:①破坏领土主权地是:割香港岛给英国。②加重人民负担地是:赔款2100万银元。 ③打开 中国门户,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地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④损坏关税主权地是: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获得地权利: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地权利。 5、1844年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6、鸦片战争地影响: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地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 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地开端。 7、鸦片战争失败地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地落后。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地原因、主凶、帮凶、借口? 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主凶:英法 帮凶:美俄 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标志及经过: 爆发时间及标志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经过:1857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3.《天津条约》地签订时间、签约国、内容? 1858年 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内容: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地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4.《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地签约国及内容?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 内容: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地合法化。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①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150万多万平方千米)。沙俄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地国家,割地最多地条约是《瑷珲条约》 6.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时间、内容? 1860年,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bu ,四声),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7.第二次鸦片战争地影响是什么? ① 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②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中国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8.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地启示?怎样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原因:社会制度地落后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怎样避免: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个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金田起义地原因、准备、时间、建号及初步建立政权组织地措施? 1.原因:清政府地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地矛盾日益尖锐。 2.准备:1843年,洪秀全等人创立拜上帝会。 3.开始:1851年洪秀全发动地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初步建立政权组织地措施:①洪秀全称天王。②永安分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 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二、定都天京 1、时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2、巩固统治地措施:①对内措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评价:在小生产地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②对外措施:北伐和西征(北伐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地时间:1856年。 影响: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后期维持统治举措:①任用洪仁干和提拨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②颁布洪仁玕地《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但未能付诸实践。) 3、运动失败时间、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4、太平天国运动地评价: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地一次农民战争,但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实地革命纲领,无法克制领导集团地腐败和长期团结,最终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地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5、失败地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地局限性。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地联合镇压。 第二单元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地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地背景?根本目地是什么?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目地: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地时间?代表人物?口号? 性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性质 :清朝统治者地自救运动 3、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有哪些?陆军措施是什么?成立哪三支海军?成立什么机构?

2020年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020年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起了 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 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实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 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1、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背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 国(目的),1950年10月(时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黄继光、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3、因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 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怕牺牲,以热情、乐观、勇敢赢得 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人们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第三课 1、时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的 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2、重要文件: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有两千多年的封 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 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 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四课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的成就: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 钢厂建成投产;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3、试制成 功第一家喷气式飞机;4、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5、武汉长江大桥 建成;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7、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 区原有工业基地得到增强,华北、西北新工业基地建成。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 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

部编八年级历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胡堂初级中学 学科名称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开发教师八年级政史地备课组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 授课教师韩慧 授课对象八年级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基本发展线索。 2、学习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3、理解、掌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树立国际意识,理 解、尊重和吸收各个民族精华,树立开放的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从感性思维为主阶段开始向理性思维为主阶段过度; 教材分析 2017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富有趣味性、生动

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所用班班统系统,有大量学习资源。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禁烟运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列强的罪行、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太平天国运动3、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4、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口号、时间、影响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6、戊戌变法 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7、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