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课程复习提纲(1)

《马原》课程复习提纲(1)

《马原》课程复习提纲(1)
《马原》课程复习提纲(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4、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1)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2)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答:(1)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

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

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是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高度完善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

即人脑的属性,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感觉、

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形象思维等理性

形式。(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物质

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但也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

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7、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业。④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

质力量改造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9、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答:(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①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②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③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

展前途。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10、什么是矛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3)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4)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5)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6)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7)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8)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具有相互贯(9)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10)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11)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12)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13)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14)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15)斥、否则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16)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17)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是在不同条件下,二(18)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19)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20)处于主要的方面。

11、什么是质变?什么是量变?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现实意义是

12、什么?

答:(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3)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什么是否定之否定?

答: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由此可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1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从实

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时间决定认识。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1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

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7、什么是价值?其特征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8、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答:(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体来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9、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答:(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

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

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

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0、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答:(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

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

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存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3)组织和设施。它又包含两部分,一是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二4)是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其中,政5)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3)首先,经济基6)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7)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8)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9)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10)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及其方向,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11)随之改变,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上层建筑发展变化,而且也决定上12)层建筑发展变化的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3)。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14)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15)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16)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17)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21、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

22、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上层建筑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矛盾。(2)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联系: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成功)使用价值可以转化成价值。

区别:二者是互相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二者的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使用价值解决商品的需要;价值解决商品交换的可能。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

25、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

27、化不可避免?

答:(1)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

征。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

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

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

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的周期性的问题简单了解即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

性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

、萧条、复苏和高涨。

2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是什么?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答:(1)首先是生产力方面的变化。其次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再次则

是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最后是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2)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国家垄断资本的不断扩张、工人阶级斗争的历

史成就、现代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社会主义成就的积极影响。实质:当

代资本主义不断进行着自我否定,为未来社会创造条件、当代资本主义的

根本性质依然未变。

29、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哪里?

答:它摧毁了封建制度,从形式上、制度上废除了封建特权和人身依附关

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

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较,它的生产方

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大调整。

30、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点,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

生产力的趋势,它同时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内

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表现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占有

形式之间是一对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

法彻底解决的。其他矛盾都是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生产无限

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

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地解决了哲学与生活现景的联系问题,而不是论证唯物

辨证的绝对权威性。我们要的哲学,不是做学问,是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

意义,然而也并非心灵鸡汤。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苏格拉底那句著名的话:“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话让我引起强烈共鸣。

哲学内容简言之最终落实到我们关于世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在所处这样一个

世界图景中,局限于能力,我们做不到突破这个世界的限制去证实我们关于世

界的看法究竟是否为真,因此是否必须建立一唯一正确的权威并无意义。重要的

是你是否真正审视过你的这些观念?你是否在乎审视这件事本身(反思前提是哲

学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当然不关心也无所谓,只不过我们通常以为,自己做的

事情自己负责,浑浑噩噩本身也是一种意义,对你的生活的意义。

纵观本书,我认为作者成功地达到了他的目的,即:“哲学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观点,而是努力用尽可能有说服力、尽可能使人感兴趣的语言清楚地表述你的观点,这才是做哲学,而不仅仅是读一下别人是怎么说的……本书正是要帮助你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把以往的哲学家及其伟大的思想作为启发,作为一种组织你自己观点的方式去做哲学,去表达你的想法,唤起你单凭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想到的他种可能性。你应当独立思考,澄清你所倾向的是哪种观点,以及为什么是那种观点,并把这些观点组织起来以应对其他的可能看法。”

看完全书,个人理解最深的是自由问题。书中写到,自由通常由两方面组成:1)

消极自由:摆脱某种束缚;2)积极自由:实现某种事实。对自我的不同认同,将导致

自由的不同含义:理性自由,情感自由,抑或是完全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我理解自由

是按自己的意志作主选择行动,那么就有问题产生了:我们确有自主意志吗?世上存

在两种不同观念: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按决定论,我们是毫无自由可言。而休谟与密

尔则认为决定论与自由是可以调和的。于是,康德与萨特兴高采烈地跑出来说:“必

须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才是自由的”,“我们一直都是绝对自由的”。我理解他们的意

思是:任何行为看起来都有可充分解释的理由或原因(决定论的出发点,因果律是

决定论的源头),但对个体来说,他不能仅仅预测自己行为的可能性(按因果律,在已

知的对自己行为可能的充分原因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他要去实践行为(康德的将理论

与实践分为二),他实践此行为之前必得有所选择或决定,此时他是“绝对”自主自由

的(看萨特关于自我的解释)。否则的话,我们将陷入无休止的循环。总体来讲,本书作者关于“自由”的讨论一直聚焦在个人自由意志上,而非关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主义。

马原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

马原作业

07-26 1、【单选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是( ) A 实践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辩证的否定观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3、【单选题】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 A、量子学理论 B、DNA双螺旋结构 C、广义相对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 A、实践性 B、阶级性 C、深刻性 D、批判性 5、【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是()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汇总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7、【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不包括() 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8、【单选题】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培根和洛克 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C、斯密和李嘉图 D、圣西门和傅立叶 9、【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10、【单选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人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07-28 1、【单选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单选题】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单选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4、【单选题】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5、【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6、【单选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粱、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单选题】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8、【单选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马原读书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目《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6 年 11 月 8 日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美丽的新世界》读书报告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在该剧第5幕第1场里,从小生长在荒岛上,除了她父亲从没有见过人类的公主米兰达突然看见了一大群从海难中生还的人,不禁兴奋得大叫:“神奇呀,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在这里,莎士比亚通过她的嘴赞扬了人类,说人类是美丽的、出色的,令人见了不禁惊叹。但赫胥黎用这句话作书名,却有不同的意味。 在书中的世界里,物质是极大的丰富的,人们除了上班,就是享乐,例如唆麻假。作者也在序言中说,原子能是一次重大的革命,但是只是在外部世界进行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人类心灵,以及精神上的革命。书中的革命分为以下几种: 1、取消胎生,人工生殖,从中划分种姓: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划分出α、β、γ、δ、ε5个大的“种姓”。(α、β、γ、δ、ε是希腊字母:依次音译为阿尔法、比塔、伽玛、德尔塔、爱扑塞隆,大体相当于英语的A,B,C,D,E)。阿尔法最高,比塔次之,依次下降,至爱扑塞隆最低。每个种姓又分加和减。如阿尔法加,阿尔法减(甚至阿尔法双加),比塔加、爱扑塞隆减等,这样就把社会分成了10多个种姓。为了工作需要,在胚胎期就进行培养和刺激,使胚胎具有不同的特性,预定了那人未来的命运。如有的适宜到热带高温下去炼钢,有的适宜到太空去修理宇宙飞船;有的适宜做社会领袖,有的则适宜掏阴沟。阿尔法和比塔是高种姓,伽玛、德尔塔和爱扑塞隆是低种姓。高种姓的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低种姓的人做简单劳动。高种姓的人聪明,漂亮,高傲,心肠硬;低种姓的人只会执行较简单的任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大量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以培养出几十个多生子,从个头到长相都一样,都带种姓特点。不同种姓的人待遇很不相同。低种姓的人全都住大营房,各有颜色不同的

马原大作业题目

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1. “三农”问题 2. 基层选举 3. 环境保护与发展 4. 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 5. 基层法律服务 6. 社区医疗服务 7. 食品安全 8. 玉树地震 9. 世博会 一、哲学类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 践 13.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14. 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15. 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16.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 研究 17. 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8.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19. 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二、经济类 20.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典型调查 21.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查研究 22. 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案例分析23. 国企股份制改革典型调查 24.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5. 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6.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7. 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2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9. 有关收入分配及家庭收支状况(不同阶层、地位、职业)的调研 3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31. 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3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34. 农业产业化研究 35. 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3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查研究 37. 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8. 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39. 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经营发展研究 40. 名牌战略案例分析41. 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42.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43.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调查分析 具体要求: 1、每组同学(人数可以在7-12人)在上述题目中任选一个,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2、A4纸打印,正文字体为宋体五号。第一页写明题目,班级,学号,姓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能低于2000字。 3、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4、提交时间:教学周第15周,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提交。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要求 一、大作业题目: 1、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2、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3、如何理解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及其关系? 4、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原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人创造了宗教 文章开头,马克思就提出了反宗教批判的依据,那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这一段论述详细的阐述了作者对于宗教的理解,以及他所分析的宗教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的心理。根据这些分析,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锁链上虚构的花朵”。反宗教的斗争,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斗争。真正的幸福是现实的幸福。因此人民应该扔掉这样的锁链——让人陷于幻境,如同“鸦片”的锁链——理智地思考与行动,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现实。 真理存在于真实世界而不是幻想的宗教中。因此对宗教、天国、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法、尘世和政治的批判。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二、批判德国制度 历史法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这样陈旧、腐朽的思想是必须要批判的。马克思强调:“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可见这种制度的危害性,可见马克思对它的不满和愤怒。批判是激情的头脑,是武器,是消灭这个制度,揭露这个制度之丑陋的武器。揭露就是描述,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描述它所导致的巨大的压力、沉闷的情绪以及严重的狭隘性。这样的政府制度是卑劣的,它有害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批判它、揭露它。 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相互对立,甚至必须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是上天的恩准,是正确而且肯定的!反观统治者,他们身价极高,人数又极少。这种状态是多么荒谬啊!人民难以提升对于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只能在被统治的状态下生存,而统治者则极易麻痹在权利之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心理越来越沉重的恶性循环。正因如此,人们只得寻求宗教这种幻想的方式逃避痛苦,寻求安慰。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是纵容这种制度的态度。因此我们才更应狠狠的与这种制度进行搏斗。 如何进行批判呢?搏斗式的批判,关键在于给敌人以打击。让压迫的人们意识到沉重的压迫,让耻辱公开从而更加耻辱。让人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看到改变的强烈需求,才能激起人民的勇气,参与到斗争中来!以这样的方式,德国人民才有机会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需求。

第3章_马原作业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社会革命源于( D )。

马原作业-

矛盾的特点 一、含义:矛盾是反映是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二、特点: 1、矛盾是客观的:矛盾的本质是对立统一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 (1)对立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同一性: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对立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区别:对立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联系:①同一性以事物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事物的的对立性,就没有 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②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 矛盾统一体,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例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影响甚至决定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建能141-17号-李阿芳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完整版)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 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 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

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马原大题答案(作业一到作业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大题答案 作业一 三、辨析题 1、此说法是错误的,所谓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而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而我国又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历史发展,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是具有科学性的。 2、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此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扬弃”。举个例子,马克思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都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所以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4、对。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

马原读书报告

[中山大学 ]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姓名:吴敏 学号: 15343081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12月2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记得第一次看《共产党宣言》是上中学的时候,再一次的重温使我体会到了它鲜明的观点、严谨的体系、紧密的结构以及生动的叙述. 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指引着工人阶级运动和前景的方向.里面的那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更是为无数人传述.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开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取

代资本主义并走向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宣言》全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和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目的,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基本策略.尤其是关于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进程和主要的历史任务. 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指引着工人解决前景的方向,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工人阶级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也有着最强大的解放自己的愿望,是推动历史_x0005_前景和解放的动力.工人阶级是解放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中流砥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它产生以后,在向工人阶级灌输的过程中,掌握住了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迅速地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影响并形成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工人阶级政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觉悟中产生了,也最终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由自发斗争转换为自觉斗争.《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以及在无产阶级解放过程终

马原作业参考答案汇总

第一章 二、辨析题 1、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物质是实物的总和。 答:错误。 物质是客观实在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为人的意识所认识,但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一切物质实物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和根本特性;并不是实物的总和,也不是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答:(1)错误。 (2)此命题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应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际,任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遭受规律的惩罚,导致实践的失败。 3、才须学也,学以广才;学须静也,静以修身。 答(1)正确。(2)此命题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是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学习与成才、学习与心态、成才与修身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学习是成才的基础和途径,离开学习成才便是无源之水;学习离不开平静的心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心情浮躁,好高骛远,朝三暮四,学习难以为继。因此,淡定从容,修养身心,专心致志,是成才为学的基本条件。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或细节决定成败。 对。这种观点正确反映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中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要量变突破事物的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真正作用是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变客观世界,但不能创造客观世界,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意识作用实现需要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同时人们发挥意识作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1)正确。(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物质世界是意识的内容,实践是意识的来源。 (3)此命题,即体现了意识依赖于物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也说明了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思考加工改造的能动过程。 三、问答题、论述题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P30--31 答:(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物质观,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观。 第三,坚持了辩证法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静止时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静止不是不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是人们理解和把握运动的标准。二者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我的金钱观 (马原课作业)

我的金钱观 任思远经管院金融班201211033056 钱,俗称孔方兄,一个颇受争议的奇特的人类发明。它的形状有圆的,有长条状的,有像刀一样的;它的材质很多,有金、银、铜等金属,有贝壳的,也有纸制的;它的味道有人说是世界上最好闻的,有人说是铜臭味;有人不停咒骂它,说它是万恶之源;有人毕生追逐它,甚至不惜赌上性命。好一个神奇的东西啊,它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也可以化解一场危机;它可以使一个人家破人亡,也可以使一个家庭和睦幸福。最恰当的一个比喻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说它不好的人认为,钱激起了人们贪婪的欲望,此欲望之强烈,使人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来:欺骗、贿赂、杀人、放火......总之,钱只要存在一天,就会有贪婪的人愿意为它铤而走险。 认为它好的人说,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因为只有人类才明白钱的价值,会使用钱,才与其他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从现实生活看,有钱不好么?有钱甚至能使磨推鬼!没有钱就等于人的安全、生活、教育没有保障,钱是一个人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 下面说说我的看法。以上两种说法太过偏激,钱不能简单地定性它是好或坏。诚然,钱不是万能的。钱虽然能直接快速地解决很多大事小事,但世上依然有很多事是钱所不能解决的。可悲的是,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似乎愈发感到钱就是万能的:钱可以买到爱情、友情;钱可以无视法律;钱可以买人命......我希望这也许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就像当年的欧洲。但是,人活着就只为钱么?钱是买不到人的理想、抱负的,买不到崇高的品质的,买不到道德修养的。这是钱的盲区,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 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衣食住行需要钱,受教育需要钱,结婚需要钱,抚养下一代需要钱,赡养父母需要钱......毕竟我们生活于铜钱孔之中,受金钱的束缚。真正敢说钱是王八蛋的人,是富翁,因为他们不差钱了。 我,身为一个普通人,骂着钱也爱着钱。一方面知道钱的丑恶和翻脸不认人,一方面也无时无刻不在幻想自己中了500万。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吧。钱本身无罪,很客观,它什么也没做。只是,它反映出了世间百态,人的善恶美丑。钱真的很神奇。 所以,我的金钱观是:努力赚钱,为了让自己不在乎钱。

马原读书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理》实践教学·学生课外经典阅读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毛泽东《实践论》阅读报告 组长/小组序号:关泽丰/第三小组 院系专业班级:周二3-4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刘小容 填表日期: 2017/11/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 2017年 11 月 25 日

读书报告信息表:

说明:小组成员“序号”是指教务系统导出的、本班同学名单排序(因选课先后由系统自动形成的序号)。

第三小组课外经典阅读《实践论》读书报告 摘要:本篇经典阅读读书报告主要从《实践论》的概要开始,阐述我们小组选读的原因、选读的想法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新认识。 关键字:实践与认识、实践论、辩证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客观规律及辩证。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及其概要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着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

马原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共产党宣言》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我们不厌其烦的背诵它的背景、内容、影响、意义,但直到进入大学的第三个学期,我才猛然发现,即使对于这篇文章的一切有关史实都曾倒背如流,我却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这篇文章的原文。所以,我就是带着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情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的。 《共产党宣言》共有序言在内的五章内容。系统、清晰地论证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由马克思执笔写成。而宣言本身,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纲领。 在最早的1873年德文版序言中,除了简要说明撰写宣言的过程目的,介绍一些不同译本之外,马克思还特意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但“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原理是具有长期指导价值的,而实际的运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也从一方面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开始,首先描述了当时欧洲大陆的时局情况:共产党与共产主义被压迫和抵抗。但也正是这种被当时旧势力所抵抗的这一事实说明,共产主义的地位被从反面确立了。作为一种新思想,被旧势力所重视并恐惧,正体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故宣言的第一句说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幽灵这个词恰如其分的形容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当时的状态和特点:隐秘而令人不得不设防,游荡(传播)迅速不可阻挡。可以想象,在当时阅读宣言环境中、号召群众的目的下,这样的开始无非是精彩又振奋人心的。从这一层面来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政治性文件,也有它的文学语言魅力。 第一个大标题是“资产者和无产者”,宣言鲜明的提出这两个阶级,并从这两个阶级入手,清楚地阐释了永恒不变的呢(至少是到现在为止永恒不变的)历史真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

马原作业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后感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充满现实斗争性的哲学著作。毛泽东读哲学书,特别喜欢这类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著作。1965年4月21日,他在中南局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曾经说过:“我是先学列宁的东西,后看马、恩的书。列宁的比较好懂。”有现实针对性,自然好懂些。 1907年俄国“六三”政变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革命处于困难阶段,许多革命同路人开始瓦解和蜕化,特别是在党内形成了以唐恩·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取消派和以波格丹诺大为代表的召回派,取消派走向了投降主义的道路,堕落到取消党、取消革命的地步;而召回派却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走上了盲目冒险的道路,否认任何合法的斗争。尽管他们各走极端,但他们却是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其实质同样表现出向资产阶级的屈服。 他们不但在行动上进行反党,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否定指导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特别要否定它们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取消派和召回派联合起来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攻,他们著书立说,高喊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辩证法是“神秘主义”;他们鼓吹马赫主义,要求用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来代替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而这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是革命失败后出现的极端冒险和消极颓废情绪的思想根源。 取消派和召回派之所以鼓吹马赫主义是有其根源的。马赫主义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它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名词,空洞含糊的概念,把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本质掩盖起来;同时鼓吹自己的哲学是超阶级的无党性哲学,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阶级本质。马赫主义的这种欺骗性很适合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在政治上虚伪性和两面性的胃口,他们在革命失败后动摇、变节,但又不能承认自己的反动立场,马赫主义就成了他们求之不得的理论依据,并以之对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针对俄国出现的上述情况,列宁在1908年2月开始搜集材料,阅读一些专门文献,子同年10月终于在日内瓦写成《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该书手稿秘密转移到莫斯科,子1909年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正式出版,现收入中文版《列宁全集》第14卷和《列宁选集》第2卷。在这部著作中,一方面,列宁对当时流行的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哲学思潮,特别是马赫主义,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从恩格斯逝世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经验和科学的成果,发展和阐明了许多哲学原理。主要概括如下: 第一,阐述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2016 —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154-1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 xxx 姓名 xxx 学院 xxxx 专业 xxxx

前言: 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少的哲学命题,在我们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都是有所涉猎的,遇到时都会感到一丝亲切。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之中,倒显得不那么难理解,如果再能够联系自身实际,这样感受就会显得格外深刻。对中国哲学,我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炼、语言之壮美。可是不知为何,从前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都有一种误解,仿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被触及的。通过此书,我才真切认识到,哲学大厦是那样恢弘壮阔,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又如此的引人入胜。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阅读笔记: 《费尔巴哈论》一书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在论及黑格尔哲学体系时,重点分析了一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譬如书中所提到的“某种税制”,它存在,但它就未必是合理的。事实上,他认为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即是说这个命题归结为“现

马原学习心得(总结类)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实在最开始听师兄师姐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特别无聊,于是去上课便抱着可上可不上得态度去上课。可是,去了才发现,原来上课给人的感觉和师兄师姐们讲的截然不同。老师用略带东北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结果是充满欢笑的。 当然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所以,我们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

马原作业 怎样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怎样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充满了矛盾,它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一生中需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考验。人类世界其实到处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正因如此,每个人从一降生就掉进这样的矛盾漩涡中了。无论什么人,一生都很难摆脱矛盾的困扰。每天,只要睁开眼来便会发现在自己的周围,除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矛盾,几乎没有别的存在。人的真正本领就是要学会和这些矛盾打交道,增长驾驭和摆弄这些矛盾的智慧与能力,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求生存,如何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就变成了我们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小时候看到小伙伴们有了新奇的玩具,自己很想要,但是知道自己家庭情况的自己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要,心里充满了矛盾。到长大了一些了,开始上学了,小时候觉得学习很枯燥,不愿意学习,总想找借口不去上学,这也是自己面对的矛盾。后来升入初中,又要面对上高中还是去上中专或者步入社会的矛盾。到高考过后又要面对要不要上大学,或者去哪里上大学或者选择什么专业的矛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要面对是考研还是工作的矛盾。然后又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去哪里工作的矛盾。而到结婚了,事业和家庭都需要我们用心浇灌,可是我们的经历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就又不得不面对这个矛盾。总之,矛盾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 这些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因此解决问题时也应该依次解决,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而矛盾中又包含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由此产生了关注程度的不同,着重主要因素考虑次要因素,着重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比如,在高考后,考虑是要上大学还是去上班,这时的矛盾就是去继续学习还是选择贴补家用。这时我的家庭经济不太吃紧,所以主要矛盾就是上大学,次要矛盾是贴补家用。所以我选择了上大学,要是不上大学是短时间内让家庭情况好点儿,上大学是坚持过过一段时期之后让家庭情况更好点儿,虽然他们的最终结果都是让家庭情况好转,但是上大学虽然见效慢,但是效用强,所以我选择大学来让自己拼一个更美好的将来。 我们也应该看的实际些长远些,着眼于现实才是最明智的,也是正确的。在矛盾面前不是一种解决方法,一种态度永远是绝对是正确的。特别是对现今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来说。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太过偏激或者偏执,不应言过其实,而应对事物予以客观恰当的分析和评价,不然很容易陷入极端,我们要联系实际客观的去分析,去解决矛盾。 我们遇见矛盾了也不可以逃避矛盾,我们应该直面矛盾,勇敢的面对它,解决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我们不要畏惧退缩,搪塞推脱,而应该以乐观与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要理智,要自信从容的联系实际去面对去解决它!相信我们正确的去面对矛盾后,我们的未来将会更加理想,更加美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