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廉洁从教教案1010

廉洁从教教案1010

廉洁从教讲座教案

课题:做廉洁从教的模范

授课人:林彬

授课时间:2010年10月

授课对象:交通工程系党总支、机电系党总支、人文艺术系党总支、基础教学党总支教职工

授课内容:

一、廉洁是一种美德

自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一个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那么,廉洁是什么?法官说,廉洁是秉公办事,不殉私情;官员说,廉洁是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市民说,廉洁是不损公肥私,不贪污。不同的人对廉洁的诠释不尽相同,但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

(一)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关于廉洁思想的阐述很多,孔子曰:“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管子则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那什么是廉洁呢?“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屈原的《招魂》中,他说:“朕幼清以廉洁兮”。后人王逸注“廉洁”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及至现代,《辞源》中对“廉”字释义多达七种,而结合种种释义,可将“廉洁”一词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贪污相对,不贪不污;品行方正,志气高洁;朴实无华,节俭简约;勤政律己,求真务实。可知“廉洁”的本质是一项道德修养标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和一种政治行为准则。它既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又是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和必然归宿。

1、廉洁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

“廉”最早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末的氏族公社时期。当时,一位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提出“九德”来作为当时公职人员所应遵守的德目,其中之一就是“简

而廉”(《书·皋陶谟》) 。《周礼·天官·小宰》中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日廉能,三曰廉敬,四日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条均以“廉”为要,以“廉”为本,行善事、强能力、尽职责、正品行、守法纪、辩是非都是“廉”的具体内容。《周礼》的这一概括表明,古人早就把廉洁作为评判官吏德能勤绩的一种价值评价标准确定下来,并为后世沿用。这就说明,廉洁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经久不衰,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肯定。

2、廉洁是一种崇高价值理想

廉洁具有价值理想的属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等, 反映了中华廉洁文化中的崇高价值理想。韩愈、王维以“濯清泉以自洁”、“息阴无恶木, 饮水必清源”自省自励;柳宗元、杨炯则以“蠲浊而流清, 废贪而立廉”、“朗如日月, 清如水镜”与人共勉。他们的言行、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引领、规范着整个社会的言行举止,推动着人类文明朝着清正廉洁的方向前进。历史发展到今天,树立廉洁的崇高价值理想,绝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3、廉洁是一种合理的价值取向

东汉时期“关西孔子”杨震是当时的大儒学家,他博学多才,为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过问他的公事。他常常教育家人要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叫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添置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作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杨震在调任东莱太守的途中,经过邑昌,该县县令王密,曾是由杨震保举而做的官。王密非常感激杨震,以最高礼仪接待他。到了晚上,王密再次来到杨震下榻处谒见,并带来了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拒不接受,把金子推回王密怀里,并当场批评了王密。王密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现在深更半夜,绝无人知。杨震很不高兴地说:自有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孰能

无知耶。几句话说得王密无言以对,只好收回黄金,唯唯告退。后来成为“四知”典故。还有明朝清廉正直的海瑞,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海瑞的生活非常俭朴清苦,任淳安知县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海瑞母亲大寿时他上街买了两斤肉,屠夫就对别人感慨到“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而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于成龙,山西永宁人。在他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中,以天下为己任,劝农励俗,兴利除弊,恪尽职守,然而对自己却要求极严,被康熙皇帝提升为两江总督后,仍克己奉公,每日粗茶淡饭,所食只青菜一把。于是,江南人民送他一个美称———“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清初因每天只买三块豆腐做菜而美号“豆腐汤”的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他们都以清介自持、廉洁奉公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历史的长河里,廉洁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做人做事的合理价值取向,成为评价他们历史功绩的重要依据。

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否廉洁,已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反腐倡廉作为共同的政治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的廉洁理论,廉洁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廉洁也从士大夫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内容,演变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廉洁也是一种力量

自从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廉洁就成为许多社会公职人员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古今中外,多少廉洁者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不管社会空气多么龌龊,社会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他们始终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巨大力量,代表了一种希望。

对于个人来说,廉洁是一种力量,首先表现在廉洁者的浩然正气、无所畏惧上。大凡廉洁奉公者,由于他不以权谋私,不营私舞弊,没有“辫子”给人家抓,也没有把柄掌握在别人手上,一身正气,在执行公务特别是执法过程中,不必瞻

前顾后,不必去照顾、平衡各种关系,所以就敢于碰硬、乃至敢于“把皇帝拉下马”。这就是廉洁者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力量的真正源泉。中国历史上的包拯、海瑞、魏征、董宣等之所以能秉公执法,就在于自身廉洁、玉立冰姿。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无往而不胜,就在于廉洁自律,深得民心,正如朱德所言:“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成为每个革命者所追求的美德。正因为如此,我党以及我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能够在敌人重重包围和进攻的严重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战胜了敌人。”

说廉洁是一种力量,表现在廉洁者的人格感召力上。官员的威信源于何处?不是资历,不是权力,不是气势,而是人格力量。人格力量是一个自我建构、潜能蕴蓄的过程。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以“完成品”的面貌来到这个世界,而人却是“半成品”,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路程,另外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因此,人需要自己创造和自我发育。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范畴中,对于人际交往、立身处世、人格教化等道德内涵和道德行为的规范界定,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希冀与描绘,多以君子、圣贤、大人、官吏等为榜样,充分说明身居高位者的道德面貌、人格力量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与表率作用。“上有克让之风,则下有不争之俗;朝有矜节之士,则野无贪冒之人。”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焦裕禄到21世纪的郑培民,他们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鼓舞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党的干部,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凝聚成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说廉洁是一种力量,表现在廉洁者对腐败行为的威慑力上。廉洁者犹如一座高高矗立的丰碑,他们的高大形象足以使腐败者望而却步,胆战心惊。在腐败者面前,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都会畅通无阻,而在廉洁者面前,这一切都行不通。廉洁者主持公道,按原则办事,软硬不吃,令腐败者头痛不已,束手无策。廉洁者有了这种无形的力量,对于腐败者的处置就可以义无反顾、大刀阔斧、一抓到底、决不手软。而腐败者就截然相反,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要了人家的心慌,所以面对别人就理不直,气不壮,软绵绵,没有任何力量。腐败者的软弱无力进一步衬托出廉洁者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力量。

说廉洁是一种是力量,还表现为廉洁者的道德自制力。在官吏所遵守的廉洁中,有三种不同的道德境界。“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

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在这里自觉的廉洁比社会强制的廉洁高出一筹。只有自觉自为的廉洁才有真正的力量,没有自律作保证,廉洁就有可能转化为贪腐:有的人变贪是因为讲究口腹之欲,有的人是因为追求生活豪华,有的人是因为交结贪婪之徒,有的人是因为想为子女多留点财产。这样,“虽欲廉,得乎?”于是“忘耻”的便不择手段,“稍畏清议”的也会寻找各种贪污的借口。因此,行为主体在廉洁之德上只有自为自律,才能真正体现廉洁的力量,只有道德自律,才能使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意志和行动。

对于政党来说,廉洁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1920年9月,我党的主要创建人陈独秀发表了《谈政治》一文,指出有的人“借社会主义之名把经济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这种专横而且腐败的阶级,权力加多,罪恶便自然加甚了。”因此要反对“贪污不法”,防止“与资产阶级同化。”这标志着我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注重反腐倡廉的党,这在国际共运史中是为数不多的。陈独秀一生身体力行,无论在党内外,均高官而不厚禄,两袖清风到终身。他一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抗日时期蒋介石派宋美龄和顾孟余去做陈独秀的劝降工作,只要写张悔过书,官职任他选。陈竟说:“我不是当官的料。”劝降不欢而散。出狱后长期借住在友人的旧屋,艰苦熬到1942年5月7日,逝世于四川江津县鹤坪村,办丧事还要靠友人捐资。

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陈独秀的反腐倡廉思想。《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整顿党的作风》等一系列光辉文献,就是我党历史上反腐倡廉的系列纲领性文献。毛泽东同志早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的1932年5月9日就打响了党内反腐第一枪。当时任江西瑞金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的所得财物,还伪造证件,私自贩运物资去白区销售,谋取私利,生活作风腐化,有奸污妇女等罪恶行径。对于此案当时有人说情,要留他一命。毛泽东指示:“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同时还挖出了瑞金县财政部长、会计科长兰文勋、唐达仁贪污窝案,其中唐达仁被枪决,真是大快人心。

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了这样的细

节: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着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绒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由此,他发现了共产党人的一种伟大力量,他称其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1936 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保安采访。“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此“寄生物”非它,虱子或跳蚤是也。

而“重庆”却与“延安”形成强烈反差。当时作为国民政府战时陪都的“重庆”,呈现出腐败无能之态。政治上,国民党压制民主,打击进步力量,强化新闻报刊审查制度,实行特务统治;政府办事效能低下,官场贪污腐化成风。经济上,国统区经济凋敝,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四大家族控制经济命脉,大发国难财。军事上,国民党军队军纪废弛,战斗力不足,正面战场上接连丧失国土。这一切使大批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骤降,却产生了对延安政治生活的强烈认同。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走向延安的潮流,成为当时国共对垒政治格局下的一大景观。这一潮流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标志,进入高潮在1938年至1939年间,至40年代初期,延安形成了约4万人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

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廉洁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之和,不仅决定于其构成要素的各要素的状况或水平,更决定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廉洁的社会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党群干群关系、强化民族凝聚力,可以对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构建创新体系、改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因素之间协调发展、相互积极促进。而廉洁具有的社会维护功能,就在于充分发挥各种制度的、管理的、行为的、习俗的和精神意识的作用,保持这一社会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稳定,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社会运行的协调和谐。

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何克服腐败现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芬兰等北欧国家是经济发达的高福利国家。芬兰经济以年平均增长 3.7%的速度

持续发展,2003、2004、2005连续3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年度"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在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世界清廉指数排名中,芬兰、冰岛、丹麦等北欧国家多年来名列前茅,尤其是芬兰,曾连续多年位列第一,在2009年度的排名中仍然位列第六。北欧国家不仅被列为"最清廉的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标"或"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等等方面,北欧五国都在前十名之列。

二、廉洁从教是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廉洁从教的涵义

廉洁从教的主题是广大教师,我们这里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师这个群体而言的。它应当包含以下三层涵义:

1、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就是要求我们高校教师自觉抵制金钱、名利和美色的诱惑,以自己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来说,要做到:不利用科学、教研和学术活动的职务便利为个别学生、个别单位谋取私利;不以任何名义收受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或教学设备、图书教材等销售方的财物或接受吃请;不贪占集体与他人的财物,不侵占学生和他人的学术成果;不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定岗定级等活动中通过拉关系、弄虚作假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2、公平执教

公平执教就是要求我们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不因学生的籍贯、性别、家庭等差异而搞远近亲疏;不因个人好恶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等给与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在学生奖学金的评定、推优入党、就业等活动中一视同仁、客观公正,不受投机的学生蛊惑,不让老实的学生吃亏,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公正。

3、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和学术价值观,以追求真理、探索真知为己任,在申报项目、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成果评奖等各种学术活动中自觉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抵制学术腐败,维护学术尊严,杜绝急功近利的学术。做到:不抄袭、剽窃、盗用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数据、虚假报告;不为了迎合形势、谋求私利而粗制滥造低劣的学术成果;不对他人的学术成果或

建设项目做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与鉴定。

(二)提出廉洁从教的意义

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廉洁从教,固然具有对一定的为师不廉现象的针对性,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和其他行业相比,教育行业总体还是比较廉洁的,并不是说提出廉洁从教是因为教师不廉洁现象很严重。有的教师就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我们教师没什么好贪污的,也没人向我们行贿,什么反腐倡廉、廉洁从教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意义,因而从思想上忽视了廉洁从教的重要性。为师从教要秉持廉洁,最重要的是与教师能否很好“立教”、“树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廉洁从教是关系到能否很好“立教”、“树人”的大问题

第一,廉洁从教是教师“立教”的需要。所谓“立教”,一是指教师能够被教育岗位所接纳并胜任这一项工作。这一点实质上说的是当教师够不够资格、能不能够在教育工作岗位“立足”的问题。二是指当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各种教育影响,能够在学生中得以确认或确立,即被学生信得过并且接受,内化为自身品德,这一点实质上说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是否有效的问题。当教师够不够资格?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否有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能不能做到廉洁。因为廉洁属于人品因素,如果教师不廉洁,在道德上就不够当教师的资格,是没有资格站立在教育岗位上的;如果教师不廉洁,学生就会鄙视这位教师,不能认同其教育,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就是无效的。

社会择师,常以品德为首要,因为这是培养有益于社会之人的根本前提。教师的品德操行除了仁爱、真诚,还包括公正廉洁,高尚的品德要靠有品德高尚之人来培养,廉耻之心要靠廉洁之举来熏陶,廉洁公正才能在人格上具有当任人师的资格。另一方面,从教书育人特别是在品德培养方面来看,廉洁公正也是教师在人格品德上能否有效育人的根本,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为师立教之本。因为:只有廉洁,教师才具有人格上的可信性。廉洁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具备廉洁公正的为师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进而在教育中才有可能把真、善、美的种子真正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相反,为师不廉,他们的人格及他们所进行的教育难以产生可信性,甚至被学生所看不起;其次,只有廉洁,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为师执教,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是教之以事,还要喻诸于德。学生心灵的塑造和陶冶,需要教师言行一致并且体现真、善、美的情操,这

其中也包括廉洁从教、公正清明的品格。这样才能使为人师育人的言行具有良好的道德感召力,成为策励人心向善的力量,深刻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没有公正清明、廉洁从教的品格,执教育人就不具有道德感召力。可见,廉洁公正是为师立教富有道德感召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再有就是,只有廉洁,教师才能保持教育公正性。教育公正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实现教育的公正性,教师要有公正执教的品格。为教公正与廉洁从教是密切联系的,不廉则不正,廉洁从教是保持教育公正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做到教育公正,首先要从廉洁开始。为师不廉,则难以有公正,这也是许多事实证明了的。

第二,廉洁从教是教师“树人”的需要。所说的“树人”即指培养人的渐进而长期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是此意。同时在这里,所树之人是真正有真善美品德的人。首先,教师廉洁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教人求真求善求美,能否廉洁公正至关重要。因为这是“树人”的根本人格条件。教师“树人”固然需要以知识的雨露去滋润,但同时也要注意以良好的人格情操去陶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智慧要靠智慧来培植,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树立学生高尚的品格必须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格来感染。而为人清廉公正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当教师自己的言行正直而高尚时,他所持守的道德观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并逐渐支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如果不能廉洁公正,其言行就有可能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成为扭曲学生人格的不良诱因。其次,教师廉洁有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良好情操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廉洁公正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存在,往往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被学生所感受,对学生道德人格和情操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予良好的熏陶。再次,教师廉洁从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廉与不廉内含不同的道德是非观念。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不仅会从教师那里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学习做人的道理,往往总是从教师对某些事情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行为中,领略着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其中,对学生是非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是否廉洁。教师执教廉洁公正,学生就会逐渐认识什么是廉耻,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卑贱,什么是高尚,进而逐渐形成一定的是非感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第三,廉洁从教对文明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因为:一方面,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期望性和社会瞩目性。社会公众在期待和瞩目教师培养良好人才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对世人有良好的文明示范作用,以引导社会风尚的文明。另一方面,教师这一职业往往被人看成是社会上最有修养、最有文化、最文明的人。他们的言行常常被当作社会认可、最能体现社会意愿的范型。许多人都把教师当作言行的楷模。由此可见,教师言行对社会风尚有巨大的影响,其廉洁从教的行为因此便显得格外重要。

三、加强自我修养,做廉洁从教的模范

(一)为师不廉的致因

为师不廉是与廉洁从教相反的不良现象,什麽样的表现属于为师不廉?

比如:在学校教学上应付学生,不履行教师应该履行的教学职责,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办班“创收”或对学生有偿的个别指点上;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以从中获得取私利为目的,向学生强行推销不必要的各种所谓的试题指南、参考书和质量低劣的各种资料;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饮料食品、服装、保健品等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或学生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有的利用各种名目向学生直接或间接索要钱物,收受贿赂,甚至有教师故意增加考试不及格的人数而借机向学生索贿;有的热衷于结交有权势或管钱管物的家长,你给我实惠,我给你子女以各种方便和各种特殊关照,投桃报李,相互利用等等。

对高校教师而言,最严重的恐怕是学术腐败问题。对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而言,科研成果是考核其研究能力、考量其发展前景以及决定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社会上浮躁、急功近利之风已蔓延至高校,在科研项目申报、科学试验、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评奖等诸多环节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腐败行为。有的学术带头人利用职务和社会影响力不正当占有学术资源,如垄断学术资源、甚至侵吞、挪用科研经费。有的学者不专心提高科研质量,全凭金钱、关系找项目,在学术评审中进行“学钱交易”。有的教师丧失严谨学风和职业道德,抄袭剽窃, 搭车署名、粗制滥造编凑教材等,有些甚至已经对他人的知识产权、著作权和发明专利等构成了侵权行为。据统计,北京市海淀区高校2006年之前没有出现教学科研人员职务犯罪现象,而到了2006年,一年就有4名教学科研人员犯案,

其中博士生导师、教授1名,副教授1名,研究员2名。

从现实来看,为师不廉现象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都有些什麽原因?

既有外在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内在原因。从外在的客观因素来看:一是外在规范失衡乏力。由于社会变革中价值观念的混乱及社会在体制、制度调节建设等方面不及时、不确定、不完善,导致外在的社会规范失衡乏力,对许多不正之风不能有力扼制。这种情况也在学校的管理上有所体现,如学校防止为师不廉的制度措施缺乏,或还没有得以建立,再加上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形成对不廉洁现象的强有力约束。二是收入分配的不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的收入比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就社会各行业横向比较来看,总体还是偏低。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有的学校连教师工资都不能正常发出。这种情况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很不相称,面对社会上纷纷出现的“大款”“大富”,许多教师的职业神圣感丧失,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于是有的教师禁不起金钱物欲的诱惑,廉洁自律解除,不廉行为出现。三是社会不正之风的浸染。在社会(或行业)体制、制度和道德观念失衡乏力的情况下,权钱交易,职钱交易,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等不良风气得以盛行,许多教师经常遇到各种有求于己予以小恩小惠、甚至贿赂之人。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为师不廉由此滋生蔓延。

从内在的主观因素上来看:一是人生价值观的错位。价值观是内在于人并对人言行表现具有根本制约作用的意义导向系统,是人们内在对生活值不值得过的意义决定领域。人生价值观的错位即指人对自己一生意义的错误认定。如有的教师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富有,感官的快乐”“市场经济,一切等价交换”等等。因此,把知识的传授当作商品,商品经济等价交换成了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由此导致职业道德沦丧,以职谋私,不以为耻。二是心理防卫的失当。心理防卫属于心理适应性反应。心理防卫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心理防卫,即用错误的心理防卫来实现不廉洁的动机,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防卫失当。有的教师明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不廉洁的行为,但还不收敛自己的行为,而且“理直气壮”,就在于心理防卫失当。如“不捞白不捞”,“别人都富了,教师每天辛辛苦苦太清贫了,能捞就捞一把,补偿劳苦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

人之常情”,“现在许多人都这样,法不责众”等等。正是在这种错误的防卫心理的支配下,使有的教师一步步进入为教不廉的泥潭。三是私欲膨胀。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己想得到的一定要得到,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改自私贪婪的本性。当他们自私贪婪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想尽办法加倍补偿这种“失落”,甚至采取非法的或强硬的手段满足一己之私利。

(二)为师不廉的价值观矫正

为师不廉,贻害无穷。克服为师不廉,消除行业不正之风,除需要建立健全各种规范体系和制度,加强法制,以法治教外,作为教师自身来说,要加强人生观、道德观的学习和修养,因为致使为师不廉的原因虽有多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人生观道德观问题。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能形成抵制不廉之风的强有力的内在思想防线,保持廉洁从教、名正节清的高尚品格。

在这方面,要解决好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是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为师不廉者在其人生价值观上总是以个人价值为核心,奉行个人价值至上,追求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与实现,而置社会和他人利益于不顾,陷入个人主义泥潭不能自拔,把个人利益当作目的,把社会当作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种人生价值观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实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把握两者的互存性、互依性和互为性行,才能既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价值天平倾向个人,就有可能会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为师不廉者,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只讲索取,不思奉献。索取和奉献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相发展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为社会或集体进行劳动创造合理索取是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而劳动创造、贡献于社会也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社会众多个人为多方面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合理性索取,需要众多人的奉献才能得到满足。这就是人既要索取又要讲奉献的道理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以及他给予了社会什么,这两者这间要保持严格的和谐,只有懂得这些道理的人,才会养成向往文明的愿望,否则就会产生野蛮行径。这话指出了教师在修养中应格外注意的问题。

三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为师不廉者,往往都是以利唯上者,甚至是见利忘

义、见利弃义者。当今社会的发展,人的合理利益受到社会的重视,满足合理的个人利益已成为社会努力的一个方面。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义”的价值,崇尚“重利轻义”,而应坚持“义”与“利” 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在这一基础上,应吸收借鉴重义轻利这一价值所含有的积极意义,不思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利,不收不义之财。以义导利,以义获利,见利不忘义。可以这么说。人不能见利忘义、见利弃义,如果这样就有可能私欲膨胀甚至丧失廉耻。利益一旦失去道德大堤的防护,人就会变成贪婪求利之人,甚至为利而行不义,陷入金钱物欲的泥潭。

四是幸福观的问题。幸福人人追求,这是世间常理,无可厚非,然而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却会使人生显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真正的幸福是与人的健康的精神需要、合理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联系在一起的。单纯地追求精神幸福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单纯地追求物质幸福,人就会变得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空虚的精神往往会使人更加千方百计谋一己之私,甚至会危害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协调统一。因为这样的幸福观能正确对待创造与享受、奉献与索取、权利和义务、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实践着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成就,深刻体验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作为教师应当具有这样的幸福观。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生活条件好了,幸福感却少了呢?就是因为精神上的追求少了。最近,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出版了新书《幸福了吗》,引发了公众对幸福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廉洁从教的实践体现

首先要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为师不廉,以教谋私,虽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主观上失去了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教师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才能按照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党纪国法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不断增强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及时矫正和调整教师行为中的失误,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看来,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师德的学习和修养,努力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有机协调。

其次要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不良风气是不公正的土壤,而不公正

则难以保证做到廉洁。公正与廉洁是互为的。廉洁是教师公正立身之大维。廉洁才能保持公正,公正才能世身廉明,为教廉洁。而抵制不良风气,才能体现廉明公正之品性。同样,廉洁公正,才能强化抵制不良风气之能力所以,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是廉洁为教所必需。这意味着教师:一是应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能力。有了非标准,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抵制污浊之风,保持教育公正。是非标准的掌握,辨别能力的增强来自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自觉修养,来自于对国家政策法律的自觉学习。二是敢于抵制不良风气,恪守公正立场。在教育中,凡是违反教育方针政策,凡是违背法纪法规,凡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言行,都应该坚决抵制,不能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不为污浊庸俗的压力所动摇,不做违反道德原则和政策法纪的事情。三是自觉培养公正之品行。公正之品行,即内在公正意识与外在公正行为一致性和稳定性。它包括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坦荡正派,正直仗义等。养成公正之品行,才具有公正之风骨,廉洁之高节。

最后就是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从教意识。这将有利于更好促进教师廉洁从教意识的形成,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自觉接受外在监督,一是要主动把从教行为置于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教师要主动报告自己在廉洁方面的情况,自觉接受这方面的检查。二是在从教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时要增强透明度,如讲究程序的合理性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合乎原则性,或让组织、家长、学生等直接参与,共同决定并负责等。

同志们,我们学院正在创建廉洁示范校园,作为学院的中坚力量,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加强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廉洁自律的模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