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RCP流程

ERCP流程

ERCP流程
ERCP流程

中心医院消化内科ERCP管理流程

一、ERCP的管理

(一)、ERCP的疗效与风险

1.经过数十年的发展,ERCP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微创介入技术,是临床处理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有经验的操作者,经乳头胆管插管的成功率在95%以上,清除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在90%以上,缓解梗阻性黄疸的成功率可在85%以上。

2.ERCP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侵入性操作,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并不罕见,常见的并发症有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胆管炎/脓毒血症、消化道出血、胆胰管损伤和肠穿孔等。

3.ERCP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较多,一些与患者有关的因素将增加ERCP/EST 的风险,如女性、年轻患者、胆红素正常、胆管不扩张、可疑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有PEP史、消化道重建术后、乳头旁憩室、肝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免疫抑制、晚期肿瘤、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重症胰腺炎、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他心肺合并症等。与操作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反复胰腺插管/造影、乳头预切开、乳头气囊扩张、胰管括约肌切开、副乳头切开、括约肌测压等。

4.ERCP操作者应慎重权衡患者的利益与风险,严格掌握操作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ERCP,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条件与准入

1.ERCP应该限于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单位中开展,医院应设有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放射/影像科、以及设施齐备的内镜室,ERCP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相互协同完成,建议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

2.开展ERCP工作的单位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工作量,开展例数过少不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会增加操作的风险,年平均完成ERCP的例数不宜少于50例(次)。

3.实施ERCP的操作室应设施完备,具备性能良好的X线机,并应具备合乎要求的放射防护措施。操作室内应配备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护设备,有供氧和吸引装置,并备有规定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4.ERCP使用的器械应该俱全,最基本的设备包括:十二指肠镜;导丝、造影导管、乳头切开刀、取石器、碎石器、气囊、扩张探条、扩张气囊、引流管、支架等;内镜专用的高频电发生器、注射针、止血夹等。所有器械应符合灭菌要求,一次性物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常用易损的器械应有备用品。器械或耗材的主管人员在ERCP操作期间必须随时待命,随时更换、补充耗材使用,保证手术耗材随时供应。

5.ERCP需要由有合法资质的医生、助手及护士团队协同完成,团队中应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医生,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主持工作。 6.ERCP的主要操作者及其助手必须接受过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在他人指导下完成至少100例ERCP、30例EST,选择性插管成功率达80%以上者,方可独立或主持操作。为保持和提高操作技能,操作者应每年完成不少于30例次的ERCP,还应经常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三)、术前准备

1.知情同意:实施ERCP前,操作医生或主要助手应向患者和(或)家属详细讲解ERCP操作的必要性、可能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风险,并由患者或患者指定的委托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不宜过于笼统,而应明确表述ERCP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2.凝血功能检查:拟行EST的患者术前必须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检查时间不宜超过ERCP前72 h,指标异常可能增加EST后出血的风险,应予以纠正。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行EST前应考虑调整有关药物,如服用阿司匹林、非甾类抗炎药(NSAID)者,应停药5-7 d;服

用其他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如clopidogrel、ticlopidine等),应停药7—10 d;服用华法林者,可改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内镜治疗后再酌情恢复。

3.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没有必要对所有拟行ERCP患者常规术前应用抗生素,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①已发生胆道感影脓毒血症,②肝门部肿瘤,③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患者,④胰腺假性囊肿的介入治疗,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⑥有中――高度风险的心脏疾病患者。建议应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谱需涵盖革兰氏阴性菌、肠球菌及厌氧菌。

4.预防胰腺炎药物:目前尚未证实某种药物具有确实的预防PEP作用。

5.镇静与监护: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及全身状况做全面评估,结合单位的实际条件,决定采用的镇静或麻醉方式。患者常规采用俯卧位或部分左倾俯卧位,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左侧卧位或仰卧位。采用麻醉方式时,建立较粗的静脉通路以利给药,给予鼻导管持续吸氧。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遵循相关规定,实施深度镇静或静脉麻醉时须有麻醉专业资质的医生在场,并负责操作过程中的麻醉管理与监护。操作过程中,患者应给予心电、血压、脉搏及氧饱和度等实时监测。

6.术前讨论:常规进行术前讨论,有必要时与肝胆外科医师加强术前沟通,明确治疗指正,制订切实的诊治预案,并详细书写讨论记录。

(四)、术后处理

1.操作报告及影像资料:操作完毕后,主要操作者或助手应及时书写操作报告,需详细描述检查过程中的发现、影像特点及其影像诊断;全面叙述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步骤及其初步结果;如有必要,还需介绍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建议。操作者应及时为经治医生提供完整的书面报告及影像资料。医疗文书及影像资料应按规定存档管理。

2.复苏与观察:采用深度镇静或麻醉的患者应按规定予以复苏,建议在专设的复苏区由专人照看,密切监察生命体征变化,直至患者意识清醒、肌力完全恢复。患者转出前应交待相应注意事项。

3.并发症的防治:操作后第一个24 h是并发症最易发生的时段,应密切观察症状及体征变化。检查当日应禁食水、静脉补液,以后根据病情逐步恢复饮食。

术后3 -6h及次晨验血常规、血淀粉酶/脂肪酶,以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延长观察期;发生胰腺炎或PEP(定义为新发上腹痛,24小时内胰酶水平升高至正常上限的≥3倍,至少须入院治疗1晚)高风险者给予抗胰腺炎药物(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和胰酶抑制剂等)。如有明显腹痛,怀疑胰腺炎或胃肠穿孔的病例,应给予胃肠减压,并及时行胸腹透视、腹部超声和(或)CT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以相应处理。有胆道梗阻、感染或有中- 高度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应保持胆道引流管通畅,如果胆系引流不完全、黄疸消退不显著或发生胆管炎时,应考虑尽早再次内镜介入或行经皮肝穿刺介入。注意观察呕吐物及粪便性状,一旦怀疑上消化道出血,条件许可应及时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并给予止血处理,内镜处理无效时应考虑放射介入或手术治疗。

4.鼻胆管的管理:引流管应体外固定,以防脱出;需观察并记录引流胆汁量及性状。如取石后留置的引流,待术后恢复正常,造影证实无残留结石可择期拔管;如结石尚未取净,应安排第2次内镜取石或建议手术治疗。因胆管梗阻留置的引流管,通常为短期/临时性引流,可择期接受手术,如近期无手术计划,条件许可建议更换为支架内引流。

5.胆道支架的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支架治疗的目的决定留置支架的时间;嘱咐患者留意支架在位及通畅情况,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黄疸等时,应首先考虑支架失效(阻塞或移位),及时接受检查,必要时重新置入支架。 6.胰管支架的处理:为预防PEP而放置的胰管支架不宜留置过长时间,建议操作后2周内去除。其他原因留置的胰管支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支架的留置时间,以及是否需去除或更换。

二、相关科室的协调与管理

(一)、术前管理:

1.相关辅助检查完备后,科室内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有无适应症、禁忌症、反指证以及有无额外风险。

2.确定有无必要进行全院相关科室(肝胆、胃肠外、介入、心内、呼吸、胸外、麻醉、影像等)或肝胆外科进行讨论。

如需要单科室会诊,则常规会诊;如需多学科会诊,则请示医务部协调。

3.确定是否需要临时增加新的操作器械或耗材。

(二)、术中管理:

1.术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变化及时查明原因,如需相关科室会诊,则由巡回护士通知科室紧急会诊。

2.如确定已经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术者在应急抢救的同时,由巡回护士按术者要求通知相关科室急会诊,助手向医务部汇报情况,由医务部牵头组织相关科室进行紧急讨论,必要时由医务部协调手术科室、麻醉科、手术室准备急诊手术或协调相关部门介入治疗。

(三)、术后管理:

1.术后管床医生及术者应及时巡视病人,观察病人症状、体征的变化,按要求及时检查或复查相关辅助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的趋势,前3天常规每日记录病程记录,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增加记录。

2.如发生严重并发症:穿孔、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及时清相关科室会诊,并及时向医务部汇报,必要时由医务部组织多学科会诊。

三、ERCP室管理(导管室负责)

1、本室为ERCP检查治疗场所,闲杂人员不得任意游走出入、家属不得入内。

2、进入ERCP室参观学习,进修人员需经医教部批准、科主任同意后进入,应服从巡回护士的管理,不得任意游走出入。

3、凡进入ERC治疗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做好防护措施。

4、室内应保持肃静和整洁,不随意乱扔杂物,各物品按规定地点放置,不大声说笑,禁止吸烟。

5、参加ERCP检查治疗的医护人员,应保持思想高度集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常规,共同圆满完成此项工作。

6、进修人员应服从带教教员安排次序进行操作,不得自行其事。带教教员应热情耐心解答进修人员所提出的问题。

7、统一室内物品,各种仪器应有专人管理,室内贵重仪器物品未经科主任同意,不得任意搬动。建立仪器物品使用登记,并定期进行清点,及时补充。

8、完成当日工作后,工作人员应对各部位进行检查,如各种机器应处于关闭状态,门窗、附件柜应上锁,关灯等,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后离开。

9、附件柜内已消毒附件每周检查一次,有无超过消毒期限者,发现后及时取出再消毒。

10、认真做好ERCP检查治疗室内卫生整顿和空气消毒,每周应彻底清扫一次,每月作细菌培养一次,并做好登记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ERCP 耗材管理

1、ERCP耗材库房为ERCP所有备用物品的重要场地,故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其他未经科主任及库房管理人员同意者不得随便入内。

2、ERCP耗材管理员要建立入库和出库登记簿,以确保物品数量的准确无误,及时了解库存情况,有无耗材过期或快到期的耗材,以便及时补充或处理。每月底应进行彻底清点,并进行登记。如有不足或遇特殊状况(如急症手术)及时向医技部和采购办联系订货,或通知手术医生更换适宜的耗材。

3、ERCP耗材管理员在手术期间不得离开ERCP操作间或内镜中心,以备随时补充或更换操作器械或耗材。

4、库房内保持清洁无尘。相对湿度不大于65%,温度应较恒定,无有害气体,各种物品防止受潮霉变.

5、库房内物品应放置有序,以方便拿取,各种物品要妥善保管,注意防火、防盗等。

6、一切仪器进库时除做好入库登记外,还需按规定给予清洁防霉。

7、库房内物品未经科主任同意,库房管理人员不得借它科及携出外院使用,所借物品必须有借还登记手续。

8、库房管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严格认真管理好库房内所有物品,要有安全意识,库房内钥匙不得随便借予他人。

9、记录收费信息,确保没有漏费和重复收费。

ERCP诊治指南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ERCP诊治指南(2016版) 总论 一、疗效与风险 1.ERCP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微创介入手术,示临床处理但易疾病的重要手段。遂于有经验的操作者,经乳头胆管抽管的成功率在95%以上,清除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在90%以上,缓解梗阻行黄疸的成功率可在85%以上。 2.ERCP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侵入性操作,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并不罕见,常见的并发症有ERCP 术后胰腺炎、胆管炎、脓毒血症、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 3.ERCP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较多,一些于患者有关的因素将增加ERCP/EST的风险,如女性、年轻患者、胆红素正常、胆管部扩张、可疑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有PEP史、消化道重建术后、乳头旁憩室、肝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免疫抑制、晚期肿瘤、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重症胰腺炎、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它心肺合并症等。与操作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反复胰腺插管/造影、乳头预切开、乳头气囊扩张、胰管括约肌切开、副乳头切开、括约肌测压等。 4.ERCP操作者应慎重权衡患者的利益与风险,严格掌握操作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ERCP,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条件与准入 1.实施ERCP的操作室应设施完备,具备性能良好的X线机,并应具备合乎要求的放射防护措施,操作室内应配备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护设备,有供氧和吸收装置,并备有规定的急救药品及器材。 2.ERCP使用的器械应该俱全,最基本的设备包括:十二指肠镜、导丝、造影导管、乳头切开刀、取石器、碎石器、气囊、扩张探条、扩张气囊、引流管、支架等;内镜专用的高频电发生器、注射针、止血夹等;所有器械应符合灭菌要求,一次性物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常用易损的器械应有备用品。 三、术前准备 1.知情同意:实施ERCP前,操作医生或主要助手应香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ERCP操作的必要性,可能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风险,并由患者或患者指定的委托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凝血功能检查:拟行EST的患者术前必须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国际化比值(INR)检测,检查时间不宜超过ERCP前72h,指标异常可能增加EST后出血的风险,应予以纠正。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行EST前应考虑调整有关药物,如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者,应停药5-7d,服用其他华法林者,可改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内镜治疗后在酌情恢复。 3.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没有必要对所有拟行ERCP患者常规术前应用抗生素,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已发生胆道感染/脓毒血症,(2)肝门部肿瘤,(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者,(4)胰腺假性囊肿的介入治疗,(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有中-高度风险的心脏疾病的患者。建议应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谱需涵盖革兰氏阴性菌、肠球菌及厌氧菌。 4.镇静与监护: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及全身状况做全面评估,结合单位的实际条件,决定采用的镇静的或麻醉方式。患者常规采用俯卧位或部分左倾卧位,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建立较粗的静脉通路以利给药,给予比导管持续吸氧。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遵循相关规定,实施深度镇静或静脉麻醉时须有麻醉专业资质较深的医生在场,并负责操作过程中的麻醉管理与监护。操作过程中的麻醉管理与监护。操作过程中,患者应给予心电、血压。脉搏及氧饱和度等实时监测。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死亡率为5%?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分类系统 (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急性胰腺炎术语和定义,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用术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咼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 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 3,或APACHE- n评分< 8,或CT 分级为A、B、C。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 > 3; APACHE- n评分 > 8; CT分级为D、E。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呼吸衰竭(PaO2 < 60 mmHg)、休克(收缩压w 80 mmHg ,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PT < 70%、和/或APTT>45 秒)、败血症(T>38.5 C、WBC > 16.0 X 109/L、BE w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 C、WBC > 12.0 X 109/L、BE w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4)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s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 n积分和CT分级。 (二)其它术语 急性液体积聚(acute fluid collection)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 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假性囊肿(pseudocyst)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 腺脓肿(pancreatic abscess)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二、急性胰腺炎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尽可能明确其病因, 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一)常见病因 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二)其他病因

胆总管结石诊疗指南

胆总管结石诊疗指南 一、定义 胆总管结石(choledocholithiasis)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但随着结石增多、增大和胆总管扩张、结石堆积或上下移动,常累及肝总管。据其来源,在胆总管内生成的结石和肝内胆管内生成后下降至胆总管的结石,称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囊内生成后排至胆总管的结石,称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二、诊断 (一)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1.临床表现 1) 症状取决于结石是否阻塞胆管及阻塞程度,是否继发胆管感染,感染的程度及范围。典型症状是:腹痛、寒颤高热和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Ch arcot’s triad)。 2) 体征急性发作时,巩膜黄染,腹式呼吸受限,右上腹及剑突下不同程度压痛,反跳痛伴腹肌抵抗,有时可触及肿大有压痛的胆囊,缓解期体检可无阳性体征。 2.辅助检查 1)联单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时可有血白细胞升高,血清胆红素、GGT、AKP升高。 2) 影像学检查。

B超、MRCP、ERCP可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部位、是否造成胆管梗阻和梗阻的部位及程度。 三、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1) 围手术期护肝治疗,纠正凝血障碍,抗感染。术前可采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PTBD)/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 biliary draige, ENBD)减黄,控制感染。 2) 肝内胆管无结石者,可行内镜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及取石术。 2.手术治疗 1) 有下列情况者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 绝对指征:(1)胆总管中触及结石或其他异物。(2)黄疸合并胆管炎。(3)术前胆管造影显示胆总管异物影。(4)术中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5)穿刺呈脓性胆汁。 相对指征:(1)黄疸史或胰腺炎史。(2)胆总管扩张直径〉1.5cm。(3)胆囊内结石细小,估计可通过胆囊管。 2)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结石清除后需放置T管引流。术中应将病变的胆囊一并切除,肝下间隙宜放置引流管。 3) 单纯的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可经胆道镜碎石后取净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或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其他手段难以取出者,可行十二指肠切开Oddi括约肌成形术,并将结石清

ERCP诊治指南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ERCP诊治指南(2016版) 总论 一、疗效与风险 1.ERCP已成为较为成熟得微创介入手术,示临床处理但易疾病得重要手段。遂于有经验得操作者,经乳头胆管抽管得成功率在95%以上,清除胆总管结石得成功率在90%以上,缓解梗阻行黄疸得成功率可在85%以上。 2.ERCP就是具有一定风险得侵入性操作,与操作有关得并发症并不罕见,常见得并发症有ERCP术后胰腺炎、胆管炎、脓毒血症、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 3.ERCP并发症得相关因素较多,一些于患者有关得因素将增加ERCP/EST得风险,如女性、年轻患者、胆红素正常、胆管部扩张、可疑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有PEP史、消化道重建术后、乳头旁憩室、肝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免疫抑制、晚期肿瘤、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重症胰腺炎、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它心肺合并症等.与操作有关得危险因素包括反复胰腺插管/造影、乳头预切开、乳头气囊扩张、胰管括约肌切开、副乳头切开、括约肌测压等。 4.ERCP操作者应慎重权衡患者得利益与风险,严格掌握操作适应症,避免不必要得ERCP,采取必要得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条件与准入 1.实施ERCP得操作室应设施完备,具备性能良好得X线机,并应具备合乎要求得放射防护措施,操作室内应配备心电、血压、脉搏、氧饱与度监护设备,有供氧与吸收装置,并备有规定得急救药品及器材。 2.ERCP使用得器械应该俱全,最基本得设备包括:十二指肠镜、导丝、造影导管、乳头切开刀、取石器、碎石器、气囊、扩张探条、扩张气囊、引流管、支架等;内镜专用得高频电发生器、注射针、止血夹等;所有器械应符合灭菌要求,一次性物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常用易损得器械应有备用品. 三、术前准备 1.知情同意:实施ERCP前,操作医生或主要助手应香患者与家属详细讲解ERCP操作得必要性,可能得结果以及存在得风险,并由患者或患者指定得委托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凝血功能检查:拟行EST得患者术前必须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国际化比值(INR)检测,检查时间不宜超过ERCP前72h,指标异常可能增加EST后出血得风险,应予以纠正。长期抗凝治疗得患者,在行EST前应考虑调整有关药物,如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者,应停药5—7d,服用其她华法林者,可改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内镜治疗后在酌情恢复。 3.预防性抗生素得应用:没有必要对所有拟行ERCP患者常规术前应用抗生素,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已发生胆道感染/脓毒血症,(2)肝门部肿瘤,(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者,(4)胰腺假性囊肿得介入治疗,(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有中-高度风险得心脏疾病得患者。建议应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谱需涵盖革兰氏阴性菌、肠球菌及厌氧菌。 4.镇静与监护:术前应对患者得病情及全身状况做全面评估,结合单位得实际条件,决定采用得镇静得或麻醉方式。患者常规采用俯卧位或部分左倾卧位,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建立较粗得静脉通路以利给药,给予比导管持续吸氧。麻醉药物得使用必须遵循相关规定,实施深度镇静或静脉麻醉时须有麻醉专业资质较深得医生在场,并负责操作过程中得麻醉管理与监护。操作过程中得麻醉管理与监护。操作过程中,患者应给予心电、血压.脉搏及氧饱与度等实时监测。 5.术前讨论:疑难患者建议进行术前讨论,最好有好学科人员参与,制定切实得诊治预案,并详细书写讨论记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