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8 马说_背景知识

28 马说_背景知识

28 马说_背景知识
28 马说_背景知识

马说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

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三、关于伯乐和千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遭(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苎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马说拼音版

马说拼音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杂z á说shu ō四s ì·马m ǎ说shu ō (唐t án ɡ)韩h án 愈y ù 世sh ì有y ǒu 伯b ó乐l è,然r án 后h òu 有y ǒu 千qi ān 里l ǐ马m ǎ。千qi ān 里l ǐ马m ǎ常ch án ɡ有y ǒu ,而ér 伯b ó乐l è不b ù常ch án ɡ有y ǒu 。故ɡù虽su ī有y ǒu 名m ín ɡ马m ǎ,只c ì辱r ǔ于y ú奴n ú隶l ì人r én 之zh ī手sh ǒu ,骈pi án 死s ǐ于y ú槽c áo 枥l ì之zh ī间ji ān ,不b ù以y ǐ千qi ān 里l ǐ称ch ēn ɡ也y ě 。 马m ǎ之 zh ī千qi ān 里l ǐ者zh ě,一y ì食sh í或hu ò尽j ìn 粟s ù一y ì石sh í。食sh í马m ǎ者zh ě不b ù知zh ī其q í能n én ɡ千qi ān 里l ǐ而ér 食sh í也y ě。是sh ì马m ǎ也y ě,虽su ī有y ǒu 千qi ān 里l ǐ之zh ī能n én ɡ,食sh í不b ù饱b ǎo ,力l ì不b ù足z ú,才c ái 美m ěi 不b ú外w ài 见ji àn ,且qi ě欲y ù与y ǔ常ch án ɡ马m ǎ等d ěn ɡ不b ù可k ě得d é,安ān 求qi ú其q í能n én ɡ千qi ān 里l ǐ也y ě ? 策c è之zh ī不b ù以y ǐ其q í道d ào ,食sh í之zh ī不b ù能n én ɡ尽j ìn 其q í材c ái ,鸣m ín ɡ之zh ī而ér 不b ù能n én ɡ通t ōn ɡ其q í意y ì,执zh í策c è而ér 临l ín 之zh ī,曰yu ē:“天ti ān 下xi à无w ú马m ǎ !”呜w ū呼h ū!其q í真zh ēn 无w ú马m ǎ邪xi é?其q í真zh ēn 不b ù知zh ī马m ǎ也y ě!

23 马说

23 马说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韩愈简介及题解。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作者 2、识记文言词语 3、翻译句子 4、背默全文 5、掌握内容 6、分析写法 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 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 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 情况之后。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道不通:道路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 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导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是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请参考! 《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

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1.《马说》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3.马说文言文翻译 4.《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5.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6.八年级语文《马说》文言文翻译 7.韩愈马说的文言文翻译 8.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上文是关于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文言文名篇·马说全文

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 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 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

23、马说

马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介绍 (一)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与柳宗元并称“韩

28.马说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

28.马说 韩愈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马说导学案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八年级语文期未复习[八下文言文《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复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说”的体裁特点; (3)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4)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把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自主复习】 一、文体及作者、写作背景 1、“说”的文体特点: 2、简介作者并了解写作背景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辱.()骈.()槽枥 ..() 一食.()粟.()尽粟.一石.()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邪.() 2、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3、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 ..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⑥虽.有千里之能:() ⑦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结合课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6、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观点:主旨: 7、本文中“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伯乐: 千里马: 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拓展提高】 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才美不外见(通,)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 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马说》

28马说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食.马者(sì)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才美不外见.(xiàn) 2.解释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2)不以千里称.也(3)虽.有名马(4)安.求其能千里也 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见课时练P116一词多义) 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标两处) (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一处) 5.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千里马(的食量)去喂养它。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7.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 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作品大多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 的愤慨。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9.说说本文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3《马说》

23马说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语文8 下】导学案:23马说

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解释字词 祗:一食:虽:且: 等:安:材:通: 外见:策之:执策: 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策之不以其道

第28课马说教案语文九级上6

马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启发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爱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请大家看,好吗?师播放成语小故事《伯乐识马》。没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真是不幸,沦落到了拉盐车的地步。可是千里马不幸的原因何在?本课我们就学习韩愈的《马说》,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步:请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师投放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读书。 二步:1、请看大屏幕,谁先主动地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读出下列句子?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生读后,师点击鼠标,出示拼音。 请大家放声朗读一遍这些句子。注意通假字“食、材、见、邪”要读它所通的字的音。 2、谁再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翻译下列句子。 骈死于槽枥之间。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答后,师点击鼠标,出示翻译根据刚才的翻译,你能否总结点翻译文言文的规律? 启发:可以联系以前学习古文的经验。 启发:“是马也”中的“马”,我们将它译作什麽?“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和“蔡桓公”,分别译作什麽?这三个词共同的名字是什麽?(它们都是什麽词?) 谁来总结出这个规律?(古文中遇到名称词怎麽译?) 生答:古文中的名称词不译。 启发:“骈死于槽枥之间”的译句和别的译句在外在形式上有何不同?有哪个词能译成括号里的内容吗?为什么在翻译时我们要补充这个内容呢? 生答出,则问:哪位能再举个这样的例子?反之,则问:“今在骨髓”一句,我这样翻译“现在到了骨髓里面。”,你认为我表达得清楚、明白吗?怎麽改?(再启:要补充什麽内容?)谁能总结这个规律? 生答:补出省略的内容,使语义简明。 启发:“鸣之”的“之”如何翻译?据此你能发现什麽规律? 生答: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 启发:“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的“且”如何翻译?原句和译句相比除了这一变化之外,“且”还有什麽变化?为什麽要调整它的语序?结合《〈论语〉六 则》中的“何以谓之文也?”总结,翻译古文时还要注意什麽? ? ? 生答: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23马说

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明确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体会作者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于在位者不 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做法给予的强烈愤慨。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抓住课文托物寓意的特点,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韩愈的资料,阅读韩愈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 1、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优质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学情分析 《马说》这篇课文在八年级下,对于八下的初中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能够自主疏通文意,所以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进行,自由提问,再互助解答。此时的学生已经建立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理解作者在此文中寄托的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之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1、课间播放《赛马》的音乐,再配上一些历史上名马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名马。 2、课间我们欣赏了许多马儿矫健的雄姿,也聆听了一首激情澎湃的乐曲《赛马》,那你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名马有哪些? 明确:赤兔胭脂兽——吕布、关羽 乌骓马——项羽 的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僧 3、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 明确:A:本身才华(第一点学生应该都能答上,第二点要加以引导) B:拥有者懂马,尽其才。 师: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传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是有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才。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他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韩愈的《马说》。 4、课文的题目叫《马说》,首先我们来解题,马说是什么意思?马在说话吗? (请学生来回答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是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马”、“论马”、“谈马”。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韩愈的脚步去说说马、谈谈马。 活动2【讲授】激情感知,分析课文 1.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请一生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听准读音,如有歧义提出自己的正确读法。(面对争论教师朗读正确读音)

马说翻译及背景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通假字: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大意: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受屈辱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马厩。 9 以,把。

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马说》教案语文版

《马说》教案 一、导入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马说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24 马说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珍惜当下。 目标1、2、3。 指导法、诵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马说》这篇文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 (2)背景链接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生难字词 (1)字音 伯乐.(lè)骈.(pián)槽枥 ..(cáo lì)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外见.(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之: 虽有千里之.能:用在定语或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执策而临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划节奏,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讽刺“不知马”。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交流展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交流展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展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文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交流展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交流展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交流展示: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7.读完本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交流展示: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的? 交流展示:第一句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讽刺,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