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内卷化_概念新理解

_内卷化_概念新理解

_内卷化_概念新理解
_内卷化_概念新理解

“内卷化”概念新理解3

郭继强

提要:本文对“内卷化”概念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目前学术界流行诠释的新理解:内卷化是对经济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户)自我战胜和自我锁定机理的一种概括;它分别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相应地形成内卷化区间ⅰ和内卷化区间ⅱ。这既是对格尔茨关于内卷化概念之本源的承继和挖掘,又能够整合黄宗智用内卷化概念所考察和揭示的问题,并把内卷化看作是小农经济内在稳定性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如果说内卷化侧重于对某种经济过程尤其是某种农业经济过程的刻画,那么,刘易斯模型则偏重于对结果性现象的表述。将内卷化与刘易斯模型相联系,可以为经由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去内卷化”拓展理论和实践空间。

关键词:内卷化 小农经济 内卷化区间

一、引 言

“内卷化”这个概念,尽管因被格尔茨和黄宗智等学者用于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考察而在学术界名声大噪,并有从农业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张之势,诸如伸展到制度内卷化、国家内卷化、文化内卷化等,但是,它本身却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且悬而未决的重要争议:一是内卷化概念的内涵及其界定问题;二是内卷化这个概念本身在学理上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黄宗智,2002;彭慕兰,2003;张家炎,2003)。

“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 olution,它源于拉丁语inv olutum,原意是“转或卷起来”。它滥觞于康德、戈登威泽(Alexander G oldenweiser),由格尔茨(Clifford G eertz,或译为格尔兹,吉尔茨、盖尔茨)成型,经黄宗智加以改造后更加引发了争论。康德区分了“内卷化”与“演化”。①戈登威泽曾用内卷化来描绘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格尔茨则在

3 感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低收入者工资决定机制研究”的资助。

① 韦森(2006)认为,最早提出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内卷”问题的并不是格尔兹,而是德

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 ant)。

491

学术评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

《农业内卷化》一书中借用“内卷化”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即一个既有的形态,由于内部细节过分的精细而使得形态本身获得了刚性”,以刻画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G eertz,1963:80-82)。然而,现有对格尔茨关于内卷化概念的解读,却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黄宗智将内卷化理解为“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业内卷化’”(黄宗智,2000Π1985:6);“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黄宗智,2002)。①(2)刘世定和邱泽奇则认为:在戈登威泽和格尔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内卷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黄宗智以边际收益递减来界定格尔茨的概念,是一种误解,同时在把劳动的边际收益引入内卷化概念后,改变了分析的基本方向(刘世定、邱泽奇,2004)。彭慕兰(2003)也对黄宗智的内卷化概念提出批评,认为“这一概念定义不当”,“这个定义完全不起作用”。但正如刘世定等学者所说的,就内卷化概念而言,“几乎所有的批评都没有针对概念本身,未对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认真辨析,也未对由此建构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刘世定、邱泽奇, 2004)。

在笔者看来,减少乃至消除概念的歧义性,是我们更好地接受并运用它解释和分析现实的前提条件。至于内卷化这个概念本身在学理上是否有必要存在,是否意味着对社会现象的抽象能力与解释能力的开拓和发展,则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才能予以回答。

本文拟对内卷化概念的上述两大问题提出具有原创性的一种可能的新理解,以求教于方家。笔者首先在挖掘格尔茨“农业内卷化”概念之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不同于黄宗智、刘世定和邱泽奇等学者的新解读,从理论上梳理内卷化的基本涵义,并在两个不同层面上分别解析出相应的内卷化区间。其次,从本文提出的内卷化新理解的视角出发,整合黄宗智关于内卷化问题的论述,力求消解对内卷化概念理解的歧义性,强化其统一性。再次,将内卷化与刘易斯模型相联系,在凸显内

①内卷化“是在高度人口压力之下,伴同商品化而形成的现象。其核心内容在于以劳动边

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黄宗智,1992:自序:3)。

591

社会学研究 2007.3卷化之普遍性的同时,寻求“去内卷化”的基本途径。

二、对内卷化概念的重新解读及其模型考察

现有的关于“内卷化”概念的考察,大多可追溯到格尔茨1963年出版的《农业内卷化》一书,而格尔茨则在该书中回溯到戈登威泽对内卷化概念的发端。鉴于格尔茨对内卷化概念的奠基性作用,特别是不同学者关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异观点几乎都源自对格尔茨原文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因此,本文的分析也从格尔茨关于内卷化概念论述的原文开始。

对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因缺少资本、缺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加之行政性障碍,无法将农业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之中”的这一过程,格尔茨将其概括为“农业内卷化”。他写道:“爪哇人自己不可能转变成为资本经济的一部分,也不可能把已经普遍存在的集约化农业转变为外延性的农业。因为他们缺乏资本,没有能力剥离多余的劳动力,外加行政性的障碍,使他们不能跨越他们的边界(因为其余的土地上种满了咖啡树)。就这样,慢慢地、稳定地、无情地形成了1920年Sawash的劳动力填充型(labor2stu ffed)的农业模式:无数的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水稻生产中,特别是在因甘蔗种植业而改善了灌溉条件、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的地区。1900年以后,即使旱作农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只有非常小的提高。水稻种植,由于能够稳定地维持边际劳动生产率,即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并不导致明显的人均收入的下降,至少是间接地吸收了西方人进入以后所产生的几乎所有多余人口。对于这样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我称之为‘农业的内卷化’”(G eertz,1963:80)。①

笔者认为,格尔茨用“农业内卷化”这个概念所描述的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农业部门这样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印尼爪哇地区农业部门在外部扩张(包括农业的外延性扩展)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只能向内使耕作趋向精细化和复杂化,以此在农业内部自我消化增长的劳动

①刘世定和邱泽奇(2004)在《“内卷化”概念辨析》一文中有关于格尔茨对内卷化概念论述

的译文,本文参照他们的译文,以便于本文与他们对格尔茨的解读进行比较。

691

力,同时又不至于造成人均收入下降。概而言之,农业内卷化是对劳动力填充型农业模式的一种描述,是农业内部在吸纳更多劳动力投入的同时却又不至于降低人均收入水平的“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这个自我战胜的过程分解为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其他投入要素量的情况下,劳动力可能存在的内卷化区间。于此层面,我们探讨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大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农户)面对人口压力时做出的不同反

应,即大农场按照利润最大化来增减劳动力,而家庭农场则不能。①为

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进一步假定农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

农产品价格为P 。记家庭农场(农户)的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分别为MP 和A P ,则边际产品价值(VMP )和平均产品价值(VA P )分别为:VMP =P ?MP ,VA P =P ?A P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见图1)。

图1 内卷化区间i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跨界转移的条件下,雇佣劳动力的大农场在市场上能够用生存工资(更准确地说是相当于生存工资水平的保留工资)雇佣到所需的劳动力。记生存工资(或保留工资)为W r ,倘若家庭农场(农户)像大农场那样按照追求利润最大化来雇佣劳动力,那么,

最优的雇佣量由VMP =W r 决定,均衡的劳动力使用量为L M 1。

7

91学术评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①黄宗智曾指出,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力的家庭农场对人口压力会做出的不同反应。大农场得以就农场的需要变化而多雇或解雇劳力。家庭式农场则不具备相似的弹性。从相对劳力而言,面积太小的家庭农场无法解雇多余的劳力;面对剩余劳力的存在和劳力的不能充分使用而无能为力(黄宗智,2000Π1985:6、66)。

但实际上,由于家庭农场无法解雇多余的劳动力,在生计的压力下,只能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增加劳动力投入,进行劳动力集约化耕作。黄宗智曾指出:“一个有剩余劳力的小农,把投入农场的劳力提到如此

高的地步,是因为这样的劳力对他来说,只需很低的‘机会成本’

(因缺乏其他的就业可能),而这种劳力的报酬,对一个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小

农消费者来说,具有极高的‘边际效用’”(黄宗智,2000Π1985:6)。从某

一时点上说,黄宗智的分析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假如我们从较长时期来看,家庭虽然不能解雇剩余劳动力,但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反过来却又会通过营养和生育率等因素影响家庭人口的变动,而W r 则

可以看作是再生产劳动力的最基本费用。①因此,增加劳动力投入的

数量存在两个控制点,一个是VMP =0(亦即MP =0,边际报酬为零)所对应的劳动力投入量,记为L M 01。如果劳动力投入量超过L M 0

1点,则再增加劳动力投入时反而会减少总产出。另一个控制点则由VA P =W r 给出,记相应的劳动力投入量为L A 1。对家庭农场而言,VA P 也可以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当劳动力投入量超过L A 1,则人均收入水平低于生存工资水平W r ,家庭将陷于困顿。至于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过程,到底是先到达L M 01点还是先到达L A 1点,取决于生产函数的实际状况以及W r 的高低,但总的说来,家庭农场对劳动力投入的理性选择是:

L 1=min{L M 01,L A 1} 简而言之,一种可能的机制是农户家庭的生活水平调节着生育率及其劳动力数量,使得家庭劳动力数量长期趋向于L 1。较之于大农场雇佣L M

1数量的劳动力,家庭农场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更多,即L 1>

L M 1。②所增加的数量(L 1-L M 1),我们可以称为内卷化区间i ,在图1中表现为AB 区间(见图1)。

赵冈力图将内卷化农业生产模型化视为一种可圈可点的尝试。他在《过密型农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一文中提出了高度为平均维生费(average subsistence consum ption )的水平线与边际产量曲线(更准确说应8

91社会学研究 2007.3

①②这是因为L M 01>L M 1,L A 1>L M 1。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分析中,理性的生产

者会选择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而L M 1和L 1则都属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指由AP 最高点对应的劳动力投入量与MP 为零点对应的劳动力投入量所形成的区间。

人口的现实性抑制(positive checks )和预防性抑制(preventive checks )的探讨,可以在人口与

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上考察。

为VMP 曲线———引者注)的交点,认为劳动力投入量超过此点就将进

入内卷化(赵冈,1997)。①赵冈后来在《生产函数与农史研究———评彭、

黄大辩论》一文中给黄宗智加上的“F 点”,实际上也是指这一点(赵冈,2005)。他还认为,从这一点开始一直到边际产量减到零为止,就是内卷化生产阶段。在笔者看来,模型化无疑有助于我们明晰和深化对内卷化概念的认识;但是,就赵冈的分析而言:(1)黄宗智在分析中可能已经隐含了这一点。因为平均维生费相当于本文的W r ,从而,赵冈所说的这一点就是本文图1中的“A 点”,在该点上满足VMP =W r ,它是雇佣劳动力的大农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黄宗智要比较“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力的家庭农场面对人口压力时所作出不同的反应”,势必会以这一点为参照系;而且,A 点的获得早已成为经济学最基础的共同知识,不一定需要在专著中费太多的笔墨。(2)赵冈(1997)所提出的内卷化区间仍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原因在于赵冈仅仅指出了边际产量为零(即边际报酬为零)时的一个控制点或临界点L M 01,而忽视了另一个控制点L A 1。实际上,L 1=min{L M 01,L A

1}需要整合这两个控制点,以成为家庭农场对劳动力投入数量的理性选择。

第二个层面则是在生产技术条件或其他投入要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可能存在的内卷化区间。在技术进步或者其他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条件下,VMP 曲线和VA P 曲线将右移,在图2中表现为从VMP 1曲线和VA P 1曲线右移成VMP 2曲线和VA P 2曲线(见图2)。

我们记VMP 2=0所对应的劳动力投入量为L M 0

2,VA P 2=W r 所对应的劳动力投入量为L A 2,从而,家庭农场对劳动力投入的理性选择是:

L 2=min{L M 02,L A 2} 因此,在技术进步或者其他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情况下,家庭农场使用劳动力的增加数量为(L 2-L 1),我们姑且称之为内卷化区间ii ,在图2中表现为B 1B 2区间(见图2)。显然,从家庭农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分析视角看,内卷化区间ⅱ体现了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而从人均收入水平始终徘徊在生存工资附近的角度考察,内卷化区间ii 则又显示了家庭农场的自我锁定过程。

9

91学术评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①原文中将内卷化表述为“过密化”,或“过密型”,本文为统一行文起见,直接写成“内卷化”。

图2 内卷化区间ii

刘世定和邱泽奇敏锐地抓住了格尔茨与黄宗智在考察内卷化时对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论述的差异性,①并在引证和分析格尔茨的原文后提出,黄宗智对格尔茨的农业内卷化概念的理解是“有误的”:(1)“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被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2)格尔茨从爪哇的水稻种植业中劳动力的持续投入引出“农业内卷化”概念时,重点强调的是在资本和土地被锁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投入所导致的农业生产内部精细化过程,而不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变动趋势。(3)格尔茨的确说到了“边际生产率”,但他注意到的恰恰是其“稳定地维持”,是“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并不导致人均收入明显下降”,而不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刘世定、邱泽奇,2004)。

尽管刘和邱察觉到了格尔茨与黄宗智在内卷化概念论述上的差异性,但他们对格尔茨内卷化概念的解读也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格尔茨的“农业内卷化”概念旨在刻画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精细化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至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自我战胜过程,我们可以从本文所引用的格尔茨的原文清楚地看到,就是印尼爪哇地区农业部门通过精细化耕作形成了1920年Sawash 的劳动力填充型的农业模0

02社会学研究 2007.3

①格尔茨认为,“水稻种植,由于能够稳定地维持边际劳动生产率,即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并

不导致明显的人均收入的下降,至少是间接地吸收了西方人进入以后所产生的几乎所有

多余人口。对于这样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我称之为‘农业的内卷化’”

(G eertz ,1963:80)。黄宗智则将格尔茨的“农业内卷化”理解为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黄宗智,2000Π1985:6)。

式,即在吸纳更多劳动力投入的同时又不至于减少人均收入的过程。

第二,就格尔茨本身而言,他将“稳定地维持边际劳动生产率”与“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并不导致明显的人均收入的下降”相等同,这也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原因在于,“稳定地维持边际劳动生产率”与“保持人均收入”实际上是两个难以兼得的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于图2来阐释。假定农业部门原先的生产状况可用VMP 1曲线和VA P 1曲线来表示,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耕种技术的改进,农业部门的生产状况变化成由VMP 2曲线和VA P 2曲线描述的状况。在内卷化区间ⅱ即图2中的B 1B 2区间,人均收入水平VA P 保持不变,但在L A

1上的VMP 1值与在L A 2上VMP 2值通常是不相同的(见图2),后者到底是高于前者还是低于前者都对内卷化过程影响不大,这就是说,

“维持人均收入水平不变”并不需要“保持边际劳动生产率不变”。事实上,在“维持人均收入水平不变”的同时又要求“保持边际劳动生产率不变”也是难以做到的。笔者认为,我们不宜刻板地拘泥于格尔茨“稳定地维持边际劳动生产率,即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并不导致明显的人均收入的下降”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而应着重把握他所强调的“自我战胜的过程”。

第三,内卷化过程是在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边际生产率递减)阶段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是因为VMP 曲线穿过VA P 曲线的最高点,①从而,在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增阶段,VMP 曲线上升,VA P 曲线也随之上升,也就是说,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升,家庭农场(农户)的理性决策当然不会在此阶段停止劳动力的投入。其实,只要VMP >VA P ,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VA P 总是提升的。直到VMP 曲线穿过VA P 曲线的最高点后(此时VMP 曲线已经处于递减阶段),VA P 才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且,即使是在VA P 下降的过程中,只要劳动力投入不超过L 1=min{L M 01,L A 1},家庭的总收入总是提高的,同时还满足VA P >W r (参见图1)。同样的道理,在保持人均收入水平不变的内卷化区间ⅱ中,L A 1处于VMP 1的递减阶段,L A 2处于VMP 2的递减阶段(参见图2)。

有必要澄清的是,我们说内卷化过程是在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阶段进行的,并非意味着整个边际报酬递减阶段都是内卷化区间。黄1

02学术评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①众所周知,在生产函数中,MP 曲线穿过AP 曲线的最高点。当MP 曲线和AP 曲线同乘以一个固定值P (产品价格)后,曲线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没有改变。

社会学研究 2007.3

宗智以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来界定内卷化概念,就是把整个边际报酬递减阶段都看作是内卷化区间,从而招致彭慕兰、刘世定和邱泽奇等的批评(彭慕兰,2003;刘世定、邱泽奇,2004)。笔者也认为,黄宗智的内卷化定义的确有些似是而非,尚未充分揭示内卷化的特质规定性,由此还造成内卷化区间的含糊性。在本文看来,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内卷化区间分别是在边际报酬递减阶段上的内卷化区间ⅰ和内卷化区间ⅱ。

三、内卷化概念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尽管黄宗智对内卷化概念的定义存在问题,但他原本要用内卷化概念论述的问题却值得我们重视。如果我们以本文对内卷化概念的新理解来诠释黄宗智的有关论述,或许可以在减少内卷化概念的歧义性的同时较好地整合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化增长”等问题。

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写道:“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力的家庭农场对人口压力,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大农场得以就农场的需要变化而多雇或解雇劳力。家庭式农场则不具备相似的弹性。从相对劳力而言,面积太小的家庭农场,无法解雇多余的劳力;面对剩余劳力的存在和劳力的不能充分使用而无能为力。在生计的压力下,这类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力,远比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为多。这种劳力集约化的程度可以远远超过边际报酬递减的地步。蔡雅诺夫指出,革命前俄国农业中曾存在过这种现象。克利福德?吉尔茨(即格尔茨──引者注)给爪哇水稻农业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业内卷化’。本书将证实人口压力常使冀-鲁西北平原贫农农场劳力的边际报酬,降至雇佣劳动工资和家庭生计需要之下。对一个与资本主义企业相类似的大农场来说,这样的经济行为是不合理的──一个企业何以会在边际收益低于成本时继续投入劳力?这样岂不等于故意要亏本?”“但我们不应就此下定论说,那些家庭农场的经济行为是‘不合理的’,是不能用形式经济学来理解的。内卷化的现象,实际上可以用一般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给予合理的解释,但需要同时用关于企业行为和消费者的抉择理论来分析,而不可简单地用追求最大利润的模式来分析”(黄宗智, 2000Π1985:6-7)。笔者之所以大段引用黄宗智的原文,是想给读者忠

202

实于原述而阐释的认识前提。不难看出,黄宗智是要用内卷化概念来阐释家庭农场(小农经济)为什么会比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假如我们撇开黄宗智对内卷化的定义而改用本文给出的内卷化界定来理解,那么,黄宗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就是本文提出的内卷化区间ⅰ。不言而喻,既然是家庭农场与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相比,那么,大农场自然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比较的参照系。本文之所以要整合黄宗智对内卷化概念的论述,除了梳理内卷化概念的涵义外,更在于黄宗智对现实问题的洞见。正如黄先生自己强调的那样,他的研究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是对内卷化边界的拓展。针对格尔茨把精细化耕作限于水稻生产,黄宗智以中国长江三角洲为例将内卷化的边界扩展到“更为劳动密集的经济作物形式,而不是水稻的进一步密集化”。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中指出:“明清长江三角洲的过密型增长并未采取仅在水稻栽培中进一步劳动密集化的形式。长江三角洲的水稻产量不像克利福德?格尔茨的‘农业过密化’概念中提到的那样,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它们在南宋和明代早期已达到高产台阶。自那时直至1950年以后开始引进新的投入,水稻产量极少或毫无增长。那里日益增长的对土地的人口压力不得不寻求不同的出路。”“那里所实行的是日益转向劳动更为密

集的经济作物,尤其是棉花和桑蚕”(黄宗智,2000Π1990:13)。在该书

中,为了凸显农业的外延性扩张之意,黄宗智甚至将“inv olution ”译法从原来其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的“内卷”或“内卷化”,改为

“过密化”。①黄宗智还认为,今日中国乡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制度化

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黄宗智,2006a )。可见,内卷化不一定局限在同一经济作物上,可以扩展到其他劳动更为密集的经济作物,甚至可以是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者“半工”与“半耕”相结合,②只3

02学术评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①②在黄宗智看来,半工半耕制度的逻辑是: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因收入不足而迫使人们外出打工,而外出打临时工的风险又反过来迫使人们依赖家里的小规模口粮地作为保险。这样,就使过密型小规模、低报酬的农业制度和恶性的临时工制度紧紧地卷在一起。由于这个牢固的半工半耕的经济体与制度安排紧密相连,黄宗智又称之为“制度化了的

过密型农业”

(黄宗智,2006a )。黄宗智实际上交替使用“内卷化”和“过密化”的译法。例如,他在2002年的论文(该译本经黄先生本人五次校阅)中使用的是“内卷”或“内卷化”,而在2006年的文章中则又用“过密化”,并将相应的农业称为“过密型农业”。本文为表述的一致性起见,统一使用“内卷化”的译法。

社会学研究 2007.3

要在维持生计水平上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就是一个内卷化的过程。

黄宗智第二个值得关注之点是,提出了分析的中心概念──“内卷化增长”或“内卷的经济”。黄宗智说:“我将论证,就总产出和总产值的绝对量而言,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农村经济的确出现了相当幅度的增长;以整个家庭的年收入来分析,农村经济也显示了若干程度的增长。但是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增长乃是以单位工作日的报酬递减为代价而实现的。家庭年收入的增长,不是来自单位工作日报酬的增加,而是来自家庭劳动力更充分的利用,诸如妇女、儿童、老人的劳动力,以及成年男子闲暇时间的劳动力。这就是‘无发展的增长’、或者说‘过密型增长’(即内卷型增长———引者注)”(黄宗智,2000Π1990:77)。“单位工作日报酬”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视为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VA P (参见图1)。显然,“内卷型增长”不是源自VA P的增加,而是来自于更充分地利用家庭劳动力,使家庭总收入得以增长,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在保持人均收入水平不变(在生存工资水平上)的情况下通过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增长。①如果笔者的这种理解能够成立,那么,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型增长”实际上就是一个在格尔茨意义上的“自我战胜过程”,表现为本文所解析出的内卷化区间ⅱ(参见图2)。

结合现实来看问题,黄宗智的“内卷型增长”揭示了在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小农经济得以存在的一种机理。“内卷的经济,意味着对现代节约劳动的农业资本化的抵制和随之而来的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维持,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村低收入。这就是我的‘没有发展的增长’观点的核心所在”(黄宗智,2002)。客观地说,黄宗智的分析对我们深入理解小农经济是富有教益的。以此而论,倘若黄宗智的有关论述能够在本文所提出的理解内卷化概念的新视角下加以解读,并进一步解析出内卷化区间ⅰ和内卷化区间ⅱ,那么,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晰明了地“把内卷化看作是小农经济内在稳定性的一种可能机理”。

①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的“导论”中,在论及“长江三角洲的内

卷化增长不是在水稻生产中进一步劳动密集化的形式,而是日益转向棉花和桑蚕等劳动更为密集的经济作物”时已指出,“我将证明这些经济作物是通过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而得以生产的,它们带来了较高的单位土地面积的总产值,但这是以较低的单位工作日平均收入换得的”(黄宗智,2000Π1990:13)。“过密化必须区别于现代经济发展,因为它不会把农村引向结构性质变。仅敷糊口水平上的小农生产持续着,甚至随着商品化、农作密集化和家庭工业更为复杂”(黄宗智,2000Π1990:12)。在某种程度上,内卷化增长,与伊懋可对晚清时期中国经济“量之增长和质之停滞”的论断(E lvin,1973),可说是殊途同归。

402

学术评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

本文理解的内卷化概念固然是建立在格尔茨对印尼爪哇地区农业、黄宗智对中国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农村的考察之基础上的,但笔者相信,它很可能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可以用于对其他国家的小农经济问题的分析,并成为刘易斯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行为方式的一种基础。

刘易斯模型是指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本文是按古典学派的传统写成的,作出古典学派的假设,并提出古典学派的问题。从斯密到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假定,或者说都认为,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然后,他们研究生产是怎样一直增长的”。他强调,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假设应该适用于世界上一切地区,但对埃及、印度、或牙买加等国的经济来说,劳动力无限供给显然是一个有用的假设。“古典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工资取决于维持基本生活的需求,而且,有时这可能是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大多数人是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经济里,我们有一种更加客观的标准,因为可以得到的劳动力的最低工资,现在是根据农民的平均产品决定的……然而,维持生计部门的收入是由客观上农民的生产水平决定,还是由主观上传统的生活水平决定,这个问题并不十分重要。无论由什么机制决定,结果都是在最低收入水平时,存在着无限的劳动力供给”(Lewis,1954)。然而,就本文而言,分析的主旨决定了本文关注的重点恰恰是被刘易斯认为“并不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说刘易斯模型是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从城市工业部门的视角触及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工资水平),那么,内卷化则聚焦于农业内部,以厘清劳动力的人均收入水平为何总是处于仅能维持基本生计的水平上。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小农经济中,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使用量为L

=

1 min{L M01,L A1},相应的人均收入水平到底是L M01对应的VA P1还是L A1

对应的VA P

1值,取决于家庭农场的生产状况,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人均收入水平大致上会在生存工资水平附近徘徊。换言之,小农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糊口经济。总之,内卷化至少可以作为“小农经济为何将农民的人均收入视作生存工资水平”的一种可能的运行机制,或者说作为一种可能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为刘易斯模型提供支撑。

本文将内卷化与刘易斯模型相联系,蕴含着可供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处:(1)有助于表明内卷化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般性。(2)即便农业内卷化,只要工业在发展并且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增加,社会

502

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过程,既有增长也有发展。(3)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去内卷化”开拓理论和实践的思路。从内卷化和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逻辑地推断,工业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去内卷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黄宗智具有良好的直觉并已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探讨。譬如,他针对中国的现状曾指出:“尽管农村工业化在东南沿海等最发达地区导致了明显的‘去内卷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大多数其他地区仍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不过,摆脱内卷的途径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农村工业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持续发展,与中国人口总数长期趋势的遏止与扭转(通过前2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尽管在农村由于儿子养老问题而进行了必要妥协)相呼

应,理应带来农村经济的‘去内卷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黄宗智,2002)。

①四、分析结论

本文针对“内卷化”概念提出不同于目前学术界流行诠释的新理解:内卷化是对经济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户)自我战胜和自我锁定机理的一种概括。内卷化的区间可以从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考察:(1)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其他投入要素量的情况下,我们解析出了内卷化区间ⅰ。黄宗智在比较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大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农户)面对人口压力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时,就是着重从这个层面所进行的分析。(2)在生产技术条件或其他投入要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解析出了内卷化区间ⅱ。在这一层面上,可以体现格尔茨意义上的内卷化原意,即把“农业内卷化”解读为是对劳动力填充型农业模式的一种描述,是农业内部在吸纳更多劳动力投入的同时却又不至于降低人均收入水平的“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自我战胜”是战胜了增长的人口对维持生计所带来的压力;“自我锁定”则是家庭农场对劳动力投入的决策锁定于L 1而不是由VA P =W r 来确定。6

02社会学研究 2007.3①黄宗智2006年还撰文认为,今日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发展契机,其出路“在

于当前的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既是高劳动密集型的也是相对高收入的小家庭农场”

(黄宗智,2006b )。

学术评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

如果说彭慕兰、刘世定和邱泽奇等学者对黄宗智意义上的内卷化概念所提出的批评是着重于“破”的话,那么,本文对内卷化概念的新理解则着眼于“立”。本文对格尔茨和黄宗智有关内卷化论述的整合,更彰显了这样的判断:内卷化是小农经济内在稳定性的一种可能机制。而黄宗智则对这一判断的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该判断可以深化我们对世界许多地区过去或现在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的认识,从而把内卷化看作是一种具有相当程度普适性的现象;另一方面,内卷化还可以作为“小农经济为何将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视作生存工资(更准确地说是保留工资)”的一种运行机制,成为刘易斯模型中所论及的传统农业部门行为方式的一种阐释基础。由此观之,内卷化概念具有工具性分析价值。

如果说内卷化侧重于对某种经济过程尤其是某种农业经济过程的描述,那么,刘易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偏重于对结果性现象的表述。将农业内卷化与刘易斯模型相关联,有助于我们把内卷化和“去内卷化”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在农业外延性扩张甚至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情况下,只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少于剩余劳动力存量,仍然存在内卷化倾向。不过,只要工业在发展并且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增加,社会经济总体上仍然是可以发展的。这意味着农业内卷化并不排除工业化和总体经济的发展。

内卷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细小和分散的小农经济易陷入精细化耕作的路径依赖并被锁定。“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必须用适宜小农经济的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温铁军, 2005:121)。就现阶段国情而言,既有的农地制度安排、土地细碎化、城市偏向政策、城乡分割和歧视等因素都是不利于去内卷化的。摆脱农业内卷化亦即“去内卷化”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改变形成内卷化的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于此,彭慕兰(2003Π2000,2003)、黄宗智(2002,2004、2006b)、韦森(2006)的研究是我们借鉴的思想养料。①此外,进一步探究人口增长的规律,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也是去内卷化的应有之义。

①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把内卷化和刘易斯模型放在低收入者工资决定模型(郭继强,

2006)的视角下,这种“去内卷化”实际上就是从组合Ⅰ状态向劳动力供求的其他组合状态转变。本文限于篇幅和主题,对此暂不展开讨论。

702

社会学研究 2007.3

参考文献:

陈勇勤,2006,《评黄宗智中国小农经济分析框架》,《天府新论》第5期。

郭继强,2005,《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民工劳动供给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2006,《低收入者工资决定模型———一个统一若干著名理论新视域的理解》,《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

黄宗智,2000/1985,《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等译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0/1990,《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黄宗智等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第4期。

———,2004,《再论18世纪的英国与中国———答彭慕兰之反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

———,2006a,《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下),《读书》第2、3期。

———,2006b,《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读书》第10期。

刘世定、邱泽奇,2004,《“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彭慕兰,2003/2000,《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回应黄宗智先生》,《历史研究》第4期。

恰亚诺夫,1996Π196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韦森,2006,《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温铁军,2005,《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家炎,2003,《如何理解18世纪江南农村:理论与实践──黄宗智内卷论与彭慕兰分岔论之争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第2期。

赵冈,1997,《过密型农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2005,《生产函数与农史研究———评彭、黄大辩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

G eertz,Clifford1963,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 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 lvin,M ark1973,The Pattern o f the Chinese Past.S tan ford:S tan 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W.Arthur1954,“Econom 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 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 o 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22(M ay).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宛丽

802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 ocial science.I t is argued that falsificationism is not only criticized in scientific philos ophy ,but als o unsuitable for s ocial science based on probabilistic casual relation.The author discusses four problems when using falsification to justify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s ocial theories :1.we should distinguish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su fficient condition ;2.it πs necessary to notice auxiliary hypothesis of theories ;3.statistical theories can πt be falsified by a single counterexam ple ;4.the theory of scope limitation can πt save falsificationism.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abov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only by developing theories strictly instead of using the falsification carelessly ,can we make the s ocial theory progress continuously.

The Pros ocial Behaviors Endorsed by Adolescents :A focus group study K ou Yu ,Fu Yan &Zhang Qingpeng 154…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os ocial behaviors endorsed by y ounger adolescents with the method of focus group interview.141subjects (69male and 72female )in 24focus groups were asked to describe special pros ocial acts of the pros ocial people they knew.We listed 43items of pros ocial behavior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argu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ata ,am ong which there were various behaviors that traditional researches had not addressed ,which accounted for 56.32%of total ,including relational behaviors ,behaviors related to pers onal quality and behaviors of charity ,etc.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ubjects ’family SES am ong three types of schools ,but not on the variable of G rade.G irls listed m ore relational acts than boys ,while boys listed m ore overt acts than girls.

“Subjective C onstruction ”:Methodological rev olution in sexuality research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ontext Pan Suiming &Huang Yingying 174……………………………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 overall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research within and outside of China with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in Chinese context.I t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as part of the s 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to be the main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sexuality study ,and als o examines its background ,rationale ,significance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8393409.html,ing exam ples in Chinese context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sexuality stud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s ociolog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digen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sexual issues and concerns ,communicate with the western theories and studies critically and selectively ,deconstruct over 2medicalization and focus on the sexuality in Chinese s 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based on daily ,bodily and diverse experienc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 oncept of “Inv olution ”Guo Jiqiang 194

…5

42

Abstract: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inv olution”, which differs from the prevailing opinion in academic circles.Inv olution,which is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entity,especially the family farms,to self2 overcome and to self2lock in,is embodied in tw o different aspects,thus Inv olution Region i and Inv olution Region ii come into being.This paper follows and delves into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inv olution by G reetz,as well as integrat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by Philip C.C.Huang,and it treats inv olution as a probable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inner stability of small2scale peasant economy.C om pared with inv olution which lays particularly em phasis on economic process,especially agricultural economic process, Lewis M odel lays stress on describing consequent phenomena.The combination of inv olution and Lewis M odel will broade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pace of de2 inv olution,which is to be achieved by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the migra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BOOK REVI EW

Indirect Reciprocity from an Ev olutionary Perspective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fter R. D.Alexander,The Biology o f Moral ……………………………………………………

Systems Du Yue 209 T echniques of the P ower to Punish in M odern S ociety

Reading Cesare Beccaria,On Crimes and Punishments and Other Writings ……………………………………………………

Hu Shuijun 226 642

品牌价值与品牌创新

品牌知识系列讲座(1) 品牌价值与品牌创新 作者:杜梅祖月 来源于: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年7月28日第11版 当今的国际市场已经跨越产品竞争阶段,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正如美国品牌策略专家莱瑞·莱特所言:“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因为,一个好的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不仅会创造出超额的经济利润,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品牌价值 ◆品牌与品牌价值 品牌(Brand),是名称、名词、标号或设计的一种形态,包括相互之间的组合。确定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识别某个销售者或群组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使之与竞争对手加以区别。品牌最早源于古代挪威语“brandr”,意为“被打上烙印”。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此后的40多年间,研究者对品牌进行了多种解释,但是没有实质的差异。 品牌价值(Brand value),是指某一个时点由品牌所有者运用类似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计算,并且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评估品牌价值就是要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并购、企业定价提供依据,并且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 作为品牌,在市场上除了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外,还有重要的特性价值,这种特性价值构成市场的凝聚力,并以有形的和无形的力量统治着市场,控制着生产者,引导着消费者。 ◆世界品牌实验室

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的是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它是一家国际化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全资附属于世界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世界经理人集团。该实验室的专家和顾问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并购过程中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 从2004年起,该实验室每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The World's 500Most Influential Brands),被公认为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品牌年度报告。世界品牌实验室按照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对世界级品牌进行了评分,根据其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最终推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0个品牌。如,2006年度(第三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谷歌(Google)第一,沃尔玛(Wal-Mart)第二,微软(Microsoft)第三,可口可乐(Coca-Cola)由上届的冠军降至第四。中国有海尔(Haier)、联想(Lenovo)、央视(CCTV)、长虹(Chang Hong)、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和中铁工程(CREC)6个品牌入选。 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还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以2006年为例,该实验室从2006年1月就开始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计算出品牌对收益的贡献程度;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客观地预测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趋势以及品牌贡献在未来收入中的比例;通过对市场、行业竞争环境的风险分析,计算出品牌的当前价值。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以639.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保持第一,联想、中国移动、CCTV紧随其后,品牌价值均超过600亿元。 二、品牌创新 品牌价值是被公众认可和接受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使品牌保值、增值,而不贬值,离不开品牌创新。品牌创新,不但可以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而且还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一个团体……因为,“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造能力”。 品牌创新(Brand 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在强势品牌的基础上,对生产要

(完整版)我和新教育的故事

我和新教育的故事 开发区实验小学邱秀兰 新教育的理念为我展示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听了使人振奋!记得朱永新教授曾说过:“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此后,我就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和我的孩子们用心的相处着。 今年接三年级,我知道三年级是最难教的年级,开始训练作文。我除了让学生每天阅读书籍外,还安排孩子每天写半面读书笔记,并在讲课的时候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并坚持写日记、读后感,口语交际课 一个班级有自己的特色很不容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便成了路。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是兄弟姐妹。爱是一个家幸福的源泉和动力。孩子们慢慢懂事了,我的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每天早晨语文晨读时,我让孩子们先读一首诗(孩子们没人买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几遍下来后,孩子们已熟读成诵了,接下来由一个孩子领读传统文化,学生反复读,直到背过为止,剩余时间就是孩子们自由读课文的时间了。 在午练环节,我会和学生一起读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书籍,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读了三部书《吹小号的天鹅》、《柳林风声》、《昆虫记》。每读完一部书,我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开读书交流会,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本来有许多孩子不

喜欢看书,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已经爱上了阅读,写起作文来也得心应手了。我也抓住时机,发现好的作文及时表扬,在班中宣读,并传到班级空间里,看到孩子们点滴进步,真是由衷地高兴啊。 神道口小学是新教育的实验基地,丁莉莉校长一直紧跟新教育的步伐,扎实走好每一步,带动了全校师生走向光明,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学校的每月一事老师认真学习、总结,带领孩子们学习,带领家长们学习,让老师、孩子、家长都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为了孩子,我们绞尽脑汁鼓励孩子,评价手段多样化,阳光手册、阳光生的评选,阳光礼物的下发,学校不在乎金钱,在乎的是孩子。每天的“晨诵、午读、暮省”让我们一起成长,我的新教育,就是多一股创造的激情,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我的新教育故事就是多一种生活的诗意,从平凡中品位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我的新教育故事,就是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只要付出,就会无悔;只要经历,就会无憾。这就是新教育精神,这也是新教育人最值得炫耀的无价之宝。庆幸,我走进了阳光神小!庆幸,阳光神小有新教育!庆幸,新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更庆幸,这里的孩子不一样! 新教育的理念为我展示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听了使人振奋!记得朱永新教授曾说过:“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此后,我就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和我的孩子们用心的相处着。

新概念英语 短文

A Puma at large逃遁的美洲狮 Where must the puma have come from? Pumas are large, cat-like animals which are found in America. When reports came into London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 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However, as the evidence began to accumulate, experts from the Zoo felt obliged to investigate, for the descriptions given by people who claimed to have seen the puma were extraordinarily similar. The hunt for the puma began in a small village where a woman picking blackberries saw 'a large cat' only five yards away from her. It immediately ran away when she saw it, and experts confirmed that a puma will not attack a human being unless it is cornered. The search proved difficult, for the puma was often observed at one place in the morning and at another place twenty miles away in the evening. Wherever it went, it left behind it a trail of dead deer and small animals like rabbits. Paw prints were seen in a number of places and puma fur was found clinging to bushes. Several people complained of "cat-like noises' at night and a businessman on a fishing trip saw the puma up a tree. The experts were now fully convinced that the animal was a puma, but where had it come from? As no pumas had been reported missing from any zoo in the country, this one must have been in the possession of a private collector and somehow managed to escape. The hunt went on for several weeks, but the puma was not caught. It is disturbing to think that a dangerous wild animal is still at large in the quiet countryside.

新概念英语试题及答案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综合水平测试题 一、根据音标写单词(10分) 1. [r?'mɑ?k]? 2. [r?'ma?nd] 3. [gl?m(p)s] 4. [fla?t]? 5. ['f?r?st] 6. ['v?l?d??] 7. [d?'sk?v?] 8. [s?'d?est] 9. [k?'lekt]10. [swi?p]11. [r?'w??d]12. [spe?s] 13. [k??z]14. ['f??g?]15. ['k?nf?d(?)nt]? 16. [?k'spl???(?)n] 17. [sm??k]18. [?n'kri?s]19. ['eksp??t]20. ['fju?t??]? 二、单项填空(20分) 21. It’s interesting, but ________ difficult for me. A. little B. a little C. a few D. few 22. Everyone ______ here last Monday. A. were B. is C. are D. was 23. Did Julie study _______ exams? A. to B. for C. have D. at 24. It was a _________ day yesterday. A. rain B. raining C. rainy D. to rain 25. There are also many fast food restaurants in _________ parts of our city. A. other B. others C. another D. the others 26. You needn’t _________ your English. I will help you. A. worry B. worried C. worry about D. worried about 27. —_________ does you mother go to the supermarket? —By bus. A. Where B. When C. How D. What 28. It’s time ___________class. A. for have B. have C. to have D. to having 29. He helped his mother clean the rooms and then ________ his homework yesterday afternoon. A. do B. doing C. does D. did 30. —Is that ________ interesting book? —Yes, but it is ___________ difficult. A. an, a little B. a, a bit C. a, a little D. an, little 31. —When did you see the film? —__________. A. Two hours ago. B. In an hour C. Two hours D. In two hours ago 32. How about _________ the supermarket? A. to go to B. going C. to go D. going to 33. I’d like ________ TV, but my father enjoys _________ newspapers. A. watching, reading B. seeing, see C. to see, see D. to watch, reading 34. His __________ says it’s 7:00 pm. A. belt B. wallet C. watch D. ring 35. I think the TV show is interesting. Do you ________ me? A. like B. agree C. agree to D. agree with 36. —I love Sports News. What about you? —__________. did, too do, either do, too D. I love to

新教育理念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教育,让我感慨良多,真可谓一字千斤,使我受益匪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

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课外阅读练习教学提纲

Step 1 阅读短文 Good morning, class. Sit down, please. My name is Yang Hui.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I'm fine.1 This is Tom Green. Tom Green is new(新来的). Step 2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正(T)误(F)。 1. Tom Green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2. Yang Hui is an English teacher. 3. Tom Green is Chinese(中国人). 4. This is an afternoon class. 5. Miss Yang is not fine. Step 1 阅读对话 Are you a New Student? S: Good morning, Miss Hu. T: Good morning. Are you a new student? S: Yes, I am. T: What's your name, please? S: My name is Li Dong. T: Li Dong? Who's Li ming? S: He's my brother.

T: How old are you? S: I'm twelve. How are you, Miss Hu? T: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S: I'm fine, too. Excuse me, is this Class Three, Grade One? T: No, that is. S: Thank you. Goodbye. T: Goodbye. Step 2 根据对话内容,在每个空白处填写一个适当的词(词首字母已给出)。 1. Li Dong is a s . 2. Li Dong knows Miss H . 3. Li Dong is Li Ming's b . 4. Li Dong is t . 5. Li Dong in Class T . Step 1 阅读对话 We're All Friends Jim: How do you do? Ann: How do you do? Jim: I'm Jim Hyde. What's your name, please?

新概念英语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

新概念英语1 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 Look at the picture. There is a family in this__1_ .This man is the father .He is a _2__in a factory. That woman is the_3___ .She is a teacher. She teachers in a__4_ .The girl is the daughter. She is very pretty. She is a__5__ in a school .She studies hard .They are happy. ( )1.A.picture B. house C. room D. photo ( )2.A. doctor B. student C. teacher D. worker ( )3.A. mother B. daughter C. niece D. student ( )4.A. hospital B. home C. school D. house ( )5.A. teacher B. doctor C. worker D. student There are many things on the desk. There is a pen, a pencil, a schoolbag and an umbrella. This pen is Tom`s .That pencil is Xiao Hong`s .The schoolbag is beautiful but it is not my schoolbag. It is Mary`s schoolbag. That umbrella is mine .It is very useful on a rainy day.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What is on the desk? 2.Whose schoolbag is it? 3.Whose pen is it? 4.Whose pencil is it? 5.Whose umbrella is that? I am Jun Li. I am Chinese. I am in Grade Three. This is Ming Zhang. And this is Nan Li .They are students, too. They are my classmates. We are all good students. That is Mr.Wang. He is an old Chinese teachers. That is Miss. Ann. She is an English teacher. Miss.Ann is young. They are both our good teachers.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正误,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 )1.Jun Li ,Ming Zhang and Nan Li are all in the same class. ( )2.Jun Li, Ming Zhang are good students. Nan .Li is not. ( )3.Mr. Wang is a teacher of English. ( )4.Miss. Ann teaches us Chinese. ( )5.Mr. Wang is old, but Miss. Ann is young. Come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It is a picture of an American family. The man in the hat is Mr. Smith .He is a teacher. He teaches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 You can see Mrs. Smith, too. She is Mary Smith. She is from Canada. She is also a teacher. Mr. and Mrs. Smith have three children. Peter, Helen and Dan. Peter is fifteen. Helen is thirteen and Dan is ten. They are at Mr.and Mrs.Smith`s school.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正误,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 )1.Peter`s father in the picture ( )2. Mary`s father is Canadian and her mother is American. ( )3. Mrs. Smith is a teacher ,too. ( )4.Peter, Helen and Dan and their father and mother are in the same school. ( )5Their school is in Canada. Hello, I am Tom. I study in a junior school. I have three men teachers. They are Mr. Carter. Mr. Green and Mr Black .Mr. Carter is a new teacher. He comes from the UK and teaches us math. His class is so funny that we all like him very much. Mr. Green is our art teacher. He is strict but he is so smart. H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He speaks well. They are all nice. We all like them.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一书,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教育实验。 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四种精神: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四、五大理念: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五、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六、六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培养卓越口才。5、构筑理想课堂。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和学校的试验有以下体会: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 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开发较早也是迄今为止 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都被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深深的喜爱、着迷。 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

打印版新概念英语

Lesson 001 New Word and expressions 1. excuse Excuse me. Excuse me. Is this your pen? Excuse. What time is it? 2. me Give me that book. Please tell me more. 3. yes Yes, it is. - Are you a student? - Yes, I am. - Can I have a cup of tea? - Yes, of course. 4. is Is this your handbag? Today is Monday. This card is mine. 5. this Is this your book? 6. pardon Pardon me? Pardon? Will you say that again? 7. it Yes, it is. - Whose bike is this? - It ’s mine. That skirt is expensive, isn ’t it? 8.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She said ‘Thank you ’ to me with a smile. 9. very much I like her very much. Mary likes singing very much. Lesson 002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pen Is this your pen? May I borrow your pen? This pen is made in China. 2. pencil Is this your pencil? The pencil on the desk is mine. Whose pencil is this? 3. book Is this your book? I am reading a book. He has lots of books. 4. watch Is this your watch? My watch has stopped. This watch is too dear. 5. coat Is this your coat? How much is this coat? Put on your coat. 6. dress Is this your dress? Her new dress looks nice. How much is this dress? 7. skirt Is this your skirt? She is wearing a short skirt. This kind of skirt is popular this year. 8. shirt Is this your shirt? He put on a shirt and went out. The man in a shirt is my uncle. 9. car Is this your car? Many people go to work by car. There are many cars in the street. 10. house Is this your house? He lives in a big house. He has a house in Paris. Lesson 003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umbrella My coat and my umbrella, please. Bring your umbrella with you. It ’s going to rain. Where ’s my umbrella? 2. please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Close the door, please. 3. here Here is my ticket. Here comes the bus. My aunt lives here. 4. my My coat and my umbrella, please. I called my mum yesterday. Have you seen my book? 5. ticket The plane ticket is two hundred dollars ($ 200). I forgot to bring my ticket with me. 6. number Thank you, sir. No 5. What is your phone number, please? My room number is 309. 7. five 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my family. He can eat five apples at a time. 8. sorry This is not my umbrella, sorry sir. Sorry. I ’m late. I ’m sorry. I broke your glass. 9. sir Can I help you, sir? Sir, you ’ve dropped something. 10. cloakroom Excuse me. Where ’s cloakroom? You can leave your coat in the cloakroom. Lesson 004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suit Is this your suit? He looks nice in the new suit. How much is your suit? 2. school Is this your school? Dad takes us to school every day. Which school do you go to? 3. teacher Is this your teacher? Miss Lee is my

品牌概念 自然理念新

一、品牌概念黄泽胜最近许多书籍、报刊、杂志大谈“定位”。什么“营销定位”,“品牌定位”等等不一而足,许多朋友也来信问我们一些关于品牌的问题。根据我们的作业经验和对品牌的理解,我们简单地谈一下品牌的定位,要想清楚品牌如何定位,就必须清楚品牌是什么。我们认为:品牌是一种战略,而不是营销策略;品牌是一种经营理念,而不是市场概念;品牌的出发点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的消费趋势,所谓品牌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不同;品牌的核心是附加价值,所谓的品牌附加价值是产品品质、企业经营理念、员工行为综合作用,让消费者产生体验的结果;做品牌不仅仅为了企业现在,更是为了未来;做品牌不仅仅为了参与竞争,更是为了超越竞争。因此品牌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系统管理。优秀的品牌是管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成功的品牌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基于对品牌的认识,我们认为一个一个完整的品牌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品牌的愿景:品牌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用愿景凝聚人心、凝聚士气,给人方向。因此品牌愿景实际上就是品牌的价值实现。 二、品牌的战略价值主张:品牌为目标消费者到底创造什么价值,消费者为什么选择我们,而不是竞争对手,也就是品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树立品牌的竞争能力。因此品牌的战略价值主

张实际上就是品牌的价值源泉——力量从何而来? 三、目标消费群价值观: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价值趋向如何,品牌的价值如何与他们的价值观找到契合点,这是品牌的价值基础。 四、品牌的口号:它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工具,她主要是解决价值沟通问题。 四个关键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缺一不可。 ?品牌是战略而不是策略。 ?品牌是经营理念而不是市场概念。 ?品牌要以客户为中心,所谓品牌个性就是品牌目标消费群的价值观、追求和生活方式。 ?品牌是建立在一系列关系上的价值承诺,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战略、企业家追求、员工行为等诸要素整合的结果,因此完整的品牌体系由品牌的愿景、品牌价值主张、品牌目标消费群描述、品牌口号四部分沟通。 ?品牌的核心是附加价值,所谓附加价值就是品牌给消费者的体验。 ?品牌是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品牌更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没有知名的品牌,不仅说明这个国家物质贫乏,更说明该国家民族精神贫乏。 二、设定目标步骤 (1)先拟出您期望达到的目标;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洛新局老井小学周万红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新概念英语2 扩展阅读

1. It was two weeks before Christmas, and Mrs. Smith was very busy. She bought a lot of Christmas cards to send to her friends and to her husband's friends, and put them on the table in the living-room. Then, when her husband came home from work, she said to him, “Here are the Christmas cards for our friends, and here are some stamps, a pen and our book of addresses. Will you please write the cards while I am cooking the dinner?" Mr. Smith did not say anything, but walked out of the living-room and went to his study. Mrs. Smith was very angry with him, but did not say anything either. Then a minute later he came back with a box full of Christmas cards. All of them had addresses and stamps on them. “These are from last year’”he said. “I forgot to post them." 2. Mrs. Jones was waiting for an important telephone call, but she had no bread in the house, so she left the baby at home and said to his five-year-old brother, “I will be back in a few minutes." While she was out, the telephone rang, and Jimmy answered. "Hullo," said a man, “is your mother there?" “No,”answered Jimmy. “Well, when she comes back, say to her, ‘Mr. Baker telephoned’.’’“What?”“Mr. Baker. Write it down. B-A-K-E-R." “How do you make a B?”

新概念英语分别相当于什么水平

新概念英语分别相当于什 么水平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新概念英语分别相当于什么水平 第一册适合小学5-6年级,二册适合初中1-2年级,三册适合高中1-2年级,四册适合高三-大一。 第一册◎英语初阶(FIRST THINGS FIRST) 读者对象: (1)零起点的英语学习者 (2)小学高年级学生或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3)欲在短期内掌握英语基础的学习者 (4)英语入门级培训班的学员 (5)参加PETS一级B和二级考试的考生 学习目标: (1)达到初中或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平 (2)掌握英语初级语法 (3)应对一般的日常对话 (4)掌握800至1500个单词 第二册◎实践与进步(PRACTICE & PROGRESS) 读者对象: (1)已经学完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或任何一种初级英语教程的英语学习者(2)已经具备了一定词汇量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广大中学生 (3)已经放下英语多年,但有一定基础,希望重拾英语的学习者 (4)欲在高考英语中取得高分的学生 (5)想为自己的英语打牢根基,学习正统英文的学习者 (6)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成人英语自学者 (7)英语提高班的学员 (8)参加PETS二级和三级考试的考生 学习目标: (1)学习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掌握英语中级语法,并做到活学活用 (3)掌握1500至4000个单词 第三册◎培养技能(DEVELOPING SKILLS) 读者对象: (1)已经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或任何一本中级以下水平综合英语教材的学习者 (2)已经具备了一定英语基础的高中二、三年级学生或大学一、二年级学生(3)不满足于只是应付英语水平考试,想全面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者(4)在校的大中学生,打算在学习课业的同时选择广泛的阅读材料 (5)有相当的英语水平,想能更加自由运用英语的学习者 (6)准备TOEFL和CET-6考试的考生 (7)准备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学习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