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心脏电生理发展到今天,冠状窦电极放置的地位日显重视。无论是射频消融、CRT、还是Insync ICD等尖端电生理治疗手段,最首要的步骤就是放置冠状窦电极。

马长生教授的《射频消融图谱二版》中就有冠状窦放置与影像关系的内容,但光看书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操作在于实践。

本人的一点小小经验愿与各位分享:

1.从左锁骨下静脉径路,可能会较容易引导电极进入冠状窦。(与电极的弧度相吻合)

2.二次使用的冠状窦电极可能远端的弧度上有些松弛,可以用食指重新打弯塑型后放置会更容易进入冠状窦。

3.RAO30是电极进入的最佳方位,此时在心脏右中下方会出现白色三角区,电极远端放置此区,即出现与前不同的跳动,将电极逆时针旋转并稍加力送电极,看电极转弯成<90°并>30°并进入时,表示已经进入冠状窦。

4.RAO30度放置完冠状窦电极后,必须经AP或LAO位查证。(部分可以进入冠状窦的分支中),亦可经腔内心电图识别。

5.经常进入分支的术者,应注意是否在逆时针旋转时过渡。

6.确定进入分支后,应将电极稍稍撤出略向顺钟向转动并送电极。

7.RAO30下,放置后:U型提示电极在右房,L型提示电极在右室。

8.在未确认冠状窦电极进入主支时,不要贸然猛力深送电极。

在LAO45度,冠状窦电极指向脊柱,方向固定,上下调整,很快就可以进而CS,而且不用再动球管就可以很明确判断放置成功。

我使用过LAO、RAO及前后位放置电极的方法,开始学时采用LAO觉得还可以,后来后前位也能放进,但随着遇到不好放的病人,发现RAO有时很管用,导管尖去找后三角的透亮区,可以避免导管进入右室流出道。导管进入右室后回撤,稍微逆钟转,可以进入一些比较困难的病人的冠状窦.

我觉得关键还是看个人习惯,我就是一直在前后位插冠状窦电极的,到窦口后有一明显的摆动,再逆时针转动一下就能进入,有时候逆时针转的太多进不去时,也可稍稍顺时针转一下。

同意以上意见,我是在阜外进修的,都是用LAO30度颈内静脉进入,也是比较快,感觉上只要导管头垂直脊柱,沿着脊柱上下滑动,绝大部分情况可滑入冠状窦,当然要避免入右室,比正位要快得多。

本人前几天为一位室上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冠状窦电极放置位置见图一和图二(本人放置冠状窦电极一般用时数分钟,且成功率近100%而本次耗时近90分钟,放置位置亦不甚满意),经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左侧隐匿性旁道,成功消融靶点影像见图三,术后行冠脉照影证实冠状窦电极不在冠状窦内,请问:冠状窦电极在哪里?

图一:

从RAO看,CS电极上部在右侧向下走行,下部指向左侧,但没有指向左上,没有进入CS 的典型反折(30-90度的反折);

图二:

就是在图二位置心内电图呈大A小V,且证实为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并消融成功。

从LAO看,CS电极虽然指向后方(脊柱),但未跨过脊柱,弧度也不够大,因此初步判定没有进入CS。从LAO看,CS电极上部在右侧向下走行部分距离右心缘也较近,还不到一个椎体的距离,说明下部指向左侧的部分大部分都在右房内,结合图4,应明确在窦口附近。

图三

图四

注意图四,冠状窦电极放置位置未变,于消融成功后行冠脉造影显示冠状窦走形,并证实冠状窦电极未在冠状窦内。从第4张片子看就很清楚了,CS电极没有进入CS,也没有进入心中静脉,仅仅是抵在CSO,本例病人冠状窦口开口有畸形,开口较小,开口似乎指向下方,动态观察不知道是否有筛状开口。

本人一共参与完成RFCA400余例,曾经遇到冠状窦开口向下1例,该例经左锁骨下静脉置放CS电极失败,但经股静脉意外进入CS;2例左上腔(本例可以排除);1例筛状开口(经CAG证实)置放CS失败。

因此,我的观点是,本例患者CS电极位于CSO附近(当然CS远端电极会有AV波),但未入CS,CS开口偏小,并指向下。没有其他畸形的证据。不知有无更多资料?

冠状静脉窦无顶综合征_92

CS解剖特征及分型CS位于心脏冠状沟后部,在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并开口于右心房,主要接受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等心肌的静血回流,是冠状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天性CS畸形分为4大类:(1)CS扩张;正常<10mm(2)CS缺损,即UCSS;(3)CS闭锁;(4)发育不全的CS。 冠状静脉窦增宽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UCSS)是房间隔缺损中的一种少见的类型,该病的发病率不到房间隔缺损总数的1%。因患者通常缺乏特异度的临床表现,而不被临床医师重视。 UCSS也称冠状静脉窦间隔缺损。为胚胎发育过程中,左心房静脉皱褶形成不完全造成。表现为冠状静脉窦与左心房后下壁间分隔不完全或无分隔,致使左心房血液经CS入右房。该病由Raghib于1965年首先提出。UCSS十分少见。UCSS常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LSVC),有文献报告约75%的UCSS合并PLSVC。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分型根据 Kirklin 和 Barratt-Boyes的分型:Ⅰ 型,CS 间隔完全缺损同时合并 PLSVC;Ⅱ 型, CS 间隔完全缺损同时不合并 PLSVC;Ⅲ 型, CS 间隔中段部分缺损;Ⅳ型,CS间隔终末段缺损。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Ⅰ型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Ⅱ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Ⅲ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Ⅳ型隐藏于标准切面的心脏结构——冠状静脉窦和降主动脉冠状静脉窦增宽区分心包/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与心包积液 冠状静脉窦增宽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分流与合并畸形UCSS因为存在心房水平左向右的分流,因此常引起右心前负荷增加,严重者可引起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衰竭。患者可表现为胸闷、活动耐力下降等不典型症状。有文献报告部分型UCSS可以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而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缺损类型及分流量。 UCSS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特点;文献报道UCSS常合并的心脏畸形: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右室双出口等。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的典型超声表现 二维超声:CS窦壁与左房间可见回声中断。 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从左房经CS到右房,通常超声看到该表现即可诊断。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心脏电生理发展到今天,冠状窦电极放置的地位日显重视。无论是射频消融、CRT、还是Insync ICD等尖端电生理治疗手段,最首要的步骤就是放置冠状窦电极。 马长生教授的《射频消融图谱二版》中就有冠状窦放置与影像关系的内容,但光看书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操作在于实践。 本人的一点小小经验愿与各位分享: 1.从左锁骨下静脉径路,可能会较容易引导电极进入冠状窦。(与电极的弧度相吻合) 2.二次使用的冠状窦电极可能远端的弧度上有些松弛,可以用食指重新打弯塑型后放置会更容易进入冠状窦。 3.RAO30是电极进入的最佳方位,此时在心脏右中下方会出现白色三角区,电极远端放置此区,即出现与前不同的跳动,将电极逆时针旋转并稍加力送电极,看电极转弯成<90°并>30°并进入时,表示已经进入冠状窦。 4.RAO30度放置完冠状窦电极后,必须经AP或LAO位查证。(部分可以进入冠状窦的分支中),亦可经腔内心电图识别。 5.经常进入分支的术者,应注意是否在逆时针旋转时过渡。 6.确定进入分支后,应将电极稍稍撤出略向顺钟向转动并送电极。 7.RAO30下,放置后:U型提示电极在右房,L型提示电极在右室。 8.在未确认冠状窦电极进入主支时,不要贸然猛力深送电极。 在LAO45度,冠状窦电极指向脊柱,方向固定,上下调整,很快就可以进而CS,而且不用再动球管就可以很明确判断放置成功。 我使用过LAO、RAO及前后位放置电极的方法,开始学时采用LAO觉得还可以,后来后前位也能放进,但随着遇到不好放的病人,发现RAO有时很管用,导管尖去找后三角的透亮区,可以避免导管进入右室流出道。导管进入右室后回撤,稍微逆钟转,可以进入一些比较困难的病人的冠状窦. 我觉得关键还是看个人习惯,我就是一直在前后位插冠状窦电极的,到窦口后有一明显的摆动,再逆时针转动一下就能进入,有时候逆时针转的太多进不去时,也可稍稍顺时针转一下。 同意以上意见,我是在阜外进修的,都是用LAO30度颈内静脉进入,也是比较快,感觉上只要导管头垂直脊柱,沿着脊柱上下滑动,绝大部分情况可滑入冠状窦,当然要避免入右室,比正位要快得多。

DSA血管解剖

第2节 头颈部DSA 一、血管剖析 (一)动脉系统 1.,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右颈总动脉发自于右头臂动脉(或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常发自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约在两侧甲状软骨水平(C4水平)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时大脑半球供血的主要渠道,它自颈总动脉分叉后上行至岩骨的颈动脉外口,依此为界将颈内动脉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颅外段无分支且呈垂直走行;颅内段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岩骨段、海绵窦段、虹吸弯段和终末段等,于终末段分成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分叉后,向前内斜过视交叉至大脑纵裂,向后上绕胼胝体与大脑后动脉分支吻合。沿途分支右中央支、前交通动脉、眶动脉、额极动脉、额前和额中动脉各2~3支、旁中央动脉和契前动脉各2~3支以及胼胝体动脉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中末分支,分叉后进入大脑外侧裂,在岛域附近分支。分支前端称水平段;分支后段称为侧裂段,分别自前向后分出上行支有额眶动脉、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角回动脉和顶后动脉;下行支是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中动脉和颞后动脉。 额外动脉在第4颈椎处分叉于颈总动脉,主要分支自下而上分别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和额内动脉。 2,椎动脉系统 是小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它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常分为两段:自第六颈椎横突孔上行至枕骨大孔间为颅外段,沿途发出多支脊髓动脉;从枕大孔的椎动脉孔入颅后改称为颅内段,先由延髓外侧转向腹侧走行。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沿脑干腹侧的中线上行终于脚间池,随机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颅内段椎动脉的主要分支自下而上为脊髓前、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主要分支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二)静脉系统 头颈部的静脉主要由颅内静脉、颅外静脉组成。 1,颅内静脉由大脑深、浅两组静脉和颅后窝静脉系组成。 硬膜静脉窦是将颅内诸支静脉引入到颅内静脉的通道。主要有上失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窦和蝶顶窦等。 2,颅外静脉主要由面总静脉、枕静脉和耳后静脉组成。 二、造影技术 (一)手术操作 1,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应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动脉(颈总动脉或颅内动脉)或椎动脉,其顶端一般插至第4~5颈椎平面,然后在导管内注入少量对比剂,经证实后即可造影。插管时将所选导管插至升主动脉弓,然后转动导管180°使导管的尖端缓慢地向后拉,使导管尖端抵达无名动脉开口处,然后旋转导管使导管尖端指向左(内)侧继续推进,使其进入右颈动脉。将导管直接插入无名动脉入口,旋转导管使其尖端向上,然后缓慢向后拉导管,导管进到左颈动脉开口处慢慢转动,并利用回抽和推动等操作技巧,应用反时针方向能有效

电生理基础知识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 (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

LAO下两个瓣环的大概位置注意CS电极的形状 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 Ilis |'HO\ 4 CS M (s PROX

RAO下4个电极的位置 正位AP 注意一下脊柱的位置和电极弧度的变化 上两图为RAO、下为LAO 分别显示了环肺标测电极分别进入左上LSPV、右上RSPV、左下LIPV、右下RIPV肺静脉的情况

I LSPV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已经从原来的二维观察过度到现在的三维重建,目前三维的的操作界面有两种,一 种为圣犹达的 Ensite 3000 系统分NavX 和Array ,NavX 系统为接触式标测, Array 为非接触式标 测,就是熟称的“球囊”再有一种就是强生的“ CARTO" 介绍一下Ensite 3000 指导下的常见消融 这是该系统的电极贴片 Ensite 系统采用的是贴片定位技术,分六块贴片,前后、左右、头颈后部,和左大腿内侧 中间的是一个计时模块,一旦激活计时模块,系统便倒计时 18小时。 L5PV I . UPV cs RSPV

这是ensite系统的组成,想有些同道在导管室已经见过了,但还是给大家看一下 以房颤消融AF为例简要说明一下,第一步,导管进入心腔后由于AF需要穿房间隔,待穿刺后激活系统,系统可以显示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注意,图中一个长的是放在CS的冠状窦电极,一个是在心房4极电极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本身的循环称为冠状循环。尽管心仅占体重的约0.5%,而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因此,冠状循环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起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很短,约5~10 mm,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分叉处常发出对角支,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也可至前乳头肌。 (1)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也称前降支,似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其始段位于肺动脉始部的左后方,被肺动脉始部掩盖,其末梢多数绕过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下1/3,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前室间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室间隔的前2/3以及心传导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前室间支的主要分支有:①左室前支3~5支者多见,分别向心左缘或心尖斜行,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心室前乳头肌和心尖部。②右室前支很短小,分布于右心室前壁靠近前室间沟区域。右心室前支最多有6支,第1支往往在近肺动脉瓣水平处发出,分布至肺动脉圆锥,称为左动脉圆锥支。此支与右冠状动脉右动脉圆锥支互相吻合形成动脉环,称为vieussens环,是常见的侧支循环。③室间隔前支以12~17支多见,起自前室间支的深面,穿入室间隔内,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 (2)旋支circumflex branch,也称左旋支。从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即行走于左侧冠状沟内,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间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旋支及其

心脏冠状动脉和心静脉解剖图.

心脏冠状动脉和心静脉解剖图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心脏不停地搏动以保证血运。而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脉,也称冠脉循环。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正常情况下,它对血液的阻力很小,小于总体冠状动脉阻力的5%,从心外膜动脉进入心壁的血管,一类呈丛状分散支配心室壁的外、中层心肌;一类是垂直进入室壁直达心内膜下(即穿支),直径几乎不减,并在心内膜下与其它穿支构成弓状网络,然后再分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丛支和穿支在心肌纤维间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供给心肌血液。 由于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行走,显然会受制于心肌收缩挤压的影响。也就是说,心脏收缩时,血液不易通过,只有当其舒张时,心脏方能得到足够的血流,这就是冠状动脉供血的特点。人心肌的毛细血管密度很高,约为2500根/mm2,相当于每个心肌细胞伴随一根毛细血管,有利于心肌细胞摄取氧和进行物质交换。 同时,冠状动脉之间,尚有丰富的吻合支或侧支。冠状动脉虽小,但血流量很大。占心排血量的5%,这就保证了心脏有足够的营养,维持它有力地昼夜不停地跳动。冠状静脉伴随冠状动脉收集代谢后的静脉血,归流于冠状静脉窦,回到右心房。如果冠状动脉突然阻塞,不能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常常导致心肌梗塞。但若冠状动脉阻塞是缓慢形成的,则侧支可逐渐扩张,并可建立新的侧支循环,起代偿的作用。

目前,冠脉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基于其造影,冠脉造影还被广泛应用于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价和估计,基于冠脉造影的冠脉血流储备测定还可以提供其心功能指标。冠状动脉造影仅仅是二维图像,并不能全面展示患者血管的三维解剖形态。偏心性狭窄正位时如表现为严重狭窄,侧位时则可能为表现轻度的狭窄,容易发生漏诊。局限性的狭窄在血管影像短缩或重叠时,也会发生漏诊。可选择血管走行与X线呈90°角的投照角度,全面展现血管的真实长度。因此,临床上需要通过不同的投照角度,尤其是相互垂直的投照角度,暴露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各段,把多个二维的图像构建成三维的解剖概念,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

心脏电生理介入扫盲贴

射频消融相关体位和切面影像 电生理介入最常用的切面有三个: 后前位 右前斜位 左前斜位 一.心脏的投射体位-右前斜位30度左右 优点 透射角度与房室环平行 清楚的区分心房及心室的相对位置,容易判断导管贴近瓣环 最大显示心房、心室长径,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显示导管在心房、心室内的操作 缺点 无法区分间隔部及游离壁 无法精确定位导管在瓣环的位置 二.心脏的投射体位-左前斜位45度左右 透射角度垂直于房室瓣环,与室间隔平行,瓣环全面展开,有利于沿瓣环精确标测一周的的操作

优点 区分间隔部及游离壁 精确定位瓣环 缺点 不利于观察导管在心房及心室内长轴方向的操作 根据左前斜位将瓣环全面展开的特点对房室环进行分区和定位

三.影像指导下血管穿刺及导管放置,包括 1.冠状静脉窦电极放置 2.锁骨下静脉的证实 3.股动静脉走行 1.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首选右前斜位-冠状窦沿房室沟走行,右前斜位下,房室构呈一线行透亮环,容易发现冠状窦口-透亮环的底部,进入冠状窦的电极-上下摆动;电极走行-与透亮环平行 右前斜位是放置冠状窦电极的较好体位 寻找透亮环-房室沟的标志 逆时针旋转,电极头端呈上下摆动是导管进入窦口的标志 边逆时针旋转边推送即可将导管送入冠状窦 左前斜位可验证冠状窦电极是否进入冠状窦,跨越脊柱左缘是进入冠状窦的标志

2.锁骨下静脉的确认 1.导丝沿心影外缘进入下腔静脉 2.若导丝不能进入下腔静脉,只要导丝沿心影右缘走行到心影下缘,没有室性早搏,也能肯定导丝在右心系统。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8423695.html,O体位下,导丝位于脊柱前方,可排除导丝在动脉系统 3.股静脉的确认 1.股动脉位于大转子的边缘 2.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1cm 3.股动静脉在髂前上嵴之上分开走行,静脉沿脊柱右缘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建议收藏)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也是极端重要的第一个分支,完全靠它向 心脏提供血液。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若以主动 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 %)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一、左冠状动脉 初为一总干,长约0.1 ~ 2.8cm,埋藏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左心耳之间心外膜深 层脂肪组织中,但也有极个别人无总干,此时的前降支和旋支并列分别开口于左主 动脉窦内。总干在左房室沟内分为前降支和旋支,42%的人在两支之间发出一对角 支,个别也有发出两个对角支的。 1.前降支和旋支 它们是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前降支沿前纵沟在心外膜下走向心尖,到前纵沟末 端向后绕过心缘终于心脏隔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或与后降支发生吻合。提起左心

耳、可见心外膜下脂肪深部的旋支沿左房室沟左行绕过心左缘,到心脏的后面。有 的旋支甚短,只达心左缘,有的较长甚至分布到左室正后或部分右心室。前降支和 旋支之间形成一定角度(40~150度),但多呈直角。它们在途中又分出心房分支 和心室分支: 2.左房分支均来自旋支,计有: (1)左房前支于左心耳根部发自旋支的初始部,向上行走在主动脉根部和左 心房之间,分布到左心房前内侧壁.有时它还发出一较大的窦房结动脉,向上后至 上腔静脉终部并环绕上腔静脉口,且沿途发出许多小支到左、右心房之间,组成心 房动脉网络。 (2)左房中间动脉较恒定地起自心左缘处的旋支,分布到左心房侧后面。 (3)左房后支较小,发自旋支的膈面,分布左心房后壁。3.左室分支大致可分为左室前和左室后两组,它们分别是:(1)对角支多起自前降支与旋支分叉处,有长有短,分布左室前壁,长者可 达心尖区.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基本操作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 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 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 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 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 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 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室尖部,局部电图为大V波, 无A波。 冠状窦电极可用6F 4极(极间距1cm),但目前常用专用塑形的6F 10极(极间距2-8-2mm)导管,经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易於进入CS,理想位置应将导管最近端电极放置在其口部(CSO),局部电图特点多数病人A>V,少数病人A<V。 左室导管常用7F 4极大头电极,主要同於标测消融,其部位取决於消融的靶点部位。 此外,左房房速、肺静脉肌袖房性心律失常和部分左侧旁道需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放置导管。以上各部位的局部电图与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心腔内局部电图的滤波范围为30~

心脏冠状动脉CT解剖中文详细标注(图文)

心脏冠状动脉CT解剖中文详细标注(图文) 心脏冠状动脉CT解剖中文详细标注(图文) LA -Left Atrium左心房RA -Right Atrium右心房LV -Left Ventricle左心室RV -Right Ventricle右心室MitralValve二尖瓣A.Aorta-Ascending Aorta升主动脉D. Aorta-Descending Aorta降主动脉SVC –Superior Vena Cava上腔静脉IVC –Inferior Vena Cava下腔静脉PA -Pulmonary Artery肺动脉PV -Pulmonary Vein肺静脉LMA -Left Main Artery冠状动脉左主干LA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左前降支LCX -Left Circumflex Artery左回旋支LMB -Left Obtuse Marginal Branch 左边缘支(钝缘支)RCA -Right Coronary Artery 右冠状动脉PDA -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后降支ConusBranch 右动脉圆锥支LAA –Left AtrialAppendage左心耳RAA –Right AtrialAppendage右心耳CS -Coronary Sinus冠状窦MCV –Middle Cardiac Vein 心中静脉GCV–Great Cardiac Vein心大静脉PIVV –Posterior IntraventricularVein后室间静脉(心中静脉)PLVV –Posterior Left Ventricular Vein 左室后静脉PLV –Posterior Lateral Vein左室后侧静脉(边缘静脉)

三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三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摘要: 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以及同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6例,其中5例为阵发房颤,1例为阵发房扑,心电图示房间阻滞。植入冠状窦电极及普通右房和右室电极,用Y型转换器以右房耳电极为负极,冠状窦电极为正极构成新的双极电极。将4例患者DDD起搏器调至AAT模式,2例患者为DDD模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消失。随访2~6个月,疗效满意。三腔心脏起搏器适用于治疗病窦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房内阻滞的阵发房扑和房颤的患者。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ichamber Cardiac Pacemaker Abstract Six patients of sick sinus syndrome (SSS) with abnormal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were implanted with biatrial trichamber pacemaker.Five of them were accompani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other one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lutter.All of them showed intraatrial

conduct ion block on ECG.Three leads were implaced into coronary sinus(CS),right auricle( RA) and right ventricle(RV).RA lead and CS lead were connected with Y shape adap ter to reform a new biatrial bipolar lead.DDD Pacemaker were implanted.Four of them were configured to AAT Mode and the two others still DDD mode.No atrial fib rillation and flutter was found when being followed up 2~6 months.It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一、冠状动脉的起源 1、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主动脉窦,或称氏窦(Valsalva窦)。三个窦分别称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后主动脉窦),三个瓣分别称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 2、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5厘米(0.5+0.1c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厘米(0.4+0.1cm) 3、冠状动脉口的异常 (1)冠状动脉口位置上移, 沿主动脉壁呈小于45度左右的锐角伸出,激烈运动后,产生主动脉扩张和心排出量增加,可进一步导致冠脉开口闭塞,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通常导致猝死。 (2)梅毒性升主动脉炎时,则易出现冠状动脉口狭窄 (3)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右乏氏窦约0.5%。 (4)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肺动脉,罕见 (5)副冠状动脉:45%(43.5—56.5%),副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乏氏内,多数为1个,亦有2—3个,园锥动脉(漏斗支)多发源于副冠状动脉。 (6)单一右冠状动脉及单一左冠状动脉。 (7)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乏氏窦内,0.6%。 (8)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9)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10)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乏氏窦内。 4、冠状动静脉瘘(Fistulas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or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25%),右室(40%),左房,左室,肺动脉(15%)或冠状静脉窦(7%),92%流入右侧心脏。5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见于左冠状动脉,10%见于畸形冠状动脉。 5、冠状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先天的,外伤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川畸(Kavasaki)病,风湿或梅毒等。 6、冠脉闭锁或发育不全,极少见 上述例子虽然少见,但是在冠脉造影时不警惕,可能会使一支造影失败或不显影,部分冠脉起源异常及开口小的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后可引起室颤及猝死。 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其供血范围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 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 (1)右室前支(3—6支):第一支又称为左园锥动脉(Conas Branch),与右园锥动脉相吻合,形成立Vieussen 环,前降支狭窄或闭塞时,此环可以直接受主动脉血供,起着侧支循环的作用。主要给右室前壁供血。 (2)左室前支(4—6支):供应左室前壁,钝缘,一小部分隔面。 (3)对角支(Diagonal D) :供应左室前壁,前乳头肌。 (4)室间隔前支或前穿隔支(Septal S ) (8---17 支)供应室隔前部2/3。 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 (1)左室前支(2—3支)供应左心室前上部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作者:————————————————————————————————日期:

冠状窦电极的放置 心脏电生理发展到今天,冠状窦电极放置的地位日显重视。无论是射频消融、CRT、还是Insync ICD等尖端电生理治疗手段,最首要的步骤就是放置冠状窦电极。 马长生教授的《射频消融图谱二版》中就有冠状窦放置与影像关系的内容,但光看书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操作在于实践。 本人的一点小小经验愿与各位分享: 1.从左锁骨下静脉径路,可能会较容易引导电极进入冠状窦。(与电极的弧度相吻合) 2.二次使用的冠状窦电极可能远端的弧度上有些松弛,可以用食指重新打弯塑型后放置会更容易进入冠状窦。 3.RAO30是电极进入的最佳方位,此时在心脏右中下方会出现白色三角区,电极远端放置此区,即出现与前不同的跳动,将电极逆时针旋转并稍加力送电极,看电极转弯成<90°并>30°并进入时,表示已经进入冠状窦。 4.RAO30度放置完冠状窦电极后,必须经AP或LAO位查证。(部分可以进入冠状窦的分支中),亦可经腔内心电图识别。 5.经常进入分支的术者,应注意是否在逆时针旋转时过渡。 6.确定进入分支后,应将电极稍稍撤出略向顺钟向转动并送电极。 7.RAO30下,放置后:U型提示电极在右房,L型提示电极在右室。 8.在未确认冠状窦电极进入主支时,不要贸然猛力深送电极。 在LAO45度,冠状窦电极指向脊柱,方向固定,上下调整,很快就可以进而CS,而且不用再动球管就可以很明确判断放置成功。 我使用过LAO、RAO及前后位放置电极的方法,开始学时采用LAO觉得还可以,后来后前位也能放进,但随着遇到不好放的病人,发现RAO有时很管用,导管尖去找后三角的透亮区,可以避免导管进入右室流出道。导管进入右室后回撤,稍微逆钟转,可以进入一些比较困难的病人的冠状窦. 我觉得关键还是看个人习惯,我就是一直在前后位插冠状窦电极的,到窦口后有一明显的摆动,再逆时针转动一下就能进入,有时候逆时针转的太多进不去时,也可稍稍顺时针转一下。 同意以上意见,我是在阜外进修的,都是用LAO30度颈内静脉进入,也是比较快,感觉上只要导管头垂直脊柱,沿着脊柱上下滑动,绝大部分情况可滑入冠状窦,当然要避免入右室,比正位要快得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