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胶质瘤与PDCD4的研究进展_卢鑫

胶质瘤与PDCD4的研究进展_卢鑫

胶质瘤与PDCD4的研究进展_卢鑫
胶质瘤与PDCD4的研究进展_卢鑫

胶质瘤与PDCD4的研究进展

卢鑫,左频,郭婉莹,赵喆,罗林

T he lastest development of PDC D4in glioblastoma

Lu Xin,Zuo Pin,Guo Wanying,Zhao Zhe,Luo Li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The Tumor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Yunnan Kuming650118,China.【Abstract】The novel tumor suppressor gene PDCD4(programmed cell death4)was found related to cell apoptosis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found that PDCD4has down-regulation or even deletion in a wide variety of tumor,and af-

fect the cel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cells.Whether the PDCD4could became to the key factor of the tumor

cell apoptosis or not?Could it become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glioma treatment?This article reviewed around the re-

cent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with PDCD4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poptosis of glioma.

【Key words】PDCD4;glioma;oxidative stress;cancer suppressor gene

Modern Oncology2014,22(06):1465-1467

【指示性摘要】PDCD4(Programmed cell death4)是近年来发现的与细胞凋亡相关的新的肿瘤抑制基因,研究

发现PDCD4在多种肿瘤中存在缺失或下调,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PDCD4是否是肿瘤细胞凋亡的

关键因子?能否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的突破点?本文将围绕PDCD4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与胶质瘤的凋亡的

相关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PDCD4;胶质瘤;氧化胁迫;抑癌基因

【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14.06.73

【文章编号】1672-4992-(2014)06-1465-03

PDCD4(Programmed cell death4)最早发现于1994年,作为新的抑癌基因被发现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在临床中,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预后极差。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在显微镜下可以切除绝大部分的肿瘤组织,且术后的放化疗可以进一步杀死肿瘤细胞,但恶性胶质瘤的浸润性、侵袭性生长仍然使得复发在所难免。本文将就PDCD4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与胶质瘤的凋亡是否相关进行综述。

1PDCD4的发现

PDCD4是一种新的肿瘤抑制mRNA,目前主要包括MA -3、TIS、H731、197/15a、DUG。人类PDCD4基因定位于10q24,cDNA全长约3.5kb,编码区约1.4kb[1]。PDCD4编码蛋白约为469个氨基酸[2-3]。PDCD4转录蛋白被证实通过

【收稿日期】2013-10-09

【修回日期】2013-11-08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2

Z079)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

昆明650118

【作者简介】卢鑫(1986-),男,山东潍坊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胶质细胞瘤治疗研究。E-mail:569858113@

qq.com

【通讯作者】左频(1966-),男,云南昭通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肿瘤的临床治疗和胶质细胞瘤的治疗研究。E

-mail:2411255569@qq.com 抑制mRNA的翻译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4]。有研究发现[5-8]PDCD4还能与miroRNA-21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

1995年Shibahara K等[2]在有关小鼠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发现了名为MA-3的mRNA,并报道MA-3在成年小鼠的组织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2001年Schlichter U等[9]在鸡的v-Myb研究中同样发现了与细胞凋亡相关的MA-3。2002年G KE A等[3]在小鼠胰岛素瘤细胞中克隆的Death-upregulated gene(DUG)中同样发现了MA-3,并且推测DUG 可能是通过MA-3来与eIF4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4A)结合来调控细胞凋亡。这是最早的关于PDCD4促进细胞凋亡机制的描述。

2PDCD4的抑癌作用

2.1促进凋亡

在动物实验[10]中已经证实PDCD4是新的抑癌基因,但目前PDCD4在人类肿瘤细胞中抑癌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对于PDCD4在人体抑制肿瘤生长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存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联合机制。

Kumar N[11]等人的研究发现:PDCD4在DNA损伤时能够抑制p53基因磷酸化的缺失,Wedeken L[12]同样发现PD-CD4可以抑制p53mRNA的翻译,这一发现间接证明了PD-CD4的抑癌作用,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可能成为一个肿瘤治疗的突破点。同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Daxx蛋白与PDCD4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共同调控细胞凋亡。同样,有学者对PDCD4的抑癌机制提出了相反观点,认为PDCD4的下调会促进细胞凋亡:日本学者Eto K[13]等人

·

5641

·

现代肿瘤医学2014年6月第22卷第6期MODERN ONCOLOGY,Jun.2014,VOL.22,NO.06

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凋亡诱导的前提下,PDCD4在某些特定microRNA影响下缺失时,也会引起procaspase-3(半胱天冬酶-3酶原)活性上调、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裂解,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但他们的研究结论同样认为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与PDCD4息息相关。

Waters L[14]等人在体外试验中从蛋白质结构解释了PD-CD4蛋白与eIF4A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他们通过磁共振光谱分析发现PDCD4的MA-3域与eIFS的非典型HEAT重复序列高度同源,PDCD4MA-3c通过其表面高度保守的包含α3、α4、α5、α6肽链的区域与eIF4A的N末端短肽结构域相互作用。后来Wedeken L[15]等人在活体实验中第一次证明了PDCD4蛋白具有与RNA结合从而抑制翻译的能力,并详细阐明了它的作用机制与PDCD4蛋白的氨基酸残基有关。近来Wedeken L[15]等人的研究证实了PDCD4除了能够通过eIF4A来促进细胞凋亡外,还能够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影响核糖体的翻译促进细胞的凋亡。

2.2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性生长

Gaur AB[8]等人研究显示:PDCD4下调会明显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和侵袭性生长。Park YM[16]等人的研究发现hnRNPC能够通过调控PDCD4及microRNA控制胶质母细胞瘤的侵袭生长潜能。在卵巢癌[17]、肝癌[18]研究中同样得出了PDCD4能够有效抑制卵巢癌、肝癌的增殖、分化、移行、转移的结论。总之,PDCD4不但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样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性生长。对于PD-CD4的研究即使不能在短期内治愈肿瘤,但在未来的临床中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造福肿瘤患者。

目前PDCD4抑癌作用机制研究尚无一个统一的结论,但在各项试验中确实证明其抑癌作用的存在,PDCD4是否存在其他更深层次的抑癌机制非常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在未来的实验中将会就胶质瘤细胞的氧化胁迫与PDCD4表达的改变及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3PDCD4与胶质瘤

PDCD4与胶质瘤的发病、发展密切相关。

在已有的研究中,Dikshit B[19]等人的研究中显示,在U87MG和A172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中,FAT1[Homo sapiens FAT tumor-suppressor homolog1(Drosophila)]基因下调会引发PDCD4表达的增强,继而引起AP-1(activator pro-tein-1)下调,引发AP-1目标基因MMP3、VEGF-C以及PLAU的低表达,同时还能抑制炎症因子COX-2、IL-1β及IL-6,最终抑制细胞株中细胞的侵袭性迁移和增殖。这一研究如能进一步应用于临床,不仅能够促进胶质母细胞的凋亡,而且可以减弱瘤周水肿,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科研价值。

另外Jansen AP[20]等人的研究显示:来自神经胶质细胞、结肠、乳腺、肾脏以及肺部的60种肿瘤细胞中,PDCD4在蛋白及mRNA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在蛋白水平的缺失率更高,但并未研究PDCD4在细胞核内与细胞质内表达水平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5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细胞的PDCD4蛋白完全缺失,这提示我们PDCD4在胶质瘤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Gao F[21]等人进一步研究显示PDCD4基因在胶质瘤中的沉默与其5'CpG端的甲基化有关,并且PDCD4表达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拥有较长的生存时间,这是否与目前胶质瘤治疗的热点MGMT的沉默有关,是否MGMT的沉默导致PDCD4基因5'CpG端的甲基化。这提示我们,对于替莫唑胺耐药的MGMT高表达的胶质瘤,我们能否通过上调PDCD4的表达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这可能会成为未来替莫唑胺耐药胶质瘤治疗的新的突破点。

另有多项研究[8,22-24]发现胶质母细胞瘤中microRNA-21的上调会使PDCD4功能的缺失,从而造成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增殖。这提示我们PDCD4与microRNA的相关性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有关胶质瘤与PDCD4相关性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较少,但现有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胶质瘤的发病、增殖与PD-CD4的基因或蛋白水平的缺失密切相关,以上综述提示我们PDCD4与胶质瘤的相关研究值得我们通过多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并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4展望

胶质母瘤因其恶性程度高、手术后复发快、放化疗效果差,而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近年来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但患者的总体预后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新的治疗手段急待出现。

综述前文,研究发现PDCD4作为新的肿瘤抑制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细胞凋亡,它不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且可以抑制肿瘤的侵袭性生长、转移,同时还可抑制肿瘤及瘤周炎症因子的产生。通过PDCD4与胶质瘤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试验将PDCD4促进凋亡、抑制迁移、抑制炎症因子的特性应用于临床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开发新的胶质瘤治疗方案,Gao F等人的研究更提示我们:PDCD4与胶质瘤的研究可能为MGMT(+)替莫唑胺耐药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PDCD4在包括胶质细胞瘤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中有高频缺失,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但目前国内外有关PDCD4促进胶质瘤凋亡的研究仍然较少,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综合以上,PDCD4及其表达产物作为新的胶质瘤治疗的基因靶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Soejima H,Miyoshi O,Yoshinaga H,et al.Assignment1of the pro-grammed cell death4gene(PDCD4)to human chromosome band

10q24by in situ hybridization[J].Cytogenetic and GenomeRes,1999,87(1-2):113-114.

[2]Shibahara K,Asano M,Ishida Y,et al.Isolation of a novel mouse gene<i>MA-3</i>that is induced upon programmed cell

death[J].Gene,1995,166(2):297-301.

[3]G KE A,G KER,Knolle A,et al.DUG is a novel homologue of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4G that binds eIF4A[J].Biochemi Bio-

physRes Comm,2002,297(1):78-82.

[4]Yang H-S,Cho M-H,Zakowicz H,et al.A novel function of the MA-3domains in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suppressor PD-

CD4is essential for its binding to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4A[J].Mol Cell Biol,2004,24(9):3894-3906.

[5]Sheedy FJ,Palsson-Mcdermott E,Hennessy EJ,et al.Negative regulation of TLR4via targeting of the proinflammatory tumor sup-

pressor PDCD4by the microRNA miR-21[J].Nature immunol,2009,11(2):141-147.

[6]Selaru FM,Olaru AV,Kan T,et al.MicroRNA-21is overex-pressed in human cholangiocarcinoma and regulates programmed

cell death4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3[J].Hepa-

tology,2009,49(5):1595-1601.

·

6641

·卢鑫,等胶质瘤与PDCD4的研究进展

[7]Fassan M ,Piaai ,Battaglia G ,et al.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 4)

expression during multistep Barrett's carcinogenesis [J ].J Clin Pathol ,2010,63(8):692-696.

[8]Gaur AB ,Holbeck SL ,Colburn NH ,et al.Downregulation of PD-CD4by mir -21facilitates glioblastoma proliferation in vivo [J ].Neuro -oncology ,2011,13(6):580-590.

[9]Schlichter U ,Burk O ,Worpenberg S ,et al.The chicken PDCD 4gene is

regulated by v -Myb [J ].Oncogene ,2001,20(2):231-239.[10]Cmarik JL ,Min H ,Hegamyer G ,et al.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

PDCD 4inhibits tumor promoter -induced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J ].Proc Nat Acade Sci ,1999,96(24):14037-14042.

[11]Kumar N ,Wethkamp N ,Waters L ,et al.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DCD4interacts with Daxx and modulates the stability of Daxx and the Hipk2-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p53at serine 46[J ].Oncogenesis ,2013,2(1):e37.

[12]Wedeken L ,Singh P ,Klempnauer K -H.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DCD4inhibits translation of p53mRNA [J ].J Biol Chem ,2011,286(50):42855-42862.

[13]Eto K ,Goto S ,Nakashima W ,et al.Loss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4in-duces apoptosis by promoting the translation of procaspase -3mRNA [J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2011,19(4):573-581.

[14]Waters L ,Veverka V ,B HM M ,et al.Structure of the C -terminal

MA -3domain of the tumour suppressor protein PDCD4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interaction with eIF4A [J ].Oncogene ,2007,26(34):4941-4950.

[15]

Wedeken L ,Ohnheiser J ,Hirschi B ,et al.Association of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DCD4with ribosomes is mediated by protein -protein and protein -RNA interactions [J ].Genes &Cancer ,2010,1(3):293-301.

[16]Park YM ,Hwang SJ ,Masuda K ,et al.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

nucleoprotein C1/C2controls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glioblas-toma by regulating PDCD4[J ].Mol Cell Biol ,2012,32(20):4237-4244.

[17]Wei N ,Liu SS ,Chan KK ,et al.Tumour suppressive function and

modu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in ovarian canc-er [J ].PLoS One ,2012,7(1):e30311.

[18]Zhang S ,Li J ,Jiang Y ,et al.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

suppresses metastastic potential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J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9,28(1):71.

[19]Dikshit B ,Irshad K ,Madan E ,et al.FAT1acts as an upstream

regulator of oncogenic and inflammatory pathways ,via PDCD4,in glioma cells [J ].Oncogene ,2013,32:3798-3808.

[20]Jansen AP ,Camalier CE ,Stark C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4in multiple human cancers reveals a novel enhancer of drug sensitivity [J ].Mol Cancer Therapeutics ,2004,3(2):103-110.

[21]Gao F ,Wang X ,Zhu F ,et al.PDCD4gene silencing in gliomas is

associated with 5'CpG island methylation and unfavourable prog-nosis [J ].J Cell Mol Med ,2009,13(10):4257-4267.

[22]Grunder E ,D'a mbrosio R,Fiaschetti G ,et al.MicroRNA -21sup-pression impedes medulloblastoma cell migration [J ].Eur J Canc-er ,2011,47(16):2479-2490.

[23]陈阳.miR-21靶向PDCD4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24]Wang J ,Li Y ,Wang X ,et al.Ursolic acid inhibit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glioblastoma cell lines U251by suppressing TGF -β1/miR-21/PDCD4pathway [J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12,111(2):106-112.

(编校:闫沛)

肿瘤临床姑息治疗的误区

赵妍丽,谭榜宪

Misunderstanding for tumor patients 'p alliative treatment

Zhao Yanli ,Tan Bangxian

Department of Onc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alliative treatment ,preferably spread palliative treatment and improve the life span and life quality of tumor patients.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for palliative treatment ,es-pecially on the aspects of the life quality ,symptom control ,palliative treatment opportunity ,range and contents ,hos-pice care and pain management.

【Key words 】tumor ;palliative treatment ;misunderstanding

Modern Oncology 2014,22(06):1467-1470

【收稿日期】2013-11-21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院级课题(编号:2010-35)【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四川

南充637000

【作者简介】赵妍丽(1966-),女,重庆涪陵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通讯作者】谭榜宪(1964-),男,绵阳三台县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的放射治疗及内科治疗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

7641·现代肿瘤医学2014年6月第22卷第6期MODERN ONCOLOGY ,Jun.2014,VOL.22,NO.06

神经胶质瘤生物学及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瘤生物学及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08T16:26:27.9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5期作者:刘佳鑫1 周帅1 钱希颖1 陈立1 赵建华1(通讯作[导读] 会研究出各种方法针对各位肿瘤治疗,这些研究上的进步必将会对神经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的癌变所致,也是最常见和病死率最高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转移与肿瘤血管的新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关于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关于病人的预后依然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所在,研究者一直尝试从分子角度对胶质瘤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胶质瘤的诊断标志物和特异治疗靶点是该领域 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在此,本文将针对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综述,为神经胶质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神经上皮;辅助治疗;基因治疗【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004-02 神经胶质瘤亦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目前,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在我国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中占据首位[1],根据胶质瘤细胞的分化情况可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以及髓母细胞瘤等,其中以多形性胶质细胞瘤最为常见,发病部位多见于大脑半球[2]。神经胶质瘤特点为增殖迅速、分化能力差、侵袭性较强,目前手术方法不能完全切除肿瘤,术后进行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统计肿瘤细胞对放疗辐射的耐受性可能会造成残余病灶的再次一次复发,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又一大难题。虽然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是其预后十分不理想,复发率较高使其生存期较短。目前认为神经胶质瘤的诱发因素较多,其中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化学因素等多种诱发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脑肿瘤的发生,多因素诱发脑肿瘤的发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寻求能够有效治疗胶质瘤,并抑制胶质瘤侵袭复发特性的发生成为医学界攻关难题。随着生物靶向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更侧重于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但是分子治疗机制尚却不完全清楚。 1.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普遍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神经元以外的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持续分裂繁殖的能力,还能修复破碎的神经元。有着调节、吸收某种活性物质的特定功能,并具有滋养神经元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具有突起,但没有轴突,同时也不会产生一些特有的动作电位。 胶质细胞尚无传导功能,但对神经元的物质代谢与正常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神经胶质细胞内含许多胶质细丝酸性蛋白,对来源不同的肿瘤的鉴别和诊断都有重大意义,许刚柱[3]等研究发现,CD105在胶质瘤内呈特异性高表达,这提示CD105可能在胶质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徐舒等研究发现,CD105阳性的胶质瘤组织微血管形态多倾向于新生血管,且随着肿瘤病理级别的升高更加活跃,说明CD105的检测可作为新生血管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参与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包括对细胞生长繁殖中的作用、在众多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细胞之间粘附的作用都有助于阐述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肿瘤细胞转移、增殖以及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神经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都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或其他蛋白水解酶来提供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对血管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 2.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快速增殖、侵袭性强、细胞分化较差等特点。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呈多样化,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神经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界限不易区分,使得手术切除病灶难度加大,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治疗神经胶质瘤的希望所在。目前实践表明,单一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术后的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可能会引起肿瘤细胞产生耐受性,容易造成肿瘤的复发。放射治疗及化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维持甚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基因治疗是将一种或几种基因导入患者肿瘤靶细胞,清除特定靶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各种治疗方法无法达到对胶质瘤的彻底治愈,且因为缺乏针对靶细胞的特异性,寻找关键的分子靶点,阻断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目前研究者广为关注的重点。Nett"等检测了少突胶质细胞瘤中CD105-MVD、CD34-MVD和VEGF的表达,探讨了其与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发现CD105-MVD与CD34-MVD和VEGF相比,其表达明显升高,且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表达量差异更明显。这说明CD105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中抗血管形成的理想靶点,但由于使血管内皮杀伤性药物高效与既定受体特异性结合是抗血管治疗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因此,抑制胶质细胞瘤侵袭特性的治疗成为医学界的又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完善和基因治疗技术的日益进步,关于恶性胶质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同时为胶质瘤的治疗开启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但是目前关于神经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阶段,基因治疗还只能切断肿瘤发生中的一个微小环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够阻断肿瘤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基因治疗将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必然趋势,从发病机制切入进行病理研究也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不管是哪种治疗方法,都还有固有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才是制约胶质瘤基因治疗发展的关键所在。 3.神经胶质瘤与miRNA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1993年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第1个miRNA lin-4,此后大量研究表明,miRNA调控细胞和生物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殖、生长、凋亡、分化和代谢等。近年来研究发现,miR-21具有原癌基因的活性,且在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组织中高表达,因此,高表达的miR-21可作为判断GBM独立预后的指标之一,Her-mansen等发现miR-21不仅存在于肿瘤细胞中,也存在于肿瘤血管中,这说明在神经胶质瘤的预后中miR-21具有重要作用。Gwak等推测,沉默miR-21可增强细胞自噬,也能降低恶性胶质瘤细胞对放疗的抵抗,同时为解释放疗耐受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miR-34a又具有抑癌基因作用,miR-34a的下游调控基因研究显示,miR-34a能够抑制原癌基因c-Met、Notch1、Notch2和CDK6的表达,而Yu等过体外实验证实了miR-34a对Notch1的调控作用,因此miR-34a可作为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目前关于miRNA作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胶质瘤的发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首次病程记录模版

高血压脑出血首次病程 记录模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2012-09-23 14:45 首次病程记录 根据入院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归纳,本病例特点如下: 患者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为代主诉入院。今晨4点患者因为亲人逝去悲伤过度在在省中医研究院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测血压240/110mmHg.在医院给予输液降压等治疗。5点左右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急来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叶大面积出血,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急诊科期间患者昏迷程度较深生命体征不稳,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建议入ICU进行相关治疗。入我科后患者为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紧急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 初步诊断:1.右侧颞叶脑出血并脑疝形成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3.糖尿病 诊断依据: 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 ②查体:深昏迷状态,皮肤湿冷体温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颈动脉波动消失。氧饱和为0.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固定于中立位,直

径5.0mm,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腱反射(+)双侧病理束征未引出。 ③头颅CT:右侧颞叶脑出血。 鉴别诊断: 1、脑梗塞:无外伤史,颅脑CT显示低密度病灶。 2、硬膜外血肿:多有外伤史,伤后多有短暂意识障碍或中间清醒期,以着力部位多见。CT显示颅板下双透镜状高密度影,可伴有对侧脑挫裂伤和着力部位颅骨骨折。 3、脑出血:多在活动中发病,数十分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多有高血压病史,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意识障碍较重,头颅CT/MRI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呈高密度,与周围组织多有明显界限。 4、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

药物治疗胶质瘤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20, 9(2), 78-84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8945950.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8945950.html,/10.12677/pi.2020.92012 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ed Mechanisms about Treatment of Glioma by Medicine Yingying Zhang, Yue T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r. 3rd, 2020; accepted: Mar. 18th, 2020; published: Mar. 25th, 2020 Abstract High degree of malignancy and easy to invade and metastasiz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ioma, and the common methods used to treat glioma are surgery, radiation therapy, and medication now. The first treatment is difficult to completely remove lesions, because the boundary between tumor and surrounding normal tissues is not clear. The second therapy is harmful and costly. So medical treat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hemotherapeutic drugs or mo-noclonal antibodies 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the research or marke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levant mechanisms of drug treatment for glioma. Keywords Tumor Invasion, Glioma, Tumor Suppressor 药物治疗胶质瘤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张莹莹,童玥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20年3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18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25日 摘要 胶质瘤恶性程度高,容易侵袭和转移,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和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而由于胶质瘤易侵袭,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不清晰,手术治疗很难将肿瘤病灶完全清除,放射疗法对身体伤害大,成本高,因此药物辅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研究中或已上市的针对胶质瘤的化疗药物或单抗类药物繁多,作用的靶点也不甚相同,本文就药物治疗胶质瘤最新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中风病首次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 记录时间:2012—1—15 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 病例特点: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吐词不清一月余 患者自述一月前因“脑出血”在市人民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祥),后虽好转出院,但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划圈步态,吐词欠流利,欠清晰,并偶伴左侧肢体乏力,疼痛,夜间痛甚,为求治疗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中风”收住本科。 病程中,患者精神欠佳,夜寐难安,纳少,大便尚调,小便频数,色清,体重体力均下降。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十年,最高时BP200/100mmHg,一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片治疗,平素血压控制情况不详;有阑尾切除五年,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3oC P:78bpm R:19bpm BP:125/75mmHg 神志清楚,面色少华,发育正常,形体适中,营养中等,表情痛苦,划圈步态,检查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无肿大,颅正,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0mm,对光反射存在,口鼻无畸形,列齐,伸舌居中,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7bpm,律齐,心尖搏动正常,浊音界不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瓣膜杂音,腹软,右下腹可见一长约3cm斜行陈旧手术疤痕,未及包块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斯征阴性,双肾未及压痛叩击痛,右侧肢体肌力

肌张力正常,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2ˉ级,肌张力尚可,左下肢近端肌力3ˉ级,远端肌力3﹢级,肌张力稍高,左巴氏征(+),左霍夫曼征(+),左侧踝阵挛。 专科检查: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2ˉ级,肌张力尚可,左下肢近端肌力3ˉ级,远端肌力3﹢级,肌张力稍高,左巴氏征(+),左霍夫曼征(+),左侧踝阵挛,划圈步态。面色少华,乏力,肢痛,夜间痛甚。 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脑室低密度影软化灶 入院诊断:中医:中风(气虚络瘀,风痰瘀阻,肝肾亏虚) 西医:1.脑出血恢复期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辨病辩证分析:患者男,45岁,大病初愈,元气大伤,气血虚弱,气无力行血,气虚血瘀,闭塞经脉,而见肢体偏废不用,乏力. 面色少华。气虚则无力固摄水液,则见小便频数,清长。舌质淡紫,脉细涩均为气血血瘀之征象,故而此病当属祖国医学“中风”,证属“气血络瘀,风痰瘀阻,肝肾亏虚”。 西医诊断依据:1. 脑出血恢复期:依据: 1)患者,男,45岁; 2)患者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吐词不清一月”入院。 3)曾有脑出血病史 4)查体: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2ˉ级,肌张力尚

高血压脑出血病历

高血压脑出血病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江津市中医院 住院病案 心脑血管科床住院号: 姓名:性别:男病案号: 年龄:61岁婚况:已婚 职业:出生地:重庆江津 民族:汉国籍:中国 家庭地址或单位:邮政编码402260 入院时间:2/7/6 9Am 病史采集时间:20/7/6 9Am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成度:可靠发病节气:小暑前问诊: 主诉:反复头晕头痛10年,复发加重2小时,呕吐胃内容物1次。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出现头晕,头痛,面时潮红,曾测血压高,最高时达180/120 mmHg,曾服用卡托普利25毫克每日三次治疗,服用药物一月余,患者头痛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故自停服用降压药物至今。但以后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感头昏痛症状加重,经服中草药治疗(具本药物不详),患者头昏痛症状时轻时重,但未曾引起重视,也未曾治疗,长期血压值在170-180mHg/100-110mmHg之间。2小时前,患者突感头昏痛症状加重,且呕吐胃内容物一次,当时无意识障碍及抽搐,无肢体瘫痪,无大小便失禁,故急送至我院,急查头颅CT示:脑室出血,故门诊以“脑室出血”急收入院。

患病来,患者大小便正常,无潮热盗汗,无胸闷、心累及心前区不适,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既往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输血史,无职业病史,无中毒史,余各系统回顾无重要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金属等过敏史。 其它情况:出生于江津,我院退休职工。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好,不吸烟、饮酒。平素性格急躁,20岁结婚,育一子一女。爱人及儿子、女儿均体健。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P 92次/分 R 18次/分 BP 168/105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步入病房,精神差,自动体位,身体肥胖,正力体型,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全身皮肤无黄染,温度、湿度、弹性均可,未见斑丘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外观无畸形,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对光反射灵敏。鼻腔中未见异常分泌物,耳听力正常,外耳道无溢浓,乳突无压痛,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无畸形,呼吸动度一致,节律均匀,叩呈清音,语颤对等,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处,无扪及震颤,心率92次/分,律齐,A2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3—5次/分,无腹主动脉搏动杂音。肝脾未扪及,莫非氏征阴性,脊柱四肢关节无畸形,双肾区无叩痛,肛门直肠及外生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 李万湖1,孙 蕊2,田世禹1,刘翠玲1,陈兆秋1,郭守芳1 (1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17;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摘要】 回顾性分析10例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资料,认为M R I多方位成像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和周边组织的关系,明显优于CT;影像学表现可为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视神经胶质瘤;CT;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66X(2005)30-0036-02 视神经胶质瘤约占脑部肿瘤的0.5%,多发于儿童期(<20岁)[1]。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我院收治视神经胶质瘤病例10例。现作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例视神经胶质瘤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男6例,女4例;年龄6~36岁,平均为16.8岁;病史3个月~2a。1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左眼7例、右眼3例。3例患眼失明,3例出现视野缺损,4例视力下降并眼球突出。3例并发视乳头萎缩, 4例并发视乳头水肿。2例明显头痛,1例持续性发热,体温达39℃左右。 1.2 方法 CT检查:4例用Picker PQ-2000双螺旋CT机,以5mm层厚/5m m层距、140kV行常规头颅CT平扫并增强,需要时加扫2~3mm薄层。增强用60%泛影葡胺65ml,延时35s,注射速率 2.5~2.8ml/s。 MRI检查:6例用以色列Elscint0.5T 超导型磁共振机,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 I(TR/RE=500m s/14ms)和横轴位T2WI (T R/TE=4000ms/80m s)及增强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 I像。增强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 l/kg,静注。 2 结果 本组10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6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累及整个视神经及视交叉1例,颅内段1例。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其中梭形7例、条索状2例、结节状1例。 2.1 CT结果 平扫均与脑实质呈等密度。其中3例密度均匀,边界清,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强化;1例CT示视神经管扩大。 2.2 M RI结果 肿瘤位于眶内段3例,累及视神经管内1例,另2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及视神经增粗。肿瘤在T1加权像上与脑实质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1例呈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视神经胶质瘤为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肿瘤,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或发生在神经纤维瘤病或Beckw ith-Wiedemann综合征[2,3]患者。多数分化好,生长缓慢。约15%患者合并神经纤维瘤病,且多双侧发病。其有两种生长类型[4]: 神经周围型; 神经内膨胀性生长。成人视神经胶质瘤多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多中年发病,肿瘤生长迅速,很快引起失明及死亡。病变视神经呈梭形增粗,可有囊变,极少侵犯眼球。 总结本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认为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如下: 可累及眶内段、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视神经和视交叉,甚至累及视束,表现为视神经梭形增粗、迂曲,或呈椭圆形、棒糖状,与周围脂肪分界清,瘤体内可见透亮区(黏液池或囊变),可有点状钙化。 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强化。冠状像见视神经增粗;薄层像或骨窗像常见视神经管扩大。 MRI表现为增粗的视神经T1加权像与肌肉组织相比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混杂至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多数轻至中度强化,少数明显强化或不强化,视神经孔与颅内段受累时显示清楚。亦可见视神经折曲或局部明显粗大。MRI多方位成像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和周边组织的关系,明显优于CT。这些特征性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可为视神经胶质瘤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的鉴别点为: 脑膜瘤以成年女性多见,胶质瘤多发于儿童。 “轨道”征有利于诊断脑膜瘤。 脑膜瘤沿脑膜蔓延,而胶质瘤沿视觉通道蔓延。 脑膜瘤侵犯硬脑膜,边缘不规则;视神经管内脑膜瘤除了引起骨性视神经孔扩大外,还常见到附近前床突骨质增生硬化。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瘤的鉴别点为:鞘瘤为中年人多发,起病慢,间歇生长,有自发性疼痛和触痛,CT表 36 山东医药2005年第45卷第30期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前言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肿瘤,其中以恶性者(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III,IV级)多见。虽然CNS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和诊治措施,但是,一般III级者生存2-3年,IV级(如胶质母细胞瘤)1年左右。近来,欧美等国先后制订了有关胶质瘤处理的指南或推荐,对规范和提高CNS胶质瘤的诊治很有助益。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偱证医学五级分类,随机对照研究"CONSORT",以及指南"AGREE"程序,多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磋商,评估文献的证据质量,达成推荐级别。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CNS 恶性胶质瘤的诊治,更好地为广大病人及其家属服务。 1.概述 胶质瘤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Ⅲ、Ⅳ级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老年人群尤为明显。一般认为恶性胶质瘤的发生是机体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

目前,恶性胶质瘤主要依靠MRI和CT影像学诊断,通过肿瘤切除术或活检术明确病理学诊断,分子、基因水平的病理学诊断研究正逐步深入。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疗法的综合治疗。手术主张安全、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而功能MRI、术中MRI、神经导航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该目的的实现。放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细胞,延长生存。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已成为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方案。 2. 恶性胶质瘤的诊断 恶性胶质瘤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以神经系统功能缺失伴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影像学诊断方面强烈推荐MRI平扫加增强为主,CT为辅。MRI的表现是:平扫通常为混杂信号病灶,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 为不均匀高信号,伴有出血、坏死或囊变,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肿瘤常沿白质纤维束扩散。增强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CT平扫示密度不均匀,常见出血、坏死或囊变,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均较明显。增强为显著不均匀强化,不规则或环状强化。 推荐MRI特殊功能检查(MRS、PWI、DWI、DTI)、PET和SPECT 检查等,主用于鉴别诊断、术前评估和疗效评价。 3.恶性胶质瘤的病理诊断及生物学标记 强烈推荐严格按照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恶性胶质瘤进行病理诊断和分级。为配合胶质瘤病人的治疗、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强烈推荐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选择性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如GFAP, Olig2, EMA, p53, MGMT, Ki67和1p/19q LOH。

脑出血大病历

神经内科入院记录(第3页)姓名:xxx性别:女年龄:61科别:神内 病区:一床号:30病案:xxxx : 患者女儿姓名:xxxx 病史陈述者 性别: 女通讯处:xxxxxxxxxxx 年龄:61 岁家庭通讯地址:xxxxxxxx 籍贯: 河北省蠡县亲属姓名:xxxx 民族: 汉族通讯处:xxxxxxxxxx 职业:农民入院日期:2013 年 3 月11 日12 时00 分婚姻状况:已婚病史 采集:2013 年 3 月11 日12 时10 分 主诉:头晕伴恶心呕吐3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3天前骑车时突然出现头晕,摔倒在地,出现意识不清,为一过性,几分钟后被家人叫醒,可回忆当时情况,患者头晕持续不能缓解,伴有视物旋转,不敢睁眼,自觉天旋地转,伴有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有头痛,无耳鸣,耳聋,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无肢体抽搐,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CT(2013-3-8 河北省蠡县医院)示:右小脑出血,第四脑室受压。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患者未再出现呕吐,头晕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饮食量少,睡眠尚充足,保留导尿,未见大便,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 既往史: 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 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未到过牧区及疫区,居住条件一般,否认粉尘及毒物接触史,否认性病及冶游史,24岁结婚,育有1女2子,配偶及子女体健。 月经史: 18 3-5/30 46, 无痛经史。 家族史: 否认家族中其它类似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3? P60 次,分R19 次,分Bp183 /108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平卧位,病容无特殊,体检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紫癜、皮疹及浮肿。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腔通畅,鼻窦无压痛。牙无龋病及缺损,牙龈无出血,扁桃体不大,咽部无充血。颈软,无颈静脉怒张,未闻血管杂音,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部无畸形,呼吸运动对称,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60 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包块,肝、脾未触及,肝上界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脾区无叩击痛,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脊柱无畸形,无压 P: 神经内科入院记录(第3页)姓名:xxx性别:女年龄:61科别:神内病区:一床号:30病案:xxxx痛、叩击痛。肋脊角无叩击痛。四肢无畸形,关节无红肿及运动障碍。外生殖器发育正常,肛门无外痔、肛裂。 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情况意识清晰,情感正常,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好,理解判断好,自知力存在。 无幻觉、妄想。 言语:正常,无失语及构音不良。

胶质瘤免疫治疗探究进展综述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刘海龙 摘要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较高恶性程度,尤其是三期和四期胶质瘤,以及高复发率,其治疗方式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则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切除,甚至不能切除。免疫治疗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免疫疗法包括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等。免疫治疗辅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缓其他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占颅内肿瘤的40—50%,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根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统计,胶质瘤的综合发病年龄在30—40岁范围内,以大脑半球胶质瘤最为多见。根据Knudso的“二次打击”学说,目前虽对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缺乏完全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诱发肿瘤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胶质瘤认识的深入,对其治疗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发展为如今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病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故对于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防御肿瘤和杀伤肿瘤的目的,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长期记忆等特点。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核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监测和杀伤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中的CD8+T淋巴细胞起作用,包括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几种方法。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胶质瘤细胞本身即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TGF-10、PGE-2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或拮抗,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等。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人体,发挥其自身的细胞毒作用或辅助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辅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2)增强NK细胞的溶解细胞作用;3)刺激T细胞、NK细胞分泌IFN-γ;4)血管形成抑制剂;5)增强肿瘤细胞MHC抗原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6)抑制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诱导分化。 目前,经常使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Ohno等人和Ogbomo等人主要对EGFRvⅢ展开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3C10/CD3δ,EGFRvⅢ可以渗透到肿瘤内部作用于肿瘤细胞,明显延缓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干扰素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多数研究人员重视,部分使用IFN-β,部分使用IFN-γ。田道锋、郭宗泽和李光宗等人主要对IFN-β进行了研究。田道锋等人将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使用MRI显示肿瘤大小,幷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IFN-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体外培养C6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体内发现注射MSCs-hIFN-β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郭宗泽等人则使用IFN-

脑胶质瘤抗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

发病率与女性接近,5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差距增大,与全国恶性肿瘤的性别年龄别发病趋势一致[3-6]三 2009~2012年肥西县的主要高发癌症为消化系统癌症,其次为肺癌三胃癌二食管癌和肺癌为该县恶性肿瘤发病前三位,与全国2006~2010年农村地区癌症发病顺位一致[3-6]三男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系统癌症占据6个,占总体的72.42%,且上消化道癌症远高于下消化道癌症三女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系统癌症占据5个,占总体的52.34%,同样以上消化道癌症为主;乳房癌二子宫颈癌和卵巢癌分别占女性癌症发病顺位的第四二第五和第九位三 安徽南部地区(包括肥西县)一直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地区,肥西县居民有喜食腌制食品的习惯,佐饭咸菜更是每餐必不可缺的食品,许多研究提示腌制食品的摄入为其主要影响因素[7];我国大规模人口死因与吸烟的调查研究显示,吸烟增加了我国城市男性胃癌死亡风险31%~51%,增加农村男性胃癌死亡风险33%~68%[8],倡导无烟生活,拒绝二手烟,降低患肺癌和胃癌的风险三农村地区癌症防治工作应以预防和控制消化系统癌症为主,建议加强农村医疗的技术水平,提高早诊早治率,做到早预防二早发现二早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的卫生习惯,提倡低盐饮食,降低患消化系统癌症风险三 参考文献 [1]一赵平,陈万青.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2003-2007.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54-64. [2]一全国肿瘤防治所研究办公室.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 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8-50. [3]一赵平,陈万青.200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0-25. [4]一赵平,陈万青.2010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19-24. [5]一赵平,陈万青.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22-27. [6]一赫捷,陈万青.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19-25. [7]一周脉耕,王晓风,胡建平.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 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 44(4):303-308. [8]一Liu BQ,Peto R,Chen ZM,et al.Emerging tobacco hazards in China:retrospective proportional mortality study of one mil- lion deaths[J].BMJ,1998,317(70):1411-1422. (2014-10-17收稿一一2014-12-29修回) 四综述讲座四 脑胶质瘤抗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刘一艳一杨一林 一一[关键词]一脑胶质瘤;血管生成;药物治疗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5.03.041 一一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颅内常见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1],几乎占原发恶性脑肿瘤的80%[2]三脑胶质瘤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影响机体,其中血管生成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阻断血管生成成为了治疗的方向三 1 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相关因子 血管生成是胶质瘤的进展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形成包括3个连续的阶段:机体自身血管破裂,破裂血管周围的基膜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降解,内皮细胞向外迁移,形成新血管[3]三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中,多种生物分子发挥关键作用三例如: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包括Ang-1和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VEGFR)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 derived growthfactor receptors,PDGFR),此外还有基质金属蛋白酶 作者单位:230022一合肥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通信作者:杨林,yanglin_ah@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8945950.html, 173 第36卷第3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安一徽一医一学一2015年3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Anhui Medical Journal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后遗症首次病程记录

2017-04-10 08:26:54:000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XXX,女,52岁,以“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2年余,加重3天”为主诉,于2017-04-10 08:26:54:000入院。 病例特点: 1.病史:该患家属诉患者于2年前因脑出血致右侧肢体不灵伴言语不清,遂立即入我县人民医院就诊,给予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具体治疗不详),仍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来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为了进一步诊治,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病程中伴有心悸,无咳血胸痛,无黑朦,晕厥,无意识障碍,无腹痛,腹泻,精神,睡眠,饮食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请输入既往史} 2.查体:T36.5℃.P75次/分.R17次/分.BP 150/90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由体位,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未触及无压痛.头颅及五官无畸形头发色黑白,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部无分泌物鼻腔畅通无堵塞,听力正常,口唇无紫绀,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肺部触诊语颤正常,双肺听诊无异常呼吸音,心律整齐无杂音,心率75次/分,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二便正常. 余(-) 3.辅助检查:{请输入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1.脑出血后遗症 2.高血压2级很高危 诊断依据: 1、老年女性:{请输入既往史} 2、以“{请输入主诉}”入院 3、查体:{体征} 4、辅助检查: {请输入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脑肿瘤: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等多种症状,查CT或MRI可发现脑部占位 2.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物理检查(CT)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1、内科护理常规

脑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_姚文敏

?综述? 脑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姚文敏朴翔宇 【摘要】脑神经胶质瘤是由大脑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年发病率约为3~ 8人/10万人口。目前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疗法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但生存率极低,在传 统的治疗方法外,还有免疫学疗法和疫苗等诸多新兴治疗方法,所以脑神经胶质瘤已经成为神经科学与肿 瘤学的研究交叉热点,本文就脑神经胶质瘤的分类学,分子发病机制,多种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分子发病机制;治疗 Progress in glioma YAO Wen-min*, PIAO Xiang-yu. *Graduate School,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PIAO Xiang-yu, Email: piao_22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8945950.html, 【Abstract】Brain glioma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brain tumor, the tumor is generated by the brain glial cell carcinogenesis. Th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is about (3-8)/106 people. Now, the treatments of cerebral glioma are oper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but the survival rate is extremely low, except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immunological therapy, vaccine and many other new methods of treatments are on the study. So the brain glioma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interaction focus of neuroscience and oncology science, the thesis reviewed brain glioma many areas, such as the disease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effects of a variety of treatment methods. 【Key words】 Glioma; Molecular pathogenesis; Treatment 脑神经胶质瘤是由大脑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1],是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混合性胶质细胞肿瘤和室管膜肿瘤。其中星形细胞瘤是胶质瘤中最常见者,WHO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Ⅰ~Ⅳ级。即1997年分级标准[2]:Ⅰ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为8~13岁;Ⅱ级: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LGA),占所有神经胶质瘤的25%,好发年龄为30~40岁;Ⅲ级:退变型星形细胞瘤(AA),易转化为Ⅳ级;Ⅳ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好发年龄为45~60岁[3]。恶性星形细胞瘤(MA)主要包括AA及GBM,其中GBM占50%~80%。 一、脑神经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 如同其他肿瘤(疾病)一样,胶质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以及结节性硬化疾病等,为脑神经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其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会,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 (一)基因变异与脑神经胶质瘤 Viotti等[4]的科研小组利用基因敲除小鼠实验发现,脑神经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24.142 作者单位:116600 辽宁省,大连大学研究生学院(姚文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一科(姚文敏、朴翔宇) 通讯作者:朴翔宇,Email: piao_22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8945950.html, 胶质瘤与P53存在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生与肿瘤抑制因素TP53及由PARK2编码的Parkin 蛋白有关联,当Parkin的基因突变或缺失时,该蛋白与TP53的联系就会中断,导致脑神经胶质瘤发生,此外,该实验证实在肿瘤发生过程中,Bax和Bcl2分别与P53发生负相关和正相关。Sj?str?m等[5]的研究小组发现,人巨噬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与脑神经胶质瘤也存在一定相关性。有研究通过统计学证实,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生与遗传有关,不同民族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距[6],该实验采用SIR数据统计,发现德国(SIR=0.64),东欧(SIR=0.62),亚洲(SIR=0.71),智利(SIR=0.34),和非洲移民(SIR=0.52)。另外增加罹患脊髓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风险的国家有:德国(SIR=3.66)、前南斯拉夫(SIR=8.89)。 (二)表观遗传学变异与神经胶质瘤 目前有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表观遗传学方面,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更为普遍,该理论对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也起到重要作用[7]。胶质瘤亦是如此。在胶质瘤中,因异常的DNA甲基化所导致的抑癌基因的失活,几乎可见于每一个遗传学致瘤途径中,作为经典的“二次打击”理论的补充方式,与遗传学改变如突变与缺失一道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在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甲基化异常与脑神经胶质瘤:早在1983年Gama-Sosa 等[8]采用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技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