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要点背诵版

2013年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要点背诵版

2013年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要点背诵版
2013年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要点背诵版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复习要点背诵版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2、被实施者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是(空无课程)

3、“理解”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模拟应用”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巩固转化”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

4、“自我评价”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

5、价值的性格化属于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价值的概念化属于领悟品格的(第一层次)

6、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7、将体验转化为理性概括,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个性品格是(领悟品格)的教学目标。

8、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是:内省性

9、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国家课程)

10、(闭卷百分制测验)不属于定性评价方法。

11、参与多元互动的相关要素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预期目标体验各自状态,并对自身的行为能够反思,体验、调控,这反映了多元互动主体的:自主性

12、多元互动的特征是()

13、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14、将散乱无序的信息联结成一个小故事加以记忆,

这种信息储存的结构形式是(信息包)

15信息提取中最佳的技术与方法是(直取法)、

课题实验研究、专题研究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评价属于(突破性评价)

16、教育研究中使用最早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是(观察法)

17、以课改为核心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部上岗)

18、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必备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

19、除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是(无关变量)

20、平实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属于(互补性评价)

2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灵魂时(创新性原则)

22、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

23、新课程在注重多种评价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形成性评价)

2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

25、地方课程的研发主体是(本地课程专家)

26、把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体现出本次课改的(创新性)

27、优化选择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

28、以制度化实现了的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属于(实际课程)

29、实施课改后,基础教育的课程主体部分(综合课程)

30、“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

31、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水平是(价值的性格化)

3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是(体验性)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47、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

33、新课程强调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3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指出其进步趋势或问题,使其反思、校正、完善,这属于(形成性评价)

35、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平等地双方都有作用与反作用,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交互性)

36、顺化互动的特点有整体建构性和(主动适应性)

37、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启迪互动和(反差互动)

38、信息编码的本质意义是通过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39、根据信息在其应用场中方向、位置为其编码所依据的是(空间线索)

40、国家课程的研发主体是(课程专家)

41、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属于(显性课程)

42、结果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动态递升性)

43、“独立操作”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

44、“体味”“偏爱”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二层次)“反思”“接受”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一层次)

45、兴趣的最高水平是(理趣)兴趣的第一层次水平是(乐趣)兴趣的第二水平是(志趣)

46、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是(态度)

48、随堂听课属于(直接观察)

49、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一般属于(总结性评价)

50、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起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互动方式,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建构性)

51、同化互动特点有吸纳同化性和(探究提取性)

52、师生的人际互动特点有反差互动和(启迪互动)53、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是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和(反思体验互动)

54、根据信息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有序编码属于按照(逻辑顺序)

55、从目的上看,学生终结性评价属于(水平性评价)

56、教育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是(科学性原则)

5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要求的古代著作是(学记)

58、新课程强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9、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60、体验性目标的构成要素有反应、体验(领悟)

61、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求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62、由控制条件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是(因变量)

6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最高层次的基本特征是()

64、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考虑课题应有一定的横向涵盖性和迁移性。这反映了教育科研选题时的(扩展性原则)

65、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赏识激励策略)

66、学生自身眼耳舌身心的互动属于(个体内部加工)

67、在信息存储时信息之结构关系呈种属关系、函数关系的存储形式是(信息网)

68、平衡互动特点是衡动递升性和(交替循环性)

69、在教学之初,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的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

70、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

71、人对所经历过的事实的心理体验是(情感)

72、对经历过的事实回顾、反思、体味、属于体验性目标所具有的特点的(反刍性)

73、认同反映的第一水平是(顺从反应)

7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所具有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75、成长记录袋属于(质性评价方法)

76、以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强调应以(自评为主)

7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78、将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之中,促进调节多元互动的态度和行为,以保证学懂。这是(认同教学的目标。)

79、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顺序联结成窜输入脑库,这种信息结构存储形式为(信息连接)

80、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是(把手整合)

81、研究者要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全面考虑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果,去恰当选题,这反映了教育科研的(可行性原则)

82、预测思维策略的基本特点是()

8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推广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二、多向选择题

1、新课程评价要求淡化(甄别)(选拔)功能。

2、教育实验涉及的基本要素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原则有(科学性)(需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扩展性)原则。

4、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有(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反思体验互动)

5、体验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潜在性)(反刍性)(后摄调控性)

6、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课程包含的指定板块有(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7、属于显性课程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

8、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性)(敏锐性)(灵活性)(-)(整体性)

9、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多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形式)的组合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10、同化互动特点(探究提取性)(吸纳同化性)

11、一般思维应具有的品质为(广阔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2、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是(师生关系)(校风)

13、创新发展的思维策略所包含的要素有创新(精神)(思维方法)(技法)

14、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浓厚的问题意识)(多元化探究互动)(思辨的探究结论)

15、体验性构成的要素是(反应)(体验)(领悟)

16、按照试验的目的、任务,我们可以把实验分为(探索性试验)(验证性试验)

17、贯彻教育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需要考虑的条件有(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

18、问题情境策略主要特点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19、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客观性)(典型性)(有效性)(灵活性)(综合性)

20、中小学个案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

21、合作性学习的品质有(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2、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具有的特点是(指向性)(融合性)(后)(完善性)⑵:

23、教学互动要素主要包括(互动主体)(内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

24、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5、下列属于质性评价的方法有(学习日记)(操行评语)(成长记录袋)(典型题例分析)(行为观察记录)

填空、

1、新课程的学习观强调培养未来的学生是(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终身学习、

终身发展)的学生。

2、创新思维的品质具有(独特性)(灵活性)(联动性)(敏锐性)和(---)

3、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发评价的(教育)功能。

4、新课程的价值可简单概括为(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6、新课程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7、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行(弹性)课时制,而研究性学习方式一般融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

8、新课程中芬克课程的实施宗旨是力求本学科课程为(教育人),为(人的整体发展服务)

9、新课程的知识观强调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还要掌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0、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范围是(幼儿园)(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11、新课程对教师考试评价提出两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

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次)

12、态度是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

13、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14、课程资源开嘎利用的策略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15、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16、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学科知识的(拼盘)

17、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18、信息的有序编码的线索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19、提取信息的策略有(①凭感觉提取即直取法)(②靠索引检索即检索法(③据结构提取即推

理法)

20、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上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21、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3、新的分科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课程是双学科与多学科(融合沟通)课程形态

24、程序性目标的周期性动程是(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

25、三维目标互动整合的基本形式有:(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周期

整合律动)

26、对亲自经历过的过程行为优化加工,在感情向理性过渡过程中以形成价值倾向,是(体验)

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

新课程概念: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

主要有六个趋势:进行独立的、主动的、

(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

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

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

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 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

⑥课程评价不同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地位、价值: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

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

(1)学懂 : 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学会: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

(3)会学: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

结果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

②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

③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④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

⑤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

过程与方法

周期动程结构:学中做-----做中学----- 反思调控

(1)学中做:基本程序方法:尝试学习----群体学习----独立作业

(2)做中学:基本程序方法:独立作业-----实践活动-----测评矫正。

(3)反思调控:基本程序方法:测评矫正----- 体验交流-----领悟品质

程序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 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

(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

(3)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有误。

(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

(5) 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涵: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层次结构与水平要求

1、认同反应:顺从反应——主动反应——满足反应

2、体验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信奉、追求某价值

3、领悟品格: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价值性格化。

体验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 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辄止,缺乏体

悟概括

课标、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①从书本就知识的讲析教学中跳出来,通过教学互动把三维目标纳入到智能建构、养成素质的整合发展的规则性教学活动之中。

②强调学生亲历获取位知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产生、应用的程序与方法,突出了学会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生长。教师备课、设计与实施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欲设过程与学生行为变化的非欲设过程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

③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生成与发展的优化与调空作用,突出了依靠学生内动力的挖掘、搬运、调动来培养学生素质。

整合规律:①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②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3)周期整合律

***************************************************

㈠、什么是新课程的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

①知识观②学生观③学习观④教学观⑤评价观

㈡、新课程的知识观P42

1、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

3、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

⑴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

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知识,是创新性知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

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

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

⑷全体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

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

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

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新课程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学习方式分类(6类)

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

(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 (4)

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

(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

(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

(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

4、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

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

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

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

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

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6、建构性学习

1、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

2、特点

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

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

补充: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

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

②.逻辑—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数

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等。

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

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

⑤.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

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政治活动家等。

⑦.自我认识智能: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等。

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行辨认和分类,形

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生物学家、猎人、园艺师等。 A、①、

⑤与物体无关; B、⑥、⑦与人有关; C、②、③、④、⑧与物体

相关

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

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6种学习方式。

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

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

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

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

(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

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

(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

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

(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

横批:互动出彩(两者的互动整合)

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描写课堂教学特点)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

(1)传统教学观

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2)新课程教学观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1、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

2、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

以教为中心;

3、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新课程教学观

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

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

生发展为本。

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

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

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

1、在备课行为方面:

传统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

2、备课方式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

4、教学设计

5、⑴目标设计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

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教材知识—教教材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1)、课堂封闭式⑵补差式⑶题海战—应考试⑷被动接受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观

1、教学评价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

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

2、外压管理(1)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

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

2、自我管理为主⑴激发内动力。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

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

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⑺学会体验;

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

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

新课程的评价观

1、新的评价观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

(1)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

(2)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

(4)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

(5)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

(6)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很好”,“非常好”。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十个)

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1、定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掌握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多元互动的基础知识

(1)自然互动——教学互动——多元互动多主体、多指标、多方位、角度、多形式。

⑵教学互动要素:互动主体、内容(互动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等

⑶多元互动特征:围绕目标,规则性互动教学

3、多元互动基本特征:

交互性:互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整体性:在开放的多元互动中,指导学生认识互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其交叉点,渗透点,整合点,以求互动的整体效果。

建构性:指导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根据各自的互动进展生成或建构各自的智能结构。

4、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特点: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

方式:同化互动是正向多元互动。

(2)环境、教科书对学生的顺化互动:指教材、环境对学生的同化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性多元互动

特点:①改造适应性:②整合建构性:

方式:逆向多元互动。

(3)、循环递升的平衡互动由学生向教材、环境、新知进行正向同化运动,再由教材,环境、新知向经过同化互动的学生进行逆向顺化互动。在同化互动与顺化互动互逆交替进行的完整过程中,促使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由原有水平向新的水平递升

特点:①交替循环性;②衡动递升性。

方式:周期台阶递升多元互动。

(4)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体会的沟通互动。

⑴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特点反差互动启迪互动

⑵学生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特点合作研讨式互动交流分享式互动

(5)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

特点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反思体验互动

多元互动的三大教学策略:

(1)掌握衡动递升互动律(2)学会资助合作探究的谐动探究

(3)学会在多元互动的循环流程中,寻找三维目标的交叉点,联结点,渗透点和整合点。

*********************

二、问题情境策略

1、定义:指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规则与技巧。具体地说,就是把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通过情境感化、问题激趣、矛盾解决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探究能力。

2、问题情境的类型:

(1)真实情境:(2)虚拟情境:(3)想象情境:

3、问题情境策略有那些主要特点?(新课程为什么特别倡导问题情境策略?)

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4、掌握问题情境策略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学生个性需求的关系。

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思考情境中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可以满足哪些学生的个性需求。

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学会比较分析筛选适合于自己的问题,学会把问题解决需要的知识、条件与个人现有知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确定目标。

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差距、目标来设计实施程序与方法。案例:母亲帮儿子选兴趣活动小组。(2)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环境需求的关系。

选择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适合现实环境的需求;环境的优化需求;生态发展对人的需求;社会交往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人文精神对人的需求;人的生命质量、生活方式对人的需求。

(3)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

问题情境创设与选择要符合课标、教材的基本规定和编排意图。

5、情境教学策略实施中存在问题:

A、创设情境只起过渡作用,费时费力。

B、电脑课件、创设真实情境,热热闹闹,满满当当,学生思考领悟、与时间少。

C、对情境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

三、信息运用策略

1、定义: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提取信息的基本规则及运用方法、技巧,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英语教师招聘考试课程标准复习资料

《英语新课程标准》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2、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3、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5、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6、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8、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9、在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三~四次教学活动,周课时总时间80~90分钟。 10、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 11、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12、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13、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14、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准确把握“全体学生、奠定基础”这两个要素。 15、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 26、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出要优化评价方式,把评价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上,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以使评价起到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评价要尽可能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和目标多维化。 28、课程标准设置分级目标借签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使英语课程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9、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资料档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2006年试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2007年试题)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

2018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押题试卷及答案

2018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押题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为期两天的第二十三届非洲联盟(非盟)首脑会议于2014年6月27日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闭幕。本届会议主题是() A.“促进非洲区内贸易” B.“农业和粮食安全” C.“泛非主义与非洲复兴” D.“促进非洲内部贸易” 2.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A.学生文化 B.校园文化 C.教师文化 D.环境文化 3.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评价模式是() 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 C.CSE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5.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力 D.分化概念 6.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创新能力的培养

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 D.交往能力的培养 7.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 A.教材 B.课程标准 C.课程 D.教育方针 8.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是()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个别教学制 D.复式教学

9.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人际焦虑 B.睡眠焦虑 C.考试焦虑 D.恋爱焦虑 10.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A.社会实践活动 B.科技活动 C.学科活动 D.文学艺术活动 11.实施义务教育()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复习内容全集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复习内容全集 目录 第一部分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1) 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试题集 (43) 第一部分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序:新课程理论 (一)新课程与教师 (二)新课程与学生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四)新课程与评价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八)新课程本身 (九)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十)新课程新理念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复习题

序: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在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如何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2)各门课程渗透德育。 (3)设置综合课程为必修课。 对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哪几项推进策略? (1)从调查研究入手,做好理论准备。 (2)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建立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和练习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 1、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 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 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 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6、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 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8、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 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变革作业形式: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0、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1、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新 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2年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01】 作者:文亮教师招聘来源:时间:2011-12-22 一、填空题: 1、数学在提高人的()、()、()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基础之上。 4、数学教学是()的教学,是(),()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和()四个方面。 6、()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 7、《标准》提出在()学段引入计算器。 8、《标准》提倡采取()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的学习需求。 二、单选题: 1、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个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2、《标准》安排了()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三、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4、写出本学科课标的基本理念。 四、论述题: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创造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数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5、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1000道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1000道 (附答案)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1

《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 2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配套练习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我国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增强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 本知识讲解依照考试大纲要求,参照教师招考的权威教材,符合学生学习和指导教学的特点,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旨在为考生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同时提醒广大考生注意,教师类考试时间比较分散,科目设置较为灵活,面试方式各异,有的考试为网上报名,有的为现场报名,考生务必高度留意招考公告,切莫错过考试时间! (二)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新课改实施的背景条件是,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显露的一些问题: 1.课程目标混乱;2.课程内容庞杂;3.课程观念陈旧;4.课程形式呆板; 5.实施方法落后;6.课程评价扭曲。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新课改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1.新课改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每一门课程都相应地提出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 2.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3.新课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记忆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4.新课改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 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还注意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注重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采取多样化,不仅重视量的评价,而且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则由侧重甄别筛选功能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此外,还特别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不仅重视对学生显性结论的评价,而且注重对其缄默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新课改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l.新课改带来学生观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倡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 2.新课改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可能 课程改革力求建立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3.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制度赋予教师自主权 教师由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实施的重构者,要求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的教育资源,冲破教材的束缚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对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完全可以进行处理,并向编订者反映,直接参与教材的修订工作。 (三)新课改要重建学校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重建学校的价值观。同时,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 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课程功能实现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题题库(最新)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题题库(最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C ) A.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D.基本身心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B ) A.130 B.140 C.150 D.16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C )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D ) A.自我了解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D.自我控制 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 )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 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B )A.女优于男B.大致相等

D.男优于女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A ) A.概念学习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D.符号学习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发展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又慢 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D ) A.一般化 B.具体化C.分化 D.泛化 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C )A.操作模仿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D.操作定向 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C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 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D ) A.生活焦虑B.择友焦虑 C.缺钱焦虑D.考试焦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第一章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 ③、课程是活动 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①、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②、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③、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2)、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①课程目标②课程设置③教科书的管理和审订④课程管理⑤课程评价方面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5、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①、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②、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③、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④、体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⑤、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⑥、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8、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重视和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过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招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表示所填内容。 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6、(“大众数学”)必将成为中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17、(科学计算、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山香版教师招考新课程改革

山香版教师招考新课程 改革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新课改的提出: 我国之前进行了7次改革,这次是1999年启动的第8次改革;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1980年联合国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 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 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 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现 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有: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际上课程现代化三大典型代表: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 第二节新课改的目标 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与内容)(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一、简答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2、课改的主要任务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 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1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19年教师招聘综合知识模拟测试题

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共分两小题,第1题每空一分,第2题每空2分共22分。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①,以提高②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③和④ 为重点,造就⑤、⑥、⑦、⑧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⑨和⑩。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是:①②③④ ⑤⑥。 一、1、①、党的教育方针②、国民素质③、创新精神④、实践能力⑤、有理想⑥、有道德⑦、有文化⑧、有纪律⑨、建设者⑩接班人。 2、①课程功能;②课程结构;③课程内容;④课程实施;⑤课程评 价;⑥课程管理。 二、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参与校本教研的。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有计划、系统的研究 活动,解决课程中的多层次问题,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和基 础教育事业的兴盛。 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1、教师反思 2、同伴互助 3、专业引领

三者关系: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的发挥自我反思、同班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 从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来谈。一是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二是教师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态度都得到发展。 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教学研究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注: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 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2、(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库和答案(最新完整版)45825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 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

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2010年07月06日16:18:17 来源:法库县法库镇中心校【字体:大中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一、简答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2、课改的主要任务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 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1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2、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13、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考点归纳

2020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考点归纳 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4.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 (1)探究式学习; (2)合作式学习; (3)自主式学习。 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7.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8.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9.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11.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