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13.1简介

验证是药品生产质量保证的基石,是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新版中国 GMP 中第七章“确认与验证”包括了确认和验证的对象、目的、文件的要求、计划和实施、以及对确认和验证状态的维护等

“验证是有文件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确认是有文件证明厂房、设施、设备能正确运行并可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由此即可看出确认与验证已不仅仅是被包含的关系。而验证的范围也从单纯针对工艺扩展为包含所有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检验方法,并且新增加了清洁程序验证的内容。

本章中只详细介绍与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质量风险关系较大的工艺验证和清洁验证的内容,并对厂房设施设备验证做了简单介绍。与剂型没有紧密相关的公共系统验证见《质量体系 GMP 实施指南》。

【背景介绍

质量保证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要生产的物料符合规定的用途。这些原则可叙述如下:

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是在设计和制造中得到的;

质量不是通过检查或检验成品所能得到的;

必须对生产过程的每—步骤加以控制,以使成品符合质量和设计的所有规格标准的机率达到最大程度。

生产过程验证是保证达到上述质量目的的关键因素。只有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控制进行仔细的设计和验证,生产厂商才能有高度的把握能持续不断地生产出合格的药品。任何产品生产过程如果进行了充分的工艺验证,就可减少依赖于中间体和成品的检验进行产品放行。

对于工艺验证重要的是生产厂商要编写—份书面的验证方案,说明验证的方法(和检验)及所要收集的数据资料。收集数据资料的目的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必须反映事实,而且必须仔细、准确地收集。验证文件应该指出生产过程有足够的重复次数以证明其重现性,而且在连续运行的次数中要规定准确测定变化的情况。通常的做法就是起草审批工艺验证方案,按此进行连续 3 批的验证,对得

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写出验证报告。

随着 GMP 水平的持续发展,“质量源于设计”、“质量风险管理”等新概念越来越多的在制药行业内应用,ICH Q8药物开发及质量风险管理的发布,引入了“质量源于设计”及“风险评估”的理念。

本指南将工艺验证定义为收集并评估从工艺设计阶段贯穿整个生产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确立科学证据,证明该工艺能够始终如一地生产出优质产品。工艺验证涉及到了在产品生命周期及生产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活动。

2010 版中国 GMP 引入了设计确认的概念,从而贯彻了“质量应通过设计实现而不仅仅是最终检验”这一“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并且规定确认或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从而将“质量风险管理”与确认和验证活动结合在一起。

第一阶段:采用新的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前,应验证其常规生产的适用性。生产工艺在使用规定的原辅料和设备条件下,应能始终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第二阶段:确认和验证不是一次性的行为。首次确认或验证后,应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情况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定期进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第三阶段: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或厂房)、生产工艺、检验方法等,发生变更时,应进行确认或验证。必要时,还应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工艺验证:指一种可以保证某一生产过程能始终如一的生产出符合预定的规格标准和质量特性的产品的证明文件(ICH Q7A 12.40)。

工艺验证:是建立一套文件化的系统,确保某具体的工艺能够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设标准和质量的产品(FDA 工艺验证指南总则 1987) 。

工艺验证:收集并评估从工艺设计阶段贯穿整个生产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确立科学证据,证明该工艺能够始终如一地生产出优质产品。(FDA 行业指南-工艺验证一般原则及惯例草案 2008 年 11 月版)

(2)工艺验证的目的

为系统控制提供文件化证据

评价生产方法

保证工艺和产品达到标准

保证工艺的可靠性

保证产品均一/均匀

(3)工艺验证的前提条件

所有前期验证都已完成,如设备确认,公用系统(空调系统及工艺用水系统)确认各种批准的生产工艺文件都已具备,如经审批的批生产记录,工艺验证方案等质量标准;成品和中间控制程序已批准取样计划:包括取样位置及取样量确定验证生产批次,通常进行连续三批产品稳定性试验方案

B. 工艺验证的阶段及一般步骤

(1)工艺验证的阶段性

根据 FDA 2008 年工艺验证指南草案,将工艺验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艺设计: 基于从开发和放大试验活动中得到的知识确定工业化生产工艺;

第二阶段工艺确认: 在这一阶段,对已经设计的工艺进行确认,证明其能够进行重复性的商业化生产;

第三阶段持续工艺核实: 工艺的受控状态在日常生产中得到持续地保证。

工艺验证的一般步骤

确定一个产品需进行工艺验证后:

①首先确认已基于拟验证的工艺编制并批准了批生产记录及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

②确认同该验证相关的生产设备、公用设施已完成了相关的确认,并且关键仪表均已校验且都在有效期内;对于不能进行连续生产的产品,在每次验证前是否都检查确认了关键设备、仪表的校验在校验期内。

③前期确认工作完成后应起草工艺验证方案;验证时工艺运行的次数应依据工艺的复

杂性或考虑工艺变更的大小来定,一般工艺验证最少应进行连续三批商业批量的验证;

④验证方案应经验证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并经质量负责人批准;方案应指出进行验证(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所要收集的数据资料。方案应指出验证的生产过程的重复次数以充分证明其重现性。方案中应对参与验证的相关人员的培训状况、支持验证的文件、相关的仪器仪表、物料的适用性、生产设备和公用系统的状况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等进行预先确认。

⑤按照批准的验证方案进行验证;

⑥验证报告

讨论并相互参照方案的各个方面;

按照方案规定汇总所收集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评价任何意料不到的观察结果以及方案中没有规定的额外数据;总结讨论所有生产中的不符合项,如偏差、异常检测结果或其它与公用有效性相关的资料充分真实地描述对现有程序与控制方法所采取的任何纠正行动或变更明确地陈述结论,说明数据是否表明了这一工艺与方案中建立的条件相符合以及工艺是否可视为处于足够受控状态。否则,该报告应阐明在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前还应当做些什么。该结论应该建立在有证明文件的判定理由之上,考虑到从设计阶段到工艺确认阶段所获得的整个知识及信息的汇编,这种理由也是批准该工艺并放行该验证批次产品所需的。

包括所有适当的部门与质量部门的审核与批准

⑦验证完成后,根据稳定性方案留样进行考察,并对稳定性数据进行评估,根据三批的稳定性数据确定产品的有效期;针对新产品,其效期可执行生产批件上的暂定效期,待获得足够的稳定性数据支持后再确定其效期。

⑧如验证不成功,则应进行调查,只有在找出验证不成功的原因后,才可以进行修订验证方案重新进行验证.

分析方法:工艺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准确和精密的测量技术,这些技术用于检测和检药品原料、中间物料以及成品的质量。对于预测工艺输出结果有价值的数据,至关重要的是所用的分析方法应科学合理,分析方法应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分析方法验证请参见《实验室控制体系 GMP 实施指南》,实验室控制系统中关于分析方法验证的相关章节。

(3)工艺验证的种类

验证方法有三种,前验证,同步验证和回顾性验证;前验证是首选的方法,但在其它方法可采用的情况下也有例外。

①前验证:是指投入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

当生产一个新产品前或产品的某一生产过程发生了变动,且可能影响到产品特性的,在经过变更程序进行评估并批准后,应采用前验证的方式进行工艺的验证. 前验证必须包括充分、完整的产品和工艺开发资料。前验证资料包括:产品开发阶段的配方设计、筛选及工艺优化确已完成有代表性的试生产(相对正式批量大

生产而言,通常不小于大生产批量的十分之一)已经完成,关键的工艺及工艺变量、参数的控制限度已经确定;无论工艺的简繁程度如何,必须完成至少一个批号的代表性试生产;从中试放大到代表性试生产中应无明显的“数据漂移”或“工艺过程的因果关系发生畸变”现象。

每一生产步骤都应有正式批准的 SOP,以使操作员工懂得生产要求,指导操作人员按照批准的 SOP 进行每一个阶段的生产操作。

前验证至少应包括

工艺的简短描述;

将要验证的关键性工艺步骤的概要;

验证时使用到的设备仪器目录及其校验状态;

成品的放行标准和检验方法;

快捷的中间控制标准和检验方法;

取样计划;

记录和结果评估方法。

前验证的批量应与大生产的批量相同。

前验证的批次可依据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特点确定,但不应少于三个连续生产批次。

②同步验证:在一些情况下,可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对工艺进行适当的验证。如,该产品同原来已经验证过的产品的规格不同,或者是片子的形状不同,或是该产品的工艺已经很成熟。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正常生产前没有完成验证和/或该产品使用验证过的,但已经变更的工艺生产,无法从连续生产中得到数据可以使用同步验证的方式。同步验证的文件要求同前验证。

③回顾性验证:回顾性验证就是用已经积累批生产、检验、控制数据的已上市产品的工艺验证。某些工艺已确立很久,并且原料、设备、系统、设施或生产工艺的变化对产品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可以例外的进行回顾性验证此验证方法适用于下列情况

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均已确定;

已确立了合适的过程控制和认可标准;

除人员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外,从没有出现与设备适应性无关的因素之外的原因而造成重大的产品不合格。

回顾性验证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验证方案;

回顾性验证所选择的批次应具有回顾阶段所生产批次的代表性,包括不合格批。批次应足以证明工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般需总结连续 10-30 批的产品生产过程,如经证明合理可减少验证批次;对回顾批次的产品生产过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回顾性验证基于历史性数据,这些数据至少应包括

批生产和批包装记录;

工艺规程;

产量的统计;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变更与偏差记录;

中间控制数据和成品检验数据,包括趋势图和稳定性数据。

C. 工艺验证的关键步骤

(1) 工艺验证并不是所有的工艺步骤都需要验证,应将验证的重点放在关键工艺步骤上,通常关键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①任何改变产品性状的步骤;

②所有影响产品均一性的步骤;

③所有影响鉴定、纯度或质量标准的步骤;

④包括延长储存的步骤。

(2) 工艺验证范围

从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工艺由研发阶段设计制定研发设计范围,经过验证确定验证范

围。根据验证的范围确定生产的操作范围。这三个范围成金字塔形状。如下:产品经过研发,在研发设计阶段确定好工艺参数的研发设计范围。第一阶段完成后,进入第二个验证阶段,以研发设计的范围为基础确定验证的范围。当产品完成验证后,根据第二阶段的验证范围来制定正常商业上产的商业范围。当生产时出现偏差时,例如实际操作的工艺参数已经超出了规定的操作范围。根据偏差程序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可以追溯到工艺验证时确定的验证范围或追溯到研发设计阶段的研发设计范围。如果实际的操作参数仍然在验证范围或研发设计范围内,那么可以做出此偏差对产品的质量没有影响。

无论是进行研发设计还是工艺验证,其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可操作范围。那么在研发设计或工艺验证时没有必要一定找到失败的边缘。

(3)关键步骤及控制参数

本部分内容重点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例介绍各操作单元的关键步骤及控制参数。众所周知,片剂工艺通常分为干混直接压片,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胶囊剂通常分为直接灌装和制粒灌装。

D. 验证的执行

(1) 在工艺验证前,工艺验证方案应完成了审批;参加工艺验证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适当的培训;

(2) 根据工艺验证方案中的项目逐一进行验证,并及时记录验证结果;每个验证项目的结果都应该经过审核。

本节中分别列举了干法直接压片工艺验证及湿法工艺验证的工艺验证程序。参见【实例分析】。

E. 工艺验证报告

所有验证项目都完成后,汇总所有的原始数据完成验证报告(验证各批的试验记录及数

据),验证报告中应明确的包含此次验证的结论。

评价和建议,包括再验证的时间建议。

最终验证报告的审批。

验证文件的保管及归档。

F. 工艺验证的定期审核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执行“再验证”系统,当完成某一工艺的工艺验证后,会定期进行再验证,例如有的公司 SOP 中规定当没有发生变更和偏差的情况,对生产工艺 3 年进行一次再验证。再验证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工艺处于“验证”状态,即工艺处于可控状态。随着2008 年 FDA 工艺验证草案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工艺验证的定期审核纳入公司的验证体系,新指南中强调了生产过程中持续的验证。公司可以通过定期审核评估工艺的状态,例如,通过年度回顾的方式,对工艺进行评估,或者根据产品的生产频率及生产批次进行周期性评估。这些评估都是为了确保工艺仍然在持续有序的运行,这种定期审核变成了工艺验证的一部分。

如果在工艺验证的定期审核阶段,物料,设备、设施,工艺等发生了较重大的变

更,应根据变更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相关的再验证。

XXX工艺验证方案

目录

1 概述和目的…………………………………………………………XX

2 范围…………………………………………………………………XX

3 验证组织及职责……………………………………………………XX

4 方案说明…………………………………………………………XX

5 工艺描述…………………………………………………………XX

6 验证前的检查………………………………………………………XX

7 验证内容……………………………………………………………XX

8 验证总结、评价与建议……………………………………………XX

1 概述和目的

简要描述此次验证方案的内容及目的。

2 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 XXX 的生产工艺验证。

3 验证组织及职责

3.1 验证方案和报告的起草、审核和批准

3.2 验证方案的培训

3.3 确认的组织实施和确认过程中的变更和偏差

3.4 实施人员的确认

4 方案说明

4.1 方案应首先指明验证的目的、范围,并规定该验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

4.2 本方案是在该工艺所涉及的主要工艺设备都已通过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

4.3 本方案对****的工艺处方进行描述,并且列出直观化的工艺流程图和工艺控制点,并按照按此方案实施工艺验证,顺利完成连续三批次产品的验证。

4.4 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漏项及偏差的处理要求。

4.5 对验证过程中诸如记录填写等方面的要求。

4.6 根据公司制度对其在验证过程中涉及到的他方面的相关要求。

5 工艺描述

验证产品的相关信息,工艺描述,工艺流程图及关键工艺控制点及其参数。

6 验证前的检查

6.1 人员资格审查与方案培训的确认

6.2 验证所需文件的确认

6.3 设备设施的确认

6.4 仪器仪表校验的确认

6.5 生产环境的确认

6.5 生产环境的确认

7 验证内容

7.1 验证项目

7.2 验证过程中样品编号原则:

对于验证过程中的取样应制定样品编号原则,并在取样后对样品明确进行标识。

8 验证总结、评价与建议

应写明对此次验证的明确的结论,验证总结中应包含对验证过程中所出现的变更/偏差的分析处理情况。

A. 清洁方法和清洁规程的检查要点

(1)必须保证清洁效果和重现性

(2)固定所有可变量,包括:

①设备拆卸程度和装配方法

②清洁剂名称与成分

③清洁溶液的浓度、数量和配制方法

④清洁溶液的温度、流速、接触时间

⑤清洁各步骤、部位

⑥已清洁设备的放置时间

⑦已清洁设备的保留时间

(3)清洁规程要点:严密,易懂,可操作

①拆卸、连接:应规定清洁一台设备需要拆卸的程度。

②预洗/检查:应建立相对一致的起始点,以提高随后各步操作的重现性,重点在于检查。

③清洗:重点在固定各参数,必须明确规定清洁剂的名称、规格和使用的浓度以及配制该清洁溶液的方法,应明确清洁剂的组成,必须规定温度控制的范围、测量及控制温度的方法。

④淋洗:目的在于洗去清洁剂。为提高淋洗效率,宜采用多次淋洗的淋洗方法。

⑤干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干燥。除去设备表面的残留水分可防止微生物生长。

⑥检查:发现可能的意外,及时发现,便于采取补救措施,而不危害下批产品。

⑦储存:规定已清洁设备和部件的储存条件和最长储存时间,以防止再次污染。

⑧装配:应规定装配的各步操作,附以图表和示意图以利于操作者理解。此外,要注意装配期间避免污染设备和部件。

B. 清洗验证的要求

(1)建议至少进行连续三批的验证

①每批生产后按照清洁规程清洁,按验证方案检查清洁效果、取样并化验。重复上述过程三次。三次试验的结果均应符合预定标准。

②不得采用重新取样再化验直至合格的方法。如检测不合格,应调查原因为清洁方法不当还是人员操作失误等原因。如为清洁方法原因,应重新制定清洁规程,重新取样,进行验证。

B. 清洁分析方法的验证

清洁分析方法的验证包括取样方法验证和检验方法验证。

(1)如何选择取样方法

在选择取样方法时一是要综合考虑棉签擦拭法和淋洗水取样法的优缺点,二是要考虑所要验证的设备的特点,综合以上因素才能到达预期的取样目的和验证效果。

棉签擦拭取样的优点是能对最难清洁部位直接取样,通过考察有代表性的最难清洁部位的残留物水平来评价整套生产设备的清洁状况。通过选择适当的擦拭溶剂、擦拭工具和擦拭方法,可将清洗过程中未溶解的、已“干结”在设备表面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擦拭下来,能有效地弥补淋洗水取样的缺点。不足之处是很多情况下需拆设备后方能接触到取样部位,对取样工具、溶剂、取样人员的操作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总的来说比较复杂。

淋洗水取样法为大面积取样方法,其优点是取样面大,对不便拆卸或不宜经常拆卸的设备也能取样,因此其适用于擦拭取样不易接触到的表面,尤其适用于设备表面平坦、管道多且长的生产设备。缺点是当溶剂不能在设备表面形成湍流而有效溶解残留物时,或者残留物不溶于水或“干结”在设备表面时,淋洗水就难以反映真实的情况,注意取样操作的规范性。同时执行取样的人员同执行清洁操作的人员不能为同一人。

(2)棉签取样方法的验证:取样过程需经过验证,通过回收率试验验证取样过程的回收率和重现性。验证方法如下:

①准备一块与设备表面材质相同的板材,如平整光洁的 316L 不锈钢板。

②将待检测物溶液,定量装入校验的微量注射器。

③涂抹面积一般为 25cm2-100 cm2,3-6 个方块大小。

④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温和地吹干不锈钢板。

⑤用选定的擦拭溶剂润湿擦拭棉签,按下图所示进行擦拭取样。

⑥将擦拭棉签分别放入棉签管中,加入预定溶剂 5ml,超声。

⑦用经验证的检验方法检验,计算回收率和回收率的 RSD。

下图为棉签擦拭取样方法:

收率不低于 50%,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 20%。

(3)淋洗水取样方法的验证:

淋洗的取样方法为根据淋洗水流经设备的线路,选择淋洗线路相对最下游的一个或几个排水口为取样口。分别按照微生物检验样品和化学检验样品的取样规程收集清洁程序最后一步淋洗即将结束时的水样。

淋洗法样品可对冲洗液直接检测也可对冲洗液做稀释后检测;无论直接检测还是稀释检测都应在接到样品后首先将样品同空白溶剂做视觉检查,确定是否有颜色差异和异物存在;

如有上述现象发生,可直接判定样品不合格。

(4)取样点的确认

通常不可能擦拭设备的全部表面,因此应该选择设备的最差区域作为取样点。这些区域应在清洁难度和残留水平方面代表着对清洁规程最大程度的挑战,例如料斗的底部、搅拌桨浆叶底部和阀门的周围。

如果进行微生物取样,取样计划应包括微生物的可能最差区域,例如:较难靠近的地方以及可收集水的排水区域。微生物和化学取样应在不同区域进行,测试方案中应包括设备及其取样点的描述或图表,图表可参照上文“棉签取样方法的验证”。

(5)检验方法验证

通常清洗检验方法分为限度检查和定量检查,不同的检查方法验证的参数也不同。

检验方法验证通常检测项目精密度、定量限、准确度、线性/范围、专属性、样品溶液稳定性、系统适用性。

精密度:RSD<10%

定量限:通常达到限度标准的 1/10,定量要求低于通常仪器分析的要求

准确度:回收率≥80%, 或综合回收率≥50%

线性/范围:残留物限度的 50%-150%

(6)检验方法中限度检查和定量检查所需验证的参数:

通过试验结果证明所制定的清洗规程能使设备的清洗效果达到洁净要求,避免产品被残留物料和微生物污染。通常清洁验证包括以下内容:设备的评估,清洗规程的评估,目标化合物的选择和残留限度的计算。

(2)设备的评估

①设备评估用来确定哪些设备是多个活性成分共同接触的,即:共用设备;哪些设备是某个产品/活性成分单独使用的设备,即:专用设备。该设备评估将计算出共用设备的产品接触面积以计算残留限度的接受标准。评估关键点是确定哪些设备包括在清洁验证中,哪些设备是不包括在清洁验证中,按照设备接触产品的情况,设备可分为三类:

产品接触的设备系指直接接触产品的设备,如:湿法制粒机、沸腾干燥机、溶液桶、储存桶,对于产品接触设备的无效清洁可能造成产品间的交叉污染。

非产品接触的设备系指在生产工艺中涉及,但没有和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如:封闭设备的外表面。此类设备非清洁验证的关键点,但也应按照 SOP 要求进行清洁。

非直接或偶然产品接触的设备系指在生产工艺中涉及,没有和产品直接接触但有可能污染产品的设备。如:盘式干燥仪的内表面、机械监护装置的内部,对于此类设备的无效清洁有可能造成产品间的交叉污染。

通常清洁验证包括产品接触的设备,不包括非产品接触的设备,非直接产品接触的设备是否包括在内依实际情况而定。

②设备表面积的确定

应测定每个设备的产品接触面积,以计算残留限度的接受标准。

产品接触面积测定的准确度应具有实际意义,不必绝对地精确,可将复杂设备转化成基本的几何图形以便于计算和测量。

测量的原始记录和计算将作为原始数据进行保存。

(2)清洗规程的评估

通过清洁验证检查清洁操作规程是否能够达到彻底清洁设备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清洁操作规程的完整性

是否包括了所有的设备。

清洁规程是否足够详细以便可以进行持续一致的操作。

是否规定了干燥方法及干燥方法是否正确。

是否规定了生产结束至开始清洁的最长时间(也称:待清洁设备保留时间)。

是否规定了已清洁设备用于下次生产前的最长存放时间(也称:洁净保留时间)。是否规定了连续生产的最长时间。

是否详细描述了在完成检查后如何确保存储是安全的。

(3)目标化合物的选择和残留限度的计算

①目标化合物的选择:

一般药品都由活性成分和辅料组成。对于接触多个产品的共用设备,所有这些残留物都是必须清洁干净的,在清洁验证中不必为所有残留物制定限度标准并一一检测,因为这是不切实际且没有必要的。在一定意义上,清洁的过程是个溶解的过程,因此,通常的做法是从各组分中确定最难清洁(溶解)的物质,作为目标化合物。

目标化合物一般要考虑其特性,如溶解性毒性难于清洗,如对设备表面材质有一定附着力包含色料、芳香剂或矫味剂的产品(颜色、香味与味道)生产量高的品种(生产频率高的产品相应的清洗频率高)清洗过程如果使用清洗剂,则其残留物也应视为标记物

②最难清洁部位确认

凡是死角、清洁剂不易接触的部位如带密封垫圈的管道连接处,压力、流速迅速变化的部位如有岐管或岔管处、管径由小变大处、容易吸附残留物的部位如内表面不光滑处等,都应视为最难清洁的部位。

③残留限度的计算

如何确定残留物限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其生产设备和产品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能实现并能通过适当的方法检验的限度标准。目前企业界普遍接受的限度标准基于以下原则:1)以目检为依据的限度。2)化学残留可接受限度。3)微生物残留可接受限度。

以目检为依据的限度

若设备内表面抛光良好,残留物与设备表面有较大反差,目检能发现低于 1ug/cm2 的残留。目测要求不得有可见的残留物,在每次清洗完后都必须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此项检查应该作为清洗验证接受限度的第一个接受标准。

化学残留可接受限度

生物活性限度:最低日治疗剂量的 1/1000

依据药物的生物学活性数据——最低日治疗剂量(MTDD)确定残留物限度是制药企业普遍采用的方法。一般取最低日治疗剂量(MTDD)的 1/1000 为残留物限度。可以认为即使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该残留量也不会对人体产生药理反应。因此高活性、敏感性的药物宜使用本法确定残留物限度。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程序

目的:建立分析方法学验证的指导程序,用以证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保证验证工作能够有计划、按步骤的进行,同时使与质量检验有关的活动符合GMP的要求。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活动。 职责:QC:负责起草分析方法验证的验证方案、报告;负责按批准的验证方案执行验证;负责检验仪器运行和保养。 QA:负责确定分析方法的验证条件、标准、限度及检验方法;负责验证方案、报告的审核;QA负责人负责方案、报告的批准。 1 相关定义 1.1 分析方法:法是为完成检验项目而设定和建立的测试方法,它详细描述了完成分析检验的每一步骤。一般包括分析方法原理、仪器及仪器参数、试剂、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测定,计算公式及检测限度等。 1.2 方法验证: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在建立产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1.3 方法确认:在应用已验证的药典方法和其他法定方法前,应在当前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方法确认来证明方法在该实验室的适用性。 2 验证的适用范围 2.1 产品的物料、中间产品、中间过程控制和产品的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 2.2 清洁验证方法的验证。 3 需要验证的分析项目 根据检验项目的设定目的和验证内容的不同要求,将需验证的检验项目分为四类:3.1 鉴别试验;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它物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和耐用性。 3.2 杂质的限度检查与定量测定;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如无机杂质,有机杂质等。杂质检查分为限度检查和定量测定两部分。用于限度检查的分

消费者选择模型在市场营销中的个案分析

消费者选择模型在市场营销中的个案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在中国市场的实践 王风华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2000 Economics Nobel Prize winning discrete choice model and its estimation method. It develops a consumer choice model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discrete choice theory and estimates factors that affect article reading probability on a data set of 57505 reading decisions extracted from the survey of 465 readers of three major Shanghai newspapers in 2005. The paper identifies interesting and significant reading patterns. In summary, there are mainly three groups of article factors that affect reading decisions of newspaper readers. The first group includes content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y affect article reading probability by about 20% to 60%. The second group includes factors related to publication time, page and section and they affect article reading probability by about 5% to 20%. The third group includes factors related to article display format such as its position on a page and these factors affect article reading probability by about 2% to 5%. 【Key Words】Newspaper, China Media Study, Discrete Choice Model, Consumer Choice Modeling 1 Dr. Wang is an applied econometrician and an expert in discrete choice models. Dr. Wang obtained his Ph.D. in economics from Boston University. His design of Consumer Choice Modeling framework has been applied in China by Sinomonitor Shanghai for companies such as Shanghai V olkswagon,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mpany, Shanghai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and Jiefang Daily Group. 作者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博士、计量经济学家。作者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发展了消费者选择模型应用于中国市场,从2004年起作者作为消费者选择模型顾问与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合作, 为上海大众、东风日产、上海移动、解放报业集团等企业提供品牌市场研究支持,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市场经验,此项研究是消费者选择模型的应用之一。

检验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l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制定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活动中检测方法的选用,以及检测方法的变更和偏离。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授权与客户签立检测合同或协议,批准检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维护本程的有效性。 3.2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提出本检测部门的执行标准,制定本部门检测活动的检测程序及抽样、检测的职责和活动以及不确定度分析。 3.3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对标准、规程及其他技术规范等有效性确认,建立检测标准管理档案。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方法的选择 4.1.1 为减少检测风险,本检测中心的检测依据首选以下正式颁布的标准。其中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对新旧标准处于过渡期间并均可采用的,优先选择新版标准。 4.1.1.1 国际标用; 4.1.1.2 国家标准; 4.1.1.3 行业标准或政府发布的技术规范; 4.1.1.4 地方标准; 4.1.1.5 企业标用; 4.1.1.6 知名技术组织或科学书籍与期刊公布的方法: 4.1.1.7 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4.1.1.8 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 4.1.2 当老标准己经过期作废时,以上标准应当保证是现行有效的。为此资料管理员首先应当负责检索和收集、查新最新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并按《文件控制程序》保持检测人员所用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其次是每月向检测部门提供中文核心期刊题录,供检测人员参考。当使用外部企业标准检测时,要防止导致可能发生的所有权侵权问题。 4.1.3 当所用标准存在理解、操作等困难对,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各个检测室负责人编写检测作业指导书,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检测作业指导书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应经过编制人、审核人和批准人的书面审批手续和保持该文件的

实验室间比对与能力验证程序

实验室间比对与能力验证程序 1.目的 通过参加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综合考察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为无法溯源的检测设备提供测量结果可靠性证据,确定新的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增强客户对本中心的信任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参加由上级及本单位组织的或本中心组织的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 3.定义 3.1 实验室间比对(以下简称试验):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校准/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 3.2 能力验证: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活动,它是为确定实验室进行某项特定检测的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室间比对。4.职责 4.1 质量管理科负责制定试验计划,检测科室负责实施,质量管理科和检测科室共同组织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评定。 4.2 相关检测科室参加试验,按规定报送试验结果。 4.3 质量负责人批准试验计划和试验结果报告。 5.工作程序 5.1 质量管理科负责制定试验计划 每年1月,质量管理科制定试验计划,包括参加外单位组织的试验和本中心组织的试验。计划内容: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技术方案(实验项目或实验参数,实验样品,测量仪器,测量条件,测量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评定方法 等)、参加单位、计划进度、经费预算。计划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执行,相关检测科室负责实施。 5.2 参加由外单位组织的试验 5.2.1 省疾控中心组织的本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本中心都应参加,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时,应由质量管理科报请中心主任批准。 5. 2.2 兄弟单位组织的试验由质量管理科会同相关检验科室协同商议是否参加,报请质量负责人批准执行。 5.2.3 检验科室接到样品后,按试验方案的要求进行试验并报送结果,以本中心名义参加的试验,报送材料由质量管理科审阅并存档,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发送;以检验科室名义参加的试验由检验科室科长审批发送,备份送质量管理科存档。

方法验证”及“方法确认”其实不一样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其实不一样!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到现在还混淆不清?那简直弱爆了!本文小析姐教你几招,告诉你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国内外方法验证和确认的参数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步骤?很多实验室认为方法确认或验证困难重重原因有?......方法验证和确认的定义 方法验证(Validation of method) USP:方法验证是一个通过实验室研究来证明程序的性能参数符合期望的分析应用要求的过程。 ICH: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显示分析方法适用于它所期望的应用目的。 FDA:方法验证是一个阐述分析方法适合于其使用目的的过程。 方法确认(Verification of method) USP<1225>:USP-NF所收载方法的使用者不需要验证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确认这些方法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适应性。 USP<1226>:确认包括所涉及方法的性能参数,如那些在<1225>中描述的,以建立恰当的、相应的数据,而不是重复验证的过程。 FDA:出现在USP中的方法被认为已验证,对于法定方法,厂家必须阐明该方法在实际使用情况下的状态。 总体来讲,方法验证是阐明方法适合于它使用目的的一个过程,方法确认是通过已验证的方法进行检测的条件确实适合于该已验证方法的过程。

方法验证的步骤 方法的确认的步骤 (1)详细说明有关要求(指的是我们得知道我们要满足的“特定要求”是什么,其中包括客户要求) (2)确定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特性; (3)检查核实使用该方法能够满足有关要求; (4)声明有效性 如果我们对于所使用新的非标准方法进行了如上的确认,则在适用范围内就不需要对后期使用再进行确认了。(当然,如发现方法特性变差等可能方法不适用时,需要重新确认)。 标准方法也需做进一步的验证? ISO/IEC 17025 要求:“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这些标准方法被认为已经得到验证。 因此,许多技术人员错误地认为标准方法不需要在实验室中做任何进一步的验证、证实或试验即可投入使用。 ISO/IEC 17025 在 5.4.2 中有类似的要求:“在引入检测或校准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

消费者购买者行为模型-营销管理

消费者购买者行为模型-营销管理 展开全文 与组织购买者行为相反,消费者的显着特征是消费者购买行为包括与个人和家庭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活动。为了对此进行调查,将购买过程分解为一个模型以简化过程和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是有利的。简化模型。 可以看出,消费者外部的环境影响会影响购买行为。消费者还具有单独确定的影响。这两种类型的影响都在消费者的记忆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递。图中的第三个方框显示了个人在购买产品时要经历的决策过程。反馈行显示,可以在任何阶段反馈信息,并且可以在更早的阶段停止和恢复购买

过程。现在将更详细地讨论该模型。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简化模型 环境影响 营销传播无处不在。其中一些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并且我们具有公司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形象。这可能会导致立即购买产品或了解产品的动机,这可能会导致以后的购买。 文化 随着行为的学习,文化决定了个人持有的广泛的价值观和态度。可以通过使用价值清单来调查文化。在某种文化中成长的孩子会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其文化价值,因此家庭,学校和朋友对孩子成长的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影响。文化的其他方面更具活力。例如,多年来,妇女在某些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文化是社会的基本基础,但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也必须对其进行监控以监测其变化。另外,通常会假定文化,当公司试图在经常存在实质性文化差异的国外销售产品时,这会导致许多错误。Yapprak等。11表示需要在营销中改进文化研究的概念和技术,并且对文化的理解对于从产品开发,广告和传播到细分定位和定位的整个营销决策至关重

要。我们探索了这些重要的国际跨文化因素“全球营销”。在一种民族文化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其他方面包括亚文化,社会阶级,群体和家庭影响。 亚文化是指社会上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群体。其中包括印第安人,加纳人,意大利人或日本人等民族,他们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宗教团体,例如穆斯林,犹太人,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是较大文化团体中的亚文化。 黑人,白人和亚洲人是种族群体广泛的例子,地理群体可以包括北欧人,南欧人或居住在比利时或西班牙的人作为不同的群体。亚文化群体在购买产品,购买渠道,支付的价格和阅读的媒体方面会有所不同。亚文化具有多种影响。例如,青年亚文化受到时尚,音乐,体育名人和家庭的影响。从定义上说,亚文化是不同的,但是有些与其他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很奇怪。以下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八种亚文化。听说过吗?如果不是,则您不属于其中之一。看看它们,看看是什么让他们变得怪异! 奥特金 挪威黑金属 波斯国 苏克班 哥特人 阿根廷Flogger

最新检测方法验证和确认程序资料

精品文档 1目的PURPOSE 本规程规定了XXXXXXX药业有限公司检测方法验证和确认程序、格式和要求。2范围SCOPE 2.1本规程适用于XXXXXXXX药业有限公司QC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的确认。2.2本规程适用于美国药典/国家处方集、欧洲药典或其它药典中记载的检测方法,和来自于公司内部或外部的已经验证的检测方法。 2.3本规程注重在鉴别、纯度和含量的检测方法。 2.4本规程将作为2.3提及的检测方法验证的常规指引,也适用于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的验证,如: 2.4.1鉴别测试 2.4.2有关物质和降解产物的含量的定量测试。 2.4.3控制有关物质和降解产物的限度测试。 2.4.4原料药、起始物料、中间体及其他物料的含量测定。 2.5微生物和生物检测方法不在本规程范围内。 3参考REFERENCE 3.1ICH Q2(R1)分析方法验证的文本及方法学 3.2现行美国药典<1225>药典方法的验证 3.3现行美国药典<1226>药典方法的确认 3.4ICHQ7原料药的良好质量管理规范(2000年11月) 3.5FDA行业指南“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2000年8月) 4职责RESPONSIBILITIES 4.1QC负责人或指定人员负责参与本规程的起草、审阅、修订和更新。 4.2QA负责人或指定人员负责本规程的审核和保证其被正确地、准确地执行。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3QC负责市售产品的检测方法验证,确认这些方法在实际条件下适用于本实 验室的测试。 4.4QC负责人或指定人员负责审核确认方案和确认报告 4.5QC负责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4.6QC负责归纳数据、撰写报告并递交给QC负责人或指定人员审阅。 4.7QC、QA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负责审核并审计所有实验室相关文件及规程以确保其准确和有效。 4.8质量部负责批准本规程及验证、确认方案和验证、确认报告。 5定义DEFINITION 5.1检测方法使用者 使用检测方法的部门、实验室或人员。 5.2系统适用性 它是用来验证系统能满足预期分析的测试。当适用时,系统适用性应在方法用于检测或分析样品之前执行。指定的数据,比如响应值和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拖尾因子、分离度和理论塔板等,将从重复进样得到。 5.3检测方法 指进行检测的方式,应详细描述进行每个检测实验所必需的步骤。它可以包括:

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程序

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程序 1 目的 保证检测室、检测人员的能力、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符合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检测室、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检测工作的全过程。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批准比对或能力验证方案,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3.2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制定每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3.3 办公室的职责 组织相关检测室实施比对或能力验证工作。 3.1 检测室的职责 负责编制比对或能力验证方案并承担比对和能力验证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比对或能力验证工科的内容 4.1.1 积极参加国际、国家、认可委、行业、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其他机构组织或自行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和工作。 4.1.2 实验室间比对即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比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 4.1.3 内部质量控制 4.1.3.1 控制的内容 a. 统计技术; b.使用标准物质; c.用相同的方法或不同的方法重复检验; d.保留样品再检验; e.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检验结果的相关性。 4.1.3.2 控制的方法 a)人员比对,用一种检验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检测同一种样品(标准物质),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考察不同检测人员的检测结果符合性。 b)仪器设备比对,使用一个样品(标准物质)分割后,用中心内或外同类仪器、或不同仪器检测一个或几个指标通过对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判定其符合性。4.2 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的制订 4.2.1 本中心的技术负责人根据国家认可委、行业、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其他机构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安排制定本中心的计划。 4.2.2 由本中心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或者本中心参加其他机构进行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应按ISO/IEC导则43-1997的要求运作。 4.2.3 内部质量控制,其内容包括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依据《期间核查程序》的规定确定运行检查的对象,两次检定或自校之间至少应进行一次;人员能力比对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意,设立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由国家认监委归口管理。本标准是由国家认监委下达的2013年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立项编号为2012RB010),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起草。 二、立项背景 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的主要目的是确证该方法达到某一分析目标。在验证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方法的不足之处,或发现方法中存在的非预期的问题,例如出现干扰物、试剂和设备不再可用、设备需要改造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对方法进行的改进。此外,通过实验室间的验证还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新建方法在某一实验室内获得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但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应用于另一实验室则不能获得满意结果,这也同样说明方法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对方法进行验证和改进两个步骤需要反复进行,直到方法的各方面参数均能满足预期的分析目标。 目前我国针对方法的验证尚无统一的验证程序,以往国家标准及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对方法的验证均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以下称为“原验证模式”),即仅进行实验室内验证及协同试验验证两个步骤。近年来在标准的审定过程中发现,原验证模式在实施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原验证模式对验证参数的选择这一关键性验证步骤未作规范,导致方法起草人在实施验证过程中做法不一致,影响验证的有效性。 原验证程序中未规定如何选择验证参数(即方法的特性参数),一般由方法起草人自行选择,则可能出现所选验证参数不全面或不具代表性的问题。此外,即使是对同一参数的验证,起草人的做法也不统一和不规范。新验证程序中规范了验证参数的选择及具体验证过程的实施等技术要点,统一验证做法。 (2)原验证模式中对验证实验室的选择、验证物料的获取等直接影响到验证结果有效性的步骤未设定具体要求。

SoC系统验证方法研究

?80? 航天控制 AerospaceControl Jun.2009V01.27.No.3 SoC系统验证方法研究 段然1’2梁婕1’2 I.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100854 2.宇航智能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54 摘要从SoC概念入手,介绍了基于IP复用的SoC设计的出现和发展,着重 针对基于IP核进行SoC设计所遇到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SoC系统验证方法) 进行探讨,重点讨论了IP核级验证,系统级功能验证以及基于断言的验证方法。 关键词SoC;IP复用;验证;断言 中图分类号:TN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42(2009)03-00804)6 ResearchonSoCSystemVerificationMethod DUANRanl,2LIANGJiel?2 1.NationalLaboratoryofAerospaceIntelligentControlTechnology,Beijing100854,China 2.BeijingAerospaceAutomaticControlInstitute,Beijing100854,China AbstractStartingwiththeconceptofSoC.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SoCdesignbasedonIP一陀一 u,aearepresented.ThentheproblemsandchallengesfacedbySoCdesignareanalyzed,nextthesolutionofSoCsystemverificationschemeisdiscussedaswell.Finally,theIPlevelverification,systemlevelfunctionalverificationandassertion—basedverificationmethodareresearcheddeeply. KeywordsSoC;IPreuse;Verifwation;Assertion SoC(SystemonChip)可译为“系统集成芯片”或“片上系统”,是一个有专用目标的集成电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统并可嵌入软件。 作为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设计方法学中的新技术,SoC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MOTORLA发布的FlexCore7M系统(用来制作基于68000伽和PowerPC删的定制微处理器)和1995年LSILogic公司为SONY公司设计的SoC,可能是基于IP(IntellectualProperty)核完成SoC设计的最早报导。由于SoC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积累,显著地提高ASIC的设计能力,因此发展非常迅速。 当前的SoC通常含有一个微处理器核(CPU,DSP等),以及多个或几十个的外围特殊功能模块和一定规模的存储器(RAM,ROM)等。芯片规模常可以达到数百万门甚至上千万门。 1IP复用(IPReuse)与SoC设计 1.1IC设计能力与工艺能力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得器件特征尺寸从亚微米、深亚微米(DSM)一直下降到甚深亚微米(VDSM)以下,已可在硅片上制作出电子系统需要的所有部件,包括各种有源、无源元器件,甚至机械 收稿日期:2007-ll-02 作者简介:段然(1976一),男,陕西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电路集成设计;梁 婕(1980一),女,四川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系统弹上综合设计、电路集成设计。

检验方法验证管理程序

1/4 检验方法验证管理程序 目的:验证或确认分析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信,有效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范围:分析方法的验证、确认及转移。 责任: 1.检验分析方法验证工作小组组长一般由质量部经理担任,负责制定分析方法 验证、确认及转移的项目,报验证领导小组审批,组织成员起草分析方法验证检验操作程序,验证方案、培训、实施及完成分析方法的验证报告工作。 2.验证主管:负责验证实施过程的跟踪、确认、验证方案、报告的审核汇总、 归档等工作。 3.QC:执行实施验证计划,按分析方法验证检验操作程序起草验证方案,报告。程序: 1.方法验证: 1.1.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 通常情况下,分析方法需进行方法验证。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验项 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特点确定。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 检验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1.2.当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1.2.1.采用新的检验方法。 1.2.2.检验方法需变更的。 1.2.3.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它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检验方法 1.2.4.法规规定的其它需要验证的检验方法。 1.3.需要验证的检验项目: 1.3.1.对于仅需按照实验室日常测定操作步骤即可测定的检验项目不需进 行验证:如外观、密度、重量、PH值、灰分、装量等。 1.3. 2.检验项目是为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而设定的测试项目。 《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XIX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 原则中规定了不同的检验项目需验证不同的内容。详见下表 验证内容检验项目 鉴别杂质测定含量测定 定量限度 准确度否是否是 精密度重复性否是否是中间精密度否是* 否是* 专属性** 是是是是

比对和能力验证程序

1. 工作目的 为了保证检测/鉴定数据的可靠性及结果的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站比对和能力验证工作。 3. 工作职责 3.1 技术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比对、能力验证计划。 3.2技术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比对能力验证的实施。 3.3 各检测所、土工实验室负责比对、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 3.4 各部门技术主任负责对比对能力验证结果进行评价。 3.5 技术质量管理部负责比对、能力验证相关记录、报告等资料的保存和归档。 4. 工作程序 4.1 能力验证和比对工作计划的制定 4.1.1 能力验证和比对项目的选择 4.1.1.1 认可委公布的能力验证计划中本站可开展的项目; 4.1.1.2 省认证认可协会组织的实验室间验证比对。 4.1.1.3 对于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项目; 4.1.1.4 新开展的项目; 4.1.1.5 曾经发生过质量事故或投诉的项目。 4.1.2 对一些无法参加能力验证的关键量,技术负责人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实验室间比对。 4.1.3 技术质量管理部根据以上要求和上年度的质控情况,制定年度《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 4.1.4 计划内容包含:能力验证或比对的项目、测试方法、组织方或参加试验室、负责和参加人员、技术要求、辅助资源、验证或比对结果的评价等。 4.1.5 《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技术质量管理部组织实施。

4.1.6 参加实验室的选择 4.1.6.1 能力验证选择认可委指定的组织方。 4.1.6.2 应在同类试验室中选择水平相当或较高的试验室作为比对的实验室。 4.1.6.3 比对既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如多边实验室参加则应指定一个主持试验室,其余实验室为参加实验室。 4.2 能力验证和比对工作计划的实施 4.2.1 技术质量管理部在获得能力验证计划和样品后,及时将样品交接给各检测所、土工实验室技术主任,由技术主任按照其作业指导书要求制定《能力验证和比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能力验证和比对实施方案》应包括实施时间、参加人员及职责、试验方案、试验过程控制要点、数据处理等内容。 4.2.2 对于实验室间比对,由技术主任制定《能力验证和比对实施方案》(方案中应明确判断指标)和相应比对作业指导书,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准备稳定的样品进行检测/鉴定。由技术主任负责将比对作业指导书和样品一起交参比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 4.2.3 技术负责人随时协调解决能力验证或比对试验中出现的资源和技术问题。 4.3 能力验证和比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4.3.1 技术负责人组织对能力验证和比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4.3.2 对于能力验证以组织者的报告为准,对于自行组织的比对试验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分析。 4.3.3 对于能力验证或比对试验不满意的结果,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主任和相关参加人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填写《纠正措施记录表》,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4.3.4 对于不满意的项目应暂时停止使用认可标识,通过必要的验证如重新参加能力验证、测量审核等方式确认符合要求后重新启用认可标识。 4.3.5 技术负责人将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情况形成总结,输入管理评审,明确改进方向。 4.4 技术质量管理部负责比对、能力验证相关记录、报告等资料的保存和归档。 5. 相关文件 5.1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SNP开发验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我想这部分是我们分子标记组最核心的任务。现在,我们没有任何可用的标记检测我们的定位材料。即使想要验证已经定位的QTLs,我们也需要相对应的区间内的分子标记,尤其是SNP标记。 全基因组SNP—Affymetrix芯片: 一套完整的全基因组的SNP芯片,相对于Douglas体系,其操作简单,高通量。可以直接对定位群体进行初定位的扫描或是对育种材料的背景进行分析。在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有一套3k的Illumina芯片,就是用来对玉米材料进行高通量检测,基因型检测结果通常可以用来QTLs初定位,育种材料的群体划分与纯度鉴定以及低密度的关联分析等。在此,我建议我们应该开发一套番茄基因型检测的芯片。 目前,只是查找到Illumina芯片有一套全基因SNP信息,包含7,720条探针。而Affymetrix公司目前并没有相应的产品。但是通过跟Affymetrix公司了解,可以利用Illumina芯片已有的结果进行开发。 番茄目前测序结果显示其全基因组大小为~760Mb,而玉米为~2,500Mb,但是他们包括的基因数目~30,000个,整体情况相近。另外,番茄作为自交植物,其LD 的衰减值应该更大,有效的历史重组会更少,遗传多样性低。因此,综合考虑,我建议我们可以开发~3k芯片,应该可以满足大多数研究材料、育种材料的基因型检测需求。虽然目前下一代测序技术蓬勃发展,但是对于用于基因型检测来讲,其数据分析与成本相对于芯片都要更复杂和更高。总之,我们番茄处于刚刚发展阶段,我认为就基因型检测方面,芯片有其很高的应用价值。即使像玉米,这样测序技术发展很多年的材料,芯片技术也在应用。 全基因组SNP—Douglas: 当用Affymetrix芯片检测鉴定完番茄基因型并完成基因型分析之后,1)对于优良的QTLs或是基因,我们可以直接选择覆盖整个区间的分子标记运行Douglas 系统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2)对于需要进一步验证的QTLs,我们也而不需要再一次利用系统只检测材料覆盖定位区间的基因型,Douglas可以利用. )对于一些高信息量,。3Affymetrix芯片或是其他方法进行全基因检测(图)一套可以用来构建番茄的指纹图谱。因此,均匀分布在全基因的SNP分子标记,SNP标记是必不可少的。完整能够与Affymetrix芯片相对应的 SNP标记分布图图 QTL区间上的注:蓝色为深入片段,棕色为背景染色体。SNP标记的开发Douglas系统下筛选具有一PCR反应体系,通过建立稳定、可靠的番茄DNA提取流程与优化致性、稳定性与多态性SNP分子标记引物,从而构建番茄全基因组SNP分子标记。全基因组的SNP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番茄QTL定位群体的检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选择以及全基因组选择的群体基因型的检测。同时,从中挑选高质量,高信息量的分子标记用于构建一套完成的番茄指纹图谱,检测品种一致性。 供试材料: 22份材料的DNA用作特异性引物筛选,2份水作为NTC(None Template Control),共计24份模板作为SNP引物的初期筛选。以上实验在Q6仪器上进行。对于筛选获得的一致性引物,在利用94株番茄自交系与2份水作为模板,进一步在Douglas仪器上验证。 DNA提取:

卷烟品牌整合的消费者选择行为转移模型研究

卷烟品牌整合的消费者选择行为转移模型研究 发表时间:2012-01-16T15:33:11.997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1月C供稿作者:高宇 [导读] 相对于第2档次而言,第3、4档次卷烟的消费群体中重视个人偏好要甚于价格,特别是相邻两个档次的价位相差不大。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以提高卷烟单箱值为目标的卷烟品牌整合的消费者选择行为转移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提出了影响单箱值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消费者转移系数、整合牌号卷烟的销售量比重以及不同层次品牌卷烟的价格差。针对模型中的三个影响因素,我们建议,在选择某类品牌卷烟进行牌号整合时不能仅仅依据卷烟的销售量,而应综合考虑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转移所导致的可能后果,以及其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品牌的整合更需要充分尊重市场的选择,尽量减少行政力量的干预。 关键词:品牌整合;品牌经济学;转移系数;选择行为转移模型;烟草业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00-00 一、引言 我国卷烟市场品牌众多,与英、美、日的卷烟品牌相比,单个品牌或者单个企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严重偏低,不仅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以对抗国外香烟品牌的冲击,进入国际市场了。我国烟草市场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烟草市场行业集中度偏低。2002年时,最大的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仅为5.0%,最大的四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合计也才不过16.1%(黄波、李兴华,2004),而美国、英国及日本三个国家的同类指标分别为49.5%和97.5%、39.5%和91.5%、75%和99%(龙怒,2004)。由此可见我国卷烟生产企业众多,并且我国国内烟草市场分割严重。 第二,我国烟草品牌众多,销售量过百万箱的卷烟品牌太少。2004年全国烟草行业的整合重组,原有1000多种卷烟品牌的数量仍然保留了400多个牌号,而且仅仅培育出了“白沙”、“红梅”和“红河”3个产销量过百万箱的品牌(国家烟草专卖局,2005)。2005年,年销售量过百万箱的品牌也仅仅增加了“红金龙”,数量达到4个。 卷烟品牌竞争力不强是导致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龙怒,黄波等),只有对我国现有卷烟品牌进行整合才能提高我国卷烟品牌竞争力。本文构建了消费者选择行为转移模型,引入模型的选择行为转移系数、品牌原有销售量比重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市场消费者对于品牌整合的市场导向;而价格差则是行政手段可以调节的因素,因此可以将市场导向与行政手段有效结合,使得整合后的卷烟品牌更好的满足市场需要。 二、消费者选择行为转移模型 1、符号定义 我国卷烟根据销售价位基本可以分为五个档次,在每一个档次当中又包含若干个牌号;对应每一个牌号都有一个价格,使用单箱值()来衡量。根据每种牌号卷烟的销售量可以计算出每个档次都有一个平均单箱值,如图1所示。 图 1 卷烟五个档次示意图 表示第档次的卷烟包含个不同的牌号,该档次的平均每箱价格为,这个档次中所有不同牌号总销售量为箱。其中平均价格是同档次卷烟中不同牌号卷烟价格使用销售量作为权数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值;总销售量则是同档次不同牌号卷烟销售量之和。卷烟品牌整合的目标应该设定为所有卷烟的平均销售价格,也即单箱值的提升: 那么牌号整合后,单箱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主要取决于牌号整合后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牌号之间转移的行为等因素。 2、行为假定 当卷烟牌号整合后,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将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要对整个市场及消费者行为进行一些基本的假设。 首先,在一定时期内,制度—主要指卷烟专卖制度、经济运行和市场容量是不会变化的,意味着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预算约束的一些因素都将是该模型的外生变量,卷烟的总消费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其次,消费者卷烟的偏好稳定。第三,牌号整合后消费者选择行为包含两种可能:①没有整合的牌号的原消费者也可能发生一定转移,但是为了分析简单,假设这部分消费者将不进行转移;②整合牌号的

实验室认证资料非标准检测方法的确认程序

实验室认证资料非标准检测方法的确认程序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非标准检测方法的确认程序 一、总则 1、为规范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方法的确认工作,保证方法确认 结果的公正、准确和可靠性,特编制本程序。 2、本程序适用于非标准检测方法的确认,包括对拟纳入CNAL检测方法库 的文件的建议或申请、受理、文件初审、技术评审、审核确认、通报、批准发布全过程。 3、非标准检测方法确认工作由能力验证分委员会检测方法研究工作组 (CNAL/TC/SC5/WG4,下简称工作组)负责。工作组由聘请的各领域分析测试专家组成,设组长1人负责全面工作。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若干个专业组。 二、基本要求 需要确认的非标准检测方法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方法来源 可由各专业组依托国家分析测试体系或其他权威资源库直接提出; 也可由相关实验室经本单位同意并推荐提出申请。 2、文件格式 文件格式符合有关的规定,提交的方法应同时包括按要求格式填写的将用于发布的文本和方法研究、验证等用于证明方法可靠性的背景材料,用于发布的文本材料应同时提交电子版本和书面材料。 3、技术内容 方法应可靠、实用,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规定。提交验证材料应齐全,包括非标准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操作性、准确性、重复性及再现性等方面的内涵、可选择以下方式进行验证: (1)利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作校准或比较; (2)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 (3)通过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的比对; (4)影响结果诸多因素的系统评估; (5)建立在对方法原理的科学理解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对结果不确定度的评

验证管理程序

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验证的定义、分类、验证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责,验证实施的时间要求,验证的一般步骤,验证文件的管理、验证的变更与重新验证。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涉及药品生产、检验中的所有验证。 3职责 质量部QA室:负责验证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制定验证计划,协助起草 验证方案,并负责起草验证报告。 综合部:负责协助生产技术部起草新产品、新工艺的验证方案,并指导 生产技术部完成首批产品的验证。 设备动力科:负责设备及公用工程系统验证方案的起草,并负责预确认、 安装确认和运行确认的组织实施。 生产技术部:负责相关验证的实施,并负责起草变更后的工艺再验证方 案。 质量部QC室:负责按计划完成验证中相关检验任务,确保检验结论正 确可靠。 质量部经理: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核。 质量总监: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批准。 4定义 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5验证的分类 以验证的内容可以分以下四大类。 5.1检验方法验证,详见《检验方法验证规程》 5.2设备及公用工程系统验证,详见《设备及公用工程系统验证规程》 5.3工艺验证,详见《工艺验证规程》 5.4清洁验证,详见《清洁验证规程》 6验证实施的时间要求 6.1在建筑物建造或改造以后。 6.2在设备、系统安装后或有大的改造后。

6.3引进新处方或新方法后。 6.4在处方或方法有重大变更时。 6.5按照验证周期的要求,我公司关键生产设备、设施、清洁验证、工艺验证 的验证周期一般为一年,可根据验证具体情况由验证小组决定是否需进行再验证。 7验证常用方法 7.1前验证 7.1.1验证对象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 7.1.2适用范围: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灭菌设备及关键生产工序(如总 混等)必须采用前验证。 7.2 同步验证 7.2.1指生产中在某项工艺运行的同时进行的验证,即从工艺运行过程中获得的 数据来确立文件的依据,以证明某项工艺、设备等达到预定要求的活动。 7.2.2适用范围:对所验证的对象已有相当的经验及把握的情况下采用。 7.3回顾性验证 7.3.1指以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旨在证实正式生产工艺条件适用性的验 证。 7.3.2适用范围:原来未经验证的老产品、老工艺、老设备的验证。 8验证的实施步骤 8.1成立验证小组(验证小组的成员组成详见各验证规程) 8.2制定验证实施计划 验证计划主要包括验证的项目(内容),主要责任部门、实施时间、完成时间、负责人等。验证计划由QA验证管理员起草。 8.3制定验证方案 验证方案是指为实施验证而制定的一套包括待验证项目(系统、设备或工艺)、目的、范围、标准、步骤、记录、结论、评价及最终结论在内的文件。 8.3.1验证方案由需要进行验证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起草,经验证小组会签, 质量部经理审核,质量总监批准后方能生效。 8.3.2验证方案的内容一般应包括: 8.3.2.1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的验证。

软件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方案研究

软件检测实验室能力验 证方案研究 王欣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软件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方案的现状与需求,提出了一种针对软件检测实验室的能力验证方案,并就实施能力验证过程中各个主要环 节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提出了概要 的设计思想,并未就具体技术细节进一步展开。 1.引言 近年来,各地建立了大批第三方软件产品检测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已超过50家。这些机构承担了国内几乎全部软件产品的外部测试工作,其中很多实验室的业务还介入到了企业的开发过程中。这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某个地区软件行业的发展。 不同于传统检测实验室,软件产品检测实验室的能力往往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得到。例如,针对传统的检测与校准实验室,可以采取不同实验室对同一标准物质进行测量,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比对的手段。而对于软件产品检测实验室,这种方法的意义就显得并不明显。因此,需要一种针对软件产品检测实验室的新的能力验证方案。这种方案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还没有形成。 本报告通过对软件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方案的现状、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曾经举办过的一些能力验证活动的实际数据,列举出了建立一整套严密验证方案所面临的几大重点课题,并尝试着就这些课题给出了某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本报告试图通过以上分析,给出一条理论上可行的解决途径,作为建立第三方软件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方案的一种参考,供相关人员研究。 2.正文 2.1.现状分析 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有效地规范市场上众多的软件产品,如何有效地鉴别软件产品质量的优劣,从而保护消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