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近代化中的上海闽商

城市近代化中的上海闽商

城市近代化中的上海闽商
城市近代化中的上海闽商

《史林》2003年第3期

城市近代化中的上海闽商

高红霞

[摘 要] 上海泉漳会馆是近代福建商人的一个同乡、同业组织,它在上海近代的发展轨迹,恰恰与学术界以往已经形成的“民国时期是会馆组织的衰弱期”这样的观点不相符。本文通过对泉漳会馆在近代上海活动轨迹的梳理,比较它与同籍商人、行业团体、同乡团体的关系,探究上海开埠后闽商尽显颓势而泉漳会馆一枝独秀、活力依然的原因。

[关键词] 上海闽商;泉漳会馆;同乡团体

[中图分类号] C912;F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3(2003)0320059209

在上海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闽商与粤商一度双峰并峙,开拓或独占了航运、蔗糖、棉花、国产纸业、果桔、炒货、檀香、蓝靛等诸多行业,闽商甚至成了一些行业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他们还参与了近代上海的一些著名政治运动,诸如小刀会起义、1905年上海抵制美货和收回苏浙铁路利权斗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可以说,闽商在上海历史的记忆中有着两大鲜明形象:一方面以好斗反叛常使上海当权者生惧,一方面以擅贾富实而颇受市民瞩目。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对上海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上海开埠后,面对浙商的蜂涌而至和粤商的重振河山,闽商整体上的辉煌色彩逐渐褪去。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闽商的鼎盛与衰弱,凸现出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构变动和功能定位,其中的进退与取舍是很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空间的;另一个是闽商在整体的衰弱中,其中相当一部分仍具有实力,闽商的主要同乡、同业组织泉漳会馆,以它在晚清及至民国的业务规模和活动能力,使我们不得不思索他们在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研究上海客籍商帮方面时有佳作问世,他们一般都从明清会馆公所、上海总商会、同业公会、上海的移民等问题切入,从整体上勾勒客籍商人在上海近代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尤其对江浙商人和粤商的研究较为系统,已有专著和专论出现。期间也有一些论及上海闽商的著作和论文,比如:张仲礼教授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著《上海对外贸易》都论及闽商在上海近代工商业发展中的开拓作用;熊月之教授主编的《上海通史》与谢俊美教授的论文《清代上海会馆公所述略》,从行业、行帮、社团的角度涉及闽商或泉漳会馆;黄启臣教授主编的《中国地域商人丛书》主要着眼于一度活跃于国内外的闽商,同样也对上海闽商的活动略有提及。所有这些著作和论文都从各自研究的专题出发,涉及到泉漳会馆和闽商在沪的活动,而细致专门的构建和考察则尚付阙如。拙文《旅沪福建同乡团体述略》①曾试作探讨,但也只是一般性的勾勒。本文试图通过对闽商在沪最大的会馆———泉漳会馆在近代上海活动轨迹的梳理,比较它与同籍商人、行业团体、同乡团体的关系,探究上海开埠后在闽商尽显颓势的大环境中,泉漳会馆何以在同籍同乡组织中一枝独秀、始终保持活力的原因。

①高红霞:《旅沪福建同乡团体述略》,《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一 泉漳会馆的成立

上海老城厢曾有不少福建会馆,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会馆遗址为三山会馆,从中已可窥见福建商人当年的殷实。然而三山会馆不是福建会馆中最古老、最兴盛的一个。根据碑刻资料,最早出现的福建商人会馆,当属福建泉州和漳州商人集资公立的泉漳会馆,时间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①仅此而言,已在沪上众会馆中名列前茅。然而在泉漳会员留下的回忆资料中,泉漳会馆创立的时间要比现存碑刻资料显示的早得多。由于1937年淞沪抗战,会馆与会馆别墅同遭战火吞噬,文件资料多未携出,使得1757年前的馆史变得一鳞半爪,今人对会馆馆址的确认也多有含糊之处。根据泉漳会员的回忆资料,在明末,泉漳两属中龙溪(今龙海。1960年,龙溪、海澄

两县合并为龙海。)、同安(今厦门市辖区)、海澄五邑海商已在上海建立会馆组织,至清初始建馆。

原名“龙同海会馆”,因其主要是福建泉州、漳州两属中龙溪(今龙海)、同安(今厦门)、海澄三邑②“捕

鱼者的远程住宿站”。③馆址并非在咸瓜街,而是在黄浦江上游的日晖桥(今南园)。早年黄浦江船

只可溯江而上,停泊在日晖港,会馆便临港而设,占地约三亩,中间是坟墓,主要作祭祀、寄柩、住宿之用。航海作业,生命在风口浪尖上颠簸,求得天神———天后的保佑便是头等大事,船一靠码头,就要举行祭祀仪式,已成为旅沪福建船民必修的功课,故会馆中辟有天后宫。寓居他乡,免不了生老病死,而中国人的丧葬观念就是寿终正寝,死得其所。会馆可提供停寄灵柩之处、让背井离乡的孤魂暂时安息,以便择日还乡叶落归根,或是就地栖身以求入土为安。另外,出外谋生实属不易,会馆便是提供客居他乡游子最廉价食宿的场所。

随着泉漳在沪商人的发展,渐渐觉得日晖桥距离当时的上海县城太远,往来多有不便,于是由泉漳旧属龙同海三县在沪51家商号、船主集资,在大东门外今复兴东路与东门路之间、十六铺码头对面的咸瓜街建造了一座会馆,取名泉漳会馆,而日晖桥的建筑仍存其旧,作为一处别墅,因其在咸瓜街南面,故称“南会馆”。同治初年,南会馆也经营得颇具规模:有一殿,供奉观音,殿前殿后有假山池塘、花草树木点缀,西面有一厅,专作奉祀历年对会馆馆务有功之人。左右两侧建有平房,以备客死异地同乡寄榇之用,东面有空地一大方,作为义冢。19世纪40年代,泉、漳来沪经商谋业的络绎不绝,不少人择城外石路(今福建南路和福建中路)开设南货水果店,于是会馆又在“北门外二十

五保五图圩地,建造泉漳北馆一所,供奉观音大士神位”。④同治初年,该处被划在法租界内(今址金

陵东路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因其在咸瓜街以北,故称“北会馆”,也有“泉漳别业”之称。小刀会起义发生后,法国人一怕停柩不卫生,二怕旅沪闽人强悍,易滋事,故强使清政府勒令会馆搬迁,会馆虽极力抗争无效,只得放弃这数十亩地。

二 整体的衰弱与泉漳会馆的发展特点

上海闽商的整体衰弱从上海开埠已经开始,而以民国建立以后形成定局。民国时期许多资料表明,无论是在经营的行业类型及曾经垄断的行业中,他们都已失去了开埠前后的优势,甚至在一些曾经独占的行业已不见了闽商的踪影。

福建与上海的交通相对来说比较便利。闽商在上海的踪迹,可追溯到宋代以前。最初,他们更①

②③④《上海县为泉漳会馆地产不准盗卖告示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33页。黄则盘:《上海泉漳会馆沿革及抗战时期活动》,中国人民政协福建省泉州市委员会编《泉州文史资料》第13辑,第63页。

《兴修泉漳会馆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5页。

蔡杰东:《泉漳沧桑话》,上海泉漳会馆编辑部编《泉漳特刊》,1948年4月,第10页。

多是经营东南沿海贩运贸易兼及来自南洋的物产,俗称花糖洋货商(当时的洋货指海味等南洋来货),①福建同乡团体诸如:泉漳会馆、点春堂和建汀会馆商人基本上从事这样的行业,逐渐地在船运、海味什货、蔗糖、茶叶、靛青、国产纸、果桔、炒货、檀香等行业都占据重要地位,②还兼营杂粮、棉花的南北贩运,形成与粤商并驾齐驱局面。闽商在上海的经营行业,一般可根据出身地的不同作一个大致的分类:泉、漳两府商人大多为船商,以贩运为主,种类主要有海鲜、木材、漆器、砂糖、洋什货等。他们往往载糖、靛、鱼翅到上海,小船拨运姑苏行市,船回则载布匹、纱缎、凉暖帽子、牛油、金腿、惠泉酒等,贸易数量巨大,利润丰厚。福建莆田是中国优质桂圆、荔枝产地,莆田、兴化商人几乎垄断这一行业,以后才有本帮和浙江籍商人介入。桂圆、檀香业从咸瓜街逐渐发展,延伸到郑家木桥一带(即福建中路),并有南北市之分。南市咸瓜街一带桂圆店专营船帮批发,门市亦售。北市郑家木桥一带桂圆店则以零售为主。建宁、汀州的闽西商人,主要经营纸棕各业,兼营砂糖等。福州产桔,福州商人多从事果桔业。上海曾是糖的集散中心。福建是中国蔗糖生产重要地区,上海糖业的创始经营者最早以福建商人最多,宁波帮次之。再次为镇江帮与本帮。这里的区别是,实际经营批发者多为宁波帮。一船来说,福建、广东各帮以“号家”名义在糖产地采购贩运,然后提供给糖行

批发,并不直接销售,而糖行则不直接赴产地采购,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32年。③1927年以前,

上海糖业亦有南北两市之分,南市帮之组织为点春堂,专营糖类,基本上为闽商。北市帮为集益堂,兼营其他如油粮北货等。亦有产地各帮在上海设立字号代理推销经营的,他们分属福建的同乡会

馆泉漳会馆、晋惠会馆和兴安会馆等机构。

④上海城东十六铺洋行街(当时所谓洋行是指经营洋货的闽粤商号,洋行街后改名为阳朔路)是闽商的聚集地。乾嘉《上洋竹枝词》道:“洋行街上持筹者,多学泉漳鸠舌声。”说明了闽商经营的盛况。

上海开埠后,纺织业、航运业首当其冲。这时黄浦江上虽然帆樯林立,但大都是些外国船只了。纺织业的不景气,再度影响到航运业,情形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江浙商人后来居上,粤商则积极开拓,重整旗鼓。如此,闽商在内外夹击中逐渐地退却。从现有上海档案馆馆藏行业档案和相关的史料可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味杂货、桂圆、糖、檀香等行业,闽商仍占据着一定领地。在航运、染料、茶、炒货业、纸棕等行业中,几乎已看不到福建商人的踪影。

民国时期一些同业公会中的闽商⑤名称

成立时间福建籍桂圆商业同业公会

1923年理监事57%桂圆杂货业同业公会

1946年会员42%糖商同业公会

1929年其中南市帮多为福建籍海味杂货商业同业公会

1889年多为福建籍南北货商业同业公会

会员50%以上南货同业公会

1927年与宁、粤、湖分掌。豆米杂粮油饼商业同业公会

1919年三山会馆泉漳会馆为八帮之一炒熟货商业同业公会1928年民国以后已无福建籍国产纸业同业公会福建籍很少

表中所列的一些行业,闽商一度占据绝对优势,而民国时期已大为减少。其中闽商在炒货业中的进退可谓最极端的一例。上海炒货业曾为福建商贩最早开创,他们以挑担方式走街穿巷流动出

②③⑤此表根据上海档案馆馆藏同业公会档案整理。④ 《上海市糖商同业公会简史》,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S352—3—1。

《上海市海味杂货商业同业公会概况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S349-1-1。

上海市工商联:《本市海味北货桂圆行业史》第一部,第一册。转引自《上海对外贸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页。

售,一度独占这一行业,①以后炒货业逐渐从流动经营到设立固定商号,而商号所雇青工多为宁波籍,逐渐促成了宁帮炒货店在全市发展起来。1918年后,山东籍商人来沪经营炒货,势力发展迅速,形成宁波帮与山东帮并峙的局面,而闽商则完全退出这一行业。两次淞沪抗战后,山东人一跃而独霸炒货业。于是到30、40年代,人们言及炒货业已不知有闽商了。在另外一些曾经占有重要份额的行业,闽商也逐渐呈退却的态势。糖业,早期上海食糖进口大部分来自南洋各地。在1920年前,菲律宾黄糖和爪哇砂糖是闽商九八行②兼营的传统商品之一,多由荷印华侨糖商直接委托在沪同乡代销或闽籍华商回沪开店经营。20世纪30年代起本帮与宁商的食糖经营崛起,闽商的业务大为减

少。此后又因关税的不断提高及洋商占据上海食糖进口等诸多因素,许多行号转向或歇业。③海味

杂货业,在开埠后30年间仍占优势,孕育了象叶鸿英④这样的富商巨贾。民国时期,也由于洋商的垄断和局势的动荡,30年代呈下降趋势。檀香业,最初由粤商经营,随着闽商八九行的兴起,逐渐由闽商所替代,上世纪末,檀香进口被怡和洋行把持。进入民国,华商经营檀香业虽有起色,但闽商已不占据主要地位。米业也是闽商兼营的重要行业。30年代初,由于对行情估计错误,大量吃进洋

米,却逢1932年国内食米丰年,米价从每担16元跌至8元,“闽帮行家就接连倒了六七家”。⑤与此

同时,在上海开埠后的新兴工商行业中,诸如航运、银行、洋布、时装、纺织业、工矿企业、食品、造纸、火柴、玻璃等行业,闽商涉足者寥寥。

从晚清到民国,在闽商整体退却中,泉漳会馆却显示了一条有别于同时期一些会馆、公所发展的轨迹。最明显的变化是会员行业和身份的变动。在上海的福建会馆中,唯有泉漳会馆自始至终只接纳团体会员。从几次兴修泉漳会馆碑记可知,早期的泉漳会馆的团体会员大多为船户,道光年

间与咸丰年间的两次重修,捐户中前者97家,其中有45家是船户。后者捐户84家中有71条船。

⑥清道光二年(1822年)碑示,会馆一度由“福建商船户”主持。⑦这些都说明,会馆一度以航运和贩运

商为主。但民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947年《泉漳特刊》所载泉漳会馆会员一览表,总计72家团体会员,大多被大量商行、贸易公司、工厂、银行、医院所代替。其中商行和贸易公司62家,占总数的8715%;其余为工厂5家,银行4家,医院1家。保险公司1家;占总数的1215%;显然其成员的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虽仍以商号为主,但顺应近代化的贸易公司、工厂、银行也占一定比例,改变了单纯船户、商号的状况,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城市行业结构的变动,同时也显示了泉漳商人对上海近代化的一种适应。

泉漳会馆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没有随着开埠后闽商的衰弱而破败,也没有因民国以后兴起了同业公会、同乡会而被淘汰,民国以后它的活动能量甚至超过同省的同乡会组织。与其它在沪经营较好的商帮相类似,闽商在沪的同省会馆比较多。一般而言,会馆的建筑与组织规模,常常体现出商人们的财力和经营能力。开埠后,由于经营范围和方式等因素,闽商在沪的地位和影响逐渐下降,一些福建会馆也随之衰败或功能变异,如一度相当繁荣的点春堂公所和建汀会馆。建汀会馆是在民国初期停止活动的。而点春堂则是进入民国后逐渐成为同业公会聚集处,这些同业公会已基本上突破了地域限制。然而泉漳会馆却未受这样一个趋势的影响,它安然度过了晚清的动荡、民国的战乱,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的公私合营才彻底终止了它2个多世纪的辉煌。期间它的建筑和产业规模完全证明了它的实力。泉漳会馆的主体建筑坐落于咸瓜街,开埠前已雕梁画①②③④⑤⑥⑦《泉漳特刊》,第8、10页。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35-244页。

《上海对外贸易》(上册),第418—420、434页。

福建籍巨商,以经营海味杂货业起家,后投资上海多家企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著《上海对外贸易》

(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18—420、434页。

所谓“九八行”,即指以代理南洋侨商推销南洋物产进口贸易为主,兼营代办国内土特产出口的南洋庄各行号,这些行号不自负盈亏,而是按代理进出口货值,取佣2%,故通称九八行。

《上海市炒熟货商业基本情况报告表》,上海档案馆馆藏S347—3—1。

栋,蔚为壮观,尽显泉漳商人之奢华。它破土动工的时间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①,又一说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1763年才完工,②是一组庙宇式建筑,布局相当规整。第一进大殿是正殿,供奉天后,殿前有戏台,两辅绕以香座。第二进大殿供奉关帝,庭中置一重达千斤的大鼎,此鼎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由泉漳众商捐助,鼎上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另外还有敦聚堂、议事厅等建筑,四周空地建屋出赁。除此之外,尚有许多分散在各处的房产,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立于咸瓜街

的《上海县为泉漳会馆地产不准盗卖告示碑》,所载“司月”达51家之多(“司月”为各商号在会馆中的

董事)。其“规模之宏远,气象之堂皇,横览各帮,洵无多让”,③见证了泉漳商人的富庶程度。会馆建筑在开埠前后曾经过三次大的整修,每次都有碑刻记载。第一次是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所载捐户达96家,可见其鼎盛之状。第二次是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为开埠后17年,虽因太平天国、小刀会起义,会馆受到重创,而且此时起义也尚未平息,在沪闽人处境并不顺利,但捐资重修者

竟也有84户之多。第三次是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距前一次已有36年。④此次并无记载捐助

名单和规模。不过,我们从7年后(清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会馆所立的《泉溥会馆房产四址碑》可知,它的房产仅咸瓜街一处规模就不小,其余产业更是散见于上海县城的北、东、南周围约50处,且每处房产至少两上两下楼房,最多处达25间左右。遍置房产的目的,是要以房屋出租收益作为会馆经费。当然从中折射出的是泉漳两属商人在上海经营事业的昌盛,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仅泉漳两属的一个会馆,便拥有如此众多的产业,在沪上众会馆中也颇不多见。

从晚清到民国,泉漳会馆举办过许多公益事业,不仅在同省会馆中尽占螯头,与其它省会馆比较亦绝不逊色。比较成功的公益活动是开办泉漳公学,时间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是一所完备的小学,虽然规模不大,但完全采取现代的小学制度。它的创建仅距晚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1年,“癸卯学制”正式颁布3年。泉漳公学初设南园别墅内,同乡子弟来此修业,学费膳宿费皆减半收取。外乡学生虽也兼容,但就没有这样的优惠条件了。以后由于别墅地处郊外,周围又有义冢,对学生颇不合适,便迁到了咸瓜街会馆中。因为经费充裕,经历年扩充,小学一度办得相当不错,有一段时期,对同乡学子的学费、膳宿费用一概免收,以示优待。凡同乡子弟来就学,只需自备书籍文具而已。20年代中期改称为“泉漳小学”,也容纳了很多外乡学生。1936年国民政府立案时,有六

个年级,250人,教职员13人。⑤会馆附设义学的也很多,但能如泉漳会馆那样的待遇,实不多见。

由于小学办得颇有成效,接着就有了中学的设置,泉漳中学创办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校址在泉漳别墅内(今南园,龙华东路800号),为一砖木结构两层旧式楼房,学校分初中、高中两部,学生大多住宿。1936年,学生100余人,教职员工27人。有“免费生”、“工读生”等区别,对同乡子弟自然有很多优待,闽南学子远道而来就读的很多,学校一度人丁兴旺。不过其间也波折连连,这与学校同共产党组织的关系密切有关。学校中许多师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1929年,校内建有教师党支部。1929年11月18日,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校内举行,会期9天。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李富春、康生、向忠发、项英等参加了会议,李立三代表中共中央作了《政治报告》。上海的革命团体“左联”、“社联”、“青年文联”等也经常假泉漳中学举行会议。1939年,泉漳中学重建支部时,党员数达30人。从1929年至1941年,泉漳中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输送了50名干部。1937年,泉漳校舍毁于侵华日军炮火,不得不迁入租界,1941年停办。

泉漳会馆的附属事业,除培养同乡子弟的小学和中学外,还有一所医院,称“泉漳医院”。设立时间约在民国十年(1921年),院址在南市毛家弄一处自建的房屋内。原计划设立中西医两部分,后只成立了中医部。泉漳医院对同乡实行义务诊治、义务给药,但就诊者寥寥无几,生意清淡。抗战胜利后,泉①②③④⑤许晚成:《上海大中小学调查录》,上海龙文书店,1935年1月。

《重建泉漳会馆捐款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39页。

《重修泉漳会馆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44页。

薛理勇主编《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泉漳特刊》,第8、10页。

漳医院房产被人占据,后经诉诸法院,被判决收回,1948年1月,由法院派法警强制执行。泉漳会馆由于基金雄厚,所有的收益应付支出绰绰有余,所以还有余力设立一些救济项目。如对同乡中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经会员保举后,逐月领取一笔救济金,数额自3元到10元不等,领取期限视情况而定,有的终身享受,有的则规定年限,以他们是否有子女、子女是否自立为标准。对无力返乡、流落在沪的同乡,经调查属实,也给予一定的川资,遣送他们回乡。即使外界有求助者,也酌量捐赠。

民国时期对泉漳会馆影响最大的是抗日战争。1937年的淞沪抗战,泉漳的房产大部被毁。抗战胜利后,会馆在振兴组织、恢复产业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最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10月,会馆董事会议决,在南园别墅重建“敦叙堂“。其经费除同乡踊跃捐赠筹措外,南侨公司、建元行、华通公司、福新行等先行垫付,所缺之数再由南侨、福新、荣兴、建元、裕昌等商号负责向中南、中兴、华侨三家银行各借2000万元,并当年还清。1947年4月6日,在南园别墅中举行了奠基典礼。这天,出现了数十年来未见之盛况,国民党中委王泉笙、监委秦望山、厦门市市长黄天爵、沪江大学教授蔡尚思等出席了奠基礼,前往参加的旅沪同乡不下千人。同年,“敦叙堂”前后两殿建成。至解放初,这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颇具江南园林的景致。

会馆还以募捐方式筹款,举办了“泉漳书报社”,组织“南园京剧研究会”、“南园图书研究社”等,聘用专门教师,会员包括基本会员、赞助会员、普通会员三种,定期开展活动。1946年11月,又组织“厦声体育会”,会址设在福州路89号424室光明商行。体育会员以会馆会员为主,目的是联络、团结同乡,培养运动精神。体育会组织了足球队和篮球队,邀请当时的体育前辈沈昆南、足球名将壮友仁为名誉指导,定期训练,与一些球队举行友谊赛。1947年5月间,应厦门体育会邀请,在同乡的赞助下,远征厦门,在厦门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

通常人们将民国以后划为会馆发展的衰弱期,然而泉漳会馆发展虽经晚清民初的政治动荡和淞沪战火的重创,其规模和影响仍居同时代会馆的前列。《1947年泉漳会馆地产收益一览表》显示,

泉漳会馆具有地产收益的房屋有72幢,空地四块,散布在南市各处。①直至1952年,泉漳会馆全年

房地产收益仍达旧人民币44000万元(约合折实单位8万余份),②这在当时的同乡团体中并不多见。会馆的活动能量也很强。1931年前,每年必有一些例行活动。每逢岁时祭祀,便召集同乡在馆内欢宴;清明扫墓,常在南园别墅聚餐,出席者还按名发给车马费。最盛大的集会是天后诞日,每逢此时,馆内必定请了戏班子,一边喝酒、一边看戏,狂欢场面延续三天。后由于斗殴事件发生,才停

止演戏。九一八事变后,聚宴也宣告停止。1947年的《本会馆一年来大事记》③全面显示出四十年

代末会馆的规模和社会地位。从大事年表中可知:会馆一年召开了12次理监事联席会议,平均每月1次,全体会员大会2次,并继续征集同乡登记入会,说明它的组织机构稳定,而且在有序地发展;一年举办了2次规模较大的聚餐会,并对会馆设施进行装修、筹划新公墓的开辟等,显示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对涉及18家公司的纠纷案调解成功,还就暨南大学处分同乡子弟事宜发表意见,年度救济处

境贫困同乡2344人次,金额达1430多万元。④凸现出会馆在同乡中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所

有这些都显示了泉漳会馆,即使在经历了战争后仍具有较强的恢复和维持活动的能力。这是同时期许多会馆都无法企及的。

三 泉漳会馆保持活力的原因

泉漳会馆的发展历史,至少说明了在闽商尽显颓势的大环境中泉漳商人仍具实力,说明会馆组①②③④《泉漳特刊》,第45页。

《泉漳特刊》,第58页。

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制作:《房地产史料》上海建设网(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办)。网址: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9342668.html,/zt/hysl 。

《泉漳特刊》,第49页。

织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之后,到民国时期仍保持着活力,其原因何在?

首先,泉漳会馆是由商人缔结和运作的同乡组织,它不同于其它省市的一些移民会馆和试子会馆,从上世纪40年代泉漳会馆留下的大事年表、会馆章程可知,协调商务,关注商情一直是泉漳会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比较各同乡团体的章程,关注商情也属普遍,但泉漳会馆的特别之处在于,专门

设置商务股,“处理调解会员商行间所发生纠葛事件,并主持关于同帮商务规例一切事宜。”①它有

着对涉及18家公司的经济纠纷案调解成功的记录,而其它许多会馆只是商帮的“后勤”机构,真正涉足商务的并不多。会馆还常作为代理人出面与同业公会或一些商业团体发生联系。如“糖商同业公会”中的福建帮,分属泉漳会馆、晋惠会馆和兴安会馆,糖商同业公会“与各帮号家如有订立协议

事项”,即由这些会馆“代表办理”。②为了维持会馆生机,泉漳会馆也直接进行一些商业经营活动。

1919年,杂粮油豆饼同业公会成立,会馆拨出一部分资金入股。上海杂粮油豆饼同业公会由豆业萃秀堂和米业仁彀堂发起,汉口帮之成志堂、镇江帮之暨远堂、广帮之慎守堂、泉漳会馆、三山会馆、晋惠会馆等八帮出资建立。会所在南市民国路(今人民路)377号。除此之外泉漳会馆的房地产经营

也相当出色,月收入为277514万元。③从某种角度说,它已成了一个经营机构,而不象其它福建同

乡组织,只是在慈善、救助同乡方面发挥作用,对于商务仅限于收集商情资料、互通情报之类。在上海这样的商业大都会中,泉漳会馆直接涉足商海,适应了商业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为同籍会馆中生命力较强的会馆。

其次是会馆的祭祀功能,使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供奉、祭祀神偶几乎是所有会馆不可或缺的职能之一,但由于泉漳会馆成员从一开始就是以海商或渡海而来经商者为主,生命与事业很大程度上系于变幻莫测的大海,尤其看重对海神的顶礼膜拜。与其他会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

不只停留在一般的供奉,而是常常举行盛大仪式。王韬的《瀛杂志》卷2记载:闽人所建的天妃宫“海船抵沪,例必斩牲演戏”以庆祝航海的顺利与商业的兴隆,其祭祀天后的情景可想而知。上海的福建会馆、公所都有供奉天妃的殿堂,故有时闽人会馆常被称作“天妃宫”。但每年3月23日天后诞日举行盛大集会,并延续三天,此只见泉漳会馆一家。泉漳会馆将对天妃的供奉作为与他们生命和事业密切相关的精神依托。“吾邑人旅寄异地,而居市贸易,帆海生涯,皆仰赖天后尊神显庇,俾使

时时往来,利益舟顺,而人安也。”④泉漳会馆的主体建筑很精致,其结构造型既带有福建民居的风

格,更类似于庙宇建筑,祭祀神偶的情结相当浓重。会馆建筑经费大多来自于捐赠,因此会馆的豪华精致一方面体现出会馆成员商业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会馆成员对会馆捐赠的慷慨异常,泉漳商人不惜巨资修缮馆舍的热情,很大部分来自于对神偶的供奉,这种宗教情感与实际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事业受挫即以捐赠图兴旺,事业发达就以捐赠还愿。这样不仅使会馆建筑富丽堂皇,而且经费往往也很充裕,可从容举办一些为同乡服务的实事。进入民国,在与同乡会并驾齐驱过程中,其为同乡服务方面,比同乡会更具优势。在这方面除粤商会馆及后来居上的甬商可以比肩外,其他省的会馆都不能望其项背。

第三,泉漳会馆集中了上海闽商中最成功的部分。上海开埠后,闽商整体处于颓势中,而泉漳会馆成员仍是上海经济生活中具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捐赠成为会馆强大的经济基础,他们的加盟也增加了会馆的影响力。上海闽商可按地域大致分成这么几个群体:一、闽西永定、上杭、龙岩等地商人,经营以林木资源为主的土特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手工业产品,如纸、书籍、茶叶、烟草、蓝靛等。晚清时期,其经营明显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国内动荡时局的影响,很快步入衰弱期,建汀会馆由盛及衰到财产变卖便是一个例证。建汀会馆由建宁、汀州纸棕业商人所建,1883年

②③④《兴修泉漳会馆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35-236页。《泉漳特刊》,第49页。

《上海市糖商同业公会》,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S352-3-1。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66页。

已出现经费匮乏的迹象,①民国初年便停止活动,房产及义冢为同仁辅元堂收买。二、闽南经营福桔青果商人。他们中有些是亦商亦农,在沪经营并无字号,收入与果桔的收成紧密相关,在上海的活动也带有季节性,每年八、九月间果桔上市,这是果桔商的繁忙季节。他们在上海十六铺一带果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三山会馆集聚了这样一些商人,他们属闽商中比较殷实的一族,但流动

性和季节性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的影响。②三、闽南汀、泉、漳地区以贩运业起家的糖商、海味

杂货商、船商等。他们是上海闽商中最成功的部分。上海开埠后,就整体而言,闽商在上海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而这一部分仍在上海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具有影响力。如1901年起在上海贩运大米获利的曾铸,曾任上海商务总会总理。1905年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和收回苏浙铁路利权斗争。另有海味杂货业富商叶鸿英,泉漳会馆董事。他不仅在闽商集中的洋行街有着多家经营海味杂货业的商号,还陆续向上海其他行业的工商企业投资,并把生意做到了香港、日本和南洋群岛。除此之外,上世纪20、30年代,泉漳会馆还容纳了一部分在海外发展比较好,又回国投资企业和银行的闽商。1936年9月,泉漳会馆理事长曾万铺发起组织了“华侨联谊社”,其主要宗旨就是“引

导侨胞投资发展工商业”。③泉漳会馆会员中银行并不多,但仅有的四家在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其

中中兴银行、中南银行和华侨银行都是侨资银行。中兴银行是由菲律宾侨商黄奕住、李清泉等9人集资创办,注册国为菲律宾,上海是其分行。中南银行则由黄奕住单独投资开办,在天津、北平、汉口、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都设有分行。1923年,与盐业、金城、大陆合组四行准备库,为“北四行”

之一,具有相当规模。④泉漳会馆拥有这样一些会员就有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使得会馆

活动能力和影响力在民国时期超过其它福建同乡组织。

第四,从晚清到民国,泉漳会馆与同乡会、同业公会并行不悖,甚至兼有同业公会和同乡会的某些功能,这与它的组织制度和机构的改良有关。泉漳会馆原本只有一份比较简略的议事规则,并没有完备的章程。组织机构并不健全,会务决断权一般操纵在一、二具有经济实力的商号首脑手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了应付国民党当局对会馆、公所的登记,才有了一个章程,但并不完备。依据章程,会馆采取董事制,入会单位交会金500元(后改为200元,如果退会就取回)即为常年董

事,董事一般由商号股东或经理充任,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享受本会馆一切事业设备之权”。

⑤董事长在董事中选出,称“司年”,一年一选,连选得连任,开会时为主席,平时执行一切议决案,审查出入财务,管理全会业务。享受交际与车马补贴,全年120元。其他董事称“司月”,仅理一月递出帐目,各“司月”轮流值月。此外还有几名被推定专门经办敬神事务的。

1939年,泉漳会馆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章程,这一章程详尽地阐述了会馆的宗旨、会务和规则,显示了泉漳会馆在发展中组织机构的改良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努力发展会员,但坚持只接纳团体会员。只接纳团体会员,看似不利于扩大影响,但保证了会馆的经济实力。同时期的闽南旅沪同乡会吸收个人参加,故尽管也容纳了相当一批福建在沪的富商和名人,但由于经济原因,它的活动能力却不如泉漳会馆。二是会员吸收面扩大了。最初仅限龙、同、海三邑,1939年开放为泉漳两属12县,⑥1944年以后又扩大到了“闽南、晋江、南安、惠南、思明、金门、安溪、龙溪、海澄、长泰、南靖、漳瀹、永春、德化、大田、云霄、诏安、永定、龙若、武平、长汀、永安、连城、上杭、东山”等27

个县旅沪同乡商行,皆有加入之资格。⑦这样增加了会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制度的改良。会

馆不再实行董事制,而是采取理事制,“设理事及监事,由全体会员大会用记名式投票选举之”每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选出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由11人组成,监事会由3人组成,任期一年,连选①②③④⑤⑥⑦《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第863———867页。

《泉漳特刊》,第30页。

《泉漳特刊》,第9页。

《中南银行行史》、《中兴银行》,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265-1-393、Q319-1-5。

《上海市核准立案之团体一览表》,《上海市年鉴》,中华书局1937年版。

《三山果桔会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118—1—5。

《建汀会馆肇立龙冈会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77页。

连任,但正副理事长连任不得超过4年。理事会每月开会一次,监事会每三个月开会一次,如有特别事故,召集临时会议。会员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须有会员或理事过半数以上之出席方得开议,并须有出席过半数之同意,方得议决可否。会馆收支预算项目由会员大会决定,会馆财产契据由正副理事长及财务理事共同保管,每年度收支账目都造册分发给每一个会员,账目公开。显然,会馆的组织制度比以前更具透明度、更民主化。而同时期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沪南三山果桔会馆仍维持着董事制,①会馆事务只掌握在一、二董事手中,不利于调动全体会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上海开埠以后,从现象上看,闽商的数量、在行业经济中的地位、商人团体的活力等,整体呈现颓势,但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衰败,通过对泉漳会员的考察可知,其相当一部分仍具实力,他们与东南亚乃至海外市场有着广泛的联系,泉漳会馆拥有这样一些会员就有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使得会馆活动能力和影响力在民国时期超过其它福建同乡组织,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其产业仍为沪上会馆之最。会馆功能的拓展与制度完善是泉漳会馆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泉漳会馆积极参与行业间的经济协调活动,吸纳同乡会的组织制度,这在众多的会馆组织中比较特别,这不仅拓展了会馆功能,扩大了事业,而且原来的祭祀、殡葬和助济同乡的功能也得到加强,在机构和制度方面都适应了上海城市化、近代化的步伐。具有海商渊源的泉漳商人对妈祖的崇拜使得会馆又具有庙宇的功能,使它始终保持特别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所有这些促成了泉漳会馆在闽商整体退却中仍保持着活力。

(作者高红霞,1959年生,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234)

(责任编辑:张秀莉)

① 《三山果桔会馆1951年1—3月工作情况总结》,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118—1—6。

(上接第81页)

据历史惯例,请王室对盟会作一鉴证。而在文化上,它反映了北方的黄河文明及其中原文化与南方的长江文明及其长江文化的一次激烈的冲突。

《左传?哀公十三年》又记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

黄池之会正式订立盟约,吴国、晋国争着以盟主的身份歃血,两国都想领衔宣誓。吴人宣称“于周室,我为长”,而从晋人只是说“于姬姓,我为伯”的反应来看,至少晋国君臣也承认了吴人的这一说法。毕竟在180多年前的晋献公时代,晋国已流传着泰伯逃走的故事。于是,冲突的结果是让吴人为先了。

吴国在周王室中的血统地位与其在长江下游“蛮夷”地区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文化境地:一方面他们自豪于“于周室,我为长”,另一方面又不断承受着中原文化将之视为“蛮夷”的文化歧视。早在夫差的曾祖父吴王寿梦时期,当吴国与鲁国为郯国的控制权发生冲突时,鲁国首相季文子就大声疾呼:“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左传?成公七年》的这一记载,不仅是《左传》中第一次称吴国为“蛮夷”,并且是作为“中国”(中原国家)的对立面出现的。

“吴为周后”的血缘关系和地处长江流域“蛮夷”地区的地缘状态,使得吴国及其文化处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碰撞和交流、融汇的交点上。

(作者吴恩培,1949年生,副教授,苏州职业大学 215021)

(责任编辑:福 旺)

Abstract

Jin Tian2he And Feminine World’s Bell XION G Yue2zhi Femi ni ne W orl d’s Bell w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feminine in Late Qing period.It denounced thoroughly the oppressions Chinese women were experiencing and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some problems such as gender equality,marriage freedom,women’s education,and women’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managing the state.Jin Tian2he,the author of the book,was a famous revolutionary and scholar in mod2 ern China.

B eginning and E nd of”Jianghuai Province”XIE Shi2cheng

Jianghuai provinc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in December, the30th year of Guangxu period.Because this hurriedly decision was divorced from reality,it initiated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which led to termination of it in3months at last.This case reflect2 ed lively political confusion in Late Qing period.

R evie w on Disturbance C aused B y T emporary Close of Chinese2France Industrial B ank L I Y i2xiang On J uly,2,1921,Chinese2France Industrial Bank stopped doing business suddenly,which caused a financial disturbance.Confronted with this disturbance,Chinese bank guild,Beijing government and France organizations it concerned cooper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avoided a 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t last.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this unexpected incident also showed that the connection among Chinese four financial cities(Beijing,Tianjin,Shanghai,and Hankou)was being strengthened gradually.

Sun Zhong2shan and N e w China Movement L IU Xue2zhao Taking”Constructing New China”as a call,Sun Zhong2shan always led people to struggle for foun2 d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with”Three People’s Principles”.The new country he wanted to found was a national country and republican country which could run parallel with western countries in social&eco2 nomic areas,and could mix Chinese cultural together with Western cultural.New China Movement set up by Sun Zhong2shan had deep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On N e w N ational Theory of Liang Q i2chao WAN G Min The aim of New National Theory was to train new national with the idea of independence,freedom and social morality who could adapt to constitutionalism.It was the result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2 al’s thinking of1898refor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from the western cultural point of view.

”Jiangnan F actor”in the G rowing Process of Shanghai MA Xue2qiang The growing of Shanghai benefited from kinds of resources of Jiangnan(including capital,labor, market,and humanism resource),which were once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but changed after they were introduced into Shanghai.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U rban Language:T aking Shanghai U rban T raff ic Means Language as Exam2 ple SHAO Jian In modern China,the former social structure,politic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ll couldn’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which could be perceived in the area of language.Modern urban lan2 guage began to be merged into the old language system and became essential part of it gradually.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social change in another point.

Fujian Merchants in the Process of Shanghai U rban Modernization G AO Hong2xia The development of guild hall of Quanzhou and Zhangzhou merchants in modern Shanghai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popular idea that”guild hall declining in Republican China”.By examining the activities of Quanzhou and Zhangzhou merchants in modern Shanghai,this article tried to explain why they were still brimming with vigor while other Fujian merchants declined in Modern Shanghai.

”B lood Lineage B et w een Wu and Royal F amily of Zhou Dynasty”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oyal F ami2 ly of Wu WU En2pei This article is the document trace to the source of Culture Wu.According to Zuo Zhuan and some other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it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there is blood lineage between Wu and Royal Family of Zhou Dynasty”.Meanwhile,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duct of the people of Wu at Huang Chi Federation,it analyzes the mentality culture influence of”blood lineage between Wu and royal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城市 材料一:唐朝时期,帝国都城长安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居民200万。宋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13世纪末,南宋都城杭州居民人数超过100万。他们支撑着数以百计的饭店、旅馆、茶馆、妓院、乐坊、戏院、娱乐会所、园林、市场、作坊,以及专门经营丝绸、珠宝、瓷器、漆器及其它商品的商铺。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见,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大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城市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材料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子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丝绸之路上。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蕃客”(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客商)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3)结合以上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推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一)中国古代城市 (2)特点: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 分)(3)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和交通的繁荣发达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农民人身依附减轻等 (二)中国近代城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材料二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到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激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枸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来源:学|科|网]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客观题作业我的成绩76分 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文学家是( )。(2 分)A.龚自珍B.康有为C.黄遵宪D.梁启超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2、( )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传入不仅推动了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而且也对文学发生反响。(2 分)A.唯意志论B.天赋人权论C.天演论D.救亡决论我的答案:B 得分:0分 3、提倡“义理、考究、辞章”,外加“经济之学”的古文理论文学思想的是( )。(2 分)A.包世臣、蒋湘南B.龚自珍、魏源C.桐城湘乡派D.冯桂芬、王韬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4、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我国第一小说刊物是( )。(2 分)A.《月月小说》B.《小说林》C.《新小说》D.《新新小说》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5、《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裘廷梁C.谭嗣同D.王国维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6、“四万万人齐下之日,天涯何处是神州”两句诗的作者为( )。(2 分)A.张维屏B.丘逢甲C.谭嗣同D.康有为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7、《宋元戏曲考》一书的作者是()。(2 分)A.黄遵宪B.王国维C.林纾D.吴趼人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8、中国近代文艺翻译的兴起,是在( )前后。(2 分)A.太平天国前后B.鸦片战争前后C.维新思潮兴起前后D.五四运动前后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9、近代词人辈出,词又出现了一时之盛。《云起轩钞》就是一部著名的词集。它的作者是近代杰出词家( )。(2 分)A.龚自珍B.蒋春霖C.况周颐D.文廷式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10、我国自宋元以来小说章回体这一平铺直叙而又呆板的固定形式,是林纾将( )译介到中国之后才打破的。(2 分)A.《笑面人》B.《心狱》C.《威尔退尔》D.《巴黎茶花女遗事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11、《文学小言》的作者是( )。(2 分)A.黄遵宪B.王国维C.林纾D.吴趼人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12、自1904年至1912年间,王国维撰写的三部文学理论批评代表作是( )。(2 分)A.《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B.《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宋元戏 曲考》C.《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13、《屈原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王国维C.谭嗣同D.裘廷梁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14、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这一赞美之句的作者是( )。(2 分)A.康有为B.梁启超C.柳亚子D.苏曼殊我的答案:A 得分:0分 15、宋诗派诗人标榜宋诗,以( )为宗,反对崇唐,反对复古,开始时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气。(2 分)A.苏(轼)黄(庭坚)B.欧(阳修)苏(轼)C.苏(轼)王(安石)D.陆(游)杨(万里)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16、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2 分)A.龚自珍B.魏源C.王国维D.严复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17、1897年在《苏报》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论文,正式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裘廷梁C.谭嗣同D.黄遵宪我的答案:B 得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概况及历史进程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城市文明自身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毫无疑问,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仍将延续20世纪后半叶的汹涌潮势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潮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数以千计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建国之初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到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城市,促进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江苏省会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建国60年大庆之际连续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称号,是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杰出代表。60年来的南京变迁,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都市的壮丽华章,勾勒出跨越一个甲子中逐渐突显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 二南京城市化及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带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向规律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两个过程:量变一般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城市化区域扩展,而质变则有更深层的内涵,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核心在于伴随着城市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摘要:1904年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是年,白话文运动、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运动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与研究范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求新求变依然是该年度文学界发展变迁之大势。 关键词:1904;近代文学;白话;报刊;文学史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904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年。是年,“诗界革命”的实验已近尾声,被梁启超树为“诗界革命”一面旗帜的黄遵宪已于前年去世,旧诗坛也似乎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事件发生;“文界革命”的高亢热情已经衰退,“新文体”的风靡时期成为过往,一代古文大师吴汝伦已于上一年去世,革命大文豪章太炎则因“《苏报》案”身陷囹圄;“新小说”已于上一年出尽风头,小说界巨子李伯元、吴趼人、刘鹗等都已爆得大名。然而,1904年在近代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风头正旺的新小说高潮迭起,继续傲视文坛;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于是年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或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这些极易为一般文学史家所忽视的事件的发生,注定让1904年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小觑的重要年份。 一 “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①1901年《清议报》上的这则极具历史眼光的名言,道出了近代报刊杂志的兴起对文章体式变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已被历史证明是晚清最具预见性的论断之一”②。不过,正如陈平原所指出的那样:“不仅仅是狭义的文章(散文),现代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无不受‘报章兴’这一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③陈先生这番话,可谓道出了报刊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作为文学推广和传播媒介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陈平原断言:“研究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学,则必须把报章的崛起考虑在内。”④ 1904年,以上海为中心,南方地区的白话报潮流达到高峰期。是年全国存世的20余种白话报刊中,尤以《中国白话报》最具代表性。该报的论说、历史、地理、实业、科学、学术、教育、时事问答、传记、小说、戏曲、歌谣等栏目都经营得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1 陶炎武 一 城市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出现了,但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式,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在工业革命前,城市虽然存在了四千多年,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集中的现代化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的小商品生产,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城市是以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的数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开端的。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促使人类的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工业化使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冲击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流通方面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2)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方面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3)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集聚的过程;(4)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通商口岸,损害中国主权,掠夺大量侵略特权,他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建租界、开银行、办工厂,建教堂、办学校、医院等,残酷地剥削奴役中国人民,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抵挡不住廉价的洋货进攻,销路日渐狭小,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作为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业也走向衰退,农村经济开始向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植、饲养经济转变,通商口岸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谋生,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机器生产的威力及其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中国社会一批有钱者如官僚、商人、买办、华侨投资办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巩固其统治,也兴办了一批军事工厂,如民用企业,到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103家,资本总额2600余万元,民族资本工厂100家,资本200万元,1洋务企业44个,资本20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分布在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瓦解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列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较快,1912年) 1920年间新登记的工矿数是418家,新增资本额达15858万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重视实业建设, 1931年废除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厘金制度,统一货币,提高进口关税率,到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的工厂达3849家(不包括日占东北),o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突破了通商口岸范围,随着铁道的修筑,航运的扩大,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也成为新产业的聚集地,并逐渐发展为城市。 二 新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第一,工业化促进了旧城面积的扩大和一批新城市的出现。开埠前的上海城区面积不足千亩,开埠后列强纷纷在上海抢战租借地,1914年,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昔日芦苇丛生的外滩一变而成繁华的十里洋场了,?与此同时,中国商人大力开发闸北,修路建桥、开办工厂,原先/荒辟冷落、人迹罕至0的闸北成为上海又一新的繁华区,开埠前的汉口镇基本附着在汉水入江口上,因此古汉口的土码头、街道多集中在汉水之傍, 第17卷第4期(总第55期)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11月1收稿日期:1997)09)15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第一章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特点: 1.动荡与危机 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摄取的特权大量向中国推销廉价商品掠夺廉价原料中国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2.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封建士大夫改革派太平天国起义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奏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辛亥革命 3.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师夷”向西方学习是在近代才提出的口号 二、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最新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求变——民族进取的精神复苏 2.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3.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风靡当时中国进步知识界的口头禅 严复还在《直报》发表了《辟韩》一文对韩愈在《原道》中所宣扬的封建君主权以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予以驳斥提出“主权在民”和人权天赋不可剥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人民、主权、土地)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4.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弘 三、 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他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提倡文学要表现时代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考纲要求:民族工业的创建A 重点: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导入:结合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提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在开埠之前已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商贸主要表现在

埠际贸易的发达。但开埠以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流,并推动了民族工业和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以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进入了近代大都市的行列。 一.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1)近代经济起步A.时间:19世纪50年代后

B.表现 a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2)经济主流: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3)民族工业的创建A.原因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鸿章等人在上海举办的民用企业作用巨大;

b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c洋货行销的刺激下,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d上海沿海傍江、位居中国东部中间的优越地理位置。 B.时间——19世纪80年代 C.行业——轻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

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 (1)城市地位: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2)经济地位: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民族工业繁荣,化工、电气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3)贫富分化严重:富者掠夺成果,贫者难以温饱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1.城市现代化开始 (1)时间:20世纪初(2)标志: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2)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模 三.“大上海计划” 1.雏形:孙中山“上海商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