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帝文化与迁安

黄帝文化与迁安

黄帝文化与迁安

编者按:河北迁安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滦河、青龙河养育了上古时期黄帝部落的先民。日前河北迁安隆重举行轩辕阁开阁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炎黄子孙,齐聚燕山脚下、滦水之滨,共拜人文始祖,传承黄帝文化。在黄帝文化高端论坛上,陈宗兴、徐光春、李忠、刘庆柱、王震中、张新斌、谢飞等人先后发言,分别从考古、历史、文化等不同视角梳理了黄帝文化与迁安的关系,阐述了传承与弘扬黄帝文化的时代意义。本刊摘要发表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一、黄帝胜迹绿色迁安

作者:陈宗兴

迁安地区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滦河、青龙河养育了上古时期黄帝部落的先民。在整个华夏历史的上古、中古以及后来的发展中,不论从文献学、考古学,还是人类学,在这一地区都可以找到有价值的文化遗存。面对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前会长费孝通先生曾为迁安题词:“黄帝胜迹,光耀千秋。”今天,随着中华民族世界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华人回国寻根问祖。迁安轩辕阁的建立,给后代造就了一个缅怀先祖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炎黄子孙”的概念。正如于右任先生在《黄帝功德纪·序》中说:“黄帝既战胜蚩尤,东至于海,西登昆仑,南及交趾,北出幽陵,而开拓中华民族已有之疆土。其子孙之蔓延于各地也,如汉族固为其苗裔,而西藏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号,蒙古族之匈奴,东胡族之鲜卑,金人之祖且为黄帝之子清,满清则金人之后也,是皆近世治史者所能考信。是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也。”这里的论述,表现了历史上形成的普遍社会心态,即

百川归海、中华一统的民族认同精神。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做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也是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源头之一。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迁安人民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并被列为国家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单位等。

当前,迁安也面临着经济提质增效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要特别注重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人心。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我们期待并相信迁安广大干部群众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迁安市的历史文化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以及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地域优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一定会逐步实现迁安人民“魅力水城、绿色迁安”的奋斗目标。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二、雄立东方唯我有先

——传承与弘扬黄帝文化的意义

作者:徐光春《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4日16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人文始祖黄帝,离不开孕育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黄帝文化,离不开推进国家繁荣进步的黄帝文明。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有着深远重大的意义。

河北迁安轩辕阁光明图片

⒈黄帝是什么样的人?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的第一段文字写的就是黄帝:“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司马迁用了33个字,就把黄帝是什么样的人描画出了鲜明的轮廓。从古代文献记载、古史传说和现当代各方学者研究的成果来讲: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古有熊国今河南新郑人,生于五千年前后,死后葬于桥山,即今陕西黄陵县;黄帝始为有熊国君,后统领部落联盟,华夏成形,黄帝成为盟主,是中华民族奠基人;黄帝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公为要,创立国家,建造城邑,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创造文化,治理社会,倡导德政,节用材物,是中华文明创始人;黄帝通过釜山合符,建立庞大的部落联盟,推进黄帝文化、炎帝文化、蚩尤文化和其他各部落文化的大交汇、大融合,形成中华文化的雏形,被公认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文化缔造人;黄帝率领民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开天辟地,顽强奋斗,开创社会新形态,造就人类新生活,是创造世界的大伟人。

⒉黄帝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黄帝文化,可以从大小两个概念来讲。从内容上看,黄帝文化的大概念是黄帝时代以黄帝为首的先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物质财富就是指黄帝带领他的百姓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如挖水井、制衣裳、烧陶器、造舟车、建宫室、吃熟食、做兵器以及发展农业、畜牧业、纺织业、手工业等等,表明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代,生产力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物质财富已较前丰富,百姓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所谓的精神财富,就是指黄帝带领他的百姓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的精神成果,如行慈爱、讲仁义、修德政、用能人、求和平、定礼节、造文字、作音律、创图画、编历法、重教化等等。黄帝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黄帝文化。黄帝文化的小概念,就是专指黄帝时代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即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精神成果。

从时空的角度看,黄帝文化的大概念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的文化,应包括黄帝本身的文化、炎帝文化、蚩尤文化和颛顼、帝喾、帝尧、虞舜四帝文化在内的大文化。因黄帝统领部落联盟,又因黄帝是“五帝”之首,而且后四帝均为黄帝直系后辈,所以这一历史时代的文化也统称“黄帝文化”,是这个漫长的历史时代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小概念的黄帝文化,则是黄帝本人亲历亲为的文化,是黄帝本人带领百姓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总之,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黄帝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远古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家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⒊黄帝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

判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状态,有两个重要的标志物,即国家的诞生与城市的建设。《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统一中原后,“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史记·五帝本纪》也曰:

黄帝“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可见,黄帝时代不仅有了国家,而且还有城邑,新郑、涿鹿都是当时黄帝先后建造的都城。近些年考古发现,在远古时期的中原地区有不少古城遗址,有的就属于黄帝时代的城邑。黄帝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缕灿烂的曙光,出现在中国大地的东方地平线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黄帝文明的重大意义在哪里?

⒈历史意义——树碑立传。树碑立传,就是要把黄帝、把黄帝文化、把黄帝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确立起来,把黄帝历史、黄帝文化、黄帝文明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历史上已有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把黄帝列为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历史“第一人”,并作了精到的介绍和诠释。历史上很多帝王在登基祭祖时先祭拜黄帝。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即派员赴黄帝陵祭祀,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有先”的祭祀词。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同祭黄帝,毛泽东亲笔写了《祭黄帝陵文》,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我们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为黄帝、为黄帝文化、为黄帝文明树碑立传。

⒉现实意义——推波助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强大的动力去推进才能完成。而这个动力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做强经济;二是精神方面,需要繁荣发展文化,做强文化。繁荣文化,做强文化,其核心是要使中国人民有一股子压不垮、使不完、始终一往无前、团结奋斗的精气神。

这股精气神从哪儿来?就要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激励,就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培育。而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在黄帝文化中有我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概括的四种精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崇德弘道、协和天下,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因此,我们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波助澜。

⒊未来意义——根深叶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华文明这棵大树遭严寒而不残,遇干旱而不枯,经风暴而不倒,过野火而不毁,始终高高地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要使中华文明达到更高境界,登上更高峰,唯有更好、更勤奋、更科学地养护,确保这棵大树根系健壮、根脉发达、根源深厚、根力强大,这就要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更是需要认真传承和大力弘扬。

⒋世界意义——百花齐放。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正因为这样,世界文化才显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以黄帝文化为祖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独特的基因,独特的追求,独特的路径,独特的色彩。我们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就要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从了解中国的文化开始来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世界文化的大花园更加百花齐放、更加绚丽多彩。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中,进一步繁荣发展本国的文化,也进一步推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更好地造福本国人民,造福世界人民,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世界各国华人都是炎黄子孙,通过黄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世界华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心。我们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其重大的世界意义是促进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促进国际社会和谐美好。

据文献记载,黄帝一统天下时的疆域很大,且“迁徙往来无常处”,其足迹遍布中原大地。

河北迁安当属黄帝辖下重镇,格外受黄帝关注,派重兵镇守,派能人治理,致使迁安留有“轩辕村”,子子孙孙繁衍不绝,成为黄帝行迹的实证和黄帝文化的佳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前会长费孝通副委员长曾题词迁安予以赞美曰:“黄帝胜迹,光耀千秋。”迁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拨款建造“轩辕阁”,并在阁内办一永久性的黄帝文化展览,以纪念轩辕黄帝,弘扬黄帝文化。又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商定,成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迁安轩辕黄帝文化研究院”,同时决定将黄帝文化活动作为迁安市经常性活动来开展,使之成为迁安市百姓的精神文化大餐。此情感人、此意深远、此举可嘉。迁安市作为黄帝胜迹所在地,在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独到的地方。衷心祝愿迁安市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愿迁安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

三、黄帝与迁安

作者:王震中

迁安有“轩辕擂鼓台”(又称“悬羊擂鼓台”)“风后洞”“轩辕庙”“蚕姑庙”,迁安还有一个轩坡子村和该村出土的清代轩辕姓族墓碑。这些都是当年任重远先生和迁安人研究迁安与黄帝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迁安与黄帝的关系,应该寻找更深层的学术依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一说法反映了黄帝部族中的某些支系与上古戎狄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是:黄帝族中的一支族团属于古戎狄族,与迁安地区唐虞时代之前的山戎实属同一部族集团,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我研究的看法是,不是整个黄帝族都属于古戎狄族,而是黄帝族中的一支属于古戎狄族。有了这样的史学认识后,我们对发生在燕山脚下的黄帝族的活动足迹就会很好理解了。

我们知道,在炎黄族发展史上,流传着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对此,《左传》《山海经》《史记》等书都有记载。包括迁安在内的燕山地区有关黄帝足迹的古史传说,特别是黄帝族与炎帝族的阪泉之战以及黄帝族与蚩尤族的涿鹿之战,都是由于黄帝族中重要的一支来到燕山北部,从而由北向南的迁徙发展中发生的。

在考古发现方面,在迁安的安新庄遗址出土了一些“多角形器”的器物,这也是安新庄遗址独有的文化因素。迁安的文史工作者认为其形状近似于青铜器族徽铭文中“天鼋”之“鼋”。青铜器中被释读为“天鼋”的族徽铭文,郭沫若考证说就是《国语·周语》“我姬氏出自天鼋”之“天鼋”,也即轩辕黄帝之“轩辕”。

在迁安的1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安新庄遗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安新庄遗址的文化特征是既包含有北方文化的因素,也有中原文化和东方海岱文化的因素。迁安安新庄遗址中这种南、北、东三方文化交汇现象产生的原因,考古学工作者一般是从安新庄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着眼的。迁安地处冀东的滦河流域,正是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互相接触的地带,因此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以安新庄遗址为代表的迁安地区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的北方因素,应该是黄帝族带来的;这一地区这个时期的文化所表现出的北、南、东三方因素的混合,也应该与黄帝族、炎帝族和蚩尤族三个集团在这里相遇相会有着明确的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之所以和迁安有关系,就是因为在五千年前黄帝族中的一支来到了燕山脚下的迁安,留下了足迹。这也是《史记·匈奴列传》把山戎追溯到唐虞之前的黄帝时代,而《山海经》中说黄帝与北狄、戎狄有衍生关系的缘故。

在迁安的历史上,既有作为龙头的黄帝文化,也闪耀着各个时代的灿烂文化,它们既是迁安的历史记忆,也是迁安人的家珍,迁安人的骄傲。

迁安人的家珍即迁安的历史文化之光,它们包括: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其纳玛象牙齿化石;完整的1万年前的古菱齿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商周时期的孤竹国;

周初箕子朝鲜的始居地;汉墓出土的造纸捣碓陶塑浮雕画像;迁安的桑皮纸;北魏时期的佛教摩崖造像等等。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四、轩·轩辕山·安新庄遗址

作者:刘庆柱

根据《山海经》记载:由太行山向东、东北依次有龙侯山、马成山、咸山、天池山、教山与轩辕山,其间距离1170里,迁安西南距离太行山与此相近。而在迁安有一座山称为“龙山”,在此山东侧又有一处称为“黄龙峪”的地名,“龙山”与“黄龙峪”是相关联的,“龙山”可称为“黄龙山”,“黄龙峪”亦可称为“龙山峪”。“龙山”“黄龙峪”均因“龙”或“黄龙”而得名。《史记·天官书》记载:“轩辕,黄龙体”,这说明了轩辕与“黄龙”的关系。因此从地理方位上似乎可以说,《山海经》记载的“轩辕山”有可能就是现在迁安的“龙山”;从逻辑上讲,“龙山”也就是“黄龙山”,而“龙山”“黄龙山”应即“黄龙体”之山,也就是“轩辕山”。

地名承载着历史,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迁安的一些地名有的历史久远。迁安市沙河驿镇的“轩坡子”村,现在有以“轩”为姓者250多人。“轩”姓在全国最多的地区依次是河南、山东、河北与安徽,而河北的“轩”姓集中在唐山地区。“轩”为“轩辕氏”省称,汉代有谏议大夫“轩和宋”等。“轩坡子”之“轩”姓在迁安历史已经很难究明,但是迁安及唐山地区的“轩”姓之后人与“轩辕”应该有着一定关系。

迁安地区的考古发现说明,这里不但有“轩辕”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还有比其更早的遗存,也有晚于“轩辕”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说明迁安的“轩辕”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不是孤立的,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

迁安爪村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万年,爪村遗址不但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还有属于细石器文化传统(距今约12000年)的遗物。可以看出这里史前时代人类

一脉相承的活动历史。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在中国古代传说的“三皇五帝”地区,其中有不少就是发现了属于“现代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包括细石器文化)遗存,如传说炎帝神农重要活动地区的晋东南地区发现的沁水下川遗址、高平羊头山与尧都平阳襄汾柴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与细石器遗存,河南新郑“黄帝故居”的郑州附近旧石器时代晚期与细石器文化遗存等,这些遗存说明我们的先祖在这些地区生活有着久远的历史,他们应该是新石器时代人群的直接祖先。而在迁安附近的华北北部地区,恰恰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最为集中的地区,如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公元前8350—7960年)、怀柔转年遗址(距今约10000年)、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距今约11000年)和保定徐水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山脉附近发现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对我们认识此后这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历史现象十分重要。

中国北方地区(河北与内蒙古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以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地区兴隆洼文化遗址(公元前6000—5300年)和河北南部磁山文化遗址(公元前6100—5750年)最为著名。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西自潮白河,东至西辽河下游,南抵华北北部,在滦河、潮白河流域均有兴隆洼文化存在。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东麓,南到漳河,北至保定以北的拒马河、大清河流域。

可喜的是迁安西北部的迁西县东寨遗址、西寨遗址发现了与新石器时代中期兴隆洼文化相近考古学文化遗存。在迁安则发现了与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相衔接的遗存,其中迁安安新庄遗址的发现至关重要。安新庄遗址可以分为甲类遗存与乙类遗存,前者距今6200—5800年,后者距今5865—5400年。甲类遗存被认为与迁西县西寨遗址二期遗存年代相近、文化性质相当,应属于安新庄遗址的早期遗存。安新庄遗址乙类遗存的年代属于“黄帝时代”。安新庄遗址不是孤立的,在迁安还有与其考古学文化相同的万军山遗址(距今5000—6000年)。安新庄遗址考古学文化介于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它既有中原文化因素,又有红山文化因素。就彩陶而言更接近仰韶文化,安新庄遗址彩陶为红色与赭红色,

仰韶文化彩陶为偏红色与红褐色,红山文化彩陶为黑色与紫红色。对此,文启明先生曾经指出:“迄今已在滦河中下游一带先后发现多处类似安新庄甲类的遗存,但典型的红山文化遗存却没有发现。安新庄乙类遗存的泥质钵、筒状罐以及彩陶风格,石器中极少见到的舌形石耜、石锄等大型打制石器和桂叶形石刀以及玉石器,都与红山文化区别较大。……辽西的兴隆洼、赵宝沟等遗存所代表的文化,沿着老哈河、大凌河向西,即冀东北地区发展时,在不同地区受到北上的中原文化及当地土著文化不同程度的抵制,特别是在滦河中下游地区受到当地类似南阳庄早期遗存为代表的文化(相当于后岗下层的早期)的强烈抵制和影响,逐渐失去锋芒而衰退,最终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以安新庄两种遗存为代表的文化。”

安新庄遗址考古学文化特点说明,其时代上与传说“黄帝时代”是基本一致的。安新庄遗址人群活动区域又与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在华北北部活动空间是吻合的。因此说迁安的“黄帝史迹”传说值得重视,需要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研究与全面认识。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五、迁安轩辕阁开阁文

作者:赵德润

维公元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岁次丙申,四月十六,风云际会,群贤毕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宗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徐光春及全国各界代表齐集燕南赵北之地、青龙滦水之滨,共襄迁安轩辕阁开阁之盛典。慎终追远,瞻仰轩辕黄帝之胜迹;抚今追昔,谱写传承创新之华章。

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黄帝勋德,泽被九万余里,代代流芳。遥想蒙昧既启,耕牧舟车桑蚕衣裳;文明初开,度量书契律历岐黄;治国有方,选贤任能创纪立纲;肇趋一统,修德振兵守土固疆。安新有证,汉武修庙,明穆扩建,继光题碑,黄帝胜迹几经沧桑;史家无疑,颛顼守国,大禹治水,伯益凿井,光耀千秋日月同光。

自古多难兴邦,造就民族脊梁。前赴后继,方显英雄本色;人才辈出,始得传统弘扬。物华天宝,孤竹旧地依然青山绿水,五大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繁荣全面小康;人杰地灵,夷齐之后如此勇于担当,两个文明比翼齐飞,民本至上共铸辉煌。而今黄台山上起高阁,盖世功德齐颂扬。敬祈人文始祖佑我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理想。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撰文)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4日16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