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硅晶片切割损伤层微观应力的研究

硅晶片切割损伤层微观应力的研究

硅晶片切割损伤层微观应力的研究
硅晶片切割损伤层微观应力的研究

材料性能学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 1、 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在整个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均匀塑性变形及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4个阶段 将力—伸长曲线的纵,横坐标分别用拉伸试样的标距处的原始截面积Ao 和原始标距长度Lo 相除,则得到与力—伸长曲线形状相似的应力(σ=F/Ao )—应变(ε=ΔL/Lo )曲线 比例极限σp , 弹性极限σe , 屈服点σs , 抗拉强度σb 如果以瞬时截面积A 除其相应的拉伸力F ,则可得到瞬时的真应力S (S =F/A)。同样,当拉伸力F 有一增量dF 时,试样瞬时长度L 的基础上变为L +dL ,于是应变的微分增量应是de =dL / L ,则试棒自L 0伸长至L 后,总的应变量为: 式中的e 为真应变。于是,工程应变和真应变之间的关系为 2、 弹性模数 在应力应变关系的意义上,当应变为一个单位时,弹性模数在数值上等于弹性应力,即弹性模数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在工程中弹性模数是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即材料的刚度,其值越大,则在相同应力下产生的弹性变形就越小。 比弹性模数是指材料的弹性模数与其单位体积质量(密度)的比值,也称为比模数或比刚度 3、 影响弹性模数的因素①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不大)②晶体结构(较大)③ 化学成分 (间隙大于固溶)④微观组织(不大)⑤温度(很大)⑥加载条件和负荷持续时间(不大) 4、 比例极限和弹性极限 比例极限σp 是保证材料的弹性变形按正比关系变化的最大应力,即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上开始偏离直线时的应力值。 弹性极限σe 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值 5、 弹性比功又称为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用a e 表示,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 的能力。一般可用材料弹性变形达到弹性极限时单位体积吸收的弹性变形功表示。 6、 根据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响应特点,弹性可以分为理想弹性(完全弹 性)和非理想弹性(弹性不完整性)两类。 对于理想弹性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应力和应变服从虎克定律σ=M ε,并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应变对于应力的响应是线性的;应力和应变同相位;应变是应力的单值函数。 材料的非理想弹性行为大致可以分为滞弹性、粘弹性、伪弹性及包申格效应等类型。 00ln 0L L L dL de e L e L ===??)1ln(ln 0ε+==L L e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1]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 王晓洪赵怀普 (郑州机械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引言 机械零部件和构件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由 于不同的制造工艺,例如铸造、切削、焊接、热 处理等,都会在材料中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 的存在,一方面工件会降低强度,使工件在制造 时产生变形和开裂等工艺缺陷;另一方面又会在 制造后的自然释放过程中使工件的尺寸发生变 化或者使其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降低,从而影响 到它们的使用安全性。因而,了解残余应力的状 态对于确保工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非常重 要的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且普遍应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分为两大类:无损检测法和机械检测法。无损法在检测过程中不对工件产生创伤,机械法在测量的过程中要对工件体做全部或部分的破坏,例如切割法(又称剖分法)和环芯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大,而盲孔法对工件的破坏较小,因而盲孔法又称半无损法。本文主要针对盲孔法的原理和几种打孔方式给于介绍。 一、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 盲孔法最早由由德国人J.Mathar于1934年首先提出,以后经长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之一。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已于1981年制订了测量标准(2)。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原理如图1所示,假设一个各向同性材料上某一区域内存在一般状态的残余应力场,其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为σ1和σ2,在该区域表面上粘贴一专用应变花,在应变花中心打一小孔,引起孔边应力释放,从而在应变花丝删区域内产生释放应变,根据应变花测量的释放应变就可以计算出残余应力: 图1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原理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3 1 2 2 3 1 2 2 3 1 3 1 2 2 3 1 2 2 3 1 3 1 1 2 2 2 ) ( 4 4 2 ) ( 4 4 ε ε ε ε ε θ ε ε ε ε ε ε ε σ ε ε ε ε ε ε ε σ tg B E A E B E A E (1) 式(1)中: ε1、ε2、ε3—三个方向释放应变; σ1、σ2 —最大、最小主应力; θ—σ1与1号片参考轴的夹角; E —材料弹性模量; A、B —两个释放系数。 其中A、B系数与钻孔的孔径、应变花尺寸、孔深有关(1)。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应变片的粘贴质量。应变片粘贴不好会引起数据漂移和精度下降。 σ 1 1 2

(完整版)盲孔法测残余应力

关于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 一、前言 (1)应力概念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 第I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当一个物体的第I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U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第川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I类内应力。到目前为止,第I类内应 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I类内应力。 (2)应力作用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3)应力的产生 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 3.不均匀的相变 (4)应力的调整 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 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①自然时效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一般认为,经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余应力仅下降2%-10%但工件的松弛刚度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很好。但由于时效时间过长,一般不采用。 ②热时效 热时效是传统的时效方法,利用热处理中的退火技术,将工件加热到500-650 °C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在热作用下通过原子扩散及塑性变形使内应力消除。从理论上讲采用热时效,只要退火温度和时间适宜,应力 可以完全消除。但在实际生产中通常可以消除残余应力的70?80%但是它有工 件材料表面氧化、硬度及机械性能下降等缺陷。 ③振动时效振动时效是使工件在激振器所施加的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产生共振,松弛

剪切计算及常用材料强度

2.剪切强度计算 (1) 剪切强度条件 剪切强度条件就是使构件的实际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 s F A ττ =≤ (5-6) 这里[τ]为许用剪应力,单价为Pa或MPa。 由于剪应力并非均匀分布,式(5-2)、(5-6)算出的只是剪切面上的平均剪应力,所以在使用实验的方式建立强度条件时,应使试件受力尽可能地接近实际联接件的情况,以确定试样失效时的极限载荷τ0,再除以安全系数n,得许用剪应力[τ]。 [] n τ τ= (5-7) 各种材料的剪切许用应力应尽量从相关规范中查取。 一般来说,材料的剪切许用应力[τ]与材料的许用拉应力[σ]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对塑性材料: []0.60.8[] τσ = 对脆性材料: []0.8 1.0[] τσ = (2) 剪切实用计算 剪切计算相应地也可分为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可载荷等三类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但在剪切计算中要正确判断剪切面积,在铆钉联接中还要正确判断单剪切和双剪切。下面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来说明。 例5-1 图5-12(a)所示电瓶车挂钩中的销钉材料为20号钢,[τ]=30MPa,直径d=20mm。挂钩及被连接板件的厚度分别为t=8mm和t1=12mm。牵引力F=15kN。试校核销钉的剪切强度。 图5-12 电瓶车挂钩及其销钉受力分析示意图 解:销钉受力如图5-12(b)所示。根据受力情况,销钉中段相对于上、下两段沿m-m和n-n两个面向左错动。所以有两个剪切面,是一个双剪切问题。由平衡方程容易求出: 2 s F F= 销钉横截面上的剪应力为: 3 32 1510 23.9MPa<[] 2(2010) 4 s F A ττ π - ? === ?? 故销钉满足剪切强度要求。 例5-2如图5-13所示冲床,F max=400KN,冲头[σ]=400MPa,冲剪钢板的极限剪应力τb=360 MPa。试设计冲头的最小直径及钢板最大厚度。

激光定向与硅单晶中位错确定方法

激光定向与硅单晶中位错、层错的观察 实 验 目 的 1.学习硅单晶的激光定向原理。 2.掌握激光定向仪确定晶向的方法。 3.了解硅单晶中晶体缺陷的腐蚀显示方法。 实 验 原 理 要研究半导体性质和制造半导体器件,其首要的条件是应有特定电性能,完整性好的半导体单晶,对单晶特性参数的测试是半导体材料物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 激光晶轴定向 半导体单晶是具有一定晶向的,检测它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激光晶轴定向法。 1.直接定向 激光晶轴定向是在光点定向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光点定向就是在腐蚀坑基础上,用特制的光点反射仪来代替金相显微镜,可以较精确的从光学屏上反射出的图形位置来确定晶体的晶向,而激光定向就是用激光晶轴定向仪代替金相显微镜。它是基于各个晶轴方向具有不同的对称性,因而围绕这些晶轴腐蚀坑或解理面也具有不同对称分布的特征如图一所示。 图1 当一束激光通过准直器从光屏中心的小孔中射出,并投射在被腐蚀或解理过的晶体端面上时,即产生若干束具有一定对称分布的反射光,其反射光即按端面上的结晶学构造(腐蚀坑或解理面)在光屏上显示出特征光图,由此可判断晶向。下面分别叙述金相腐蚀法和解理法在单晶端面上获得结晶学构造与特征光图的关系。 (1)金相腐蚀法 在进行金相腐蚀之前,应先将晶体端面用80#金刚砂在平板玻璃上湿磨,使在端面上解理出无数微小的解理坑,洗净后,按指定的腐蚀工艺条件进行腐蚀。本实验定向的硅单晶,在5%的NaOH水溶液中沸腾煮7分钟.经过金相腐蚀的硅单晶(111),(100),(110)晶面,腐蚀坑底的平面是垂直于上述相应晶轴的晶面,而其边缘上的几个侧面则为另一些具有特定的结晶学指数的晶面族,这些侧面按轴对称的规律围绕着腐蚀坑的底面,从而构 成各种具有特殊对称性的腐蚀坑构造.腐蚀坑的直径大约为10μ的数量级,而激光束的直径为1mm,因而同一束激光可以照射到许多腐蚀坑上。每一腐蚀坑在表面上的分布虽然是不规则的,但

剪切计算和常用材料强度

2.剪切强度计算 (1) 剪切强度条件 剪切强度条件就是使构件的实际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s F A ττ= ≤ (5-6) 这里[τ]为许用剪应力,单价为Pa 或MPa 。 由于剪应力并非均匀分布,式(5-2)、(5-6)算出的只是剪切面上的平均剪应力,所以在使用实验的方式建立强度条件时,应使试件受力尽可能地接近实际联接件的情况,以确定试样失效时的极限载荷τ0,再除以安全系数n ,得许用剪应力[τ]。 []n ττ= (5-7) 各种材料的剪切许用应力应尽量从相关规范中查取。 一般来说,材料的剪切许用应力[τ]与材料的许用拉应力[σ]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对塑性材料: []0.60.8[]τσ= 对脆性材料: []0.8 1.0[]τσ= (2) 剪切实用计算 剪切计算相应地也可分为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可载荷等三类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但在剪切计算中要正确判断剪切面积,在铆钉联接中还要正确判断单剪切和双剪切。下面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来说明。 例5-1 图5-12(a)所示电瓶车挂钩中的销钉材料为20号钢,[τ]=30MPa ,直径d=20mm 。挂钩及被连接板件的厚度分别为t =8mm 和t 1=12mm 。牵引力F=15kN 。试校核销钉的剪切强度。 图5-12 电瓶车挂钩及其销钉受力分析示意图 解:销钉受力如图5-12(b)所示。根据受力情况,销钉中段相对于上、下两段沿m-m 和n-n 两个面向左错动。所以有两个剪切面,是一个双剪切问题。由平衡方程容易求出: 2s F F = 销钉横截面上的剪应力为:

3 32 1510 23.9MPa<[] 2(2010) 4 s F A ττ π - ? === ?? 故销钉满足剪切强度要求。 例5-2如图5-13所示冲床,F max=400KN,冲头[σ]=400MPa,冲剪钢板的极限剪应力τb=360 MPa。试设计冲头的最小直径及钢板最大厚度。 图5-13 冲床冲剪钢板及冲剪部分受力示意图 解:(1) 按冲头压缩强度计算d max max 2 =[] 4 F F d A σσ π =≤ 所以 3 max 6 4440010 0.034 3.4 []40010 F d m cm πσπ ?? ≥=== ?? (2) 按钢板剪切强度计算t 钢板的剪切面是直径为d高为t的柱表面。 max s b F F A dt ττ π ==≥ 所以 3 max 26 40010 0.0104 1.04 3.41036010 b F t m cm d πτπ- ? ≤=== ???? 例5-3 如图5-14所示螺钉受轴向拉力F作用,已知[τ]=0.6[σ],求其d:h的合理比值。 图5-14 螺钉受轴向拉力示意图 解:螺杆承受的拉应力小于等于许用应力值: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关于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 一、前言 (1)应力概念 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 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当一个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 第Ⅲ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到目前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 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 (2)应力作用 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3)应力的产生 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 3.不均匀的相变 (4)应力的调整 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①自然时效 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一般认为,经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余应力仅下降2%~10%,但工件的松弛刚度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很好。但由于时效时间过长,一般不采用。 ②热时效

残余应力测试

2.测试方法 目前常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盲孔法,二是X射线衍射法,三是磁弹性法。 盲孔法需在工件表面测量部位钻φ1.5~2mm深2mm的小孔(粘贴专用应变花),通过测读释放应变确定残余应力的大小,所测应力为孔深范围内的平均应力,同一测点无法重复测量比较; X射线衍射法可以做到无损测试,但由于X射线穿透力有限,一般只能测出几个微米范围内平均应力; 磁弹性法是近几年发展较快应用比较成熟的一种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具有方便、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 对采用盲孔法和X射线衍射法检测残余应力,施工强度大,测量精度难以保证。尤其盲孔法不能对同一位置进行重复性测量,测量数据的符合性差。因此,三峡发电机组转子圆盘支架焊缝残余应力的测试采用了磁弹法技术。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有损和无损两大类。 有损测试方法就是应力释放法,也可以称为机械的方法;无损方法就是物理的方法。 机械方法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钻孔法(盲孔法),其次还有针对一定对象的环芯法。 物理方法中用得最多的是X射线衍射法,其他主要物理方法还有中子衍射法、磁性 法和超声法。 X射线衍射法依据X射线衍射原理,即布拉格定律。布拉格定律把宏观上可以准确测 定的衍射角同材料中的晶面间距建立确定的关系。材料中的应力所对应的弹性应变必然表征 为晶面间距的相对变化。当材料中有应力σ存在时,其晶面间距d 必然随晶面与应力相对 取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按照布拉格定律,衍射角2θ也会相应改变。因此有可能通过测量 衍射角2θ随晶面取向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来求得应力σ。从这里可以看出X射线衍射法测定 应力的原理是成熟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国内外,测量方法的研究深入而广泛,测 试技术和设备已经比较完善,不但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可且可以应用到各种实际工件, 包括大型工件的现场测量。

硅晶片断裂面分析基础知识

硅晶片断裂起始点分析基础知识 本文摘自Dan Pote的论文 翻译时间:2009年2月9日当硅晶片裂开后,一些重要的有关硅晶片曾遭受损伤的信息,仍然保留在断裂面上(如图1), 断裂面的显微照片可以很清楚的观察这些信息。这篇文章将列举一些经常见到的硅晶片断裂面的显微照片,同时也将对这些断裂面进行解释,从而揭示出硅晶片断裂的形成过程。 肋骨纹 肋骨纹也经常被叫做蛤贝壳纹,见图3到图6。

肋骨纹通常出现在硅晶片裂纹的前端位置。肋骨纹垂直于硅晶片断裂的扩展方向且朝向硅晶片断裂的初始点。当正在扩展的断裂与晶片的侧壁交叉时,便在晶片的侧壁形成瓦纳线,瓦纳线是肋骨纹的典型特征。断裂速度不同会造成不同曲率的肋骨纹。Arrest线和Hesitation线也是十分重要的肋骨纹特征,它们是由于断裂暂时停止和开始而形成,它们很难与普通的肋骨纹区分。 River lines (河流线) River lines 外观像细线,并与硅晶片断裂方向一致。如图8至11所示。 River line实际上是许多断裂的硅晶位面平行断裂形成的。River line可能是一种能够判断硅晶片断裂起始点的最有用的证据。River line本身从尺寸和外观上都存在变化,并可以出现在硅晶片断裂面的任何位置。尽管LiF和其它一些结晶的River line被证明是由于螺旋位错引起,但不适用于硅晶片。

Tear Marks Tear mark是在断裂前端扩散到多个硅晶面上时形成的。如图12。 Tear mark也呈现细线特征。如图13/14。 Tear mark是由于断裂前端达到临界速度,同时遇到晶格变化后,断裂分散到不同的硅晶位面而形成的。辐射状的Tear线,辐射中心是断裂的起点。 如果Tear mark的截止形状像刺刀,此种断裂形貌我们可以称为长矛纹。长矛纹是由于形成Tear mark的源动力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如图15/16。 硅晶片断裂起点的判断 通过观察晶片断裂表面的信息来判定晶片断裂的起始点或起始位置,一台高倍率显微镜就可以满足搜集裂纹信息的要求,但更深入研究经常需要一台电子显微镜。 River Line (河流线) 和肋骨纹是大多数晶片断裂面所呈现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足以确定断裂起始点。在垂直晶片方向断裂的断裂面,肋骨纹通常是唯一能证明断裂方向的证据。如果河流线和肋骨纹的纹路互相矛盾,应该通过River Line(河流线)将用来确定断裂起始点; River Line(河流线)经常发生弯曲而像肋骨纹,肋骨纹如果很密,就很像Tear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培训资料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

关于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 一、前言 (1)应力概念 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 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当一个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 第Ⅲ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到目前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 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 (2)应力作用 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

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3)应力的产生 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 3.不均匀的相变 (4)应力的调整 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①自然时效 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一般认为,经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余应力仅下降2%~10%,但工件的松弛刚度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很好。但由于时效时间过长,一般不采用。 ②热时效 热时效是传统的时效方法,利用热处理中的退火技术,将工件加热到500~650℃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在热作用下通过原子扩散及塑性变形使内应力消除。从理论上讲采用热时效,只要退火温度和时间适

剪切计算及常用材料强度

2.剪切强度计算 (1) 剪切强度条件 剪切强度条件就是使构件的实际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s F A ττ= ≤ (5-6) 这里[τ]为许用剪应力,单价为Pa 或MPa 。 由于剪应力并非均匀分布,式(5-2)、(5-6)算出的只是剪切面上的平均剪应力,所以在使用实验的方式建立强度条件时,应使试件受力尽可能地接近实际联接件的情况,以确定试样失效时的极限载荷τ0,再除以安全系数n ,得许用剪应力[τ]。 []n ττ= (5-7) 各种材料的剪切许用应力应尽量从相关规范中查取。 一般来说,材料的剪切许用应力[τ]与材料的许用拉应力[σ]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对塑性材料: []0.60.8[]τσ= 对脆性材料: []0.8 1.0[]τσ= (2) 剪切实用计算 剪切计算相应地也可分为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可载荷等三类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但在剪切计算中要正确判断剪切面积,在铆钉联接中还要正确判断单剪切和双剪切。下面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来说明。 例5-1 图5-12(a)所示电瓶车挂钩中的销钉材料为20号钢,[τ]=30MPa ,直径d=20mm 。挂钩及被连接板件的厚度分别为t =8mm 和t 1=12mm 。牵引力F=15kN 。试校核销钉的剪切强度。 图5-12 电瓶车挂钩及其销钉受力分析示意图 解:销钉受力如图5-12(b)所示。根据受力情况,销钉中段相对于上、下两段沿m-m 和n-n 两个面向左错动。所以有两个剪切面,是一个双剪切问题。由平衡方程容易求出: 2s F F = 销钉横截面上的剪应力为: 332151023.9MPa<[] 2(2010)4s F A ττπ-?===?? 故销钉满足剪切强度要求。 例5-2 如图5-13所示冲床,F max =400KN ,冲头[σ]=400MPa ,冲剪钢板的极限剪应力τb =360 MPa 。试设计冲头的最小直径及钢板最大厚度。

各种许用应力与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的关系

各种许用应力与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的关系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常取许用剪切应力,在不同的情况下安全系数不同,许用剪切应力就不一样。校核各种许用应力常常与许用拉应力有联系,而许用材料的屈服强度(刚度)与各种应力关系如下: <一> 许用(拉伸)应力 钢材的许用拉应力[δ]与抗拉强度极限、屈服强度极限的关系: 1.对于塑性材料[δ]= δs /n 2.对于脆性材料[δ]= δb /n δb ---抗拉强度极限 δs ---屈服强度极限 n---安全系数 轧、锻件n=1.2-2.2 起重机械n=1.7 人力钢丝绳n=4.5 土建工程n=1.5 载人用的钢丝n=9 螺纹连接n=1.2-1.7 铸件n=1.6-2.5 一般钢材n=1.6-2.5 注:脆性材料:如淬硬的工具钢、陶瓷等。 塑性材料:如低碳钢、非淬硬中炭钢、退火球墨铸铁、铜和铝等。 <二> 剪切 许用剪应力与许用拉应力的关系: 1.对于塑性材料[τ]=0.6-0.8[δ] 2.对于脆性材料[τ]=0.8-1.0[δ] <三> 挤压 许用挤压应力与许用拉应力的关系 1.对于塑性材料[δj]=1.5- 2.5[δ]

2.对于脆性材料[δj]=0.9-1.5[δ] 注:[δj]=1.7-2[δ](部分教科书常用) <四> 扭转 许用扭转应力与许用拉应力的关系: 1.对于塑性材料[δn]=0.5-0.6[δ] 2.对于脆性材料[δn]=0.8-1.0[δ] 轴的扭转变形用每米长的扭转角来衡量。对于一般传动可取[φ]=0.5°--1°/m;对于精密件,可取[φ]=0.25°-0.5°/m;对于要求不严格的轴,可取[φ]大于1°/m计算。 <五> 弯曲 许用弯曲应力与许用拉应力的关系: 1.对于薄壁型钢一般采取用轴向拉伸应力的许用值 2.对于实心型钢可以略高一点,具体数值可参见有关规范。

剪切计算及常用材料强度

2、剪切强度计算 (1) 剪切强度条件 剪切强度条件就就是使构件得实际剪应力不超过材料得许用剪应力。 ????(5—6)这里[τ]为许用剪应力,单价为Pa或MPa. 由于剪应力并非均匀分布,式(5—2)、(5-6)算出得只就是剪切面上得平均剪应力,所以在使用实验得方式建立强度条件时,应使试件受力尽可能地接近实际联接件得情况,以确定试样失效时得极限载荷τ0,再除以安全系数n,得许用剪应力[τ]。 ?????(5—7) 各种材料得剪切许用应力应尽量从相关规范中查取。 一般来说,材料得剪切许用应力[τ]与材料得许用拉应力[σ]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对塑性材料: 对脆性材料: (2) 剪切实用计算 剪切计算相应地也可分为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可载荷等三类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但在剪切计算中要正确判断剪切面积,在铆钉联接中还要正确判断单剪切与双剪切。下面通过几个简单得例题来说明.例5—1图5—12(a)所示电瓶车挂钩中得销钉材料为20号钢,[τ]=30MPa,直径d=20mm。挂钩及被连接板件得厚度分别为t=8mm与t1=12mm。牵引力F=15kN。试校核销钉得剪切强度. 图5-12电瓶车挂钩及其销钉受力分析示意图 解:销钉受力如图5-12(b)所示。根据受力情况,销钉中段相对于上、下两段沿m-m与n—n两个面向左错动。所以有两个剪切面,就是一个双剪切问题。由平衡方程容易求出: 销钉横截面上得剪应力为: 故销钉满足剪切强度要求. 例5—2如图5-13所示冲床,F max=400KN,冲头[σ]=400MPa,冲剪钢板得极限剪应力τb=360 MPa。试设计冲头得最小直径及钢板最大厚度。 图5-13冲床冲剪钢板及冲剪部分受力示意图 解:(1)按冲头压缩强度计算d

硅集成电路专业考试基础知识

1.常用的半导体材料为何选择硅 (1)硅的丰裕度。消耗更低的成本; (2)更高的熔化温度允许更宽的工艺容限。硅1412℃>锗937℃ (3)更宽的工作温度。增加了半导体的应用围和可靠性; (4)氧化硅的自然生成,高质量、稳定的电绝缘材料 si,金刚石110面(线)密度最大,111面(线)密度最小 2.缺陷:原生缺陷(生长过程)、有害杂质(加工过程) (1)点缺陷:自间隙原子、空位、肖特基缺陷(原原子跑到表面)、弗伦克尔缺陷(原原子进入间隙)、外来原子(替位式、间隙式) (2)线缺陷:位错(刃位错(位错线垂直滑移方向)、螺位错(位错线平行滑移方向)、扩展位错(T增大,位错迁移)) (3)面缺陷:层错(分界面上的缺陷,与原子密堆积结构次序错乱有关) (4)体缺陷:杂质沉积析出 (5)有害杂质: 1)杂质条纹:电活性杂质的条纹状缺陷,造成晶体电阻率的微区不均匀性 2)有害杂质(三类):非金属、金属和重金属 非金属:O,C 重金属:铁、铜(引入复合中心,减小载流子寿命;易在位错处沉积) 金属:Na,K(引入浅能级中心,参与导电;Al引入对N型材料掺杂起补偿作用) 3.对衬底材料要求: 通过单晶生长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后续处理来提高单晶的质量,使之趋于完美。减少单晶材料缺陷和有害杂质的后续处理方法通常采用吸除技术。吸除技术主要有物理吸除、溶解度增强吸除和化学吸除。 1)物理:本征,背面损伤,应力,扩散 2)溶解度增强:T增加,固溶度增加,杂质运动能力增加,难以沉积 3)化学:含氮气体与硅表金属杂质反应,产生挥发性产物 缺陷要求,参数均匀性要求,晶片平整度要求 4.

将籽晶与多晶棒紧粘在一起,利用分段熔融多晶棒,在熔区由籽晶移向多晶另一端的过程中,使多晶转变成单晶体。 1)水平区熔法(布里吉曼法)---GaAs单晶 2)悬浮区熔法(FZ)可制备硅、锗、砷化镓等多种半导体单晶材料 5.单晶整形: 单晶棒存在细径、放肩部分和尾部。从晶片等径和电阻率均匀性要求出发,必须去掉这些部分,保留等颈部分。将单晶棒分段分割,分割下的不合要求的单晶可作为冶金级硅回收。 硅单晶存在外表面毛刺、直径偏差等现象, 需对单晶棒外圆进行滚磨整形,使单晶棒直径达到要求外圆滚磨包括两个步骤:用液体研磨料研磨去除表面毛刺,再用砂轮研磨使直径符合规格要求。 6.晶体定向:晶体定向的方法主要有光图像法(基于硅晶体各向异性的特点)、X射线法(劳埃法和转动晶体法)和解理法。 7.晶面标识 主定位面:用来识别晶向和导电类型 8.晶片加工 (1)切片:是将已整形、定向、标识的单晶材料,按晶片晶向要求切割加工成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薄片。包括:切片、边缘倒角。 1)切片的方法:固定磨粒法、游离磨粒法、加热升华法。 切割设备:圆切割法、外圆切割法、带式往复切割法、导丝切割法、超声波切割法和电子束切割法 2)必须研磨去除晶片边缘棱角,这一过程称之为边缘倒角。 (2)由于切片后的晶片存在表面损伤层及形变,为了去除损伤层,并使晶片厚度、翘曲度等得到修正。常采用研磨方法进行进一步加工,这一过程称之为磨片。 1)行星磨片法,它有单面磨片和双面磨片两种方式。行星磨片法要求磨板材料具有较高硬度、很高的平行度和较高的光洁度。 2)研磨料有氧化铝、碳化硅、氧化锆和二氧化硅 形状:研磨料过于锋利,研磨表面光洁度差、损伤大,但过于圆滑则磨削速度慢;研磨料粒径应尽可能均匀,少量过大粒径颗粒的混入会造成表面损伤。 粒度:太小则研磨速度慢;粒度过大,造成磨痕过粗过深、研磨片光洁度低,机械损伤大,甚至会出现裂纹。 研磨压力:过大压强则又会造成磨料破碎,从而划伤晶片;压强太小,则研磨效率低。 9.抛光 (1)磨片后的晶片表面仍有10-20微米的损伤层,需要进一步去除,以提高表面光洁度和平整度,这一过程即为抛光。抛光前一般要进行化学腐蚀。 (2)抛光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抛光(机械抛光获得的平整度较高,但表面光洁度差,损伤层深)、

残余应力测定方法(精)

第二章残余应力测定方法 残余应力的测定方法大致可分为机械测量法和物理测量法两类。 物理测量法包括X射线法、磁性法、和超声波法等。它们分别利用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磁性变化和超声效应来求得残余应力的量值。它们是无损的测量方法。其中X射线法使用较多,比较成熟,被认为是物理测量法中较为精确的一种测量方法。磁弹性法和超声波法均是新方法,尚不成熟,但普遍地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两种测试方法。物理法的测试设备复杂.昂贵.精度不高。特别是应用于现场实测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困难。 机械方法包括切割法、套环法和钻孔法(下面主要介绍)等,它是把被测点的应力给予释放,并采用电阻应变计测量技术测出释放应变而计算出原有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释放方法是通过机械切割分离或钻一盲孔等方法,因此它是一种破坏性或半破坏性的测量方法,但它具有简单、准确等特点。 从两类方法的测试功能来说,机械方法以测试宏观残余应力为目的,而物理方法则测试宏观应力与微观应力的综合值。因此两种方法测试的结果一般来说是有区别的。 一、分离法测量残余应力 切割法和套环法都是将被测点与其邻近部分分开以释放残余应力,因此统称分离法。它是测量残余应力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多用于测量表面残余应力或沿厚度方向应力变化较小的构件上的残余应力。 (一)、切割法:在欲测部位划线:划出20mm×20mm的方格将测点围在正中。在方格内一定方向上贴应变计和应变花,再将应变计与应变仪相连,通电调平。然后用铣床或手锯慢速切割方格线,使被测点与周围部分分离开。切割后,再测应变计得到的释放应变。它与构件原有应变量值相同、符号相反,因此计算应力时,应将所得值乘以负号。 释放后的残余应力计算方法如下: 1、如果已知构件的残余应力为单向应力状态,只要在主应力方向贴一个应变片(如图3.1)即可。分割后得释放应变ε,由虎克定律可知其残余应力为:σ=-Eε(1) 2、如果构件上残余应力方向已知,则在测点处沿主应力方向粘贴两个应变片1和2(如图3.2所示)。分割构件后测出ε1和ε2,计算残余主应力为: 3、如图被测点残余主应力方向未知,则需贴三向应变花(如图3.3所示)。连接应变仪调平后,沿虚线切割开,观察应变仪,直到切割处温度下降到常温时,测出再按(3)公式计算出主应力及其方向来。 (二)、套环法:在一些大型构件上,切割法有时难于进行,这时可采用套环法进行分离。其原理及贴片

硅片技术标准

单晶硅片技术标准 1范围 1.1本要求规定了单晶硅片的分类、技术要求、包装以及检验规范等 1.2本要求适用于单晶硅片的采购及其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ASTM F42-02 半导体材料导电率类型的测试方法 2.2 ASTM F26 半导体材料晶向测试方法 2.3 ASTM F84 直线四探针法测量硅片电阻率的试验方法 2.4 ASTM F1391-93 太阳能硅晶体碳含量的标准测试方法 2.5 ASTM F121-83 太阳能硅晶体氧含量的标准测试方法 2.6 ASTM F 1535 用非接触测量微波反射所致光电导性衰减测定载流子复合寿命的实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3.1 TV :硅片中心点的厚度,是指一批硅片的厚度分布情况; 3.2 TTV :总厚度误差,是指一片硅片的最厚和最薄的误差(标准测量是取硅片5点厚度:边缘上下左右 6mm处4点和中心点); 3.3位错:晶体中由于原子错配引起的具有伯格斯矢量的一种线缺陷; 3.4位错密度:单位体积内位错线的总长度(cm/cm 3),通常以晶体某晶面单位面积上位错蚀坑的数目来表示;3.5崩边:晶片边缘或表面未贯穿晶片的局部缺损区域,当崩边在晶片边缘产生时,其尺寸由径向深度和周边弦长给岀; 3.6裂纹、裂痕:延伸到晶片表面,可能贯穿,也可能不贯穿整个晶片厚度的解理或裂痕; 3.7四角同心度:单晶硅片四个角与标准规格尺寸相比较的差值。 3.8密集型线痕:每1cm上可视线痕的条数超过5条 4分类 单晶硅片的等级有A级品和B级品,规格为:125' 125 I (mm)、125' 125 n (mm)> 156 '156(mm)。 5技术要求 5.1外观 见附录表格中检验要求。 5.2外形尺寸 5.2.1方片TV为200 ±20 um,测试点为中心点; 5.2.2方片TTV小于30um,测试点为边缘6mm处4点、中心1点; 5.2.3硅片TTV以五点测量法为准,同一片硅片厚度变化应小于其标称厚度的15% ; 5.2.4相邻C段的垂直度:90 °±0.3°; 5.2.5其他尺寸要求见表1。 表1 单晶硅片尺寸要求 注1:A、B、C、D分别参见图1

铸件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铸件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铸件残余应力的测定方法可以分为机械测定法和物理测定法。机械法测残余应力是采用机械机械加工的手段,对被测铸件进行部分加工或完全剥离,使被测构件上的残余应力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使用电阻应变测量技术测出残余应力的方法,机械法最常见的是盲孔法。其优点是测量精度以及准确性高,缺点是会对构件造成一定程度损伤。物理测量法又叫非破坏无损伤测量方法,它无需对材料进行分割,可直接求得残余应力。物理法最常见的是磁测法,对构件无损伤,但测量成本比较高。目前较常用且适合铸件残余应力的分析测试技术主要就是盲孔法和磁测法。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量是在平衡状态下的原始应力场上钻孔,以去除一部分具有应力的金属,而使圆孔附近部分金属内的应力得到松弛,钻孔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而使应力重新分布,并呈现新的应力平衡,从而使圆孔附近的金属发生位移或应变,通过高灵敏度的应变仪,测量钻孔后的应变量,就可以计算原应力场的应力值。盲孔法是工程中最通用的的残余应力测定方法,准确性最高,技术较为成熟,并且具有相关国家标准。 磁测法残余应力测量主要是通过测定铁磁材料在内应力的作用下磁导率发生变化确定残余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铁磁材料其磁化方向为易磁化轴向方向,同时具有磁致伸缩性效应,且磁致伸缩系数是各向异性的,在磁场作用下,应力产生磁各向异性。磁导率作为张量与应力张量相似。通过精密传感器和高精度的测量电路,将磁导率变化转变为电信号,输出电流(或电压)值来反映应力值的变化,并通过特定残余应力计算软件,得出残余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应力的变化趋势。磁性法检测工件须具有铁磁性,否则此方法无效。 铸件残余应力的检测,针对不同铸件和不同的测试目的选择最佳的测定方案,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允许结构受损伤的程度;测试的应力种类;铸件性能变化的影响;现场测试的适应性;费用和时间。

齿轮材料许用应力选用参考规范

齿轮材料许用应力选用参考规范 不言而喻,如何选用材料许用应力,是齿轮强度设计的关键,安全系数取的太低往往带来使用安全风险,安全系数取的太高则必然造成材料和能源浪费。上世纪尤其80年代之前一些钢种如45#、40Cr、Q235(A3)、Q345(16Mn) 的许用应力数据比较全,很多设计手册中都有,但齿轮材料(如20CrMnTi、20CrNi3、20CrNiMo、20CrNiMo 等)的许用应力数据,往往在设计手册中是找不到的。本文根据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材料标准中强度数据,演算出齿轮材料弯曲许用应力、疲劳许用应力和接触许用应力数据,供齿轮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一、许用应力选择依据 1、许用弯曲应力—用于齿根强度计算 根据设计手册,静载荷拉应力安全系数:低强度钢n s=1.4‐1.8;高强钢n s=1.7‐2.2;以屈服强度为基数。 齿轮材料屈服强度数据可从GB/T699‐1999、GB/T1591‐2008、GB/T3077‐1999标准中选取。 受弯曲应力比拉应力状况会好一些,许用应力可以提高15‐20%。 2、许用弯曲疲劳应力—用于齿根疲劳强度计算 疲劳载荷安全系数:低强度钢n‐1=1.5‐1.8;高强钢n s=1.8‐2.5。 弯曲疲劳强度极限σ‐1=0.27(σs+σb),σs和σb数据可从GB/T699‐1999、 GB/T1591‐2008、GB/T3077‐1999标准中选取。 3、许用接触应力—用于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许用接触应力不但与齿轮本身材料硬度有关,与其配对的齿轮硬度也有关联,下列数据是将齿轮副当同一材料看待。 齿轮硬度根据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来确定,多数数据可以从GB/T5216‐2004标准选取。 许用应力数值是材料布式硬度的0.59‐0.69,随着硬度提高,比例也增高。

半导体材料测量原理与方法

半导体材料测量(measurement for semiconductor material) 用物理和化学分析法检测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和评价其质量的方法。它对探索新材料、新器件和改进工艺控制质量起重要作用。在半导体半barl材料制备过程中,不仅需要测量半导体单晶中含有的微量杂质和缺陷以及表征其物理性能的特征参数,而且由于制备半导体薄层和多层结构的外延材料,使测量的内容和方法扩大到薄膜、表面和界面分析。半导体材料检测技术的进展大大促进了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材料测量包括杂质检测、晶体缺陷观测、电学参数测试以及光学测试等方法。 杂质检测半导体晶体中含有的有害杂质,不仅使晶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半导体晶体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另一方面,有意掺入的某种杂质将会改变并改善半导体材料的性能,以满足器件制造的需要。因此检测半导体晶体中含有的微量杂质十分重要。一般采用发射光谱和质谱法,但对于薄层和多层结构的外延材料,必须采用适合于薄层微区分析的特殊方法进行检测,这些方法有电子探针、离子探针和俄歇电子能谱。半导体晶体中杂质控制情况见表1。 表1半导体晶体中杂质检测法 晶体缺陷观测半导体的晶体结构往往具有各向异性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必须根据器件制造的要求,生长具有一定晶向的单晶体,而且要经过切片、研磨、抛光等加工工艺获得规定晶向的平整而洁净的抛光片作为外延材料或离子注入的衬底材料。另一方面,晶体生长或晶片加工中也会产生缺陷或损伤层,它会延伸到外延层中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为此必须对晶体的结构及其完整性作出正确的评价。半导体晶体结构和缺陷的主要测量方法见表2。 表2半导体晶体结构和缺陷的主要测量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