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潘特的“六自”箴言

潘特的“六自”箴言

潘特的“六自”箴言
潘特的“六自”箴言

潘特的“六自”箴言

2012-3-8

宋校:工作室安排两个议程:两位老师先说说上课的思路,奉献杯陈老师说课。

吉青花:科学小品文,特别关注是否会偏,有语文味。紧抓语言文字,围绕一个大问题展开。对“流线体”“薄壳结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黄剑:通过一个故事为抓手,让孩子在读故事中,培养一定的能力。孩子对故事和道理领悟的很快,疑惑是否有点浅,有点绕。为学生升入初中,进行渗透一点古文方法的引导。

潘特:两位老师的课在变化,在向新课标的理念靠。关注了文本的特点和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来引导学生学语文,这是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关注语言文字!吉老师对科学专业术语的教学别具匠心,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意蕴,也适合中年段教学的特点。强烈的语文意识的觉醒。黄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对的,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处理,目标非常清晰,通过讲故事来让学生讲述,通过老师和学生配合读,同座位两人配合读,来感受语言的结构。这是第一个感受。我的第二个感受,我们的语文从“教”向“学”的转变,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举例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什么是转身?“老师教语文”转为“学生学语文”,教语文就是要教课文,就是要把课文教好,把语文元素发掘出来。吉老师一开始让孩子针对题目来问问题,问题从孩子中来,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唤醒孩子的问题意识,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学语文”首先学生的实践是自主的,思想是自觉的,能够提出

问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做和学习有关的事。这种交流应该是自信的,哪怕是错的。应用应该是自如的,课堂上的伸展应该是自然的。黄老师的课备学生很充分,让学生先尝试着读一读多音字,老师再引导。这就是一种理念。让孩子放手去学。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种理念。第三个印象就是,两位老师都关注了文体。科学小品文,不能上成常识性的文章。这是说明性的文章,那么要关注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要领,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黄老师的课文,是一个叙事的作品,不是寓言,是把寓言镶嵌在叙事的文字中。寓言是讲明一个道理,重点是在说故事的少年上,课文主要是塑造少年的形象。要关注文体。吉老师对文字的理解很好,但是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要领还不够,还是“散”了一些,还是要关注例子的使用,是有详有略。黄老师的课把文言文呈现出来也是很有必要。但是主要要点还是感受少年形象。定位要准确。故事里面套着故事。

宋校:两位老师的例子。问题是有价值的。新鲜的血液。价值取向的问题,是先尊重编者的价值还是尊重学生的价值理解?

潘特:引导孩子去关注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关注单元内,单元后面设计了哪些问题,人教版教材中单元导读是如何交代的。引导孩子和编者的意图进行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不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是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一定要言之有理,一定要站得住脚。(举例聂将军)只要学生对文本的价值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相悖的,那肯定是不对。(举例大黑骡子、三打白骨精)。教师的情感引导,伙伴之间的交流。

宋校:这次的新课标,特别提出了尊重作者的意图。但是如果作者的意图和编者的意图不一致,该如何取舍呢?(举例“月光启蒙”课文的删减和改名“月光母亲”)

潘特:举例《少年王冕》和《儒林外史》,我们的老师过度施教,要看到选举文章的单纯性。

宋:节省教学课时,用节省下的课时大量的阅读。对此有什么看法。潘特:教课文就是教语文,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没有必要把教材很快的教完。

程洁:介绍助学课堂。老师的作用就是:总结、搭桥、过渡。

宋:但是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两个问题,(1)差生(2)人文性的地方达不成。老师该如何介入?合适介入?

潘特:数学的理念很好,但是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需要精心设计。

宋:助学课堂一定是版块式的,一定要有框架,一定要有及时的反馈。陈老师说课。

陈老师介绍说课内容。

附录: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有效性

——《蚕姑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蚕姑娘》,说课的主题是“谈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有效性”。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设计

1.对教材的分析——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重点描写了蚕的四次蜕皮过程,而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语言活泼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也有利于学生朗读和背诵。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春的生机和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2.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一年级时曾经养过蚕,对蚕这种昆虫比较熟悉。如今在课本上读到蚕的故事,一定倍感兴趣。因为有了养蚕的体验,已经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因此,理解课文不是太困难。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并在二上后半学期就开始学习逐段读懂每个自然段,对抓中心句、关键词概括自然段意有初步体验。

3.根据学情分析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的文本特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画,综合比较,合作探究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了解文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读出了文章的趣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4.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现在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详细说明。

本节课的课时目标:

(1)读准生字的音,看图理解“蚕床”。正确识记、书写“蚕姑娘、桑”三个生字。

(2)初步了解文本“语言活泼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结构,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3)借助“段式回环往复“的特点初步尝试背诵2—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文章的2—5自然段。理解文字内容,了解文本特点,读出趣味,尝试背诵,并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本课的教学难点:读准“蚕、娘、桑、卵、瘦”等字的读音。正确书写“蚕”字。完成课文的2—5自然段的学习。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解题。

出示图片,认读“蚕”。读准音。我们一年级时就养过蚕,大家都很喜欢它。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对蚕的了解。

【课前预习曾要求学生阅读《同步阅读》相关篇目,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交流查阅的资料,激发学生对学习文本的兴趣。】

蚕的本领可大了,蚕会吐丝。(联想《三字经》中所学: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出示“丝绸、蚕丝被”的图片。吐出来的丝可以织成美丽的丝绸,现在还有了蚕丝被。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养蚕史了,丝绸传到西方以后,外国人更认为蚕是神奇的“天虫”。(强调上面是天字,避免学生写成“夭”)

指导写字:撇捺舒展,上下对正。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出示“蚕卵、蚕床、蚕山”等词语。你能读准音吗?看图理解“蚕山”。

【“蚕”的音、形都是教学重点,在此处随课题识字,一读,提示字音,二读,巩固了读音,三读,放进词语里加深印象并丰富了词汇,解决了词语理解的难点。一环多效。】

作者可喜欢蚕了,亲切地称它为“蚕姑娘”。读准“娘”的鼻音、轻声。开火车读,再读词:姑娘、大娘、娘娘。指导写字:姑、娘(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女字旁撇长点短。)

2、检查预习。

课文中还有很多生词,能读准字音吗?开火车读。

课文读得怎么样?开火车检查。读完评价正音。

【这里的检查读书是一种督促,通过开火车分自然段读,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预习情况。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对落后学生出现的读错、读不通的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并对读书流畅的同学提出表扬。】

3、课文真长啊,有7个自然段呢。大家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大段呢?自己读一读全文,思考。

【给扶手,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这一段里获得什么信息?(时间:春天)指导理解“钻”,体会春天,小生命勃发,充满朝气的感情。指导朗读。

5、蚕的一生很短暂,只有四十多天,可是它的成长过程非常神奇,作者写得也很有趣,读一读2——5段,仔细找一找文字中你认为有趣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寻找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的词句,了解文本的构段特点。为提炼蚕的生长过程做铺垫。虽然整体感知对学生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触点多,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性阅读。】

6、把你找到的语句读给同桌听,说一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A、有很多相同的语句。再读一读这些相同的语句,你发现蚕姑娘成长的秘密了吗?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板书:吃——睡——脱——醒——变)选择一段自己再读一读,体会。因为段落中有很多语句都一样,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有诗的韵味。

【从相同的语句中提炼关键词,教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抓关键词。】

B、不同的语句中有没有发现有趣的地方呢?提炼出四个“又……又……“(板书)你能给这四个词语排序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使学生拥有了个性阅读,同时相互启发,降低了探究的难度,进行了智慧的碰撞。】

C、仅仅二十多天,蚕姑娘就睡了四次,变了四次。这样的变化可真(神奇、奇妙、奇特、美妙、有趣)。填空:()的变化。

D、作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生动地写了出来,文字富有趣味,富有诗意。试着在老师的提示下,把课文背一背。(出示填空题)

6、蚕姑娘睡了四回以后,又要做什么呢?下节课学习。复习生词。(指导书写桑)

二、亮点诠释

1、“抓整体”——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新大纲要求我们“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第二学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二年级下,我们应该逐步渗透“整体”意识。然而由于受学习能力的局限,尽管经历了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学习过程,但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依然是比较零散的。我首先通过三个句子帮助学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时暗藏了从卵到孵化出蚕,再结茧,最后由蛹化蛾的过程。学习2——5自然段时,通过“找有趣的地方“这一方式,把4个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究,并设计了4道填空题为扶手,帮助学生记忆。

该环节顺学而导,以教导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促进儿童获得了对文本的较为完整的、整体的把握。

2.“让实践”——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在教学2—5自然段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我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仔细找,认真划,耐心品,大胆说。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

3.“点言意”——教给方法,品析词句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基于文本之例,认识文本的个性特点,发现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采取相应阅读策略。

本课“语言活泼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是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不仅能吸引学生朗读,易于学生背诵,更暗藏了文章的层次脉络。只要将2——5自然段中“相同语句”与“不同语句”提炼出来,蚕的生长过程就清晰可见。这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学会抓文章的特色语言进行品析揣摩,学会学会把握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

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会“欠”。一般低年段教学以字词为主,教师往往在第一课时先解决生字词,然后通读课文,将字词教学与文章内容剥离。也有“过”的情况,不仅教了生字词,还深入分析文章,一节课就把内容全压了下去。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低年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本课基于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立足文本,并以文本为例进行学法指导,课时内容安排较为合理,自认为是一节有效的阅读教学课。

潘特:1、题目问题

2、说课有这样几个部分:(1)说教材(两个方面来说教材,要分析编者的意图),(2)对教材的分析,说学情(学生实际的情况,对二年级的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学情,识字写字说话,扣住学语文的学情,它所具备的语文能力是什么?)(3)说教学目标,不要把三维目标人为切开来了说,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新课

标的制定,审美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3个目标,行为的主体和动作是学生,要表述清楚学生的动作行为,在课堂上,学生要如何去做?(4)说教学重难点。(5)说教学流程,即教学版块,几大块,有块面感。不要说得太细。难点如何突破呢,要把它融入到流程中去。要让人感觉你说课是有方法,有理念的支撑。(6)说亮点或者说理念。要突出识字和写字。新课标特别强调这一块的训练,要强化。不要出现专业术语上的错误。从课标中的一些条目去找,抓整体。“点、言、意”。前5点10分钟

3、写字这块要抓重点,要与一年级的写字指导有所区别。

宋:整体性,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在反复中有很小的变化,便于背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