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0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本课任务:

1、指导预习,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

3、研习课文的1—7段。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

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

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

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

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

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

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

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

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

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

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a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a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

承受。

③宽厚仁慈(r?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

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四、课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二、三部分。

课后反思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1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本课任务:

1、检查复习

2、研习课文第8—17段

3、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

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

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

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

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

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

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

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

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

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

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

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

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

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

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

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

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

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

个问题。

(二)阅读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三).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四).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

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总结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课堂检测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完成本课“基训”。

课后反思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2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小巷深处

本课任务: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2)讨论交流: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3)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她给了我们生命,给了

我们一个幸福的家。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讲述一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故

事:1972年湖北嘉鱼已到了秋风肆虐,落叶飞舞的深秋,有一个小女孩,

刚刚来到世间,就被狠心的抛弃,是一个盲女收养了她,并用自己的全部

积蓄在小巷深处为女孩购置了一个不大却温暖的家,为了孩子能吃饱穿

暖,盲母一年四季奔波忙碌,尽管她们的生活十分窘迫,但小女孩却得以

顺利地长大。后来她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其实这个后来

成为作家的女孩就是本文的作者林莉,《小巷深处》也是她的代表作。这

节课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走进一对平凡却又特殊的母女的生活,去

体验她们的情感世界,感悟亲情的真谛。

(用音乐播放器播放歌曲《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计时阅读,感知文本,回答问题。

纠正学生坐姿,打开阅读计时器,开始阅读,并提醒学生记下自己的阅读

速读。回答问题:

文章题目: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 文章线索:_______________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公布答案,学生自己判分,并汇报成绩。

(四)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1)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了养母对养女的爱?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

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简单说明原因。

明确:

①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②在“我”被捡回后,她抱着“我”处处炫耀:“我丫头多可爱呀,多漂

亮,肉滚滚的,嫩生生的。”

③因别人说“我”不漂亮,母亲待在那人家,足足骂了半天。

④母亲为了“我”,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⑤为了维持贫困的家,母亲在阳光最毒的地方卖冰棒,到了冬天缝棉被租

棉被。

⑥把“我”调教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

⑦母亲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小学二年级那会儿,“我”的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母亲竟高兴地落了泪,并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看。

⑧“我”在即将上县城一中时,母亲走向厨房,为“我”做好吃的,说食堂少油。

⑨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为了照顾“我”的“面子”,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进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时间顺序

学生针对第三问自由发言发表见解。

(2)那么“我”对于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3)养女是怎样对待自己养母的?她对养母的感情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我”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开始时,“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棒;

接着,“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接下来,“我”的感情变化是:“我”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了。

到最后,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地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我”被母爱震撼了,“我”悔悟,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当中,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洁的概括一下我的这一变化?

提示: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为母亲而骄傲。长大以后因为虚荣心作崇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最后,我悔悟了,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五)、诵读品味,感悟亲情。

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明确:形象是感情的依托。“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姿、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形象,作者借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抒发了“我”对盲母的理解、感激和挚爱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通过思考探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六)课堂小结:

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感人的一幕。同学们,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天下的母爱都是崇高的,在生活当中,是否也有让你忽略了的母爱呢?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那同样崇高的母亲说点什么呢?请你用一句祝福的话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

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教师:让我们全体起立,向母爱致敬,一起大声地说:“妈妈,我爱您”。

(播放《懂你》MTV,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母爱。)

(七)课堂检测

(八)作业布置

请你为你的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对你这么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爱。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应、体会记在周记上。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文章的水平。

课后反思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3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小巷深处

本课任务:

1、明确文章的感情主线。

2、完成课文剧的表演,品味我对母亲的感情。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

第二课时

一、由临时剧团给我们表演一段课本剧:妈妈:我回来了

通过课本剧,我们看到了,这位母亲那么无私,那么宽容,她用她

的那份无以回报的爱最终深深地打动了女儿,唤醒了女儿的良知,令这

个“迷路”的女儿幡然醒悟,找到了“回家”的路。这位母亲用她的大

爱谱写了女儿人生成长的篇章……

第一章:幸福、满足(1~9)写我对生活满足、并且母亲为我骄傲

第二章:厌恶、逃避(10~15),写我长大以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而

离家到县城读书。

第三章:悔悟、流泪(16~29)写我被母爱感动而悔悟,流泪

二、合作探究:

文章主线: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

“我”:对生活满足→对家厌恶→对母悔悟

(幼小时)(少年时)(青年时)

↑↑↑

母亲:终日劳作→以“我”为荣→偷送钱物

三、课堂小结:

本文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而无私的爱

和“我”对养母的敬爱、感激之情。感情极为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

作者感情的寄托所在。

四、课堂检测

五、作业布置

1、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仿照下列句子写一段话:

我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脚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

仿句:我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还有。

课后反思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4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我的老师

本课任务:

1.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

2.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3.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教师展示海伦-凯勒的图片并介绍她的相关情况,开始新课。或请

学生介绍有关海伦-凯勒的相关情况,开始新课。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

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

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

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

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

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

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

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

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

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

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

女英雄。

(三)认识安妮·沙莉文

安妮·沙莉文--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家庭老师,

事业的引路人,从她20岁起到69岁去世,一生教育并陪伴着海伦·凯

勒,她创造了一个奇迹,应该说她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罕见的天才人物。

(四)检查预习

(五)走进文本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写莎利文老师初到“我”家。

?第二部分(4——26段):

?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

?第三部分(27段):

?写“我”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六)合作探究

1、海伦·凯勒为什么把莎利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那一天看成是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2、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

(七)讨论展示

老师和“我”各具有什么优秀品质?

(八)课堂拓展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类似海伦·凯勒的名人?(九)课堂检测

(十)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5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

本课任务:

1.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2.了解文章体裁;

3.了解文章由哪几部分组成?

4.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一、走近作者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

部委员。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

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

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

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

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二、检查预习

生字词注音与释义

三、走进文本

本文体裁是什么?明确:通讯

四、介绍通讯小知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

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

道的客观性。③较强的时间性。④描写的形象性。

本文属于人物通讯。

五、整体把握

1、本文由几部分组成?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

2、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六、合作探讨

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七、讨论展示

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

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八、归纳总结

九、课堂检测

十、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6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

本课任务:

1、通过采访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理解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尊敬老师、尊重教师劳动的思想认识与感情。

2、学习口语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能根据老师的语言、表情、手势等,理解语意;而自己所问的内容要求正确、连贯、顺畅,明白易懂。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

一、导入。

同学们虽然天天和老师们在一起,可以说朝夕相处,可是我要问问你们:

你了解你们的任课老师吗?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的老师,现在就让同学们一

起去采访我们的任课老师,看看他们是怎么工作、怎样学习和怎样生活的。

二、活动指导:

1、知识提示: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

的必备能力。采访本指记者为采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本次采

访任课老师的活动属模拟操作,和记者的采访还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某些

相似的地方,如都是人际交流活动,都与写作有关。

2、方法指导:

①采访对象以本年段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为主,可以分组进行;再集中

汇总,统一对某位科任教师的认识。

②采访前辅导教师宜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请被采访的任课老师配合与

协助。

③运用普通话与任课教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可事先设计后所问的问

题;提问的方式:(1)正面提问;(2)侧面提问;(3)反激提问。此次活动

以正面提问为主,辅之以侧面提问。面对同组成员或镜子“演习”一番。

④准备必要的圆珠笔和采访笔记,列个表格式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1)

本次活动需要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2)地点:校内、校外、教师家中均可,

由教师决定;(3)提出的大小问题。

⑤各组将采访情况汇报交流,同时还可谈谈采访人的感受与体会,以达

到互相交流,扩大活动成果之目的。

⑥各组做汇报交流发言时,应尽量避免照表宣读。为使气氛活跃并达到

预期目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同学就采访中了解到的,关于任课教师个人的兴

趣爱好、生活习惯、工作困难以至工作、生活中的苦与乐等多方面情况做生

动具体的介绍,以使同学理解老师,进一步热爱精心培育我们的园丁。

三、活动形式:

1、语文科代表作活动负责人,主持活动工作,各组长由语文学科兴趣小

组的小组长担当。

2、先在班级小组内推荐出1~2名采访记者。

3、采访方式: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调查会、现场观察等。此次活动为

个别访问。

4、采访内容如下:

①、了解任课老师对学好本门课程的一些具体要求。

②、探询学好该课程的方法、要领,请老师介绍一两本好书(教学辅导

书和练习册除外)。

③、听取任课老师对本班的看法。(班级纪律和语文活动组织形式等)

④、增进与任课老师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⑤、提出同学们对任课老师的希望和要求。

5、实施步骤建议:

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并确定小组召集人;采访时要表达清楚自己所提的问题,同时要注意耐心专注地倾听,随时做好笔记。

②、各小组拟订采访计划,包括人员分工、采访内容和采访提纲等等。

③、与老师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并把采访内容预先告知老师。

④、进行采访,记录老师谈话的要点。

⑤、小组合作整理谈话记录,并由召集人在语文课或班会上向全班汇报。

6、注意事项:

①、与老师联系,向老师提问都要讲文明有礼貌。

②、向老师提问,要积极主动;注意围绕中心,相机提出问题,力求把采访引向深入。

③、听老师介绍,注意抓住老师谈话的要点。

④、用普通话发言,口齿要清楚。

四、课前准备:

1、在教师指导下,由科代表召集各组长共同拟出“采访纲要”,广泛发动同学设问,以便提取有代表性的问题提问任课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宜小,比如向数学老师提问,问代数是怎样一门学科,就不如问本学期代数学习些什么,应该注意些什么。选好召集人,要选能说会道、有组织能力和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担任。

2、明确采访的目的。语文老师跟其他任课老师事先打好招呼以便学生联系。本次采访重点是了解任课老师对学习本学科提出的要求(学科特点、学习方法、作业常规等)。

3、从侧面先掌握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通过有关书面材料了解、从这位教师以往教过的同学处了解)。

4、制订采访计划,拟出调查纲目。指导记录。可以手记,心记,有条件的可以用录音机录音。同学们可以设计一个调查提纲(包括表格),访问一位教师需填一张表格,记录访问情况,并准备汇总.

5、提问可适当分工。

6、要学生注意对老师要有礼貌,如为老师准备好茶水,请老师坐上位,采访开始和结束时对老师表示感谢,等等。

五、课后延伸:

1、在对老师了解的基础上,在元旦即将到来之际,请同学们自制新年贺卡,可写颂诗、贺辞等表达对老师们的感谢与问候。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几个合作。

2、成立初一年文学兴趣小组。

课后反思

花垣县民族中学教案

课型:新授第 17 课时备课人:刘金富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作文-----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特点

本课任务:

1.训练学生通过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来;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2.作文指导过程中,渗透人的高尚品格的思想教育。

共性教案

课堂预设

一、审文题明确要求

1.今天这节作文指导课写一个熟悉的人,通过一两件事写一个你熟悉的

人,要注意写出人物的特点。要求学生默读文题,想想这次作文的要求是

什么?

2.这次作文要我们写什么?(写人)写什么人?(写熟悉的人)写几个

熟悉的人?(写一个熟悉的人))要我们特别注意写出这个人的什么?(写

出人物的特点)

二、明白人物特点、拓宽学生思路

1.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什么是人物的特点呢?特点就

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请说说你熟悉的人有

什么特点。生自由说,师注意生说的是哪方面的特点。

2.师:现在你能说说你知道人还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吗?一个人

的特点有不少,有……大家要选最突出的特点来写。

品质: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热爱劳动、工作负责……

性格:倔强、爱发脾气、好强、爱说爱笑……

兴趣爱好:爱唱歌、爱集邮、爱踢球、爱种花…

三、扣例文借鉴写法

1.师:找准了一个人的特点,怎样写出他(她)的特点呢?《少年闰

土》是个很好的范例

(1)他有什么特点?(板书:特点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

(2)通过哪几件事反映他的特点?(:事件)(:捕鸟捡贝壳瓜田刺猹

看跳鱼儿)

(3)通过什么描写写出他的特点?(:外貌行动语言神态)生在文中找

出描写的句子,评析后得出方法:作者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

抓,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的特征,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特点

写出来了。(:抓特征)

2.让学生找出“雪地捕鸟”段表示闰土动作的词。请学生简洁地把一系

列动作说出来。

师:作者写了闰土的一系列动作,刻画得多细致啊!我们眼前似乎浮

现了闰土正在雪地里捕鸟的情景。大家注意,写人物的行动,一定要细致。

(:要细致)

师:你从语言中能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师:从语言描写中,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作者知道吗?(不知道)而闰土作为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因此,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符合闰土的身份啊!我们作文时要注意,写人物的语言要恰当。(板书:要恰当)

3.师:我们通过研究《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知道《少年闰土》是通过外貌、行动、语言来进行描写的,描写时,注意了这些方面。除了这些,还可以进行什么描写?(神态、心理描写。板书:神态、心理)注意神态心理描写必须真实。(:要真实)

四、列提纲即兴练说

1.你准备写谁?他有什么特点?)

2.请一学生说规定的题目、特点、事件、着重描写的方面等项写提纲,其它同学在下面列提纲。

3.学生说提纲,评议是否能写出人物特点;请写各方面人物特点的同学说提纲,评议是否能写出了人物特点。

五、总结

1.复习一下写作方法,跟老师说:外貌抓特征,行动要细致,语言要恰当,神态、心理要真实,具体事例一两件,人物如同站眼前。

2.学生自己读一遍。

3.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作文方法,只是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写人的作文大家还可以多运用,多实践。现在请完成这篇习作。

六、阅读导引

好友多多

多多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的脑袋圆圆的,浓眉毛没,大眼睛,像卡通人物蜡笔小新。(简练,抓住了特点)

多多喜欢打乒乓球,我们都叫他“旋球王”。“旋球王”的旋球那可是真“旋”!只要球一出手,就象长眼睛似的,“刷刷”地直向你冲过来,可只要一落到桌面上就会立刻改变了方向。你明明看着往左,它却往右飞了。等你一接球,才发现扑了个空。这样你就输定了。每次他赢了球,他都会张开他的大嘴,大叫一声。(有声有色,真是写作高手)我真羡慕他。(简洁,自然)

【评语:】小作者写了好朋友的样子,爱好,特别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个性非常鲜明。所以,话虽不多,却很吸引人。

1、学习运用

⑴用波浪线画出“一……就……”的句子,体味人物的动作变化。并说上一两句话,用上“一……就……”。

⑵看点评,学写开头和结尾。

⑶多多有什么特点?你熟悉的人有些什么特点?如:爱学习、爱劳动、爱帮助人、爱看书、爱清洁、有礼貌,做事认真,幽默,粗心、开朗、大方……

2、拟题导引

①《__________的一个人》

②《_____的 _______》

③《给我带来_____的人》

④《夸夸__________》

3、写法索引

①抓住人物特点:一人一事,不要面面俱到

②选择典型事例:重点部分要详写,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内心写细致写具体。

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叫杨舒珮,她长着一头黑色的长发,一张圆圆的脸蛋,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一个不大不小的鼻子,一张口齿伶俐的嘴巴。

她每天放学都来找我,跟我一起走路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有时还会买东西和我一起吃。回到小区她就到我家做作业。每次做作业的时候,我偷偷秒了她一眼,看到她的登记作业本有好作业,开始写作业,心想:我写作业一定比杨舒珮快。可是,没想到她说:“做完了。”我想到了她在写作业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题目没有放弃。

我喜欢我的朋友,我也爱交这样的朋友。

课后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 7 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

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篇一:202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完整版)1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

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 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 导读:本文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

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成:达成,成就。慢:懈怠,懒惰。励:振奋。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喧(xuān)腾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ò) 黄晕.(yùn) 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精品语文资料 一、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 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 1.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 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 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xx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准备教案,以达到良好的课堂生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一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二、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二、自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

的问题。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àn bó)淫慢(yín)险躁(zào) 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 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 4、翻译全文。 5、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3、师强调重点词(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